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实习报告_第1页
土壤实习报告_第2页
土壤实习报告_第3页
土壤实习报告_第4页
土壤实习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华南师范大学土壤地理学实习报告目录庐山土壤地理实习报告3一、庐山基本情况介绍31.1庐山地质概况31.2庐山的地貌51.3.水系及其演变71.4.关于庐山第四纪冰川问题的争论71.5庐山的气候81.6庐山的植被概况8二、庐山土壤情况介绍102.1庐山土壤概况102.2庐山土壤类型介绍112.3庐山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23三、总结23参考资料:24庐山土壤地理实习报告一、庐山基本情况介绍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部,西北滨临长江,东南临鄱阳湖,南靠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地理坐标是:东经115°50116°10,北纬29°2829°45。长约

2、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主峰汉阳峰,海拔1473.8米,属中山类型。1.1庐山地质概况1.1.1庐山的地层庐山主要由震旦纪及前震旦纪地层组成,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山体中部出露最宽,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以九奇蜂、仰天坪一带为界,将庐山地层分为南、北两部,南部主要出露前震旦系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阳峰由前震旦纪喷出变流纹岩组成,因易受风化,故山峰略呈浑圆状,北部出露震旦系下统南沱组,该组分上、中、下三部,各部岩性及其分布如附表2.1所示。1.1.2 庐山的地质构造(下见附图2.1,附图-2.2) 庐山内的褶曲,有背斜及向斜二列,排列由北向南

3、是: (A)大马颈一虎背岭背斜; (B)牯岭向斜;(c)大月山背斜; (D)三叠泉向斜。不i各背f条1或向斜均作 NE走向,它们奠定了庐山的地质基础。主要断层有二组,其中一组 NE走向的有:蓮花洞正断层;好汉坡正断层;大月山正断层;庐山垄正断层;红石崖逆断层;温泉正断层。另一组NW走向的有:息肩亭逆断层;九奇峰逆断层;仰天坪正断层。其中最主要的有二列:即北侧的莲花洞正断层和南侧的温泉正断层。二者将庐山包围,成为庐山断裂上升的主要机制。1.1.3庐山地质发育史庐山地区是一个古老的陆块,在杨子准地台的南缘,准地台比较稳定,其中的庐山地区前期下沉后期缓慢上升,发育过程可分4个阶段(下见附图2 .3)

4、 :l .地台褶皱基底发育阶段在前震旦纪(An)时,即距今10亿年前,庐山地区已经下沉,成为滨海及浅海( < 200m)环境,沉积了厚约3000m以上的碎屑岩(见上述)。 An末期的吕梁运动,使 An地层发生褶皱、变质和流纹岩喷出,构成了该区的褶皱基底。II.地台盖层沉积阶段由震旦纪(z)一二叠纪(P) ,地売仍然下沉,海水有时加深,故沉积层中除了碎屑岩外还有白云岩和石灰岩岩层,共厚约5000m,成为地台的盖层。在此期间,曾经有过二次短暂升起,即晚奥陶纪及志留纪末一中泥盆纪,后者是受加里东运动影响所致。III.地売上升和褶皱断裂阶段 .二叠纪沉积以后,在海西运动影响下,地壳稳定上升,从此

5、脱离了海侵历史。侏罗纪( J)一白垩纪(K)时,由于受到剧烈的燕山运动影响,使盖层(Z-P)发生褶皱、断裂和微弱的花岗岩侵入(花岗岩零星分布在五老峰以南至温泉一线,呈岩株状或岩盆状产出)。庐山亦由此断裂升起,但其四周在晩自白垩纪(K2 )时下降,发生过陆相沉积。第三纪(R)喜马拉雅运动时,庐山地区再次全面上升(因而缺失第三纪地层)。IV.地壳急剧上升成山阶段自中更新( Q2 )至现在庐山的新构造运动十分明显,使庐山主体沿南北断裂带急剧上升,从而造成了目前断块山的形态。上升证据: (1)从网纹红土的分布高度上看:目前庐山的红土发育高度在海拔300m左右,但古红土(中更新统)在山上分布的高度为80

6、0 1200m,上升幅度为500 900m。说明高800m以上的 Q2红土沉积之后随地壳上升而成。(2) 分布在1l0om左右的古河谷(宽谷)和古谷中沉积的中更新统红土层,仍然得到良好的保存,说明上升的时间不长。(3) 由断裂上升而成的层崖仍然很明显,高度大(1000m以上) ,未遭强烈破坏,只有少数河流切过断层崖伸入山内而形成峡谷和深沟。说明断层崖的生成时代比较新近。(4) 山麓四周广泛堆积了第四纪的砾石层,它与该山快速上升以及高差大有关。1.2庐山的地貌庐山是由北东一南西向断裂作用上升而形成的断块中山( > 1ooom)。山体内的褶皱、断层和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河谷地貌特殊。此外,

