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体气机的运行_第1页
关于人体气机的运行_第2页
关于人体气机的运行_第3页
关于人体气机的运行_第4页
关于人体气机的运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人体气机的运行 (2011-11-04 20:22:01)转载标签: 杂谈分类: 转载人身有两种气,一是运动之气,一是固涩之气运动之气分为元气宗气肺气固涩之气为肾气(脾胃的气属于肾气的范围)四种气在体内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脏腑的生理功能    肾气主封藏,能固涩人体的气血津液神,不至于外出,若肾气虚衰不固,气浮于上而不下纳喘而汗出,或动则气喘;中不能纳胃气不欲食而呕吐;下不 能固津液遗尿,下利不止,遗精,崩漏等证;外不能固津自汗出或动则汗出;内不能固血肌体出血不止以上诸证均是肾气不固的表现 

2、   而运动之气的运动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元气与肾气正相反,元气虽系于肾,但是与肾气背道而驰,能行肾精以载肾气布散全身,发挥其固涩功能但是元气的运动能上助宗气以搏动,以利于运血外达;还 能疏运脾所吸收的水谷精微以上达与肺,以布散全身;还能疏运阴血以上达于心包元气的作用在于使气血津液由下而上达    宗气的作用是搏动而转,促进心血外达,以利于温养全身只搏动而不外行因为灵枢·五味言:其大气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名曰气海金贵要略 水气病言: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其搏与转既是

3、心包中宗气的作用表现其气行与散乃肺气的表现    肺气的运行主要在于宣降气机,使气的运行循一定道路而行肺的宣发,使肺气布散于肌表,肺气在肺内为肺气,出肺则为卫气,行于脉外,推动心包脉中之血以布 散全身(麻黄的作用表现),达到气行则血行的目的,所以说宗气搏而不行,血行在于卫气卫气的循行于外,达到:温分肉,养骨节,肥腠理,充皮肤,泽毛发, 司开合,行神明的广泛作用但是卫气的循行是在营阴(即肺阴)的润养中达到营卫调和的,在肾气的固涩中循行不致过度开散,耗伤肺气卫气开则汗出,闭则汗 止卫气昼日行于阳(偏于体表),夜则行于阴(偏于胃肠),合乎自然规律肺气的肃降一则

4、有助于胃肠之气的下行,一则达到金能生水,肺气下纳于肾的作用表 现    运动之气中,元气偏于上行,肺气偏于宣外与下达,宗气在心包中起到中转的作用,而肾气在下起到封藏的作用四种气在体内升降散收,共同维持着脏腑的生理功能    气机在体内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不明白此点,张仲景的学术思想是很难学到的读经浅解之原气 (2011-11-04 20:08:03)转载标签: 杂谈分类: 转载今天头脑比较清晰,也想写点,想到原气,查查内经,结果素问灵枢两书都没有原气这两个字,这也就怪了,两本经书中没有

5、原气,而难经中提到了4处,这时我想到张仲景在原序中说道的八十一难。这儿为什么说道原气,很多学者不明白我说的肝气=原气=少阳之气(胆气),这使我想到张仲景所说的博采众书,看来张仲景学习难经一书,体会到的是原气与三焦之间的关系,三焦与少阳之间的关系,并以此知道原气对人体的重要作用。例如:1·三十六难曰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          2·三十八难曰脏唯有五,腑独

6、有六者,何也?然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府也,故言腑有六焉。          3·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          4·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原气,故知

7、不死。         5·八难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 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从难经来看,原气系于 肾,为肾间动气,为人体之根本,三焦是原气行使作用的开始,其在针灸的经络循行上归属于少阳的范围,原气又称为生气之源,是十二经之根本,综合上面的条 文,可以看出原气是通过少阳的三焦开始运行的,其表现形式是肾间动

8、气,主通行的是三气,三气是哪三气?不能定论,经查证内难经中的气,结合伤寒论,个人得 出这三气,其实就是一种气的三种不同的说法,三焦的而开始是原气,进而运行的是少阳胆气,最后运行的是肝气,这是如何来划分的,这就取决于内经中的络脉 了,络脉分为孙络,浮络,大络,络脉等等,   再看“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 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 客大

