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工程理论与方法_第1页
油藏工程理论与方法_第2页
油藏工程理论与方法_第3页
油藏工程理论与方法_第4页
油藏工程理论与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油藏工程研究的几点认识与体会 在大庆油田从事油田开发工作25年,涉及开发地质、试井、油藏数值模拟、开发规划、开发设计等领域。在老专家的指导下,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同事们的帮助下,结合油田开发实际需要,在油藏工程理论与方法方面,取得了一些认识,大部分成果收录到油藏工程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中,在这里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十个方面与大家交流。一、周期注水力学机理二、产量递减方程的渗流理论基础三、油井附近脱气条件下产量及脱气半径计算四、注采结构调整数学模型及开发指标变化规律五、动态法计算地质储量六、基于渗透率张量理论的裂缝性储层井间优化模型七、渗吸法采油机理研究八、非达西渗流理论与计算方法研究九、基于单井评价的

2、勘探开发一体化模式(百井工程)十、多学科集成化油藏研究理论的提出与应用一、周期注水力学机理 周期注水概念由前苏联学者.苏尔古切夫于20世纪50年代末首次提出。1965年开始,前苏联开始注重周期注水理论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p 全苏石油科学院.岑科娃等人20世纪70年代建立的数学模型最有影响,该模型只是在引入水滞留系数概念基础上,通过估算垂向非均质油层内高低渗透率层段间的交渗流量来预测周期注水改善开发效果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认为周期注水仅适用于水湿油层。 p .奥甘贾尼扬茨等人在室内实验基础上认为周期注水实质是停注阶段充分发挥了毛管力窜流作用,并推论出水湿油层更适合于周期注水。 大庆喇萨杏油

3、田主力储层呈偏油润湿,能否大规模使用周期注水?在决策之前需要从理论上回答。垂向非均质油层周期注水的力学机理l 周期注水使垂向非均质油层高低 渗透层段间产生附加压力差。l 周期注水使层段间产生3种不同 属性的纵向窜流。 由达西定律推导出油由达西定律推导出油水纵向运动方程、考虑水纵向运动方程、考虑周期注水在层段间产生周期注水在层段间产生附加压力差,有:附加压力差,有:zpzpvwaowczw12121)(zwazwczwwvvv= 以J函数为基础,分析了毛管力纵向窜流特性及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zrSJzrrSJzSSpzpcwcwwwcccos)(22)(cos222321zwczwczwczwc

4、vvvvu毛管力纵向窜流特性及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含水饱和度差异含水饱和度差异引起水纵向毛管引起水纵向毛管窜流,起到均匀窜流,起到均匀水淹、减缓层段水淹、减缓层段间矛盾的作用。间矛盾的作用。孔隙半径引起水纵孔隙半径引起水纵向毛管窜流,对水向毛管窜流,对水湿油层起到均匀水湿油层起到均匀水淹作用,对油湿油淹作用,对油湿油层正好相反。层正好相反。润湿性变化引起水润湿性变化引起水纵向毛管窜流,使纵向毛管窜流,使水从高渗透层段窜水从高渗透层段窜向低渗透层段。向低渗透层段。按成因可将毛管力引起按成因可将毛管力引起水窜流分为水窜流分为3 3部分部分u 附加窜流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周期注水一个完整的周期内,有周期

5、注水一个完整的周期内,有更多的水从高含水的高渗透层段窜向更多的水从高含水的高渗透层段窜向低含水的低渗透层段,更多的油从低低含水的低渗透层段,更多的油从低渗透层段窜向高渗透层段,使水淹更渗透层段窜向高渗透层段,使水淹更均匀。周期注水产生的附加窜流能够均匀。周期注水产生的附加窜流能够起到调节油层内层段间矛盾的作用,起到调节油层内层段间矛盾的作用,是油田开发的有利因素。是油田开发的有利因素。低渗透高渗透水油 以上是用渗流力学解析的方法对周期注水力学机理的认识,之后又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周期注水效果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周期注水将会削弱毛管力窜流。认为周期注水改善开发效周期注水将会削弱毛管力窜流。认为周期

