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设计_第1页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设计_第2页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设计_第3页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设计_第4页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是在研究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根底上,进一步研究具有“两角和差关系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在这些公式的推导中,教科书都把对照、比拟有关的三角函数式,认清其区别,寻找其联系和联系的途径作为思维的起点,如比拟cos a - 3 与cos a +.,它们都是角的余弦只是角形式不同,但不同角的形式从运算或换元的角度看都有内在联系,即a+ 3 =a - 3 的关系,从而由公式 C推得公式C + W,又如比拟sin也-3 与cos也-3 ,它们包含的角相同但函数名称不同,这就要求进行函 数名的互化,利用诱导公式5

2、6即可推得公式 S%、&+W等.2. 通过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推导,揭示了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与这两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规律,还使学生加深了数学公式的推导、证实方法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运算水平和逻辑思维水平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 本节的几个公式是相互联系的,其推导过程也充分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深刻领会它们的这种联系,从而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本节几个例子主要目的是为了练习学生思维的有序性,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思维习惯进行引导,例如在面对问题时, 要注

3、意先认真分析条件,明确要求,再思考应该联系什么公式,使用公式时要具备什么条件等 .另外,还要重视思维过程的表述,不能只看最后结果而不顾过程表述的正确性、简捷性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三角恒等变换水平所不能无视的.二、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在学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根底上,通过让学生探索、发现并推导两角和与 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强化题目的练习,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运算水平及逻辑推理水平,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水平2. 过程与方法:通过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运用,会进行简单的求值、化简、 恒等证实,使学生深刻体会联系变化的观点, 自觉地利用联系变

4、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提升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掌握寻找数学规律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水平,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及其推导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公式进行求值、化简、证实 四、教学用具三角板,彩色粉笔,幻灯片五、教学方法教法:引导探究,归纳总结学法:合作讨论,自主学习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问题导入)教师出示问题,先让学生计算以下几个题目,既可以复习回忆上节所学公式,又为本节新课作准备.假设 sin a =5 , a (0, 2 ) , cos 3 =1 ,

5、3(0, 2 ),求 cos( a -3 ),cos( a + 3 )的值.学生利用公式 C(“ )很容易求得cos (a ),但是如果求 COS (a+ 6)的值就得想法转化为公式C(.)的形式来求,此时思路受阻,从而引出新课题,并由此展开联想探究其他公式.2. 推进新课提出问题 还记得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吗?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默写出来 在公式C:)中,角6是任意角,请学生思考角a - 6中6换成角-.是否可以?此时观察角a +.与a -(- 3 )之间的联系,如何利用公式C %)来推导cos( a + 3 )=? 分析观察 C +6)的结构有何特征? 在公式 G%)、C% + 6)的根底上能否

6、推导 sin( a +3 )=?sin( a - 3 )=? 公式S(“ )、S( + 6)的结构特征如何? 比照分析公式 C %)、G % + 6)、S()、S( %+6),能否推导出 tan( a - 3 )=? tan (a + 6 ) = ? 分析观察公式 T( % )、T( % +6)的结构特征如何? 思考如何灵活运用公式解题?活动:对问题,学生默写完后,教师播放幻灯片,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点拨学生思考公式中的a, 6既然可以是任意角,是怎样任意的?你会有些什么样的奇妙想法呢?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引导学生比拟 cos( a - 3 )与cos( a +.)中角的内在联系

7、,学生 有的会发现a - 6中的角6可以变为角-6 ,所以a -(- 3 )= a + 3也有的会根据加减运算关系直接把和角a + 6化成差角a -(- 3 )的形式.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转移到公式C )上来,这样就很自然地得到cos( a + 3 )=cos a -(- 3 ) =cos a cos(- 3 )+sin a sin(- 3 )=cos a cos 3 -sin a sin 3 .所以有如下公式:cos( a + 3 )=cos a cos 3-sin a sin 3我们称以上等式为两角和的余弦公式,记作G +6 ).对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公式C +6)的结构特征,可知“

8、两角和的余弦,等于这两角的余弦积减去这两角的正弦积,同时让学生比照公式 G)进行记忆,并填空:cos75=cos()=.对问题,上面学生推得了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怎样才能得到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呢?我们利用什么公式来实现正、余弦的互化呢?学生可能有的想到利用诱导公式来化余弦为正弦(也有的会想到利用同角的平方和关系式sin 2也+cos2也=1来互化,此法让学生课下进行),因此有sin( a + 3 )=cos 2_(也 +.)】=cos (乏-也)-=cos(乙-a )cos 3 +sin( l - a )sin 3=sin a cos 3 +cos a sin 3 .

9、在上述公式中,6用-6代之,那么sin( a - 3 )=sin a +(- 3 ) =sin a cos(- 3 )+cos a sin(- 3 )=sin a cos 3 -cos a sin 3 . 因此我们得到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分别简记为S( a + 6)、S( a ).sin( a + 3 )=sin a cos 3 +cos a sin 3 ,sin( a -3 )=sina cos (3 -cosa sin 3 .对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公式的结构特征并结合推导过程进行记忆,同时进一步体会本节公式的探究过程及公式变化特点,体验三角公式的这种简洁美、对称美 .为强化记忆,2行

10、5汗一 5/rcos + cos sm 教师可让学生填空,如sin( 0 +力)=, sin ?77 =.对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推出了公式C)、G“+w、J + 6)、8“)后,自然想到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怎么样来推导出tan( a - 3 )=?,tan( a + 3 )=?呢?学生很容易想到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化弦为切得到.在学生探究推导时很可能想不到讨论,这时教师不要直接提醒,让学生自己悟出来siiiS + 向 sin cos当 cos( a +3 )丰 0 时,tan( a + 3 )= g + 的&迎书如果cos a cos 6乒0,即cos a乒0且COS.乒0时,

