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政策的理论反思_第1页
一体化政策的理论反思_第2页
一体化政策的理论反思_第3页
一体化政策的理论反思_第4页
一体化政策的理论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体化政策的理论反思 对东亚一体化与欧洲的一体化的思考郭海龙(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 100871) 欧州的一体化,作为区域整合的榜样,成为东亚 广义的东亚,是指东北亚和东南亚,狭义的东亚是指亚州东部中蒙韩朝日五国。本文所指为广义的东亚。富有启发性的先例,其他各区域也将欧盟作为它们区域整合的参考标本。目前关于主权债务和欧元问题,欧盟面临的暂时困境,促使西方国家政府官员、学者以及公民谨慎反思对传统资本主义和自由民主主义所内涵的缺点。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考虑的话题是:个体与团体、认同与效率、自由与共存、以及主权让渡与国家自尊(自主)等的问题。但是,与东亚相比,欧洲的区域整合与其一体化政策发展显

2、然处于非常成熟的阶段,尽管爱尔兰、意大利、希腊、葡萄牙以及西班牙(即pigs,欧猪五国)等国家的主权债务所造成的欧元危机仍然威胁欧盟体制的稳定发展。对于东亚一体化进程而言,由于民族主义蔓延、历史经验与历史认识的不同、成员国之间地理结构上的隔离感、成员国之间政治体制上的异质感、领土纷争和历史纷争所惹起的民族主义趋势的加深、经济条件与其作用之间差异的显著,以及最重要的是社会发展阶段远远滞后,区域交往互不相信的态度依旧,因此东亚的一体化政策远远不够达到区域整合的水平。一、欧盟与东亚之间一体化政策的不同条件在东亚区域主义与欧盟研究中,穆瑞(Philomena Murray)指出,“欧洲在宗教,宗族和历

3、史经验上可以被视为是(特别是从距离上)同质的。欧盟的特点在于民主体制,法治,比较高水平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共同的经济观念。这样的特点显示,与东亚相比,相当明显的对比,因为在宗族、民族、和不同的历史经验包括殖民地化等的方面,东亚是异质的。民主主义与专制主义和共产主义共存,并没有共同的经济理念。发展水平和生活标准有很大的差异。核心的主权原则是在东亚地区的中心。” Philomena Murray, “East Asian Regionalism and EU Studies”, Journal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09 Nov 2010,597-616 此外,关于东

4、亚货币合作的问题,吉林大学李晓教授在东亚货币合作为何遭遇挫折?中指出,“从历史经验来看,民族国家在发展历程中,首先会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经历一个主权扩张期,之后随着国家形态的成熟、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甚至经过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破坏,才会逐渐进入主权收敛期东亚民族国家在近代晚期才逐渐形成,现阶段正处在“主权扩张期”,民族主义或者国家主义成为各种政治势力奋力争取的目标而非能够超越的力量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整个东亚地区范围的货币合作很难得到深化发展。”李晓:东亚货币合作为何遭遇挫折?,GMEP全球宏观经济政策系列研究报告,2010 年11 月12 日 N0.

5、2010-022。这样的主权历史认识从另一角度解释了欧洲与东亚一体化政策发展上不同的渊源。这些基于主权概念而接近问题的看法,可以延伸到诸如传统主权的来源、民族国家的形成动因、当代民族国家的统治正当性的问题、国际环境变化对国内权力结构的影响、社会观念变化对市场偏好的影响等问题。为开展本研究,首先需要的工作就是基于收集起来的客观材料而进行比较在两个地区的现象领域上发生过来的历史事件和目前呈现中的现实状态,然后可以进行进一步深层次的因果分析。如下表显示,自从1600年以来,两个地区内进行过来的一体化政策发展历史与其表面上的对比。欧洲与东亚之间在区域内一体化政策发展进程的简表1601年-1800年欧洲

