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统编版咼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战国策目录序曾巩文恫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 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 _ ,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叙曰:向叙此书,言 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 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 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 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 为当世之
2、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 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必尽 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 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或曰:邪说之害正矣,宜放而绝之。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 君子之禁邪说也,固
3、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 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 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之起, 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注】崇文总目,书目总集。北宋景佑年间,由翰林院士王尧臣等人编纂而成。(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 同缺”空缺B. 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暗中,悄悄地C. 固将明其说于天下坚决D. 放
4、而绝之,莫善于是舍弃,废弃(2 )下列各组句子中,戈U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而疑其不可考丄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B.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恩所加,则思无丄喜以谬赏C.盖法者,所以适变也所以游目骋怀D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吾其还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战国策传至宋代,已有缺失。曾巩予以修补校订,用 “正其谬误 ”“疑其不可考者 ”, 概述了自己校勘所持的原则,语言十分简洁。B. 刘向认为:战国策士们是考虑在当时的形势下,国君所能够做的,不能不用谋诈。作者 对此大不以为然,特在序文中予以驳斥。他指出刘向的错误是在于他 “惑于流俗,而不笃于 自信 ”。C.
5、孔子孟子在 “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 ”的背景下,能够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并且认为先 王的治国之道不能改变。作者对此是赞赏的,但对孔孟二人强迫当时天下的国君去做后世 所不能办到的事,又颇不以为然。D. 作者列举了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些人 “亡其身”灭“其国 ”的历史事实,发出 “其为世之大祸明矣 ”的感慨,使人看到谋诈的危害。(4)用 “/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 不胜其失也(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
6、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答案】 ( 1)B(2)C(3)C(4)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 /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 其相率而为之者 /莫不有利焉 /而不胜其害也 / 有得焉 / 而不胜其失也( 5) 所以孔子、孟子坚持这个原则,难道是喜欢提出不同的言论主张吗?只是能够做 到不苟且罢了。他们可以说是不被世俗的见解所迷惑,而且能够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人了。 而任用他们的诸侯和秦国,也使自己的国家遭到灭亡。游说之士的那套办法,是社会的 大灾祸,这一点再明白不过了。但世俗之人对它还没有觉悟过来。【解析】【分析】(1) B项,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中偷”如解释为 暗中,悄 悄地 ”,则与语
7、境不合,从文中来看,第四段说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 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这段话是说 “战国的游说之士却不这样。 不懂得王道可信,却乐于说其易合。其用心措意苟且为权时之计罢了”, “偷”应解释为 “苟且”。故选 B。(2)C项,两个 所以”都解释为 用来的” A项,第一个 者”意思是“的地方”第二 个“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应为 “能不易其志的缙绅 ”。 B 项,第一个 “因”,根据;第二个 “因”,因为。 D 项,第一个 “其”,表反问语气,难道;第二个 “其”表商 量语气,还是。故选 C。(3)C 项, “但对孔孟二人强迫
8、当时天下的国君去做后世所不能办到的事,又颇不以为然”错误。文章第三段开头说的是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 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文中“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 ”表示反问,意思是 “哪里是要迫使天子及其后人做不能做的事呢 ”,选项把文中的意思理解反了。故选C。( 4)本题中,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 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先根据句末语气词 “焉 ”也“”断开三处,再根据对称的句式断 开 “论诈之便而讳其败 ”和 “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最后根据句意断开
