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论文-科学与艺术_第1页
自然辩证法论文-科学与艺术_第2页
自然辩证法论文-科学与艺术_第3页
自然辩证法论文-科学与艺术_第4页
自然辩证法论文-科学与艺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论科学与艺术结合下的创新教育理念摘要:科学与艺术是人们探索世界、认识世界、再现世界、创造世界、表达人类自身及其与世界关系的不同方式。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共同谱写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历程,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主要方向,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科学与艺术都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事物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本质而存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对思维科学研究的进展,科学和艺术结合越来越紧密,二者之间的融合关系为人类社会进步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文主论述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并通过这种内在的融合提出了适应于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创新素质教育。关键字:科学;艺术;创新教育;创新理念1 引言科学是

2、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艺术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情感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科学与艺术分别代表着情感和逻辑,艺术在科学的影响下产生丰富的联想,艺术美感则激发科学的创新思维1。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结果,科学的起源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实验及人们为改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而进行的一种实践; 艺术的起源是人类的社会生产、劳动实践、人类不断提高的生存能力的运用和人类思维能力的分化。科学与艺术彼此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融合关系体现在:科学追求的是不同自然现象的普遍性,它的真理性根植

3、于外部世界,偏于客观。而艺术则是偏重于形象思维的研究与探索,是主观对自然普遍现象的认识,也是符合科学观点的2。正如在古时庄子的天下篇有言:“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这表明艺术对科学可以融于人的思想之中,是指科学与艺术在科学内容、表现形式、思维方法、研究方法以及追求目标等方面的借鉴和相互启迪。这种思想将美看成是客观的,并通过对象的可见事物描述出来。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是提升人们综合审美认识及科学素质教育的创新,这种教育具有艺术愉悦感受和适合人们思想情感熏陶,体现科学和艺术融合的审美价值,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更多的人能够发现美、研究美、创造美。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下的逻辑中,可以高效率的提升学习者

4、的学习积极性,使创新教育发挥启发性学习、兴趣学习的最大作用。2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2.1 科学与艺术的差异与分离状况科学注重实在、求同,其价值标准与社会背景关系不大;艺术倾心想象,求异,其价值标准与社会背景的关系很深。因此,科学家相当冷静,擅长理性(逻辑)思维;艺术家富于情感,注重直觉(形象)思维。两者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意识和下意识、理性和情感的关系问题,二是发现的评价问题。由此,很多人习惯于把科学和艺术看成是两个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领域。爱波·爱伯斯费尔塔曾阐述艺术探索人的情感的深度,进而主要是表达信念和其他价值,而科学的目的是传达客观知识3。卡西尔认为科学与艺术不仅

5、有不同的目的,而且有不同的对象,它们是两个有着自己不同思维方式和不同的理论体系。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和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主张“把科学和艺术绝然分开”4。在现代西方社会制度的建立过程中,资产阶级学院制度把科学分析和哲学思辨分开,技术和科学分开,科学和艺术分开。科学与艺术的分离,说明两大学科有了本质的区别和完整的自我属性,是其成熟的表现,也是人追求不同目标和分工的结果。这种观念长久以来对社会的影响巨大,在我国建国之初,设立大学时就过于强调文理分工,就是科学与艺术分化这一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和认识的结果。而这一文理分立的办学模式,造成了众多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的缺乏。因此,片面地根据概念的表述来把科学与艺术完

6、全对立起来,并且对二者差别过分强调并不符合科学与艺术的本质关系。科学与艺术的分离违背了辩证规律,忽略了两者的共通和协调,形成了对科学和艺术的制约,同时也对科学与艺术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调查数据显示5,我国很多高校中重理轻文,认为学习科学与技术与艺术没有什么关系,艺术并不能带来什么实际的利益,不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而科学则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每一项研究都在揭示自然界的规律,都在关系到国民经济或者生态的发展,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这样的思想误区会影响到艺术教育的发展。许多理工科院校的学生认为天生没有艺术细胞,没有把对艺术素质的培养放在一个应有的位置上。而艺术专业的学生认为不善于逻辑思维,并忽视

7、科学思维训练的重要性。这对于高校培养综合性人才的一种严峻的挑战。2.2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联人类一直在寻求答案。基于职业的敏感性和思维的独特性,一些科学家、艺术家独辟蹊径,他们善于将科学与艺术进行对比和联系起来研究,得出科学与艺术是融合、交织、互为一体的结论。钱学森认为文学艺术在整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虽有其特点和特殊的地位,但其内容、思维形式与科学技术是相互贯通、互相促进、融为一体的6。李政道确信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她们的关系是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7。美国科学学家I.阿西莫夫称“科学与艺术两者本是一体8。思维心理学、大脑科学等的研究表明,思维的差异和协调性有着解剖

8、学的基础。人的大脑两半球有着不同的思维功能,左脑主管逻辑分析、抽象概括、推理演绎等逻辑思维。右脑主管包括想象、直觉、猜想、审美等形象思维。因此,科学与艺术的思维方式确实主要分别由左右半脑支持,而每个个体也必然会存在某种思维能力占优势的可能9。然而,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具有高度创造性的科学与艺术却需要左右脑全部思维能力的支持,每一个伟大的科学与艺术作品必然是融合了人的全部创造力的结晶。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凡是有成就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是文理兼通的人。例如牛顿、拉格朗日、高斯、希尔伯特、爱因斯坦、杨振宁、钱学森等,这些人之所以对人类做出伟大的贡献,都和他们的左右脑思维功能全面开发有关。世界最伟大的物