6、东亚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威斯特伐利亚条约(通过国际会议了解决国际纷争的先例)1688年:英国成为“君主立宪”国家1789年,法国大革命开始1815年,拿破仑失败,维也纳体系确立17世纪上半叶,日本开始锁国。1644年,清朝成为朝贡体系核心国,日本拒绝清朝继承明朝的宗藩关系1689-1796年,清朝与沙俄签订边界条约,平定葛尔丹、大小卓和,确定版图。1801年-1920年欧洲东亚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俄国成为欧洲宪兵1853年,俄国战败,法国崛起1871年,法国战败,德国统一和崛起1882年 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1803年,清政府册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7、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国,1884年中法战争,1895年中日战争,东亚朝贡体系解体。1892年,俄法签定军事协定。1898年俄法德干涉还辽1902年,英日同盟;1907年,英法俄协约最后形成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凡尔赛体系建立1921年-1945年欧洲东亚1922年10月 意大利墨索里尼上台1922年12月 苏联成立1933年1月 德国希特勒上台1939年9月3日 二战全面爆发1940年9月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定1944年:比荷卢关税联盟协议。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919-1923,华盛顿会议,中国、朝鲜反帝运动。1931年-1945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策划成立

8、伪满洲国、成立汪伪政府、进攻东南亚抛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中国军队入缅、入印作战。1945年9月2日 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1960年欧洲东亚1948年3月17日,法、英、荷、比和卢五国成立西欧联盟。1950年:法国的发表舒曼宣言来提议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1951年:比、荷、卢、德、法和意组成欧洲煤钢联营(ECSC)。 1958年2月,比、荷、卢建立Benelux经济联盟。 1958年:ECSC成员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即后来的欧共体和欧盟。1945年-1948年,韩朝分治、越南、印尼、菲律宾、缅甸、马来亚等独立。1949年-195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韩战、老挝独立、柬

9、埔寨独立1961年-1980年欧洲东亚1967年7月1日,比、荷、卢、德、意、法建立欧共同。1973年:英、爱和丹麦加入欧共体。 1961年7月31日,马来亚、泰国和菲律宾在曼谷成立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6日,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1976年,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确定了东盟的宗旨和原则,成为东盟发展的里程碑。1981年-2000年欧洲东亚1981年:希腊加入。1986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 1990年:两德统一。 1993年:欧盟成立。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1999-2002年:欧元区建立。1984年1月

10、8日,文莱独立后加入东盟,至此,东盟有6个成员国。 1994年7月25日,东盟论坛。1995年-1999年,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加入东盟。1996年4月26日,上海合作组织建立。1999年,东亚合作联合声明:EVAG报告有关东盟+3自由贸易区计划;东帝汶独立,成观察员国。2000年5月6日,清迈倡议。2001年-2013年欧洲东亚2004年: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和塞浦路斯加入欧盟;欧洲宪法危机。2007年: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加入。2007年,欧盟理事会于签署里斯本条约,又称改革条约,是欧洲联盟取代欧盟宪法的条约。2009年1

11、1月13日,所有欧盟国家签署本条约。2001年,东亚共同体愿景报告。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自由贸易区签署文件。2003年,日本与东盟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建立紧密经济伙伴关系2003年第9届东盟峰会,东盟10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16国参会,日本一贯倡导的“在东亚建设一个共同体的构想”成为会议议题,并形成东亚峰会制度。2004年初,韩国和东盟启动自由贸易区的谈判。2005年,韩国和东盟签署东盟-韩国经济合作框架协定及关于落实东盟与韩国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2005年12月14日,首届东亚峰会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16国签署东亚峰会吉隆坡宣言。200

