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考核制度_第1页
古代官员考核制度_第2页
古代官员考核制度_第3页
古代官员考核制度_第4页
古代官员考核制度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关于明代官员考核制度共找到 6 篇文献,其中有1篇硕士论文;关于清代官员考核找到 1 篇文献;关于宋朝官员考核制度共找到 1 篇博士论文;宏观写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共找到 4 篇文献,其中涉及古今官员考核制度的有1 篇。一、宋朝官员考核制度丁建军在“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中着重论述宋朝的官员考核制度和影响该制度运行效果的各种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 在中国古代, 考核被称为 “考课” 或“考绩” 。 宋朝的官员考核制度是在继承前代官员考核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朝的实际,逐步发展完善, 并形成了宋朝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 :差遣职任考核与官阶晋升考核相结合。宋朝对官员的考核,既

2、是朝廷了解各地、各部门治理情况以及官员治绩的重要渠道, 又是官员升迁阶官、栓选差遣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了激励和督促各级官员尽职尽责,宋朝政府几乎将所有的官员纳入了考核的范围。它不仅对诸司郎官进行考核,更注重对路级监司、州县官员的考核;不仅对亲民官进行考核,而且对直接负责商税、课利征收的监当官进行考核。根据各级、各类官员职责的不同,宋朝制订了不同的考核指标。对六部郎官的考核,主要侧重其处理政务的多少以及错误率的高低;对路级监司、 州县官的考核,除了其履行职责的情况外,也考核其品行,不仅每年对官员进行综合性的考评并写出考词,而且更有大量的专项考核;对监当官则主要考核其征收商税、 课利的业绩。二、明代

3、官员考核制度1、 明代官员考核内容和标准暴鸿昌在“明代官员考察制度述论”中从发展和实践的角度阐述了明代官员考核的内容和标:明初考察官吏的内容较为简略,无明确固定条款,主要是惩贪抑奸, 至成化年间逐步固定下来四目 “: 老疾、罢软、贪酷、不谨” 。四目确定下来,弘治间又发展为八目 :贪、 酷、 浮躁、 不及、老、 病、 罢、 不谨 . 他认为考察察内容的制度化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渐演变而成的 .考察官吏八目条款的制度化,基本上包罗了官吏的才、德各项,使官吏有了任职犯忌的准则,这对约束官吏,无疑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陈国平在“明代官员考核制度述论”中分别从考满、考察、稽查这三种考核形式阐述了明代官员考核

4、制度。考满是“论一身所历之棒” ,即通过考查官员在一定任期内完成本职工作的情况,决定是否予以加级、进体或升职的制度。考满在明代正是官员积累资历这种外在条件的重要途径。因此十分看重期限。除此之外其他并不统一。不光是任职性质不同的官员,其标准各异,就是性质相同的官员处于不同的环境中,其标准也不一致。明代考满制度,因过分注重资历的积累, 渐渐流于形式, 到中后期,已不论治行的优劣,所有官员“一概考称” ; 考察指于特定的时间就官员的德行和能力进行考查,以决定其去留。显然,考察与考满虽然基本目标都在于督察百官、整肃吏治,但两者的重心和方法各不相同,因此明史称它们相辅而行。考察依被考察对象的不回而分为外

5、察与京察两种。2、 考核时间的制度化刘承在“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借鉴意义”中指出“考满”具体规定是,任满三年举行第一次考核 ,称初考 ;满六年举行第二次考核 ,称再考 ;到九年一个任期举行第三次考核 ,称通考。考察”是不论官员的任职时间 ,对所有官员的定期考核 ,并根据考察结果作出相应处置。 “考察”又分“京察”和“外察” 。“京察” 是针对全体京官的考察,一般六年举行一次;“外察” 是对京城以外官员的考察。 又称为 “大计” , 一般三年举行一次。陈国平在“明代官员考核制度述论”中特别指出明代考满制度对时限的严格要求并进行了分析:考满的期限,据明会典记载 : “国家考课之法,内外官满三年

6、为一考,六年再考,九考通考默陆” 。明史也说: “考满之法,三年给由,曰初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 。因此,官员考满期限为 9 年,其中分三个阶段, 每一阶段 3 年, 这是十分明确的。明代官员的考满给人印象非常强烈的是它过分地看重期限,究其原因在于,期限即等于经历,而经历在某种意义上又意味着资格。考满在明代正是官员积累资历这种外在条件的重要途径。3、 考核结果的使用秦小兵在“明初的官员考核制度及借鉴意义”中指出,通过考满,考察,还有岁考和杂考, 即对官员进行年度考核和随机抽查考核这些形式得出结果, 以此确定被考核官员是否晋升或提拔。 像郎中、主事这样的低级官员 , 只要尽职尽责、政绩突出 ,

