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参考教案二)_第1页
[组图]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参考教案二)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1页组图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参考教案二)教学目标(一)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 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并能正确 地进行口算.(二) 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 整十数口算的思维过程, 提高学生的计算 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口算的方法.难点:理解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道理.教学过程设计(一) 复习准备1. 口算.30+28+1050+74+2020+3060+2080+1050+402. 口答:(1)42 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37 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5 个十和 8 个一组成的数是多少?(4)1 个十和 6 个一组成的数是多

2、少?3.30+40+6=4+3+50=(二) 学习新课1. 导入新课.教师再次出示算式:30+2,让学生说怎样计算?又是怎样想的?师: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是我们学过的知识.现在老师把这道题改变一下. 板书:34+2.师:观察算式,这道题是怎样的两个数相加?启发学生回答.师: 两位数加一位数, 你们会计算吗?知道计算方法吗?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板书:两位数加一位数2. 教学:34+2=_ .(1)动手操作,理解口算方法.让学生摆小棒,左边摆 34 根,右边摆 2 根.师: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样计算?4 人一小组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可能结合实物这样回答:先把单根的小棒 (4 根和 2

3、根) 合并起来, 然后再和整捆的小棒 (3 捆) 合在一 起,一共是 36 根小棒.也可能结合算式这样回答:先把个位上的 4 加 2 得 6,再加 30 得 36;十位上的 30 不变,个位上 4 加 2 得 6,30 加 6 得 36.(2)观察算式,掌握口算方法.师:为什么要先算个位上的 4 加 2 呢?(因为个位上的 4 表示 4 个一,2 表示 2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2页个一,4 个一和 2 个一相加得 6 个一,是 6)师:也就是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边讲边用红色粉笔把 4 和 2 连 起来,注明得 6)再算 30 加 6 得 36.板书:接着,可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口算步骤.(把

4、 34 分成 30 和 4,先算个位上的 4 加 2 得6,再用 6 加 30 得 36)(3)变式练习.试算:2+34=_ (板书:2+34)师:先算几加几?再算什么?得数是多少?学生口述计算过程,教师板书: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已经学会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现在老师再把34+2 这道题改变一下.板书:34+20=_师:观察算式,这道题是怎样的两个数相加?启发学生回答.师:下面我们接着学习两位数加整十数.板书:两位数加整十数.3. 教学:34+20=_.(1)让学生摆小棒,左边摆 3 捆零 4 根,右边摆 2 捆.边摆边口述计算过程.(2)结合摆的过程,概括出口算的方法.师:34+20 应

5、该怎样相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式 子下面用线段先把 34 分成 30 和 4,先算 30 加 20,也就是整捆和整捆相加,得 5 个十,然后再加上个位上的 4,得 54)板书:师:计算时要先把整捆和整捆相加,也就是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 然后再加个位上的数.(3)变式练习试算:20+34=_ (板书:20+34)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应该怎样算,然后老师再提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学生口述计算过程,教师板书:4. 引导学生对 34+2 和 34+20 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讨论:34+2 和 34+20 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两位数加一位数,一位数要与 两位

6、数个位上的数相加.两位数加整十数,整十数要与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加)5. 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师:怎样计算这些题呢?计算时要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 加,这也就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三)巩固反馈1.先说口算过程再计算.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3页43+5=43+50=2. 口算:(一组一组地出示口算卡片)5+32+64+53+235+392+64+253+7225+32+653+4644+425+3020+6530+4644+403. 接力比赛.每行发一张卡片,每张卡片上有 6 道题,从最后一位学生做起,每人

7、做一道 题(人数不够的由第一位学生完成),做完后往前传,由第一位学生交给老师,最 先做完而且做对的一行为优胜,老师奖给每人一朵小花.以一张卡片为例,题目为:36+205+4317+4050+248+3133+64. 在教科书上做 p.49 做一做的第 1, 2, 3 题.老师行间巡视,发现问题及时 纠正.课堂教学设计说明这节课的重点是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理解相 同数位的数相加比较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集体讨论、试算等方 法,给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情境, 使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掌握 了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在教法设计上还注意了知识的迁移

8、,由 30+2→34+2→34+20 的变化, 将整十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有机的联系起来, 减小了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坡度.另外,适时地进行变式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 位的数相加,并为学习加法交换律做了早期孕伏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 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 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 最初出现的“先生” 一词也并非有 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 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

9、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 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 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 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 意基本一致。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 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

10、文章的技巧方面 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 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 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 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在练习的设计中出现 44+4 和 44+40 一组式题,再次强化了相同数位的数相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4页加.我国

11、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 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 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 1978 年就尖锐地提 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 数是 9160 课时,语文是 2749 课时,恰好是 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 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 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一一分析问题一一解决问 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