6、注水改善开发效果的主要机理是充分发挥毛管力作用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果的主要机理是充分发挥毛管力作用的观点是不正确的。u 影响周期注水效果地质与工程因素运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数值模拟结果, 对影响因素的显著性进行研究。韵律、润湿性、渗透率级差、垂向渗透率、原油韵律、润湿性、渗透率级差、垂向渗透率、原油粘度、注水压力、周期长短、周期注水时机粘度、注水压力、周期长短、周期注水时机 应用正交设计法设计数值模拟模型。 考虑8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l正韵律或复合韵律、强非均质、油湿、较高原油正韵律或复合韵律、强非均质、油湿、较高原油粘度(水驱范围内)油藏更适合于周期注水,并且粘度(水驱范围内)油藏更适合于周

7、期注水,并且周期注水时机越早,整体开发效果越好。周期注水时机越早,整体开发效果越好。l常规稳定水驱不利的因素留下了剩余油潜力,一常规稳定水驱不利的因素留下了剩余油潜力,一般有利于周期注水改善开发效果的提高。般有利于周期注水改善开发效果的提高。l大庆油田适合于应用周期注水改善开发效果。大庆油田适合于应用周期注水改善开发效果。认识:l 提高了油层动用程度提高了油层动用程度l 产量递减和含水上升速度减缓产量递减和含水上升速度减缓 l 可采储量增加,水驱最终采收率提高可采储量增加,水驱最终采收率提高 周期注水现场实施见到良好效果,已经成为喇萨杏油田高含水期水驱调整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周期注水理论上取得

8、重要进展,突破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前苏联学者提出的周期注水依靠毛管力渗吸作用从而仅适用于水湿油层的认识,为储层呈偏油润湿的大庆喇萨杏油田广泛开展周期注水奠定了重要基础。 周期注水在喇萨杏油田北部、南部开发试验区均见周期注水在喇萨杏油田北部、南部开发试验区均见到明显效果,使周期注水技术成为大庆喇萨杏油田高含到明显效果,使周期注水技术成为大庆喇萨杏油田高含水期改善开发效果的一项重要技术。水期改善开发效果的一项重要技术。意义二、产量递减方程的渗流理论基础3种重要的预测产量递减规律的经验公式:指数递减方程:调和递减方程:双曲递减方程:tDiieqtq)(niitnDqtq1)1 ()()1/()(iiD

9、qtq20世纪30年代后 所见研究成果基本上都局限于如何判断递减类型和确定相关参数,没有涉及其成立的渗流力学依据,甚至教科书至今还认为三种递减方程完全是经验性的,限制了其更广泛的应用,同时,由于理论的不明确,造成了一些误用和滥用。广义达西定律)()(wroSKtq)4/3)/ln(2(SrRpBnKhweo物质平衡VBtqdtdSw)(tVBSKdSwwcSSwrow)(水驱开采条件下,水驱开采条件下,sw变化产生递减变化产生递减从描述油层渗流基本特征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和达西定律出发,将递减方程推导出来从描述油层渗流基本特征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和达西定律出发,将递减方程推导出来 产量递减方程的渗流力

10、学基础?指数型油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形式双曲型调和型wwrobSaSK)(bwwroSaSK)1 ()(wbswroaeSK)(产量递减方程形式直线幂函数指数tDiieqtq)(niitnDqtq1)1 ()()1/()(iiDqtq产量递减公式D、Di的影响因素可以推导出来的影响因素可以推导出来弹性开采条件下,p变化产生递减Dtieqtq)( 在没有重大措施情况下封闭弹性驱动油藏产量以指数形式递减,其递减的力学机制是随着原油的采出,地层压力不断下降,生产压差逐渐变小。产量递减率与动用地质储量成反比,与采油指数成正比。 物质平衡)(ppNBCBNiiep 稳定流产量公式)(ftppJnq dtdN

11、qpt ()递减率ieNBCnJBD u 奠定了递减方程的渗流理论基础,可以从物质平衡和达西定律推导出来。u 分析了相对渗透率曲线对递减曲线的影响,建立了相对渗透率曲线与递减曲线的关系,给出其参数物理意义和适用条件。u 为正确应用和发展递减曲线提供了依据。意义三、油井附近脱气条件下产量及脱气半径计算 这两种曲线主要适用于溶解气驱油藏在整个油藏范围脱气,并且相关参数都是结合美国油田实际得出的,在我国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 油井转抽后,尤其在小泵换大泵措施后,流压低于泡点压力,在油井附近产生局部脱气,而水井附近又远高于泡点压力,因此存在一个脱气圈。此时,麦思盖特公式已不适用。 已完成并具有已完成并具

