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C薄层层析色谱技术原理与应用_第1页
TLC薄层层析色谱技术原理与应用_第2页
TLC薄层层析色谱技术原理与应用_第3页
TLC薄层层析色谱技术原理与应用_第4页
TLC薄层层析色谱技术原理与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TLC (薄层层析色谱)技术原理与应用一、薄层层析(TLC )简介薄层层析是将吸附剂或者支持剂(有时加入固化剂)均匀地铺在一块玻璃上,形成薄层。 把欲分离的样品点在薄层上, 然后用适宜的溶剂展开, 使混合物得以分离的方法。 由于层析 在薄层上进行故而得名。薄层层析是一种微量、快速的层析方法。它不仅可以用于纯物质的鉴定,也可用于混合物的分离、提纯及含量的测定。还可以通过薄层层析来摸索和确定柱层析时的洗脱条件。根据分离的原理不同,薄层层析可以分为两类:用吸附剂铺成的薄层所进行的层析为吸附薄 层层析,吸附薄层中常用的吸附剂为氧化铝和硅胶; 用纤维素粉、硅胶、 硅藻土为支持剂铺 成的薄层,属于分配薄层

2、层析。吸附TLC 固定相为吸附剂 r氧化铝、硅胶。(较多用)TLC分配TLC 固定相为液态(通常为水)固定相吸附在支持剂上。(一)吸附薄层的基本原理:吸附薄层主要是利用吸附剂对样品中各成分吸附能力不同,及展开剂对它们的解吸附能力的不同,使各成分达到分离。吸附作用主要由于物体表面作用力、氢键、络合、静电引力、范德华力等产生。吸附强 度决定于吸附剂的吸附能力,还受被吸附成分的性质影响,更与展开剂的性质有关。1. 吸附薄层层析:在硅胶薄层板上,样品中的两成分是两种结构近似的染料,在展开剂四氯化碳的作用下。在展开剂和薄层板之间不断地产生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由于对氨基偶氮苯的极性比偶氮苯

3、的极性稍强一些,层析的结果,对氨基偶氮苯受到的吸附作用稍强于偶氮苯,从而将两者分离。展开结束以后,会在薄层板上形成两个斑点,混合物中的成分得以分离。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复杂多样,结构近似者不少。特别是对未知结构的成分分析,设计并摸索出合理的层析条件是首要任务。只有先设计出可用的层析条件,再经摸索改进,才可能对未知或者已知成分进行成功地分离。然后才能谈得上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要设计出合理有效的层析条件,必须熟悉薄层层析条件的选择的基本要领。下面对薄层层析条件的选择做一初步介绍。薄层层析的三项基本构成物质是:样品组分、吸附剂、展开剂。摸索层析条件,实际上是协调上述三者的关系,寻求一种能够有效分离样品组分

4、的配合方案及实际操作要领。很明显,一切层析都是针对分析任务,也就是围绕待分离的样品组分来进行调整适应的。可见, 层析条件的选择是以样品中的各组分为中心,适当调适展开剂的吸附剂的极性来实现的。(二)薄层层析条件的选择:1.概述:吸附剂的选择:薄层层析用的吸附剂与其选择原则和柱层析相同。主要区别在于薄层层析要求吸附剂(支持剂)的粒度更细,一般应小于250目,并要求粒度均匀。用于薄层层析的吸附剂或预制薄层一般活度不宜过高,以nm级为宜。而展开距离则随薄层的粒度粗细而定,薄层粒度越细,展开距离相应缩短,一般不超过10厘米,否则可引起色谱扩散影响分离效果。展开剂的选择:薄层层析,当吸附剂活度为一定值时(

5、如n或m级),对多组分的样品能否获得满意的分离,决定于展开剂的选择。中草药化学成分在脂溶性成分中,大致可按其极性不同而分为无极性、弱极性、中极性与强极性。基本思路是根据待分离样品组分的极性来确定吸附剂的极性(类型、活化度)和展开剂的极性(主要溶剂、调节溶剂、辅助溶剂等)。要协调、处理好吸附剂、展开剂、及被分离成分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到理想的薄层层析结果。2. 吸附剂:对吸附剂的基本要求是颗粒细致(薄层层析用的吸附剂与其选择原则和柱层析相同。主要区别在于薄层层析要求吸附剂 /支持剂的粒度更细,一般应小于 250目,并要求粒度均匀)、大小均匀(亦即有较大的表面积和适当的吸附活性);不能与样品组分

6、、样品溶剂、展开剂发生化学反应;更不能与溶剂及展开剂发生溶解。(注:实际操作中,可通过选择不同的活化温度对吸附剂活性进行调节)。用于薄层层析的吸附剂或预制薄层一般活度不宜过高,以nni级为宜。而展开距离则随薄层的粒度粗细而定,薄层粒度越细,展开距离相应缩短,一般 不超过10厘米,否则可引起色谱扩散影响分离效果。最常用的吸附剂是 和。另外,市场上还有氧化镁、硅酸镁、碳酸镁、硅 藻土、活性炭等。其中,只有活性炭是非极性吸附剂,其余均是极性吸附剂。它们对水和极 性大的化合物吸附能力强。(1) 氧化铝:化学式为A12O3 ,国产层析用氧化铝有碱性、中性、酸性三种,以中性氧化铝应用较广。氧化铝的特点:A

7、:氧化铝为吸附力较强的极性吸附剂,它适用于中性或者碱性的亲脂性化合物的分离。通常氧化铝的吸附能力与其自身的含水量有关。含水越多,吸附活性越小,吸附能力越小。 氧化铝根据其含水量多少将其活性划分为五级。B:氧化铝的吸附能力与其自身的含水量有关(2) 硅胶:表达式为SiO2?XH2O。层析用硅胶是一种多孔性物质,它的硅氧环交链结构表面上密布极 性硅醇基(-Si - OH ),这种极性的硅醇基能和许多化合物形成氢键而产生吸附。特点:A:硅胶的吸附能力比氧化铝稍弱,其吸附活性也与含水量呈负性相关。如对有机酸、 挥发油、茹类、皂昔、黄酮、K醍、氨基酸等成分的分离适用,不能用于生物碱等碱性物质 的分离。B