7、还有尚在争议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1.构造地貌庐山由构造(褶皱和断层)所控制的山管主要有5列:五老峰、大月山、女儿城、牯岭、虎背岭。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4列:七里冲、大校场一船洼、中谷(东谷)、西谷(大林冲) ,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东一南西走向(见附图2 .4) 。褶皱构造主要地貌如下:(1 ) 五老峰单面山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山南。五老峰高1358m。(2)七里冲向斜谷位于大月山与五老峰之问,发育在三叠泉向斜构造之上。(3)大月山背斜山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走向北东一南西,主要由石英砂岩组成。大月山高1453m。(4)大校场(谷地名称)及西

8、谷次成谷前者在大月山与女儿城之间,后者位于虎背岭与牯岭之间。成因是牯岭向斜两翼的软弱岩层受外力的强烈侵蚀、破坏而成,地貌特别低下,故成为谷地。(5)女儿城(山名)及牯岭次成山位于莲谷一东谷的两侧,原是牯岭向斜的两翼,由于岩石坚硬未被侵蚀而成为低矮的山岭,故称为次成山,山岭的相对高度不大.。牯岭的日照峰海拔1310m。(6) 东谷(又称中谷)一莲谷、王家坡谷向斜谷受牯岭向斜控制,位于女儿城与牯岭之间,两谷地本来向同一方向延伸,但因受剪刀峡断层的错动影响. ,故使蓮費、王家坡谷向东北倾斜,而东谷向西南倾斜。(7)虎背岭单面山它是虎背岭倒转背斜残留的南翼(北翼断陷) ,成为单斜层及单面山。断层构造主

9、要地貌如下: ( 1) 虎背岭断层崖地貌它是因虎背岭北侧的蓮花洞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使其北翼断落而成。该断崖在石门涧和莲花洞一带高达1o0om,向东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断层崖呈阶.梯状下降,如好汉坡一带呈二级阶梯。(2) 五老峰断层崖地貌因庐山正断层切过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达1ooom,向东北方递降。断层崖亦分2 3级,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蜂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2.山地夷平面地貌夷平面在山北分布的高度为1000 1100m左右,生成于第三纪末一第四纪初,即地壳上升之前。夷平面的地形起伏和缓,局差不大,有略为局起的岭脊(齐顶)和相对低凹的宽谷(

10、如西谷、东谷、莲谷一王家坡、大校场谷、七里冲等) 。宽谷属古老河谷,谷内发育了 Q2 红土层,二者均表示为庐山上升前夷平面作用期的产物。夷平面的发育对庐山的建设及旅游业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3.河谷地貌发源于庐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软弱层和向斜构造发育,其流向以日照峰为分水岭,其东流向东北,其西流向西南,少数是横切构造发育的较新河流。它们流向大都与上述流向垂直,作南东一北西向。河谷的形态十分特殊,与常态河谷不同,这就是上游为宽谷,下游反而是峡谷,两者之间出现裂点和瀑布。(1) 宽谷多发育在软弱岩层之上,并与向斜构造相适应,且与岩层走向一致,如西谷、东谷、莲谷一王家坡、大校场谷、七里冲等宽谷,谷宽而浅

11、,谷地内覆盖着第四纪堆积物,主要有三层: 上层:黑色一灰黑色土层,时代全新世。 . 中层:棕黄色砂砾层,时代晩更新世。下层:棕红色砂砾层,时代中更新世。宽谷的高程,在山的中南部最高,向东北降低,如仰天坪: 1260 1300m;七里冲: 1100 1250m;东谷、西谷:为900 1100m;小天池:900 1000m;天花井:400m。表示老谷生成后,山体不等量上升的结果。(2) 峡谷是第四纪地壳上升时,河流侵蚀复活(回春) ,河谷下游的河床首先遭到强烈下切而成峡谷。峡谷谷坡陡峭或呈阶梯状,纵比降大,多裂点和瀑布,表示幼年期河谷特征。如庐山西側的石门洞,它是东谷和西谷的下游,在长约4 5km

12、范围内,高度下降800m。又如东南侧三叠泉峡谷,它在七里冲一青莲寺谷的下游,深切300 650m,分三级跌水,形成三叠泉瀑布,三级高差共达300多米。又如牯岭窑洼以下的剪刀峡,峡口下降700m。再如锦绣峡谷。宽谷与峡谷之间出现大裂点,表示第四纪庐山上升,河流重新下切和溯源侵蚀到达之处,.如三叠泉裂点、天桥裂点、芦菱桥裂点(附表2.2)。1.3.水系及其演变(1) 水系的形态在构造影响下,河流流向与构造走向一致,两者相互平行,作北东一南西向,少数河流流向与构造垂直,作南东一北西向。(2)河流袭夺(三处)1) 锦绣谷袭夺西谷: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南西流人石门洞,但在天桥附近被向西流的锦绣谷袭夺。

13、证据是: A. 花径风口:风口段河谷是西谷自然延伸部分,谷内堆积物又与西谷相似,保持着棕红色一棕黄色砂砾层及棕红色网纹红土风化売。B.天桥袭夺湾及裂点:在裂点(天桥)以上为宽谷(西谷),以下为峡谷(锦绣谷)。袭夺时代为晩更新世之后。理由是:第一 ,裂点上溯不远;第二,西谷内由晩更新统棕黄色堆积物所覆盖的谷底未受明显的破坏。2) 三叠泉河袭夺七里冲:原来的七里冲向北东流,在三叠泉附近被向南流的三叠泉河袭夺,河流成直角拐弯,河流袭夺后,裂点向七里冲上溯了2km之远,河流下切深度达150 300多米。可见袭夺时间应早于锦绣谷。3) 东谷支流袭夺大校场河:该小河切穿女儿城山岭,袭夺了大校场河上游,使大

