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通识教育中的生态学课程设置与改革_第1页
浅析高校通识教育中的生态学课程设置与改革_第2页
浅析高校通识教育中的生态学课程设置与改革_第3页
浅析高校通识教育中的生态学课程设置与改革_第4页
浅析高校通识教育中的生态学课程设置与改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浅析高校通识教育中的生态学课程设置与改革    杨允菲 王德利 邢福摘要:高等学校要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文化素质的人才,必须重视通识教育。把生态学教育纳入高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中,使高校全体本科生接受生态科学和生态文化教育,可以整体提升我国未来社会的决策者、教育者和管理者的生态意识。本文分析了通识教育中设置生态学课程的必要性,设计了不同学科通识教育中的生态学课程改革与实施方案,提出无论是以生态学学科教育为主,还是以生态文化教育为主的课程设置,其目标都要使学生在掌握或了解生态学原理的同时,牢固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念。关

2、键词:高等学校;生态学;课程改革;通识教育:g642.0 文献标志码:a :1674-9324(2018)17-0137-03我国高等教育目标,正在从培养专门人才,继承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精英教育,转向在通识教育基础上,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以增强学生对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普适性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1。根据当今环境问题的全球化及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国际化的时代发展特点2,高等学校要想培养出具有国际视角和全球观念、关心人类共同家园、对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难题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高素质大学本科人才,必须把生态学纳入通识教育的必修课程中,使我国未来社

3、会的决策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具有较强的生态意识,这是在整体上提高大学本科人才科学文化素质的时代要求。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任何国家的教育,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依据社会的需要,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思想、观念培养和思维、技能训练的活动和过程。一般教育均以促进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目的,传承人类道德、知识、科学、技术、精神和人类文明3。在组织层面上,教育首先是一种社会活动,面向社会培养各方面建设人才,同时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各方面建设人才都具有广阔的视野和竞争意识、有承前启后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在受教育者层面上,教育是对于一个人准备从事社会活动的整个培养过程。社会的分

4、工需要各种专业人才,高等学校历来是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重要领地。在专业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中,不同专业学习往往被局限在狭窄的知识领域。事实上,只懂专业的人只能成为技术人员,管理与领导阶层永远是能够整合不同领域的通才。所以,为了培养出适应开放、多元化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等学校在实施专业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通识教育。所谓通识,不是说什么知识都要掌握,而是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具有的普遍价值、普遍意义的知识,对每个人的理性与智慧发展都必要的知识。它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4。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起步较晚。教育部曾经于1995年开始在部分高校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1998年出台关于加强大学生

5、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进入全面推广阶段,通过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5,6。虽然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没有通识教育丰富,但它体现的是通识教育的理念,由此可以说,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同义语。我国目前所提倡的通识教育,是对高等教育中长期以来过分专业化导致受教育者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了比较广泛的人文、自然科学和工具技能性课程(如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充分体现了“文理交叉、文文交叉、理理交叉”的课程设置特点7。通识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在于提升一般的“文化”,是一種广泛的、非

6、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8,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从传授广博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出发,使各类专门人才博学多识,并得到人类文化思想和科学观念的熏陶。二、通识教育中设置生态学课程的必要性生态学是关于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这种相互关系,对于自然界生物与环境则是一种协调关系。生物主动的生命活动,一方面不断地改变自身的形态、生理,以及生长和分配过程来适应于多变的环境,另一方面也在逐渐地改变着环境。但是对于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定胜天”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类发展的文化观念,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任何社会经济发展,都是以生态环境破坏为巨大代价。当今全球

7、性生态危机,是人类长期违背自然规律而从事生产活动的累积结果。人类的活动受思想和观念所支配,而思想和观念是以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基础形成的认知物质世界、判断行为效果与选择行为的方式与方法的总称。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具有政治性,也具有时代性。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历史过程中,曾发生过一系列文化观念的变更。远古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以采集狩猎为生,作为普通消费者的人,只能依赖于自然。所以,那时的人是以敬畏、服从的意识来对待自然界;进入农业社会以后,开垦土地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人类在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中不断总结经验,并逐渐增强了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减小了对自然的依赖程度,于是便萌生了人

