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宪法学第一讲
绪论宪法是什么?宪法在哪里?宪法是一个文本宪法是什么?宪法在哪里?宪法是一个文本宪法是什么?宪法在哪里?宪法是一种秩序宪法是什么?宪法在哪里?宪法是一种秩序宪法是什么?宪法在哪里?宪法是一种文化宪法的根本目的·
限制国家权力(power)·
保障公民权利(rights)宪法的根本目的·
限制国家权力·什么是权力?·权力是对他人的直接强制力(与“权利”不同)·权力是合法的(正当的)强制力(与一般暴力不同)·权力有哪些种类?·国家权力(立法、司法、行政)+“社会权力”·为什么要限制国家权力?·“权力是必要的恶”、“权力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产生腐败”宪法的根本目的·
保障公民权利·什么是权利?·受法律保护的利益、资格……·权利的实现层次·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实有权利·哪些人享有权利?·普遍性(与“特权”不同)·公民(自然人、法人……)+外国人(特定情况)宪法的根本目的权力与权利的区别·“权利”法无禁止即自由·“权力”法无授权即禁止权力与权利的联系·权利需要权力的保障·权力以保障权利为目的中国宪法的“弯月结构”学习要求了解规范内容掌握宪法学原理培养对社会现状的评价和反思能力学习材料·
参考书目第二讲
宪法的基本理论宪法的基本理论宪法的概念宪法的特征宪法的分类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的渊源宪法典的结构宪法的概念词义演变中文:1.古义:(1)“悬法示人曰憲”(2)“宪”=“法”(例:在一体之治,故能出号
令,明宪法矣。——《管子·七法》)2.今义:(1)源于日语汉字,意指根本法
例: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
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郑观应:《盛世危言续编》宪法的概念词义演变西文:constitution(英文)←Constitutio(拉丁文)本义:组织、规定、确立、敕令……古义:(1)古希腊:有关城邦组织和权限的法律。古罗马:罗马皇帝所颁布的诏书、敕令等。中世纪:教会、封建主与国家关系的法律。
3.今义: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根本法法律地位的法律规范。宪法的特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宪法的特征·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内容的根本:国家根本制度+公民基本权利效力的根本:效力位阶的顶端/违宪的法律无效创制和修改程序不同:比法律更为严格实施和保障方式不同:更具政治性宪法的特征·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规定基本的公民权利(公民享有宪法未规定的权利吗?)调整法律对公民权利的限制宪法的特征·
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确认已存在的民主事实规范民主制度的运作概念辨析·宪法与(广义的)法律·宪法是法律中的一个部门,具有法律的规范性·宪法是具有根本性的法律部门·
宪法与宪政·宪法是宪政的依据·宪政是“活的宪法”宪法的分类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钦定宪法、民定宪法与协定宪法规范宪法、名义宪法与语义宪法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比例原则宪法的基本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什么是主权?为什么要有主权?主权=对内的最高权+对外的独立权主权是所有公权力的正当性基础什么是“人民主权”?近代以来:公权力的正当性源于人民的同意什么是“人民”?“人民”如何表达“同意”?(选举+表达自由)宪法的基本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3)“人民主权”与“民主”民主=少数服从多数+保障少数利益+正当程序
“民主”与“人民民主专政”、“民主集中”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4)人民主权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表现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宪法的基本原则·
基本人权原则什么是“人权”?“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世界人权宣言》(/chinese/hr/issue/udhr.htm
)人权的性质:对政府的要求要求政府不得干涉要求政府采取措施加以保障人权的主体:本国公民+外国人(有条件)人权的核心:人的尊严宪法的基本原则·
基本人权原则“人权”与“权利”“人权”强调应然性、普适性;“权利”强调法定性;“权利”是“人权”的具体化和现实化。“人权”与“民主”“民主”是“人权”的一部分;“民主”是实现“人权”的手段。“人权”与“主权”主权是保障人权的手段。宪法的基本原则·
基本人权原则(5)基本人权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表现第三十三条第三款(2004年修宪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法的基本原则·
法治原则(1)什么是法治(rule
of
law)?亚里士多德:法治=良法之治+普遍遵守与“人治”的区别:法的权威高于人的权威与“法制(legal
system)”的区别:用法律约束统治者,而不是让法律成为统治者的工具宪法的基本原则·
法治原则“法治”与“民主”民主与法治是善政的两翼;民主与法治互为前提、互相保障。法治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表现第五条第一款(1999年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
权力制约原则·用权利制约权力·“权利”法无禁止即自由;“权力”法无授权即禁止·用权力制约权力·横向: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纵向:中央权力—地方权力·名词·权力制衡、权力监督、分权制衡、三权分立、三权鼎立宪法的基本原则·比例原则——公法学“帝王原则”·适当性原则:国家所采取的必须是有助于达成目的的措施,又称“合目的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如果有多种措施均可达成目的,国家应采取对人民侵害最小者,又称“侵害最小原则”或“最小侵害原则”。·狭义比例原则:国家所采取的措施和欲达成的目的之间应该有相当的平衡,不能为了达成很小的目的使人民蒙受过大的损失。宪法的渊源·
宪法典(包括四个修正案)宪法的渊源·宪法性法律(宪法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立法法*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集会游行示威法*反分裂国家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宪法的渊源宪法惯例宪法判例国际条约例题下列哪些选项属于我国宪法的渊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宪法及其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D.宪法判例ABC宪法典的结构序言宪法序言的效力正文国家根本制度(总纲)+公民基本权利+国家机构+国家标志附则宪法对于特定事项需要特殊规定而作出的附加条款,具有特定性和临时性;我国现行宪法没有附则。例题关于我国1982年《宪法》的结构,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这部宪法只有正文这部宪法由序言和正文构成这部宪法由序言、正文和附则构成国旗、国徽、国歌和首都规定在这部宪法的附则中B第三讲
宪法的实施与保障宪法的实施·
宪法的解释·
宪法的修改宪法的实施·宪法的解释·宪法解释的主体(谁有权解释?)·代议机关解释第六十七条第一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一)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全国人大有解释宪法的权力吗?)合理之处:符合“人民主权”原则(有争议);不合理之处:涉及立法时,会变成自己监督自己。宪法的实施·宪法的解释·宪法解释的主体(谁有权解释?)·司法机关解释(普通法院或宪法法院)合理之处:符合法治原则;不合理之处:涉及立法时,出现“反多数难题”;补救:议会有修宪权。·特定机关解释宪法的实施宪法的解释宪法解释的方法(如何解释?)文义解释历史解释(原意解释)结构解释目的解释宪法的实施·
宪法的修改·