8、:硅醇基显较弱的酸性,因而,硅胶只能用于中性、或酸性成分的分离,碱性成分不 能用它分离。由于结构的决定作用,氧化铝的活化温度可以很高(150 C 160 C),而硅胶的活化温度却不能太高(105 C- 110 C)。一旦超过500 C,硅醇基会相互脱水而失活。C:硅胶的活化温度通常为 105 C- 110 C,不能过高。根据样品的酸碱性和极性大小确定了吸附剂以后,正确选择展开剂也是保证层析较好的分离的重要条件。3. 展开剂:展开剂:薄层层析中用来将样品展开的溶剂。展开:用极性适当的溶剂浸润已经点了样品的薄层板一端,凭借毛细作用带动样品在薄层板上移动,最终使样品分离的操作过程。展开剂常是由两种或

9、者两种以上的溶剂铉一定的比例组成的溶剂系统。简称溶剂系统或展开所用的溶剂。 展开剂”=溶剂系统”=溶剂”;展开”=展开过程”4. 被分离成分:被分离成分:分析任务所要完成分离的样品中的有效成分。被分离成分的极性决定于其母核结构类型及官能团极性。如果吸附剂活性和展开剂活性固定不变的条件下, 被分离成分的极性越大, 吸附剂对其作用越强, 展开距离越短;被分离 成分极性越弱,吸附剂对其作用越大,展开距离越大。一些基团的极性相对大小顺序已经在课本P31列出。当然,具体物质的极性大小判断时,还要结合分子结构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总之,选择层析条件时,必须针样品中对被分离成分的极性,试行判断或确定吸附剂种类

10、和活性,再探索配制展开剂。在选择层析条件时,必须根据样品、展开剂、被分离物质三方面缩合考虑。历史上吸附层析出现最早,是由俄国生物学家茨维特用碳酸钙作为固定相,石油酰作为流动 相来分离植物色素的。 除了吸附层析之外,另一经典的层析法是以液体作为固定相的液相层 析。液体固定相(多为水)被吸附在固态载体物质上,这些载体物质多是一种多孔性物质。这些液态固定相被载体固定在柱中,就成为液-液分配柱层析。(三)分配薄层层析:用极性溶剂吸昔在固体支持剂上所形成的混合物,铺成薄层(或装柱),然后活化、点样(或上样),再用极性较弱的展开剂(或洗脱剂)进行展开。分配层析的一般原理:在展开过程中,各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

11、相之间作连续不断的分配, 由于各成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因而可以达到相互分离的目的。以CS表示某成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Cm表示某成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则分配系数:K = CS/Cm载体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中性、多孔粉末、无吸附活性、在洗脱剂之中不溶解;所能够吸收固定相的量,最好能达载体本身重量的 50%以上;能使流动相自由的通过载体所吸收的固定相,并且不改变溶剂系统的组成。能够满足这些条件的载体是硅胶、硅藻土、纤维素粉等。分配层析所用的固定相一般为水及各种水溶液(酸、碱、盐与缓冲液)、甲酰胺、低级醇(亲水性)等。分配层析所用的流动相选用与水不溶(或微溶)的有机溶剂。如石油酰、苯、卤代烷类、

12、脂类、酮类(如丁酮)、醇类(丁醇、戊醇)等或者它们的混合物。分配层析对混合物中各成分的分离,主要决定于各成分分配系数的差异,一般说来,对于种类成分均能适用,特别能适用于水溶性、亲水性物质而又稍能溶于有机溶剂中者。这样就恰好弥补了一般吸附层析(如氧化铝吸附层析适用于亲脂性物质)的不足。但是,由于分配柱层析样品处理量较少,因此,如能用吸附柱层析解决问题时,常优先使用氧化铝或硅胶吸附柱层析。一般分配层析的条件可以由 PC来摸索,再应用于分配柱层析。(四)薄层的制备:1 .基板的规格和构成:5 X15cm、5X20 cm、10 X10cm、20 X20 cm大小的玻璃板或者不锈钢板、塑料板。2 .薄层

13、板的分类:软板(制板时不加粘合剂)、硬板(制板时加入粘合剂)。3. 软板的制备:详见 P32。4. 硬板的制备:详细演示、介绍手工铺板,了解薄层涂铺器的使用方法。(五)薄层层析的操作步骤:1 .点样:A:样品的溶解:将样品溶于展开剂极性相近、挥发性高的有机溶剂。B:薄层点样:用毛细管(0.5mm以下)或用专业点样器进行点样。点样的要求:样点位置应在距离底边1-1.5cm处;点样量适当;样点直径小于 2-3mm ;间隔反复点样;多个样点时,间隔为 2cm且处于同一条直线上。经验做法:可先在 PC或TLC点上不同量的样品,并展开、显色后观察分离情况,以 此确定最佳样品用量。2 .展开:当样点上的溶

14、剂充分挥干后,将薄层放置在密闭容器中,使适当的展开剂从薄层的一端向另 一端进行浸润展开的过程。要求:密闭容器可选用层析缸、标本缸、标本筒等;展开方式有上行法、下行法之分, 展开方向有单向、双向、多次展开等。详见 P33。注意事项:先悬空饱和、再入液展开;样点不能泡在展开剂中; 薄层浸入时不能歪斜进 入。3.显色:用适当的方法或者适当的显色剂处理薄层,使其上可能已经分离的各成分斑点显示出来,以 方便计算各个斑点的比移值,从而提供定性与定量的依据。显色的基本步骤是:一看、二照、三碘、四显,荧光背景也常见。详见P34 。4 .比移值的计算与定性、定量:展开结束后,经过各种显色操作后,样品中各个成分的