14、校场河上游原来向南西流入芦林盆地的,现改向北西流入东谷,造成汉口峡。1.4.关于庐山第四纪冰川问题的争论问题的提出: 1947年李四光先生在专著«冰期之庐山»一书中提出,庐山在第四纪更新世曾经出现过三次冰期。它们是:部阳期(Q, )、大姑期(Q2 )和庐山期(Q3 ) ,证据是:(1)冰蚀地貌1) 冰斗:如大坳冰斗、五乳寺冰斗、鼓子寨冰斗等。2)冰川谷.:如大校场、王家坡、七里冲.冰川谷。3)羊背石:如白石嘴的羊背石。4)冰客:如东谷、西谷、天花井、窑注等。(2)冰破地貌1 ) 终渍垄:在山下东侧的高城、新桥一带;在山上的王家坡、蓮花寺谷内。2) 侧積:如裁缝岭侧積。3)

15、漂砾:如西谷中的“飞来石”等。1.5庐山的气候庐山地处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受东亚季风环流的影响,有鲜明的亚洲季风湿润气候特色。庐山气候温适,夏天凉爽,冬天也不太冷,这是庐山又一优越条件。节令特色:春迟、夏短、秋早、冬长。庐山气温,根据历年记载:最高只32,最低在-16.8,全年平均为11.4,可见庐山气温适度。以至于四季,按季节平均计算差异也较正常:春季是11.5,夏季为22.6,秋季则为17.4,冬季常在1左右。庐山顶端因处高空地带,加上江环湖绕,湿润气流在前进中受到山地阻挡,易于兴云作雨。所以,庐山雨量丰沛,全年平均降雨量1917毫米,年平均有雨日达168天。庐山云雾较多,全年平均有雾日

16、达192天。更奇异的是庐山云雾常年此出彼没和变化莫测,给庐山增添了妙景。庐山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在雨量丰沛条件下,有多达90多座峰岭的庐山,因地壳运动和冰川剥蚀的巧琢,有的峰岭夹峙峡谷自然形成陡壁深壑,峭崖渊涧,构成众多的瀑床,加上水源四季不断,形成数量众多景观壮美的瀑布,此为庐山一奇。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各处山峰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最高峰汉阳峰海拔达1474米,且山上树林密布,山下江湖环绕,加上常年雨水多,空气湿度大,使夏季山上山下的气温差异较大。每年盛夏,鄱阳湖盆地赤日炎火,最高气温可达39以上,而山上夏季平均气温只有22.6左右,早晚温度常在1520之间。

17、从挥汗如雨的山下来到凉爽宜人的山上,真是两重世界两重天,正如白居易所赞:“初到恍然别造一世界者”。1.6庐山的植被概况1.6.1 庐山植被的垂直分带由于庐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典型的山地地貌, 理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条件,因此发育了多种多样的土壤,以及比较典型的山地植被。根据庐山植被垂直分布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垂直带。(1)山地常绿阔叶林是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基带,为水平地带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山地延伸部分。分布于海拔700m(西北坡)或80Om(东南坡)以下,占有最大的处置幅度。这里属中亚热带气候,土壤类型为红壤、黄壤和山地黄壤,有机质含量很低, 表层在3%以下,土壤呈强酸性反应,pH值4.5 5

18、 .5。由于本带所处海拔低,其基部与农业地区相连,人类活动频繁,常绿阔叶林破坏十分严重,仅保存在寺院、沟谷以及陡峭的山坡上,其余的或被开星为梯田,种植水稻或其他作物或次生演替为灌丛和草丛,或马尾松林、毛竹林、杉木林所代替。这些次生林中,至今还散生着生长良好的樟树、苦構、青冈栎等常绿阔叶树种。尤其在白鹿洞附近的马尾松林中,林下几乎全为这些常绿树种,表明群落正向常绿阔叶林方向演替。(2)山地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分布在海拔700m或800m至1000m(西北坡)或 1100m(东南坡) ,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林两植被型垂直带之间的过渡带。这里属于亚热带气候向暖温带其后的过渡类型,土壤为山地黄棕壌

19、,有机质含量较高,表层可达8% 左右,全剖面呈较强的酸性反应,pH值5 6。目前,受人为影响,本地带多为人工栽种的黄山松林、日本柳杉林、柳杉林、扁柏林等针叶林,或为次生灌丛和草丛所占据。(3)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分布在海拔1000m或1100m以上。这里属暖温带湿润气候,发育山地棕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呈微酸性反应。本地带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还分布着面积较大的黄山松林,以及日本柳杉林、柳杉林等针叶林。在森林植被遭受破坏的地段,则为次生山地灌丛或草甸所占据。1.6.2关于庐山植被垂直分带的讨论庐山是我国中亚热带东部地区植物种类丰富、植被类型复杂、植被垂直带谱较完整的一座山地。许多学者对庐山植被垂直