12、有代表性的工作代表性的工作佩顿1980年提出的广义IPR曲线沃格尔1986年提出的无因次IPR曲线油相区,未脱气,压力遵循裘比公式:)/ln(/)/ln()(bebbebrrrrpppp脱气区根据油气两相渗流理论满足下式:wbppoorowppoororrdpBKrrdpBKbffln/ )(ln在两区分界处满足流量守恒 根据油气两相渗流理论建立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注水开发油田只是在油井附近脱气情况下的产量计算公式、脱气半径公式及有关参数确定方法。 将油井泄流将油井泄流区分为两个区分为两个流动区域流动区域)()(2fbfeboppcppJq产油量计算公式脱气半径计算公式 运用广义达西定律以及大庆油

13、田油气相对渗透率曲线和高压物性统计研究结果,确定出产油量和流压等于 时的产油量,计算两者比值 ,参照麦斯盖特采油指数定义,最终得到产油量计算公式和更为实用的脱气半径计算公式: bpbefbfbwbeefbfbbppppcpprpprppcpprlnlnln22引入无因次量,oboD/qqq无因次井径ewwD/rrr无因次脱气半径,eobbD/rrr推出无因次脱气半径和产量的关系式Dq1wDbDrr在喇萨杏油田,C值为3.0110-23.8610-2u 克服了Vogel方程只适用于油藏全面脱气条件的局限性,可以准确预测产量,为确定工作制度提供依据。u 可以进行脱气圈半径的计算,深入了解地下渗流场

14、特征,为试井、油井动态分析提供依据。u 可用于长远开发规划的开发指标预测。意义四、注采结构调整数学模型及开发指标变化规律 喇萨杏油田是大庆油田的主体油田,其储层严重的非均质性导致了各小层开采的不平衡性,严重影响了石油采收率。因此在“八五” 以后,油田决定通过油水井工艺措施,调整高、低渗透层间注水产液结构,降低油井综合含水、改善整体开发效果。但对调整后开发指标如何变化、该决策的正确与否等需要研究和论证。 为此,结合大庆油田开发实际,依据渗流力学原理建立了油田注采结构调整数学模型、分析了结构调整后开发指标变化规律。1.措施作用描述分层注水分层注水 差油层压裂差油层压裂 油井三换油井三换 高含水井层

15、堵水高含水井层堵水 直接影响注水量和产直接影响注水量和产液量变化,也影响含液量变化,也影响含水、采收率和经济效水、采收率和经济效益益 。多油层多油层砂岩油砂岩油田高含田高含水期的水期的主要工主要工艺措施艺措施 以大庆油田地质开发特征为依据,建立了一套描述措施作用的数学模型。(1)脱气条件下产量计算公式)()(2fbfRboppcppJq(2)含水、压裂及堵水对产液量影响的修正方程)()() 1(2fbwfRbfbpfpolppnfcppeJnnKnQw)()(hhdwhwbfwjppnppneIQw分层注水是通过水嘴压分层注水是通过水嘴压力损失控制高渗透层的力损失控制高渗透层的注水井井底压力和

16、提高注水井井底压力和提高低渗透层的注水井井底低渗透层的注水井井底压力来实现的压力来实现的(3) 分层注水后注水量变化压裂在油井(或水井)压裂在油井(或水井)附近人为地造一条高渗附近人为地造一条高渗透带,从而增强油井渗透带,从而增强油井渗流能力,可用减小渗流流能力,可用减小渗流阻力倍数来表征。阻力倍数来表征。1.措施作用描述2.工艺措施后开发指标变化数学模型 含水方程:2/3)1 ()2/(wiiliwifBNQdtdf压力方程:)()(1 (olioiwiiowwtiwowcoinQppnnnCNnnsdtdp)()(1 (oiwiiwoowjitwowcwippnnnnQNCnnsdtdp层

