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技术的社会风险_第1页
浅析技术的社会风险_第2页
浅析技术的社会风险_第3页
浅析技术的社会风险_第4页
浅析技术的社会风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技术的社会风险在高风险的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已成为最重要的风险源之一。德国闻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 是一个 在当代颇具阻碍的社会学理论。 在传统的观点和后现代主义理论 之间,他一方面接着坚持现代性的差不多立场,同时关于现代性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提出了建立反思现代性的口 号。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进展和工业化推动,使人类进入一个陌生的世界。高新技术在带来极大方便和快捷的同时,其后果也变得越来越难以操纵。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技术也是如此,其作 为一把双刃剑,蕴含着矛盾的两面性,止匕外,技术还具有一定的 时效性20世纪80年代末,一门新颖、独特、颇具奇妙色彩的科学技术

2、纳米技术悄然兴起、并立即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重 视。短短十几年中,纳米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 卓有成效的进展,已成为 21世纪的前沿战略科技。一、纳米技术研究状况纳米材料是晶粒尺寸为纳米(10-9成 级的超细材料,纳米技 术确实是指以尺寸在 0.1100nm之间的物质来开发新的产品。 由于纳米微粒的小尺寸效应、 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 子隧道效应等,它们在磁、光、电、敏感等方面呈现出常规材料 不具备的特性,因此纳米粒子在磁性材料、电、催化、传感、陶 瓷增韧等方面具有宽敞的应用前景。 纳米技术涉及几乎现有的一 切基础性科学技术领域,它为公对信息和生物技术产业产生了革 命性

3、的阻碍,而目也促使传统产业“旧貌换新颜” ,目前纳米技 术差不多广泛渗透到诸如印染、纺织、医药、食品、机械、建筑 等的生产和加工中o 一些科学家认为,纳米技术将导致重大的社 会变革。正像20世纪70年代微电子技术引发了信息革命一样, 纳米技术可能成为下一个技术革命时代的核心。纳米技术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跨学科特性,它与众多学科紧密相关,是一门体现多学科交叉性质的前沿领域。现在已2 / 30不能将纳米科技划到任何一个传统学科,如物理、化学、材料等。假如将纳米科技与传统学科相结合,能够衍生出诸如纳米电子学、纳米材料学、纳米化学、纳米生物学、纳米机械学、纳米摩 擦学等众多分支,这些新名词所体现的

4、研究内容亦有交叉重叠。若以研究对象或工作性质来区分,纳米科技包括3个研究领域:纳米材料、纳米器件、纳米尺度的检测与表征其中,纳米材料是 纳米科技的基础;纳米器件的研制水平和应用程度是我们是否进 入纳米时代的重要标志;纳米尺度的检测与表征是纳米科技研究 必不可少的手段和理论与实验的重要基础。现在国内公众对纳米科技的理解,大概仅仅是讲纳米材料,事实上这是不全面的。要紧缘故是过去国内科研经费的资助及有 阻碍的成果的获得,要紧集中在纳米材料领域, 而且我国目前纳 米科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最先在纳米材料这一领域表现出来,我国300余家从事纳米科技的公司也要紧是从事纳米材料, 尤其是纳米粉体材料的生产,

5、而有关对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将产 生最深刻而广泛阻碍的纳米器件的研究,国内研究开发力量的部署严峻不足。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尽管要紧还停留在应用基础研 究时期,但目前已申请了大量的专利,不断抢占战略制高点。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已开始进行以“纳米”为主题的22高科技研究。1991年,美国政府正式将纳米技术列入“国家 项关键技术”和“ 2005年的战略技术” ;1997年,美国国防部将纳米技术提高到战略研究领域的高度。2002年2月,白宫正式公布“国家纳米技术打算” (National Nano-technology Initiative ,NNI),提出了美国政府进展纳米科技的战略目标和 具体战

6、略部署。报告指出:纳米技术将对21世纪早期的经济和社会产生深刻的阻碍,这种阻碍也许能够与信息技术或细胞、基因和分子生物所带来的阻碍相媲美。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则认为,纳米技术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将要经历的第一场不具备绝对领先优势的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科技革命,假如美国要在21世纪接着保持其经济上的领导地位和保证其国家安全,则需要在以后的1020年中显著、稳定地增加对纳米科技研究开发的投入。在基础研究方面,目前美国正在进行的研究重点领域包括:纳米生物系统;纳米结构与量子操纵;纳米元器件与系统结构;纳米过程与环境;多现象模型与模拟。在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方面,目前美国正在进行的研究重点领域包括

