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第六版)12-18_第1页
民事诉讼法(第六版)12-18_第2页
民事诉讼法(第六版)12-18_第3页
民事诉讼法(第六版)12-18_第4页
民事诉讼法(第六版)12-1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1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临时性救济临时性救济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2本章概要本章概要l 第一节 财产保全l 第二节 行为保全l 第三节 先予执行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3第一节第一节 财产保全财产保全l 一、保全程序的性质和类型l 保全程序是以保障债权人在民事裁判中所确认的权利能够获得实现,或者防止法律规定的权利遭受无法弥补的损害为目的的临时救济制度。l (一)保全程序的性质l 1实现本案权利的目的指向性l保全程序是为了配合审判程序、执行程序对债权人的保护而设置的程序,始终以实现本案权利为依归。l 2形式上的独立性与实质上的附属性l 3紧急性l 4预防性和暂定性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4

2、第一节第一节 财产保全财产保全l (二)保全程序的类型l 1.依保全程序作用的法律领域为标准,可以分为诉讼程序上的保全、仲裁程序上的保全和破产程序中的保全三种。l 2. 依保全程序作用的事件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抽象保全与具体保全。l 3.根据保全程序所欲保全的本案请求权的不同类型,可以将保全程序分为金钱请求的保全与非金钱请求的保全。l 4.根据保全程序所欲保全的本案请求是否具有财产性质,可以将保全程序分为财产保全与行为保全(非财产保全)。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5第一节第一节 财产保全财产保全l 二、财产保全的类型和适用条件l (一)诉讼财产保全l诉讼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之后、作出判决

3、之前,对当事人的财产或者争执标的物采取限制当事人处分,或者禁止当事人实施或不实施某一行为的临时措施。l 诉讼财产保全的适用条件是:l(1)需要对争议的财产采取诉讼保全的案件必须是给付之诉,即该案的诉讼请求具有财产给付内容。l(2)将来判决有可能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l(3)发生在民事案件受理后、法院尚未作出生效判决前。l(4)一般由当事人提出书面申请。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6第一节第一节 财产保全财产保全l (二)诉前财产保全l 诉前财产保全,是指在紧急情况下,法院不立即采取保全措施,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利会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因此法律赋予利害关系人在起诉前或申请仲裁前有权申请法院采取保全措施。l

4、 诉前财产保全的适用条件是:l (1)需要采取诉前保全的本案请求须具有给付内容。l (2)情况紧急,不立即采取相应的保全措施,可能使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失。l (3)由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l (4)申请人必须提供担保。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7第一节第一节 财产保全财产保全l(三)执行前财产保全l作为执行依据的法律文书生效后至申请执行前,债权人可以向有执行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保全债务人的财产。人民法院可以参照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二条的规定作出保全裁定,保全裁定应当立即执行。l(四)仲裁财产保全l三、财产保全的范围、措施及其解除l财产保全限于请求的范围,或者与本案有关的财物。l财产保全采取查

5、封、扣押、冻结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方法。l财产保全因下列原因而解除:l(1)被申请人提供担保;l(2)诉前保全的申请人在采取保全措施后15日内未起诉的;l(3)申请人撤回保全申请的。l 四、财产保全程序中的审执分立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8第二节第二节 行为保全行为保全l 一、行为保全的一般理论l (一)行为保全的含义、功能和分类l 1、含义。对于完成行为的给付请求,因被申请人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可能导致申请人的合法权益遭受难以弥补的损害,或者使判决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的,申请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制止某种行为或者要求作出某种行为的保全,即为行为保全。l 2、功能。确保判决的执行、防止给当事人造成其他伤害

6、l 3、分类。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9第二节第二节 行为保全行为保全l根据行为保全的功能划分为:确保型行为保全和制止型行为保全。l确保型行为保全:以保证本案判决将来的执行为其基本功能。l制止型行为保全:以防止给当事人造成其他伤害为其基本功能。l根据行为保全的适用范围划分为:给付型行为保全、形成型行为保全和确认型行为保全。l 给付型行为保全。 给付型行为保全是申请人请求被申请人完成一定行为的保全措施,内容上包括作为的行为保全和不作为的行为保全。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10第二节第二节 行为保全行为保全B、形成型行为保全l形成型行为保全,是指申请人请求法院暂时变更已经成立或既存的民事法律关系或民事权益的

7、行为保全。C、确认型行为保全l确认型行为保全是指暂时确认申请人所主张的被保全权利存在或不存在的行为保全。 l(二)行为保全中的程序问题l 1、适用行为保全的条件l(1)有初步证据表明申请人的合法权益正在或者将要受到被申请人的侵害;l(2)如不采取行为保全将会给申请人造成损害或者使其损害扩大;l(3)如不采取行为保全可能给申请人造成的损害大于如采取行为保全可能给被申请人造成的损害。但如采取行为保全会损害公共利益的,不得采取行为保全。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11第二节第二节 行为保全行为保全2、行为保全的审理程序l行为保全的审理原则上奉行两造对立言词辩论审理原则,法院根据双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和证据情况

