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贫瘠地区农户技术采用影响因素研究_第1页
资源贫瘠地区农户技术采用影响因素研究_第2页
资源贫瘠地区农户技术采用影响因素研究_第3页
资源贫瘠地区农户技术采用影响因素研究_第4页
资源贫瘠地区农户技术采用影响因素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资源贫瘠地区农户技术采用影响因素研究摘要引入双槛模型,分两个阶段考察滇西南资源贫瘠地区 农户改良陆稻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第一,农户决定是 否采用改良陆稻技术(采用决定)的影响因素;第二,如果采用, 农户决定改良陆稻技术采用程度(采用程度决定)的影响因 素。研究发现,影响农户决定是否采用改良陆稻技术的因素 和影响农户决定改良陆稻技术采用程度的因素存在很大差 异。农户所 拥有的资源禀赋状况,例如耕地面积、市场远近、 缺粮程度、海拔高度和有无技术推广项目等对农户的采用 决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家庭劳动力比重和水田面积比例 则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户家庭规模和台地面积比例对农 户技术采用程度决定呈现

2、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耕地面积、水 田面积比例和海拔高度则对其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 在制定资源贫瘠山区的农业技术推广政策时,应该充分注意 区分影响技术推广广度和深度的不同因素,使不同政策措施 更能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具有适应性和针对性。关键词双槛模型;改良陆稻;技术采用;滇西南中图分类号f2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0)04-0130-07doi:10q3969/jnissnni002-2104n2010n04n023在自然资源恶劣和少数民族聚集的山区,农业技术采用对农户的贫困缓解及收入增加发挥着 重要作用1。对于农户 技术采用行为的研究基本上沿着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3、两条 路线进行。理论探讨路线是通过构建以效用和预期利润最大 化为目标的农户新技术采用行为 模型,对影响农户采用行为 的因素作出定性的结论2。实证研究路线则是利用现 实数 据,运用定量分析手段找出影响农户技术采用的因素3。国内 研究大多采用实证研究路线围绕不同作物进行4-7o研究 认为,农户是否采用技术的决定和技 术采用程度的决定可能 是同时进行的,也可能是分开进行的8,通常采用probit模型 和tobit模型考察农户对某一特定农业技术选择决定的影响 因素3,7o当农户 是否采用技术的决定和技术采用程度的决 定分开进行时,单一使用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 都不能很 好地完成农户对技术采

4、用两个决定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cragg9提 出采用双槛模型分析个体经济行为中两个不同 阶段决定的影响因素。lin4和tek lewold等口0引入该模型分析了农户是否采用技术的决定和技术采用程度 的决定的 影响因素。本文采用该模型对滇西南山区农户技术采用的影 响因素进行分析。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是贫困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在云南南部山区,农户农业生 产的自然资源环境比较恶劣, 耕地面积有限,耕地质量较差,尤其是缺乏适宜水稻种植的耕地资源,粮食主要依赖于在坡地上陆稻的种植。为了保障农户1=1的粮食安全,当地政府和科研 部门进行了包括改良陆稻技术 在内的一系列农业研究和推广工作。理解滇西南资源

5、贫瘠地 区 农户技术采用行为,分析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对加 速农业技术的扩散至关重要。本文以滇西南陆稻产区农户 改良陆稻技术采用为对象,利用农户调查数据,通过双槛模型 与tobi t模型估算的有效性检验,确定估算模型,分析和考察农户决定是否采用改良陆稻技术(采用决定)和决定多大程 度上采用(采用程度决定)的影响因素。1分析方法根据舒尔茨的“理性小农”观点,农户以实现效用和预期利 润最大化为目标来决定技术的采用。当了解到改良陆稻技 术信息时,农户会通过比较采用传统陆稻技术和改良陆稻技 术的预 期效用来决定技术采用行为。假定农户采用两类技 术的预期效用是由一系列农户的社会经济特征决定的,那么

