江苏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2010_第1页
江苏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2010_第2页
江苏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2010_第3页
江苏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2010_第4页
江苏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201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江苏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2010年353号1 范围1.1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级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程序、内容、方法和要求。1.2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江苏省内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编制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2 定义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2.l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或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及特殊类岩土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2.2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3 地质灾害

2、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2.4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3 总则3.1 为了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省人大第十一届常委会公告第4号),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发200469号),结合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特制定江苏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技术要求)。3.2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编制地质灾

3、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项目备案申请文件中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投资主管部门不得进行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得办理用地报批手续。3.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和特殊类岩土;对特殊工程或特殊场地建设项目可增加由工程引发的或工程本身可能遭受的其它地质灾害种类。3.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或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

4、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结论。 3.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技术路线:采用资料收集、地面调查和综合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即在充分收集利用各种资料的基础上,确定评估范围与级别,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查明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分布特征,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分析、研究。必要时可采取钻探、物探、测量、山地工程、综合测试等勘察手段。3.6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应按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组织专家审查、备案后,方可提交立项、用地审批使用。3.7 本技术要求规定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替代建设工程和规划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或有关的评价工作。4 工作程序工作程序见下面的框图(工作

5、程序框图)。5 评估范围与级别5.l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面积内,应根据建设和规划项目特点(如点状、线状、面状、工程量等)、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确定。按照可能影响拟建工程或拟建工程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种类,其评估范围应满足下列要求:5.1.1 崩塌、滑坡:应包括崩塌、滑坡形成及影响的范围;5.1.2 泥石流: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5.1.3 地面塌陷:应包括推测和可能发生及影响的范围;5.1.4 地裂缝:应向用地范围四周适当扩大,尽量包括附近已发生地裂缝的区域和推测可能延展的区域;5.1.5 地面沉降:应向用地范围四周适当扩大

6、;5.1.6 特殊类岩土:向用地范围外扩200500米。5.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进行,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建设项目重要性确定评估级别。5.2.1 建设项目重要性,划分类型为:重要、较重要和一般建设项目(参见表5-1);5.2.2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划分类型为:复杂、中等和简单(参见表5-2);5.2.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划分级别为:一、二和三级(参见表5-3)。工作程序框图接受评估委托建设和规划项目初步分析及现场踏勘 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建设和规划项目工程分析划分评估级别、确定评估范围编制评估工作大纲 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类型确定及评价要素选取预测评估现状评估结论与建议

7、防治措施综合评估提交报告或说明书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 表5-1类型项 目 类 别重要建设项目 城镇规划、开发区建设、城镇新区建设;剧毒及放射性、军事、核电设施;铁路、地铁、隧道;机场、国际及国内航空主干线主要设施;省级以上的通信和邮电枢纽工程、国际及国内卫星通讯地球站、广播中心、电视中心、无线电台等。 二级(含)以上公路及客运站、长度大于(含)200m公路桥。 吞吐量100万吨/年(含)以上港口码头。 31层(含)以上高层建筑、高度大于100m高耸构筑物、建筑面积大于(含)17000m2商场、大于(含)1500个座位影剧院、大于(含)5000个座位体育场馆、面积大于10000m2的博物馆、大

8、于5000人的会展中心、大于(含)1000人娱乐场;二(三)级医院、县市以上疾病预防中心;建筑面积大于(含)10万m2居民小区;学校和幼儿园、消防车库及值班用房。 吊车大于30t或跨度大于24m单层厂房、跨度大于12m多层工业厂房。 大于(含)10万方/日供水水源地;日供水量大于(含)20万方水厂。 日处理大于(含)8000吨垃圾处理场、日处理大于(含)10万方污水处理厂;20万人以上的镇及县以上燃气厂、热力厂的主要设施;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生产、储存工程。 总容积大于(含)80000m3或单罐容积大于(含)20000m3油库、总容积大于(含)15000m3或单罐容积大于(含)5000