15、斑点可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离,为了表达各成分的相对位置(极性)通常以比移值作为称量斑点位置的指标。比移值的符号为Rf:Rf =(斑点中心与原始样点之间的距离)/(溶剂前沿与原始样点之间的距离)注意事项:薄层层析的 Rf值受多种因素影响,即使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做了,结果的重 现性仍较差。因此,薄层定性时常与标准品一起点样进行对比分析。二、展开剂的选择与常见溶剂的极性(一)展开剂的选择:在吸附薄层中,化合物在吸附薄层上移动的速度与展开剂的极性有关。展开剂的极性越大, 化合物移动的速度越快,展开剂的极性越小,化合物的移动速度慢。薄层层析要得到较好的展开效果, 必须依据所要分离的样品来正确选择层析条件,

16、对样品的极性进行认真研究,以确定及实验摸索适宜的吸附剂、 展开剂。当吸附剂活度为一定值时(如 n或m级),对多组分的样品能否获得满意的分离,决定于展开剂的选择。中草药化学成分在脂溶性成分中,大致可按其极性不同而分为无极性、弱极性、中极性与强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需要利用溶剂的极性大小,对展开剂的极性予以调整。通常先用单一溶剂展开, 根据被分离物质在薄层上的分离效果, 进一步考虑改变展开剂的极 性。Rf值最佳范围在0.30.5范围;可用范围在0.20.9。如果Rf较大可适量加入极性较 小的溶剂,以降低展开剂极性。反之,加入极性大的溶剂。(二)展开剂的极性常用展开剂的极性次序可用溶剂的溶剂强度

17、参数Q来衡量。溶剂的£0越大,极性越强,洗脱能力越强。反之越若。常用溶剂的极性如下:溶剂沸点溶剂强度参数 0溶剂强度参数 P'选择性组别异辛烷99 0.01 0.1正已烷69 0.01 0.1叔丁基甲酰 56 0.35 2.5 1苯 81 0.32 2.7 7乙酰 2.8 1二氯甲烷 40 0.42 3.1 5正丙醇 97 0.82 4.0 2四氢味喃 66 0.82 4.0 3乙酸乙酯 77 0.58 4.4 6a氯仿 61 0.40 4.1 8二氧六环 101 0.56 4.8 6a丙酮0.665.1 6a乙醇0.884.3 2醋酸大6.0 4乙割0.655.8 6b甲醇

18、0.955.1 2水很大10.2 8Snyder根据溶剂的极性p'分成选择性不同的八组,因此若某一溶剂作展开剂分离效果不好。则选择同组的另一种溶剂作展开剂就不会对色谱分离有明显的改变,而选择溶剂强度相同而选择性不同的组中的另一种溶剂可能改变色谱分离情况。文献来源何华,倪坤仪主编,自现代色谱分析,化工版2004.2 第一版。三)应用实例1、药物及天然产物中的应用根据本人的几年薄层层析经验,参考药典等国家药品标准和有关文献,将2000版药典一部里部分有代表性的对照品的薄层层实例按展开剂极性排序,并对其规律做一些分析。以下的分析和介绍是总体描述性的,目的是快速、简便地选择展开剂。 如果想了解

19、展开剂选择的各种理论,请参考其他专著。选择展开剂,要依据溶剂极性和他们的混溶性,溶剂对被分析物的溶解性,以及被分析物的结构。这里只讨论药典里通常使用的以硅胶为固定相主体的正相薄层,也不考虑板的活性。列出溶剂极性参数表,方便以下比较展开剂。环已烷:-0.2、石油酰(I类,3060 C)、石油酰(II类,6090 C)、正已烷:0.0、甲苯:2.4、二甲苯:2.5、苯:2.7、二氯甲烷:3.1、异丙醇:3.9、 正丁醇:3.9、四氢味喃:4.0、氯仿:4.1、乙醇:4.3、乙酸乙酯:4.4、甲醇:5.1、丙酮:5.1、乙睛:5.8、 乙酸:6.0、水:10.2于溶剂混溶性,一般根据相似相溶原则,

20、需要注意,极性相差大的不混溶, 比如正己烷与甲 醇。多元展开剂,主体的两种溶剂不能混溶, 就需要通过第三种溶剂来调和。 比如:石油酰、 正庚烷、正已烷、戊烷、环已烷和甲醇、水之类的。一般正相色谱,固定相为极性,被分析物质的极性越大,需要极性更大的展开剂。了解被分析物的极性可以通过分析其结构获得,很难获得它的极性指数。物质分子化学结构中,通常由较极性部分和非极性部分两部分。例如下面以苯丙烷为极性小部分,随着极性基团部分的增加,总体的极性就增加,展开剂极性也增加了。 依次为肉桂酸、阿魏酸、咖啡酸、 菊苣酸、绿原酸。相应展开剂分别为:正己烷一乙酰一冰醋酸(5:5:0.1)、苯一冰醋酸一甲醇(30:1

21、:3)、氯仿一甲醇一甲酸(9:1: 0.5 )、石油酰一乙酸乙酯一甲酸(3:6: 1 )、醋酸丁酯一甲酸一水(7:2.5:2.5)。(由于薄层板、比移值不同的原因,展开剂极性比较是相对的,并 非绝对的后者大于前者)。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不同化合物,怎么定它的极性,又用什么标准来定它对应的展开剂呢? 以下分开讨论不同化合物极性情况及其对应的展开剂。(1) 极性较小的挥发性物质。比如:冰片:石油酰 (3060 C)一醋酸乙酯(17:3)、厚朴酚:苯一醋酸乙酯 (9:1.5)、*香附 酮:苯一醋酯乙酯一冰醋酸 (92:5:5)、丹皮酚:环己烷一醋酸乙酯(3:1),这类化合物,以石油酰、正构烷和苯为体

