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框架_第1页
社会心理学框架_第2页
社会心理学框架_第3页
社会心理学框架_第4页
社会心理学框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9 / 9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一.、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定义及特征(一) 国外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二) 国内心理学家的见解二.、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二)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关系1.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2. 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三) 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 国内学者关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讨论二.、 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一) 个体的心理及行为(二) 社会交往和互动的心理及行为(三) 群体心理及行为(四)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研究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

2、.、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一) 社会心理学的哲学方法论(二) 专门方法论1. 客观性原则2. 联系性原则3. 发展性原则4.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有机统一的原则5. 批判与继承辩证统一的原则(三) 具体研究方法二.、 具体研究方法及其评价(一)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信度与效度(二) 调查法(三) 实验法(四) 观察法(五) 档案研究法(六) 具体研究方法的比较三.、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潜在的问题(一) 研究偏向问题1. 研究者的偏向2. 被研究者的偏向(二) 伦理道德问题1. 潜在的危害源2. 基本原则(1) 自愿参加的原则(2) 匿名与保密的原则(3) 风险最小dd则3. 制度上的保障(1) 风

3、险礼仪分析(2) 获得正式的许可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形式和发展过程一.、 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二.、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三.、 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四.、 社会心理学的扩展时期第二节. 种研究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一.、 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二.、 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三.、 两种取向社会心理学的比较(一) 两种取向社会心理学的差异(二) 两种取向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地位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第一节. 心理动力学理论一.、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说(一) 本能与社会的冲突(二) 由文化引起的意识-超我(三) 人格发展理论(四) 群体心理学思想二.、 精神分析的社

4、会文化学派(一) 阿德勒的追求卓越与社会兴趣学说(二) 霍妮的基本焦虑学说(三) 弗洛姆的社会潜意识学说三.、 对心理动力学的简要评价第二节. 社会学习理论一.、 华生的行为主义思想二.、 赫尔与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三.、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四.、 对社会学习理论的简要评价第三节. 社会认知理论一.、 社会认知理论的理论渊源二.、 社会认知的一致性理论三.、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四.、 信息加工观点指导下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五.、 对认知理论的简要评价第四节. 符号互动理论一.、 符号互动理论的理论渊源二.、 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思想(一) 符号与互动(二) 自我与社会三.、 对符号互动理论的简要评价第

5、五节. 社会交换理论一.、 社会交换理论的两个重要思想来源(一) 对古典经济学基本假设的修正(二) 对行为主义心理学主要思想的吸收二.、 霍曼斯的理论三.、 布劳的理论四.、 对社会交换理论的简要评价第六节.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一.、 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二.、 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思潮的基本观点(一) 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思潮的基本研究思想(二) 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重心三.、 对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思潮的简要评价第四章 社会化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一.、 社会化定义二.、 社会化的内容(一) 道德社会化(1) “建立理论基础”模式(2) “思考”模式(3) 明确价值标准(4) 价值分

6、析模式(5) 社会行动模式(6) 认识的道德发展模式(二) 政治社会化(三) 法律社会化(1) 先习俗阶段(2) 习俗阶段(3) 后习俗阶段(四) 性别角色社会化三.、 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一) 儿童期的社会化(二) 青春期与青年期的社会化(三) 成年期的社会化(四) 再社会化四.、 社会化的方式(一) 奖励与惩罚(二) 模仿(三) 认同第二节. 社会化的因素一.、 遗传因素二.、 社会文化与社会环境因素(一) 社会文化1. 文化的定义2. 文化与社会化(二) 社会环境1. 家庭2. 学校和日托中心3. 同辈群体4. 大众传媒第三节. 社会化理论一.、 精神分析学生的观点(一) 弗洛伊德的观点

7、(二) 埃里克森的观点二.、 认知发展论的观点(一)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二)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三.、 社会学系理论四.、 符号互动理论五.、 强调先天遗传的生物因素影响的理论(一) 正常成熟论(二) 群体社会化理论第五章 社会角色第一节. 角色的概述一.、 角色的含义二.、 角色的分类(一) 根据角色存在形态的不同,可把角色分为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和实现(二) 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三) 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四) 根据角色与角色直接的权利和地位关系,分为支配角色和受支配角色(五) 根据角色扮演者的最终意图,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