9、m3天然气库;长度大于120Km输油、气管道。 125MW(含)以上电厂、500KV变电站或送电工程、省级以上电力调度中心。 库容大于1亿方水库。 大、中型矿山。 切坡高度大于15m土坡或大于30m岩坡建设工程; 其他大型工程。较重要建设项目 新建村庄。 三级(含)以下公路、长度大于3Km城市道路、长度50200m公路桥。 吞吐量50100万吨/年港口码头。 830层建筑、高度30100m高耸构筑物、建筑面积170005000m2商场、5001500个座位影剧院、10005000个座位体育场馆、一级医院及疾病预防中心、5001000人娱乐场所、建筑面积210万m2居民小区。 吊车1530t或跨

10、度1824m单层厂房、跨度小于12m多层工业厂房。 510万方/日供水水源地;日供水量520万方水厂。 日处理30008000吨垃圾处理场、日处理510万方污水处理厂。 总容积3000080000m3或单罐容积1000020000m3油库、总容积小于15000m3或单罐容积小于5000m3天然气库、危险品仓库;长度小于120Km输油、气管道。 25125MW电厂、220KV变电站或送电工程、县级以上电力调度中心。 库容0.11亿方水库。 小型矿山。 切坡高度515m土坡或1530m岩坡建设工程; 其他中型工程。一般建设项目 长度小于3Km城市道路、长度小于50m公路桥。 吞吐量小于50万吨/年

11、港口码头。 7层(含)以下建筑、高度小于30m高耸构筑物、建筑面积小于5000m2商场、小于500个座位影剧院、小于1000个座位体育场馆、小于100个床位医院、小于500人娱乐场所、建筑面积小于2万m2居民小区。 吊车小于15t或跨度小于18m单层厂房。 小于5万方日供水水源地;日供水量小于5万方水厂。 日处理小于3000吨垃圾处理场、日处理小于5万方污水处理厂。 总容积小于30000m3或单罐容积小于10000m3油库。 小于25MW电厂、110KV变电站或送电工程。 库容小于0.1亿方水库。 砖瓦用粘土、地热、矿泉水类矿山; 其他小型工程。注:1.从重要向一般建设项目进行分类;2.凡切、

12、挖深度不明的,最低按较重要建设项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 表5-2项 目复 杂中 等简 单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地质灾害发育强烈;存在多个致灾地质体。地质灾害发育中等;存在致灾地质体。地质灾害轻微,或已无致灾地质体。地形地貌条件地形、地貌类型复杂,山地或跨丘陵与平原二个地貌单元。地形、地貌类型单一,属丘陵或平原,且二、三级地貌发育。地形、地貌类型简单,属平原,且二、三级地貌不发育。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复杂,有全新活动断裂。地质构造较复杂,有活动断裂。地质构造简单,无活动断裂。岩土体特征岩性岩相变化大,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不良。岩性岩相不稳定,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岩性单一,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良好。

13、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对工程不利水文地质条件对工程较不利水文地质条件对工程较有利人类工程活动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注:1、从复杂到简单进行分类;2、凡有一项满足较高复杂程度类型的确定为该类。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 表5-3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建设项目重要性复杂中等简单重要建设项目一级一级二级较重要建设项目一级二级三级一般建设项目二级三级三级6 不同级别评估要求6.1 一级评估应有充足的基础资料,进行充分论证。6.1.1 必须查明评估区内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基本特征;6.1.2 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体的危险

14、性和危害程度逐一进行现状评估;6.1.3 对建设场地和规划区范围内,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本身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分别进行预测评估;6.1.4 依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综合评估建设场地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分区(段)划分出危险性等级,说明各区(段)主要地质灾害种类和危害程度,对建设场地适宜性作出评估,并提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与建议;6.1.5 评估方法应以定性、半定量分析为主。6.2 二级评估应有足够的基础资料,进行综合分析。6.2.1 应查明评估区内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基本特征;6.2.2 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逐一进行现状

15、评估;6.2.3 对建设场地范围和规划区内,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本身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分别进行预测评估;6.2.4 在上述评估的基础上,综合评估其建设场地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分区(段)划分出危险性等级,说明各区(段)主要地质灾害种类和危害程度,对建设场地适宜性作出评估,并提出可行的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6.2.5 评估方法应以定性为主,适当采用半定量方法。6.3 三级评估应有必要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参照一级评估要求的内容,对评估区内是否存在地质灾害及其危险性进行定性分析,查明地质灾害的类型及特征,对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和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和危害程度作出评估。7