6、农户h采用传统陆稻技术和改良陆稻技术的预期效用可以表 示如下:eunth=antxnh+enth(1)eunih=anixnh+enih(2)式中xoh指影响技术采用预期效用的农户的一系列社 会经济特征变量,t指传统陆稻技术,i指改良陆稻技术,£是由 选择偏好引起的随机扰动项。农户采用两种陆稻 技术的预期效用差距可以表示为:eunih-eunth=(anixnh+8nih)-(antxnh+enth)=(adi-adh )xllh+(£lzlih吒llth)二axlih+wdh (3) 如果,euqih-eunth>0 农户将会选择改良陆稻技术,否则,农户将 会选择传

7、统 陆稻技术。两种技术采用后的预期 效用差是决定农户是否采用改良陆稻技术的潜在因素。农户对改良陆稻技术的采用决定和采用程度决定可能是同时进行的,也可能是分开进行的。当两个决定是同时进行 的时候,直接采用tobit模型分析便可获得农户技术采用的影 响因素"。采用tobit模型的基本假设是,所有农户都愿意 采用改良陆稻技术,将样本中的0观察值视为角解,该模型的 局限性是,对农户技术采用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对“量”的 衡量 上。农户采用技术的决策实际上可能先是“质”上的决定,即先 决定是否采用,然后再 决定采用的程度,即“量:因此,样本中0观察值的由来,除了可能是角解外,也有可能 是农户对技术

8、 的需求为0,即农户决定不采用该技术。对此,cragg9基于tobit模 型,发展出了双槛模型。该模型认为农户对技术采用 的决策是由技术采用决定和技术采用程 度决定两个过程构 成。农户是否采用改良陆稻技术的决定和农户改良陆稻技术 采用程度的决定分别表示为:dn*nh=axnh+£nh y ltlih 二 pzlih+ulzlh(5)doh是农户决定是否采用改良陆稻技术的潜在变量,其 值的大小等于采用改良 陆稻技术和不 采用该技术的预期 效用差。y口*llh是农户决定改良陆稻技术采用程度的潜在 变量。xqh和z dh指一系列农户的社会经济特征变量。edh和udh为随机扰动项忙(!服从标

9、准正态分布,ullh 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口2的分布。如果,del*lh>0农户选 择采用改良陆稻技术d uh胡;否则,农户不采用改良陆稻技 术 dnh=0o 如果,d口20,并且 丫口*qh>0,那么 丫ejh二 y水llh;否则 y口20。双槛模型实质上是一个probit模型和一个断尾回归模 型的组合。cragg9835建议 双槛模型的估算采用最大似然 原理,其似然方程表示为: l(a,p,on2)=no1-0(axnh)(pznho) ni0(axqh)1o (ydh-pznha) (6)e和o分别是标准正态累积函数和密度函数。当0)(axnh)=1时,双槛模型的似然方程便

10、转化成了 模型的似然方程。因此,在分析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时,是采 用双槛模 型还是tobit模型取决于0(axqh)的值。0(axdh)=1说明农户都有采用改良陆稻技术的意愿,样口 本中的0观察值为角解,可直接用tobit模型进行分析,此 时,tobit模型 的对数似然值是probit模型和断尾回归模型 对数似然值的总和。因此,可以采用似然比值法 来检验双槛 模型在分析技术采用决定的影响因素是否比tobit模型更加有效口 0。分别估算断尾回归模型、tobit模型和probit模型的对数似然值,似然比值检验可以通过下 式计算:r=-2ninnlnt-(ninnlnp+ninnlntr)xn2ok

11、(7)式中的 lot. ldp、lotr 分别是litobit 模型、probit模型和断尾回归模型的似然值,k是方程中独立变量的个数。假设hd0:采用tobit模型估算。如果3.2双槛模型估算的有效性检验表3列出了双槛模型和tobit模型估算有效性统计检验的 结果。似然比值检验结果显示,统 计值远大于xd2分布 的临界值,拒绝hd0假设,因此,采用双槛模型比tob it模型 更适合用于估算农户采用改良陆稻技术决定的影响因素分 析,该结果说明了农户技术采用是先决定是否采用,然后确 定采用程度的两阶段过程。aic检验说明了双槛模型中probit模型和断尾回归模型对 数据的拟合度都优于tobit模