20、分异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但至今仍存在一些分歧, 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山地海拔1200m以上的地段,其地带性植被的类型和植被垂直带的性质。这一地段,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自然植被面目全非,除极少数地段有次生林分布外,其余或沦为次生灌丛和草甸,或为黄山松林所代替,为正确划分植被垂直带谱带来了许多困难。这里根据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划分原则,提出下列见解:(1) 有的学者把庐山海拔1200m以上划为灌木林带,是基于这里分布着以映山红、满山红和茅粟等为主的灌木群落。从植被演替角度进行分析,不难发观这些灌木群落应是原来的落叶阔叶林遭受破坏后形成的次生类型,这一演替过程在局部保存较好的坡地上表现得十分清楚,而且,

21、灌丛下发育的土壤普遍具有明显的森林土壊的特征,也表明灌丛形成之前的原始植被是森林植被。其次,庐山的五老峰、大月山、大汉阳峰等地,现今多为人工植被所覆盖,亦是这一带原为森林植被的最有力证据,因此,在划分山地植被垂直带时,不能仅仅以现状植被作为划分的依据,而应注重植被的历史发展,尽可能地复原植被。(2)庐山的黄山松林主要分布在海拔800m或850m以上至山顶的地段,在海拔1250m以上成为最主要的植被类型。有的学者把海拔1250m或1300m以上划分为山地针叶林带,有的则以为在海拔1000 1200m之间,黄山松与落叶阔叶树组成落叶阔叶和针叶混交林带。这里从下面几个方面讨论了黄山松林在植被垂直带谱

22、中的位置问题,从而把黄山松林归属于山地落叶阔叶林带。1) 黄山松属温带针叶林,在庐山山地上部占据优势是由于人为活动的结果,在自然状态下势必向落叶阔叶林方向发展。因此,黄山松林不宜作为划分植被垂直带主要依据。2)在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山地针叶林带是指由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组成的植被带。黄山松林属温性针叶林,庐山又无由寒温性针叶树种组成的寒温性针叶林,故不存在山地针叶林带。3) 黄山松与短柄抱树、锥栗等落叶乔木树种所构成的落叶阔叶混交林,在庐山仅小面积地存在,根本不构成一个垂直带。且这种混交群落正处于一个演替阶段,即由黄山松林向落叶阔叶林演替的中间阶段,从群落乔木层的种类组成、生长状态和群落动态等方

23、面都证实了这一演替过程。二、庐山土壤情况介绍2.1庐山土壤概况2.1.1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 使庐山沿沿着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10001400m的山地,为土壤垂直地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给予南、北坡的气候、生物和土壤的分布以一定的影响。山体内部由于内外力作用塑造的各种地貌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土壤性状的差异和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由于庐山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变化,深刻地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因此由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代的交替,从而直接影响着土壤形成和分布的过程。此外地貌和水文条件的变化时的土壤发育出现了不规律性,影响

24、了局部土壤的发育,从而出现了土壤的非地带性。如沼泽土语草甸土的发育。本区成土母质类型多种多样,山区剥蚀和侵蚀强烈的地区母质多以坡积或者残积物为主,其上发育的土壤土层薄,多含碎石。在丘陵和山坡的平缓处其上发育的土壤土层厚质地较细。在湖滨及河谷地区主要发育的是以第四纪沉积物为母质的土壤,土质较细土层较厚。2.1.2庐山土壤类型具体介绍 本次实习共计考察了10余个土壤剖面,包含土壤类型(按中国土壤发生类型划分)8个,其中包括山地黄壤、山地棕壤、山地红壤、山地黄棕壤、现代黄棕壤、古红土等地带性类型和草甸土、石缝土几个非地带性类型。2.2庐山土壤类型介绍2.2.1庐山土壤卫星图图3.0庐山土壤剖面位置示

25、意图2.2.2地带性土壤1.山地红壤其广泛分布于海拔400米下的低山丘陵地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以及灌丛草本。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石英砂岩等残积和残积坡积物。其调查结果如下:日期: 2016 年 5 月 29 日( 晴、 阴、 雨)调查人: 张棣土坑编号:2014-土坑类型:主要剖面土坑地点:秀峰无名亭下游300m(29°2818N,115°5859E)53.04m 地形部位:山腰土壤名称:山地红壤地下水位:低母质:砂岩风化壳 指示动植物:马尾松、樟树+芒草、芒萁 蚯蚓排灌情况:良好土壤剖面所在地示意图:土地利用情况:绝对自然保护区土壤剖面图 发生层剖面深