16、 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7.1 地质灾害调查的重点应是评估区内不同类型灾种的易发区段。7.1.l 同一场地中,在地貌单元分界、斜坡区,构造发育或岩体破碎地段、软弱岩土分布区、地表水汇集带、设计挖方切坡段、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区,往往是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易发区段,应为调查的重点;7.1.2 经初步分析判断,凡符合泥石流形成基本条件的冲沟,应为调查的重点;7.1.3 依据区域岩溶发育程度、松散盖层厚度、地下水动力条件及动力因素的初步分析判断、圈定可能诱发岩溶塌陷的范围,应作为调查的重点;7.1.4 采矿塌陷区,采空区分布范围及可能影响范围,应作为调查的重点;7.1.5 活动断裂带附近,通过资

17、料分析认为具备地裂缝灾害发生条件的地段,应作为调查的重复点;7.1.6 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圈出各种特殊类岩土分布范围,可作为调查的重点;7.1.7 对线状及区域性的工程项目,必须将地质灾害的易发区段和危险区段及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点作为调查的重点。7.2 地质灾害调查内容与要求7.2.1 崩塌调查a) 崩塌区的地形地貌及崩塌类型、规模、范围,崩塌体的大小和崩落方向;b) 崩塌区岩体的岩性特征、风化程度和水的活动情况;c) 崩塌区的地质构造,岩体结构类型、结构面的产状、组合关系、闭合程度、力学属性、延展及贯穿情况,编绘崩塌区的地质构造图;d) 气象(重点是大气降水)、水文和地震情况;e) 崩塌前

18、的迹象和崩塌原因,地貌、岩性、构造、地震、采矿、爆破、温差变化、水的活动等;f) 当地防治崩塌的经验。7.2.2 滑坡调查a) 搜集当地滑坡史、易滑地层分布、水文气象、工程地质图和地质构造图等资料,并调查分析山体地质构造;b) 调查微地貌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圈定滑坡周界、滑坡壁、滑坡平台、滑坡舌、滑坡裂缝、滑坡鼓丘等要素;并查明滑动带部位、滑痕指向、倾角,滑带的组成和岩土状态,裂缝的位置、方向、深度、宽度、产生时间、切割关系和力学属性;分析滑坡的主滑方向、滑坡的主滑段、抗滑段及其变化,分析滑动面的层数、深度和埋藏条件及其向上、下发展的可能性;c) 调查结构面特征,包括产状、形态、规模、性质、密度

19、、相互切割关系及与坡面的组合关系;d) 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的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体、湿地分布及变迁情况;e) 调查滑坡带内外建筑物、树木等的变形、位移及其破坏的时间和过程;f) 必要时实测纵、横剖面,对滑坡的重点部位宜摄影或录像;g) 调查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7.2.3 泥石流调查调查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并应调查下列内容:a) 冰雪融化和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平均及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动情况;b) 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松散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分布和储量;c) 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情况,坡度、弯曲

20、、粗糙程度,并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及圈绘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d) 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程度。查明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储量;e) 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湾等特征。查明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f) 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查明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粒径及最大粒径以及分布规律。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g) 泥石流沟谷的历史,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数、规模、形成过程、暴

21、发前的降雨情况和暴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并区分正常沟谷或低频率泥石流沟谷;h) 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及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情况;i) 当地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和经验。7.2.4 地面塌陷调查地面塌陷包括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宜以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为主,分别查明下列内容:7.2.4.1 岩溶塌陷a) 调查过程中首先要依据已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区内岩溶发育、分布规律及岩溶水环境条件;b) 查明岩溶塌陷的成因、形态、规模、分布密度、土层厚度与下伏基岩岩溶特征;c) 调查井、泉的分布,岩溶地下水开采情况,岩溶地下水动态及其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关系;d) 划分出变形类型及土洞发育程度区段;e)

22、 调查岩溶塌陷对已有建筑物的破坏损失情况,圈定可能发生岩溶塌陷的区段;f) 当地防治岩溶、土洞、塌陷的经验。7.2.4.2 采空塌陷:a) 矿层的分布、层数、厚度、深度、埋藏特征,开采层及顶底板的岩性、结构等;b) 矿层开采的深度、厚度、时间、方法、顶板管理方式及采空区的塌落、密实程度、空隙和积水等,划分采空区类型(老采空区、现采空区、未来采空区);c) 地表变形特征和分布规律,包括地表陷坑、台阶、裂缝位置、形状、大小、深度、延伸方向及其与采空区、地质构造、开采边界、工作面推进方向等的关系。有条件时应收集地面变形监测数据资料;d) 地表移动盆地的特征,划分中间区、内边缘和外边缘区,确定地表移动

