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自我的学习实践:专项计划生精英大学学业融入的个案研究_第1页
重塑自我的学习实践:专项计划生精英大学学业融入的个案研究_第2页
重塑自我的学习实践:专项计划生精英大学学业融入的个案研究_第3页
重塑自我的学习实践:专项计划生精英大学学业融入的个案研究_第4页
重塑自我的学习实践:专项计划生精英大学学业融入的个案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重塑自我”的学习实践专项计划生精英大学学业融入的个案研究    摘要:专项计划生通过教育实现向上流动既是一个跨越不同地域边界的过程,也是一个跨越不同文化边界的过程。运用深度访谈法,聚焦一位专项计划大学生的学业融入经历,探寻其成功融入精英大学场域的独特文化机制。研究发现:专项计划生个体融入精英大学场域经历了憧憬期、冲击期、失调期、调适期、掌控期和胜任期6个阶段,且整个融入过程伴随着学业心态、认知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与国外部分工人阶层家庭背景大学生学业融入策略不同的是,专项计划生在融入精英大学学业过程中,并没有表现出与原有家庭或社区疏离的倾向,反

2、而从家庭场域中寻求积极的情感支持力量,凭借主体行动与反思性学习能力,不断更新认知观念与学习惯习,成功地把原有文化惯习与精英大学场域的文化惯习整合起来,重塑自我身份认同,进而取得学业上的进步与收获。促进专项计划生顺利地实现高中到大学的学业过渡与融入,需要相关重点高校强化专项计划生的大学学业准备意识,营造支持性的校园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自我提升动力与反思性学习能力。关键词:专项计划生,精英大学,学业融入,重塑自我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项目“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子课题“高校招生选拔制度改革与人才培养创新研究”(2017zd004);江苏师范大学博士学位教师科研支持项目“招

3、生政策倾斜背景下专项计划大学生的学业融入研究”一、问题提出近年来,为进一步增加农村贫困地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缩小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差距,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实施了“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政策(以下简称“专项计划”)。自该政策出台以来,重点高校每年招收专项计划生人数已由1万人增加到10万人1。随着专项计划招生政策扩大实施,专项计划生入校后的学业融入及发展状况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中国青年报曾在2013年刊登了一则关于4名专项计划生在某重点高校遭遇学业融入困境的报道2,该话题一时引发了大量的讨论与转载。2015年,中国科学院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专项计划招生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整体评

4、估。调研结果显示,部分专业定向计划生的学业成绩普遍处在中等偏下水平,有些学生甚至处在学不下去的边缘3。无独有偶,2019年8月发生的北大三次退档河南考生事件,再一次把专项计划生进入重点高校后的学业发展问题推向了公共舆论的高峰。学界也对专项计划生的学业融入及发展状况进行了探讨。有学者采用深度访谈法对专项计划生的学业融入情况进行了案例分析,结果显示,专项计划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学科基础薄弱、学业压力大等问题4;部分边缘型的学生较难适应重点大学的学业和生活5。有学者基于某所重点高校的实证调查数据分析了专项计划生的学业适应现状,发现与非专项计划生相比,专项计划生的学业适应表现相对较差,且适应期偏长6。还

5、有学者通过分析教务处记录的学生数据,发现专项计划生的高考成绩及大学学分绩点(gpa)显著低于非专项计划生7;贫困专项计划生在学分绩点、院系内排名、挂科等3个主要学业指标上的表现显著差于其他学生8。崔盛等人基于8所重点高校专项计划生的调查数据,发现专项计划生的学业表现并不理想,原先的学业优势很难维持到大学阶段9。可见,在社会公众及学界的主流话语体系中,专项计划生已然成为学业弱势群体的代表。不可否认,比正常录取分数低很多考入重点高校的专项计划生,入校后必然会面临较大的学业挑战。但在我国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努力缩小不同群体间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差距的战略背景下,仅仅关注多数正在或可能遭遇学业发展困境的