26、度(厘米)颜色描述门塞尔色标质地结构干湿度松紧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体侵入体pHA00-5全剖面无A5-17红棕5YR4/6中黏至重黏团粒润至潮很松很多4.4AB17-47棕红2.5YR4/8重黏至轻黏团粒至小团块潮稍松中4.5B47-95暗黄橙7.5YR6/8重黏至轻黏(小砾石)疏松结构不明显潮稍松中4.6C95-110暗黄橙7.5YR6/8轻黏至中黏(小砾石较多)疏松结构不明显潮稍松中4.7 R1110-140暗黄橙7.5YR6/8轻黏至中黏(中砾石)疏松结构不明显潮稍紧无4.8R2>140(172)暗黄橙7.5YR6/8轻黏至中黏疏松结构不明显湿稍紧无铁结核(怀疑)4.9总结:从上述数

27、据可以得出红壤有如下特征:1)从组成颗粒来看,各层次间的质地相对均匀;从化学性质来看其各层PH值差异不大(最大差值不超过0.5),其土壤呈现出强酸性反应,是典型的亚热带红土。其酸性主要是由于土壤中的水分解气氢氧根离子和铝离子结合成Al2(OH)3造成的。2)红壤黏粒部分的化学组成(附表2.5)特征是:黏粒中铁、铝三氧化物(三水铝矿和针铁矿)的含量较高,红壤硅铁铝率的变化范围1.861.95之间,其硅铁铝率在2.252.42之间,各层间的硅铁铝率、硅铝率和硅铁率比较一致,黏土组成以结晶不良的高岭石为主同时,且含有水云母、石英等。3)深厚的红色风化壳、酸性和高度富铝化是古红土的特点,而古红土上发育

28、的红壤既继承、保留了古红土的原有特征,又在生物作用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下形成生物富集的、表层 复硅 的、高 度 风 化、发 育 的 特 征。土壤剖面示意图:图3.1山地红壤剖面示意图土壤剖面铁结核示意图:图3.1.1山地红壤铁结核2.山地黄壤(黄壤)黄壤分布于山麓地形比较低平的部位,或发在黏重而不良的母质上,山地母质大都为花分布在900(800)m以下的地带,局部地区可达1000m左右。两者母质大都为花岗岩砂岩石英岩及第四季风积物。其调查结果如下:日期: 2016 年 5 月 29 日( 晴、 阴、 雨)调查人: 张棣土坑编号:2014-土坑类型:主要剖面土坑地点:三叠泉小路2/3处(29

29、76;3334N,116°044E) 870m地形部位:山腰土壤名称:山地黄壤 地下水位:低母质:粗砾坡积物 指示动植物:日照花+满山红、映山红+箭竹、蚯蚓排灌情况:良好土壤剖面所在地示意图:土地利用情况:绝对自然保护区土壤剖面图 发生层剖面深度(厘米)颜色描述门塞尔色标质地结构干湿度松紧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体侵入体pHA00-6全剖面无全剖面无A6-20黑棕7.5YR2/2重黏至轻黏(中砾)团粒润至潮很松很多很多5.0AB20-28暗棕7.5YR3/4重黏至轻黏(中砾)团粒润至潮松很多至多很多5.1B28-49棕7.5YR4/4重黏至轻黏(细砾)小团块润至潮稍松多多5.2BC>

30、49(56)棕7.5YR4/4重黏至轻黏(中砾)团块至结构不明显潮至湿紧多至中中5.3 山地黄壤形成条件与关系:1)黄壤和山地黄壤小于5微米的粘粒,下层比上层含量高,山地黄壤尤为显著。可能是黏粒下移 ,或是木质本身的性质所致,也可能是由于表层受到侵蚀,使粘粒含量较少。2)黄壤与山地黄壤的基本性状:黄壤表层的有机质很低,含量仅1.5%左右,山地黄壤有机质可达3%左右。这是由于海拔较高,温度较低湿度增大,从而有利于有机质积累。植被保存较好,盖度较大的山地黄壤,有机质含量可高达6%8%,山地黄壤表层全氮量(0.181%)较黄壤(0.08% )为高,黄壤和山地黄壤的水解性酸和代换性酸量大致相同,代換量

31、均较低,代换性盐基也很少,所以盐基饱和度非常低。这是由于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和受土壤吸收性复合体的数量及性质影响的结果。3)黄壤与山地黄壤其富铝化程度与红壤相近或略低。由于黄壤受局部低洼地影响,排水不良,而山地黄壤所处海拔较高,空气湿度较大,因此 ,它们经常处于湿润状态,其自然含水量及吸湿水含量均较红壤为高。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以及在有机酸的作用下,岩石风化强烈,原生矿物(铝硅酸盐)遭受破坏,产生游离的硅铁铝氧化物,其中氧化铁与氧化铝与水相结合,形成含水的铁铝矿物,使土壤呈黄色。土壤剖面示意图及土壤剖面周围环境示意图:图3.2山地黄壤剖面示意图3.山地黄棕壤分布于海拔800(900)12

32、00m地带的各种母质上,植被为常绿、落叶混交林,或草本灌木。黄棕壤属于暖温带环境至亚热带过渡环境下发育的土壤,其土壤特征及含有暖温带棕壤的性质,又具有亚热带黄壤的性质。其调查结果如下:主要剖面:日期: 2016 年 5 月 28日( 晴、 阴、 雨)调查人:张棣 土坑编号:2014-土坑类型:主要剖面土坑地点:回龙路100m处山坡29 333.01”N,115 580.6”E,1006m地形部位:山腰土壤名称:山地黄棕壤地下水位:低母质:坡积物指示动植物:纯扁柏林(林下植物稀少) 排灌情况:良好土壤剖面所在地示意图:土地利用情况:绝对自然保护区土壤剖面图 发生层剖面深度(厘米)颜色描述门塞尔色