12、 型。因此,本文采用双槛模型来分别分析农户改良陆稻技术采 用决定和采用程度决定的影响因素。表2模型估算有效性统计检验tab.2 test statistics of doubledhurdle model项目project 双槛 doubledhandleprobit, d 断尾回归,丫(y>0)tobit473.00253.00473.00waldnxn2n(lrnxn2n)226.12182.72228.95prob>nxn2q0.000*0.000*0.000* 对数似 然值-213.65-2.02-314.15aic463.3040.04664.30 双槛模型 对 tobi

13、t 模型的对数似然率检 验:r=196.96>qxn2n(18)=34.83.3模型估算结果与分析利用双槛模型分别估算解释变量对农户改良陆稻技术采用决定和采用程度决定的影响系数及其显著性,结果列于表3中。对模型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如下。3.3.1家庭人口状况的影响户主年龄和家庭成员最高受教育年限对农户改良陆稻技 术采用决定和采用程度决定没有显著 的影响。农户人口规 模对于农户的采用决定没有显著的影响,而对于采用程度的 决定产生了 一般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农户决定是否采用改良陆稻技术和其家庭人口规模没有关系。在 决定采用改良 陆稻技术的农户中,人口规模大的农户由于面临着更大的缺 粮风险,可能倾

14、向于种植更大面积的改良陆稻品种来实现粮 食的自给。农户家庭劳动力比重对农户的采用决定 产生了 一般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一点和推论一致,说明劳动力比重小 的家庭更倾向于选择改 良陆稻技术来满足粮食需求。家庭 劳动力比重对采用程度的决定没有显著的影响。3.3.2农户缺粮程度的影响农户最近8年缺粮的年份数对农户改良陆稻技术采用的决定产生了比较显著的正向影响,而 对采用程度的决定没有 显著影响。农户缺粮的年份数每增加一年,决定采用改良陆稻技术的 概率就会增加5.8%o但是,对于采用了改良陆稻技术的农户,过去缺粮的年份数不是增加采用程度的显著影响因素。这可以解释为农户采用改良陆稻技术目的是为了满足口 粮需

15、求,当 改良陆稻的种植足够满足其口粮需求后,农户不 会继续扩大改良陆稻的种植面积,而是转向发展经济效益更 高的经济作物来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3.3.3农户经济状况的影响农户经济状况通常被认为与农户技术采用决策存在密切 的相互决定性,经济状况 通常影响农户的技术采用决策。本 文采用农户人均现金收入代表农户经济状况,分析显示,人均 现金收 入对农户陆稻技术采用决定和采用程度决定的系数 都接近0,表明以现金收入衡量的经济状 况对农户技术采用 决定和采用程度决定的影响非常小,这一点和本文前面的假 设不相符合。这是因为陆稻在当地主要作为口粮消费,与农 户现金收入关系不密切,农户以现金收入衡量的经济状况与

16、 农户陆稻技术采用决策不存在直接相关性。此外,当地较好的 技术推广体系有 助于农户在收入较低情况下降低改良陆稻 技术采用的风险。3.3.4农户地理位置的影响农户离最近市场的距离对改良陆稻技术采用的决定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技术采用的程度没有显著的影 响。这和技术采用的位置理论的观点是不吻合的。在滇西南 山区,由 于存在较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户往往对改良 陆稻技术信息有较好的了解。在滇西南偏 远的高山地区,农 户市场条件越差,口粮安全就越得不到保障,他们往往通过选 择种植改良 陆稻品种来保障口粮需求。农户离市场距离越 远,他们采用改良陆稻技术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对于决定采 用改良陆稻技

17、术的农户,一旦口粮得到了满足,他们便转向经 济作物的种植来 增加经济收入。农户居住地海拔高度对改良陆稻技术采用决定产生了非 常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技术采用程度决定产生了非常显著 的负向影响,这和前文假设相符。改良陆稻品种在海拔低于1 400 m地区适应性较好,在一定的海拔范围内,居住地海拔越 高的农户,越倾向于选择改良陆稻技 术来增加粮食产出。而 当海拔超过1 400 m时,改良陆稻品种的适应性较差,对于决 定采用改良陆稻的农户,海拔越高改良陆稻种植的比重越 小。3.3.5农户耕地资源的影响农户拥有的耕地面积对技术的采用决定产生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改良陆稻技术采用程度的决定产生了非常 显著

