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饮茶习俗看茶具的演变-2019年文档资料_第1页
由饮茶习俗看茶具的演变-2019年文档资料_第2页
由饮茶习俗看茶具的演变-2019年文档资料_第3页
由饮茶习俗看茶具的演变-2019年文档资料_第4页
由饮茶习俗看茶具的演变-2019年文档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由饮茶习俗看茶具的演变茶具做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器型优美,种类繁多。在我国茶文化史上,无论是饮茶制茶,都经历了许多变化。作为饮茶用的专用工具,必然也有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茶具如同其他器具一样,它的发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一,从粗糙到精致的历程。随着“茶之为饮”,茶具也就应运而生,并随着饮茶的发展,茶类品种的增多,饮茶方法的不断改进,而不断发生变化,制作技术也不断完善。所以从饮茶习俗的角度来看茶具的演变,更易于我们摸清茶具发展的脉络,从历史中吸取借鉴茶具设计宝贵的经验。一、我国古代茶具的概念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

2、茶尽具,?丁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 .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这类饮茶器具。事实上现代茶具的种类是屈指可数的。但是古代“茶具”的概念似乎指更大的范围。 茶具又称茶器。最初都称为茶具,到晋代以后则称为茶器了。到了唐代,陆羽茶经中把采制所用的工具称为茶具,把烧茶泡茶的器具称为茶器,以区别它们的用途。宋代又合二而一,把茶具、茶器合称为茶具。现在也大都统称为茶具。二、茶具的演变茶叶最初的利用阶段,不可能有专用的茶具,大都是和其他食品共用的,一器多用。以木制或陶制的碗,兼作为饮茶的器 具。茶的烹用方法,也随着茶叶牛产技术的改进和茶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最早发现野生

3、茶树时,是采集鲜叶,在锅中烹煮成 羹汤而食,这时候的烹饮方法 和器皿很简单。春秋时代,茶叶 作为蔬菜,与煮饭莱相同,没有什么特别的烹饮方法和器皿。当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奴隶主和贵族阶级的出现,形成有闲 阶 级,饮酒喝茶有了发展,对器具也有了新的要求,从而出现了专 用于茶的贮茶、煮茶和饮茶的器具。茶具的产生,始于奴隶社会, 当是主要茶具为煮茶的锅、 饮茶用的碗和贮茶用的罐等。 随着时 代的演变,茶叶消费日广,因消费的茶类不同,习俗不同,消费 对象不同,不论茶具的形式、茶具的配套或茶具的用料等,都不 断发生变化。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交替除了饮和贮藏用的茶 具外,又添了炙、研末和浇汤用的器具。

4、秦汉饮茶已有简单的专 用器皿。从秦汉到唐代,随着饮茶区域和习俗传播的扩大,人们 对茶叶功用认识的提高,促使陶器业飞跃发展,瓷器也已出现, 茶具越来越考究,越来越精巧。(一)唐代饮茶习俗与茶具古人饮茶之前,先要将茶叶放在火炉上煎煮。在唐代以前 的饮茶方法,是先将茶叶碾成细未,加上油膏、米粉等,制成茶 团或茶饼,饮时捣碎,放上调料煎煮。时至唐代,随着饮茶文化 的蓬勃发展,蒸焙、煎煮等技术更是成熟起来。唐代用的是茶饼,饮用前要炙烤、碾粉、过筛。煎煮的时候,有的还加有姜、葱、盐等佐料,煎成以后的浓度因各人的口味不同,备有一种壶形的注水器,用作浓度不同的冲淡。唐代茶事之兴盛,与朝廷饮茶风尚相关,故有“天

5、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诗句。当然, 唐代茶事之盛还因为有了“茶圣”陆羽, 有了一批名人雅士饮茶群体。由于他们的研究、提倡,使得茶的生产制作及饮茶风尚、品饮技艺都有了很大发展。陆羽总结前人用茶、煮茶、制茶、 饮茶的方法,写出了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茶叶专著茶经, 茶经列举的茶具多达二十八种。当代由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套唐代宫廷茶具,形象、 生动地为我们展现了千余年前辉煌、灿烂的工艺美术成就。这套茶具包括金、银、玻璃、秘色瓷等烹茶、饮茶器物,形式设计丰富多彩,构思巧妙。如盛茶饼用的金银丝结条笼子,呈筒状, 带盖, 通体用金丝、银丝编结而成,盖顶有塔状编织装饰,盖面与盖沿有金丝盘成的小珠圈,

6、精妙异常。 又如鎏金银盐台,本是盛盐的平常之物,但这里的盖、台盘、三足设计为平展的莲叶、莲蓬,似见花枝摇曳、花蕾含苞待放,真乃独具匠心之作。据记载,这套茶具封藏于873 年岁末,距陆羽去世的804 年仅 69 年,所以是对茶经有关茶具记载的最好注脚。当然,由于是皇家用品,比起百姓凡物来要奢靡得多,从而也更精湛。(二)宋代饮茶习俗与茶具茶文化在大唐盛世勃兴而发展,接下来的宋王朝更使其穷极精巧,走向极致。个中原因,与皇室提倡很有关系。宋太宗于976 年继位,年号“太平兴国”,茶事亦在促“兴”之列,因为就在他即位后的第二年,即下诏要求向朝廷贡茶,并且贡茶的样式必须是“取象于龙凤,以别庶饮”,就是要贵