23、和变形的特征值;e) 采空区附近的抽、排水情况及对采空区稳定的影响;f) 搜集建筑物变形及其处理措施的资料等。7.2.5 地裂缝调查主要调查以下内容:a) 单缝发育规模和特征以及群缝分布特征和分布范围;b) 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断裂、基岩面起伏特征等);c) 地裂缝成因类型和诱发因素(地下水开采等);d) 发展趋势预测;e) 现有防治措施和效果。7.2.6 地面沉降调查主要调查由于常年抽汲地下水引起水位或水压下降而造成的地面沉降,不包括由于其它原因所造成的地面下降。主要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来查明地面沉降原因、现状和危害情况。着重查明下列问题:a) 第四纪沉积类型、地貌

24、单元特征,特别要注意冲积、湖积和海相沉积的平原或盆地及古河道、洼地、河间地块等微地貌分布。第四系岩性、厚度和埋藏条件,特别要查明压缩层的分布;b) 河网水位(平均、最高水位等)与地面的高差,历史洪涝灾害情况,调查井台抬升、桥梁净空减小、水渠倒流、地面积涝等地面沉降迹象;c) 第四系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埋藏条件及水力联系,历年地下水动态、开采量、开采层位和区域地下水位等值线等;d) 根据已有地面测量资料和建筑物实测资料,同时结合水文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圈定地面沉降范围和判定累计沉降量,并对地面沉降范围内已有建筑物损坏情况进行调查。7.2.7 潜在不稳定斜坡调查主要调查建设场地范围内可能发生

25、滑坡、崩塌等潜在隐患的陡坡地段。调查的内容包括:a) 地层岩性、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软弱夹层岩性、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b) 斜坡坡度、坡向、地层倾向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c) 调查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对斜坡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对斜坡的破坏情况等;d) 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可能失稳的斜坡:a) 各种类型的崩滑体;b) 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c) 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

26、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d) 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或边坡附近建筑物有斜坡变形造成的裂缝;e) 顺坡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f) 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g) 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h) 位于库岸或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i) 其它根据地貌、地质特征分析或用图解法初步判定为可能失稳的斜坡。7.2.8 特殊类岩土调查7.2.8.1 膨胀土重点调查下列内容:a) 调查膨胀土地段的地形和地貌形态、自然坡高、植被情况和气象情况;b) 调查膨胀土的成因、年代、岩性、

27、结构、构造、分布范围和分布规律及与下伏岩土层的接触关系,了解土体干缩后的裂隙形态、密度、深度及土体特性与含水量的关系;c) 通过取样测试查明膨胀土的矿物、化学成份及其物理力学性质;d) 调查因膨胀土造成的滑坡、开裂等不良地质现象,调查膨胀土稳定边坡坡高、建筑物基础的埋置深度和变形损坏情况;e) 调查地表水汇流、排泄情况,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水位变化规律;f) 当地防治膨胀土的经验。7.2.8.2 软土软土包括淤泥、淤泥质土、泥炭、泥炭质土等。应着重调查下列内容:a) 通过收集评估区附近工程地质钻孔等资料,了解软土层厚度及其变化、埋藏条件、岩性特征、物理力学性质等;b) 调查地表硬壳层的分布及

28、厚度,软土层之下硬土层或基岩的埋深和起伏;c) 查阅新旧地形图结合现状微地貌特征,判断是否存在暗埋的塘、浜、沟、坑等;d) 调查地区性工程经验,包括大面积回填、堆载、基坑开挖、工程降水以及地下工程施工等引发的软土变形灾害及其防治经验和教训。7.2.8.3 砂土通过收集评估区附近工程地质钻孔等资料,重点调查下列内容:a) 调查砂土层的分布范围、埋藏深度、厚度变化等;b) 调查砂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级配、渗透性能和砂土液化等级;c) 调查砂土层地下水类型和地下水水位,上覆隔水层性状、厚度和分布情况,地下水补排关系等;d) 调查地区性工程经验,包括基坑开挖、工程降水以及地下工程施工等引发的渗透变形灾