“宪法的修改”与“宪法的创制”宪法的创制:建立公权力规范的基础,由特定机构乃至人民直接进行制定;宪法的修改:对现有公权力规范的修补,由一般国家机关进行,不能修改宪法的核心内容。宪法的实施宪法的修改“局部修改”与“全面修改”局部修改:对宪法部分条文的改动;全面修改:在宪法核心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对原有宪法典进行整体性的改变。“良性违宪”的争议宪法的实施·
宪法的修改·
我国宪法的修改第六十四条第一款: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比较第六十四条第二款:法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1982年以来的修宪1988s1993s1999s2004宪法的保障国家机构的组织与程序保障功能(事前的保障)组织的保障宪法审查(事后的保障)宪法的保障公民的抵抗权非组织的保障国家的紧急权什么是宪法审查?定义·广义:审查国家公权力的行为是否与宪法相符·狭义:审查立法(规范性文件)是否与宪法相符用语·宪法审查/宪政审查(constitutional
review)·违宪审查(unconstitutional
review)·司法审查(judicial
review)·“宪法司法化”(judicialization
of
constituti宪法的保障·
宪法审查的类型普通法院审查(美国模式)专门法院审查(奥地利/德国模式)宪法委员会审查(法国模式)无特定机构审查(英国模式)中国的宪法审查·
可能性之一:全国人大作为审查机构依据:宪法第六十二条第二项、第六十七条第一项失败的尝试:孙志刚案(2003)设立法规审查备案室(2004)中国的宪法审查·
可能性之二:法院作为审查机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刑事判决中不宜援引宪法作论罪科刑 的依据的复函》(195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宪法保护的公 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2001上述2001年批复停止适用(2008)中国的宪法审查·
中国的“法规备案审查制度”法律依据:《立法法》第八十七至一百零二条;《监督法》第二十八至三十三条。范围: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 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议、决定或命令司法解释机构:法规审查备案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2004年设立缺陷:未涉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第四讲宪法的历史概述宪政思想的渊源亚里士多德混合政体思想罗马法与自然法思想日耳曼法与封建制度近代宪法的出现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概述·
宪法的发展历程原生型宪法(近代宪法)随着社会发展自然演变而生例:英、美赶超型宪法(现代宪法)为了尽快实现发展国家的目的,较为依赖国家权力例:德、日概述·
宪法的发展历程转型型宪法由极为不同的社会体制转变而来;例:俄罗斯整合型宪法以地区整合为目的例:欧盟外国宪法史·
英国:最早的宪政国家溯源:大宪章(1215)限制国王权力/契约精神1640年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议会至上的宪政体制外国宪法史·
英国:最早的宪政国家溯源:大宪章(1215)限制国王权力/契约精神1640年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议会至上的宪政体制外国宪法史·
英国:最早的宪政国家19世纪议会改革初步实现“普选”20-21世纪的宪政改革制定《人权法案》(1998)改革上议院(1997-)设立独立的最高法院(2009)外国宪法史家·
美国:最早的成文宪法国
从独立战争到制宪会议(1776-1787)独立宣言(1776)邦联条约(1780)费城会议—合众国宪法(1787)大妥协:两院制的由来外国宪法史·
美国:最早的成文宪法国家联邦机构的关系联邦与州的关系宪法未授权联邦享有的权力保 留给州及其公民州法院依据州宪法和州法律; 联邦法院依据联邦宪法和联邦 法律;联邦最高法院是全国性 的终审法院。外国宪法史·
美国:最早的成文宪法国家宪法修正案概述总数:27条(第18修正案已废)修改程序:参众两院通过(2/3)—州批准(3/4)“权利法案”(正文中没有规定公民基本权利)第1-10修正案(1789年提出,1791年批准)信仰自由、表达自由、人身自由、佩枪权、正当程序……外国宪法史·
美国:最早的成文宪法国家宪法修正案“内战修正案”第13修正案(1865-1865):废除奴隶制第14修正案(1866-1868):平等保护第15修正案(1869-1870):禁止选举中的种族歧视司法审查的产生:马伯里诉麦迪逊案联邦党与民主共和党的党争联邦党:强调联邦权力、注重工业、外交上亲英民主共和党:强调州的权力、注重农业、外交上亲法“午夜法官”事件1800年,民主共和党赢得总统选举和议会选举,将于1801年执政;1801年初,联邦党控制的议会通过“1801年司法法案”,增加法院数量和法官名额;即将卸任的亚当斯总统任命马歇尔为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1801年3月3日,亚当斯任命了一批法官,但部分委任状未能寄出;1801年3月4日,上任的杰弗逊总统命令代理国务卿扣下未寄出的委任状;民主共和党控制的议会通过新的司法法案,恢复了“1789年司法法案”。司法审查的产生:马伯里诉麦迪逊案·
原告威廉·马伯里(William
Marbury)(John
Marshall)·
主审法官约翰·马歇尔·
被告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司法审查的产生: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双方的主张原告:按照“1789年司法法案”,麦迪逊应交出委任状。被告:未解释扣押委任状的理由。马歇尔的两难处境司法审查的产生:马伯里诉麦迪逊案·
法律推理的过程·原告是否有权获得委任状?·如果原告有此权利且该权利被侵犯,是否应当获救济?·如果原告应获救济,是否应该由最高法院来做出?司法审查的产生:马伯里诉麦迪逊案·
法律推理的过程·原告是否有权获得委任状?——有权·如果原告有此权利且该权利被侵犯,是否应当获救济?——应当·如果原告应获救济,是否应该由最高法院来做出?司法审查的产生: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法律推理的过程·如果原告应获救济,是否应该由最高法院来做出?·依据宪法第三条第2款第2节,本案不应由最高法院初审·“1789年司法法案”第十三条违反宪法,应属无效·后果外国宪法史法国:“大革命”发源地,宪法的试验田·
革命与宪法的交替(1789-1958)1789:《人权宣言》第一共和:1791年宪法、1793年宪法、1795年宪法、1799年宪法第一帝国(拿破仑帝国):1802年宪法、1804年宪法复辟时期:1814年宪法、1815年宪法、1830年宪法第二帝国:1852年宪法维希法国:1940年宪法第四共和:1946年宪法第二共和:1848年宪法;
第三共和:1875年宪法律;战后临时政府:1945年宪法;第五共和:1958年宪法外国宪法史外国宪法史外国宪法史外国宪法史·
德国:后来居上的宪政国家宪法发展过程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魏玛宪法(1919)授权法案(解决人民和国家痛苦的法例)(1933)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1949)统一条约(1990)外国宪法史·
纳粹德国的教训自由民主体制潜藏着“自毁”隐患宪法的自我保护:“战斗的民主”外国宪法史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外国宪法史“宪政爱国主义”外国宪法史·
日本:东亚第一个宪政国家宪法发展过程大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宪法)(1889)“天皇的审判”与司法独立大津事件(俄国皇太子遇刺事件)(1891)李鸿章遇刺事件(1895)外国宪法史·
日本:东亚第一个宪政国家宪法发展过程日本国宪法(1946)特点“和平宪法”:“(第九条)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 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 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 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东亚传统与宪政民主的结合外国宪法史·
宪法的发展趋势·公民权利的内容日趋丰富、保障方式日趋完善·行政权力和中央权力膨胀·宪法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宪法国际化的趋势中国宪法史·
清末“立宪”特征:“刺激”-“反应”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新政”日俄战争—“立宪”“立宪”的目的富国强兵维护统治中国宪法史·