22、积百分数比较大的溶剂,通常起溶解和分离化合物的作用,而用醋酸乙酯为调节Rf (比移值)的溶剂。为了减少拖尾之类其他相似相溶原则以外的影响,适当 加入添加剂,如有机酸或者有机碱。(2) 极性较小的不挥发性物质。比如:3 -谷笛醇:环己烷一醋酸乙酯一甲醇(6:2.5:1)或者环己烷一丙酮(5:2)、熊果酸:甲苯一醋酸乙酯一冰醋酸(12:4:0.5)、齐墩果酸:氯仿一甲醇(40:1)、猪去氧胆酸:氯仿一乙酰 一冰醋酸(2:2:1)、大黄素:苯一醋酸乙酯一甲醇(15:2:0.2)或者苯一乙醇 (8:1)、丹参酮II A: 苯-醋酸乙酯-甲酸(40:25:4)、穿心莲内酯:氯仿-无水乙醇(9:1)、靛玉

23、红、靛蓝氯仿一乙醇 (9:1)或者苯一氯仿一丙酮(5:4:1)。这类物质展开剂极性比极性较小的挥发性物质洗脱力强一 些,因为这类物质极性小的母核大,而极性大的基团通常可以形成氢键,比如愈酸、羟基。以上物质,母核分子量减小、母核结构中不饱和健的增加(尤其是出现苯环),极性基团的增加,都使极性增加,展开剂极性也增大。这个范围内的物质很多,一般展开剂大百分数的 溶剂可以从环己烷 一甲苯一二甲苯一苯一氯仿的顺序,按照极性要求选择。这里注 意,异丙醇、正丁醇极性指数也比较小,在这范围的化合物很少用,因为粘性大、展开慢,造成斑点扩散;另外,羟基的氢键作用力也有不利。调节Rf值的溶剂,从醋酸乙酯一甲醇一丙酮

24、一乙醇。挥发性物质也有很多带洗基、羟基的,但从它的挥发性就可以明白, 分子间作用力不强,另外,母核与石油酰、正构烷和苯的结构差异小,估计更容易脱离硅胶吸附,更快进入溶剂中,而不需要通过提高展开剂的极性。(3) 皂昔类。人参皂背:氯仿一甲醇一水(65:35:10)10 C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或正丁醇一醋酸乙酯一水(4:1:5)的上层溶液或氯仿一醋酸乙酯一甲醇一水(15:40:22:10)10 C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芍药背:氯仿一醋酸乙酯一甲醇一甲酸(40:5:10:0.2)、黄苓昔:醋酸乙酯一丁酮一醋酸一水(10:7:5:3)、橙皮昔:苯 一醋酸乙酯一甲酸一水(1:12:2.5:3)的上层溶液、葛

25、根素:氯仿一甲醇一水(14:5:0.5)、芦丁:醋酸乙酯一甲酸一水 (8:1:1)。这类物质,由于存在糖的多羟基结构,昔元的结构影响变小。展开剂中使用极性大的有机溶剂(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正丁醇)和水。乙酸和甲酸的使用,一方面增大展开剂极性,另外也可以抑制硅胶羟基的作用, 减少拖尾。由于混溶性和硅胶耐酸能力的限制,水和酸的使用是有限度的。(4) 极性大的小分子有机酸。没食子酸:氯仿一醋酸乙酯一甲酸(5:4:1)、阿魏酸、咖啡酸、菊苣酸、绿原酸、异绿原酸。这类物质多数是苯乙烯母核的, 这个结构的极性本身比较大, 另外有酚羟基和愈酸基团, 个 别有多羟基配基。皂昔的展开剂差不多,极性大。注意甲酸

26、通常指的是浓度 85%左右的,含 有水。(5) 含氮有机物。盐酸小栗碱:苯一醋酸乙酯一甲醇一异丙醇一浓氨试液(12 : 6: 3 : 3: 0.6)(氨蒸气饱和)或正丁醇一冰醋酸-水(7:1:2)、麻黄碱:氯仿一甲醇一浓氨试液(20:5:0.5)或正丁醇一冰醋酸一水(8:2:1)、甘草酸铉:醋酸乙酯一甲酸一冰醋酸一水(15:1:1:2)。由于NH2硅醇基的作用很强,在强极性展开剂加有机酸、有机碱扫尾。对于极性化合物,使用正丁醇对斑点扩散影响较小,因为化合物和硅胶的作用强。进行薄层分析基本可以根据母核、 基团,选择相似的化合物对号入座。 当然,具体的条件优 化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了。 遇到较困难的

27、分离, 需要使用到设计优化方法的, 已经不属于本 文讨论范围了。2、有机合成中展开剂的选择做有机合成时走板子是常有的事,展开剂的选择就至关重要了,选择适当的展开剂是首要任务.一般常用溶剂按照极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大概为:石油迷己烷 苯乙酰THF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使用单一溶剂,往往不能达到很好的分离效果,往往使用混合溶剂通常使用一个高极性和低级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高极性的溶剂还有增加区分度的作用,常用的溶剂组合有:Petroleumether/Ethylacetate, petroleumether/Acetone, Petroleumether/Ether,CHCl3/ethylaceta

28、tePetroleumether/CH2Cl2, ethylacetate/MeOH,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一般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 然后不断尝试比例, 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展开剂的选择条件:对的所需成分有良好的溶解性; 可使成分间分开;待测组分的Rf在0.20.8 之间,定量测定在0.30.5之间;不与待测组分或吸附剂发生化学反应;沸点适中,黏度较小;展开后组分斑点圆且集中; 混合溶剂最好用新鲜配制。一般来说,弱极性溶剂 体系的基本两相由正己烷和水组成,再根据需要加入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来调节溶剂系统的极性,以达到好的分离效果,适