33、标质地结构干湿度松紧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体侵入体pHA00-3A3-18中黏至重黏团粒潮稍松多很多全剖面无全剖面无B118-57重黏小团块潮 至湿松多至中多B257-85中黏至重黏小团块至块状潮至湿稍紧中少 BC85-96中黏(有砾石)块状潮至湿稍紧中至少少C>96(123)中黏至重黏(有弱风化砾石)结构不明显湿紧少无对照剖面一:日期: 2016 年 5 月 28 日( 晴、 阴、 雨)调查人: 张棣土坑编号:2014-土坑类型:对照剖面土坑地点:三宝树简易公路400m处29 3251.1”N,115 5759.8”E,922m地形部位:山腰土壤名称:山地黄棕壤地下水位:低母质:坡积物指示

34、动植物:纯柳杉林排灌情况:良好土壤剖面所在地示意图:土地利用情况:绝对自然保护区土壤剖面图 发生层剖面深度(厘米)颜色描述门塞尔色标质地结构干湿度松紧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体侵入体pHA010-3菌丝体全剖面无A023-7A暗棕7.5YR3/4中黏至重黏团粒潮稍松多很多无5.4AB灰黄棕10YR5/2中黏至重黏团粒至小团块潮稍松多至中多无55B1棕7.5YR4/4中黏至重黏小团块潮松中中无5.6B2浅棕7.5YR5/6中黏至重黏小团块至块状潮松中至少中至少无5.7 BC暗黄棕10YR4/3重黏块状潮至湿很松少少无5.8对照剖面二:日期: 2016 年 5 月 28日( 晴、 阴、 雨)调查人: 张

35、棣土坑编号:2014-土坑类型:对照剖面土坑地点:三宝树简易公路 (混交林)(29°332N,115°741E)919.21m地形部位:山腰土壤名称:山地黄棕壤地下水位:低母质:坡积物+第四纪泥砾 指示动植物:针阔树+毛竹+灌木+草本+苔藓排灌情况:不良土壤剖面所在地示意图:土地利用情况:绝对自然保护区土壤剖面图 发生层剖面深度(厘米)颜色描述门塞尔色标质地结构干湿度松紧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体侵入体pHA00-5全剖面无全剖面无A5-14暗棕 7.5YR3/4轻黏团粒状润至潮松多很多5.2AB14-40黄棕10YR5/8轻黏至中黏小团块至块状润至潮稍松多至中中5.3B40-7

36、0浅棕2.5YR5/6中黏块状潮至湿稍紧中至少少5.4BC>70(105)淡棕红2.5YR5/8中黏至重黏块状至结构不明显潮至湿紧中至少少5.5由上述三个剖面(主要剖面和两个对照剖面)采样分析结果表明:1)山地黄棕壤粉砂粒含量高,但黏粒含量不及山地黄壤明显。这与其所处地形部位较高(海拔8001200m),气候偏阴冷湿润,风化作用较弱有关。但黏粒(特别是1微米)仍有一定含量,说明山地黄棕壤在夏季炎热的气候条件下原生矿物的分解与次生矿物(硅铝矿物)的化学作用,有一定强度。2)山地黄棕壤全剖面呈较强的酸性反应,有机理质全氮含量较高,甚至底层的含量相当于红壤和黄壤表层的含量,C/N较宽,说明山地

37、黄棕壤,随气候的冷湿,生物小循环的速度减缓,形成的腐殖质类型与上述土壤不尽相同,水解性酸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代換性酸明显降低,代換量不高,吸收性复合体不饱和度达80%以上。3)土壤酸度(ph值大致在5.45.8左右,酸性强烈)以活性铝为主。从差热分析曲线看,山地黄棕壤可能不含高岭石类矿物,但可能含有某些蒙脱石类矿物,无定形物质也比黄壤、山地黄壤少。但受土壤发育环境为高海拔冷湿环境的影响,矿物遭受分解、破坏程度不如山地黄壤那么强烈。4)土壤结构为团粒状至块状,土壤结构发育良好,利于植物(以针叶林为主)生长发育,土壤表层覆盖了一层厚厚的腐殖质层,但同时却阻碍了地表其他植被(灌木与草本植物)的发育。

38、土壤剖面示意图:图3.5山地黄棕壤扁柏林剖面图图3.4山地黄棕壤对照剖面图3.4.1山地黄棕壤柳杉林剖面图土壤中菌丝体示意图:图3.5.1山地黄棕壤菌丝体4.山地棕壤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地,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由于森林植被遭受破坏,目前大都成为灌丛草类。母质主要为砂岩板岩的坡积物 ,局部地区以风积物为主。调查结果如下:主要剖面示意:日期: 2016 年 5 月 27 日( 晴、 阴、 雨)调查人: 张棣 土坑编号:2014-土坑类型:主要剖面土坑地点:大月山公路去植物园小路旁50m(29°3343N,115°597E) 1279.68m地形部位:山腰土壤名称:山地棕壤