9、 “其相率而为之者 ”和 “莫 不有利焉 ”, “莫不”意思是 “没有不”,指的是前面的情况,一般要断开。(5)本题翻译需注意:第一句中,“故”,所以; “二子 ”,孔子和孟子; “守”,坚持,坚守; “岂”,难道; “好”,喜欢; “为”,动词,提出; “异论 ”,不同的言论; “苟”,苟且; “而已”,罢了; “可谓”,可以说; “乎”,相当于 “于”,被; “流俗”,世俗的见解; “笃”,坚 定; “自信 ”,宾语前置句, “信自 ”。第二句中, “诸侯及秦用之者 ”,定语后置句, “用之的 诸侯及秦”,用”,任用; 灭”,使动用法,使灭亡;为”,是;其”,代词,游说之士 的那套办法;
10、“明”,明白; “犹”,还; “莫之寤 ”,宾语前置句,应为 “莫寤之 ”, “寤”同 “悟”,觉悟。故答案为:B;C;C;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 /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其相率而为之者 / 莫不有利焉 /而不胜其害也 / 有 得焉 / 而不胜其失也 所以孔子、孟子坚持这个原则,难道是喜欢提出不同的言论主张吗?只是能够做到不 苟且罢了。他们可以说是不被世俗的见解所迷惑,而且能够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人了。 而任用他们的诸侯和秦国,也使自己的国家遭到灭亡。游说之士的那套办法,是社会的大灾 祸,这一点再明白不过了。但世俗之人对它还没有觉悟过来。【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
11、解,重在平时积 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 “结构分析法 ”语“法 分析法 ”形“旁辨义法 ”“套用成语法 ”“套用课本法 ”,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 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 文言 18 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 义。(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
12、 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 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 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 “曰”云“”言“”,对话最易被 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 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 “判断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 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 ”省“略句 ”,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附参考译文】 刘向编定的战国策一共三十
13、三篇,崇文总目称有十一篇缺失了。我走访了士大夫 家,才全部得到了这部书,并且修正了其中的错误,对不可考据的文章发起了疑问,这样 以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就完整了。叙曰:刘向给此书作序,说周的祖先,明确了教化,修整了法度,所以天下得到大治; 到后来,谋划欺诈的作用,仁义的道路阻塞了,所以出现了大乱,这个说法是很正确的。 到后来说此书是由于战国的谋士,审度当时的君王能办到的,不得不这样;就可以称为被 流俗所迷惑,而不执着自己的学说了。孔孟所处的时代,离西周初年已经几百年,文王武王用过的法令制度已经散失,原先传 承的风俗薪火已经熄灭很久了;这二人竟特别阐发先王的治国体系,告诉我们(仁义)是 不可变更的,哪
14、里是要迫使天子及其后人做不能做的事呢?也不过是要根据他们遇到的时 代特点以及与以前不同的情形,来制定当代的法令制度,使之不违背先王的旨意罢了。二 帝三王的统治,他们的变化固然很大,他们的方法自然不一样,但是他们治理天下的愿 望,处理事务的主次、始终、先后关系的方法,不曾有什么不同啊。孔孟的学术门径就是 这样。法令是用来适应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王道,是用来建立国家的根本的,不能 不保持一致,这是不可改变的真理。所以孔孟捍卫这个,那里是喜欢发表不同的见解呢? 只是不肯无原则的附和,取悦他人罢了。可以说是不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并且确信相信自 己判断的人。战国的游说之士却不这样。不懂得王道可信,却乐
15、于说其易合。其用心措意苟且为权时 之计,不作长久打算。因而讨论欺诈的好处,而对弊端避讳不谈;强调战争的好处而不谈 论其中的忧患。一个接一个得听言行事者,并非没有益处但比不上带来的害处;得到的比 不上失去的。像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样的谋士,因此而丧生,而诸侯和秦国 因为施行了他们的政策而遭遇灭国之灾。多么明显,这是世界的一大祸害呀。但是俗世仍 然没有醒悟过来。只有遵循先王正确的法度,积极适应时代,做出改变,虽然法度不同, 但是检查不出瑕疵,实行起来也没有弊端。所以古代的圣贤,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想 法。有人问: “战国游士之说会损害正道,应该弃绝,那么这本书不销毁,也是可以的吗? ”
16、回答说: “德才兼备之人禁绝战国游士之说是通过向天下人解释明白这些理论,使当代世人 明白,那些说法是不可行的,然后就能禁绝邪说、达到思想划一的目的了;使后世的人明 白战国游士之说是行不通的,然后就能消戒邪说,达到明世的效果,哪里需要把书籍毁灭 呢?放出去但是使它难以实行,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所以孟子的书中,有讲到神农的 理论和墨子的理论,但都是批判的话语。就这本书而言,上承春秋,下达秦汉之间, 二百四五十年之间的行事都记载在上面,万万不可以废除。 ”这本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八篇,现在还有十篇。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
