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采茶戏音韵研究_第1页
台州采茶戏音韵研究_第2页
台州采茶戏音韵研究_第3页
台州采茶戏音韵研究_第4页
台州采茶戏音韵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台州采茶戏音韵研究    摘  要:采茶戏是从茶文化这一主体文化派生的文化现象,是茶乡茶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融歌舞、戏曲、曲艺、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于一体,与茶的区域分布、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息息相关,是劳动生活的生动写照和思想感情的真实表达。它印证了茶文化的久远历史,见证了茶乡茶文化深厚的底蕴,也是茶文化的鲜活载体。针对采茶戏市场不断“萎缩”、受众老龄化严重等现状,我们应该不断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积极宣传采茶音乐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在茶文化旅游区及茶叶展销会上结合茶产品进行宣传推广,并采取“老带新”

2、模式,为老一辈民间艺术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在保留原有茶文化艺术精髓的同时,吸收与之相符合的潮流元素,探究采茶戏的共性联系和当代价值,以促进采茶戏的发展,也为研究台州民间文化提供一定的历史佐证。关键词:采茶戏;渊源;音韵特点;唱腔特色;传承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地方特色文化”专项课题“台州采茶戏音韵研究”(19ghwh06)研究成果。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种茶、制茶、饮茶有着悠久的历史。茶文化以人文、历史为主线,以茶事为串联,是茶的自然性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采茶戏是从茶文化这一主体文化派生的文化现象,是茶乡茶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融歌舞、戏曲、曲艺、民间音乐、

3、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于一体,与茶的区域分布、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息息相关,是劳动生活的生动写照和思想感情的真实表达,它印证了茶文化的久远历史,见证了茶乡茶文化深厚的底蕴,也是茶文化的鲜活载体,台州采茶戏也不例外。一、台州采茶戏源流概述清代李调元岳东笔记中曾记载:“粤俗,岁之正月,饰儿童为彩女,每队十二人,人持花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以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采茶歌舞在17世纪时已见于我国南方诸省,台州采茶戏也源于明末清初,流传于台州茶乡。台州依山傍水,气候适宜,因而盛产优质的茶叶,如天台山云雾茶、临海羊岩勾青、仙居云峰茶、黄岩新前茶、三门石马茶、黄岩龙乾春等。茶叶

4、的盛行,促使一部分人以茶事为生,采茶戏也因势而起。采茶戏大都是劳动人民口头创造后逐渐孕育发展而成的,表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在形成过程中,包含了诸多元素内容。一方面它传达着采茶戏的思想中心,表达了人们对采茶生活的美好希望和追求;另一方面它融合了民间音乐、舞蹈、美术、手工艺等多种艺术形式,也传递了一种对茶文化的情感理念和价值认知。此外,由于采茶戏音乐风格欢快、肢体表达方式生动丰富,往往被应用于大型节庆场合,由于这些特点,这种带有独特地方戏曲风味的综合表演艺术便盛行于台州。二、台州采茶戏的音乐特点(一)音乐特征由于地域、文化、方言、风俗的独特性,台州采茶戏又称为“台州采茶舞”,与当地方言、小调、

5、山歌相结合,还借鉴了豫剧、京剧等优秀元素,以本土茶文化为基本素材,种茶、采茶、制茶等贯穿始终,唱腔优美,朗朗上口。随着采茶戏的不断发展,逐渐以中国民族乐器作为伴奏,其服装、道具,也不断改进,最大程度地诠释了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彰显了其鲜明的本土特色与文化魅力。如台州三门石马采茶、黄岩新前采茶等,小调、歌舞贯穿始终,富有台州地方特色。台州石马采茶戏表演由“茶舞者采茶”“看相人看茶”“卖六头贩茶”“花鼓婆、花鼓公贺茶”“和尚品茶”等多个部分组成,以江南一带流传的民间小调为主,曲调类型多样,有单纯的“茶歌”、有边歌边舞的“茶灯”、有乡土气息浓郁的“茶腔”、有丝竹伴奏,节奏、衬词、念白丰富多变,情感表达

