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汉字文化浅谈_第1页
汉字与汉字文化浅谈_第2页
汉字与汉字文化浅谈_第3页
汉字与汉字文化浅谈_第4页
汉字与汉字文化浅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汉字与汉字文化浅谈    田孟龙摘 要:本文试图从宏观汉字文化的角度,通过作为人类文化符号的汉字的产生、结构原理和影响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等建立分析框架,向璀璨的中华民族汉字文化致敬,为深入学习研究与传播汉语、汉字、汉文化探索新方向。关键词:汉字产生;汉字结构;汉字文化及其影响:h12 文献标志码:a :1002-2589(2017)02-0202-02汉字是人类史上最古老而传承不绝的唯一古文字,它是我们先祖为记录汉语而创造的符号系统。1898年,人们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洹水河畔商代旧都殷墟遗址,首次发现了大批龟甲、兽骨,上面多刻有当时统治者占卜凶吉、

2、记事的记录,因称“卜辞”。其实,这一名称并不确切,准确定名应为“契文”或“殷契”,“契”即“刻”,后亦称用刀刻出的文字为“契”。这些龟甲、兽骨上刻的文字,被国子监祭酒(国家最高学府校长)王懿荣所发现。他因为治病,于中药材中的龙骨上发现多有刻划痕迹,似文字而多不识,后以小篆、金文比对而略有所识,以其刻于龟甲、兽骨之上,故命名为“甲骨文”。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王懿荣以身殉国。其所搜集之甲骨,尽归刘鹗编印为铁云藏龟(1903),遂得流传。1904年,孙诒让著契文举例,后经罗振玉等人研究推广,遂成甲骨之学。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汉字。今天所用的汉字,就是从这些商代(公元前1600至公元前1

3、046年)甲骨文,经过殷商、西周和东周的甲骨文、金文,秦代的小篆、秦隶,汉隶,直到魏晋时期的楷书发展演变而来。一、汉字的产生在我国历史上,“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甚广。荀子·解蔽等书皆有仓颉造字之说。到了汉代,此说流传更广。淮南子·本经训更加神乎其神地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意思是说从前仓颉造字时,曾出现了天上落下粟米、鬼在夜里震惊得哭泣的怪异景象。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为使政令畅行全国,乃准李斯奏议统一六国各异之形体,“书同文”,“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且将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统编为仓颉篇,其第一句话就是“仓颉作书”。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

4、#183;叙中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他还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乳而浸多也。”古往今来,很多人不相信“仓颉造字”说。到了近代,怀疑者更多,因为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一个发展、演进、积淀的过程,文字亦如是。魯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中就曾经指出:“要之,文字成就,所当绵历岁时,且由众手,全群共喻,乃得流行。谁为作者,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也。”他在门外文谈中又说:“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

5、。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例子的。”也许确有仓颉其人,但他并不是“生而能书”的圣人,或许是一个在搜集、整理文字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笔者认为,汉字的产生绝非一人所能创造,而是仁人志士、广大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因时因地不断地观察、思考和创造,并经过大浪淘沙的积淀、传播而产生的,绝不是“天授神意”或“圣人的灵感”。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之文字形成的过程一节中说: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曾经用画图画、作图解的办法来记事或传递信息,通常把这些图画和图解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又说:“他们只能直接用图画来代表事物,而不会想到用它

6、们记录事物的名称语言里的词。通常要到阶级社会形成前夕,文字才有可能开始出现。”因此,到了殷商奴隶社会,由于生产技术和文化的进步,就形成了有系统、有标准的文字。进而又产生了铸造于钟鼎彝器上的文字金文,到了战国又形成了六国古文,至秦乃成字形固定统一的小篆。二、汉字的构造汉字是“形、音、义”三者统一的结合体,象形、指事、会意之外,大多数汉字是由表意符号的形符和表音的声符组成的。所以,今日汉字中85%以上都是形声字。这也就是从秦代李斯奏请秦始皇“书同文”,“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而到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许慎著说文解字,已收录9 353个汉字;及至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康熙字典

7、编成,已收汉字47 035个;至今,汉语大字典已收录6万余个汉字的缘故,多是形声字发展的结果。六书是汉字造字法的基本原理。在周礼中就提到了六书,却无具体的细目,到了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才列出六书名目,但却没有给出具体定义。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详细阐述了“六书”: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构造原理,给出简洁明确定义,并举出例证。象形:象形造字法是按照物体外貌描绘而成,其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如马、牛、羊、日、月、山、水等字,最早就是描绘具体形象之图画。指事:是指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用象征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添加符号来表示某个字。所以许慎说文解字&