18、的负向影响,结果和假设有出入。对此的分析是,耕地面 积是农户进行陆稻种植的基础,农户耕地面积越大,可以分 散种植的作物越多,农户决定采用改良陆稻技术的可能性就 越大。对于采用了改良陆稻技术的农户,口粮安全容易得到保 障。由于经 济作物有着收益,农户倾向于种植经济作物来增 加家庭的经济收入,由此,改良陆稻种植面 积比重随着耕地 面积的增大反而减少。台地面积的比重对改良陆稻技术的采用决定没有显著的 影响,而对采用程度决定产生正向的 影响。台地面积的比重 不是诱发农户技术采用决定的因素,但是,台地面积的比重加 大有利 于提高农户改良陆稻品种的种植的面积比例。水田 面积比重对农户改良陆稻技术采用的决定

19、 产生了非常显著 的负向影响,同时对技术采用程度也产生了一般显著的负向 影响。在滇西南山区,水田面积越大,农户可以种植的水稻面 积就越大,由于水稻较之陆稻有更高的单产,水田面积大的 农户越容易满足自身口粮的需求,农户采用改良陆稻技术的 可能性就越小,改良陆稻的种植面积比重也就越小。3.3.6改良陆稻技术推广项目的影响改良陆稻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对农户的改良陆稻技术采 用决定产生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采用程度决定的影响 是不显著的。政府的改良陆稻技术推广项目有效地促进了农 户的采用 决定,然而,改良陆稻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并没有 让决定采用的农户增加改良陆稻种植的面积比重,这是由于 农户种植改良陆

20、稻的目的是解决口粮问题,口粮问题得到解 决后,即使有 改良陆稻技术推广项目支持,农户也不会继续 扩大其种植面积,而是转向发展经济作物。3.3.7县域的影响以孟连县为参照县,除了景洪县农户采用陆稻技术的可能 性更大外,其他调查县农户采用改良陆稻技术的可能性都 非常显著的小于孟连县。县域之间的差异是多种原因引起的, 包括经济状况、市场发育程度、地理条件和改良陆稻技术 推广体制等等,其中影响最大的可能是改良陆稻技术推广项 目o虽然在各调查县都存在改良陆稻技术推广项目,但是从调 查中获取的 信息来看,改良陆稻技术推广项目在孟连县和景 洪县涉及的范围是最广的。例如,孟连县19 96-2003年期间 实施

21、的“陆稻种植扶贫”项目和“农业科技联产承包”项目,景洪 县的“千亩陆稻丰产园”项目。农户技术采用程度的决定在县域之间的差异表现与技术 采用的决定相反,这一点再一次说明了,农户采用改良陆稻 技术是为了满足口粮的需求,一旦口粮需求得到满足,发展经 济作物 增加现金收入成为农户农业生计活动的目标。表3改良陆稻技术采用影响因素的双槛模型估算结果tab.3 estimated results of factors influencingimproved upla ndrice technology adoption by doubledhurdle model项目projectprobit 模型prob

22、it model断尾回归模型truncated regression model 系数coef.z 值z value系数coef.t 值t value 农户人口规模-0.059 7-1.01 0.05 301.870*户 主年龄 0.004 00.59-0.004 3-1.37劳动力比重0007 0-1.850*0.000 8 0.47家庭成员最高受教育年限-0.114 1-1.06-0.001 7-0.03最近8年缺粮的时间0.058 62.22*0.007 7 0.71 耕地面积 0.022 43.41 *-0.030 5 -5.76*台地面积比重 0.004 11.110.002 12.