17、间调整数学模型 2/3)1 ()2/(wiiliwifBNQdtdf)()1 (lioiwiiitowcoiqppNCnsdtdp油水井压力方程分别为:)()1 (oiwiiiiwtowcwppqNCnsdtdp含水方程:2/3)1 ()2/(wiiliwifBNQdtdf2/3)1 ()2/(wiiliwifBNQdtdf平面调整数学模型 2.工艺措施后开发指标变化数学模型 3.工艺措施条件下开发指标变化特征采收率变化结构调整后采出程度水油比曲线结构调整后采出程度水油比曲线0 01010202030304040505060601010202030304040采出程度采出程度,%,%水油比水油

18、比注采结构调整前注采结构调整前注采结构调整后注采结构调整后结构调整后累积产油累积产水曲线结构调整后累积产油累积产水曲线10001000100001000010000010000010000001000000100001000030000300005000050000累积产油累积产油, ,吨吨累积产水累积产水, ,吨吨调整措施前调整措施前调整措施后调整措施后结构调整后产油量变化曲线结构调整后产油量变化曲线0 01 12 23 34 45 56 67 78 80 05 51010151520202525开采年限,年开采年限,年年产油量,万吨年产油量,万吨结构调整前结构调整前结构调整后结构调整后产油

19、量与产量递减率变化3.工艺措施条件下开发指标变化特征(3)含水及含水上升率变化)含水及含水上升率变化 结构调整后含水变化曲线结构调整后含水变化曲线60607070808090901001000 05 51010151520202525开发年限开发年限, ,年年含水含水,%,%结构调整前结构调整前结构调整后结构调整后含水及含水上升率变化结构调整后含水上升率变化趋势012345630405060708090100含水,%含水上升率,%分层注水无措施3.工艺措施条件下开发指标变化特征l从储层结构上看,达到含水极限后低渗透油层动用程度大幅度提高,高渗透油层有所降低,但使水驱更加均匀。l从时间上看,早期

20、效果较好,晚期效果较差,但在整个阶段是采收率有所提高。 通过注采结构调整实现稳油控水措施在大庆喇萨杏油田是可行的。不仅对当时实施“稳油控水”工程有历史意义,也对正在开展的“控水挖潜”工程(包括11599工程)有现实意义。 通过各种工艺措施作用,可以改善整个层系的开发效果,整体采收率有一定的提高。五、动态法计算地质储量 童宪章“7.5法则”没有考虑油藏渗流特性,不适用于喇萨杏油田。油田开发实际需要确定分类井网地质储量已有方法存在局限性 动态法计算地质储量是油藏工程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精细核算地质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喇萨杏油田层系井网众多,开发分析、预测、调整以分类井为基本单元,确定分类井网地质

21、储量十分重要。联用11*1bBN 22* bBAN 西帕切夫甲型计算公式流体渗流特性地质储量相对渗透率曲线水驱特征曲线动态特征开辟了一个新思路,形成了一套新方法系数值统计曲线数(条)喇萨杏油田油层流体渗流特性系数喇5-检151萨尔图层渗流特性系数喇5-检151萨尔图层相对渗透率曲线 通过喇萨杏油田300多条相渗曲线统计回归,各类油层流体渗流特性系数基本在0.060.064之间。 运用所建方法对喇萨杏油田37个开发区块分类井动态地质储量进行了计算。落实了储量潜力。为油田开发规划奠定基础。 例如萨中油田计算动态地质储量为14.5108t,而按原静态储量为12.3108t,增加了2.2108t,增加

22、了18.4%六、基于渗透率张量理论的裂缝性储层井间优化模型 裂缝性储层已成为一类重要的开发对象,表现为渗透率各向异性。 井网井排方向与裂缝的配置关系、井网参数是开发设计的首要内容。在大庆扶余、新肇等油田都发育裂缝 储层裂缝注水井与油井窜通、可采储量损失 主流做法是水井排方向与裂缝方向一致,但缺乏理论依据,同时对井排距也没有定量认识。11.5045.00平行平行22.50裂缝与井排方向夹角裂缝与井排方向夹角裂缝方向井排方向储层各向渗透率分布基质裂缝方向222sin)sincos(yxkkk渗透率张量表征22211211KKKKKyxKKK00 井排方向最优化模型井距/排距比模型22yxkkRl