8、#183;叙称:“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即所谓“各指其事以为之”是也。如物在其上写作“上”,物在其下写作“下”;旦,日在一上,一指地平线,其义为明、为晨等等。形声:许慎说文解字·叙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就是文字内以特定形状为意类,以特有的音符表其读音。江河皆为水,故字皆从水;而工、可乃以其流水声而比况,故以工、可标其音。又如青,从丹,生声,丹亦青类,故从丹。而以青为声,结合不同的属性表意符号,可合成为:清、晴、睛、情、请、蜻、氰、菁、精等等,而以同样的读音(也有的只是声母或韵母相同者),表达不同的事物。形声,是汉字里造字最多的方法,占汉字中85%以上。

9、 会意:许慎说文解字·叙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是说这种造字法,是用两个或几个意符字组成一个新字,如日月组合,会成“明”之意;而其异体字“”却是从月、声的会意兼形声字了。如采,从爪从木,伸手向树梢,故为采集果实之义。转注:用两个同义不同形的字互相解释,许慎说:“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古时“考”可作“长寿”解释,“老”“考”于甲骨文中本为一字,其义是相通的,故可互用,即所谓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诗经·大雅·朴亦云:“周王寿考,遐不作人”。言周王得以长寿,好不令人大为振作也,以见人们对周王的敬重。假借:许慎说文解字·叙说:“假借者,本无其

10、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是说县令、县长本无专字,只借令、长二音以托县令、县长之意。此法,就是借用一字,去表达别的事物。一般来说,有一个无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个发音接近的字,来表达这个新事物。如“自”,在甲骨文中本为“鼻”字象形,人常指鼻以称自己,自己本为代词,无形可象,故借为“自”字,而另造从自、畀声字鼻;而自则久假不归,遂成“自己”专字。以上六书是古代文字学家们群策群力研究出来的。到了汉代许慎加以科学、系统地归纳总结,而明确其定义、内涵,成为完善的文字学理论。其所含的汉字构成法则,并非一人独创,是人们在使用过程中长期演化而成,是一代又一代集体智慧的结晶。三、汉字的影响汉字博大精深,古

11、往今来都深刻地影响着周边国家甚至海外国家的文化,还为这些国家自己文字的创制奠定了基础。汉字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为世界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一)汉字东传:对日本、朝鲜文字的影响日本先有民族语言,而无本国文字。后来借用汉字的音和形创造了表音文字假名。片假名仿自楷书,比如、。平假名仿自于草书,比如、。1946年日本政府公布的“当用汉字表”中收录汉字1 850个,但是日语汉字的实际使用数量却不仅仅是这些,日本出版的大汉和词典收录了49 964个汉字。朝鲜仿照汉字的字形创造出拼音文字“谚文”,但仅在市井阶层使用,而上流社会则一直使用汉字,称为“真书”。1894年甲午战争后,其国内方逐渐普及汉字和

12、谚文混合的文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文取消汉字,一律用谚文。然而,法律、法规及重大历史文本仍以汉字底本为准,以避分歧。大韩民国至今行文仍于谚文中夹用汉字。(二)汉字南传:对越南文字的影响越南创制了一种类似汉字字体的文字字喃,是利用汉字的字形,在汉字的音义基础上改造的越南文字,用以缓和越南口语与汉字字音的矛盾。欧洲传教士到越南之后,他们制定了采用拉丁字母拼写的越南拼音文字,这种拼音文字逐渐代替了字喃,一直使用到现在。(三)汉字海外传播:新加坡、马来西亚使用简化字汉字传习海外,传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在77%的人口为华人的新加坡,汉语是官方语言之一。1969年,新加坡公布第一批简体字50

13、2个,除了67个字(称为“异体简化字”),均与中国公布的简化字相同。1976年5月,新加坡颁布简体字总表修订本,删除了10个简化字和异体简化字,从而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1972年,马来西亚成立“马来西亚简化汉字委员会”,1981年出版简化汉字总表,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四、小结汉文化词汇丰富,博大精深,它是中华几千年文明连绵不绝的载体,更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见微知著,中华民族以其勤劳和智慧不仅创造出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而且汉字从甲骨文以至今日楷书字体延续演变、传承不衰。世界各民族早期所创文字,如巴比伦、古波斯等国创制之楔形文字,早已废弃而改用拼音文字,古代埃及圣书字亦早已废

14、弃,除少数专家可以破译外,皆无人可识。唯我中华古国文字,從商周甲骨文、金文,至秦隶、汉隶、楷书,一脉相续。因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且历久弥新、与时俱进,源远流长,走向世界,实令炎黄子孙引为国家民族历史之荣光,亦激励我们后世子孙永远奋斗不息,力争为世界进步做出更大贡献,而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无愧于我炎黄祖先开创华夏之伟业。参考文献:1蒋善国.汉字形体学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2约斋.字源m.上海:上海书店,1986.3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4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m.北京:中华书局,1985.5傅东华. 字源m.董作宾,校订.台北:艺文印书馆股份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