6、学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换个视角探讨少数已成功融入重点大学场域的专项计划生如何应对学业挑战和压力以及如何突破先赋家庭背景及教育资源局限。本研究期望从微观层面切入,洞察一些被人忽视的教育现象,解释“学业抗逆”何以可能。这也许对我们深入理解专项计划生的学业发展问题及如何为他们提供针对性强的学业支持服务具有启发意义。基于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本研究将聚焦于专项计划生的重点大学学业融入过程,并以某一成功融入重点大学学业的专项计划生为案例,从个体学习体验角度出发,还原其真实、动态的学业融入经历,探寻其成功融入重点大学场域的独特机制。之所以重点关注专项计划生入校初期的学业融入问题,是因为大学第一年是大学生

7、发展最为关键的一年10。已有研究表明,大学学业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第一年的融入状况11;个体能否融入大学学业系统和社交系统以及融入程度如何,对其选择在校持续就读或辍学产生重要影响12。在从高中到大学、家乡小镇到大城市的两个不同场域的跨界流动中,家庭背景弱势学生群体更可能遭遇学业融入困境13-14。就专项计划生而言,能否在大学第一年成功弥补学业准备不足对其后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目前针对专项计划生进入重点高校后学业融入经历的研究却很少,因此探讨其入校第一年的学业融入问题不仅关乎学生个体后续学业健康发展,更关乎我国重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二、研究视角已有关于家庭背景弱势学生群体是

8、如何获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及高学业成就的研究主要遵循两条文化解释路径:一是文化资本弥补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少数弱势学生群体之所以能突破家庭背景制约而成功跨入重点高校求学,是因为他们通过某种方式弥补了原生家庭文化资本的不足。如董永贵发现,农家子弟尽管带着匮乏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学校,但依靠自我能动性,在重要他人教师的帮助与支持下,弥补了家庭文化资本的不足,从而取得了优异的高考成绩15。其他学者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寒门学子实现学业抗逆是因为他们通过重要他人或其他途径弥补了其家庭文化资本的匮乏16-17。二是底层文化资本论。与文化资本弥补论相反,持底层文化资本论的学者认为底层家庭子

9、女取得高学业成就的关键不在于他们弥补了家庭文化资本的不足,而是充分利用自己所属阶层特有文化资本的结果。程猛等人把这种独特的底层文化资本概括为先赋性动力、道德化思维以及学校化的心性品质18。韩钰认为勤劳、坚韧的性格品质及家规、家教、家风等家庭传统文化资本是影响农村青年实现向上阶层流动的重要因素19。尽管上述两种文化解释路径都在某种程度上对弱势学生群体学业成就获得给出了部分合理的阐释,但二者之间的对立又使彼此的不足异常凸显。文化资本弥补论延续了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分析逻辑,认为家庭背景弱势学生由于不具备中上阶层家庭背景学生所拥有的文化资本,所以容易遭遇学业失败。一旦这些学生通过某种途径弥补其家庭

10、文化资本的不足,就可以取得高学业成就。这种观点尽管得到了部分学者实证研究的支持,但由于其对弱势学生群体家庭自身独特的生活与文化实践缺乏关注而饱受质疑。底层文化资本论正是在批判文化资本弥补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该观点主张从弱势学生群体家庭文化实践的视角来探究他们获得高学业成就的机制。底层文化资本论虽然在解释弱势学生群体如何获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问题上有一定的说服力,但由于其过于关注弱势学生群体的家庭文化资本而忽视外部场域变化可能带来的新挑战,从而失去对这些学生跨入重点高校后学业成就获得的解释力。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当进入一个不再以成绩论英雄的大学之门,寒门子弟道德化的思维模式以及单向度优越的心态会在大

11、学遇到真正意义上的挑战,其学习成长不可避免地经受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中产阶级文化的洗礼。”18秦惠民和李娜通过对北京某“985工程”高校12名农村籍大学生的访谈,发现农村籍大学生在精英大学场域里表现出挫败的位置感和失落的学业体验20。与国内学者分析逻辑不同的是,国外部分学者从“文化资本整合论”视角来解释少数工人阶层家庭背景大学生如何在精英大学里取得学业成功。瑞伊(reay)等人考察了英国南部某精英大学里9名工人家庭背景大学生的学习经历,研究发现,由于工人阶级家庭背景大学生处于家庭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不利地位,在精英大学里面临一系列其他中产阶级大学生不会遭遇的压力和困境,但部分学生最终在大学里取得