23、59*水田面积 比重-0.028 0-3.70*<0.009 9-1.78q*人均现金收入 0.000 11.06-0.0001-0.20 离最近市场的距离 0.092 64.29*-0.016 9-1.28 农户居住地海拔高度 0.002 73.49*-0.001 5-3.74* 有改良陆稻技术推广项目1.332 34.88*0.186 6 0.89县域 虚拟变量(以孟连县为参照县)澜沧县-2.388 7-6.87*0.0747 0.40 沧源县-2.523 5-6.60*0.319 5 1.43 劭海县-4.5082-6.33*0.924 4 2.02*景洪县 0.694 01.68

24、d*-0.487 8 -3.39*文山县-2.701 4-4.47*0.848 62.92*屏边县-3.112 6-5.51*1.084 53.79* 常数项-3.974 4-3.34*2.203 63.65*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上的统计显 著性4结语农户技术采用决策是分阶段进行的。农户首先决定是否 采用新技术,然后决定技术采用的程 度。技术采用决策受一 系列社会经济特征影响,技术采用决定的影响因素和采用程 度决定的 影响因素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促进农业新技 术的扩散广度的技术和政策措施应当重点 考虑影响农户技 术采用决定的因素,而强化新技术的扩散深度则应考虑影响 农户技术

25、采用程度决定的因素。在滇西南山区,由于农户自然资源贫瘠,水田面积十分有限,种植陆稻是农户实现口粮自给的主要手段。改良陆稻技 术提高了陆稻的单产水平,农户种植陆稻的净收入提高促使 农户的 技术采用决定。而当农户实现口粮自给后,改良陆稻 技术的深度扩散将会受到限制,这可能是改良陆稻所能带来的经济回报赶不上其它经济作物的回报水平,以及当地存在 利用土地从 事其它经济活动的利益。因此,改良陆稻技术的 推广应当瞄准技术扩散的广度和口粮短缺农户的技术采用 深度。离市场越远、居住地海拔越高的农户自然资源的禀赋状况越差,粮食安全越得不到保障,农户采用改良陆稻的可能 性越大;而当海拔过高时(超过1 400米),

26、由于改良陆稻品种的 适 应性问题,农户种植改良陆稻的面积比例下降。因此,农业 科研部门选育适应当地高海拔地区冷凉气候的陆稻新品种 是提高技术扩散深度的重要途径。台地建设是滇西南地区当地政府为改善山区土壤质量,防止水土流失,提高陆稻单产,实现 当地农户粮食自给的重要 政策举措。改良陆稻品种在台地上种植的较高单产诱导了拥 有较大 面积台地的农户种植更多的改良陆稻品种。进一步实施台地建设项目是加大技术扩散深度的 重要手段。同时 也暗示,除了技术本身的因素外,与技术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对 技术的成功扩散是非常重要。改良陆稻技术推广项目促使更多的农户采用改良陆稻技术,因此,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实施各

27、类技术推广 项目对于农业技术在当地的扩散是至关重要的。(编辑:王爱萍) 参考文献(ref ere nces)1 pender j, p hazell.promoting sustainabledevelopment in less favored areasr.international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brief, 2000.2 caswell m f, d zilberman.the effects of well depth and land quality onthe choice of irriga

28、tion technology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 omics,1996,68(4): 798-811.3 joshi g r, s pandey.fanner's perceptions and adoption of modern ricevarieties in nepalj.quarteri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e,2006,4 5(2):171-186.4 lin jy.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doption in agriculture:

29、evidence from hybrid rice inchinaj.americanjour nal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1,73:713-724.5 朱希刚,赵绪福贫困山区农业技术采用的决定因素分 析j.农业技术经济99 5,(5): 18-21. zhu xigang. analysis on determi nant factors of tech no logy adop tion in poor mountai nousareaj. agricultural technologyeconomics,1995,(5) : 18-21孔祥智,方松海,

30、庞晓鹏,等西部地区农户禀赋对农业 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2004,(12): 85-95. kong xian gzhi.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househo id endowments on the agricultural tech no logy adoption decision on west chinaj . economic study, 2004, (12): 85-95.7 苏岳静,胡瑞法,黄季农民抗虫棉技术选择行为及其 影响因素分析j.棉花 学报,2004,(6): 259-264. su yuejing, hu riufa, hu

31、ang jikuri. the determinantsof farmer btdcottontechnology adoption behavior in chinafj. cotton science,2004,(6): 259-264.8 berhanu g, s m swinton.investment in soilconservation in northern eth iopia: the role of land tenuresecurityandpublicprogrammej.agriculturaleconomics,2003,29(1):69-84.9 cragg j.