8、类可以随意支配自然的思想,初步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意识;进入工业社会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理性化的活动来征服、改造与把握自然,由此强化了人对自然的征服统治意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牢固地占领了人类的精神世界,于是人类自诩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和主体,把大自然视为奴隶。高等教育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也承担着纠正人类以往对客观世界的不正确认识,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责任。所以,通识生态学教育可以改变人们传统的征服、统治自然的意识,抛弃片面追求和急功近利的狭隘思想,在批判以往不顾后果与不负责任的生存态度等错误的文化观念中,依据生态学原理,重新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意

9、识,认清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懂得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服从于自然规律,进而把合理地、适度地、有节制地改造自然,作为人类活动的准则。一般认为,生态学原理属于学科范畴,生态学思想与观念则属于文化范畴。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文化,开展生态文化教育,必将引起人的价值观的革命,就是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代替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并重新树立新的世界观生态世界观。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中,人类常常采取多种手段,生态学中拥有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原理、方法和途径。因此,开展通识生态学教育,实施生态文化的熏陶与教化,将生态世界观与生态伦理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的思想中,才能使社会乃至世界摆脱生态危机的困境,

10、才能使人类向着健康、有序、和谐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三、通识教育的生态学课程改革我国恢复高校招生制度以后,生态学教育一直推动着各类学校、各类专业的课程改革,大体经历了由综合性大学生物学科的选修课到必修课;师范类大学生物学科的选修课到必修课。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农林院校也陆续设立应用生态学课程,如作物生态学、草地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等,相关教材也相继面世。从1997年起,厦门大学等少数高校把生态学教育作为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措施之一,除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专业开设专门的生态学课程外,还面向其他专业开设生态学选修课程。从2005年起,一些大学开始在低年级开设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选修课程,主要介

11、绍简单的生态学知识。俄罗斯高等学校的生态学教育具有专业特色,值得参考和借鉴。其大学低年级根据不同专业,开设与专业相关的生态学课程,例如,应用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社会生态学、工程生态学、工业生态学、地质生态学、数学生态学等。非生态学各专业中,要求农、林、牧、医学等专业的生态学按知识传授也要专深;工科类、建筑专业开设工程生态学;化工专业开设化学生态学;经济类专业开设生态经济学、自然资源利用经济学;人文科学的一些专业所需生态学知识内容相对较少,但也要继续深入学习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等。四、通识教育的生态学课程实施设想生态学教育在许多国家的高等学校已经广泛开展起来,由起初的选修课发展为必修课。近20

12、年来,我国虽然在一些综合性大学和高等师范院校也开设了关于生态方面的公共选修课程,但尚无任何一所高校把生态学纳入公共必修课之中。就目前情况看,要想把生态学作为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并有效实施相应的教学活动,还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按学科调整生态学教育目标教育目标就是指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标准。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目前仅有提高科学素质的总体目标。其实,各门课程也应该有具体的教育目标。对于通识教育的生态学课程,不同学科专业对生态学教育的目标应有所差别,要分别对文、理、工、农、医等不同学科调整生态学教育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有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掌握或了

13、解生态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解释见闻中有关生态学的一般问题。(二)按目标调整生态学课程内容按照不同学科专业的生态学教育目标,对各学科的生态学教学内容、知识结构和授课方式进行调整,在不同的教学模块中,注重生态学科与生态文化相结合,知识与趣味相结合,经典与现代相结合,科学报道与身边的现象相结合,构建既具有生态学知识体系,又具有生态观念或生态文化的课程内容。而具体的课程内容还需要在实施中不断探索与完善。(三)编写生态学教材和示范教学实验通识课程的生态学教材应该具有多样性,需结合不同学科专业所制定的生态学教育目标,组织研讨和编写生态学科和生态文化二者比例有所差别的适用教材和参考书,

14、并且首先在生态学教学和科研实力较雄厚的综合性大学和师范大学的文、理科,开展生态学教育的试点教学,建立生态学公共课教学模式。(四)生态学课程的师资培养为了保证生态学教育的质量,在全面实施生态学公共必修课之前,应开展师资培训,在有条件的师范大学建立生态学教育师资培训和高学历人才培养中心,为全国高校输送具有扎实的生态学基础理论、广博的相关科学知识、掌握现代教学方法的生态学课程主讲教师。参考文献:1曹莉.关于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辩证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2):24-33.2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刘庆昌.论教育性关于“教育是什么”新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06,(15):3-6.4刘梅.美国、日本和港澳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