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蓝印花布实践报告_第1页
安溪蓝印花布实践报告_第2页
安溪蓝印花布实践报告_第3页
安溪蓝印花布实践报告_第4页
安溪蓝印花布实践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安溪蓝印花布实践报告院系: 商学院 班级:11级物管1班 姓名: 陈玉玲 学号: 20114211027 调查时间: 2013.3.204.5 安溪蓝印花布的历史:安溪的蓝印花布,历史悠久。蓝印花布,又称“药斑布”、“浇花布”,是安溪古、近代最为普及的纺织品。它蓝得静谧,白得安宁,比其他任何颜色都文雅。安溪蓝印花布,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是安溪古、近代最为普及的纺织品。据乾隆丁丑版安溪县志载:“蓝靛,即诗所谓采蓝。有大蓝、小蓝,俗名菁。以蓝草淹水数日,去稿。投灰以收其色,用于染练。”这说明至少在清初,安溪人已有比较成熟的染印经验。通俗讲,蓝印花布采用安溪当地的天然蓝草染色,工艺简单:用油纸刻成所

2、需要的镂空图案,以绿豆粉拌石灰浆漏印在白布上,放入蓝料桶中浸泡,最后在溪里漂洗净,晾干后便成了蓝印花布;花布图案题材广泛,多为人们对吉祥的向往。安溪为何有溪叫蓝溪:那是因千年以来,有染蓝印花布的蓝靛草汁漂在里头。漂布姑娘们于溪中拓开长长布条,紧拽一头,放任水流荡洗。千家万户制造印花布,溪始变蓝。而今,古时“碧如蓝”的蓝溪已变浊黄,漂布人难觅行踪,千年之技在安溪彻底消失了吗?对此,我通过网上查找资料、查看报纸和实地考察的方式做了一个实践报告。安溪印花布技术有千年;据东南早报报道,安溪蓝印花布技术,至少有千年历史,甚至比安溪产铁观音茶的时间还要早。建政前,安溪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台织布机,印染布坯的作

3、坊也有不少。当时姑娘出嫁的嫁妆中,一床蓝印花布被面作为“压箱底”。泉州曾“染色天下最”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早在唐代,丝棉纺织和印染业就十分发达,泉州东街行春门楼巷内,现尚存“清玉泉井”,是古代旧染局之史迹。志书上说,“清玉泉井,染色天下最。”说到布,人们便联想到棉花唐代开元年间,泉州外贸活跃。棉花种植的传入,使泉州安溪一带先得其利。宋元之际,种植棉花已传到浙、赣,甚至往长江以北传播。棉布的发展,引起元朝政府的重视,在泉州设征税和管理的机构木棉提举司。?到了明代,棉花已成安溪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妇女善织布,品质优良。1984年考古时,安溪湖头明代名人李光龙墓中,发现其夫人的裹尸布,宽二尺许

4、,长丈余,平整无疵,可与现代的机织布相媲美而安溪古时的蓝印花布不仅局限于棉布。县志记载的便有:葛布(以葛藤编织,主要产于大坪乡)、蕉布(用芭蕉干所织)、布(用麻编织)、罗布(麻缕杂纬)、麻布(用青麻或黄麻所织)等。安溪有个蓝田乡,因盛产蓝靛草而得名。而安溪西支流,又称蓝溪,“以水色如蓝名”,和溪中漂洗蓝印花布有一定的联系。蓝印花布是安溪的传统手工艺品安溪的蓝印花布制作起始于宋朝,代代相传,延续不断。据乾隆丁丑版安溪县志载“蓝靛,即诗所谓采蓝。有大蓝、小蓝,俗名菁。以蓝草淹水数日,去稿,投灰以收其色,用以染纹。”这段文字说明至少在清初,安溪人漂染蓝印花布的技术就已相当成熟了。蓝印花布曾是安溪最为

5、普及的纺织品人们用它制成被面、衣服、包袱皮、蚊帐等日常生活用品。由于具有耐看、耐洗、耐晒等优点,蓝印花布长期受到古代安溪老百姓的喜爱,在民间广为流行。由于现代化纺织印染技术的冲击,蓝印花布作坊都已荒弃,从前流传下来的蓝印花布也随之日益少见。如今,蓝印花布已经悄悄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即使是在农村也难得一见了。作坊调查:在尚卿乡翰苑村、湖头镇登贤村等地,都有印染蓝印花布的作坊。直到数年前,安溪尚卿和湖头两个染印作坊仍继续从事印染工作,与以往不同的是,采用了“白西洋”、“白甲仔”等“官布”,蓝印布的纹饰也比较单一,大都用“凤朝牡丹”等现代图案,蓝印花布也局限于作被面、被兜(背小孩用的条巾)。后来,因现