11、分子、分母同除以 COS a COS.得tan fl + tantan( a +3 )=1一启就,据角八.的任意性,在上面的式子中,.用 -.代之,那么有tan&+tan(-问 _ taniT-tantan( a - 3 )=l-tandtan(-) H-tanatan由此推得两角和、差的正切公式,简记为Ts )、T( % + 6).tan cr+tan Rtan(也 +3 )=1-皿tan a- tan fitan( a - 3 )=1 + tanat犯应对问题,让学生自己联想思考,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中a、6、a 6的取值是任意的吗?学生回忆自己的公式探究过程可知,a、.、a6都不能等于2

12、 +k兀(k Z),并引导学生分析公式结构特征,加深公式记忆.对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类总结,我们把前面六个公式分类比拟可得G % +6)、& % +6 )、T( % +6)叫和角公式;8“ )、C( % )、T( %)叫差角公式.并由学生归纳总结以上六个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得出以下逻辑联系图.可让学生自己画出这六个框图.通过逻辑联系图,深刻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借以理解并灵活运用这些公式.同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不仅要掌握这些公式的正用,还要注意它们的逆用及变形用.如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变形式tan a +tan 3 =tan( a + 3 )(1-tan a tan 3 ) , tan

13、 a -tan 3 =tan( a - 3 )(1+tan a tan 3),在化简求值中就经常应用到, 使解题过程大大简化, 也表达了数学的简洁美.对于两角 和与差的正切公式,当 tan a , tan.或tan (a6 )的值不存在时,不能使用 T(“b)处理某些有关问题,但可改用诱导公式或其他方法,例如:化简 tan( 2 - & ),由于tan 2的值不存在,所以改用诱导公式tan( 2 - 6 )=?来处理等.应用例如37T仃k 例1 sin a = 5 , a是第四象限角,求 sin(-a ),cos( 4 + a ),tan( 4 - a )的值.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角的

14、关系,在面对问题时要注意认真分析条件,明确要求.再思考应该联系什么公式,使用公式时要有什么准备,准备工作怎么进行等.例如本 题中,要先求出cos a,tan a的值,才能利用公式得解,此题是直接应用公式解题,目的是 为了让学生初步熟悉公式的应用,教师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W二in七- 7解:由sin a = 5 , a是第四象限角,得 cos a =*、.-tan a =7T 47T 把 4 很,3、7 心X - uX (= ) 于是有 sin( 4 - a )=sin 4 cos a -cos 4 sin a = 252510汗汗k也A ,人也x -x (-j =,cos( 4 + a

15、)=coscos a -sin 4 sin a =252510打tan a - tan 47TJr tan ta -1+ tan a tan 一 tan(-4)=,. =1 二点评:本例是运用和差角公式的根底题,安排这个例题的目的是为了练习学生思维的有序性,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变式练习11. 不查表求cos75 ,tan105.的值.解:cos75 =cos(45 +30 )=cos45 cos30 -sin45 sin30 Vi 75 72 1 福-瑚X , Xj =_-_ I,tan 60 + tan 45n 右 士1= I tan105 =tan(60 +45 )=1 迅一二=-

16、(2+ ).37T2. 设 a (0, 2 ),假设 sin a = 5 ,那么 2sin( a +# )等于()7_7A. 5B. :C.-D.4答案:A2 开33站 例 2 sin a = 3 , a ( 2 ,兀),cos 3 = 4,. (兀,己),求 sin( a - 3 ),cos( a + 3 ),tan( a + 3 ) .活动: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对探究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认真分析题目中条件和所求值的内在联系.根据公式 & 、6 + 6 、Ts +6 应先求出cos a、sin 6、tan a、tan.的值,然后利用公式求值,但要注意解题中三角函数值

17、的 符号.2解:由 sin a = 3 , a ( 2 ,兀),得卜异-笠 Scos a =寸1 汕.=-Y 3=3 , tan a =-137V 又由 cos 3 = 3,.(兀,2). .tan 3 =3 . 二 sin( a - 3 )=sin a cos 3 -cos a sin 3I Y (一务峥=学 =3 x( 4)-(412.够 3 2 1 cos( a +6 )=cos a cos 3 -sin a sin 3 =(3 )x ( 4)-3 x (4 )tan tan 只1 ten cr tan - tan( a +6 )=25 x 7753- 6 焰 + 5yf?点评:此题仍是

18、直接利用公式计算求值的根底题,其目的还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公式的应用,练习学生的运算水平.变式练习2引导学生看章头图,利用本节所学公式解答课本章头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30解:设电视发射塔高 CD=x米,/ CAB或,贝U sin a =& ,工+ 30在 Rt ABD中,tan(45 + a )= 如 tan a .30tan(45十 a) 于是x=t如&,30 F602又- sin a =&7 , a (0, 2), . cos 61 ,tan a 土.14-11 + 01 CL 0 期- 1- tan a . 11 tan(45 +a )=3,30x3. x= 2-30=150(米).答:这座电视发射塔的高度约为150米.3例 3 在 ABC中,sinA= 5(0 A45 ),cosB=(45 B90 ),求 sinC 与 cosC 的值.活动:此题是解三角形问题,在必修5中还作专门的探究,这里用到的仅是与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与和差公式有关的问题,难度不大,但应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同时也能加强学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