7、贱有别。当时最有名的贡茶基地是福建建安,( 今建瓯市) 产地境内凤凰山一带称北苑,故又称所产之茶为北苑茶。北苑茶以龙凤团茶(即以龙凤图案的模具压制而成的饼茶)著称。 这些多有龙字龙纹的皇家专用品名贵一时,皇帝曾用来作赏赐物,但出手吝啬,欧阳修那样的一代名臣在朝为官二十余年亦仅得一饼龙凤团茶,可见其珍罕程度。宋代还在朝仪中加进了茶礼,使饮茶的含义又引申开去。到了“艺术家皇帝”宋徽宗手里, 茶艺自然又被大做文章,他亲撰大观茶论,鼓吹斗茶之妙,由此,斗茶之风盛极一时,达官显贵、平民百姓、文人墨客乐此不疲,成为宋代品茗特色。斗茶时先要把杯盏温一下,然后是调膏,即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盏中,注入一点沸

8、水,把茶末调制成膏状。接着,是关键的点茶,即将开水冲入杯、盏、 碗内, 须冲点, 收止自如,不多不少;再用一把小帚状的茶筅搅拌、旋转,以使茶面色泽鲜白、均匀,汤花(茶汤上的泡沫)要紧贴边沿,以保持时间久者为胜。当时用的是北苑茶,其名目已多达四十余种。斗茶引出的另一种相关趣味小技是分茶。所谓分茶,即是将汤花调制成各式图案,其状千变万化,颜色对比分明,极具观赏性。据传宋徽宗为近臣表演过,惜此技法已失传。宋代不再直接煮茶,而用点茶法,因而器具亦随之变化。宋代茶具,较之唐代,变化的主要方面是煎水用具改为茶瓶,茶 盏尚黑,又增加了 “茶第”。这一切,都是与宋代风行的“斗茶” 时尚相适应的。 宋代的煮水器

9、很少用,改用铳、瓶之类。铳, 俗称吊子,即有柄有嘴的烹器。改用有柄有嘴的茶铳、茶瓶,主 要目的是为了 “斗茶”。斗茶用的茶瓶,大多鼓腹细颈,单柄长 嘴,嘴呈抛物线状,便于注水时控制自如。宋代饮茶多用茶盏,也是一种敞口小底厚壁的小碗。 不同的是,宋代以通体施黑釉的“建盏”为上。建盏产于建州,因其色呈黑紫,又名“乌泥建”、 “黑建”、“紫建”。建盏流行于宋代,其基本原因是为“斗茶”所需。斗茶时,茶汤呈白色,汤花更是色泽纯白,与乌黑的建盏 相配,黑白分明,便于看出水痕,区分茶质优劣。盏壁较厚,宜 于保持茶汤的温度。这些都是建盏的实用效能。 苏轼“来试点茶 三昧乎,勿惊午盏兔毛斑”,黄庭坚“兔褐金丝宝

10、碗,松风蟹眼 新汤”,都是咏此茶盏的名句。(三)明清时期饮茶习俗与茶具明清废团茶,散茶大兴,烹煮过程简单化,甚至直接用冲泡 法,因而烹茶器皿亦随之简化。但简化不等于粗制滥造,尤其对 壶与碗的要求,更为精美、别致,出现各种新奇造型。由于中国 瓷器到明代有一个高度发展,壶具不但造型美,花色、质地、釉 彩、窑品高下也更为讲究,茶器向简而精的方向发展。我国唐代 茶碗重古朴,而宋代由于斗茶的出现,以茶花沫库较品质高低,需要碗色与茶色和谐或形成鲜明对比,所以重瓷器色泽,而明清以后,茶之种类日益增多,茶汤色泽不一,壶重便利、典稚或朴拙、奇巧,碗则争妍斗彩,百花齐放。像宋太宗下诏制团茶一样,明洪武二十四年(1

11、391 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贡叶茶(即现在的散茶)。饼茶被散形叶茶取代的结果,是在饮茶方式上由过去的烹茶、煎茶变为冲泡茶叶,此法一直沿续到现在。朱元璋的原意,是“国家以养民为务, 岂以口腹累人”, 主要在于为下民减负。茶的由饼到散,主次发生变化,恐怕在元以前就已出现,明初的改制,一方面是适应已存在的变化,另一方面是促进了散茶改进。在品饮方式上,既是皇帝倡导,无论上下雅俗,皆要以冲泡为正宗主流了。所以便于冲泡的紫砂壶, 在明清声名鹤起。紫砂陶器是我国陶瓷器具中的重要一员,她与其他陶瓷器相比有许多特点,紫砂泥是一种水云母石英高岭石类黏土, 含有较多铁矿物,紫砂器之所以出名,源于其良好的性能,尤其适用做茶具。很早的时候,人们就发现,用紫砂壶泡茶不失原味,不易变质,内壁无异味,能耐温度急剧变化,烹煮、冲泡沸水皆不会炸裂,传热慢而不烫手。除去这些颇合实用的优点外,紫砂泥可塑性好,较之其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