9、理学家爱因斯坦在总结自己的一生的成就时就说:“如果我在早年没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话,那么,我在事业上将一事无成”。爱因斯坦以他的科学成就和艺术造诣也充分说明了科学与艺术存在者不可分割的关系。还有著名的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先生多年来一直在倡导科学与艺术的交融。3 创新教育的理论意义艺术创新是人对美的一种主观经验,是对事物美感的一种感受、体悟、认识过程。无论艺术美感,还是科学美感,都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主观感受。科学美感有着不同于艺术美感的鲜明特点,在科学美中抽象思维处于优势,而在艺术美中形象思维占主导。科学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往往彼此渗透、相互补充。科学与艺术都需要灵

10、感,但科学灵感更多地受到理智的浸染,而艺术直觉更多地受到情感的陶冶。二者都根源于人的天性,科学美感是理智获得是理性的愉悦体验,而艺术美感则是情感获得解放的愉悦体验10。科学美和艺术审美的创新,指出了其中美产生的基础是实在客体和主体契合的统一,艺术是科学有意义的表现形式。“意义”在艺术领域里是指其“意味”,在科学领域里则是指其“真义”即客观规律; 艺术的内容即是形式意味,科学的内容即是艺术形式真义。就艺术与科学审美而言,当有意味的艺术形式与主体的科学同构时,科学主体就有了动情的美感,产生出美的意象;就有可能把握到实在美的本质并产生出科学美的概念和符号体系,即做出科学审美创造。科学与艺术审美创造,

11、对艺术家和科学家的审美创造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作用,科学与艺术审美创造的方法和途径是遵循形式美法则,方法也是相通的,融合是可行的。科学与艺术的创新,是人类有意识地根据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存在物。它必须首先能使人感到美才可能成为艺术,是客观世界的存在物,是人类通过实践,按照自己的需要改变世界的活动。这是人类创造的一种主要形式,科学逻辑判断力,对艺术形式的直觉判断力起着重要的理论依据的作用,使客观的规律性与自己的目的性相统一,从而构成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自然统一,即和谐。它实际上是对于科学美与艺术美的感受、理解、评判的一种本领。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是理智与直觉的交融,是理解与体验的相互渗透。创造和创

12、新是科学艺术的灵魂。李政道先生曾说:“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连结它们的是创造性。”这既是科学定理,又是艺术规律。不断进行创造性思维,使科学艺术取得突破、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着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和创新性上,是推动科学与艺术更紧密结合并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4 创新教育的理念科学与艺术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界的学问,其目标是统一的,科学与艺术是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以不同手法,去探索世界的奥秘,揭示事物的真理。钱学森认为科学思维加上艺术思维等于创造性思维。从科学审美创造的存在,解决了客观事物与主观思想的统一性,有助于我们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性。而科学借助艺术,理解世界

13、,表现在科学家的审美直觉,指出了艺术的产生基础是实在客体和主体美感契合的统一,从而创造出更完美的新理论11。4.1 提升审美意识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是提升人们综合审美认识及科学素质教育的创新,这种教育具有艺术愉悦感受和适合人们思想情感熏陶,体现科学和艺术融合的审美价值,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更多的人能够发现美、研究美、创造美。因此,对科学与艺术结合这一课题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正是科学与美学意义上结合的特色。高校应鼓励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在自然界的美学中激发灵感去发现,去探索、去钻研,不断强化审美意识,提升自身艺术修养。4.2强化人文精神培养科学与艺术的发展都植根于时代的人文精神,科学的发展为

14、艺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表现空间。艺术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不断努力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如:增加公共艺术或公共科学必修课、开展综合性讲座等,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艺术修养,激发创造热情,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强化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不断推进科学的艺术性,艺术的科学性,学科的专业性和普及性。4.3 倡导创新性教学模式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促进教学和科学研究,提升教学科研质量。艺术的审美研究是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关系。科学与艺术之间,构成了横向的学科交叉的关系。在不断进行的艺术审美研究中,吸收科学的研究成果,并不断总结归纳科学研究成果为所用,使相关艺术学科能够不断提升理论研究与

15、设计实践的学术研究能力。因此,高校教师应从科学与艺术融合的角度,对科学与艺术相关学科的交叉探索,不断推进科学研究与提升艺术教学质量,发掘新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具有美学意义的科学创造,能够创造更多美的艺术形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5 结束语科学与艺术的互补和融合,能最大限度地促进高校教学的进步与发展。因此,自然、技术科学等学科工科类学生,要加大艺术教育的力度,尽可能创造一切机会让自己接受艺术教育,接触艺术。人文、艺术类文科学生要不断培养科学逻辑思维方式,培养系统思考模式,不断提升思辨能力。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是客观和主观创造的融合,需不断强化多科性发展的艺术氛围,不断提升艺术审美,通过不断加强教育改革与探索,寻找一条适合创新教育模式的道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借鉴和整合了哲学、美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成果,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范畴和艺术审美与科学审美,扩大了美学、科学研究的范围和思路,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创新性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具有巨大的开拓意义。参考文献:1S.钱德拉萨克.美与科学对美的追求J.科学与哲学,1980,(4):6,222张相轮.科学艺术和谐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10.3麦克尔·兰德·霍尔.科学与诗N.科技日报,1987.6.10.4徐纪敏.科学美学思想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