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能仅仅是扣分和回家反省_第1页
教育不能仅仅是扣分和回家反省_第2页
教育不能仅仅是扣分和回家反省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不能仅仅是“扣分”和“回家反省”有段时间了,想就“扣分”和“回家反省”写篇文章。扣分学生违纪时,按其性质和程度不同,依据学校有关规定而给予的数字记录。回家反省当扣分积累到一定程度或者一次性错误较为严重时,按照规定勒令其离校回家的处理措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与其他单位一样,也是需要规章制度,也需要适当的惩戒,否则,就会放任违纪者,这,当然与教育的内涵不符;学校又与其他单位不一样,它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他们犯错误的地方。换句话说,学校要求学生好好学习,同时,也允许学生犯错误。问题是,学生犯了错误,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怎么办。上课看闲书、趴桌、交头接耳扣分;顶撞老师、不写作业、带手机进学校

2、扣分;抽烟喝酒、外出上网、打架斗殴当然更要扣分。它如考试作弊、不按时作息、内务不整等等,统统有具体条款和具体数字与之对应。当分数扣到一定程度或者顶撞老师、抽烟喝酒、外出上网、打架斗殴等,等待当事者的羊肠小路只有一条回家反省:一周、两周,甚至一个月。我们来说说“看闲书”、“带手机”和“外出上网”。如果你的课上得足够精彩,像赵本山的小品那样雅俗共赏,像流行歌曲那样悦耳动听,他还看闲书吗(且不说那所谓的“闲书”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如果你对课外阅读加以重视,因势利导,每天有足够的时间来让学生阅读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那他们还用得着搞地下工作吗?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学校已经是三令五申了,可带手机进校者仍

3、大有人在。禁止带手机的规定刚刚下发,我就在教学楼的梯口的醒目之处看到了一则寻物启示,其内容就是寻找手机的,明确写着归还以后必有重谢,还表明班级、姓名和手机号码这俨然是对规定的讽刺。学校应该是学生向往的地方,外出上网恰恰说明学校生活的单调无味。那些上网的同学一般说来,都没有在学习上找到成功感,屡考屡败使他们心灰意冷,想赶上又谈何容易,当心情郁闷到一定程度,便想在网上去排遣郁闷。如果我们给予他们应有的关怀,如果我们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们也许就不去外出上网了。我这样来评论“看闲书”“带手机”和“外出上网”,绝不是承认此类行为可以肯定。在老师的课堂上或者在必须完成的作业没有完成的情况下

4、阅读与之无关的书籍,显然是不对的;无视学校规定,带手机进校并上网聊天,当然不可以;外出上网更要接受更加严厉的批评教育。我想强调的是,当学生犯有这样那样的错误的时候,仅仅用扣分和回家反省来简单处置,不但远远不够,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学习成绩。对于住宿生来说,各学校基本都有带手机的现象,我们班也不例外。我已经反复、郑重地向大家宣布了学校规定,为什么还会有带手机的呢?难道他们就不怕惊动家长回家反省吗?被抓了现行的同学一再说明:老师,我没有上网,只是在休息以前给父母发个短信或打个电话,是父母让我带的。原来如此,是父母不放心孩子而允许他带手机进校。学校的规定与父母的担心的距离如此之大,手机怎么能禁止得了呢?

5、看来,学校和老师非常有必要就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一事与家长好好沟通,而不是简单扣分和回家反省。再来说说回家反省。衡中也有回家反省一说,而且作用很大效果很好。衡中的学生以及他们的家庭对于学习基本都有深刻的认识,他们最怕回家反省,丢人不说,拉下功课可是大事。可是,对于有些学习已经非常吃力的学生(他们也往往违纪较多),他们巴不得回家呢,反省与否暂放一边,先离开这让人讨厌的学校再说。此时,回家反思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对于那些勉强跟班的违纪学生而言,回家反省一周、两周甚至更多时间,他们拉下的功课真的难以补上来了。当他们反思回来,发现老师讲的内容自己都听不懂了,补,可拉下的太多,于是,只有混一天算一天。从这个

6、意义上讲,简单的回家反省只会制造更多的后进生(或曰问题学生)。陶行知四颗糖豆处理打架学生的故事令人深思。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男生想用砖头砸同学,就将他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等陶先生回到校长室,看见那个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对你的奖励,因为你按时来了。”男生一愣。接着又掏出一块来:“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我了解过了,你打那个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说完,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陶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该打他。”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能认错,我再奖励

7、你一块。现在,我的糖已经分完,我们之间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如果按照现在的规定,那位男孩不是回家反省,该是勒令退学了。但陶行知先生对“打架事件”的处理,不是说教和扣分,而是在了解事情的经过后,抓住学生行为中的积极因素,采取“赏识”的策略,使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四颗糖”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犯错误的孩子,也有可爱的一面,教育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言语的激励,使其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有时家长和老师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欣赏的话语,对学生来说都是促进的强大动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刚刚犯了错误的同学而言,更是如此。而惩罚过重,会促使他很快找到心理平衡,削弱他改过自新的意识

8、。出生于苏格兰的麦克劳德从小充满好奇,凡事总好寻根究底,找不到答案绝不罢休。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想看看狗的内脏到底是什么样的,于是便和几个小伙伴偷偷地套住一只狗,将其宰杀后,把内脏一个一个割离,仔细观察。没想到,这只狗不是别人的狗,而是校长韦乐登家的爱犬。韦乐登十分恼火,但是,到底该如何处罚,经过反复考虑,身为教育家的韦乐登采取了一个十分巧妙的方法:罚麦克劳画出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人体血液循环图。麦克劳德很聪明,知道自己错了,应该接受处罚,他决心改正错误。于是他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画好了两幅画,杀狗之事就这样了结了。这样的处罚方法,既使麦克劳德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又保护了他的好奇心,还给了他一次学习生理知识的机会,使他对狗的解剖派上了用场。后来,麦克劳德成了一位著名的解剖学家,与医学家班廷一起,研究发现了医治糖尿病的胰岛素,两个人于1923年荣获诺贝尔奖对于犯错的学生,我们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批评了之。宽容他们,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在这个基础上与他们一起分析错误的危害,才能给他们以改正错误的信心和勇气,尽快地改正错误。麦克劳德的校长在处理“杀狗事件”中理解、尊重麦克劳德的做法,为我们树立了教育的榜样。就“杀狗事件”而言,扣分和回家分析,也许会泯灭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那真是大大的罪过了。教育,需要适当的惩戒,但绝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