8、要求双方当事人言词辩论从而作出行为保全裁定。行为保全以避免重大危险的发生为目的,而两造当事人对立辩论或陈述意见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对于某些案件如果情况紧急,法院认为有不适宜两造陈述意见或对立辩论的,可以采用书面审理的审理方式。3、行为保全的方法4、不服行为保全裁定的救济 :不得上诉,但可以复议。5、行为保全的解除l如果债务人将因行为保全受到难以弥补的重大损害的,或者有其他特殊情形的,法院可以根据申请裁定解除保全措施。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12第二节第二节 行为保全行为保全l二、诉前禁令l(一)诉前禁令的含义l法院在诉讼提起之前,应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的请求,采取措施制止正在实施或即将实施的侵权行为

9、,以保障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的一种临时性救济行为。 l(二)诉前禁令的适用条件l(1)请求人有具体的海事请求;l(2)需要纠正被请求人违反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的行为;l(3)情况紧急,不立即作出海事强制令将造成损害或者使损害扩大。l(三)诉前禁令的程序l1诉前禁令作出程序的本案审理化。l2特别紧急情况下的例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13第三节第三节 先予执行先予执行l 一、先予执行的概念l先予执行,是指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根据一方当事人的申请,裁定另一方当事人给付申请人一定数额的金钱或其他财物,或者实施或停止某种行为的一种制度。l 二、先予执行的条件l1、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不先予执行将严

10、重影响申请人的生活或者生产经营的。l2、申请人确有困难并提出申请。l3、本案的诉讼请求属于给付之诉。l4、被申请人有履行能力。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14第三节第三节 先予执行先予执行l 三、先予执行的适用范围l1、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的;l2、追索劳动报酬的;l3、因情况紧急需要先予执行的。l 四、先予执行的程序l1、申请人需提出书面申请,法院不能主动采取先予执行措施。l2、法院可以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申请人不提供担保的,驳回申请。l3、作出先予执行的裁定。l4、裁定先予执行后,本案经过审理,判决申请人败诉的,申请人应当将先予执行取得的财产返还给对方。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11、15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诉讼保障制度诉讼保障制度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16本章概要本章概要l 第一节 期间l 第二节 送达l 第三节 强制措施l 第四节 诉讼费用与司法救助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17第一节第一节 期间期间l 一、期间的概念和意义l (一)期间的概念l 期间是指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单独或者会合实施或完成某种诉讼行为所应遵守的时间。l (二)期间的意义l 1、有利于保障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l 2、有利于保护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l 3、有利于维护诉讼活动的严肃性和法律的权威性。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18第一节第一节 期间期间l 一、期间的概念和意义l (一)期间的概念

12、l 期间是指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单独或者会合实施或完成某种诉讼行为所应遵守的时间。l (二)期间的意义l 1、有利于保障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l 2、有利于保护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l 3、有利于维护诉讼活动的严肃性和法律的权威性。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19第一节第一节 期间期间l 二、期间的种类l (一)法定期间、指定期间和约定期间l 根据期间是由法律规定,还是由法院指定或当事人约定,可将期间分为法定期间、指定期间和约定期间三类。l 1、法定期间是指法律直接规定的期间。l 1、指定期间是指法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依职权指定的期间。l 3、约定期间,是指当事人根据法律或司法解释

13、的规定,协商一致并经法院认可的期间。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20第一节第一节 期间期间l (二)不变期间和可变期间l 根据期间被确定以后,是否可以变更,分为不变期间和可变期间。l 1、不变期间是指经法律规定,非有法定情形,任何人不得予以变更的期间。l 2、可变期间是指期间经法律规定或法院指定后,因情况发生了变化,在规定或指定的期间内完成某种诉讼行为有困难,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依职权变更原定的期间。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21第一节第一节 期间期间l 三、期间的计算和剔除l(一)期间的计算l(二)期间的剔除l 期间的剔除,是指受诉法院按照规定,不将期间进行中虽然用于某些事项或活动但却难以精确控制的

14、时间计入该项期间。 l 四、期间的耽误及其补救l期间的耽误,是指当事人或者其他诉讼参与人本应在法定期间、指定期间或者约定期间内实施或者完成诉讼活动,却因为某种原因未能实施或者完成该诉讼活动的状态。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22第二节第二节 送达送达l 一、送达的概念和意义l (一)送达的概念l 民事诉讼中的送达,是指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将诉讼文书交给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行为。l 1送达的主体只能是人民法院。l 2送达的对象只能是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l 3送达的内容是所有需要交给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文书。l 4送达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23第二节

15、第二节 送达送达l(二)送达的意义l1送达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诉讼行为相互联系的纽带,直接影响着民事诉讼能否正常、按时进行。l2依法送达有助于维护法院裁判的正当性。l3送达作为法院的一项诉讼行为本身包含了一定的法律后果。l二、送达的方式l(一)直接送达l直接送达是指人民法院派专人将诉讼文书直接送交给受送达人本人的送达方式。l(二)留置送达l留置送达是指受送达人拒绝签收所送达的诉讼文书时,送达人依法将诉讼文书放置在受送达人住所即视为完成送达的送达方式。l(三)委托送达l委托送达是指受诉法院直接送达诉讼文书有困难时(譬如路途遥远),委托其他人民法院代为送达的送达方式。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24第二