8、角色(六) 根据角色的参与程度,可把角色从参与程度低到参与程度高分为七种类型第二节. 角色理论一.、 角色理论的概念与来源二.、 角色理论的两种取向(一) 结构角色论(二) 过程角色论第三节. 角色的行为模式一.、 角色学习二.、 角色扮演(一) 社会学视角:互动与表演(二) 心理学视角:技术与手段三.、 角色冲突四.、 角色偏差第四节. 性别角色差异一.、 两性差异二.、 性别角色差异(一) 性别差异的表现1. 个性和行为方面的差异(1) 侵犯行为(2) 支配行为(3) 自信心(4) 交际2. 智能方面的差异(1) 智力(2) 语言能力(3) 运动技能(4) 空间能力(5) 数学能力(6)

9、知觉速度(7) 艺术和音乐能力3. 成就方面的差异(二) 性别角色差异的获得三.、 性别差异理论(一) 精神分析理论(二) 文化人类学理论(三) 社会学习理论(四) 认知社会化理论(五) 性别发展阶段论(1) 前习俗阶段(2) 习俗阶段(3) 后习俗阶段第六章 自我意识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一.、 自我、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二.、 自我意识的结构三.、 自我意识的内容(一) 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1) 生理(物质)自我(2) 社会自我(3) 心理自我(二) 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四.、 自我意识的特点五.、 自我意识对个体活动的影响第二节. 自我意识发生与发展一.、 影响自我意识形成

10、和发展的因素(一) 个体因素1. 生理因素2. 心理因素(二) 社会因素1. 家庭环境2. 学习环境3. 社会文化环境二.、 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理论研究(一) 从詹姆士到库利、米德的理论研究(二) 从威克伦德、杜尔到凡尼斯汀等的理论研究(三) 从弗拉维尔到邓纳特、约翰逊.劳德的理论研究1. 元认知监控理论2. 认知加工理论3. 认知计算理论第三节. 自我意识与人格一.、 自我与人格的关系二.、 自我意识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作用(一) 自我意识调节着遗传和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也是导致人格差异的重要原因(二) 人的自我意识还可以对自己已有的人格品质本身进行 认识、评价和调节,主动引导人格向更高目

11、标发展,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三) 人格的发展水平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自我意识水平是人格成熟度的标志(四) 自我意识是维持人格发展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因素第四节. 自我的认知表征一.、 自我图式二.、 可能的自我三.、 自我不一致理论第七章 社会态度第一节. 态度的实质一.、 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一) 态度的定义(二) 态度的特性(1) 态度的社会性(2) 态度的主观经验性(3) 态度的动力性二.、 态度的构成要素三.、 态度与有关概念的区分四.、 态度与价值观五.、 态度与信念第二节. 态度理论一.、 强化论观点的态度研究(一) 古典条件反射理论的研究(二)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研究

12、(三) 学习理论的研究二.、 认知论观点的态度研究(一) 紧张减缓理论研究(二) 归因理论的研究(三) 社会判断理论三.、 功能理论四.、 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1) 服从(2) 认同(3) 内化第三节. 态度的测量一.、 量表法(一) 等距量表(二) 总加量表(三) 语义分化量表二.、 问卷法三.、 投射法四.、 行为观察法五.、 生理反应发第四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一.、 态度的形成(一) 环境因素的影响1. 社会环境的影响2. 家庭的影响3. 同伴的影响4. 团体的影响(二) 个体的学习1. 古典条件反射理论与联想学习2. 工具性条件反射理论与强化学习3. 模仿与观察学习二.、 态度的改变

13、(一) 劝说宣传法1. 传播者的特性(1) 专家身份(2) 社会身份(3) 吸引性(4) 相似性(5) 可信赖性2. 信息的传播(1) 单方面传播与双方面传播(2) 信息传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3) 信息传播的渠道3. 被劝说者因素(1) 原有态度(2) 人格特点(3) 被劝说者的信息加工4. 情景因素(1) 信息繁多的情境(2) 令人分心的情境(3) 信息重复的情境(二) 角色扮演法(三) 团队影响法(四) 活动参与法第五节. 偏见一.、 产生偏见的原因(一) 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二) 社会化(三) 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二.、 偏见产生的后果(一) 自我实现预言(二) 性别角色(三) 疏

