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洮筑梦半世纪(爷爷参加引洮 定稿)_第1页
引洮筑梦半世纪(爷爷参加引洮 定稿)_第2页
引洮筑梦半世纪(爷爷参加引洮 定稿)_第3页
引洮筑梦半世纪(爷爷参加引洮 定稿)_第4页
引洮筑梦半世纪(爷爷参加引洮 定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引水逐梦半世纪关于爷爷和引洮的有关的记忆 引子因为缺水,人们盼水的心情比盼什么都强烈。因为缺水,就是这不大干净的窖水,也无比珍贵。在甘肃省会宁县头寨子镇牛河村,刚刚去逝的老人牛应笃生前随口拈来这段顺口溜:“一碗水,用三遍。又洗菜,又洗脸。当年的大旱你没见,牛在哭,羊在叫,麻雀没水飞不高.”因为缺水,没有窖的人家,就要到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外的地方去人挑牲口驮。可不是吗?干旱贫瘠的黄土地,渴望洮河水的滋润。于是,引洮工程对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的许多人而言,既是梦想,也是难以割舍的情结,更是一段无法言说的惨痛往事。今天,在这世纪工程圆梦之际,通过回忆爷爷参加引洮的那些事儿,让我们怀念“第一代引洮人”的艰

2、辛,歌颂“第一代引洮人”的伟大,体会洮河清流的来之不易。往事,总是在不经意间想起。引洮人难忘的岁月历程, 记录了曾经的震撼, 也体现了一个人或集体乃至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的特质, 成为一张收藏引洮人流金岁月的历史切片。那许久已不被人们记起和引洮人有关的往事,勾勒出一幅甘肃引洮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铭记着引洮人艰苦奋斗的创业足迹。带着梦想去引洮就拿“老引洮人” 爷爷来说,有生之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亲眼目睹清清洮河水能在自家门前流过,通过洮河水能解决多少年来干旱缺水的难题,能在洮河水的滋润下实现小康生活。因为作为“第一代引洮人”,爷爷曾参加了1958年引洮工程建设,并且从头干到尾,亲眼见证和目睹了这

3、项被称为“甘肃人民伟大创举”的工程以及群众家徒四壁,饥寒交迫,食不果腹的情景。爷爷大名叫牛应笃,出生于1931年10月,2016年1月逝世,享年85岁。作为老引洮人,爷爷当年还得到了时任甘肃省长邓宝珊的表扬。甘肃素以干旱闻名。尤其是以定西、会宁为代表的中部地区,素来就是靠天吃饭,十年九旱,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相当艰苦。清末陕甘总督左宗堂在视察甘肃时评价甘肃为“陇中苦瘠甲天下”。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官员在甘肃定西、会宁考察后也认定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据爷爷多次说,上世纪50年代到处遭受着旱灾,尤其是会宁、定西等地没有水源,年年干旱,民不聊生,生活处于极度困境之中,省

4、上为了改变贫困现状,变将引洮工程正式列入计划,于1958年6月17日工程正式开始建设。也许初衷是好的,为了解决甘肃中西部地区的干旱缺水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却是谁也没有预料到的。甘肃中西部地区几乎所有的县都抽调了大批的劳动力,以中队为单位奔赴临洮、通渭等地,参加那场阵势浩大的引洮工程,爷爷也成了十万大军中的一员。据爷爷讲述,当时公社和社长宣传引洮工程,说洮河水是甜的,可以吃,可以给庄稼浇灌,能够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让大家有吃的、有喝的。他们动员青壮年劳力积极参加,为过上好日子,为一方百姓,为子孙后代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初是由社长选派社上身强体壮,在集体劳动中表现好、有手艺的人去参加劳

5、动,到后期,由于大家都想着能过上好日子,有许多老人、妇女、娃娃也参加了引洮工程。爷爷说,“1958年我才27岁,正是攒劲劳力,并且干活不偷懒,有着一手做石工的好手艺,咱们附近社上用的碾子、石磨、碌杵(碌碡)等农具都是他做的。所以,农业社社长就选派我去参加引洮工程。当时,感觉是特别的光荣,接到通知第二天,因为家里穷,没有什么被褥,就将家里的一个草帘子作为行李背上,随同其他人出发了。我们一路步行来到渭源会川的梁家坡、石家川等地,开始了工作。我开始主要是在土方工程上,因为干活踏实,年轻力气好,又有做石工的手艺,石匠那边缺人,就又把我分配到石工工程队,主要任务是凿岩打洞、砌水渠、箍洞,还有搬运石头、打