29、合于生物碱、黄酮、茹类等的分离;中等极性的溶剂体系 由氯仿和水基本两相组成,由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蕙醍、香豆素,以及 一些极性较大的木脂素和茹类的分离;强极性溶剂,由正丁醇和水组成,也靠甲醇、乙醇, 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极性很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很多时候,展开剂的选择要靠自己不断变换展开剂的组成来达到最佳效果。我们在实验中, 为了实现一个配体与其他杂质有效分离,曾经尝试了很多种的溶剂组合,最后才找到石油酰EtOAc HCOOH (5.5 : 3.5 : 0.1 )混合溶剂。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

30、(或者加入第三种溶剂),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斑点较拖"),最好是换溶剂。对于在硅胶中这种酸性物质上易分解的物质,在展开剂里往往加一点点三乙胺,氨水,毗嚏等碱性物质来中和硅胶的酸性。(选择所添加的碱性物质,还必须考虑容易从产品中除去,氨水无疑是较好的选择。)分离效果的好坏和所用硅胶和溶剂的质量很有关系:不同厂家生产的硅胶可能含水量以及颗粒的粗细程度,酸性强弱不同,从而导致产品在某个厂家的硅胶中分离效果很好,但在另一个厂家的就不行。溶剂的含水量和杂质含量对分离效果都有明显的影响。温度,湿度对分离效果影响也很明显,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有时同一展开条件,上下午的Rf截然不同展开剂的

31、选择主要根据样品的极性、溶解度和吸附剂的活性等因素来考虑在进行薄层层析时,首先应该知道未知化学成分的类型,其极性的大致归属,从提取液或从色谱柱的流动相极性可知, 另外某样品里含多种化学成分先按极性不同大致分,然后细分,对于分离未知的化学物质, 展开剂的选择也是一个摸索的过程,不应该仅仅从展开剂考虑,多因素综合衡量!溶剂:层析过程中溶剂的选择,对组分分离关系极大。在柱层析时所用的溶剂(单一剂或混合溶剂)习惯上称洗脱剂,用于薄层或纸层析时常称展开剂。洗脱剂的选择,须根据被分离物质与所选用的吸附剂性质这两者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在用极性吸附剂进行层析时,当被分离物质为弱极性物质, 一般选用弱极性溶剂为洗脱

32、剂;被分离物质为强极性成分,则须选用极性溶剂为洗脱剂。如果对某一极性物质用吸附性较弱的吸附剂(如以硅藻土或滑石粉代替硅胶),贝U洗脱剂的极性亦须相应降低。在柱层操作时,被分离样品在加样时可采用于法,亦可选一适宜的溶剂将样品溶解后加入。溶解样品的溶剂应选择极性较小的,以便被分离的成分可以被吸附。然后渐增大溶剂的极性。这种极性的增大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称为梯度洗脱”,使吸附在层析柱上的各个成分逐个被洗脱。如果极性增大过诀(梯度太大),就不能获得满意的分离。溶剂的洗脱能力,有时可以用溶剂的介电常数(对来表示。介电常数高,洗脱能力就大。以上的洗脱顺序仅适用于极性吸附剂,如硅胶、氧化铝。对非极性吸附剂

33、,如活性炭,则正好与上述顺序 相反,在水或亲水住溶剂中所形成的吸附作用,较在脂溶性溶剂中为强。3. 被分离物质的性质:被分离的物质与吸附剂,洗脱剂共同构成吸附层析中的三个要素, 彼此紧密相连。在指定的吸附剂与洗脱剂的条件下,各个成分的分离情况,直接与被分离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有关。对极性吸附剂而言,成分的极性大,吸附住强。当然,中草药成分的整体分子观是重要的,例如极性基团的数目愈多,被吸附的住能就会更大些,在同系物中碳原子数目少些,被吸附也会强些。 总之,只要两个成分在结构上存在差别,就有可能分离,关键在于条件的选择。 要根据被分离物质的性质,吸附剂的吸附强度,与溶剂的性质这三者的相互关系来考虑。

34、首先要考虑被分离物质的极性。如被分离物质极性很小为不含氧的茹烯,或虽含氧但非极性基团,则需选用吸附性较强的吸附剂,并用弱极性溶剂如石油酰或苯进行洗脱。但多数中药成分的极性较大,则需要选择吸附性能较弱的吸附 剂(一般mW级)。采用的洗脱剂极性应由小到大按某一梯度递增,或可应用薄层层析以 判断被分离物在某种溶剂系统中的分离情况。此外,能否获得满意的分离,还与选择的溶剂梯度有很大关系。 现以实例说明吸附层析中吸附剂、洗脱剂与样品极性之间的关系。如有多组分的混合物,象植物油脂系由烷烧、烯烧、舀醇酯类、甘油三酸醋和脂肪酸等组份。当以 硅胶为吸附剂时,使油脂被吸附后选用一系列混合溶剂进行洗脱,油脂中各单一

35、成分即可按 其极性大小的不同依次被洗脱。又如对于C-27笛体皂忒元类成分,能因其分字中羟基数目的多少而获得分离:将混合皂忒 元溶于含有5%氯仿的苯中,加于氧化铝的吸附柱上,采用以下的溶剂进行梯度洗脱。如改 用吸附性较弱的硅酸镁以替代氧化铝,由于硅酸镁的吸附性较弱, 洗脱剂的极牲需相应降低,亦即采用苯或含5%氯仿的苯,即可将一元羟基皂忒元从吸附剂上洗脱下来。这一例子说明,同样的中草药成分在不同的吸附剂中层析时,需用不同的溶剂才能达到相同的分离效果,从而说明吸附剂、溶剂和欲分离成分三者的相互关系。3、薄层色谱在中草药中的应用薄层层析是一种简便、快速、微量的层析方法。一般将柱层析用的吸附剂撒布到平面