12、7年1月15日,第二届东亚峰会在菲律宾中部城市宿务举行, 16国签署了东亚能源安全宿务宣言 。2007年11月20日,东盟十国元首在新加坡签署东盟宪章。2007年11月21日,第三届东亚峰会在新加坡举行。16国领导人出席会议。 2009年10月25日第四届东亚峰会在泰国华欣举行。16国领导人讨论了朝鲜半岛去核化等问题上的立场,同意在经济、教育、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加强合作。* 图表来源:作者参见相关材料整理绘制 穆瑞所写作的欧盟和东亚区域内相对的经济一体化:超越一体化势利眼给我们提供一些思索:“对起源和目标等因素进行比较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肯定仍然存在其意义,但,就成果和结果而言

13、,几乎没有比较的因素。这使我们联想到,历史上的差异组成了直接比较是既没有用性的又没生产性的主要原因” Philomena Murray and Nicholas Rees, “Introduction-European and Asian regionalism: Form and functio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2010) 47, 269275. 2010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1384-5748, www.palgrave- published online 9 April 2010.。在笔者的观点看来,表面层现象难以代替

14、根本原因分析。二、欧盟一体化的政策情况自从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启动以来,欧洲一体化的过程已经历50年。2007年12月13日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欧盟27个成员国的首脑,就里斯本条约的文本内容达成共识,并签署,交给各成员国批准。2009年11月3日,捷克最后签署了里斯本条约,至此欧盟27个成员国已全部批准该条约,2009年12月1日,里斯本条约正式生效,诞生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贸易集团。关于欧盟对世界中地位的结构性转换和战略性再定位中存在的连续性和不连续性。耶索普(Bob Jessop)进行分析并指出,“欧盟的元治理(Meta-Governance)参见Bob Jessop, “Mult

15、i-level Governance and Multi-level Metagovernance Chang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as Integral Moments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Reorientation of Contemporary Statehood” in Multi-Level Governa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2004: URL: http?eprints.lancs.ac.uk/id/eprint/245, accessed on 2012/06/23

16、.模式仍然在进化中,如果有一个倾向,即对元治理本身和所有一切主要治理形式(市场,层次结构,一体化等)中存在典型失败的某种内在倾向的话,不断的试验、即兴创作和适应只是可预计的。”并且他介绍了特洛(Telo)对民主正当性和治理的新系统所做出的预测性主张,其主张的特点在于“多层次(multi-level:国际的,国家的,超国家的,跨国家的),多面(multi-faced:领土的,功能的,现代的和后现代的),并其系统具有众多行为体(multitude of actors:社会的, 经济的,政治和文化的,体制的和在体制之外的),而不是古典民主的规范模式联邦/宪法或民主党/共和党的正当性和治理。”同上。关

17、于治理(Governence)的概念问题,韩国的李明奭在“治理的概念化”中指出,“新治理(the New Governance)的特点在于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变化,即由政府和各种公民团体组成的一体化”。随着欧洲社会内一体化政策的创建,不可忽视的物质环境变化尤其是“在欧盟的现行政策议程中高位的电子政府和电子治理的提升,很可能是新一轮的欧盟资金将提供欧洲地区和城市。” Xiudian Dai ,” A new mode of governance? Transnationalisation of European regions and citie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18、,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Hull, Hull HU6 7RX, UK, 12 February 2003其实,在欧洲地区一体化政策结构的进化过程中,信息系统功能的提升更为明显地促进欧盟的电子政府和电子治理的发展,这样的信息一体化设备也是使欧洲地区成为一种在后现代主义时代的代表性治理模式的关键动力。布罗瑟尔(Tanja A. Brösel)指出,“一些学者,通过使用作为一个比喻的一体化政策,将欧盟形容为治理体制,对欧盟描绘一套一体化或组织的一体化形式的特性”。 Tanja A. B

19、rösel,”Whats So Special About Policy Network?- An Exploration of the Concept and Its Usefulness in Studying European Governance”,European Integration online papers(EIoP) Vol. 1(1997),http:/eiop.or.at/eiop/texte/1997-016a.ht.可以说,欧盟一体化由诸如各种成员国家和成员地方等具体因素和诸如共识、信任、原理和法律等抽象因素所组成,换句话说,由各种层面的节点和多层次系统线