29、害及其防治经验和教训。7.2.9 其他灾种根据现场实际,可增加调查灾种,并参照国家有关技术要求进行。7.3 地质环境条件分析7.3.l 一切致灾地质作用都受地质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控制。地质环境条件分析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础。7.3.1.1 分析地质环境因素的特征与变化规律。地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a)岩土体物性:岩土体类型、组份、结构、工程地质特征;b)地质构造:构造形态、分布、特征、组合形式和地壳稳定性;c)地形地貌:地貌形态、分布及地形特征;d)地下水特征:类型、含水岩组分布、补径排条件、动态变化规律和水质水量;e)地表水活动:径流规律、河床沟谷形态、纵坡、径流速与流量等;f)地表植被:

30、种类、覆盖率、退化状况等;g)气象:气温变化特征、降水时空分布规律与特征、蒸发与风暴等;h)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形式与规模。7.3.l.2 分析各地质环境因素对评估区主要致灾地质作用形成、发育所起的作用和性质,从而划分出主导地质环境因素、从属地质环境因素和激发因素,为预测评估提供依据。7.3.1.3 分析各地质环境因素各自的和相互作用的特点以及主导因素的作用,以各种致灾地质作用分布实际资料为依据,划出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易发区段,为确定评估重点区段提供依据。7.3.2 综合地质环境条件各因素的复杂程度,对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作出总体和分区评述。7.3.3 各种致灾地质作用受控于所有地质环境因

31、素不等量的作用。主导地质环境因素是致灾地质作用形成的关键;从属地质环境因素总是以主导地质环境因素的作用为前提或是通过主导地质环境因素发挥作用;激发因素是在致灾地质作用孕育成熟的条件下,因其作用而导致灾害发生。因此,在预测评估过程中,应首先分析某些地质环境因素可能发生的变化而出现不稳定状态,评价地质灾害发展趋势。7.3.4 有关区域地壳稳定性、高坝和高层建筑地基稳定性、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地下开挖过程中各种灾害(岩爆、突水、瓦斯突出等)问题,一般不作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可在地质环境条件中进行论述。8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8.l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在查明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规

32、模和承灾对象社会经济属性(承灾对象的价值,可移动性等)的基础上,从致灾体稳定性和致灾体与承灾对象遭遇的概率上分析入手,对其潜在的危险性进行客观评估。8.2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根据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和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划分为危险性大、危险性中等和危险性小(见表8-l)。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 表8-1危险性分级确定要素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危险性大强发育危害大危险性中等中等发育危害中等危险性小弱发育危害小8.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小参考指标见附录二。8.3.l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查明

33、评估区已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分布、类型、规模、变形活动特征,主要诱发因素与形成机制,对其稳定性进行初步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其危险性和对工程危害的范围与程度做出评估。8.3.2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是对工程建设场地及可能危及工程建设安全的邻近地区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工程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做出评估。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各种地质环境因素相互影响,不等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预测评估必须在对地质环境因素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判断降水或人类活动因素等激发下,某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可调节的地质环境因素的变化,导致致灾体处于不

34、稳定状态,预测评估地质灾害的范围、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地质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内容包括:a) 对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可能引发或加剧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不稳定的高陡边坡变形等的可能性、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做出预测评估;b) 对建设工程自身可能遭受已存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危害隐患和潜在不稳定斜坡变形的可能性、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做出预测评估;c) 对各种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可采用工程地质比拟法,成因历史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数字统计法等定性、半定量的评估方法进行。8.3.3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充分考虑评估区的地质环境

35、条件的差异和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危险程度,确定判别区段危险性的量化指标,根据“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采用定性、半定量分析法,进行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分区(段)。并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防治难度和防治效益,对建设场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和建议。a)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危险性划分为大、中等、小三级;b)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基本不设计防治工程的,土地适宜性为适宜;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防治工程简单的,土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地质灾害危险性大,防治工程复杂的,土地适宜性为适宜性差(见表8-2); 建设用地适宜性分级表 表8-2 级 别分 级 说 明适宜