12、了较好的学业成绩。究其原因,这部分学生在精英大学里表现出较强的自我反思与自我提升能力,凭借自身勤奋努力与反思性学习策略,成功地把原始家庭文化惯习与精英大学里中产阶级文化惯习融合起来,进而取得了学业成功21。这种文化整合观点也与以往学者关于少数种族大学生的研究成果相吻合,如泰莱(tierney)研究发现,针对少数种族大学生来说,文化同化策略并不能使其在以白人为主的校园中获得学业成功。相反,只有当这些学生能够认同自己的原始文化身份、承认其文化价值,并把家庭原有文化惯习与美国校园白人文化惯习有效地整合起来的时候,才会增加其学业成功的可能性22。可见,文化资本整合论超越了文化资本弥补论与底层文化资本论

13、之间的二元对立,接受二者合理性的部分,既重视原始家庭文化资本对弱势学生群体学习成长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又强调弱势学生群体对精英大学场域文化惯习的吸收与重组。鉴于此,本研究从文化资本整合论的视角,分析专项计划生个体在精英大学里的学业融入境遇,描述其学业融入轨迹,进而洞察其学业融入成功的文化机制。三、研究方法与资料分析研究个案来源于笔者在上海某重点大学所做的一项关于专项计划生学业适应问题的目的性访谈研究。之所以选取一个案例而不是选取所有被访者进行分析,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考量:第一,该个案的大学学业融入过程比较清晰、完整,且在入校后一年内不仅成功地融入了大学学业,还取得了较好的学业成绩;第二,相较于其

14、他专项计划生,该个案不仅对自己高中、大学学习体验有着更多更深层次的洞察与反思,还比较擅长表达,能够为本研究提供丰富的信息;第三,该个案的就读专业及学业融入经历具有一定典型性,能在某种程度上为深入了解专项计划生群体的独特大学学习体验提供一些启发。本研究主要采用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收集第一手资料,包括两次正式访谈。第一次访谈是在研究对象入校后的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后,即大一上学期,重点着眼于研究对象从被重点大学录取到此刻此地的学习感受与体验,以及感知的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的不同之处;第二次访谈是在研究对象入校后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后,即大一下学期,主要了解研究对象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后,在学习心态、认知观念及学习行

15、为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对自己学习状况的反思与规划。除正式访谈外,本研究还收集了一些实物资料,如研究对象填写的学业适应状况调查问卷、微信朋友圈动态和研究者的访谈笔记等,以及一些关于某重点大学本科生学业指导项目及开展情况的资料。访谈资料收集后,本研究采用主题与模式分析法(thematic and template analysis)对原始文本进行梳理与编码。主题与模式分析法是金(king)提出的一种依据主题方式组织与分析文本数据的方法23。该分析法的核心在于研究者需要运用一套多元化的代码(codes)来表征从文本数据中识别出来的核心主题。这些代码通常通过一种层次结构方式把不同的核心主题组织起来

16、,以凸显文本数据与研究问题之间的紧密联系。本文依次通过编码、组织文本数据、整理归纳数据单位、寻找各个主题单位之间的关联模式等步骤,形成了资料呈现的分析框架(如图1)。图1学业融入过程的分析框架基于文本资料的整理分析,本研究对个案进行类属与情境分析,沿着研究对象的学习时间线寻找其学业融入的故事线,以求真实、生动地展现其在学业融入过程中所发生的转变,进而揭示重点大学学业融入实质。四、学业融入过程“六部曲”知凡为本研究的对象,是研究者从被访专项计划生中选取的一个研究个案。知凡来自我国中部某高考大省的一个贫困县,目前就读于上海某重点高校s大学,是该校2016级的本科生,专业为电子信息工程。当年通过了s