14、离三.、 偏见的消除(1) 消除刻板印象(2) 增加平等的、个人简的接触(3) 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4) 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第八章 社会认知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一.、 社会认知的定义二.、 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一) 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二) 对他人性格的认知(三) 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三.、 社会认知的特征(一) 互动性(二) 间接性(三) 完型特征四.、 社会认知的理论假设(一) “朴素的科学家”假设(二) “认知吝啬者”假设(三) “目标明确的策略家”假设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信息加工一.、 自动化信息加工 二.、 控制性信息加工三.、 社会认知的图式(一) 图式的含义与分类(二)

15、 图式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作用第三节. 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一.、 认知主体因素二.、 认知对象因素三.、 认知情境因素第四节. 印象的形成一.、 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一) 一致性规则(二) 评价的中心性(三) 中心特性的作用二.、 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一) 平均模式(二) 增加模式(三) 加权平均模式第五节. 归因理论一.、 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二.、 维纳的归因理论三.、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理论四.、 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五.、 归因偏差(一) 基本归因偏差(二) 自利性归因偏差(三) 忽视一致性信息第九章 人际关系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一.、 人际关系的含义二.、 人际关系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基

16、础(一) 亲和需要1. 恐惧与亲和需要2. 焦虑与亲和需要(二) 人际关系的报酬(三) 摆脱寂寞三.、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一) 人际关系的状态(二) 人际关系的发展与自我暴露1. 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1) 定向阶段(2) 情感探索阶段(3) 情感交流阶段(4) 稳定交往阶段2. 自我暴露与自我分层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理论一.、 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一) 包容需要(二) 控制需要(三) 情感需要二.、 社会交换理论三.、 公平理论第三节. 人际吸引一.、 人际吸引的基础:吸引的回报理论二.、 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一) 接近性(二) 熟悉性(三) 外表吸引力1. 外表吸引力的影响2. 外表吸引

17、力的力量源泉:美的即是好的与美丽的辐射效应3. 外表吸引力的评价标准(四) 其他个体特征1. 能力2. 个性品质3. 致命吸引力(五) 相似性和互补性1. 相似性2. 互补性(六) 相互性: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第四节. 爱情一.、 爱情的含义(一) 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二) 爱情的行为与体验1. 爱情的行为2. 爱情的体验二.、 爱情的类型(1) 浪漫式爱情(2) 占有式爱情(3) 最好朋友的爱(4) 实用式爱情(5) 利他式爱情(6) 游戏式爱情三.、 爱情的三角形理论第十章 人际沟通第一节. 人际沟通概述一.、 人际沟通过程(一) 人际沟通的过程模型(二) 人际沟通的心理过程和动作过程1.

18、人际沟通的心理过程(1) 沟通动机(2) 对信息的选择(3) 对信息的理解2. 人际沟通的动作过程二.、 人际沟通的功能(一) 协调整合功能(二) 心理保健功能(三) 心理发展动力功能(四) 社会心理构建功能三.、 人际沟通的分类(一) 按照沟通路线的分类1. 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2. 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二) 按照沟通方式的分类1. 假相依、非对称性相依、反应性相依和彼此相依2. 工具式沟通和感情式沟通3. 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4. 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三) 按照沟通网络的分类1. 正式的沟通网络2. 非正式的沟通网络第二节. 人际沟通的工具一.、 人际沟通的工具(一) 语言符号系统

19、1. 语言的分类2. 语言的社会功能3. 语言的复杂性和策略性(二) 非语言符号系统1. 无声的非语言沟通(1) 动态符号系统(2) 静态符号系统2. 有声的非语言沟通(1) 辅助语言系统(2) 类语言系统第三节. 人际沟通的障碍和策略一.、 人际沟通的影响因素(一) 影响信息源的因素(二) 影响信息的因素(三) 影响信息渠道的因素(四) 影响接受者的因素二.、 人际沟通的障碍(一) 社会障碍1. 地位障碍2. 组织结构障碍3. 时空距离障碍(二) 文化障碍1. 语言障碍2. 文化背景障碍(三) 个性障碍(四) 心理障碍(五) 环境障碍和其他干扰因素三.、 人际沟通的策略(一) 印象整饰1.