20、所构造的区域整合一体化政策体制。因此,“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可以被看做是复杂开放系统的演进。其中,利益偏好不同的行为者(成员国、州和地方以及有组织的利益集团)和机构(欧盟)选择和执行不同的一体化策略,通过博弈而产生了一体化的制度,而这些制度又反过来约束谈判和协商的框架并由此影响一体化的进程。”史世伟:欧洲经济一体化与欧盟经济宪法:一个制度和演化经济学的分析视角,载于欧洲研究,2007年第1期.当前,欧洲联盟,由于不是一个传统的主权国家,而是在政府间(intergovernmental)和超国家( supranational)组织因素之间的混合形式,因此,欧盟经济宪法可能被分类为一种特殊的国际制

21、度和机构的总和性一体化政策机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推动经济制度变革的时候,关于处理成员国已有的制度和法律,主要有四个模式:第一,超出成员国的制度而形成新的超国家制度,即一切事务由超国家机构解决的完全超国家主义模式,这是最强有力的模式;第二,维持成员国的制度,但发生矛盾的时候通过超国家制度来解决问题,即以监督和解决纷争功能为主的超国家模式;第三,尊重成员国的制度并通过成员国的制度之间竞争和协调来导出最佳制度,即政府间主义模式;第四,在没有固定的制度化方式下各成员国的制度之间共存模式,即多边主义模式(最弱的区域一体化模式)。对于欧盟的情况而言,应用完全超国家主义模式 (市场一体化方法)的最好范

22、例是实现“四大自由”(货物、人员、服务和资本) 。为了使经济主体在内部市场中更好地利用这四大自由,一系列其他框架条件的确立成为必须,它们包括: (1)禁止歧视原则;(2)相互承认的原则;(3)法律法规的相互协调原则。 可以看出,实现“四大自由”原本是一个自由化和解除规制的过程参见同上。研究一体化政策的形成背景和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各个成员国对一体化运作方法的先决条件性同意。即,欧盟成员国对整合性治理一体化体制与其领导机制和领导者的同意和支持,是必须的先决条件,这就是治理一体化机制和领导者必须确保的正当性根源。在题为“成功的区域一体化的基础材料:从其他一体化方案的为CSME的经验教训”中,拉谢尔

23、·希姆斯(Rachel Simms)和艾洛尔·希姆斯(Errol Simms)探索几个区域贸易集团的经验,并讨论成功的区域一体化的先决条件,包括为区域贸易集团的成功发展而必要的需求因素和供应因素,尤其是在有关供应因素的部分中指出,“一位无可争议的领导者的存在,当某个地区决定法规、规章和政策的时候,有助于克服集体行动的问题,并且作为地区公共用品的分配者,也就是说,既给弱小成员国分配援助,也随着它们产业适应更大的地区市场领域内更激烈竞争而要经历的转型期间,给它们提供帮助。第二个供应条件是,承诺机构的存在,为了实行监督功能,以保证使成员国或成员个体遵循协定义务,并且推动针对违反协

24、定义务的成员国或成员个体的强制性措施。” Rachel Simms和Errol Simms,“ The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Regional Integration : Lessons for CSME from Other Integration schemes”,Social and Economic Studies, Vol.56, No. 4, Crisis, Chaos and Change:1, 2007.12, pp. 255-285。关于欧盟的一体化成功与否,他们表明,“将这些标准应用于欧盟的话,它似乎是两个条件都满足,因为德国的欧盟成为