6、代化纺织厂的冲击,染印坊都关门停产。现在,蓝印的土制布为数极少,亟待我们去研究、收集。安溪县文庙内有一蓝印花布小作坊,安溪文庙位于安溪县城南,始建于宋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近千年来,屡毁屡修,现存格局为清康熙年间重建,是江南现有文庙中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主体建筑贯穿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呈左右对称。自外至内有泮宫、腾蛟起凤石坊、泮池、照墙、棂星门、戟门、庑廊、大成殿、崇圣殿、教谕衙等,南北长164米,东西宽36.5米,加上东边的明伦堂,建筑面积达5986平方米。在县文庙内,有一家专营特色手工艺品的小店铺,墙上挂的小花鹿、百寿图、百子图、双凤朝牡丹等图案的蓝印花布及其制品,吸引广大游客

7、前来参观。负责人说,蓝印花布制品质朴,颜色、造型十分独特,游客们还是很喜欢的,但它的手工制作成本太高,利润微薄。“我喜欢蓝印花布,我做它不是为了挣钱,只是想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知道了解蓝印花布,学习它的制作技艺,让这门传统手艺保留和传承下去。”县博物馆负责人介绍,蓝印布绿色、健康、环保,采用全棉纺织,以保健植物为染料,不含有任何化学成分。科技越发达,人们越怀旧。蓝印花布这种古老传统工艺,将成为人们怀旧的依托,带给人们美好的回忆。传统手工艺少有人学安溪蓝印花布正面临后继乏人的境地。业内人士分析,主要是因为没有形成品牌,商业效果较差。同时,传统手工艺学起来时间长,见效慢,有的手艺需要三五年甚至更

8、长的时间才能学会学精。此外,利润微薄也妨碍年轻人学习传统手工艺。所幸的是,濒临灭绝的安溪蓝印花布制作工艺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最初的惊鸿一瞥】从网上了解到,安溪县博物馆的黄炯然刚被选定为福建省级、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溪蓝印花布代表性传承人。黄炯然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十多年前,因工作需要,到安溪蓝田乡岭头村征集文物,一位八旬老太对他说:“我拿一件东西给你看,不知道是不是文物。”说着,她从室内拿出一蓝布印花的小孩肚兜,印有两只小鹿,有“寿”字等图案,上面还有两个铜纽,“当时,我一眼瞧出铜纽为清代物,说明这件物品年代已是很久远了”。老太太说这是她当年出嫁时压箱底的嫁妆之一。“

9、蓝白色彩搭配得很好,特别精美漂亮,从那时起,我惊叹于蓝印花布的无穷魅力,并着手从民间收集。这些东西,后来无偿转赠给了上海博物馆、福建博物院”。随后,黄炯然又投入了相当大的心力,去探寻该技艺的来龙去脉,并决心将其恢复。据说,新中国成立前,安溪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台织布机,印染布坯的作坊也有不少。当时姑娘出嫁的嫁妆中,一床蓝印花布被面作为“压箱底”。【蓝田乡专种蓝草】当年的蓝溪,溪水碧如蓝。据说,溪中漂洗并不会造成污染,要知道,染布主要原料之一的蓝靛草甚至还可以给鱼当饲料呢。蓝靛草长什么样?当地人说,其实,这种草又叫蓝草,在安溪内半县的所有乡镇都可见到。有长在河边的,也有人工种植的,其中,又以蓝田乡为

10、著名,专种蓝靛草。蓝草是有季节性的,春天刚发芽,长得最好时是夏天,过了秋天就枯萎了。对于蓝印花布来说,一年中,大约可有两个月的生产时间。相传宋代,一吴姓神医偶然路过蓝布染坊,发现染布工人无一得腮腺炎(又称大嘴巴),遂取蓝靛为民治病。而这一民间偏方至今仍在沿用。此外,蓝草还有杀蚊虫、清热解毒等效用。【好布也要酒相伴】黄炯然介绍,安溪蓝印花布技术,至少有千年历史。这是从文献中得知的。他表示,甚至比安溪产铁观音的时间还要早。出于对古老传统技术的兴趣与爱好,他开始四处寻访,终于在安溪找到了两位掌握蓝印花布技术的老人,一位姓廖,一位姓李。刚开始,两位老先生都不愿意传授,并说搞这个做什么,没人要。后来,受