17、: “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 “昔者 偃也闻诸夫子曰: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 “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材料二:或谓孔子曰: “子奚 不为政? ”子曰: “书云: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 于 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论语为政)【注】 奚:为什么。 施:施行,延及。(1)材料一中, “牛刀 ”喻指 。(2)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对 “为政 ”的认识。【答案】 (1)礼乐之道(或 “道”,或 “礼”)( 2) 为政的目的(或宗旨、原则)应是推行 “礼乐之道 ”,以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孔子 因闻“弦歌之声 ”而戏笑,表明对子游政绩
18、的赞同。这反映了其 “礼治”的为政观。 孔子认 为,为政的基础(或前提)应是践行 “孝悌友爱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或推己及人、亲亲 仁民)。这体现了其 “德政 ”思想。 为政的途径(或方式)之一是通过教育培养弟子先立 身处世后为官从政,即师长凭借弟子出仕而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凸显了其灵活明智的为 政观。【解析】 【分析】( 1) “割鸡焉用牛刀 ”这一比喻中, “割鸡”指治理武城县; “牛刀 ”指礼乐 之道。这是一个常用成语,意思是比喻用大的方法来解决小的问题而大材小用。文中孔子 则用它来比喻用礼乐之道来治理受到县城。孔子认为子游长于文学,是他的得意门生,有 如此大才却无大用武之地,只任
19、职武城这样的小邑。这句话包含孔子对子游极其欣赏、极 其惋惜的情感。(2)孔子一向提倡以礼乐治国,当他看到学生子游在武城这样做了,本来应该表扬,却开 了个玩笑,说未免小题大作。引起子游的反驳,孔子马上承认自己刚才说得不恰当。子游 的笃信认真,孔子的幽默风趣,声音笑貌都如闻如见,意趣横生。为政的目的(或宗旨、 原则)应是推行 “礼乐之道 ”,以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结合 “书云: 孝乎惟孝,友于兄 弟,施于有政。 分”析,孔子认为,为政的基础应是践行 “孝悌友爱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 等。结合材料二内容分析,孔子认为为政的途径之一是通过教育培养弟子先立身处世后为 官从政。凸显了其灵活明智的为政观。
20、故答案为:礼乐之道(或道”或 礼”) 为政的目的(或宗旨、原则)应是推行 “礼乐之道 ”,以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孔子因闻 “弦歌之声 ”而戏笑,表明对子游政绩的赞同。这反映了其“礼治 ”的为政观。 孔子认为,为政的基础(或前提)应是践行 “孝悌友爱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或推己及人、亲亲仁 民)。这体现了其 “德政 ”思想。 为政的途径(或方式)之一是通过教育培养弟子先立身 处世后为官从政,即师长凭借弟子出仕而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凸显了其灵活明智的为政 观。【点评】此题考查理解文言文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2)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
21、写作目的理解词语。此题考查把握作者在文本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 达出来的,有的则是间接表达出来的。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就是能对文中有 关内容进行筛选、分析并作综合概括。先通读文本,逐段概括层意,抓住中心句,把握作 者观点态度。【附参考译文】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子游回答说: “以前我听先生说过, 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事政治呢? ”孔子回答说: 尚书说: 孝呀,只有孝敬父母,
22、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是从事政治,怎样才能算是从事政治呢?(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从事政治呢?)”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陈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祐少好学,家贫,母张氏尝剪发易书使读之,长遂博通经 史。时诸王得自辟官属,穆王府署祐为其府尚书。王既分土于陕、洛,表祐为河南府总 管。下车之日,首礼金季(末)名士李国维、薛玄,咨访治道,奏免征西军数百家诸税, 又上便民二十余事,朝廷皆从之。世祖即位,分陕、洛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除祐为总管。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 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改南京路治中。适东方大蝗,徐、邳尤甚,责捕至急。祐
23、部民丁数万人至其地,谓左右曰:捕蝗虑其伤稼也,今蝗虽盛,而谷已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或以事涉专擅,不可,祐曰:救民获罪,亦所甘心。”即谕之使散去,两州之民皆赖焉。三年,朝廷授卫辉路总管。卫当四方之冲,号为难治,祐申明法令,创立孔子庙,修比 干墓,且请于朝著于祀典。及去官,民为立碑颂德。尝上书世祖,言树太平之本有三:一 曰太子国本,建立宜早;二曰中书政本,责成宜专;三曰人材治本,选举宜审。事虽未能 尽行,时论称之。朝廷大举伐宋,遣祐签军,山东民多逃匿,闻祐来,皆曰:陈按察来,必无私。”遂皆出,应期而办。十三年,授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吏多震慑失措,祐因谓曰:何必若是!前为盗跖,今为颜
24、子,吾以颜子待之;前为颜子,今为盗跖,吾以盗跖待之。”由是吏知修饬,不敢弄法。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 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十四年,迁浙东道宣慰使。时江南初附,军士俘虏温、台民男 女数千口,祐悉夺还之。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祐请曰: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不报。遣祐检覆台州民田。及还至新昌,值玉山乡盗,仓猝不及为备,遂遇害,年五 十六。追封河南郡公,谥忠定老请留葬会稽,不得,乃立祠祀之。(节选自元史 列传第五十五,有删改)(1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