36、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简单,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易于处理。基本适宜不良地质现象较发育,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变化较大,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中等,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但可采取措施予以处理。适宜性差地质灾害发育强烈,地质构造复杂,软弱结构层发育区,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大,防治难度大。c)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应根据各区(段)存在的和可能引发的灾种多少、规模、稳定性和承灾对象社会经济属性等,综合判定建设工程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等级区(段)。d) 分区(段)评估结果,

37、应列表说明各区(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存在和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种类、规模、稳定状态、对建设项目危害情况并提出防治要求。9 成果提交9.l 地质灾害危险性一、二级评估,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三级评估,可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9.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或说明书,并附评估区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分布图、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图和有关的照片、地质地貌剖面图等。9.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是评估工作最终成果,应在综合分析全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编写。报告书要力求简明扼要、相互联贯、重点突出、论据充分、结论明确;附图规范、时空信息量大、实用易懂、图面布置合理、美观

38、清晰、便于使用单位阅读。9.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说明书)参考提纲和编制要求见附录一。9.5 成果图件的基本内容9.5.l 评估区地质灾害分布图比例尺:按委托单位的要求并考虑便于阅读可自行规定。该图是以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为背景,主要反映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和分布规律。9.5.l.1 平面图内容a) 按规定的素色表示简化的地理、行政区划要素;b) 按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 1232890)规定的色标,以面状普染色表示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c) 采用不同颜色的点、线符号表示地质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和水文气象要素;d) 采用不同颜色的点状或面状符号表示各类地质灾害点的

39、位置、类型、成因、规模、稳定性、危险性等。9.5.l.2 镶图与剖面图对于有特殊意义的影响因素,可在平面图上附全区或局部地区的专门性镶图。如降水等值线图、全新活动断裂与地震震中分布图等。同时应附区域控制性地质地貌剖面图。9.5.l.3 大型、典型地质灾害说明表用表的形式辅助说明平面图的有关内容。表的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点编号、地理位置、类型、规模、形成条件与成因、危险性与危害程度、发展趋势等。9.5.2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比例尺:按委托单位要求并考虑便于阅读可自行规定。该图主要反映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结果和防治措施。9.5.2.1 平面图内容a) 按规定的素色表示简化地理要素和行

40、政区划要素;b) 采用不同颜色的点状、线状符号分门别类的表示建设项目工程部署和已建的重要工程;c) 采用面状普染颜色表示地质灾害危险性三级综合分区;d) 以代号表示地质灾害点(段)防治分级,一般可划分为:重点防治点(段)、次重点防治点(段)、一般防治点(段);e) 采用点状符号表示地质灾害点(段)防治措施,一般可分为:避让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监测预警措施。9.5.2.2 综合分区(段)说明表表的内容主要包括:危险性级别、区(段)编号、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类型与特征、发育强度与危害程度、防治措施建议等。9.5.3 应附大型、典型地质灾害点的照片和潜在不稳定斜坡、边坡的工程地质剖面图等。2

41、6附录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编制细则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编制参考提纲和要求如下(对于二、三级评估,在满足技术要求6.2、6.3的基础上,可根据本细则适当简化):前 言一、评估任务由来(一)评估区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单位受建设(或规划)单位委托二、评估工作依据(一)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二)技术规范、规程三、工作目的与任务(一)目的:为减少因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或遭受地质灾害,加强从工程建设的源头上防治地质灾害,为建设项目规避、防治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二)任务1.调查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阐明评估区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规模、特征、形成条件及诱发因素;2

42、.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或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并进行现状、预测和综合评估;3.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第一章 评估工作概述一、工程(或规划)概况与用地范围(一)拟用地位置:县、区、镇、自然村,范围(拐点、中心点座标),面积;附交通位置图。(二)项目工程分析1.工程或规划概况:拟建工程主要的建构筑物、类型、规模及特征,地基类型,可能采用的基础及基坑开挖深度、规模等;拟编制的规划区性质及主要功能区划。并列表说明。2.主要土石方工程:挖方、填方工程量及堆载、切坡、削坡等情况;附拟建工程平面布置图或规划图。二、以往工作程度(一)充分收集利用已有遥感影像、区域地质