清末“立宪”五大臣出洋考察(1905)“皇位永固”、“外患渐轻”、
“内乱可弭”资政院与谘议局(1906)“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钦定宪法大纲》(1908)中国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并非正式的宪法,而是九年“预备立宪”期的纲要。封建君权色彩浓厚: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世拥戴”;
“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中国宪法史·
清末“立宪”《重大信条十九条》(1911)背景:武昌起义,满清大势已去内容:接近虚君立宪体制命运:与满清一起覆亡中国宪法史·
辛亥革命与民国建立十八星旗(湖北军政府)(1911.10.11-1912.1.9)五色旗(1912.1.10-1924)青天白日满地红中国宪法史·
中华民国宪法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特点:由美国式的《临时政府大纲》转变为内阁制(半总统制)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也是中国第一部近代意义的宪法。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破裂:宋教仁遇刺案(1913)中国第一次“总统大选”(1913)中国宪法史·
中华民国宪法史《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1914)背景:“天坛宪草”(1913)流产特点:废除《临时约法》的内阁制和对总统权力的限制性质:袁世凯走向独裁的标志《中华民国宪法》(贿选宪法)(1923)背景:曹锟通过贿选当上总统,试图通过制宪来加强其合法性。性质: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特点:内容较为完备,但从未真正发生过效力中国宪法史·
中华民国宪法史军阀混战中的联省自治风潮概念的提出:梁启超、熊希龄发起:1920年湘军总司令谭延闿号召“湘人治湘”、“联省自治”1921年浙江督军卢永祥“豪电”过程:《浙江省宪法》、《浙江省宪法施行法》(1921)《湖南省宪法》(1922)广东、河南、江西、陕西等省制定省宪草案评价:军阀割据or联邦制的雏形?中国宪法史·
中华民国宪法史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权能分离人民有权:选举、创制、复决、罢免;政府有能;国民大会代表人民五权分立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宪政实现的过程军政(3年)—训政(6年)—宪政中国宪法史·
中华民国宪法史《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特点:初步建立“以党治国”的体制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统治权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国府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解释约法中国宪法史·
中华民国宪法史《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宪草)(1936)特点:较全面地实现孙中山的宪法思想中国宪法史·
中华民国宪法史《中华民国宪法》(1947)特点:是前两部宪法性文件的进一步完善
“党治”体制彻底建立总统与行政院长的关系不明中国宪法史·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193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1937)建立者:中国共产党
首都:江西瑞金后续: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部分条文“中国〔华〕苏维埃共和国家根本法(宪法)的任务,在于保证苏维埃区域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和达到它在全中国的胜利。”
“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国苏维埃政权承认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民族自决权,一直承
认到各弱小民族有同中国脱离,自己成立独立的国家的权利。”“中国苏维埃政权宣告世界无产阶级与被压迫民族是与它站在一条革命战线上,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联是它的巩固的联盟”中国宪法史·
“中华民国”宪法史《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1948-1991)动用“国家”紧急权,暂停“宪法”某些条款,“总统”连任不受限制公民抵抗权的行使例:《自由中国》与“雷震案”(1960)“党外”民主运动
“美丽岛事件”(1979)中国宪法史·
“中华民国”宪法史《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1948-1991)动用“国家”紧急权,暂停“宪法”某些条款,“总统”连任不受限制公民抵抗权的行使例:《自由中国》与“雷震案”(1960)“党外”民主运动
“美丽岛事件”(1979)中国宪法史·
“中华民国”宪法史《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1948-1991)动用“国家”紧急权,暂停“宪法”某些条款,“总统”连任不受限制公民抵抗权的行使例:《自由中国》与“雷震案”(1960)“党外”民主运动
“美丽岛事件”(1979)中国宪法史·
“中华民国”宪法史“解严”(1987.7.15)解除党禁、报禁、戒严令中国宪法史·
“中华民国”宪法史“宪法”体制的主要变动(1)“国民大会”:“万年国代”(1948-1991)的消逝;从“任务型国代”到废除“国民大会”(2005)。“半总统制”“司法院”大法官会议释宪机制“冻省”与“固有之疆域”的解释中国宪法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政治协商会议与《共同纲领》(1949)性质:在建国之初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为1954年宪法奠定了基础。1954年宪法性质: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过程: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1954.9.20人大全体通过中国宪法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法律这个东西没有也不行,但我们有我们这一套……民法、刑法那么多条谁记得了,宪法是我参加制定的,我也记不得…我们基本上不靠那些来维持秩序,主要靠决议、开会……”——毛泽东(1958.8)中国宪法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1975年宪法(文革宪法)特点:党政不分公民基本权利被压缩形式极为简括和粗糙性质:是对宪政精神的破坏中国宪法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中国宪法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1978年宪法性质:拨乱反正的过渡性宪法1982年宪法(现行宪法)特征:对54宪法的回归过程:1982.12.4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31条,4次修改(1988、1993、1999、2004)中国宪法史·
二十世纪中国的十七部宪法文件钦定宪法大纲(1908)、十九信条(191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天坛宪法草案(1913)、中华民国约法(1914)、中华民国宪法(1923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4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36年)、中华民国宪法(1946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第五讲
