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有效情境创设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_第1页
例谈有效情境创设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_第2页
例谈有效情境创设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_第3页
例谈有效情境创设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_第4页
例谈有效情境创设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例谈有效情境创设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杨喜明【内容摘要】有效情境创设是历史课堂教学必备的手段。何为有效情境?有效情境创设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关键词】历史 课堂教学 有效情境 创设一、问题的提出中学历史课的教学,一直以来都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当中,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思想上的普遍不重视;二是教师教学过程的程式化、教条化,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直接影响了中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和历史教学质量。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1.語言表述缺少感染性。以课本为蓝本,就事论事,语言苍白贫乏,没有亲和力、吸引力、感召力。2.缺少问题情境的创设。在课堂教学中,

2、在保持传统 “满堂灌”形式的基础上,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变为如今简单重复的“一问一答”,且问题的设置过于简单直白,表面看学生回答积极,但却只是历史知识的复述而已,谈不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3.在再现历史与联系现实中缺少纽带,生搬硬套,历史事件及过程原本就是过去发生的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差甚远,且社会因素千差万别,学生很难理解,往往不求甚解的死记硬背,遇到问题时缺乏思辨,只能生搬硬套。之所以要在历史课堂上创设历史情境,就是要努力还原历史原貌,让学生真正贴近历史,从而真正的理解历史,而不是单纯记忆历史。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的设计往往只是一种形式,虽然能够联系现实,但缺少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仍

3、然难以理解历史、感悟历史。4.多媒体教学的设计往往只注重形式,突出视觉上的效果,尤其在创设情境方面,缺少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等。有很大的随意性。现代科技在教学中的使用,在增强与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使用不当、过分依赖的现象,甚至于存在让课件绑架课堂的现象。在历史学科中开展情境教学只需要还原历史原貌。无需夸大,更不得虚构。但从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来看,情境教学反而成为一个问题:一方面,中学历史教学长期存在去情境化的现象;另一方面,现行的情境教学存在诸多误区。因此,创设有效情境,开展情境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对中学历史教学尤为必要。二、创设有

4、效历史教学情境的方法新一轮课改的理念要求突出教师的主导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必修加以改变,同时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1.问题情境如何创设?可以利用人教版历史教材每课正文前的引言文字,和课本中的学思之窗以及资料回放的内容,适当增添新的内容,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较好的方法是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引导分析思考。以人教新课标必修三新文化运动微课设计为例,探究: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呢?(出示ppt)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李大钊)儒者三纲之说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选自陈独秀(1916年1月15日青年杂志1卷

5、5号)师:儒学受到批判的原因是什么?生:维护专制、禁锢思想。(出示ppt)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选自鲁迅狂人日记)教师讲解:在抨击旧道德的过程中,鲁迅无疑是最激烈的人,在他的狂人日记里直接把儒学定位在“吃人的礼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儒学的问题。教师总结:儒学维护专制独裁,禁锢思想,与民主科学理念相违背,与新青年的标准违背;批判旧道德,将人的思想从旧的伦理道德压制下解放出来,为民主科学的传播扫清了道路。教师过渡: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6、此后,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旗帜鲜明地要进行文学革命。生成性教学使课堂教学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中,能够更深度地激发学生的意识和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灵动与鲜活,提升课堂生态文化水平和品位,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及对学生学习价值观的高度关注。2.有效的教学案例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教师要根据实际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恰当导入案例。例如:在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罗马法的形成与发展一课教学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案例:案例:“从习惯法到成文法”(1)习惯法问题思考:罗马最早出现的法叫什么?为什么要从习惯法过渡到成文法?阅读教材p26第1段找出答案(出示ppt)。学生

7、回答:习惯法;贵族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损害平民利益。案例分析:(出示ppt)罗莫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法官会怎么判呢?学生回答:维护罗莫洛家人的利益。教师小结:(出示ppt)法官会偏袒罗莫洛的家人。因为罗马共和国早期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无形中为法官故意压迫平民、袒护贵族提供了方便。习惯法的存在,就成了平民与贵族矛盾的一个焦点,当时的罗马统治者是怎样处理这个焦点的呢?(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和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罗马

8、习惯法存在缺陷,为成文法的学习做好铺垫。)(2)十二铜表法标志着成文法诞生学生阅读教材p26第2段教材和学思之窗。问题思考:如果还是上一个案例,根据十二铜表法,法官会怎么判呢?(出示ppt)学生回答:罗莫洛一半的财产将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教师小结:十二铜表法标志成文法诞生。它内容广泛,条文清晰,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权利, 但维护的仍是奴隶主贵族的权利。(出示ppt)(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回顾和学生阅读教材、史料,在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要让学生理解;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是社会发展和统治阶级巩固统治的必然结果。)本课的很多案例也是对古罗马知识的介绍和传播,这

9、些案例不仅能引起学生兴趣,而且可以使在一个接一个的审案中完成教学任务,使知识融会贯通。3.借助影音、图片、实物等创设教学情境。在教授必修一第2单元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直接明了地弄清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我给学生们播放了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社会状况以及英国的社会状况:中国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以英国为代表)两种耕织手工作坊机器生产两份礼单土特产品近代科技成果两种外交闭关锁国殖民扩张两种制度君主专制制度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两种文明农耕文明封建主义工业文明资本主义军事装备清军使用的鸟枪射程仅100米,枪长2米,1分钟能发1-2次英军步枪长1米多,射程200-300米,1分钟能发3-4次很自然地得出以下的结论:19世纪上半期欧亚大陆的两端中英两国兴衰局势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鸦片战争前中国日趋衰落的国力构成了英国侵略中国的可能性;而英国为了满足自身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这就又决定了英国要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必然性;战争的结局必然是中国失败。原本抽象难懂的知识,被所创设的影音情境让历史得以重现,让学生充当当事人,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最大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