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各层次人员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误解及对策研究_第1页
高校各层次人员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误解及对策研究_第2页
高校各层次人员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误解及对策研究_第3页
高校各层次人员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误解及对策研究_第4页
高校各层次人员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误解及对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高校各层次人员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误解及对策研究     摘要:笔者以数字校园建设者的身份,分析了当前高校各层次人员对数字校园的误解。并提出加强宣传,建立信息领导机构,提高学校人员信息素养和精心实施数字校园工程等对策,以获取教职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理解和支持。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校园信息化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学校信息化管理者和建设者会面临技术、管理、观念和意识等方面的诸多困难和问题。目前,技术已不是影响建设进程的关键,真正的阻力来自于学校教职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理念和认识。一、学校各类人员对数字化校园的认识近几年来,高校教职员工对“教育信

2、息化”、“数字化校园”等名词已不陌生。但他们中的部分人对教育信息化会给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带来什么还不十分清楚。1.学校领导学校领导是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关键人物,数字校园的立项和项目建设成功与否无不与他们的重视与参与程度密切相关。目前,高校中有些领导认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可有可无,建设了只是“锦上添花”,不建设也不会影响学校大局,按常规管理学校,按常规进行教学活动最为保险;有些领导认为数字化校园工程建设投入大,收效慢,短期内看不到效益,不愿过多投入建设经费;还有一些领导将校园网等同于数字化校园,能提供教职员工快速上网查询资料即可;有的领导甚至把数字化校园建设当作“面子工程”,他们关注的是自

3、己任期内的政绩。很显然,上述领导对数字化校园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见。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过程。校园信息化可为教育管理者带来高质量、高效率服务,在数字化环境下教师可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可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校园一卡通”运行后,教职员工的很多教学、管理和生活方面的活动可通过校园卡在网上完成,既减少管理环节,方便快捷,还可规范管理程序。在数字校园环境下,师生可利用整合后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和学习。各级领导以数字校园的数据作决策依据,改变了领导靠开会、听汇报搜集数据的现状。不仅减少了下级搜集数据的工作量,且提高了领导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2.学校中层领导和一般

4、管理者学校中层领导和一般行政管理者既是实施数字校园工程的推动者,也是数字校园的主要应用者。数字校园能否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他们中大部分人非常关注数字校园建设,期盼数字化工程给他们带来管理效率的提高和劳动强度的减少。但他们中也有部分人或是因为信息素养较低,或是因为数字化校园带来的管理模式变更而影响到个人利益,或是因为与单位利益冲突而抵制数字化校园的实施。在数字校园实施过程中,学校内部会发生管理模式变革,部分管理机构重组等变化。一些新的管理理念也会产生,如电子签名和电子认证等。这对学校中层领导干部的信息素养要求更高,尤其是那些习惯于旧管理方式的年长领导会产生不适应感,即使

5、本部门有较为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也会对所获数据的准确性持怀疑态度。有的甚至把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当作负担。有些新应用系统运行后,会减少管理人员而触及个人工作岗位变动,实施“校园一卡通”后,全部收费项目将纳入学校管理,原本可任意支配的费用收归学校而触及本单位或个人利益,因此,一部分人会抵制信息系统的运行,有的甚至会采取极端态度。3.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是实施和使用数字化校园系统的主体。他们的支持与理解对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平稳发展关系甚大。高校中的一般教师通常只关注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和教学,他们更感兴趣的是高速上网查阅专业资料,使用多媒体设备教学,很少主动关心学校信息化建设。有些教师甚至会想将大笔资金

6、投入信息化建设是否值得,他们更希望将资金投入到改善教学和科研条件上。另外,还有部分教师因个人信息隐私及安全等问题而对信息化建设持怀疑态度。显然这些教师不清楚数字化校园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变革。如果从信息资源管理角度看,将学校所有应用系统集成到一个平台上,进行资源重组和优化,数字化校园成为了一个具有广泛性和可信性的信息资源仓库。这些资源不仅包含了教师所需的软硬件环境,而且包含了现代化教育理念。它的统一认证体系和权限分配机制确保其信息的安全性。并且它还是一条提供学校内部成员群体之间以及校园内部与外部之间人际沟通的主要渠道。高校中的学生是最希望实现全校信息化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观念、新技术快,整