国家基本制度国家基本制度公民国家政治制度(1):国家性质(国体)国家政治制度(2):国家形式(政体)国家经济制度国家政党制度国家文化制度公民概念第33条第1款: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国籍·血统主义为主,与出生地主义相结合·不承认双重国籍·继有国籍须自愿加入公民宪法意义·法律主体(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资格)·平等的法律主体(第33条第2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与“国家”相对的法律主体(“公民-国家”的基本宪法关系)概念辨析·“公民”与“人民”·“公民”与“国民”国体:国家性质概念·国家权力由谁掌握(民主制/独裁制/寡头制)·国家的阶级本质: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第1条第1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体:国家形式·
概念·国家元首如何产生(君主制/共和制)(君主制:君主立宪制/二元制/君主专制)·国家政权如何组织(行政与议会的关系)(总统制/议会内阁制/半总统制/委员会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单一制/联邦制/邦联)·
我国的政体·共和制人民代表大会制
单一制政体:国家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第2条第2款:“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大·各级人大产生同级国家机关(“一府两院”),后者向前者负责·以常委会作为各级人大(除乡镇人大外)的常设机构·上下级人大直接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与行政机关不同)政体:国家形式单一制与联邦制·单一制:立宪时权力由中央交给地方,除固有权力外宪法未规定的权力归中央·联邦制:立宪时权力由地方交给中央,除固有权力外宪法未规定的权力归地方我国是单一制国家·一般行政区划·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特别行政区政体:国家形式·
我国是单一制国家:一般行政区划·区划层级:省(直辖市)—县(市)—乡(民族乡、镇)省(直辖市)—较大的市—县(市辖区)—乡(民族乡、镇)·“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县级市”、“地级市”、“经济特区所在的市”·“省管县”与“市管县”·行政区划的变更政体:国家形式·
我国是单一制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民族乡不是自治地方!)·依法设立自治机关人大、政府(司法机关不是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政体:国家形式·
我国是单一制国家:特别行政区·自治权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财政权、维持地方治安、制定地方政策不以国家名义进行的对外交往·中央保留的权力国防、外交·对基本法的解释权:纯粹内部事务的由特别行政区解释涉及与中央关系的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政体:国家形式·
我国是单一制国家: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45条: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在当地通过选举或协商产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行政长官的产生办法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际情况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而规定,最终达至由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员会按民主程序提名后普选产生的目标。行政长官产生的具体办法由附件一《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产生办法》规定。国家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第6条第2款:“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各种经济形式·国有经济(第7条)(主导力量、保障巩固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第8条第1句,99修宪)。·非公有制经济(第11条,04修宪)(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支持引导、监督管理)国家经济制度财产所有权土地(城市为国有,农村为集体;使用权可转让或出租(88修宪),所有权不得转让;有偿征用(04修宪))(第10条)自然资源(矿藏和水流为国有,其他可由法律规定为集体所有)(第9条)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第12条第1款)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第13条第1款,04修)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第13条第3款,
04修)国家经济制度财产所有权的不同保障?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第12条第1款)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第13条第1款,04修)《物权法》第3条第3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国家经济制度·
“五粮液古窖案”·“据媒体公开报道,2010年6月,以尹孝功为首的尹氏后人认为五粮液公司使用的明代16口古酒窖为尹家私产,并以此为由将五粮液公司和当地政府告上了法院”——搜狐新闻(2015.5)国家政党制度政党制度的种类·形式:多党制、两党制、一党制·实质:自由政党制、半自由政党制、政党专制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宪法序言,93修宪)国家政党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我国的政党制度:政治协商·政协会议是统战形式,不是国家机构·政协会议包括民主党派代表和社会各界代表·政协会议有政治影响,无法定权力练习题1.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国家机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C.1993年我国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写进了宪法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有权审议政府工作报告AC国家文化制度·
教育(第19条)·
科技(第20条)医疗保健(第21条)文艺和文化事业(第22条)知识分子(第23条)公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第24条)第六讲选举制度概述代表名额选区划分和选民登记产生候选人选举程序对代表的监督、罢免和补选概述·
选举的范围与形式·范围·广义:通过投票的方式决定权力的交托者·狭义:选举民意代表(人大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以下简称《选举法》)概述·
选举的范围与形式·形式·直接选举:县、乡两级人大代表“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选举法第2条第2款》)·间接选举:其他人大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选举法》第2条第1款)概述·
选举的原则·普遍选举·秘密投票·一人一票·差额选举·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存·选举经费由国家承担选举的原则·
普遍选举·《选举法》第3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的原则·
普遍选举·精神病人:《选举法》26条第2款“精神病患者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经选举委员会确认,不列入选民名单”——有选举权,但因病无法行使·在押犯人·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有选举权·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服主刑期间+剥夺政治权力期间均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的原则·
秘密投票·《选举法》第36条第1款:“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法。”选举的原则·
一人一票·《选举法》第4条:“每一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选举的原则·