36、如玻璃 片上,形成一薄层进行层析时一即称薄层层析。其原理与柱层析基本相似。(1) 薄层层析的特点:薄层层析在应用与操作方面的特点与柱层析的比较。(2) 吸附剂的选择:薄层层析用的吸附剂与其选择原则和柱层析相同。主要区别在于薄层层析要求吸附剂(支持剂)的粒度更细,一般应小于250目,并要求粒度均匀。用于薄层层析的吸附剂或预制薄层一般活度不宜过高,以nm级为宜。而展开距离则随薄层的粒度粗细而定,薄层粒度越细,展开距离相应缩短,一般不超过10厘米,否则可引起色谱扩散影响分离效果。(3) 展开剂的选择:薄层层析,当吸附剂活度为一定值时(如n或in级),对多组分的样品能否获得满意的分离,决定于展开剂的选

37、择。中草药化学成分在脂溶性成分中,大致可按其极性不同而分为无极性、弱极性、中极性与强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需要利用溶剂的极性大小,对展开剂的极性予以调整。(4) 特殊薄层:针对某些性质特殊的化合物的分离与检出,有时需采用一些特殊薄 层。 荧光薄层:有些化合物本身无色,在紫外灯下也不显荧光,又无适当的显色剂时,则可在吸附剂中加入荧光物质制成荧光薄层进行层析。展层后置于紫外光下照射,薄层板本身显荧光,而样品斑点处不显荧光,即可检出样品的层析位置。 常用的荧光物质多为无机物。其365nm紫外光是在 254nm紫外光激发下显出荧光的,如镒激洁的硅酸锌。另一种为在激发下发出荧光的,如银激化的硫化锌硫

38、化镐。 络合薄层:常用的有硝酸银薄层,用来分离碳原子数相等而其中C 一 C双键数目不等的一系列化合物,如不饱和醇、酸等。其主要机理是由于C 一 C键能与硝酸银形成络合物,而饱和的 C 一 C键则不与硝酸银络合。因此在硝酸银薄层上,化台物可由于饱和程 度不同而获得分离。层析时饱和化合物由于吸附最弱而Rf最高,含一个双键的较含两个双键的Rf值高,含一个三键的较含一个双键的Rf值高。此外,在一个双键化台物中, 顺式的与硝酸银络合较反式的易于进行。因此,还可用来分离顺反异构体。 酸碱薄层和PH缓冲薄层:为了改变吸附剂原来的酸碱性,可在铺制薄层时采用稀酸或 稀碱以代替水调制薄层。例如硅胶带微酸性,有时对

39、碱性物质如生物碱的分离不好,如不能展层或拖尾,则可在铺薄层时,用稀碱溶液0.10. 5NNa0H溶液制成碱性硅胶薄层。 例如 猪屎豆碱在以硅胶为吸附剂时,以氯仿-丙酮一甲醇(8 : 2 : 1)为展开剂Rf V0. 1,采用碱性硅胶薄层用上述相同展开剂,Rf值增至0. 4左右。说明猪屎豆碱为-碱性生物碱。(5) 应用:薄层层析法在中草药化学成分的研究中,主要应用于化学成分的预试、 化学成分的鉴定及探索柱层分离的条件。用薄层层析法进行中草药化学成分预试,可依据各类成分性质及熟知的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由于在薄层上展层后,可将一些杂质分离,选择性高,可使预试结果更为可靠。(6) 中草药中的应用以薄

40、层层析法进中草药化学成分鉴定,最好要有标准样品进行共薄层层析。如用数种溶剂展层后,标准品和鉴定品的Rf值、斑点形状颜色都完全相同,则可作初步结论是同一化合物。但一般需进行化学反应或红外光谱等一种仪器分析方法加以核对。用薄层层析法探索柱层分离条件, 是实验室的常规方法。 在进行柱层分离时, 首先考 虑选用何种吸附剂与洗脱剂。 在洗脱过程中各个成分将按何种顺序被洗脱, 每一洗脱液中是 否为单一成分或混合体, 均可由薄层的分离得到判断与检验。 通过薄层的预分离, 还可以了 解多组分样品的组成与相对含量。 如在薄层上摸索到比较满意的分离条件, 即可将此条件用 于干柱层析。但亦可以将薄层分离条件经适当改

41、变, 转至一般往层所采用洗脱的方式进行制备柱分离。利用薄层的预分离寻找柱层的洗脱条件时,假定在薄层上所测得的Rf值一样品在柱层中的比移率(R)。这是由于在薄层展开时,薄层固定相中所含的溶剂经过不断的蒸发, 而使薄层上各点位置所含的溶剂量是不等的,靠近起始线的含量高于薄层的前沿部分。但若严格控制层析操作条件,则可得到接近真实的Rf值。用薄层进行某一组分的分离,其 Rf值范围,一般情形下为 0. 85 > Rf >0 . 05。此外,薄层层析法亦应用于中草药品种、药材 及其制剂真伪的检查、质量控制和资源调查,对控制化学反应的进程,反应副产品产物的检查,中间体分析,化学药品及制剂杂质的检

42、查,临床和生化检验以及毒物分析等,都是有效的手段。选择适当的展开剂是首要任务.一般常用溶剂按照极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大概为:石油迷&lt;己烷&lt;苯&lt;乙酰&lt;THF&lt;乙酸乙酯&lt;丙酮&lt;乙醇&lt;甲醇使用单一溶剂,往往不能 达到很好的分离效果,往往使用混合溶剂通常使用一个高极性和低级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 剂,高极性的溶剂还有增加区分度的作用,常用的溶剂组合有Petroleumether/Ethylacetate, petroleumether/Acetone, Petroleumether/Ether,