43、,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二)对于利用的资料,应注明资料的编写单位、年代等,监测资料必须注明来源。三、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一)工作程序框图(二)完成工作量:收集、利用资料数量,野外调查实物工作量。四、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一)评估范围根据工程项目展布特点(如点状、线状、面状)和灾害类型确定,一般认为可能影响到拟建工程或拟建工程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其评估范围应满足技术要求5.1。(二)评估级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确定,参见技术要求5.2。第二章 地质环境条件一、气象、水文(一)气象:气温、蒸发、降雨量及时空分布特征、风暴等主要气象灾害。(二)水文:主要河流

44、、河谷形态、规模、径流量及径流规律特征等。二、地形、地貌(一)地形:阐明地面高程、地势、坡降等。(二)地貌:评估区所属地貌单元(基本形态)、成因、微地貌特征及后期改造情况等。(三)地貌单元(基本形态)分类:山地、丘陵、岗地、平原等基本类型(参见有关手册及江苏省地貌图)。1.地貌按其塑造的营力(成因),分为构造地貌、侵蚀剥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三类。其中堆积地貌还应根据其沉积环境分为冲积、湖积、洪积、海积等;2.小地貌及微地貌主要有山脊、山峰、斜坡、悬崖、沟谷、河谷、河漫滩、阶地、剥蚀面、冲沟、洪积扇、岩溶等;3.后期改造应说明原始地貌破坏情况,原始地貌形态基本上不存在,属破坏严重;原始地貌形态基本存

45、在,属破坏中等;原始地貌形态保留完整,未遭破坏。三、地层岩性(一)基岩按常规阐述地层的基本特征。(二)松散岩(N、Q)除应阐述地层的基本特征外,还应阐明其沉积类型。四、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一)地质构造1.评估区大地构造位置;2.主要构造形迹;3.断裂特征、延伸方向、断面产状、规模(地岩石圈断裂、地壳断裂、基底断裂、盖层断裂)、活动性:全新活动断裂(Q4)、非全新活动断裂(Q31、N)。(二)区域地壳稳定性1.新构造活动概况(断裂、火山、温泉活动等);2.所属地震带、地震活动概况及抗震设防烈度;3.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所属地壳稳定区)。附地质、地貌图;地质构造图。五、工程地质条件阐明评估区

46、地基岩土条件(一)岩土体工程地质层组及分布规律1.划分岩土体工程地质层组(按沉积物年代、成因、岩性等特征划分一般不需划至亚层);2.阐明岩土体工程地质层组特征:沉积年代、成因类型及其变化、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物理、力学性质等;3.阐述岩土体工程地质层组空间分布规律。(二)区域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含不良地质作用)附岩土体工程地质剖面或钻孔柱状图。六、水文地质条件(一)地下水类型阐明评估区地下水类型。(二)含水层组特征按地下水类型阐述:1.含水层组、成因及时代;2.含水层组岩性特征、厚度、顶底板埋藏深度、富水性、水位埋深;3.水质特征及变化情况。(三)地下水开采概况1.开采量:附地下水开采量统计表;

47、2.开采含水层水位:重点阐述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及发展趋势,地面沉降灾害严重的应附水位变化趋势图;3.附水文地质剖面图(没有地面沉降灾害的可不附)。七、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一)活动概况(活动形式、规模、强度)(二)地质环境问题附环境地质图第三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一、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一)地质灾害类型评估区(可包括邻近地区)发生过的地质灾害、类型、分布位置、规模及发生简史(注:地质灾害判定,应考虑致灾地质体和致灾地质作用)。(二)地质灾害基本特征按灾种分别阐述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各类地质灾害应阐明的基本特征包括:1.崩塌崩塌体分布位置;阐明崩塌地区地形地貌特征,陡崖形态;崩塌类型

48、、崩落范围、规模大小、崩落方向等;崩塌体岩性组合、岩体结构、结构面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及性状、风化程度及节理裂隙发育特征等。附崩塌照片。(注:规模巨大称为山崩,规模较小称为塌方,陡坡上个别掉落的岩石称为坠落或落石,有可能坠落的岩块称危石(岩)。2.滑坡滑坡分布位置、滑坡区地形地貌特征,斜坡高度、坡角;滑坡类型、地质构造、岩性及其组合特征、岩石风化程度、土体厚度;滑坡体形态、滑坡体周界、规模大小;滑坡主滑方向,分析主滑段与抗滑段及其变化情况。附滑坡平、剖面图,照片。3.泥石流泥石流类型、规模、发育阶段和活动规律;沟谷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情况、坡度、弯曲、粗糙程度;划分泥石流形成区