6、细腻。通过石马采茶戏表演,我们可以清晰体验到台州茶农的劳动生活场景以及情感诉求,同时,采茶戏表演也进一步推动了茶的产业贸易,成为“茶”这一商品的文化附加值。(二)舞蹈特征“联臂踏歌”是采茶戏中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据清康熙初年全州志记载:“元宵悬灯于庭,乡市各作龙灯,往来以为戏或以童子扮走马,好女联臂踏歌,多采茶歌”。表演中各种角色齐全,服饰、道具均鲜明地体现出各种人物的身份、性格。1997年台州黄岩新前采茶戏被编入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华舞蹈志浙江卷)。台州新前采茶戏是流传于台州市黄岩区新前街道的一种民间舞蹈,是茶农庆祝茶叶丰收的自娱活动之一,主要表达茶女采茶时的欢快情境,其舞蹈

7、动作是劳动人民在茶叶采摘过程中演化出的一种戏剧形式。“采茶抢花”“采茶扑蝶”“采枝”“摘茶人篮”“放枝”等不同的动作传达了不同的信息。最初的新前采茶表演由12名茶女和一名牧童进行,舞蹈中均以生活动作为主,辅加情态动作、造型动作以及装饰动作,双手动作在采摘茶叶形态的基础上加上手腕与肘部上下套叠和左右交叉的动作,如前托篮、肩上托蓝、擎篮转等。舞蹈步法吸收了戏曲花旦的基本部分,如勾手托灯步、左小踏跳、过蹬步等,同时,大量融入“矮子步”“扇子花”等传统民俗舞蹈,并有其独特的“走阵法”,有蛇形、双龙喷水形、单龙喷水形、盘龙形、箍桶形、荷花形、十字形、四花形、大小篾篱形等。阵法变化流畅,表演别具一格,活灵

8、活现地展现了茶农在山岗、坡地等不同地理环境采茶时的情景,简单而优美、清新而细腻,贴近生活、贴近自然,带有浓郁的乡土风味,既是一种茶文化的传承,也是吉祥如意愿望的寄托。三、台州采茶戏的音韵特点(一)台州采茶戏的文化内涵茶文化从最开始的神话传说到唐宋大量诗词中出现相关茶的记载,已有数千年历史,种茶、采茶、卖茶、制茶、煮茶、饮茶的方式在不同时期也不相同,它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反映出我国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与艺术审美趣味。台州采茶戏历史悠久,源于明末清初流传的采茶歌,每逢庙会、嫁娶、春节、中秋等喜庆节日,都有采茶戏的演出。演出分為两种,一种是茶农庆祝茶叶丰收的自娱自乐节目,台州当地民间流传一句

9、话叫“七天一台戏”,意为唱采茶戏最少唱七天;另一种是春节、庙会期间,采茶乐团到人家门前去演出,以获取赏钱与年糕点心。根据农耕文化的特点,采茶戏演出在六月农忙之时较少。采茶戏作为我国传统茶文化的载体,传承了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二)台州采茶戏的舞台音韵由于采茶戏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受各地方言、民俗、文化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同一首采茶戏在不同地域会出现完全不同的表演方式。采茶戏曲调婉转动听,通俗易懂,节奏感强,我们可以从清代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的工尺谱中发现,这里说的“采茶小调”“十二月采茶歌”就是后来采茶戏的前身。台州采茶戏脱胎于传统的四句小调“采茶歌”,以流传在台州民间的江南

10、小调为基本调式,最初为四句式的采茶小调,后来发展为联唱形式,又名十二月茶歌,分为正采茶(指前六个月,即顺采)和倒采茶(指后六个月,即反采)。正采茶抒情平稳,富有较强的歌唱性;倒采茶在音乐上与正采茶形成一定的对比与发展,更加注重衬词(衬字)的运用,运用了切分节奏,打破了传统均衡的结构。如台州石马采茶谱例:从谱例中,我们可以看出,采茶戏表演时通常选择五声调式,曲调中大量运用了二度、三度级进形态,音型主要以八分音为主,搭配十六分音,念白的加入,有效打破了采茶戏的整体律动,增强了色彩。正采茶曲调抒情、甜美,倒采茶曲调高亢、爽朗,节奏感强,两者特点鲜明,能够形象地展现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将和谐精神