7、体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比教师群体高。因此,他们对实施数字化校园后可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和快捷抱有较高期望。4.信息化管理人员和工程人员信息化管理和工程人员是实施数字校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数字化校园工程的建设质量实取决于他们对数字校园的认识、理解及其技术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他们最为关心的是学校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态度。数字校园可否立项,建设资金可否到位,学校信息化可否持续发展等均取决于学校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程度。另一个他们关心的问题是正确定位所在机构(信息中心、网络中心等)的功能和作用。目前,一般院校都将这类机构定位为技术部门,通常无行政管理职能,而数字化校园能否顺利实施和运行,管理与协调尤

8、为重要。学校教职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和理解也是他们颇为关心的问题。这与学校领导重视信息化建设程度和对信息化的宣传力度以及学校教职员工的信息素养高低等多个因素有关。二、对策针对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一些人为阻力,作为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者和实施者,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以清除信息化建设的障碍,确保数字校园项目建设顺利实施。1.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给学校带来的变革和效益显而易见,问题是,如何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使大家觉得建设数字校园非常重要,必须要进行建设。首先要促使学校各级领导转变观念,切实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领导。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宣传数字校园会给学校教学、

9、科研、管理和生活带来什么?面对信息时代我们应如何适应?可采取在网站上开辟专栏、拍摄专题片、办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宣讲。二是要组织领导实地考察,由于校领导较忙,可分别组织学校各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代表到实施数字化校园较好的学校参观学习,让他们亲身体验在数字校园环境下教师如何开展教学,学生如何自主学习,以及数字校园给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带来的便利和效益。他们参观学习归来后,会成为最好的数字校园的宣传员,必将对学校领导及其属下的师生员工起到一定影响。2.建立强有力的校园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目前,在全国高校中设计和主持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常见的组织形式有两种,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和信息化

10、办公室。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是一个由校领导担任组长,各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松散组织结构,学校信息化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具体事务由网络中心或其他相应部门承担。尽管领导小组成员级别较高,机构也具有相应职责,但由于不是常设机构,其与各单位协调力度有限,不能及时处理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目前,一部分学校设立了信息化办公室,其主要负责人类似于国外高校cio(信息主管,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信息化行政管理部门和实施信息化工程的实体单位(网络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由该办公室统一管理。这种构架的组织形式同时具有信息化管理和建设的职能,可以保证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和持续发展。笔

11、者认为这种信息化建设管理模式是我国高校今后的发展方向。3.提高学校教职员工的信息素养所谓信息素养,就是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如何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如何提高学校教职员工的信息素养,首先要加强信息化的宣传,提高全校师生员工对校园信息化的认识。其次要逐步增强各级管理人员和教师对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和分析能力。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具备获取和组织信息的途径和方法即可,一般管理者除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外,还需熟练操作本单位管理信息系统,掌握数据的提取、存储和分析等方法。教师应具备信息查询和检索、多媒体应用和制作等技术。学生则要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搞好在职培训是提高学校教职工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12、。可根据不同的人(领导、专职维护人员、一般管理者等)分层次进行培训,在内容上有所侧重。培训的同时要加强考核,制订鼓励教师进行课程信息化改革的措施。除了举办多种信息培训班外,还可将一些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拍成电视教学片,制成多媒体教材挂在网站上,供教职员工随时下载学习。4.精心规划和实施数字化校园工程作为数字校园的建设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要精心规划和实施数字校园工程,在规划过程中,除广为调研外,要注意不能照搬兄弟院校的建设模式。因各校的层次、办学规模、管理模式等都不尽相同,必须根据本校实际进行设计。例如,若信息化建设经费充足,则可按照数据交换平台,门户网站,应用系统集成和数据整合的建设步骤全面实施数字校园工程。若经费匮乏则可寻求与银行合作,先启动“校园一卡通”。“校园一卡通”是数字校园下的一个重要应用项目,在商务流通、信息查询和身份识别等方面效益显著。实施后将会提高绝大多数管理性工作的效率,且通常效果明显。全校教职员工在使用过程中,会进一步加深对数字校园的认识和理解,亲身体验数字校园带来的工作效率和效益,为以后全面实施数字校园打下良好基础。在设计过程中,还要注意不要坚持按自己的设想和思路进行规划,要认真听取教职员工的意见,他们认为必须做的,才是应该规划的,这样才能得到领导和全校教职员工的支持。三、结束语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