43、 Petroleumether/CH2Cl2,ethylacetate/MeOH,CHCl3/ethylacetate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一般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 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展开剂的选择条件:对的所需成分有良好的溶解性;可使成分间分开;待测组分的Rf在0.20.8之间,定量测定在0.30.5之间;不与待测组分或吸附剂发生化学反应; 沸点适中,黏 度较小;展开后组分斑点圆且集中; 混合溶剂最好用新鲜配制。一般来说,弱极性溶剂体系的基本两相由正己烷和水组成,再根据需要加入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来调节溶剂系统的

44、极性,以达到好的分离效果,适合于生物碱、黄酮、茹类等的分离;中等极性的溶剂体系由氯仿和水基本两相组成,由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 合于蕙醍、香豆素,以及一些极性较大的木脂素和茹类的分离;强极性溶剂,由正丁醇和水组成,也靠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极性很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很多时候,展开剂的选择要靠自己不断变换展开剂的组成来达到最佳效果。我们在实验中,为了实现一个配体与其他杂质有效分离,曾经尝试了很多种的溶剂组合,最后才找到石油酰 一EtOAc HCOOH (5.5 : 3.5 : 0.1 )混合溶剂。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

45、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或者加入第 三种溶剂),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斑点较拖"),最好是换溶剂。对于在硅胶中这种酸性物质上易分解的物质,在展开剂里往往加一点点三乙胺,氨水,毗嚏等碱性物质来中和硅胶的酸性。(选择所添加的碱性物质,还必须考虑容易从产品中除去,氨水无疑 是较好的选择。)分离效果的好坏和所用硅胶和溶剂的质量很有关系:不同厂家生产的硅胶 可能含水量以及颗粒的粗细程度,酸性强弱不同,从而导致产品在某个厂家的硅胶中分离效果很好,但在另一个厂家的就不行。溶剂的含水量和杂质含量对分离效果都有明显的影响。温度,湿度对分离效果影响也很明显,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有时同一展开条

46、件,上下午的Rf截然不同展开剂的选择主要根据样品的极性、溶解度和吸附剂的活性等因素来考虑在进行薄层层析时,首先应该知道未知化学成分的类型,其极性的大致归属,从提取液或从色谱柱的流动相极性可知,另外某样品里含多种化学成分先按极性不同大致分,然后细分,对于分离未知的化学物质,展开剂的选择也是一个摸索的过程,不应该仅仅从展开剂考虑,多因素综合衡量!溶剂:层析过程中溶剂的选择,对组分分离关系极大。在柱层析时所用的溶剂(单一剂或混合溶剂)习惯上称洗脱剂,用于薄层或纸层析时常称展开剂。洗脱剂的选择,须根据被分离物质与所选用的吸附剂性质这两者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在用极性吸附剂进行层析时,当被分离物质为弱极性物质

47、,一般选用弱极性溶剂为洗脱剂;被分离物质为强极性成分,则须选用极性溶剂为洗脱剂。 如果对某一极性物质用吸附性较弱的吸附剂(如以硅藻土或滑石粉代替硅胶),则洗脱剂的极性亦须相应降低。在柱层操作时,被分离样品在加样时可采用于法,亦可选一适宜的溶剂将样品溶解后 加入。溶解样品的溶剂应选择极性较小的,以便被分离的成分可以被吸附。然后渐增大溶剂的极性。这种极性的增大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称为梯度洗脱”,使吸附在层析柱上的各个成分逐个被洗脱。如果极性增大过诀(梯度太大),就不能获得满意的分离。溶剂的洗脱能力,有时可以用溶剂的介电常数( 对来表示。介电常数高,洗脱能力就大。以上的洗脱 顺序仅适用于极性吸附剂

48、,如硅胶、氧化铝。对非极性吸附剂,如活性炭,则正好与上述顺 序相反,在水或亲水住溶剂中所形成的吸附作用,较在脂溶性溶剂中为强。3.被分离物质的性质:被分离的物质与吸附剂,洗脱剂共同构成吸附层析中的三个要 素,彼此紧密相连。在指定的吸附剂与洗脱剂的条件下,各个成分的分离情况, 直接与被分离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有关。对极性吸附剂而言,成分的极性大,吸附住强。当然,中草药成分的整体分子观是重要的,例如极性基团的数目愈多, 被吸附的住能就会更大些,在同系物中碳原子数目少些,被吸附也会强些。总之,只要两个成分在结构上存在差别,就有可能分离,关键在于条件的选择。 要根据被分离物质的性质,吸附剂的吸附强度,与溶

49、剂的性质这三者的相互关系来考虑。首先要考虑被分离物质的极性。如被分离物质极性很小为不含氧的茹烯,或虽含氧但非极性基团, 则需选用吸附性较强的吸附剂,并用弱极性溶剂如石油酰或苯进行洗脱。但多数中药成分的极性较大,则需要选择吸附性能较弱的吸附剂(一般mW级)。采用的洗脱剂极性应由小到大按某一梯度递增,或可应用薄层层 析以判断被分离物在某种溶剂系统中的分离情况。此外,能否获得满意的分离,还与选择的溶剂梯度有很大关系。现以实例说明吸附层析中吸附剂、洗脱剂与样品极性之间的关系。如有多组分的混合物,象植物油脂系由烷烧、烯烧、舀醇酯类、甘油三酸醋和脂肪酸等组份。 当以硅胶为吸附剂时, 使油脂被吸附后选用一系