6、磨石头等。为了赶工期,很多时候我们昼夜不休息,拼命干活,和工友们吃住都在工地上。由于当时太累了,加上凿石头的石灰吸入口中,造成了现在的肺病,吃力着喘不上气来!”饿着肚子把活干回想起当时情景,爷爷有点哽咽,苦不堪言,“苦!太苦了啊!那个苦没办法说!没有衣服穿,就将家里大家共用的一个满是补丁的破汗衫穿上,一条缺了裤腿的破裤子穿上背着草帘子,几百里路全靠走,一到工地就自已挖土窑住,山上拔些草铺到地上睡。天天吃的是窝窝头、面糊糊和苦苦菜。下雨天送粮车赶不来,工区就断粮。有一次连续两天民工每人只发颗大豆。重点是粮食根本就不够分,分下的也就根本不够吃,干着那样重的体力活,别说像现在这样的油水饭菜了,好一点

7、就吃的是糠皮窝窝头、面糊糊和苦苦菜,这样也没办法保证吃饱。有时候纯粹就断粮了。为了填饱肚子,我和工友们时常挖野菜。没有油,没有盐,有时用清水煮一煮吃,有时就生吃了,野菜就是大家的美味佳肴。也有些时候,饿着没办法了,偷着挖几个洋芋就那样生吃了,这样的艰苦日子我坚持了三年,现在想来真是不容易啊!”爷爷说,那时因为分吃的,大家都互相抢,有时候还打架。他在大家的心目中影响好,比较公平,后来大家就推选他给大家分吃喝,爷爷提到给工友开饭分馍的事,他之前的人给大伙分馍时,是用双手掰着分馍,这样做馍馍容易掉馍渣。爷爷自接上这项分馍的任务后,他用刀具均匀切馍,这样以来,不但公平,而且馍很少掉馍渣。他又将积攒下来

8、的馍渣,分发给下一位打饭的工友。但是,他经常分到最后就给自己没有了,如果是汤饭,他就在最后剩下的锅底子中添些水喝了,有时没办法就挖些野菜凑合着吃一下,真是差点被饿死了。据他回忆,当时条件相当艰苦,但民工的信心都很高,都盼望着水早日能够到自家门前,早日过上好日子。在工地上都喊着“水不上山,不回家”,“苦战三年,改变甘肃面貌”的口号。有人还编了首歌谣:“清清的洮河上高山,旱地变成了水田;每亩产量上一千,人民永不愁吃和穿。”现在,一亩地的产量至少也在千斤,可是,当时却是人们的梦想。由于当时的工期紧张,他自己三年没有回过家,虽然想想有点遗憾和难受,但是当时再苦再累,只要想到能喝到洮河水,能过上好日子,

9、就信心倍增,干劲十足。他老人家最初所在的工地,干的是土方。虽然仅靠镢头、铁掀、手推车和两只手,但建设者们为了加快工程进度,或一人用背斗背土,或两人用箩筐抬土,起早贪黑地干着。后期转为石工,他又是搬大石头、开凿、砌石墙等,干一些重的,别人不爱干的累活。手上没有手套,到处是开裂的口子,露着血丝,有好几次凿石头时,锤子打破了指头,血染红了锤子,顺着指头滴在了大石头上,当时没有办法,在伤口上找点干净的土撒上,然后找点破布之类的缠一下,就又忍痛开始干活了。接见省长把手握根据爷爷的讲述,当时,他不论在土方工程中还是在石方工程中,都表现很好,工地上的领导很非常认可他的工作,还多次得到过领导的表扬。爷爷回忆说

10、,那时没有吃的不知道哪来的那么多的劲。白天是重体力活,如果晚上不干活的话,还要集中学习。由于大家都过度的劳累,在学习的时候很多人就坐着睡着了。日积月累的劳累,加之没有食物来补充营养,身体严重透支,几次昏倒在现场。有一次在搬运大石头时,正当他闭住气、鼓足劲往起抱时,由于用力过猛,胃部出血,口吐鲜血后昏倒在地,没有好的医疗,就那样在工地上休息了两天,就又开始劳动了,真是拿着生命在作战。说起受过的表彰奖励,爷爷猛地一下有了精神,说他受到过好几次奖励。奖品有铁掀、铲子、凿子、石锤等,都是一些劳动工具,当时还获得了一次“劳动模范”的称号。最高兴的就是他得到了时任省长的邓宝珊的表扬。有一次邓省长在施工现场

11、检查时,他正在砌筑洞顶护坡,邓省长环顾了周围后,站在哪儿静静的看着他熟练的将一块块石头整齐的砌在了护坡上,看起来是那么的美观,邓省长问了随同的人说,“这个石匠是哪儿来的人”?其中一个人就赶紧说,“是关川会宁头寨过来的,是个石匠”。听完,邓省长就走到他身旁,握着他的手,带着厚重的方言说道,“乃你到底是个匠人,做活儿不但快得很,还好看的很”。在几百人的施工人群中就表扬了他。当时他自己还不知道是省长,心中想着可能是个大领导,人家走后,工地上的领导告诉他说是省长时,一起干活的民工都惊讶的看着他说,“和省长握手了,这牛家人真牛啊”!2011年5月22日,引洮一期会宁供水工程开工仪式在马家堡村举行时,他老

