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复习课教学设计_第1页
“单位”复习课教学设计_第2页
“单位”复习课教学设计_第3页
“单位”复习课教学设计_第4页
“单位”复习课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单位”复习课教学设计特级教师朱乐平简介生于1957年。数学本科毕业,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1975年 -1977年承担小学 1 4 年级复式班所有课程;1980 年-1984 年、 1987 年-1988 年在浙江省诸暨师范学校担任中师数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研究中师生数学教学能力的培养。1990 年曾去德国进修师资培训和小学数学教学半年。1990 年 -1993 年在浙江省富阳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工作,组织全省进修学校数学教师和小学数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研究小学数学教师的在职进修提高。 1993 年 9 月 -1995 年 7 月,在杭州市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工作,从事小学 4、5 年级数学教材教

2、法和小学数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实验研究。1995 年 8 月-1997 年 7 月,在杭州市胜利小学任校长,担任6 年级数学课并主持浙江省九五重点课题“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与合作”实验研究。1997年 8 月至 2004 年 8 月,在杭州市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任校长,参与国家教育科学九五重点课题“开放题数学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从教箴言:成为一个好的数学教师可以是一个目标,生命或许不能与目标同生,但要追求与目标同灭。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6 年级第 12 册。教学背景分析:学生在小学6 年的数学学习中,学到了许多关于单位的知识,整理与归类已有的单位知识十分必要。一般在单位知识的复习时,常常只是

3、将计量单位(如长度、面积、体积单位)进行整理与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每一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进一步熟知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化聚。而没有将计数单位与计量单位都纳入到单位的知识体系中,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单位知识的共同特征,感受到数学结构的完美。而事实上,无论是计量单位还是计数单位,它们都是一种“标准量”。 人们选择一定的“标准量”,用这个标准量对物体进行度量,得到物体这方面的特性,并用一个数量来刻画出物体的这种特性。如人们选择“厘米”作为长度单位, 1 厘米 1 厘米地去度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再用数量来刻画出度量的结果;又如人们选择“十”作为计数单位,十个十个地去度量(计数)一种事物的个数,并

4、用一个数来表示出这种度量(计数)的结果;人们也选择用“”作为单位来度量(计数)等等。可见计量与计数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作为复习课,如果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它们的“相通性”,必定会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教学目的:让学生经历独立整理、与全班交流有关计量单位知识的过程,使其知识更系统化。将计量单位与计数单位都纳入单位这一系统中,让学生加深对单位共同特征的认识,为其更好地掌握与灵活应用单位这一知识奠定基础。通过复习整理有关单位的知识,让学生感受抽象数学结构的美妙,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环节与设计意图:一、课前谈话教师先介绍自己的姓名和单位,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一位长辈的工作单位。教师

5、说明刚才大家说的单位指的是工作单位,工作单位都会有一个地点、一个场所。进而教师问:8 在哪个单位工作?学生一般会回答“8在数字单位工作”、“8有时在十位上工作”,等等。教师可以进一步说:“8有时也在十分位上工作。”不过一般不会有人来问你“8在哪个单位工作”这样的问题,但可能会问“8 厘米的单位是什么”。大家知道,厘米是长度单位, 在小学 6 年的学习中,像这样的单位我们学过很多。【设计意图:由于是借班上课,师生之间需要拉近心理距离。由“老师介绍自己的姓名和单位,让学生介绍一位长辈的工作单位”这样的谈话引入,可以使学生与老师开始平等交流;提出“8 在哪个单位工作”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使教学氛围显

6、得比较轻松。把“单位”一词的含义逐步由“工作单位”引入到“数学中的单位”,为下面进一步复习有关单位的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独立思考,回顾整理教师提出要求:请每一个同学安静地想一想,关于数学中的“单位”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请你写一写关于单位的一些知识。学生回顾、整理后,教师提示学生停下,并说:老师看见同学们都写出了许多关于单位的知识,老师想问:“当面对写一写数学中关于单位的有关知识这个练习时,你会怎么想?你写的时候会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 面对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想 (写)有哪几类单位,再想(写)每一类单位中又有哪些具体的单位,这些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也就是先想类,再想每

7、一类中的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复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温故知新,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而达到这一目的的前提是回顾知识,把知识从记忆库中提取出来。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安静地独立思考,写一写有关单位的知识,就是学生进行回顾、把有关单位的知识重新呈现的过程。追问面对这样的问题如何思考,是让学生对认知进行认知,培养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组织交流,取长补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组织引导:请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每个同学的想法,并注意归纳你们组已经知道的有关单位的知识。如果有必要,可以再分工整理,由一个同学负责整理一类或几类单位的知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可要求学