25、无可争议的领导者和有承诺的机构,如欧盟委员会和欧洲人权法院的司法。” Ibid.当前,欧盟的一体化机制也不断遭遇其实践过程中的矛盾和可行性问题,但是,以德国和法国为主导的欧盟成员之间努力解决现实问题,显示着在动荡中的进化过程。总之,欧盟的一体化显示着从核心区涉及到外部领域的单一性一体化发展模式,同时,一体化内的机构也显示比较系统的机制水平。三、东亚一体化的政策情况相比之下,东亚地区比欧洲地区在历史上、政治体制上、经济生活水平上、地理环境上以及语言上具有更为复杂的特征,因此一体化政策发展的条件也与欧洲地区明显不同,其现实结果也呈现迥然不同倾向。可以说,为实现东亚地区一体化的不断努力,是与各个国家

26、的最大利益、政治目标、选民需求以及应对战略等脆弱认同的成员所组成的国家利己主义政策取向相伴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东亚理想的地区一体化认同,往往陷入空谈。 关于历史认识与其反应,卡普洛维茨(Neol Kaplowiz)指出,“历史认识可能产生,避免他们所感到羞辱性的、危险性的或致命性的过去经验的强烈要求,同时,对羞辱性历史的认识可能导致寻求,为国家将恢复荣誉、尊贵以及力量的, 并且还能够要求而获得世界上其他国家对自国的尊重的、真可称得上的新人” Noel Kaploweitz,“National Self-Images,Perception of Enemies, and Conflict Str

27、ategies:Psychopolitical Dimension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olitical Psychology, Vol.11, No.1(Mar., 1990), pp,39-82。民族形成包括,通过民族教育系统并神话塑造等的方法、给居民提供非物质性象征功能。这样的功能也可能包括对民族语言的发扬与对认同的操作,以形成更为有结合力的民族 Benjamin Miller,“ When and How Regions Become Peaceful: Potential Theoretical Pathways to Peace”, Inte

28、rnational studies Review,Vol.7(Jun., 2005), pp.229-267。关于东亚地区的情况,王勇教授指出,“在缺乏政治认同的情况下,东亚各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与地区内外的相关国家开展双边自由贸易谈判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改变了东亚地区在双边或地区自由贸易方面的被动局面。” 王勇:国际贸易政治经济学,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年,第3页。与欧盟的情况相比,东亚的一体化政策远未达到同样水平的区域化,但不仅在东亚地区内成员国家之间,也在东亚区域内成员国与在东亚之外的国家,就成立了区域性优惠协定,形成独特的一体化形态。虽然存在着“最近几年,东盟作为一个团体,

29、对与其他国家展开来着自由贸易协定的讨论,已变得活跃起来。” Mona Haddad和EASPR, “Trade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 The Role of China and Production Networks”, a contribution to the trade chapter of the East Asia flagship for the 2006 Annual Meeting in Singapore: An East Asian Renaissance, Ideas for Economic Growth, World Bank Polic

30、y Working Paper 4160, March 2007. ,但是,穆瑞在东亚地区主义与欧盟研究一文中指出,“东盟的特点在于,因为在建立伊始树立了尊重主权,政府之间组织和过程不干涉其他成员国内政,不谋求建立超国家机构。它有一个对多边主义的坚定承诺东盟在该地区内带来了和平与稳定。目前包括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太过,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它在于东盟独特的领域内,并在于以反殖民主义、中立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相结合的阿卡亚(Acharya)为特征的明显的规范优先领域上” Philomena Murray, op. cit., pp.597616.。可见,东南亚国家一体化

31、政策的核心动因在于国家自主性与其自主国家之间合作共存发展精神。此外,关于东亚地区的金融合作一体化的问题,当东亚金融危机时,曾使亚洲人反思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内的全球治理模式的缺点。同样,奥斯特利亚(Myrna S. Austria)也东亚地区合作:途径与过程中特别阐述清迈倡议的问题:“这一过程始于1997年东盟+3领导人的第一次首脑会议,并且在两次首脑会议后,第一个成果是13个经济体同意建立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一体化的2000年清迈倡议该倡议给那个经济体制提供借用资金的系统,而不必采取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下的紧缩措施,以解决货币问题。” Myrna S. Austria, “East Asian