16、节第二节 送达送达l(四)邮寄送达l 邮寄送达是指受诉法院在直接送达诉讼文书困难时,通过将诉讼文书以邮局挂号的方式邮寄给受送达人的送达方式。l(五)转交送达l 转交送达是指人民法院将诉讼文书交受送达人所在机关、单位,让他们转交给受送达人的送达方式。l(六)公告送达l 公告送达是指在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时或者在采用上述送达方式无法送达时,法院发出公告将送达内容告诉社会公众,经过法定期间即视为送达的送达方式。(七)数字化送达方式数字化送达方式是指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进行送达的方式。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25第二节第二节 送达送达l 二、送达的效力和送达回证l(一)送达的效力l 送达的效力

17、是指法院依法定的程序和方式,将诉讼文书送达给当事人或者其他诉讼参与人后所产生的法律效果。l(1)受送达人实施诉讼行为、行使诉讼权利和履行诉讼义务的起始时间得以确定。l(2)受送达人受送达以后,如果没有按照所送达的诉讼文书的要求实施特定的诉讼行为,就会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l(3)送达能够引起特定诉讼法律关系的产生或者消灭。l(4)送达是某些诉讼文书发生法律效力的要件之一。l(二)送达回证l 送达回证是指法院制作的用于证明受送达人已经收到法院所送的诉讼文书的书面凭证。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26第三节第三节 强制措施强制措施l 一、强制措施的概念和意义l强制措施又称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是指法院在

18、民事诉讼(包括审判和执行)过程中,为保证民事审判活动和执行活动的顺利进行,对实施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人所采取的各种强制性手段。l对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采取强制措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l 1.保障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充分行使诉讼权利l 2.保障人民法院顺利完成审判和执行任务l 3.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正常的诉讼秩序和法院的权威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27第三节第三节 强制措施强制措施l 二、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构成和种类l (一)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构成l 妨害民事诉讼行为,是指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或案外人在诉讼(包括审判和执行)过程中故意实施的扰乱民事诉讼秩序、阻挠民事诉讼进程的行为。妨害

19、民事诉讼行为,其构成要件包括:l 1、是已经实施并在客观上妨害了民事诉讼的行为。 l 2、是在诉讼过程中实施的行为。 l 3、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出于故意。 l (二)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种类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28第三节第三节 强制措施强制措施l1、必须到庭的被告,经两次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l2、诉讼参与人和其他人违反法庭规则。l3、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妨害诉讼证据的收集、调查及阻拦、干扰诉讼的进行。l4、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效力的判决、裁定。l5、诉讼欺诈行为。l6、有义务协助调查、执行的单位拒不履行协助义务。l7、采取非法拘禁他人或者非法私自扣押他人财产追索债务的行为。21世纪

20、法学系列教材29第三节第三节 强制措施强制措施l 三、强制措施的种类及其适用l (一)拘传及其适用l 拘传是指人民法院在法定情况下,通过派出司法警察依法强制有关人员到庭参加诉讼的强制措施。l 适用拘传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l 1拘传适用的对象是必须到庭的被告。l 2经过两次传票传唤。必须是用法院传票依照法定程序和送达的方式经过两次传唤。l 3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30第三节第三节 强制措施强制措施l (二)训诫及其适用l 训诫是指人民法院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情节较轻的人,通过批评、教育的方式,指出是违法之处并责令其加以改正的强制措施。l 训诫的适用对象仅限于违反法庭规则,情节显

21、著轻微,尚不足以作出退出法庭,罚款、拘留等措施的人。l (三)责令退出法庭及其适用l 责令退出法庭是指人民法院强行命令违反法庭规则的人离开法庭,从而防止其继续妨害诉讼活动进行的强制措施。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31第三节第三节 强制措施强制措施l 责令退出法庭的适用对象也是违反法庭规则的诉讼参与人或其他人。l(四)罚款及其适用l 罚款是指人民法院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人所采取的强令其在指定期间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强制措施。l(五)拘留及其适用l 拘留是指人民法院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严重的人,在一定期间内限制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l(六)限制出境及其适用l 限制出境,是指执行法院对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

22、的被执行人或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责令不准出境的一种强制措施。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32第四节第四节 诉讼费用与司法救助诉讼费用与司法救助l 一、诉讼费用的概念与征收诉讼费用的意义l (一)诉讼费用的概念l 诉讼费用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依法向法院交纳的为进行诉讼所必需的费用。l (二)征收诉讼费用的意义l 1制裁民事违法行为。l 2减少纳税人的负担和国家财政开支。l 3防止当事人滥用诉权。诉讼费用原则上由败诉当事人和不当进行诉讼行为的人负担。l 4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33第四节第四节 诉讼费用与司法救助诉讼费用与司法救助l 二、诉讼费用的种类和征收标准l(一)案件受理费

23、及其征收标准l 案件受理费,是指人民法院决定受理案件后,依照有关规定应向当事人收取的费用。l 1非财产案件受理费l非财产案件是指争议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不具有直接的财产内容,而是与争议主体的人格、身份不可分离的案件。由于此类诉讼所涉权益之经济价值通常无法精确量化,故其受理费实行“按件计征”的原则。l 2财产案件受理费l财产案件是指当事人争议的权利义务关系具有一定物质的内容,或直接体现某种经济利益的案件。对于财产案件,其案件受理费按诉讼标的金额或价额的大小予以征收。l 3、案件受理费征收的特殊规定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34第四节第四节 诉讼费用与司法救助诉讼费用与司法救助l(二)申请费及其征收标准l