32、some statistical model for limited depe ndent variables with appl ication to the dema nd for durable goodsj.econometrica,1971,39(5):829-844 .10 teklewold h, dadi, l n dana.determinants ofadoption of po ultry tech no logy: a doubledhurdle approachj. livestockresearchforruraldevelopment,2006,18(3):40-

33、4511 greene w.econometric analysism.new york: macmillan, 1993.12 saha a, love h a, r schwart. adoption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un deroutput un certainty j. america 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 mics, 1994,76(4):836-846.13 pandey s, khiem n, t thien. market access, food security and uplandrice: so

34、me micro deconomic evidences from northern mountainous regions of vietna m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ustralia agricultural e conomics association, canberra,2002.14 陈玉萍,吴海涛,丁士军技术采用对农户间收入分配 的影响:来自滇西南山区的 证据j.中国软科 学,2009,7:3541. chen yuping. the impact of tech no logyadopti on o

35、n farmers' income distribution: evidenee from upland of southwest yun nanj china soft science,2009,7: 35-41.15 ajayi o, fkwesiga. implications of local policies and institution s on the adoption of improved fallows in eastern zambiaj. agricultural fo restry system, 2003, 59(3):327-336.16 croppen

36、stedt a, demeke m, m meschi. tech no logy adoption in the prese n ce of constrai nts: the case of fertilizer demand in ethiopiaj. review of d evelopment economics, 2003, 7(1):58-70.17 doss c r, m l morris. how does gender affect the adoption of agricultur al innovation? the case of improved maize te

37、ch no logies in ghanaj, journal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1,25(1):27-39,18 enos j l, w park. the adoption of imported technology: the case of kore am. new york: croom ltd, 1988.19 eid0sta h s, m j morehart. technology adoption decision in dairy produ ction and the role of herd expa nsionj agricul

38、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review, 1999, 28(1) :84-95.20 feder g, r slade. the acquisition of information and the adoption of ne w techn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84, 66(1): 312- 320.21 knight j, weir s, t woldehanna.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facilitatingrisklitaking and i

39、rmovation in agriculture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 es, 2003, 39(6):1-22.22 matata p乙 ajayil o, oduol p a. agumya. sociodeconomic factors in flue ncing adoption of improved fallow practices among smallholder farmers inwestern tanzaniaj . international ngo journal, 2008, 3(4):68-73.23 陈玉萍,吴海涛,陶大云

40、云南南部山区农户陆稻生产 的投入产出分析j.湖北农 业科学,2009, 9: 2304-2306. che n yupi ng, wu haitao, tao day un. in put and o utput analysis o f farmersd upland rice production in upland of southern yunnan j. hubci ag ricultural sciences, 2009, 9: 2304-2306.24 颜廷武中西部地区农户经济行为与农村反贫困研究 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 5.yan tingwu.research on

41、households economic behavior and rural anti povertyin china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d.wuhan: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2005.25 李小建欠发达农区经济发展中的农户行为:以豫西山 地丘陵区为例j地理学报,2002,55(4):459-468.li xiaojian. the role of rural household behavior in ec onomic development of less developed rural area: a

42、case study of western henan m ountainous and hilly region, china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2,55(4):45 9-468.26 张清慧,唐萍农户短期农业生产投资的特征与效益评 价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 版),2002,(3):29-31 .zhang qinghui, tang ping. evaluation on characteri sties and ben efit of the household's shortnterm in vestments in agr

43、icultural pro ductionj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2002, (3):29-31.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rmers ' tech no logy adopti on inresource poor mountainous areachen yu pinglhzhang jianqiangd2wu haintaoqi ding shiojundi(1.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

44、onomics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2. nati onal development andreform commission, beijing 100824, china)abstract by employing a doubledhurdle model and using a two stage approach, this articl e investigates factors influencing farmers' decision on upland rice technolog y adoption in resource poor southern yunn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