25、挝杀之于 市/民间帖然B. 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 市/民间帖然C. 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 市/民间帖然D. 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 市/民间帖然(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下车,刚上任、刚到任。文中指陈祐刚到官任。B. 孔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被列入“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C. “颜子”是指颜回, “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
26、,可以称有道德、有学问的圣贤之人,如孔 子、颜子、孟子、老子,也可以用来称老师。D. “忠定”是陈祐的谥号, “谥号”就是统一用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 “危身奉上曰忠,安民大虑曰定 ”,所以文中的“忠定”是对陈祐的一种赞美。(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陈祐虚心求教。担任河南府总管时,他到任的当天,首先就去拜访金朝末年的著名贤士 李国维、薛玄,虚心向他们求教治理政事的方法。B. 陈祐为民着想。任南京路治中时,他从百姓的利益出发,冒着获罪的危险,违背上级命 令;任浙东道宣慰使时,因百姓刚经历战乱,他反对征收酒税。C. 陈祐治政有方。卫辉路是一个难
27、以治理的地方,陈祐到任后修建孔子庙、比干墓,从而 稳定了社会秩序,因此百姓为他立碑颂德,并向朝廷请示列入名臣史籍。D. 陈祐除恶务尽。许、蔡一带的大盗聚众抢劫,抓捕时他逃到宋朝境内,后来宋朝灭亡, 这个盗贼路过汴梁时,陈祐发现了他,当众将他击杀。(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 三曰人材治本,选举宜审。事虽未能尽行,时论称之。【答案】 (1)C(2)D(3)C(4)当时州县的官吏因没有官府供给的俸禄,大多贪婪暴虐,只有陈祐因为清廉谨慎 而被称道。 三是人才是治国的根本,选拔人才应慎重。这些事情虽然未能完全施行,但当时的评论 (当时人们)都称赞
28、他。【解析】 【分析】 ( 1)句中“急”是修饰“捕”的,故在其后停顿,排除AB 项。 “宋亡”指“宋朝灭亡后”,叙述时间的,可独立成句,排除 D 项,选 C 项,句子译为:许、蔡一带的大 盗聚众抢劫,陈祐追捕得很紧,这个人逃入宋朝境内。宋朝灭亡后,这个人随制置夏贵路过汴梁时,陈祐喝令他下马,将他击杀在市集,百姓顺服。故选C项。(2) D 项,“统一用两个字”说法错误,谥号也有一个字的。故选D 项。(3)C 项, “并向朝廷请示列入名臣史籍 ”对应原文为“且请于朝著于祀典 ”,其所说的应是陈祐 建立孔子庙,修比干墓,并向朝廷请示写进祭祀制度中。”故选C项。(4)第一句得分点: “以”,因为;“
29、清慎”,清廉谨慎;“见”,被。第二句得分点: “人才治 本”,判断句;“审”,慎重;“尽”,完全;“时论”,当时的评论。故答案为:C;D;C;当时州县的官吏因没有官府供给的俸禄,大多贪婪暴虐,只有陈祐因为清廉谨慎而被称道。 三是人才是治国的根本,选拔人才应慎重。这些事情虽然未能完全施行,但当 时的评论(当时人们)都称赞他。【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 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 根据语意进行断句。(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 般包括官职、
30、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 确积累。(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 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 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 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 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参考译文】陈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陈祐自幼好学,家境贫困,他的母亲张氏曾剪掉
31、头发换取 书籍让他读书,(他)长大后就博通经学史学。当时诸王可自己征召主官的僚属,穆王府 暂任陈祐为王府的尚书。穆王被分封在陕、洛,上表推荐陈祐为河南府总管。(陈祐)上 任那天,首先去拜访金末名士李国维、薛玄,虚心向(他们)求教治理政事的方法。 (他)又奏请免去几百家征西军的各种赋税,又上奏提出二十多件有利于人民的事,朝廷 都听取了他的建议。世祖即位,将陕、洛地区划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任命陈祐为河南西路总管。当时州 县官吏因为没有供给俸禄,大多贪婪暴虐,只有陈祐因为清廉谨慎而被称道,在此为官八 年,像刚到的时候一样。至元二年,(陈祐)改任南京路治中。适逢河南东部发生蝗灾, 徐州、邳州尤为严重
32、,(官府)责令百姓捕捉(蝗虫),到了很紧急的状况。陈祐率领几 万百姓到灾区,对身边的人说: “捕捉蝗虫是怕它们损害庄稼,如今蝗虫虽多,但谷物已经 成熟,不如让百姓早点收割庄稼,或许可以省力而有收成。 ”有人认为事情涉嫌独断专行, 不可行。陈祐说: “为救民而获罪,我也甘心。 ”立即告诉百姓让他们回去(收割),两州 的百姓都依赖他。至元三年,朝廷授任(陈祐)为卫辉路总管。卫辉位于四方交通必经之地,一向难以统 制。陈祐(到任后)申明法令,建立孔子庙,修比干墓,并向朝廷请示写进祭祀制度中。 等到他离任时,这里的百姓为他立碑歌颂功德。他曾向世祖上书,提出创立太平盛世的 “三 个根本 ”:一是太子是国家
33、的根本,应早立太子;二是中书省是行政的根本,应责成中书省 专心于政务;三是人才是治国的根本,选拔人才应慎重。这些事情虽然未能完全施行,但 当时人们都称赞他。朝廷大规模攻打宋朝,派陈祐征调军队,山东百姓多逃避,听说陈祐来了,都说:“陈按察来了,一定没有私心。 ”于是(百姓)都出来应征,陈祐的任务按期完成。至元十三年, (朝廷)授予(陈祐)为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官吏多惊慌失措。陈祐于是对他们说: “何 必如此惊慌!你们以前为盗跖,而今为颜渊,我就把你们当颜渊对待;若以前为颜渊,而 今为盗跖,我就会把你们当盗跖对待。 ”于是这些官吏安分守己,不敢违法。许、蔡一带的 大盗聚众抢劫,陈祐追捕得很紧,这个