24、所谓申请费,是指当事人申请执行生效法律文书,财产保全等事项时,应向人民法院交纳的费用。l(三)其他诉讼费用及其征收标准l三、诉讼费用的预交l诉讼费用的预交,是指由当事人一方预先垫付诉讼费用。预交诉讼费用的当事人不一定就是最终承担诉讼费用的当事人。l1案件受理费的预交l案件受理费由原告、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上诉人预交,被告提起反诉,依照本办法规定需要交纳案件受理费的,由被告预交。l2申请费的预交:申请费由申请人预交。l3几种特殊情况的处理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35第四节第四节 诉讼费用与司法救助诉讼费用与司法救助l 四、诉讼费用的负担l所谓诉讼费用的负担,是指在案件审判终了和执行完毕时,当事人对

25、诉讼费用的实际承担。l 五、诉讼费用的管理和监督l 六、司法救助l(一)司法救助的概念l 司法救助,是指人民法院对于民事案件中有充分理由证明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但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实行诉讼费用的缓交、减交或免交,以及在执行案件中因被执行人确无或暂时确无履行法定义务能力而无经济来源,生活极度困难的且需要救助的申请执行人发放救急资助专用基金的制度。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36第四节第四节 诉讼费用与司法救助诉讼费用与司法救助l 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l(1)提供法律援助的主体不同于提供司法救助的主体;l(2)接受法律援助的主体也不同于接受司法救助的主体;l(3)法律援助

26、的事项范围不同于司法救助的事项范围;l(4)法律援助的形式多种多样,而司法救助的形式则比较单纯,就是诉讼费用的缓、减、免。l(5)法律援助的受援人因所需援助案件或事项的解决而获较大利益时,仍然应当向法律援助机构支付服务费用,而司法救助的受救助人目前在类似情况下均不需支付任何类似费用。l (二)司法救助的形式l (三)司法救助的适用程序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37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第一审普通程序第一审普通程序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38本章概要本章概要l 第一节 普通程序概述l 第二节 起诉与受理l 第三节 审理前的准备l 第四节 开庭审理l 第五节 撤诉与延期审理l 第六节 诉讼中止与诉讼终结21世纪

27、法学系列教材39第一节第一节 普通程序概述普通程序概述l一、普通程序的概念l普通程序是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通常适用的程序。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一个民事案件经两级人民法院审理即告终结,因此,通常的民事诉讼程序包括第一审程序和第二审程序。第一审程序又分为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两类,除简单的民事案件外,其他案件的第一审都应当适用普通程序。普通程序是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所适用的基础性程序,它在整个民事诉讼程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立法体例上看,第一审普通程序规定最为完整,其他诉讼程序没有特殊规定的,均需适用普通程序的规定,普通程序实际上起着各种诉讼程序通则的作用,是整个民事审判程序的基础。l

28、二、普通程序的特点l1.普通程序具有程序的完整性l2.普通程序具有广泛的适用性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40第二节第二节 起诉与受理起诉与受理l一、起诉l(一)起诉的概念l 民事诉讼中的起诉,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自己所享有的或者依法由自己管理、支配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请求人民法院通过审判给予司法保护的诉讼行为。l(二)起诉的条件l根据民诉法第119条的规定,起诉必须同时符合下列四个要件:l1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l2有明确的被告。l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l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l(三)起诉的

29、方式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41第二节第二节 起诉与受理起诉与受理l 二、受理l(一)受理的概念与程序l 民事诉讼中的受理,是指受诉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原告的起诉符合法定条件,对案件予以立案审理的审判行为。l(二)受理的法律效力l 1程序法上的效力。人民法院对原告的起诉决定受理后,即在双方当事人与人民法院之间发生民事诉讼法律关系。l 2实体法上的效力。根据民法通则第140条的规定,诉讼时效因当事人提起诉讼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应当重新计算。l(三)特殊情况的处理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42第三节第三节 审理前的准备审理前的准备l一、审理前准备的概念l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审理前的准备,

30、是指原告的起诉被受理后,至正式的开庭审理之前,为使庭审顺利进行,审判人员与当事人依法所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工作的总称。审理前的准备是普通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式开庭审理前法定的必经阶段。l二、审理前准备的内容l1.在法定期间内送达诉讼文书l2.告知诉讼权利义务与合议庭组成人员l3.审核诉讼材料,调查收集必要的证据l4.追加当事人l5.程序分流l6.组织交换证据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43第四节第四节 开庭审理开庭审理l一、开庭审理的概念和形式l(一)开庭审理的概念l 开庭审理,是人民法院于确定的日期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的程序和形式,在法庭上对民事案件进行实体审理的诉讼活动。l(

31、二)开庭审理的形式l1开庭审理必须采取法庭审理的形式,即开庭审理必须在法庭上进行。l2开庭审理应以公开审理为原则,以不公开审理为例外。l3开庭审理应当采取言词审理、直接审理的方式。l言词审理,也称口头审理,是相对于书面审理的方式而言的,是指法院进行的证据调查程序和双方当事人的辩论程序必须以口头方式进行,否则不得作为判决的基础。l直接审理,是相对于间接审理而言的,它是指作出裁判的法官必须直接参与当事人的辩论及证据调查,否则判决无效。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44第四节第四节 开庭审理开庭审理l 三、开庭审理的程序l(一)开庭准备l 开庭准备是开庭审理的预备阶段,具体是指在事先确定的开庭期日到来时,在正