39、 地下水位:低母质:坡积物 指示动植物:柳杉、黄山松(优1)+灌木(优2)+草本 排灌情况:良好土壤剖面所在地示意图:土地利用情况:绝对自然保护区土壤剖面图 发生层剖面深度(厘米)颜色描述门塞尔色标质地结构干湿度松紧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体侵入体pHA00-5A15-27暗棕7.5YR3/4轻黏团粒状润稍松很多很多全剖面无全剖面无5.5A227-45黑棕7.5YR2/2轻黏至中黏小块状至块状润至潮稍紧多多5.6B145-74浅棕7.5YR5/6中黏至重黏小块状至块状潮稍紧多中至少5.7B274-100棕7.5YR4/4重黏块状潮稍紧多至中少5.8B3100-125棕7.5YR4/4中黏块状至结构不

40、明显潮稍紧多至中无5.9 BC>125(147)棕7.5YR4/4中黏至重黏块状至结构不明显潮至湿稍紧多至中无6.0对照剖面示意:日期: 2016 年 5 月 27 日( 晴、 阴、 雨)调查人: 张棣土坑编号:2014-土坑类型:对照剖面土坑地点:大月山公路去植物园小路旁50m(29°3343N,115°597E) 1279.68m地形部位:山腰土壤名称:山地棕壤 地下水位:低母质:坡积物 指示动植物:柳杉、黄山松(优1)+灌木(优2)+草本 排灌情况:良好土壤剖面所在地示意图:土地利用情况:绝对自然保护区土壤剖面图 发生层剖面深度(厘米)颜色描述门塞尔色标质地结构

41、干湿度松紧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体侵入体pHA00-5A15-20黑棕7.5YR2/2轻黏至中黏团粒至小团块润稍松中多全剖面无全剖面无5.4A220-30暗棕7.5YR3/4轻黏至中黏小团块润稍紧中至少中5.4AB30-51灰黄棕10YR5/2中黏小团块至块状润至潮紧少中至少5.6B51-83黄棕10YR5/8中黏至重黏块状润至潮很紧少少5.7C?>83综上所述:山地棕壤的特点是:有建质含量较高;黏粒下移现象不甚明显;由于山地降水较多,物质有一定的淋溶,土壤呈微酸性反应,土壤代换量不高,吸收复合体不饱和,代换性酸比前述土壤均低;吸收性钙的含量远比前述土壞为多。1)发育的气候条件:地处暖温带海

42、洋性气候区,年均温516,10年积温32004500,年降水量5001200mm。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地处海拔较高的地区(海拔1200m以上),气候较为湿冷,土壤中的矿物风化较山地棕壤和黄壤微弱,土壤中的铁铝富集率不及前两者,硅铁铝率较低。2)土壤结构来看:土壤分层结构良好,心土层发育完全(含B1、B2、B3三个层次),土壤结构发育良好团粒状只块状(不明显),上层植被较为丰富,发育以针叶林为主的植被层。3)从土壤的酸度来看:土壤的酸性较为强烈(PH值在5.45.7),这是由于地表发育的植被层所影响的,由于针叶林中的树种(如:杉、柏、松)根部会分泌有机酸,久而久之会使土壤自生的酸碱度发生变化,

43、从而累计至强酸性。土壤剖面示意图:图3.10山地棕壤剖面图土壤剖面周围环境示意图:图3.12山地棕壤周围环境2.2.3非地带性土壤1.山地草甸土:这类土壤曾广泛分布在大月山一带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带,现在由于利用,已逐渐减少。其剖面特征概述如下:日期: 2016 年 5 月 27 日( 晴、 阴、 雨)调查人: 张棣土坑编号:2014-土坑类型:主要剖面土坑地点:大月山水库上游大校场谷地 (29°3354N,115°5960E)地形部位:U型谷地土壤名称:草甸土地下水位:高母质:现代覆盖黄棕壤:人为堆填的土壤与其它杂物的混合物埋藏草甸土:(大月山、女儿城)坡积物水相沉积物 指示

44、动植物:针叶树(扁柏)+灌丛(箭竹)+草本(莎草) 排灌情况:差/不良土壤剖面所在地示意图:土地利用情况:绝对自然保护区土壤剖面图 发生层剖面深度(厘米)颜色描述门塞尔色标质地结构干湿度松紧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体侵入体pHA00-7A7-37A37-76黑棕7.5YR2/25.4G>76(82)灰黄棕2.5YR6/35.4说明:A0、A:现代覆盖黄棕壤,为上世纪5060年代修建大月山水库翻到此处泥土发育而成,由于时间较短,尚未形成完整的黄棕壤剖面;A、C :表示埋藏土壤的分层,A为埋藏有机质层,G为埋藏潜育层总结:这类土壤分布山地比较平缓地段,植被为茂密的山地草甸部落。在生长季节中,土温并