49、、流通区和堆积区,圈绘沟谷的汇水面积;泥石流的物源特征。4.岩溶地面塌陷可溶性岩层(碳酸盐岩类)时代、岩性特征、埋藏深度(土层厚度)、分布范围;岩溶发育规律,岩溶与岩性、岩溶与地质构造、岩溶与新构造运动、岩溶与地形、气候、地表水体等关系,岩溶分布特征;岩溶地下水水位埋深、补迳排条件、水位变幅、与上覆松散岩类孔隙水关系以及岩溶水开采量;岩溶塌陷坑形态、规模、大小、分布密度与形成时间。5.采空地面塌陷矿层概况:矿层的分布、层数、厚度、深度、埋藏特征、上覆地层岩性构造、采深与厚度比等;开采概况:矿层开采的深度、厚度、开采时间、方法、顶板管理方式;采空区概况:采空区空间分布位置、形成时间,积水情况;地

50、表变形特征和分布规律:地表塌陷坑、台阶、裂缝位置,形成时间,形状、大小、深度;开采边界、工作面推进方向,地表变形盆地的特征、划分中间区、内边缘和外边缘区;采空区附近的抽、排水情况。附采空区及地表变形特征平面图。6.地面裂缝地裂缝分布位置、延伸方向、规模、特征及裂缝组合情况,发展趋势等。7.地面沉降地面沉降区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采:开采层位、开采量及其历年变化情况与发展趋势;地下水动态:、主采层水位埋深和区域地下水位等值线;地面沉降现状:初步圈定地面沉降范围、判定累计沉降量。8.特殊类岩土特殊类岩土(膨胀土、软土、砂土等)分布、层数、厚度及埋藏条件;特殊类岩土成因类型、土体结构、构造特征(如层

51、理、微层理、夹层、透镜体等等);特殊类岩土空间分布规律,土体均匀性;主要物理力学性指标,对于软土应闸明软土的工程地质性质,软土的工程性质的变化因素及软土地质灾害的表现形式;特殊类岩土分布位置与微地貌关系;致灾体的表现,如:膨胀土造成的滑坡、地裂、小冲沟,软土不均匀沉降、滑坡,砂土、软土基坑坍塌等。9.江海岸坍塌坍塌位置、地层、构造特征等概况地貌特征、岸坡形态等特征;坍塌规模、历史,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的坍塌史;破坏方式,如滑坡、崩塌、冲刷、淤积、潜蚀等;地下水水位埋深、变幅、流向、流速等;划分侵蚀岸与淤积岸,并按侵蚀与淤积程度划分江海岸的稳定性。二、地质灾害形成机理按灾种阐述:(一)地质灾害形成机

52、理(二)主要致灾作用阐明地质灾害形成的主导因素、从属因素和激发因素。三、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现状评估是在基本查明评估区已有地质灾害的基础上,对其危险性和对工程的危害范围和程度作出评估。(一)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稳定性及危害范围(二)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初步分析(各类)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分析评价地质灾害危害程度。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根据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稳定性及危害程度,综合考虑,确定其危险性大小(参见技术要求表8-1)。 第四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是对拟建工程或规划区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和可能引发、加剧的地质灾害及其危险性进行评

53、估。评估的内容: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危险性和危害程度。一、预测评估方法采用工程地质比拟法、成因历史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数字统计法、数学力学估算法等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定性或半定量评估。二、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根据拟建工程或规划区特征、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和形成机理,分析评估其危险性。(一)拟建工程建设中可能引发、加剧的地质灾害(二)拟建工程建成后可能引发、加剧的地质灾害三、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一)拟建工程建设中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二)拟建工程建成后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根据评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阐述拟建工程自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并评估其危险性。评估各类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小,应根据实际情况,经具体分析后确定(参见附录二)。第五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依据环境地质条件,分区(段)评估;依据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结果,确定区(段)危险性判别的量化指标;对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估;提出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一、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一)综合评估分区(段)根据评估区环境地质条件及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按“区内相似,区间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