32、式进入实体审理前,为了保证审理的顺利进行而应当由人民法院完成的准备工作。l(二)法庭调查l 法庭调查是指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在法庭上向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审查核实各种证据的活动。l 法庭调查按下列顺序进行:l1当事人陈述。l2当事人出示证据并相互质证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45第四节第四节 开庭审理开庭审理l(三)法庭辩论l 法庭辩论是在法庭调查的基础上,双方当事人就案件事实的认定和法律的适用进一步向法庭阐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主张,进行论证和辩驳的活动。l(四)合议庭评议l(五)宣告判决l人民法院经过合议作出的民事裁判,应当公开宣告。宣告判决分为当庭宣判和定期宣判两种情况。l 三、审结期限

33、l审结期限是法律规定的人民法院审结民事案件的时间限制,也称审限。规定案件审结期限的目的在于促使人民法院及时审结民事案件,防止诉讼拖延,提高诉讼效率,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46第五节第五节 撤诉与延期审理撤诉与延期审理l一、撤诉l(一)撤诉的概念l撤诉,是指当事人将已成立之诉撤回,不再要求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的诉讼行为。l(二)撤诉的分类l1依当事人撤诉行为的积极和消极形态为标准可分为:l申请撤诉:是指当事人主动向人民法院提出撤回诉讼的申请,不再要求人民法院对案件继续进行审理,它是当事人对诉讼权利的积极处分;l按撤诉处理:是指人民法院根据法律规定,针对当事人的某些行为,比照

34、当事人申请撤诉处理,这是当事人对诉讼权利的消极处分。l2依提出撤诉的主体为标准,可分为原告撤回本诉、被告撤回反诉、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撤回参加之诉。l3依撤诉行为发生的不同审级为标准,可分为撤回起诉和撤回上诉。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47第五节第五节 撤诉与延期审理撤诉与延期审理l(三)申请撤诉的条件和方式l1撤诉必须以书面或口头方式向人民法院提出明确的申请。l2撤诉必须基于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l3撤诉申请最迟应在人民法院宣告判决前提出。l4撤诉申请须经人民法院审查。l(四)按撤诉处理的法定情形l1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l2原告应当预交而未预交案件受理

35、费,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预交,通知后仍不预交或者申请减、缓、免未获人民法院批准而仍不预交的。l3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当事人的法定代理人,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如属原告方,可以按撤诉处理。l4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经人民法院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对该第三人按撤诉处理。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48第五节第五节 撤诉与延期审理撤诉与延期审理l (五)撤诉的法律效力l 1结束本案诉讼程序l 2撤诉后视同未起诉。l 3诉讼时效重新计算。l 二、延期审理l 延期审理,是指人民法院已经确定开庭审理的日期后,或者在开庭审理的过程中,由于出现某种法定事由,使开庭审理不能如

36、期进行,或者已经开始的庭审无法继续进行,从而决定推延审理的一种诉讼制度。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49第六节第六节 诉讼中止与诉讼终结诉讼中止与诉讼终结l 一、诉讼中止l(一)诉讼中止的概念l 诉讼中止,是指在诉讼进行过程中,由于某种法定情形的出现而使诉讼活动难以继续进行,受诉人民法院裁定暂时停止本案诉讼程序的制度。l(二)诉讼中止适用的法定情形和方式l 二、诉讼终结l(一)诉讼终结的概念l 诉讼终结,是指在诉讼进行过程中,由于某种法定事由的出现,致使本案诉讼程序无法或没有必要继续进行时,受诉人民法院裁定结束本案诉讼程序的制度。l(二)诉讼终结适用的法定情形和方式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50第十五章第十

37、五章 简易程序简易程序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51本章概要本章概要l 第一节 简易程序概述l 第二节 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l 第三节 简易程序的具体规定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52第一节第一节 简易程序概述简易程序概述l 一、简易程序的含义l 在民事诉讼中,简易程序包括争讼简易程序和非讼简易程序(非讼程序多为简易程序)。通常所谓的简易程序,是指争讼简易程序,包括通常简易程序和小额诉讼程序。有时,简易程序仅指通常的简易程序,与“小额诉讼程序”并列。l 二、简易程序的价值取向l 简易程序的特征在于高度简化程序,使程序在灵活的同时出现了某种非确定性。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53第二节第二节 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简易

38、程序的适用范围l 一、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l 在我国,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限于一审简单民事案件(包括海事案件)。所谓简单民事案件,是指基层法院和其派出法庭审理的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案件。l 二、简易程序的适用l (一)法院依法适用和当事人合意适用l 1、法院依法适用l 2、当事人合意适用并经法院同意适用l (二)异议与处理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54第三节第三节 简易程序的具体规定简易程序的具体规定l一、起诉、受理与答辩之简易l二、送达诉讼文书之简易l三、审前准备之简易l四、先行调解l下列民事案件,法院在开庭审理时应当先行调解:l(1)婚姻家庭纠纷和继承纠纷;l(2)劳务合同纠纷;l