8、生:小组的代表发言,要先汇报你们组是分成哪几类单位进行整理的,再汇报每一类单位的知识;一个组的代表在发言时,其他组的同学要注意记录自己小组没有想到的关于单位的知识。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把一些单位的类名称进行板书。如长度单位、 面积单位、 体积单位 (容积单位)、货币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角的单位、温度单位等。【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能够使他们学习数学的表达与倾听,并相互取长补短。先把一些单位的类进行回顾,然后根据需要,组内再进行分工合作,对某一类单位中的知识进一步整理与回顾,这样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整理进率,回顾单位的实际大小在交流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

9、对一类单位的进率进行整理,并回顾这类单位的实际大小,如 1°的角有多大, 1 立方米占据的空间有多大等。教师可展示某一类单位的进率关系,如长度单位以及它们的进率。说明:低一级单位如 1 厘米乘 10(扩大 10 倍)就是相邻的高一级单位 1 分米。相反,高一级单位除以 10,就是相邻的低一级单位。也就是说它们是一种十进的关系。但在米与千米之间是乘(或除以) 1 000 的关系。请想一想,每一个长度单位实际有多长?为什么要有不同的长度单位?让学生安静地想一想:自己对哪一类单位是最不熟悉的;以前在解决问题时,容易错的是哪一类单位。然后把这一类单位像上面的图那样整理出它们的关系,并想一想它

10、们的实际大小。如果自己对某一类知识有遗忘,可以看书,也可以请教其他同学。【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感到比较薄弱的类进行回顾与整理, 有利于查漏补缺、 弥补不足,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总结与反思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五、回顾计数单位,并比较计数与计量单位的共同特征1. 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计数单位,并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写出它们的单位。学生独立写后,教师指名向全班汇报,得到:整数的计数单位:一,十,百,千,万小数的计数单位:, 0.001,0.01,0.1 (或0.1,0.01,0.00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这些单位并思考:每一行有什么特点?三类数的单

11、位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如果拿计数单位与计量单位去比较,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共同的属性?教师引导学生得到:整数与小数的计数单位都很有规律。如果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话,前一个单位乘10 就得到后一个单位,也就是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关系。这种关系与毫米、 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完全一样。小数的单位都是分数单位,也就是小数实质上没有自己“独立”的单位,它的单位是由一部分分数单位组成的。由于它们都是数的单位,所以无论是哪一类,它们都是组成相应的这类数的“基本元素”,也就是任何一个数都是由若干个单位组成。这一点与长度、面积、体积单位有着共同的特征。在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计数单位中, 分数的计数单位最复杂

12、。复杂的原因是计数单位多,而且相互之间的进率关系不明显,也就是不像整数与小数的计数单位的关系那样有规律(都是十进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分数的四则运算要比整数和小数麻烦的一个重要原因。2. 填空。1() =10();1() =100();1() =1 000 ()。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一般学生会分别填入长度、 面积、体积等单位名称, 使得等式成立。如 1 立方米 =1 000 立方分米等。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如果你认为填入的单位可能是其他同学没有想到的,你就可以向全班来汇报。一般学生会有两种思路来说这个“可能没有想到”:一是对同一个等式填入许多不同的单位。如 1 厘米=10毫

13、米, 1 分米 =10 厘米, 1 元 =10 角, 1 角=10 分二是填入一些在小学里不常用的计量单位或者是一些计数单位。如1 世纪 =100 年, 1 个 0.1=10 个 0.01 等。这样的题目,学生常常有思维定式,但只要有一个学生填入计数单位,其他学生也就马上能够填了,这主要是看学生有没有填入计数单位的观念。3. 填空:2() +3() =5()。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填空,再提出要求: 这样的题目1、2 年级或者 3 年级的学生也是可以做的,现在请每一个学生再仔细想一想,填入单位后,要让大家感觉到这是6 年级学生的水平。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后,再全班交流。如果答案是“2 根小棒 +3 根

14、小棒 =5 根小棒”、“2 个苹果 +3 个苹果 =5 个苹果”、“2 年 +3 年 =5 年”,这就是 1、 2 年级学生的水平。 如果答案是“2 厘米 +3 厘米 =5 厘米”、“2平方米 +3 平方米 =5 平方米”、“2 升 +3 升 =5 升”,这样就有了中高年级学生的水平了。而下面的这些答案就可能是6年级学生水平的标志:2个地球 +3 个地球 =5 个地球2个三角形 +3 个三角形 =5 个三角形2个 0.1+3 个 0.1=5 个 0.12X+3X=5X2 个( 4Y+D) +3 个( 4Y+D) =5 个( 4Y+D)2 个单位 +3 个单位 =5 个单位2+3=5【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先回顾计数单位,观察计数单位的特征,主要是想复习有关计数单位的知识。再让学生与计量单位比较,这样可以初步感受到这两类单位的共同点。紧接着安排了两个填空练习,主要是想通过这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