一人一票·2010年修改前:“四分之一条款”“自治州、县、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镇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12-1)“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14)“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16-1)选举的原则·
一人一票·2010年修改前:“四分之一条款”“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内,镇的人口特多的,或者不属于县级以下人民政府领导的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人数在全县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大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同镇或者企业事业组织职工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比可以小于四比一直至一比一。”(12-2)选举的原则·
一人一票·2010年修改:废除“四分之一条款”“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进行分配(14-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进行分配。”(16-1)·1995年修改前:“八分之一条款”·比较:苏俄1918年宪法:“五分之一条款”
1936年苏联宪法废除选举的原则·
差额选举·《选举法》第30条:“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的名额。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代表候选人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三分之一至一倍;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五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应选代表一人的,候选人为二人。选举的原则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存选举经费由国家承担《选举法》第8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经费,由国库开支。”代表名额代表名额由上一级人大常委会确定(10)保证妇女代表数量并逐步提高比例(6-1)在全国人大和侨乡保证归侨代表(6-2)人口特少的行政区域在上级人大至少有一个代表(12-1)人口特少在民族在全国人大至少有一个代表(17)全国人大有港、澳和台湾代表团(15-3)全国人大代表总数不超过3000名(15-2)选区划分和选民登记选区划分划分标准:居住状况或工作单位(24-1)选区大小:每选区选1-3名代表(24-2)选区内每一代表所代表的选民人数相同(24-3)选民登记是否要以户籍为准?申诉:“对于公布的选民名单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向选举委员会提出申诉。选举委员会对申诉意见,应在三日内作出处理决定。申诉人如果对处理决定不服,可以在选举日的五日以前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应在选举日以前作出判决。人民法院的判决为最后决定。”(28)产生候选人初步提出候选人“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者单独推荐代表候选人。选民或者代表,十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29-2)形成正式候选人“……在选举日的十五日以前公布(候选人名单)……如果所提候选人的人数超过本法第三十条规定的最高差额比例,由选举委员会交各该选区的选民小组讨论、协商……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对正式代表候选人不能形成较为一致意见的,进行预选……。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应当在选举日的五日以前公布。”(31-1)选举程序·
介绍候选人“选举委员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应当向选民或者代表介绍代表候选人的情况。推荐代表候选人的政党、人民团体和选民、代表可以在选民小组或者代表小组会议上介绍所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的情况。选举委员会可以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
见面,回答选民的问题。但是,在选举日必须停止对代表候选人的介绍。”(33)选举程序主持选举·全国、省级、市级:本级人大常委会主持(7-1)·县乡两级:选举委员会主持;选举委员会受县级人大常委会领导(7-2)主持投票·直接选举:选举委员会主持(34)·间接选举(选上一级代表):本级人大主席团主持(35)选举程序投票方式:无记名投票(36-1)委托投票·每一选民接受的委托不得超过3人·委托必须书面并经选举委员会同意(38)选举程序投票选择·赞成、反对、弃权、“另选他人”(37)投票有效的条件·收回票数等于或少于投票人数(40-1)当选条件直接选举:全体选民过半数投票,获过半票数(41-1)间接选举:全体代表过半票数(41-2)当选者超过应选名额,以得票数多者当选;得票数相同者,再次选举(41-1)对代表的监督、罢免和补选·
监督“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监督。选民或者选举单位都有权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43)对代表的监督、罢免和补选·
罢免·提出·直接选举:县级50选民联名,乡级30选民联名(44-1)·间接选举:开会时:主席团或1/10代表联名闭会时:主任会议或1/5常委联名(45-1)·罢免条件·选民罢免:原选区过半数选民通过·选举单位罢免:过半数代表或过半数常委通过(47)·罢免间接选举的代表,需报上一级人大常委会备案(47-2)对代表的监督、罢免和补选·
补选·代表资格的终止·罢免、辞职、调离或迁出本行政区域、因故不能履职·可以差额补选,也可以等额补选(51-4)·补选的具体办法由省级人大常委会制定(51-4)练习题根据现行宪法和法律,下列选项中哪些人可以在选举日回其原选区参加投票?冯某,被判处拘役6个月,还差1个月期满
B.马某,被刑事拘留15天,已执行2天王某,被判劳动教养3年,已执行1年汪某,被判有期徒刑10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已执行刑罚5年ABC练习题2.某选区共有选民13679人,高先生是数位候选人之一请问根据现行宪法和选举法律,在下列何种情况下,高先生可以当选?A.参加投票的人数为6835人,高获得选票6831张。
B.参加投票的人数为6841人,高获得选票3421张。
C.参加投票的人数为13643人,高获得选票6749张。
D.参加投票的人数为13685人,高获得选票13073张。
B练习题3.我国选举法规定,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人大代表候选人由下列哪些方式提名推荐?A.选民10人以上联名推荐B.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单独提名推荐
C.人民代表5人以上联名推荐D.各政党、各人民团体联合提名推荐ABD练习题某选区选举地方人民代表,代表名额2人,第一次投票结果,候选人按得票多少排序为甲、乙、丙、丁,其中仅甲获得过半数选票。对此情况的下列处理意见哪一项符合法律的规定?宣布甲、乙当选宣布甲当选,同时以乙为候选人另行选举宣布甲当选,同时以乙、丙为候选人另行选举
D.宣布无人当选,以甲、乙、丙为候选人另行选举C练习题选民王某,35岁,外出打工期间本村进行乡人民代表的选举。王因路途遥远和工作繁忙不能回村参加选举,于是打电话嘱
咐14岁的儿子帮他投本村李叔1票。根据上述情形,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王某仅以电话通知受托人的方式,尚不能发生有效的委托投票授权王某必须同时以电话通知受托人和村民委员会,才能发生有效的委托投票授权王某以电话委托他人投票,必须征得选举委员会的同意
D.王某不能电话委托儿子投票,因为儿子还没有选举权
AD练习题根据我国《宪法》和《选举法》的规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乡、民族乡、镇设立选举委员会,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乡、民族乡、镇设立的选举委员会受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ACD练习题乡、民族乡、镇设立选举委员会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根据选举法,该委员会受下列哪一机构的领导?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的人大常委会