32、 Regional cooperation: Approaches and Processes”,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NO. 2003-02., Philippine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Studies, March 2003.在此,不言而喻的关键话题就是东亚金融合作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之间关系,要么建立完全独立的东亚货币合作一体化机制(AMF),要么建立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全球性一体化政策框架下的东亚货币合作一体化体系。这是全球治理维度也被纳入到区域一体化政策的研究分析框架之中的原因所在。在这样的东亚一体化政策的发展过程中

33、,东亚峰会(EAS)的设想发起于2000年在新加坡的东盟与中韩日领导人会议,并导致产生由东盟成员国与中韩日三国以及其他东亚成员国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此外,最近东亚的合作模式倾向于扩展到10+7(10+6+俄罗斯),以至于10+8(10+7+美国)、10+12(10+8+中亚四国:哈、吉、塔、乌)等超出东亚区域模式的设想与实践,甚至又出现了像10+N那样的无限性抽象模式。可以说,以机制名字上东盟为主导的东亚合作一体化模式在很多程度上正丧失了其核心地位与凝聚力。尤其是,作为一种亚洲地区安全对话论坛的ARF(ASEAN Regional Forum:东盟地区论坛)虽然其宗旨是在原则上互相寻求

34、缓和在亚洲地区的领土争端,但是,由于历史问题和南海争端、中日争端、韩日争端、日俄争端,因此东亚地区正在演出包括美国在内的同盟势力对中国的牵制,中俄、中韩之间战略性接近和经济合作关系的急速进展等政治、军事和经济领域之间错综复杂的局面。 客观地说,“所谓东盟方式在危机时期为解决成员国的问题而提供具体措施的结果上,不是那么有效。在两个领域,东盟国家在彼此之间,或与区外行为体如美国、中国和日本等国家达成了相当发展的一系列双边关系。然而,由于其不具约束力的特性,因此这合作框架在共同的原则基础上就提供了使地区势力走上长期协商和专案合作的有益平台。” Institute for Security Studi

35、es (EUISS), “Global Governance 2025: At a Critical Juncture”, Published by the EU Institute for Security Studies and printed in Condé-sur-Noireau (France) by Corlet Imprimeur, November 2010.关于东亚进行的理论发展,王正毅教授在世界体系与国家兴衰中指出,“为亚洲的区域化进程进行社会-文化定位也成为国际关系学界一个新的学术趋向”王正毅:世界体系与国家兴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60页。,

36、“东盟方式在东南亚地区比较成功地效用,以及基于东盟方式建立的东亚合作联合宣言表明:第一,在区域制度建设中,没有霸权国家的参与,发展中国家在现实中也能推动区域合作;第二,对于学术界而言,超越立足于欧洲区域合作经验的国际关系理论范式,在观念上重新建构欧美之外的区域合作经验,不仅在理论上是可能的,而且在现实中也必要的。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欧、美之外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在概念体系上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国际关系理论。从亚洲区域化目前的进程以及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状况来看,亚洲区域化进程还处于初始阶段,亚洲学术界也远没有走出欧美中心论理论误区”王正毅:世界体系与国家兴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60页。“

37、所有这些对于正在进行中的亚洲区域化都是一种挑战。这就需要国际学术界,特别是亚洲学术界首先从理论上或观念上进行比较系统的构建。惟有这样,区域化的“亚洲方式”才能成为理论思考以及现实有效的合理的逻辑前提。” 同上,第162页。新功能主义的著名学者哈斯(Ernst B. Haas)表明,“与选择有关的不确定性就是动荡的标志将通过超越被期待一体化的地区来进行组织间约定和协调所要求的决策,成为有魅力的选择。” Ernst B. Haas, “Turbulent Fields and the Theory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