23、实现了井网最佳几何参数的定量计算,在新肇等8个油田 共部署开发井2000多口。l 首次建立了井排方向和井排距模型。井距井距排距排距裂缝方向裂缝方向)(maxf),(max),(min)(TTf)(sin)sincos(1),(222 mT七、渗吸法采油机理研究 关于吸渗法采油,stanford大学与中科院渗流所开展了室内研究,为进一步加深认识,指导大庆外围低渗透储层开采实践,在分析毛管力作用的基础上,建立了描述渗吸法采油过程的机理性数学模型(偏微分方程),通过大量的数值计算,给出适合渗吸法采油的有利地质条件和开发指标变化特征。 xpKhxfxtScwtww 22xSSPxSSPxxPxtSww

24、cwowowwcwowocwowow 1、渗吸产油量和注采压差驱动采油量比值与 成反比,说明渗透率越低,越应该采用有利于发挥渗吸作用的开采方式。2、渗吸法采油主要适合于水湿裂缝性储层,裂缝越发育,基质岩块与裂缝接触面积越大,渗吸效果越好。3、在断层附近或靠近砂体尖灭部位,由于饱和度梯度较高,渗吸作用较强,适合水井转抽井发挥渗吸作用。吸渗法在大庆外围头台、朝阳沟等油田得到应用。吸渗法在大庆外围头台、朝阳沟等油田得到应用。K结论八、非达西渗流理论与计算方法研究 60年代,国外提出低速非达西渗流概念,之后没有见到深入的研究。 国内90年代掀起研究热潮,室内实验、试井和数值模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没

25、有走到实用阶段。同时考虑到室内实验测量误差,对非达西渗流的存在性存在争议。 大庆低渗透储层的开发,需要对渗流机理和油藏工程计算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drmlrmlmlPPKhqmwmmwfh0)sin(sinln)sin(sinln)sin(sinsin(面积井网条件下非达西渗流产量计算公式: ND-1法全新的思路:单元分析+流管积分法AB注入井采出井C流线L 1截面积2() 面积井网计算通式drdrddPPKhdldlkrkdppKhdrdrddPPKhqwwfhLlfhwwfh2110222220011111)sin(sinln)sin(sinln)sin(sinsin(1ln)()s

26、in(sinln)sin(sinln)sin(sinsin(矩形井网条件下非达西渗流产量计算公式: ND-2法图图3 3 矩形井网矩形井网单元划分示意图单元划分示意图Figure 3 Unit division of rectangular pattern21水井水井油井油井L 1油井到裂缝长度油井到裂缝长度排排距距d 1d 2 运用所建公式对朝阳沟油田生产数据进行拟合,求出了启动压力梯度和渗透率之间关系。朝阳沟油田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关系曲线AOBACBSSCs 启动未启动五点井网启动系数量化了非达西条件下不同井网的储量动用程度压差为20MPa,k=1md, 0.03MPa/m井距160m,

27、启动系数0.58井距150m,启动系数0.72井距180m,启动系数0.23井距190m,启动系数0面积井网缩小井距的应用 压差压差29MPa29MPa,启动动系数启动动系数0 0井距为井距为300m 300m ,启动压力梯度,启动压力梯度0.2MPa/m0.2MPa/m压差压差31MPa31MPa,启动动系数启动动系数0.260.26压差压差37MPa37MPa,启动动系数启动动系数0.720.72压差压差35MPa35MPa,启动动系数启动动系数0.60.6面积井网条件下增大注采压差的作用 u 证实了非达西渗流的存在。u 给出了利用现场生产数据计算启动压力梯度的方法。u 建立了启动系数的概

28、念,对特低渗透储层宏观驱替u 机理有了新的认识。u 用于方案设计和未动用储量评价。意义九、基于单井评价的勘探开发一体化模式(百井工程) 针对大庆外围油田未动用储量分布高度分散、复杂,传统评价-开发模式难以适应的情况,提出一套以单井滚动评价开发和探采结合为基础的“百井工程”开发模式和技术路线。虚拟井约束砂体预测技术 井地震关系,构建测井曲线 虚拟井约束进行反演,实现薄层识别 沉积相与灰色关联分析定井位徐21虚拟井虚拟井3.05.04.04.03.02.0徐124-74徐126-73徐128-76参考井徐徐2121MFE产能评价技术应用早期流动段资料计算产能00.020.040.060.08051