7、也能被选拔为像侍郎、尚书等高级官吏。对于那些经考核不称职或因老、因病不能任事的官员 , 或罢黜、或致任、或调简,都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刘承在“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借鉴意义”明代考满法规定:按任职年限考核,以检查是否称职并给予相应的处置,侧重于褒奖、提升。处置的基本原则是 : “称职者升,平常者复职 ,不称职者降。 ” “考察” 后的处置是:贪、 酷者削职为民,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办 ;疲软、不谨者免职;老、病者致仕 ;浮躁、 才力不及者降职使用 ,或保留品级调闲散部门任职。暴鸿昌在“明代官员考察制度述论”突出了明代在惩治不法官吏,考察处分的严格。如弘治以后,“大计斥退无复起者” .且被黝者不许

8、伸辨.既使考察有不公,许其荐举起用,也不得为例 . 明世宗时期,考察时遭诬枉而被罢黜,也不破例起复,以防破坏考察重典,由此可见,明代对考察处分制度的执行是十分严厉的。考察处分的制度化,防止了考察处分的伸缩性,处分也有了一定的标准和根据。三、清代官员考核制度关于清代官员考核制度,主要从其考核标准的角度进行研究。学者薛刚在“四格、八法考释”中主要阐述了清代官员考核制度中的考核标准:四格与八法。四格为考核官员的四项内容,包括守、才、政、年:守即官员之操守、 品行 ,是官员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 才 ,即执事之能力;政,即官员实际工作状况及对工作的重视与负责程度; 年,是就官员的实际身体状况而言 ,它要

9、求官员须有正常工作的能力,这是对官员任职最基本的要求。八法为处分官员的八类标准 , 包括贪、酷、不谨、疲软无为、浮躁、才力不及、年老、有疾。他认为,四格八法的规定体现了德才并重的特点,四格涵盖了官员为政操守、为政才能、为政态度及身体条件等方面,其全面性、规范性与可操作性胜过历朝考核制度;而八法则以严厉的处分标准对考核为不法的官员进行处罚 ,从革职拿问到降级调用 ,再到勒令休致 ,非常系统而周延。学者姜辉在 “中国古代文官考核制度研究” 中阐述了对“四格,八法”的看法:四格为“才、政、守、 年” , 用于定期秩体升降。 六法为 “不谨、 疲软、浮躁、才力不及、年老、有疾” ,用于举勃不职叫。是清

10、代考课标准,简明务实。 “不在踵袭繁文,多立名色” (康熙语 ) ,反映了在考课标准上的新进步。四、宏观看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任盼盼,王滨在“小觑我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主要用现代的观点对我国古代政绩考核制度和方法加以整理, 并对目前开展的政府绩效考核工作提出建议。 他们主要从: 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发展历史; 古代官员考核制度任何体现德才兼备; 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考核方式; 古代官员考核的定期考核; 用现代定性与定量的观点来看待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结果使用。 作者在文章中提出自己对目前开展的政府绩效考核工作的建议: 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要求结合起来, 以科学方法为基础,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建立

11、并完善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理念、 体现民本思想的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刘承在“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借鉴意义”中主要从历史变迁发展的角度对古代官员考核制度进行总结和研究,对战国、秦、汉的“上计” ,至唐、宋的“善最”考课,明、清的“考满” 、 “考察” ,在考核的内容、标准、方式上 ,进行阐述,总结了各个朝代个性与共性的特征。 指出其对当前改进干部考核工作的重要启示:考核主体的素质至关重要,考核原则必须是德才兼备,考核程序和方法必须规范化 ,考核法规体系必须不断完善 ,考核监督机制必须行之有效,考核必须起到奖廉惩贪、赏罚分明的作用。姜辉在“中国古代文官考核制度研究”中从四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官吏考核

12、制度进行研究, 首先是研究文官考核制度的具体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界定“文官” 的含义和范围、 文官考核的权属和机构、 考核的标准与方式;其次是关于官吏考核制度的特点分析,进而对其进行评析, 从其进步性及局限性两个方面入手 ;最后论述其对于当代公务员考绩制度的启示。五、古今官员考核制度对比陈 慧 杨和平在“古今官员考核制度的比照分析及借鉴意义” 中通过阐述建立公务员考核制度的现实意义, 分析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 并将之与中国现代公务员考核制度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批判地借鉴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合理因素, 以期进一步完善当前我国公务员的考核制度。 作者主要对比古今中外考核主体、考核内容、考核办法、考核效力的比较,发现古代官吏制度中的精华之处, 也发现我国现行公务员考核制度中的不足,吸取一些合理有益的东西,来完善我国的公务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