38、on, Vol. 30, No. 2 (Spring, 1976), pp. 173-212.综合起来,就是一种对观念霸权的警惕态度,或者是对观念惯性所造成的思考谬误的提醒,可以说是,跟后现代时代社会的思想潮流非常符合的先见之明。此外,豪尔和泰勒(P.Hall and R.Taylor,1996)在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主义中考察了历史制度主义 历史制度主义在更长的时间跨度内研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功能主义观点。它们将制度演变过程分成制度存续的“正常时期”和制度断裂的“关键时刻”。正常时期的制度变迁遵循着路径依赖规律,各种政治力量之间保持着某种平衡;但是在“关键时刻”,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平衡

39、被打破,冲突结果凝固形成新的制度。历史制度主义一方面强调制度变化是多种政治力量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否认制度的可设计性,另一方面强调可能的新制度往往不是唯一的,最终形成哪一种取决于政治冲突各方的力量对比,也会受到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来源于的研究,其中,值得关注的概念是“权力在制度运作和制度发展过程中的非均衡状态”,“路径依赖”、“关键时刻”以及“意外后果”等。 参见美彼得·豪尔,罗斯玛丽-泰勒:政治学与三个新制度主义,载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5)。(转引自杨福禄:关于历史制度主义,载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1卷第4期(总第207期) )。这样的概念

40、也是,对普遍因果思考惯性的批评和提醒。可见,尽管学者们之间针对的对象不同并使用的说法也不同,对一体化政策的概念与其实际现实所坚持的根本观点都大同小异,因为个别地区按照其地区所处于的环境和条件,通过追求最佳适应模式来进行各个地区独特的实践路程。可以说,欧洲联盟的诞生也是通过欧洲地区独特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情况来达到的最佳化路程之中一段现象部分。值得考虑的是:“最佳状态的可变性”、“最佳状态的条件的在微观层面上和在宏观层面上不一致问题”以及“在时间推移过程中最佳状态的结构与其因素变化的问题”。其实,哈斯所关注的与选择有关的不确定性以及地区合作或者区域整合路程的动荡中尤其与选择有关的相关因素

41、与其因素之间互动规律就是本论文需要追究的针对对象中一部分,同时,王正毅教授所指出的东亚区域化模式的最佳化也是本论文所试图设想的最终目标,进而历史制度主义所强调的“路径依赖”、“关键时刻”以及“意外后果”也是,关于一体化政策发展的问题,进行欧亚比较的时候,需要解释的实际研究对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的思考方式是,更为微观层次的分析以及更为宏观层次的观照态度,这就是需要跨学界研究的基础动因。在东亚合作需要创新中,张蕴岭强调指出,为寻求东亚区域合作而考虑中国因素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中国的迅速发展和崛起改变了并将会进一步改变地区的基本关系结构由于亚洲先是日本崛起,现在是中国崛起,还有印度也在崛起

42、,一个单一的地区组织难以容下这么多崛起的大国,各国的目标也不一致,这也就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对话机制,多层并存,各显其能。” 张蕴岭:东亚合作需要创新,载于国际经济评论2010 年第1 期.他的看法可以换句话说,希望崛起的国家、崛起中的国家以及崛起后的国家都追求自己国家的成功上升和稳定,从而这些有关崛起的国家之间战略目标和战术之间发生矛盾,使得个别国家的现实战略很难抛弃或修正其实践方式,因为个别国家追求最佳过程和结果就等于合成谬误的典型基础。可是,笔者认为,虽然东亚地区成员国的本位主义倾向死而不僵使得难以形成区域认同和互相信赖,但是由现实上的需求而促发的地区合作努力不断下去,可以想象,东亚区域格

43、局的不断变化将呈现出东亚独特的最佳模式。就东亚最佳模式而言,其区域化的根本趋向不是与欧洲的趋势完全不同,而是就在现象领域上的不同选择,因为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严重,其结果涉及到社会力量或历史集团的形成动因、跨国交易的时空界限、政治体制和政府过程以及一体化政策的实际作用等的问题,加上通过文化产品的跨国交往逐渐带来区域之间文化认同,以至于社会力量的偏好逐步同化并一体化政策对公共管理范围的扩大以及传统人为界定的模糊化而消失。其变化的具体因果关系就是本论文需要追究的分析对象。四、欧洲与东亚比较一体化政策既是在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主要手段也是在形成而发展中的共同体本身,同时,共同体既是一