29、0152025t(h)ln(pi-po)/(pi-pwf)MPadmJ/14. 03003. 0mbitpppptifi)(lnippQIfo*试采资料分析技术 WRsWtJIIRWiwfIIJqIeIICppWR 21常微分方程组:通解:wfitippCVJdtdpswfiowfqppJAdtdptIIqIIeCCpWRsWRtJIIiWR 21WRsWtJIIRWiwfIIJqIeIICppWR 21试采井动态资料预测单井产能应用:测算井控储量预测开发动态单井滚动百井工程应用情况英86-6-5英86-7-5英86-8-5英86-5-5英86-10-5英英8686英86-9-5-1780-1

30、770古46-10-10古46-11-10古46-12-11古古4646-1395-1375-1380-1385-1390-1385芳50-97芳46-97芳44-98芳44-102芳44-101芳芳1515徐106-60徐106-60徐112-60-1950-1435徐徐23-1320-1350杏扶100-100杏扶100-101杏扶100-103杏杏69-1375-1370-1365-1335-1350-1420-1440-1400英英28-9-5英英28-8-6英英28-7-7英英2828英英28-6-9英英28-5-9105.4-1440徐6徐21 首次布井首次布井2323口口 外扩布

31、井外扩布井8989口口英51 首次布井首次布井1818口口 外扩布井外扩布井5151口口实施区块21个,部署开发井768口,产能50万吨, “十五”期间年产油15万吨,加快了零散区块增储上产步伐。十、多学科集成化油藏研究理论的提出与应用u经过经过40多年的开发,目前含水高,剩余油分散,多年的开发,目前含水高,剩余油分散, 预测难度大,挖潜难度大。预测难度大,挖潜难度大。u大庆油田为特大型多层砂岩油田,储层复杂。大庆油田为特大型多层砂岩油田,储层复杂。杏杏1-31-3区乙块区乙块PII1010二杏杏5-5-丁丁2-2-检检P928P928(萨(萨II) 平面平面层间层间油田开发难油田开发难点点l

32、 储层研究、剩余油预测和开发设计优化相脱节,储层研究、剩余油预测和开发设计优化相脱节, 严重影响剩余油挖潜措施优化。严重影响剩余油挖潜措施优化。传统技术不适应传统技术不适应l 适用于井点及合层剩余油定性认识和笼统认识适用于井点及合层剩余油定性认识和笼统认识 满足不了当前对储层对分层、分部位定量描述剩余油的需要。满足不了当前对储层对分层、分部位定量描述剩余油的需要。检查井检查井只研究井点,井点少、取心时间不一致只研究井点,井点少、取心时间不一致测井水淹层解释测井水淹层解释只研究井点,须新打井,井点少只研究井点,须新打井,井点少生产测井生产测井只研究井点、精度差、层段粗只研究井点、精度差、层段粗神

33、经网络及数值模拟神经网络及数值模拟地质模型粗犷,井间精度差地质模型粗犷,井间精度差 2002年以来,大庆油田以剩余油井间、单层的细化定量预测和挖潜优化为目标开展攻关,形成了一套适合于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油藏研究的更新换代技术多学科集成化油藏研究技术。技术特点技术特点 -油藏模型量化、油藏模型量化、 细化、可视化细化、可视化-方案设计优化方案设计优化应用信息技术集成的多学科油藏研究架构图应用信息技术集成的多学科油藏研究架构图沉积相控建模技术沉积相控建模技术使用相同的变异函数使用相同的变异函数传统建模传统建模按相使用不同的变异函数按相使用不同的变异函数沉积相控建模(融合了地质统计学与沉积学)沉积相控建模(融合了地质统计学与沉积学)l细分沉积单元沉积微相图得到充分应用细分沉积单元沉积微相图得到充分应用l沉积学与抵制统计学的融合沉积学与抵制统计学的融合l解决了分层测试资料不足的准确建模问题解决了分层测试资料不足的准确建模问题 克服传统做法对不同部位、不同渗流特征选用相同相渗曲克服传统做法对不同部位、不同渗流特征选用相同相渗曲线的重大弊病,确立了不同沉积微相的相渗模型库,为油田开线的重大弊病,确立了不同沉积微相的相渗模型库,为油田开发过程中准确的渗流计算奠定了基础。发过程中准确的渗流计算奠定了基础。沉积相控渗流特征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