39、(3)交通事故和工伤事故引起的权利义务关系较为明确的损害赔偿纠纷;l(4)宅基地和相邻关系纠纷;l(5)合伙协议纠纷;l(6)诉讼标的额较小的纠纷。l五、开庭审理之简易l六、判决和判决书之简易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55第十六章第十六章 民事诉讼中的裁判民事诉讼中的裁判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56本章概要本章概要l 第一节 裁判概述l 第二节 判决l 第三节 裁定、决定与命令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57第一节第一节 裁判概述裁判概述l 一、裁判的含义与特征l人民法院在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的过程中或之后,一般要对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及诉讼程序的进行与保障问题作出具有公权性质的断定,这种断定就称为裁判。

40、人民法院作出裁判属于法院的审判行为,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一种方式。l具体来说,裁判具有如下特征:l 1、权威性。l 2、特定性。l(1)裁判主体的特定性。l(2)裁判内容的特定性。l(3)裁判形式的特定性。l 3、法定性。l 4、公开性。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58第一节第一节 裁判概述裁判概述l 二、裁判的分类l(一)判决、裁定、决定和命令l 根据裁判的内容不同,可以将裁判分为判决、裁定、决定和命令。 l 判决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对案件进行审理后就案件实体问题所作的具有约束力的结论性判定。l 裁定是指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为处理程序事项和个别的实体事项而作出的具有约束力的结论性判定。l 决定是指人民

41、法院为解决诉讼过程中发生的影响诉讼正常顺利进行的特殊事项所作出的具有约束力的结论性判定。l 命令是指人民法院对程序进行的事项或者某些无争议的事实问题依法发出的指令。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59第一节第一节 裁判概述裁判概述l(二)中间裁判和终局裁判l根据裁判是否产生终局法律效力,可以将裁判分为中间裁判和终局裁判。l中间裁判是指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制作的针对争点而非诉讼标的所作的裁判。l终局裁判是指在案件审理结束时人民法院制作的能终结诉讼程序的裁判。l(三)书面裁判和口头裁判l根据裁判是否表现为书面形式,可以将裁判分为书面裁判和口头裁判。l书面裁判是指人民法院用书面形式制作的裁判。l口头裁判是指人民

42、法院口头所作的裁判,不用书面形式,但一般要记入笔录。l三、判决、裁定、决定和命令的关系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60第二节第二节 判决判决l一、判决的概念与特征l判决是法院裁判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所谓判决,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对案件进行审理后就案件实体问题所作的具有约束力的结论性判定。l判决具有如下特征:l(1)判决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结果,只有人民法院才能作出判决,因此判决的制定主体具有特定性。l(2)判决一般只涉及案件实体问题,即主要是解决当事人之间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因此判决的内容具有特定性。l(3)判决必须依法定程序对案件进行审理后才能作出,且必须有充足的事实依据和准确的法律依据,因此判决具有法

43、定性。(4)判决一旦作出并生效,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更改和撤销,作出判决的人民法院、当事人和其他主体都应受到判决的拘束,因此判决具有很高的权威性。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61第二节第二节 判决判决l 二、判决的分类l (一)诉讼案件判决和非讼案件判决l (二)给付判决、确认判决和变更判决l (三)全部判决和部分判决l (四)终局判决和中间判决l (五)对席判决和缺席判决l (六)原判决和补充判决l (七)一审判决和二审判决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62第二节第二节 判决判决l 三、判决的内容l判决的作出只能采用书面形式,即判决书的形式。根据民诉法第152条的规定,判决书应当写明:l 1、案由、诉讼请求、争议

44、的事实和理由。l 2、判决认定的事实、理由和适用的法律依据。 l 3、判决结果和诉讼费用的负担。 l 4、上诉期间和上诉的法院。 l 四、判决的效力l(一)是否为判决l(二)是否为有效判决l(三)有效判决的效力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63第二节第二节 判决判决l内容有效的判决即具有实质效力的判决,又可以分为两种,即“效力待定的判决”和“完全效力的判决”。l所谓效力待定的判决,是指因为作为判决基础的诉讼行为有瑕疵而需通过“确定”,即通过上诉或者再审才能补正瑕疵,效力溯及判决作出时的判决。l一个完全效力的判决,即一个确定的判决,应当包含形式效力和实质效力:l 形式效力包括判决对法院的拘束力和形式上的确

45、定力;l 实质效力包括判决实质上的确定力(即既判力)、形成力和执行力。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64第二节第二节 判决判决l1、拘束力l拘束力又称羁束力,是指针对法院自身而言的一种判决效力,判决一旦宣告或者送达当事人后,作出判决的法院自己必须受到判决的拘束,在同一审级内不得随意地予以撤销或变更。l2、确定力l判决的确定力包括形式上的确定力和实质上的确定力。l形式上的确定力也称外部确定力,是指当事人不得以上诉的方法,请求上级法院将该判决废弃或变更的效力。l实质上的确定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既判力,是指当事人之间原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已经人民法院判决解决并确定生效,当事人不得对此再提起诉讼或在以后的诉讼中主