11、与愉悦情感融为一体,具有浓郁的田园乡野气息和江南戏曲特色。台州采茶戏的歌词基本上还是采茶歌联唱的内容,茶女手持花篮,边唱边舞,唱词以台州方言为基础,歌词较为自由,没有过多的讲究,这也是在最大程度上能够将台州采茶戏的民俗民风保留并流传至今的原因。采茶戏角色分为旦角与丑角,为了更好地吸引观众,台州采茶戏中还加入了生动形象的表演动作及幽默诙谐的对白。其结构多样,说唱相间,念白部分以对话式为主,押韵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如黄岩新前采茶:正月 采茶 是新春,敲锣 打鼓 闹盈盈,前村 狮子 抢绣球,后村 滚龙 大翻身。六月 采茶 茶叶粗,粗叶 细制 用工夫,采茶 不怕 太阳晒,烘焙 不怕 砻糠火。从上

12、面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台州采茶戏大部分唱词通俗易懂,表现了茶农在采茶、制茶时辛勤劳动的内容,语言倾向于字正腔圆的表达,合乎押韵规律,旦角在表演中的表达比较含蓄,而丑角大多依靠方言和不押韵来进行艺术表达,以达到诙谐讽刺的喜剧效果。如贩茶客就是采茶戏中的丑角,中国民间戏剧“无丑不成戏”。根据角色需求的不同、现场的需要,丑角还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台州采茶戏中贩茶客的表演更注重语言的含蓄、幽默、诙谐,结合台州地方方言,灵活改变语言中的音韵,随意、即兴、灵活,使采茶戏更具生命力,满足了不同地域百姓的娱乐消遣需求。(三)唱腔特色台州采茶戏,唱腔高亢有力。唱词是劳动人民结合劳动实践进行创新的,与台州地方方言

13、密切结合,真实地表现了广大茶农的生活状态,极具乡土特色,具有艺术性。台州采茶戏按照其吟唱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茶歌,劳作时所吟唱,如小采茶、大采茶;第二类:茶灯,边歌边舞,骨架音与茶歌里的基本相同,如顺采茶、倒采茶;第三类:茶腔,在前二者的基础上加入小调,以民间方言为主,如贩茶调、鲜花调;第四类:采茶串古调,这一类曲调主要表述民间故事及历史人物故事等题材,如古人头调;按照其行腔特点,台州采茶戏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茶腔,沿用原套采茶曲调,以叙述为主,直接表述与采茶相关的内容,是台州采茶戏的主要声腔形式;第二类:路腔,表演时边行路边吟唱,载歌载舞,诙谐风趣;第三类:杂调,曲调最主

14、要的特点是按字行腔,由于其曲牌比較复杂,因此大多用于调剂,不作为主要的曲牌使用。入乡随俗是采茶戏的最大特点。随着采茶戏的发展,单纯曲牌体已然不能满足表现的需要,因此,在采茶戏的不断发展中,板腔体的散板、中板、流水板等结构也不断加入,采茶戏的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四、现阶段台州采茶戏发展面临的问题“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由于地域环境、文化精神、民族历史差异,采茶戏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的音乐文化。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日趋加快,人们的生活状态与生活习俗也发生了变化,大部分传统的民间艺术跟不上时代与大众审美的变化,传承并不理想,台州采茶戏也不例外。机械化、电子化生产方式代替了传统

15、的采茶方式,采茶戏的活动阵地逐渐缩小。过去,庙会、集市、戏棚或家门口的演出及庆祝丰收的表演局面已不复存在。采茶剧团也只能依靠国家的一些扶持政策赖以生存。老艺人大多年逾古稀,年轻演员青黄不接,市场需求也在逐渐萎缩,这一古老的剧种逐渐失去了传承的基础。针对采茶戏市场不断“萎缩”、受众老龄化严重等现状,我们应该积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宣传采茶音乐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在茶文化旅游区及茶叶展销会上结合茶产品进行宣传推广,并采取“老带新”模式,为老一辈民间艺术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在保留原有茶文化艺术精髓的同时,吸收与之相符合的潮流元素,探究采茶戏的共性联系和当代价值,以促进采茶戏的传承发展,也为研究台州民间文化提供一定的历史佐证。参考文献:1张庚.戏曲美学三题j.中国戏剧,1990(10):37-45.2李一,周琦.台州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3孙家国.粤北采茶音乐【牡丹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