C.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D.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的选举委员会B练习题《选举法》以专章规定了对代表的监督、罢免和补选的措施。关于代表的罢免,下列哪些选项符合《选举法》的规定?罢免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须经原选区过半数的选民通过
B.罢免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须将决议报送上一级人大常委会备案罢免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须经原选举单位过半数的代表通过罢免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须经常委会成员2/3多数通过AC第七讲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述公民基本权利公民基本义务概述什么是权利?·性质:法律所保护的利益、资格、能力……·内容:自己做或不做某种行为,他人必须尊重;要求他人做或不做某种行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义务是权利的反面·有权利必有义务,两者在总量上相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针对个体而言概述·
什么是公民基本权利(宪法权利)?·性质:宪法所保护的利益、资格、能力……·内容:自己做或不做某种行为,国家必须尊重;要求国家做或不做某种行为概述·
公民基本权利的基础:“人权”与“人格尊严”·人作为人应该获得的尊重和保护·“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33-3)(参见第二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
害。”(38)·人权与人格尊严涉及民事权利、刑事诉讼权利概述·
公民基本权利的种类·平等原则·一般权利·消极权利(国家不得侵犯)·积极权利(国家必须保障)·特殊群体的权利·妇女·老人和儿童·华侨、归侨、侨眷概述·
公民基本权利的种类·消极权利(国家不得侵犯)·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住宅、通信自由·财产权(规定在总纲中)·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积极权利(国家必须保障)·获得赔偿·获得物质帮助·社会经济权利公民基本权利·
平等原则·平等的含义·平等的性质·平等的种类·平等的适用范围·平等的保障平等原则·
平等的含义“相同的事物相同对待,不同的事物不同对待”——亚里士多德Procrustean
bed平等原则·
平等的性质·平等是一种资源分配的标准·平等是禁止国家恣意的差别对待·作为宪法原则的平等:对一切权利的尊重或保障必须一视同仁·作为宪法权利的平等:权利主体受到国家不平等对待时,可要求国家进行矫正平等原则·
平等的结构·机会平等·优惠措施·最低保障平等原则适用平等与立法平等·“适用平等”起源:德国魏玛时代内容:对行政和司法的要求、对立法未作要求规范模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地位:“二战”后渐趋式微·“适用平等”的局限·如果法律本身就不公平,“平等适用”岂非助纣为虐平等原则·
适用平等与立法平等·立法歧视的表现·规范本身有歧视之嫌(“四分之一”条款)·规范的缺陷容易引发歧视(人事规章与“乙肝歧视”)·基本问题·如何评价立法中的分类(是否为“合理差异”)?平等原则·
平等的保障:宪法规范·一般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33-2)·比较:54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特别规定·民族平等:第4条第1款·选举权平等:第34条·宗教平等:第36条第2款·男女平等:第48条平等原则·
平等的保障:适当的机制·利害关系各方都有平等参与政策制定的机会·有中立的审查机构作为救济途径消极权利Freedom
is
not
free林希翎(1935—2009)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2008)政治权利和自由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参见第六讲)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辨析:“剥夺政治权利”(刑法54条)·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政治权利和自由·
总的原则·以自由为原则,以(法律)限制为例外·《立法法》第8条第5项:“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五)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立法法》第9条:“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不得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政治权利和自由·
政治自由(表达自由)·言论:表达自由的核心·出版:(我国)事先审查·集会:聚集于露天公共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结社:结成持续性的社会团体(非营利性)·游行: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表达共同意愿·示威: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政治权利和自由·
政治自由(表达自由)——被废除的自由·罢工自由(1978年宪法)·“四大”: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1978年宪法)政治权利和自由·
政治自由(表达自由)——法律规定·集会游行示威:表达自由与社会公共治安的平衡·《集会游行示威法》(1989.10.31)·依照本法规定需要申请的集会、游行、示威,其负责人必须在举行日期的五日前向主管机关递交书面申请。申请书中应当载明集会、游行、示威的目的、方式、标语、口号、人数、车辆数、使用音响设备的种类与数量、起止时间、地点(包括集合地和解散地)、路线和负责人的姓名、职业、住址。(8-2)·主管机关接到集会、游行、示威申请书后,应当在申请举行日期的二日前,将许可或者不许可的决定书面通知其负责人。不许可的,应当说明理由。逾期不通知的,视为许可(9)政治权利和自由政治自由(表达自由)——法律规定集会游行示威:表达自由与社会公共治安的平衡《集会游行示威法》(1989.10.31)主管机关认为按照申请的时间、地点、路线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将对交通秩序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影响的,在决定许可时或者决定许可后,可以变更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的时间、地点、路线,并及时通知其负责人。(11)申请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许可:(一)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二)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三)煽动民族分裂的;(四)有充分根据认定申请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将直接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12)政治权利和自由·
政治自由(表达自由)——法律规定·集会游行示威:表达自由与社会公共治安的平衡·《集会游行示威法》(1989.10.31)·公民不得在其居住地以外的城市发动、组织、参加当地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15)·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组织或者参加违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责、义务的集会、游行、示威。(16)政治权利和自由·