46、张与该判决相反的内容,人民法院也不得对当事人之间原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再进行判决或在以后的诉讼中作出与该判决相冲突的判决。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65第二节第二节 判决判决l 3、形成力l所谓形成力,又称变更力或创设力,是指判决所具有的变更原有法律关系产生新的法律关系的效力。如离婚判决就解除了当事人之间的婚姻关系。一般来说,只有变更判决和非讼案件判决才具有形成力。l 4、执行力l所谓执行力,是指具有给付内容的判决可以作为执行根据而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执行力只针对具有给付内容的判决而言,其他判决不具有执行力。具有给付内容的判决生效以后,判决履行义务方当事人不自动履行判决义务,则权利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

47、民法院强制执行,使判决所确定的权利得到强制实现。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66第二节第二节 判决判决l五、既判力l(一)既判力的含义l既判力又称判决实质上的确定力,是指当事人之间原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已经人民法院判决解决并确定生效,当事人不得对此再提起诉讼或在以后的诉讼中主张与该判决相反的内容,人民法院也不得对当事人之间原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再进行判决或在以后的诉讼中作出与该判决相冲突的判决。l(二)既判力的时间范围l所谓既判力的时间范围,又称为既判力的时间界限、既判力的基准时或既判力的标准时,是指已确定判决产生既判力作用的时间点。一般认为,既判力的时间界限为事实审言词辩论终结时,也即确定判决仅对事实审

48、言词辩论终结时所存在或不存在的权利义务关系产生既判力,而对此基准时之后所发生的事实或权利义务关系的变动事实则无既判力。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67第二节第二节 判决判决l (三)既判力的客观范围l 既判力的客观范围,是指确定判决对哪些事项产生既判力。一般认为,判决是对当事人之间争议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判断,因此,既判力的客观范围就是判决所确定的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即生效判决所确定的诉讼标的。l (四)既判力的主观范围l 既判力的主观范围,是指确定判决对哪些主体产生既判力。一般来说,既判力只及于当事人,而不及于与诉讼标的无关的案外人。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68第三节第三节 裁定、决定与命

49、令裁定、决定与命令l 一、裁定l (一)裁定的概念l 裁定也是裁判的一种重要形式。所谓裁定,是指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为处理程序事项和个别的实体事项而作出的具有约束力的结论性判定。裁定主要用于解决程序事项,但有时也用于解决个别实体事项,如先予执行裁定和财产保全裁定。l (二)裁定的适用范围l (三)裁定的内容和效力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69第三节第三节 裁定、决定与命令裁定、决定与命令l 二、决定l (一)决定的概念l 所谓决定,是指人民法院为解决诉讼过程中发生的影响诉讼正常顺利进行的特殊事项所作出的具有约束力的结论性判定。这些特殊事项既非实体性事项,又非纯粹程序性事项,且相当一部分不是本案审判自

50、身的事项,但其一个共同特点是影响诉讼正常顺利进行,即构成诉讼障碍。l (二)决定的适用范围l (三)决定的内容和效力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70第三节第三节 裁定、决定与命令裁定、决定与命令l 三、命令l所谓命令,是指人民法院对程序进行的事项或者某些无争议的事实问题依法发出的指令,这些事项往往属于法院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具有明显的法院职权色彩。根据我国民诉法的规定,命令主要有调查证据的命令、解除保全的命令、支付令、搜查令、执行令等。另外,我国民诉法当中还出现了很多“责令”、“指令”等术语,除有明确规定可以归入裁判的其他类型外,应当将其归入命令的类型。l命令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特定主体必须履行。如

51、果情况发生变化,法院可以根据情况需要撤销原命令。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71第十七章第十七章 上诉审程序上诉审程序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72本章概要本章概要l 第一节 上诉审程序概述l 第二节 上诉的提起与受理l 第三节 上诉案件的审理与裁判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73第一节第一节 上诉审程序概述上诉审程序概述l 一、上诉程序的概念l 上诉程序是指由于民事诉讼的当事人不服法院未生效的裁判,在法定期间内向其上一级法院提起变更或者撤销该未生效裁判的请求所引起的诉讼程序。l 我国民事诉讼采取的是两审终审制,故在我国上诉审程序当然是指第二审程序;而根据民诉法第十四章的规定,第二审程序既是针对判决的上诉审程序,也

52、是针对裁定的上诉审程序,所以我国并非像其他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那样,针对判决与裁定分别设计两种不同的上诉审程序(第二审程序)。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74第一节第一节 上诉审程序概述上诉审程序概述l 二、上诉审程序的目的l (一)保护当事人的权利l (二)保障法律的统一解释和适用l 三、上诉审程序的审理模式l (一)事实审与法律审l (二)复审主义、事后审主义与续审主义l 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第二审程序,在性质上应界定为续审主义。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75第二节第二节 上诉的提起与受理上诉的提起与受理l 一、上诉的概念l上诉,是当事人对于下级法院尚未确定的裁判,向上级法院声明不服,请求撤销或变更该裁判

53、的诉讼行为。l就我国而言,上诉是指当事人对地方各级法院尚未确定的第一审判决、裁定,在法定期限内声明不服,请求上一级法院依第二审程序撤销或变更该判决、裁定的诉讼行为。l 二、提起上诉的条件l(一)上诉的实质要件l 1、上诉人与被上诉人须适格l 2、上诉人须具有上诉利益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76第二节第二节 上诉的提起与受理上诉的提起与受理l(二)上诉的形式要件l1、裁判具有可上诉性l2、上诉须在法定期间内提起l3、上诉须向一审法院的直接上一级法院提起l4、上诉须采取书面形式l三、上诉之提起和受理的程序l(一)上诉状等诉讼文书的提交与送达l(二)诉讼案卷和证据的报送l(三)二审法院的立案l四、上诉的