11、黄炯然一次次登门拜访的精神所感动,两人终于答应传艺。黄炯然说,制作蓝印花布是一件苦差事,特别累人,但是,当你看到一件成功的作品时,就会倍感乐在其中。刚开始时,他调制出的蓝印花布会褪色,苦恼万分,就去找师傅。廖师傅很会喝酒,他一边喝,一边用手指头指着酒瓶说,“用这个。”“当时,我以为他喝醉了,在说酒话呢。”后来还真神了,调拌时,加入高粱酒进去,这样,终于不会褪色了。 为了不让布褪色,还有一道工序是水中漂洗布料,晒布时最怕遇到雨天,可谓“靠天吃饭”。也正因为这,有客人来订货,都不敢把交货时间定死,“到时交不出来怎么办,总不能把湿布拿去给人家吧?”“一年大约只有两个月时间适合染布生产。”但黄炯然认为

12、,这样也好,产品不求量多,关键是要从质上把好关,“这样才能保持这种千年技艺的独特魅力”现代印染的肚兜【色彩不单单是蓝色】黄炯然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用田里紫云英的叶子染出了另一种纯蓝,菊花染出了一层黄,玫瑰染出了玫瑰红甚至,他还与日本某企业研讨,以安溪未熟的青柿子汁染出一种布,命名为“柿汁布”。如今,日本大多数小学生背的书包,都是用安溪染的布做成的。据一份化验报告显示,这种包的杀菌率达到百分百。据介绍,柿汁布所需的汁液从青柿子中提取。染出的颜色为棕色。一年中,只有三天的柿子可以用,效果也最好。青柿子提前摘下来,比成熟后还要重呢,而且价钱相比也更贵。黄先生说,他有一个打算,若是退休了,想

13、找一座老房子,做一个蓝印花布展馆。流行于日本的柿汁布包袋【泉州曾“染色天下最”】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早在唐代,丝棉纺织和印染业就十分发达,泉州东街行春门楼巷内,现尚存“清玉泉井”,是古代旧染局之史迹。志书上说,“清玉泉井,染色天下最”。如今,这清玉泉井,就在泉州东街行春门楼巷,旧有二碑记其事,现尚有当年染坊工具石碇一块,井边的墙上还有明万历石刻“清白源”三字。唐代开元年间,泉州外贸活跃。棉花种植的传入,使泉州安溪一带先得其利。宋元之际,种植棉花已传到浙、赣,甚至往长江以北传播。棉布的发展,引起元朝政府的重视,在泉州设征税和管理的机构木棉提举司。到了明代,棉花已成安溪主要经济作物之一,

14、妇女善织布,品质优良。1984年考古时,安溪湖头明代名人李光龙墓中,发现其夫人的裹尸布,宽二尺许,长丈余,平整无疵,可与现代的机织布相媲美。明末清初,蓝印花布随植棉织布开始走下坡路有几个原因,一是外销受阻;二是税收重成本高;三是内销日蹙;四是技术落后,难以和机织布抗衡;五是气候限制,棉花生长期虫害多,收藏期又风雨多。到清末,终于“布商失败,土布日渐式微”,安溪的种棉、印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蹶不振了。辛亥革命后,闽南一带的棉花只散见地头田间,陈旧的染织也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抗日战争时期,海路断绝,为解决“衣”的问题,泉州手工纺织业又略有复苏。就安溪来说,各乡镇拥有木制纺织机数百部,但因棉花已无处可觅,只好收拆旧棉絮,纺纱织布,质如麻袋,俗称“棉绩纱”。黄先生还介绍,从收集的蓝印花布而言,以明清时期的为佳,民国到现代,布质及印染均大为逊色,甚至夹杂大量硫化染印。现在好的蓝印花布实属凤毛麟角,往往在博物馆里才能见到了。制作蓝印花布的模型【蓝印花布制作过程】1将棉纤维搓成纱线后,一根根编入织布机称为经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