政治自由(表达自由)——法律规定·《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1998.10.25)·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登记。社会团体应当具备法人条件。下列团体不属于本条例规定登记的范围:(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民团体;(二)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免于登记的团体;(三)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内部经本单位批准成立、在本单位内部活动的团体。(3)政治权利和自由·
政治自由(表达自由)——法律规定·《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1998.10.25)·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登记。社会团体应当具备法人条件。(3)·申请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由发起人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筹备。(9)宗教信仰自由·
宪法第3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人身、住宅、通信自由·
只能由法律进行限制·《立法法》第8条第5项:“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五)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立法法》第9条:“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不得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人身、住宅、通信自由人身自由37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 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3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人身、住宅、通信自由住宅自由39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通信自由40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财产权宪法13条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内涵批评: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提出批评意见;建议:对国家事务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出建设性意见;申诉:受到国家机关侵害,向有关机关申诉理由、要求重新处理;控告: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对自己造成损害的,向有关机关揭发并请求依法处理;检举: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向有关机关揭发、请求依法处理。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
保障:宪法41条·……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
方式·一般的表达自由方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人民来信来访”《信访条例》(2005.5.1)获得赔偿的权利规范·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41-3)·《国家赔偿法》(1995实施,2010修订)比较:“赔偿”与“补偿”·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13-3)·“赔偿”以“有过错”为前提,通常为填补式。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一般性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
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45-1)·注意帮助条件:没有“自然灾害”!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特别规定·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45-2)·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45-3)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列举式造成的缺漏·自然灾害·公共风险·战争损失·道德成本·……社会经济权利·
劳动权·劳动既是权利也是义务(42)·劳动者休息的权利(43)·退休制度(44)·主体: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相关法律:·《劳动法》(1995.1.1)·《劳动合同法》(2008.1.1)社会经济权利·
受教育权·接受教育既是权利也是义务(46-1)·教育方针(46-2)·规范特征:多抽象规定,少具体保障·相关法律:·《义务教育法》(2006.9.1)·《高等教育法》(1999.1.1)社会经济权利·
学术自由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47)·学术研究有无“禁区”?是否应当有“禁区”?特殊群体的权利·
妇女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48-1)(平等地位)·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48-2)(优惠措施)特殊群体的权利·
婚姻家庭(49)·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对谁的“义务”?特殊群体的权利·
华侨、归侨、侨眷·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华侨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保护归侨和侨眷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50)·华侨:居住在海外的中国公民。·归侨:回国定居的华侨。·侨眷:华侨、归侨在国内的眷属。权利的界限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51)缺陷·只有边界,没有核心·缺少对立法机关的限制(宪法保留)公民基本义务·
内容·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52)·守法守纪(53)·对国家的忠诚(54)·保卫祖国、服兵役(55)·纳税义务(56)练习题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保护的表述,哪一个是正确的?一切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宪法规定了对华侨、归侨权益的保护,但没有规定对侨眷权益的保护宪法对建立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未加以规定
D.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和私有财产的继承权规定在宪法“总纲”部分D练习题2.刘某系某乡女村民,已生育三个女儿,现在又怀上了第四胎。乡、村两级干部决心把她作典型处理。于是在某日一大早便破门而入,将还在睡梦中未及穿戴整齐的刘某强行带到村委会教育了一整天,并决定取消其读小学三年级的女儿“三好学生”的称号。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乡村干部的行为侵犯了刘某作为公民的哪些宪法权利?B.住宅不受侵犯
D.人格尊严A.人身自由C.受教育的权利
ABD练习题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
A.环境权B.平等权
C.出版自由
D.受教育权A练习题根据现行《宪法》规定,关于公民权利和自由,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劳动、受教育和依法服兵役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休息权的主体是全体公民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未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4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D练习题5.根据宪法和法律,下列哪些表述是不正确的?