54、效力l(一)阻断一审裁判的确定l(二)诉讼案件移审于二审法院l五、关于附带上诉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77第三节第三节 上诉案件的审理与裁判上诉案件的审理与裁判l 一、上诉案件的审判范围l 我国民诉法第151条亦明确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l (一)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l 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是指在一方当事人上诉的情况下,第二审法院不得作出比一审判决更不利于上诉人的判决。 l (二)禁止利益变更原则l 禁止利益变更原则,是指二审法院的判决不得超出上诉请求范围增加上诉人的利益。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78第三节第三节 上诉案件的审理与裁判上诉案件的审理与裁判l

55、 二、上诉案件的审判组织与审理方式l(一)审判组织l(二)审理方式l 1、开庭审理l 2、不开庭审理l 三、上诉案件的裁判类型l(一)对判决提起上诉的案件的裁判l 1、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l 2、依法改判l 3、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重审l 4、裁定撤销原判决,驳回起诉l 5、裁定撤销原判决,移送管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79第三节第三节 上诉案件的审理与裁判上诉案件的审理与裁判l(二)对裁定提起上诉的案件的裁判l 1、维持原裁定的裁定l 2、撤销或变更原裁定的裁定l 四、二审中的法院调解l根据民诉法第9条、第93条、第172条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对于上诉案件,第二审法院也可在当事人双方自愿

56、的基础上进行调解。l 五、撤回上诉与二审中的撤诉l(一)撤回上诉l 撤回上诉,是指上诉人依法提起上诉后,在第二审法院判决宣告前,要求第二审法院停止上诉案件的审判的制度。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80第三节第三节 上诉案件的审理与裁判上诉案件的审理与裁判l(二)第二审程序中的撤诉l 根据民诉法第145条的规定,一审宣判前,原告可以申请撤诉,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而对于在第二审程序中一审原告能否撤诉(即撤回一审中的起诉)的问题,民诉法没有明确规定(第173条仅规定了申请撤回上诉问题)。由于案件已经进入到第二审程序,显然属于一审宣判之后,故从民诉法的规定来看,似乎是不认可二审程序中原一审原告可以撤诉。

57、但从诉讼法理上讲,即使案件已系属于第二审法院,由于一审判决尚未确定,基于处分原则的要求,也应允许一审原告撤回起诉。l 六、二审中的诉之追加与反诉l 七、审结期限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81第十八章第十八章 再审程序再审程序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82本章概要本章概要l 第一节 再审程序概述l 第二节 民事再审事由l 第三节 再审发动方式l 第四节 再审审查程序l 第五节 再审审理程序l 第六节 第三人撤销之诉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83第一节第一节 再审程序概述再审程序概述l 一、再审程序的含义l再审程序,是为了纠正已经发生法律效力裁判中的错误而对案件再次进行审理的程序。再审程序并不是每一个民事诉讼案件必

58、经的程序,而只是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并且符合再审条件的判决、裁定、调解协议才能适用的一种特殊审判程序。l 二、再审程序的特点l(一)再审程序的补充性l(二)再审发动主体的特殊性l(三)再审的提起须具备法定事由l(四)再审程序阶段的两分性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84第一节第一节 再审程序概述再审程序概述l 三、再审程序与第二审程序的关系l1、审理的对象不同。 l2、提起的主体不同。 l3、提起的期限不同。 l4、审理的法院不同。 l 四、再审程序的意义和功能l(1)纠错功能,即纠正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中存在的错误;l(2)救济功能,即为当事人提供权利救济的途径;l(3)监督与保障功能,即以审判权监

59、督、制约审判权与保障当事人的主体地位。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85第二节第二节 民事再审事由民事再审事由l 一、民事再审事由概述l(一)民事再审事由的含义和意义l 民事再审事由,是指民诉法规定的启动民事再审审理程序的法定理由或根据。 l(二)民事再审事由的分类l1、再审事由的理论分类:根据再审发动方式的不同,再审事由可以分为四类:当事人申请再审事由、案外人申请再审事由、法院发动再审事由、检察院抗诉提起再审事由。l2、再审事由的立法分类:民诉法第200条列举了13项外加一款共15种民事再审的15种法定事由可以分为三类:裁判主体不合法、裁判依据不合法、违反法定程序。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86第二节第二

60、节 民事再审事由民事再审事由l 二、民事再审事由:裁判主体不合法l(一)裁判机构不合法l 1、裁判机构不存在。如判决书载明的“市中级人民币法院”。l 2、裁判机构不合法。如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l(二)法官对本案没有审判权l 1、审理和裁决的法官本身不是合议庭的法官或不能成为独任法官。l 2、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l(三)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实施了职务犯罪行为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87第二节第二节 民事再审事由民事再审事由l 三、民事再审事由:裁判根据不合法l(一)事实根据方面l 1、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l 2、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l 3、原判决、裁定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