50、列混合溶剂进行洗脱,油脂中各单一成分即可按其极性大小的不同依次被洗脱。又如对于C-27笛体皂忒元类成分,能因其分字中羟基数目的多少而获得分离:将混合皂忒 元溶于含有5%氯仿的苯中,加于氧化铝的吸附柱上,采用以下的溶剂进行梯度洗脱。如改 用吸附性较弱的硅酸镁以替代氧化铝,由于硅酸镁的吸附性较弱, 洗脱剂的极牲需相应降低,亦即采用苯或含5%氯仿的苯,即可将一元羟基皂忒元从吸附剂上洗脱下来。这一例子说明,同样的中草药成分在不同的吸附剂中层析时,需用不同的溶剂才能达到相同的分离效果,从而说明吸附剂、溶剂和欲分离成分三者的相互关系。三、显色方法(一).概述一看、二照、三碘、四显,荧光背景也常见A:首先在

51、日光下观察,划出有色物质的斑点位置B:在紫外灯下观察有无暗斑或荧光斑点C:大部分有机物会吸附碘可逆的产生棕色或黄色斑点。D:荧光薄板检测,观察荧光薄板中出现的暗斑。E:既无色又无紫外吸收的物质,可以用显色剂显色显色剂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检查一般有机化合物的通用显色剂;另一类是根据化合物分类或特殊官能团设计的专属性显色剂。(二).通用显色剂硫酸常用的有四种溶液:硫酸 -水(1 : 1)溶液;硫酸-甲醇或乙醇(1 : 1)溶液;1.5mol / L硫酸 溶液与0.5-1.5mol /L硫酸铉溶液,喷后110 C烤15min,不同有机化合物显不同颜色。 0.5 %碘的氯仿溶液 对很多化合物显黄棕色

52、。 中性0.05 %高镒酸钾溶液 易还原性化合物在淡红背景上显黄色。 碱性高镒酸钾试剂还原性化合物在淡红色背景上显黄色。溶液I: 1%高镒酸钾溶液;溶液H : 5%碳酸钠溶液;溶液I和溶液H等量混合应用。 酸性高镒酸钾试剂喷1.6%高镒酸钾浓硫酸溶液(溶解时注意防止爆炸),喷后薄层于180 C加热1520min。 酸性重铭酸钾试剂喷5 %重铭酸钾浓硫酸溶液,必要时 150 C烤薄层。 5 %磷钳酸乙醇溶液喷后120 C烘烤,还原性化合物显蓝色,再用氨气薰,则背景变为无色。 铁割化钾-三氯化铁试剂 还原性物质显蓝色,再喷 2mol /L盐酸溶液,则蓝色加深。溶液I: 1%铁割化钾溶液;溶液H :

53、 2%三氯化铁溶液;临用前将溶液I和溶液H等量混合。(三).专属性显色剂由于化合物种类繁多,因此专属性显色剂也是很多的,现将在各类化合物中最常用的显色剂列举如下:(1)烧类 硝酸银/过氧化氢检出物:卤代烧类。溶液:硝酸银O.1g溶于水lml,加2-苯氧基乙醇lOOml ,用丙酮稀释至200ml ,再加30 % 过氧化氢1滴。方法:喷后置未过滤的紫外光下照射;结果:斑点呈暗黑色。 荧光素/漠检出物:不饱和烧。溶液:I.荧光素0.1g溶于乙醇lOOml ;n. 5%漠的四氯化碳溶液。方法:先喷(I),然后置含漠蒸气容器内,荧光素转变为四漠荧光素(曙红),荧光消失,不饱和烧斑点由于漠的加成,阻止生成

54、曙红而保留荧光,多数不饱和烧在粉红色背景上呈黄色。 四氯邻苯二甲酸酊检出物:芳香烧。溶液:2 %四氯邻苯二甲酸酊的丙酮与氯代苯(10 : 1)的溶液。方法:喷后置紫外光下观察。 甲醛/硫酸检出物:多环芳烧。溶液:37%甲醛溶液 O.2ml溶于浓硫酸l0ml。醇类 3 , 5一二硝基苯酰氯检出物:醇类。溶液:I. 2%本品甲苯溶液;n. 0.5 %氢氧化钠溶液;m. O.002 %罗丹明溶液。方法:先喷(I),在空气中干燥过夜,用蒸气薰 2min,将纸或薄层通过试液(n)30s ,喷水 洗,趁湿通过(ID)15s ,空气干燥,紫外灯下观察。 ®酸铺铉检出物:醇类。溶液:I. 1 %硝酸

55、铺铉的0.2mol / L硝酸溶液;H. N,N-二甲基-对苯二胺盐酸盐1.5g溶于甲醇、水与乙酸 (128m1+25m1+1 . 5m1)混 合液中,用前将 与(n)等量混合。喷板后于105oC加热5min。草醛/硫酸检出物:高级醇、酚、笛类及精油。溶液:香草醛1g溶于硫酸lOOml。方法:喷后于120oC加热至呈色最深。 二苯基苦基偕腓 检出物:醇类、茹烯、洗基、酯与酰类。溶液:本品15mg溶于氯仿25ml中。方法:喷后于110oC加热5lOmin。结果:紫色背景呈黄色斑点。(3) 醛酮类 品红/亚硫酸检出物:醛基化合物。溶液:I. 0.01%品红溶液,通入二氧化硫直至无色;n . 0.05mol /L氯化汞溶液;m. O.05mol / L硫酸溶液。方法:将I、n、m以1:1: 10混合,用水稀释至100m 联茴香胺检出物:醛类、酮类。溶液:本品乙酸饱和溶液。 2 , 4-二硝基苯腓检出物:醛基、酮基及酮糖。溶液:I. 0.4 %本品的2mo1 /L盐酸溶液;H .本品O.1g溶于乙醇100ml中,加浓盐酸1ml。方法:喷溶液I或II后,立即喷铁割化钾的 2mol / L盐酸溶液。结果:饱和酮立即呈蓝色;饱和醛反应慢,呈橄榄绿色;不饱和洗基化合物不显色。 绕丹宁检出物:类胡萝卜素醛类。溶液:I. 1%5%绕丹宁乙醇溶液;II. 25%氢氧化铉或27%氢氧化钠溶液。方法: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