9、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对于络脉的理解,现在 理解思路与古人的理解思路是不一样的,至于为什么内经中提到动脉,这里的动脉是与不动的络脉相比较的,我的认为,古人认为动脉是经脉,是靠卫气运行促进血 行而能营养全身。而络脉是不动的,是如何来运行津血的?所以结果长时间的考虑,我认为古人认识的络脉与现在我们理解的络脉是不一样的,结合原气的运行,从 而得出,络脉的运行是靠原气来推动,使得阴血得以上行,为什么不动,是因为原气在升发促进时,是收缩的络脉,把阴血上疏到心肺,再有心肺布散到全身,发挥 气血

10、阴阳共同运行的生理机制。  写到这里,想想内经中到底有没有原气的其他说法,基于时间,没有找到,希望对内经有研究的给予指点。以上是随想随写,没有修改,请多多指点三焦定位新识  -zt (2011-11-04 19:47:38)转载标签: 杂谈以前写过关于三焦的一篇帖子,也很长时间没有写点什么了。看到了一篇关于三焦的帖子。想想自己的理解。突然想到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但是与我写的也很匹配,特此记录,以便以后细想。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都与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这联系当中,有着与众不同的三个方

11、面,那就是我认为的三焦。不论对错,写出以供参考。   人体是个完整的机器,但是,不是一个封闭的完整的人体,而是与外界息息相通的。在这相通的通道中,有三处是特殊的(以男子为例),他们分别是   1·气体进入人体的肺腔,在这空腔中是唯一的与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有关的重要脏器。如果没有肺,就不会有生命的存在。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上焦”,又称为气道。古人称之为“上焦如雾”,这雾如同气的形态。   2·食物进入人体的胃肠道,这个空腔,上能连接口,下能连接肛门,这一条空腔,也是人体内部与外部相互联系的

12、而重要脏器,他的主要作用是供应人体生理功能的必要脏器。没有胃肠道,生命即将枯竭而终止。这就是古人所谓的“中焦”,又称为谷道。古人称之为”中焦如沤“,长时间的存放水谷,腐熟水谷。  3·水谷进入人体后,吸收水谷精微,糟粕从大便排出,但是吸收的水谷精微中的津液,有用的在脉内运行,无用的不能长时间的存于体内,需要排出,这里的排出需要一个空腔来储存这些多余的津液,这个空腔也要与外界相联系,因而形成了所谓的下焦,就是膀胱。又称为水道。古人称之为”下焦如渎“,渎者,水沟,水流的地方。  以上是对三焦的形态的浅释,不一定对,但是有他的实际意义所在。 

13、;还有一点就是,这样定位,与古人的说法不是很一致。原因是古人的解剖认识是有一定限度的,描述也是很简略的,注重的是功能,而不是形态。我的认识也不过是在现在解剖学的认识上结合古人的对于三焦的作用认识,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确定,以揭开几千年来的不同认识。 还有就是古人有时候会把三焦作为一个名词来用,结合上了针灸的经络,成为三焦经。但是真正的三焦的意义在于怎么理解三焦的各自的不同的作用。虽说没有真正的临床意义,但是对于人体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来说是很有帮助的。只是在某一个焦上可能会以肺,胃肠道,膀胱来命名,但是针对到整体来说时。就会联系到三焦的不同作用了。  以上只是针对三焦的定

14、位的一点想法,其次要深入理解三焦,就要结合我写的三焦的本质解,以及经络的微细结构(一,二,三),再深入理解三焦与经络,三焦与原气,三焦与气水,三焦与腠理之间的共同联系了,很微妙,很细致。明白这一点了,进而继续明白与脏腑之间的关系,在深入就要联系与药物之间的联系。这样就会把把人体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完整的整体。进而再结合伤寒论的条文来深入理解,形成统一认识,以后就是在临床上来验证了。伤寒论心得示略  -zt (2011-11-04 20:05:49)转载标签: 杂谈 学习伤寒论,很多学者都在孜孜深入的来学习,但是有时候有一点不明白,也不容易窥其全貌。

15、那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张仲景说过“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这句话很简单,8个字,怎么来理解。很难说,为什么难说?这里面既要知道什么是卫,什么是营,什么是脉?还要知道营卫之间的关系,以及营卫与脉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不弄明白,张仲景所说的营卫不和怎么来理解,所以说很难。       卫气怎么来理解,内经中都有说明,例如: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 灵枢·胀论;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