44、体化政策的形成动因也是一体化政策的成熟结果。在各种地区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当前在国际社会内明显的趋势就是,诸如比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EU)、10+3(东盟+中韩日)、10+6(东盟+中韩日+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北美贸易自由区(NAFTA)、美洲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of the Americas:FTAA)、中美洲共同市场(CACM)、加勒比共同市场(CARICOM)、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非洲联盟(African Union:AU)等地区合作或地区共同体的迅猛发展。但是,欧洲和东亚之间分别显示了迥然不同的地区一体化成熟程度(即欧洲地区的

45、联盟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达到了成功的地区一体化阶段,而东亚地区虽然仍然进行一体化政策的发展),客观上显示了同欧洲地区显然不同的形态和不同的进度。可以说,在欧洲地区进行中的从经济领域合作扩展到政治领域一体化的溢出效应,在东亚地区内没有发生,这就产生了一种对期望东亚地区外溢效应的疲劳感。甚至,东亚地区突然出现了地区一体化进程的退步现象。这样在欧亚两个地区之间不同现象的原因尽管有在于领导作用的不同、历史问题处理方式的不同、政治体制和政治文化的不同、经济体制与其具体政策的不同、地理结构的不同、主权观念的不同、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的不同、美国因素的影响不同、领土问题的不同、媒体作用的不同、宗教历史的不同、文化

46、环境不同、以及生活方式的差异等诸多因素,两个地区之间之所以显示不同的一体化进程的更为根本动因就来源于观念上的问题,也就是说,东亚地区的成员之间互相信赖感的缺乏导致政治一体化的困难,政治上的矛盾影响到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协商气氛。这样的观念背景就是新功能主义所强调的“外溢效应”为什么在东亚地区不那么顺利进行的根本原因。因此,东亚的地区一体化停滞不前的情况与其说是经济上矛盾的结果,不如说是政治体制上不同的结果。尤其东亚成员之间观众成本的不同使得区域公民之间认同的分散,以至于推动地区一体化的政府官员还没有确保能够植根的正当性土壤。在这样的情况下,更为先决性的话题就是东亚地区一体化的必须性问题和必然性问

47、题,尤其东亚区域内的个别成员国家一定要解释清楚如下的问题:第一,是否真正愿意东亚一体化、关于需要实现的一体化形式和整合程度以及主权重构等问题的观念态度如何;第二,在一体化进程中对国内因素的处理问题怎么对待;第三,在一体化实现以后人员自由移动的管制问题如何预测;第四,国内政治权力机构与区域治理机构之间调整问题如何接近。只有东亚地区内成员国之间充分沟通这些问题之后,才可能具有关于东亚一体化问题进行讨论的实际意义。在这样的情况下,目前以美国主导进行中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和跨太平洋伙伴协议 (Trans-pacific Pa

48、rtnership Agreement:TPP)等外部治理因素对东亚一体化进程的影响也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如果东亚一体化的摸索进程被世界治理趋势所吞并的情况也可以接受的话,那就对东亚地区的一体化政策研究与一体化研究之间在分析层次和认识视角上具有显然不同的研究意义。同时,如果东亚成员之间不追求地区一体化而愿意部分合作性的一体化政策的话,那么东亚一体化的精神基础更为弱化了,并表现出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所内涵的错综复杂情况。当前不断发生的欧盟地区或欧元地区的主权债务危机和财政政策矛盾也显示区域整合所内涵的难点,但是,不仅欧盟,所有的集团包括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间组织都不可避免在某种程度上的矛盾和问题,但是真正的重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