45、不过低,草本植物生长高大而旺盛,由于草本植物茎叶均可分解成有机质,所以不论地表或地下,都积累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土壤形成的生草过程旺盛,如此反复循环有机质不断积累,其含量不断增加。但由于暖湿的生长季节不长,且土壤多处于山地低洼地区排水不畅,常年有水汇入产生大量积水,故其经常保持湿润,导致有机质分解缓慢(缺氧),较深的土层,积聚了大量的有机质,形成暗黑色或灰色的腐殖质层。1) 山地草甸土的粉砂粒黏粒含量均较高,特别是表层,随深层增加,随深度增加,黏粒下降,这可能与表层矿物黏化过程相当快有关。但1的黏粒含量,除表层外,均较其他土壤偏低。2) 山地草甸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可与草原地带的黑钙土相比,随

46、深度的增加,有机质明显减少,但到50厘米处,其含量约为6%,至100厘米以下约为3.5%。有机质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湿度较大,生物有机质积累过程大于分解过程所致。渗漏水的渗率及腐殖质的酸性都能促进腐殖质渗入土层深处。因有机质和腐殖质的作用,使土壤具有良好的粒状结构。3) 土壤呈酸性反应,活性铝含量较前述土壤较低,水解性酸度较高,但随剖面的深度增加而减少。交换性酸度不高而且不规则,代换量较本区其他土类均高,饱和度较低。4) 胶体的硅铁铝率较大。有相当高的水解性酸和相对低的交换性酸的草甸土,有一定高的潜酸差(Cd)和潜酸比(c/d)这是该土的独特性质。附图:剖面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47、土壤剖面示意图:图3.13草甸土示意图2.山地沼泽土:该类土分布于地势平坦低洼易于积水处,例如仰天坪、大校场一带。调查结果如下:现以大校场的山地沼泽土为例,其割面特点如下:0 12cm(A11 )浅灰黑色,腐殖质黏土至粉砂黏土,粒状,根多。12 24cm(A12)深灰色,腐殖质粉砂黏土,粒状,根多。24 52cm(BC)浅蓝灰色,粉砂黏壌土,块状,有锈斑、锈痕。剖面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沼泽土与草甸土的分布环境十分相似,两者均为山地低洼地带,排水不畅,常年有积水,外加植物发育良好,植被覆盖度高,植被茂密,导致两者都在土层中积累了大量未分解的有机质,从而使土壤呈现黑灰色。除此之外该类土壤也有不同于草

48、甸图的特征如下:1) 该土类粉砂粒含量较高,黏粒也有一定的含量,这可能与地下水位较高、水溶性较高有关。2)该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心土常年或一年中有一段时期积水,有机质含量急剧降低。由于该土受到生物环境条件的限制,表层尚不足以形成深厚的泥炭,从 C/N 比也可以反映出来:该土的C/N比与本区其他土壤类似,比值较小,这表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程度较强,而且其分解的初期相当迅速。3)土壤通呈酸性反应,水解性酸较高,且随深度增加而减少,代换性酸量相当高,稍高于红壤黄壤或山地黄壤。4)表土的代换量仅次于山地草甸土,代换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饱和度很低,吸收幸福和体高度不饱和,胶体的硅铁铝率、硅铝率比其他土类高,

49、三氧化二铁含量低。3.石缝土石缝土是发育在山体顶部或山体岩石峭壁上的土类,其发育环境十分特殊,但一般处于高海拔地区,植被稀疏,土层简单,大多数直接发育在基岩或母质上,或由基岩或母质风化而来。调查结果如下:日期: 2016 年 5 月 29 日( 晴、 阴、 雨)调查人: 张棣土坑编号:2014-土坑类型:主要剖面土坑地点:五老峰第三峰29。3939.6”N,116 055.5”E,1318m地形部位:山顶土壤名称:石缝土地下水位:低母质:残积+有机来源指示动植物:黄山松+杜鹃、山桠乌药+芒草+苔藓 排灌情况:良好土壤剖面所在地示意图:土地利用情况:绝对自然保护区土壤剖面图 发生层剖面深度(厘米

50、)颜色描述门塞尔色标质地结构干湿度松紧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体侵入体pHA00-5A5-25黑棕7.5YR2/2中黏至重黏团粒至小团块润至潮松多很多玻璃C25-40暗棕暗棕7.5YR3/4轻黏至中黏小块状润至潮稍紧多至中多R>40总结:1)石缝土由于直接是发育在大块基岩或岩石上,加上环境的特殊性(气温低,多风,日照强烈),土层是直接由底部的基岩风化而来,且没有经过完整的成土过程,土壤发育程度差,土层浅薄。2)由于植被单一(黄山松为主的植被群落,辅以少量的草本植物和苔藓),导致土壤结构发育一般。3)受人为干预少(地处绝对自然保护区,人类足迹难以涉及),土壤发育以自然分化为主。4)成土过程:类似与草甸土,属于非地带性土壤。假如能积累的程度更深,则有可能形成棕壤,但与标准的土壤形成仍存在一些差异。周围的环境有灌木和岩石裸露。土壤剖面示意图:图3.14石缝土剖面示意图土壤剖面周围环境示意图:图3.15石缝土不同土层示意4.(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