16、,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此条可以看出卫气运行血脉以行阴阳的表现所在,等等,内经条文很多,就不在此一一例举。自己可以汇总一下,综合分析一下。       把卫气弄明白了,再把营气弄明白,还要把脉也弄明白。这样弄明白了,整个伤寒论的三阳病就都明白了。这些问题我的帖子中都包含着,有心学习的自己可以找找,营卫好明白,但是脉不容易理解,脉属于厥阴病的范围,但是脉分为经脉与络脉,这一点我也说过了,对于营卫与脉,是经脉,但是对于络脉来说,就不是这样了,这里面教科书上没有说明,全是自己看内经以及

17、伤寒论来理解的,也是三维一体的理解方式。厥阴主脉,分为经脉与络脉,经脉对外以濡养,络脉对内以收敛,心包主经脉,肝主络脉,经脉结合营卫来理解,那么,络脉结合但是什么?       其实络脉也是这样,脉内是营气,但是脉外不是卫气而是肝气(或者叫元气,少阳之气),这样,对于络脉也形成了一个三维理解思路。这三种物质分别构成了伤寒论的三阴病主要机理。写到这里,可能很多不明白的,这肝气营气脉,是怎么形成的三阴病?在这里就要结合我前面曾写过的一些帖子了,就是经络的微细结构,腠理是脉道的内外运行的一个门,经脉与络脉的腠理是不一样的,经脉的腠

18、理由于卫气的开腠理的缘故,所以腠理之门是对外的,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对机体的温养的作用。而络脉的腠理则是正相反,络脉上的腠理之门则是对内的,肾气的封藏之性固涩者腠理,使得络脉之外的水谷精微以及水湿之邪进入络脉内,所以经脉与络脉的作用机理就是一个对外一个对内,因此也就形成了一对相反相成的正常人体机理。      肝气在肝脉外,向上升发,以促进络脉的输运,输运脉内的营气上行于心肺,有利于布散到全身。而卫气则是通行经脉,把脉内的营气布散到全身,这样形成了对外与对内相互发挥作用的正常生理机制。只有把厥阴病所主的经络之脉弄明白了,整个伤寒论就明白了

19、。       所以,要理解伤寒论,必须弄明白营卫脉之间的关系。把这些正常的生理功能弄明白了,再结合条文来理解,那就很明白了三焦的本质解  2009-10-10 19:12:01|  分类: 中医专业|字号 订阅    对于三焦的理解,自古以来,有很多的解释,但是都与难经的说法不相吻合,也没有很好的解释来说明三焦是怎么来行元气的 ,就是其部位的确立也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结论。今就难经的有关条文,结合自已的一些理解,来探讨一下三焦

20、的实际本质,希望能给三焦一个圆满的解释。    要正确理解三焦,必须要明白一下几个问题,才能完全明白其中道理。1.焦字的解释。2.为什么称为三焦。3。三焦为什么与经络(有形的,不是针灸的经络)有者密切的关系。4.三焦是怎样运行元气的,与水液有什么关系5.三焦为什么与少阳有关以上这五个问题,不能分开理解,要综合起来,全面理解,才能明白其中的规律。焦者,烧焦的意思,但是这个意思却很难明白,为什么会叫焦,要明白需要结合经络来理解。人体的经络,在古代时候,针灸的经络与人体的看得见经脉与络脉是混合的没有分开理解,导致经络有不同的看法,家和张仲景的言语来看,张仲景所

21、说的经络是人体中看得见的经络,不是针灸的经络。在伤寒论中称为厥阴病,脉分阴阳,经脉主运行阴阳气血津液向外布散,以营养全身,有内而外,遍布全身。络脉是笼络全身的阴津,阴血,水谷精微等物质上充与心肺,以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在经脉与络脉的相互交接处(相同于动脉与静脉的交接处 的网状结构),就是所说的焦的位置。这个焦,类似于交,为什么会是烧焦的焦?因为在者交接处,正是心阳达到的最终端,也是肾阳开始温煦的起始,两阳相合,而此处是最温暖的地方。用现在的道理来讲就是正极与负极相接触的地方,是产生能量的地方,如同电灯的结合而发光是一个道理。所以,三焦的位置经脉与络脉的交会处。或要问:这与三有什么关系?以上是正常的交接方式,而人体中有三处不相同的交接,就是所谓的三焦。上面是肺,肺是气机交换的场所,在人体的交接中,肺气的进入是与全身不同的。也就是说在肺内的经络交接中,有者气体的进入,是在正常中的一个特殊,所以称之为上焦,上焦如雾就是这个道理。而中则是在胃肠道,胃肠道是水谷之海,是水谷精微进入人体脉内的道路,与全身的其他交接方式也不同。也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