7、: 纳米 结构材料的设计;纳米电子、光电子与磁性材料;用于保健、 治疗和诊断的纳米技术和装置; 纳米过程与环境改良; 高效4 / 30能源转化与储存;微型航天飞机与太空探测;用于监测传染 性疾病和生物威胁的生物传感器装置; 纳米技术与经济、安全 的交通;纳米技术与国家安全。然而,当人们陶醉在纳米材料的许多新奇功能和它将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美好前景时,医学界出于专门的职业敏感性、 开始平复地考虑纳米材料将对人类健康产生的深远阻碍。事实上纳米技术还将在生态环境、经济、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引发诸多问题,从而在社会各个层面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其阻碍遍及农业、医疗、制药、计算机、国防,甚至人类的文明。它将取

8、代基因技术 而成为最受争议的应用技术。二、纳米技术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纳米材料作为一种人工制造的新的物质形态,人类对它的认识只能讲刚刚开始。目前学术界大多重视进展纳米材料制备科学 和工程研究,扩大研究对象及发觉奇妙功能和新产品的开发,较少注意到纳米材料的专门性对机体产生的潜在危害。首先,纳米材料广泛的应用性使研究者、 生产者和消费者今后将有许多机会接触纳米材料,而纳米材料的超微性提醒我们、 应该重新认识和理解人体对颗粒性物质的汲取过程和它能引起 的生物学阻碍。我们明白,皮肤是人类阻挡外源性物质的重要屏5 / 30障,它能有效地阻止宏现颗粒物经皮肤进入体内现在人们差不多能够生产粒径只有头发

9、丝直径 1/7000的金属纳米材料和粒径 为0.5mm的纳米碳。粒径如此之小的纳米粒子, 完全有可能通过 简单扩散或渗透形式通过肺泡和皮肤进入体内。纳米材料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比表面积大, 粒子表面的原子数多,周围缺少相邻 原子,存在许多空键,因此具有专门强的吸附能力和专门高的化 学活性。与此同时,科学家发觉药物制剂的粒径变小后,其毒副 作用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大。 常规药物被纳米颗粒物装载后,急性毒性、骨髓毒性、细胞毒性、心脏毒性和肾毒性明显增强,而 难溶性药物的消化道汲取率和药效与药物的粒径呈负相关关系 是人们已知的常识。纳米微拉是飘浮和运动的, 它遵循布朗运动 规律进入食品和人体,进而进入体

10、细胞内。产品成分中若含有氧 化硅、氧化钦、氧化镒或者银,这些成分在人体内将“如同幽灵 一样飘浮",假如埋伏在细胞内就有可能诱发细胞病变,进而可 能导致癌症。这些事实提示,过去宏观物质的安全性评价结果也 许不适用于纳米材料。纳米材料除了比较容易进入人体之外,还可能比较容易透过生物膜上的孔隙进入细胞内或细胞内包括线拉体、内质网、溶酶体、高尔基体和细胞核等细胞器内, 同时和生物大分子发生结合6 / 30或催化化学反应,使生物大分子和生物膜的正常立体结构产生改 变。其结果将导致体内一些激素和重要酶系的活性丧失,或使遗传物质产生突变导致肿瘤发病率升高或促进老化过程。纳米材料也可能比较容易通过胎

11、盘屏障对胚胎早期的组织分化和发育产 生不良阻碍,导致胎儿畸形。这些优虑尽管仅是依照纳米材料的 专门性质推测的潜在性有害作用, 但我们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 对这些不良阻碍进行否定。材料变成纳米级后,活性更大,毒性也更大,其废弃产品暴 露在空气中,对人体将产生极大危害,对环境也有不可估量的破 坏。科学家差不多发觉,纳米微粒在实验室动物的肺里能够累 积.它们是否可能寄附在细菌上进入血液循环,或进入现有微粒不能进入的生命组织;纳米微粒在环境中会发生什么样的互动作 用,在环境中扩散可能带来哪些后果;滥用纳米技术大量消耗了 有限的地球资源,这将引发如何样的生态灾难?这些问题现在都 还不清晰。纳米科技的进展

12、的确给人类带来专门多恩惠,推动人们加深对物质世界和生命科学的理解。然而在迅猛进展的纳米浪潮中, 我们不能忽视任何事物都会产生的两重效果。科学史上,人类发观放射性物质后,在专门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只重视它的功能7 / 30开发和使用,忽视研究它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危害作用,未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导致了放射性物质的环境污染和健康损伤事件, 甚至连放射性物质的发觉者居里夫人也不幸逝于过度接触的射 线引起的白血病。因此,应该对纳米材料对人类的潜在性阻碍给 予足够的关注和探讨,为人类合理应用纳米材料提供科学依据。三、纳米技术对社会安全的威胁关于纳米技术的担忧,最早出现于美国以后学家K 埃里克德雷克斯勒1986年所著的制造的工具一书中。德雷克 斯勒不仅是一个理论家,而且依旧一个被称为“以后研究所”的 智铤团的主席。在这本书中.他描绘了一个纳米时代的乌托邦世 界,在那儿,微型“装配工”治理着原子尺度的生产线,它们几 乎能够制造出所有难以想像的产品来,如汽车、地毯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