A.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不再享有科学研究的自由
B.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不再享有艺术创作的自由
C.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不再享有出版著作的自由
D.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不再享有宗教信仰的自由ABD练习题根据《宪法》的规定,下列哪些权利属于公民的政治自由?言论自由
B.出版自由C.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D.宗教信仰自由ABC练习题7.根据《集会游行示威法》,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应当遵守下列哪些规定?A.必须有负责人B.必须在举行日期的5日前向主管机关递交书面申请
C.公民不得在其居住地以外的城市发动、组织、参加当地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D.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组织或参加任何集会、游行示威ABC练习题8.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下列关于私有财产权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B.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C.任何人不得剥夺公民的私有财产D.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C练习题9.某县人民法院审理一民事案件过程中,要求县移动通信营业部提供某通信用户的电话详单。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说法何者为正确?A.用户电话详单属于宪法保护的公民通信秘密的范围
B.县人民法院有权要求县移动通信营业部提供任何移动通信用户的电话详单C.县移动通信营业部有义务保护通信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D.县人民法院有权检查任何移动通信用户的电话详单
AC练习题10.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列哪些说法不正确?为了收集“第三者插足”的证据,公民可以委托私人调查机构以各种形式对“第三者”进行跟踪为了收集犯罪证据,公民可以委托法官对犯罪嫌疑人的通信进行监听商场保安人员有权根据商场的规定,对“盗窃嫌疑人”当场进行搜身检查商场保安人员有权对拒绝搜身检查的顾客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ABCD练习题11.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下列哪些选项属于侵犯公民住宅的行为?
A.非法侵入公民住宅B.非法搜查公民住宅
C.非法买卖公民住宅
D.非法出租公民住宅AB练习题12.根据《宪法》的规定,下列哪些权利属于公民的人格尊严?A.公民的姓名权
B.公民的肖像权C.公民的名誉权和隐私权
D.公民的荣誉权ABCD练习题13.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下列选项中哪一种情况不是公民获得物质帮助权的条件?A.公民在年老时
B.公民在疾病时C.公民在遭受自然灾害时
D.公民在丧失劳动能力时C练习题14.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的下列权利中,哪些不属于公民可以积极主动地向国家提出请求的权利?A.受教育权
C.继承权B.财产权
D.劳动权BC练习题下列有关我国公民权利的表述哪些符合宪法的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任何国家机关在接到公民提出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后,都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造成损失的,受害人有依法请求赔偿的权ABD第八讲
国家机构国家机构概述中央国家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国家机构民族自治地方司法机关附1: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附2:国家标识国家机构概述概念·行使国家公权力的组织实体辨析·国家机关:某一具体的行使国家公权力的组织实体·国家机构:全部国家机关的总称分类·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其他:国家元首、军事机关、自治机关……国家机构概述中央国家机构v全国人民代表大会v国家主席v中央军事委员会v国务院v最高人v民法院v最高人
v民检察院v国务院部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地位·最高国家权力机关(57)·
组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会,约3000人,每年开会一次,每次不超过2周)·全国人大常委会(从全国人大代表中选举,常设机关,约150-200人,约每月开一次会)·委员长会议(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组成,
15人左右,处理常委会日常工作,约每月开一到两次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70)·处理相关议案的常设工作机构·受全国人大领导,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受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民族委员会、法律委员会、内务司法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华侨委员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预算工作委员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澳门基本法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任期和任职·任期5年,与其他中央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一例护理不良事件
- 2024年二年级班主任月工作总结
- 道路和排水工程施工组织方案
- 证券公司培训课程
- 工业企业环保工作培训
- 窗帘行业员工培训
- 耳膜修补术手术配合
- 二零二四年度企业信息化改造工程合同
- 护理生物化学
- 2024年度加工承揽合同:某服装品牌与加工厂之间的服装加工协议2篇
- 卫生洁具采购与安装投标方案(技术标)
- 光伏自发自用项目年用电清单和消纳计算表
- 三年级课外阅读书目《格林童话》测试题(含答案)
- 陈旧性腰椎骨折的护理课件
- 施工围挡合同(模板)
-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国内外文献综述1500字》
- 精准医疗与生物技术
- 室内与环境设计理论知识考试题库(浓缩500题)
- 2022年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高校毕业生考试真题
- 工作(服务)方案的先进性、创新性-技术、经济、质量指标-风险分析等
-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专业开设可行性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