34、人逃入宋朝境内。宋朝灭亡后,这个人随制置夏贵 路过汴梁时,陈祐喝令他下马,将他击杀在市集,百姓顺服。至元十四年,(陈祐)被调 任为浙东道宣慰使。当时江南刚刚归附,元军俘虏温州、台州百姓男女数千口,陈祐全都强行释放回家。行省征收百姓和商人的酒税,陈祐提出:战争之后,对于遭受战争之苦的百姓,应宽容体恤。”但这意见朝廷没有答复。朝廷派(陈祐)去查核台州的民田。等到(陈祐)回来行至新昌,遇到玉山当地的强盗,他仓促间来不及防备,于是被杀害,享年 五十六岁。(陈祐)被追封河南郡公,谥号忠定。江浙父老请求在会稽埋葬他,未获批 准,便设立祠堂纪念他。4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草食瓢
35、饮居于陋巷,人不堪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 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 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节选自苏辙东轩记)(1)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 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2)颜子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出自(作品名),后来有成语 “形容颜回这一品质。(3 )作者举颜回的事例有何作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1)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析/尚可自
36、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2)论语;安贫乐道(3)用颜回的箪食瓢饮、甘居陋巷与自己的疲累现状对照,揭示做官忙碌奔波的处境会妨 害学习的道理。【解析】【分析】(1)本题画线句子的意思是:连旁人都忍受不了那样一种愁苦,而颜回 始终不改变他认为快乐的生活方式。我暗自认为,即使不想当官,但做个守门打更的小 吏,至少可以自给自养生活,也不致于对治学有所妨碍,何必弄到这样贫穷、这样自苦的 地步呢。 颜子”做主语,此前应断开;私以为虽不欲仕”省略主语 我”此前应断开;然”、尚”、而”连词,引出下一话题,此前应断开。(2) 本题中,要求掌握关于论语的文学常识,知道颜子箪食瓢饮,不改其乐 ”出自此书
37、,然后根据这一句话找出相应的词语,即安贫乐道”。(3) 本题中,作者举颜回的事例,从手法上看,是为了与下文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相对比,从效果上看,为了揭示本段文末的道理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 即:做官忙碌奔波的处境会妨害学习。故答案为:人不堪其忧 /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析/尚可自养/而不害于 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论语;安贫乐道用颜回的箪食瓢饮、甘居陋巷与自己的疲累现状对照,揭示做官忙碌奔波的处境会妨害学习的道理。【点评】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
38、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 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 “”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本题考查把握作家作品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 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 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 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 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附参考译文】我年少读书时,曾暗暗奇怪:颜回箪食瓢饮,住在
39、陋巷,连旁人都忍受不了那样一种愁 苦,而颜回始终不改变他认为快乐的生活方式。我暗自认为,即使不想当官,但做个守门 打更的小吏,至少可以自给自养生活,也不致于对治学有所妨碍,何必弄到这样贫穷、这 样自苦的地步呢。等到我来了筠州,在管理盐米事务之间勤来苦去,没有一天的休息。虽 然想抛弃世俗,解脱束缚,自由放任于道德修炼的地方,但是,办一件事,每每遭受阻碍 而滞留任上。这样以后,我才懂得颜回为什么甘心贫贱,不肯做一名追求斗米薪俸而糊口 的人,确实是因为他害怕对治学有所妨碍啊!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
40、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 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
41、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_ ,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鸟吾知 /其能飞 /鱼吾知 /其能游 /兽吾知 /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 / 游者可以为纶 / 飞者可以为 矰/B. 鸟/吾知其能飞 /鱼/吾知其能游 /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
42、罔 / 游者可以为纶 /飞者可以为 矰/C. 鸟吾知 / 其能飞 / 鱼吾知 / 其能游 / 兽吾知 / 其能走 /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 / 可以为纶飞者 /可以为 矰/D. 鸟/吾知其能飞 /鱼/吾知其能游 /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 / 可以为纶飞者 /可以为 矰/(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守藏室之史: “藏室”是藏书之所。 “守藏室史 ”亦称“征藏史 ”。征是典掌之意,与 “守”相 同,就是管理周王朝皇家图书的史官。B. 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 箭。C. 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