20、投其所好、符合标准2. 恭维、逢迎策略3. 意见服从(二) 倾听以及非言语行为的掌握1. 倾听技巧2. 非言语行为的掌握(三) 自我暴露(四) 表达第十一章 群体心理第一节. 群体概述一.、 群体的含义二.、 群体的分类(一) 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二)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三) 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四) 大群体与小群体三.、 群体功能四.、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一) 社会助长作用(二) 社会懈怠(三) 去个体化第二节. 群体规范一.、 群体规范二.、 社会交换(一) 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二) 群体内的社会交换(三) 心理契约的形成三.、 竞争与合作第三节. 群体的维持一.、 群体压力(一) 群

21、体压力的形成过程(二) 群体压力的意义二.、 群体的维持(一) 群体效力(二) 群体凝聚力(三)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三.、 群体决策(一) 群体决策的作用(二) 冒险性转移(三) 群体极化第十二章 社会影响第一节. 他人在场一.、 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一) 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的含义(二) 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的理论解释1. 优势反应强化说2. 评价与竞争观点3. 分散冲突理论4. 生理心理反应模式二.、 社会惰化(一) 社会惰化的含义(二) 社会惰化的理论解释(三) 社会惰化的跨文化一致性(四) 社会惰化的预防三.、 社会影响理论四.、 去个性化第二节. 从众(20112012)一.、 从众的

22、含义1. 真从众2. 权宜从众3. 不从众二.、 从众的经典研究(一) 谢里夫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二) 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三.、 从众的原因(一) 信息性社会影响(二) 规范性社会影响四.、 从众的影响因素(一) 群体因素1. 群体一致性2. 群体规模3. 群体凝聚力4. 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二) 情境因素1. 刺激物的性质2. 时间因素(三) 个体因素1. 性别和年龄2. 个性特征3. 知识经验4. 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第三节. 服从一.、 服从的含义二.、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三.、 影响服从的因素(一) 命令者的权威性(二) 他人支持与服从(三) 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四) 权威

23、的靠近程度(五) 行为后果的反馈第四节. 顺从一.、 顺从的含义二.、 顺从行为发生的心理规律三.、 促进顺从的技巧(一) 登门槛技巧(二) 门前技巧(三) 低球技巧(四) 折扣技巧/并不只是这些技巧(五) 过度理由效应(六) 引起注意技巧第十三章 利他与侵犯第一节. 利他行为一.、 利他行为概述二.、 利他行为研究的范畴三.、 利他行为的唤起四.、 利他行为的得与失五.、 求助者的特点六.、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七.、 利他行为的学习和模仿(一) 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的作用(二) 人格因素(三) 利他者的性别差异(四) 利他者心境的作用(五) 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基础(六) 自然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

24、响(七) 社会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八) 社会文化对利他行为的规范八.、 利他行为的学习和模仿第二节. 侵犯行为一.、 侵犯行为概述二.、 侵犯行为的类别三.、 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四.、 有关侵犯行为的生物学解释(一) 动物行为学(二) 生物进化学(三) 行为遗传学(四) 激素活动与侵犯五.、 挫折-侵犯理论的解释(一) 挫折-侵犯理论及其实验研究(二) 理论的修正六.、 社会学系理论的解释(一) 模仿学习(二) 侵犯与大众传播七.、 侵犯行为的转移与消除(一) 宣泄(二) 习得的抑制1. 社会规范的抑制2. 痛苦线索的抑制3. 对报复的畏惧(三) 置换(四) 寻找替罪羊第十四章 社会心理学在

25、管理中的应用第一节. 员工的激励一.、 概述二.、 激励理论(一) 内容型激励理论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2. 奥德弗的”ERG理论”3.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4.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二) 过程型期望理论1. 弗洛姆的”期望理论”2.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三.、 目标管理1. 目标设置2. 反馈3. 奖赏系统第二节. 领导者的胜任力一.、 概述二.、 论三.、 情景论(一) 领导风格1. 专制、民主、自由放任的领导风格2. 两维领导理论3. 权变理论与认知资源利用理论四.、 新的研究思路的尝试第三节. 组织文化一.、 组织文化的内涵(一) 早期认识(二) 组织文化二.、 组织文化的跨文化研究第十五章 社会心理学在法律中的应用第一节. 犯罪原因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一.、 经典分析理论二.、 经验多因素分析第二节. 陪审团研究一.、 影响陪审团心理的外界因素(一) 媒体报道(二) 被告特征二.、 影响陪审团成员的自身因素三.、 其他影响因素(一) 证据呈现方式(二) 陪审团的规模第三节. 证人心理一.、 证人证言的准确性二.、 影响证人证言准确性的因素(一) 影响证人感知案件的因素(二) 影响证人记忆的因素1. 刻板印象2. 事件后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