12、人家跑了十几公里的路,去观看了开工仪式,并感叹道,“那会儿,工地上没有现在的这设备,像架子车,都是工地上后来才有的先进工具。现在想起来,当时的那条件怎么可能引来洮河啊?我是1960年年底回来的,干了近3年,过年都没有回来。那年过完年,我准备走的时候,传来消息说有些工程已经停工了,接下来工程可能要全面停工,工人可能都要回去了,我就再没有去,结果61年的大概五六月就全面停工了。现在,引洮工程重新开工,肯定不会是肩扛背驮了,有了这些大型的设备,肯定能成功的”。当时,爷爷他在参加完开工仪式后,还接受了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西部商报、省电视台以及市县多家媒体的采访报道,一时成了当地的大红人。问起爷爷,

13、你老人家当年把命差点奉献给了引洮,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引洮,当时引洮没能成功,后悔吗?感觉值不值啊?爷爷说当时来说肯定值,因为只要洮河水引过来,我们就可以有吃有喝了,不再饿肚子,就现在来说又显得不值了,因为条件那样艰苦,吃不饱、穿不上,没有机械设备,这样大的工程不可能实现,最后还真没有成功,光伤亡了许多民工,让大家劳累成疾,留下病患。现在像我们那时参加引洮的人现在基本上都已经由于身体的原因死了,你说值什么啊!这些当年的记忆,像一块块无字碑文,默默记录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记录着一代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艰苦卓绝的奋斗。它让后人感怀和思考,它激发出“人一之我十之”的精神甘肃精神的闪光点!在此后的50多

14、年里,陇中人从来都没有放弃对引洮的追求,时时刻刻期盼着洮河水翻山越岭,滚滚而来。代代结缘水之情为了实现引洮梦, 传承爷爷爱水护水的精神,爷爷的大儿子,我们的大伯牛丰再次与水结缘,从1982年被招聘到头寨子镇水管所后, 一直从使护渠员工作。刚开始时,在他看护的十几公里的渠段上,他每天背着一个黄色的挎包,步行几个来回,看渠旁的每一棵树的生长状况,看渠道是不是哪儿有坍塌或断流,看是不是遭到了人为破坏,等等。后期条件好些了,他就不知在哪儿收拾了一辆破自行车,一直陪伴着他在那熟悉的坎坷不平的那条土路上奔波着。家乡有条河,虽然绝大部分时间是干涸的,但遇到下雨天那就成了沿河一带人的水源。但是,因为河里有砂子

15、,且采砂投资少、见效快,所以有好几个老板不顾及下游人的吃水问题,在采砂时不但把柴油等油污东西乱倒乱放,而且把塑料和生活垃圾等废弃物乱丢乱扔,让水质受到了严重污染,下游的人无法使用。大伯为了改善水质,保证下游人的用水安全,他三番五次的和砂场老板沟通协商,才杜绝了乱倒乱丢乱扔得现象,环境好了,水的污染小了。尤其是引洮工程的勘察和施工阶段,他和爷爷一样,总是大力配合施工人员,积极主动为他们引路、送水等,盼望着洮河水的早日到来。也许是受到爷爷的影响,亲人们与看水、护水、管水结下了不解之缘。除了大伯外,爷爷的小女婿,我们的姑父他现在又被临聘到引洮工程头寨段看渠护水,爷爷的孙子女婿在靖会工程黄灌区进行看渠

16、护水工作,他们的工资都很低很低,但他们都兢兢业业的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但是,爷爷生前最惋惜的就是,希望我们弟兄妹们也能够有一个在水利部门工作的,能够将他这个“第一代引洮人”精神传下去的,可是这个愿望目前还没能实现。但爷爷他勤劳踏实、艰苦朴素的作风,助人为乐的品格一直在鼓舞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在自己的岗位上全心全意干好工作。尾声甘肃省中部属干旱地区,缺少的正是这生命之水。为了从根本上改善陇中干旱缺水、自然条件严酷的面貌,上世纪50年代我省大胆提出了引洮河水到中部地区的设想,并于1958年开工建设引洮工程。但由于当时工程建设的技术水平低,财力人力消耗庞大而留下遗憾。新世纪

17、引洮工程再次上马,经过近8年的艰苦鏖战,攻克了多个国内乃至世界性难题后,终于将期盼多年的洮河水引进了陇中地区。 2014年12月引洮一期会宁段开始试通水了,在荒芜了5年的耕地中,由于有洮河水的浇灌,我们去年的粮食是历史中收成最好的一年。记得试通水的那天,爷爷一大早就跑到渠边等着水流下来,当他亲眼看到清澈的洮河水顺着新修的渠道流过来时,真是激动不已,用双手拘了些水含在嘴里尝了尝,说道,“真是甜水,从今我们的生活可以改变了啊,有了水,我们肯定会富起来的,我还能吃上洮河水真是我没有想到的啊”!2016年3月6日正式供水了,举行了供水仪式,可惜爷爷由于劳累成疾,没能亲自去观看供水仪式。但是庆幸的是,爷爷有生之年还是看到了洮河水流到了自家门前,流进了自家地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