43、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位高于 太师。D. 孝文,是谥号。汉孝文帝是刘恒,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的思想完全相同。B. 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 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C. 老子写了 5000 多字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然后潇洒离去,没有 人知道他的下落。D. 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司
44、马迁对老 子的学说只作客观描述,并没有尊老贬孔。(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答案】 ( 1)B(2)C(3)A( 4) 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 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 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 王的人出现。【解析】 【分析】( 1 )本题,先了解句意为: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 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 去射它。然后利用
45、句式对称和语法知识断句。观察本句的句式是对称的, “鸟吾知其能 飞 ”鱼“吾知其能游 ”兽“吾知其能走 ”,这三个相同的句式形成排比,所以应在这三个句子之后停顿。且句子的主语分别是“鸟”鱼“”“兽 ”,谓语分别是 “吾知其能飞 ”“吾知其能游 ”“吾知其能走 ”,所以可以在 “鸟”“鱼”兽“”三个主语后停顿。排除 A、C 项。 “走者可以为罔 ”游“者 可以为纶 ”飞“者可以为矰 ”句式也对称,主语分别是 “走者 ”游“者 ”飞“者 ”,所以应在三个主 语前停顿。排除 D 项。故选 B。(2) C 项,错在 “位高于太师 ”。古代三公是太师、太傅、太保。太傅位次于太师。故选C。(3) A项,错
46、在 跟儒家的思想完全相同 ”儒家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 想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老子的思想跟儒 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的思想不完全相同。相同的是得志时做官,但是不得志 时是不同的。儒家主张不得志时要加强个人修养,老子认为不得志时像草一样漂泊。故选A。(4) 第 题得分点: “贾”是商人,补出 “深藏”的宾语 “货物 ”, “虚”意思是 “什么东西都没 有”。 “盛德”是“高尚品德 ”。第 题得分点: “合”意为“合并”, “离”意为“分离”, “岁”意为 “年”, “霸王者 ”意为“称王称霸的人 ”。故答案为:B;C;A; 我听说
47、,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 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 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 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 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 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 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 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3)此题考查把握文
48、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 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 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 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 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参考译文】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 “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骨头都已经 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
49、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 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 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 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 “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 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
50、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 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 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 位隐君子。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
51、,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 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昂 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也。高颍悦拜太子少保,俄兼纳言、民部尚书。威上表陈让,诏曰: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威乃止。初,威父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既而叹曰:今所为者
52、,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乎?”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从之。威见宫中以银为幔钩,因盛陈 节俭之美以谕上。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 夫,本官悉如故。治书侍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劾威。上曰: 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因谓朝臣曰: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 匹也。”其见重如此。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舛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律令格 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国子博士何妥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共为朋党_ ,上
53、令蜀王秀、上柱国虞庆则等杂治之,事皆验。上以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威惶惧,免冠顿首。上曰:谢已晚矣。”于是免威官爵,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选自隋书列传第六苏威)(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B. 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C. 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人卧内/与语大悦/D. 高颍屡言其贤高祖 /亦素重其名 /召之 /及至/引人/卧内与语大悦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表又称上奏,是古代社会臣子向
54、皇上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的一种形式。B. 京兆尹是汉代始设的官名,为三辅之一,主管京畿地区的治安。C. 朋党,是指多为争夺权利,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的集团或派别。D. 坐即 “连坐”,指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苏威才华出众,勇挑重担。他因身兼数职,曾经上书陈辞谦让,但高祖下诏肯定他的才 能,他仍继续担任多项职务,不再推辞。B. 苏威谨记父言,轻徭薄赋。他奏请皇上减轻赋税和劳役,改变了以往国家资财不足而制 定重税的做法,以实现父亲的未竟之志。C. 苏威明辨事理,深得倚重。高祖认为杨素才辩天下无双,但是在斟
55、酌古今得失,帮助君 主宣扬教化方面,是无法与苏威匹敌的。D. 苏威自恃权势,结党营私。他私结朋党的事被揭发查实后,虽然认了错,但没得到皇上 的宽恕,还因此冒犯了许多有名望的士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 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答案】 ( 1)C(2)B(3)D( 4) 大船当负荷重载,骏马当长途奔驰。因为你一人兼有许多人的才华,不要推辞多 任事务。 么要急忙地逼迫他呢!【解析】 【分析】( 1)这段话大意为:高颍多次称他贤能,高祖也一向重视他的名望,就 征召他。到了之后,高祖请他进卧室,跟他交谈,非常
56、高兴。本题中 “高颖”“高祖 ”是两个 人,根据结构对称法,应为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先排除A和D;引入的宾语是卧内”,二者应连在一起,排除 B。故选C。(2)B项,是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之一,而非主管。故选B。( 3) D 项, “也因此冒犯了许多当时有名望的士大夫 ”叙述不当,应为 “因苏威而获罪的有 名人士有一百多人 ”。 “得罪”文中是获罪的意思。故选 D。( 4)本题中,第一句中,“以”,因为; “辞”,推辞。第二句中, “阙”,有缺点,缺失;“遽”,急忙。故答案为:C;B;D; 大船当负荷重载,骏马当长途奔驰。因为你一人兼有许多人的才华,不要推辞多任事务。 么要急忙地逼
57、迫他呢!【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 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 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 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 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 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 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 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数字信号处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环境工程设计(大气)
- 基本销售技巧详解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产与运作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设施园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省永州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课后作业((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交替传译》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四年度旅游服务合同(含定制旅行规划)
- 2024年度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安装合同
- 成品保护及文明施工措施(完整版)
- 电极电热干蒸汽高压微雾二流体喷淋的比较101103
- 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资料台账
- 10以内加减法口算题(13套100道题-可直接打印)
- 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最新投标书密封条
-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
- 汽车维修价格表格模板
- 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教案
-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解读.ppt
- 科学课程中的概念教学浅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