17、大学专项计划招生审核及面试,并获得了高考录取加40分的优惠资格。研读知凡进入大学前后的学习经历,发现其在s大学的学业融入经历了6个阶段。(一)学业憧憬期:“大学没什么,就是混个文凭”1.高考前的担忧与录取后的满足和喜悦“考上好大学”是众多高考生的理想。上大学前,知凡就读于一所县重点高中。s大学承载着他整个中学时期的梦想与奋斗:“我高中时最想考的大学就是s大,就像别人说我要上北大清华一样。因为我有个远房叔叔在上海,说s大学非常好。”但当时知凡的成绩不是很稳定,在临近高考的一次重要模拟考中,发挥失常,“一下子考了全校170多名”。他的家人非常担忧,甚至“跑到山上的一座庙里,给菩萨上香”。知凡给自己

18、设的底线是“只要能上个985就可以,靠后一点的也行”。天道酬勤,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知凡终于在高考时发挥正常,高考分数恰好能上s大学,他自己及家人非常兴奋和满足。“我爸经常说,我只要能考上个985学校,他就喜欢得不得了。没想到最后考上了s大学,他非常满足。我自己当时也特别激动。”2.错位的大学学业认知与期望国外已有研究发现,精英大学场域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来说,意义迥然不同。对中产阶级大学生来说,他们更加熟悉其中的文化逻辑和运行规则;对工人阶层背景大学生来说,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陌生文化场域24。尽管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弱势学生群体父母会大力鼓励他们的子女追求高等教育,但由于他

19、们自身缺乏大学学习经验而对高等教育过程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难以为子女提供有关大学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各种正式信息(hard information)和有价值的非正式信息(hot knowledge)25。我国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专项计划生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区隔和家庭文化资本的影响,难以从家庭场域中获得有关大学学习方面的信息与资源。此外,在竞争激烈的高考背景下,多数高中学校已成为军备赛制的积极推动者和践行者,老师在无形中为勉励学生考上好大学而给学生描绘了一幅“乌托邦式”的大学生活图景。在这种双重不利文化冲击下,专项计划生群体入校前对真实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了解甚少,进而对其抱有非理性的错位认知与期待,主观上

20、认为考上大学就不需要学习了。知凡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这个学生群体的心声。“刚考上大学的时候,根本没想到,来到这里(大学)了还要学习。我们从小到大就是这种观念,考上大学了,就可以随便玩了,就不用学了。高中班主任也说,你上大学了,就算睡到中午十一二点,也没人管你。所以,以前我就一直觉得大学就是大致学一点,混个文凭就可以了。”3.高考后的学业放松与盲目自信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这样评价高等教育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区别:“高等教育与初等、中等教育的主要差别在于教材的不同:高等教育研究高深的学问。在某种意义上,所谓高深只是程度不同。但在另一种意义上,这种程度在教育体系的上层是如此突出,以致使

21、它成为一种不同的性质。”26正因为高等教育如此不同,入校前做好充分的大学学业准备就显得至关重要。马莉萍和朱红曾对我国某“985”高校“准大学生”的高考后暑期生活情况进行调查并发现,那些家长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利用暑假了解、学习和规划大学生活,而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学生则缺乏这方面的意识27。国外高校非常重视“准大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适应问题,一些大学专门设立了“暑期入学指导项目(summer orientation program)”,旨在帮助“准大学生”为入校后顺利地融入大学校园环境做准备。目前我国高校专门设立新生入学准备指导的项目较少,几乎依靠学生自主自发地了解大学学习和

22、生活。针对专项计划生而言,由于错位的大学认知观念,多数学生在暑假里放松对自己的学业要求,较少进行大学学业准备和规划。知凡在高考后的暑假给自己安排了一些与大学学习无关的事情。“高考后的暑假我就没有再看书学习了,而是去了一个高中辅导班当辅导老师。因为那时觉得大学没什么,就是放羊式的,也不需要学什么并且在高中的时候,总觉得自己聪明嘛,也不听课,书上的东西课下随便一看就会了。到了大学,我觉得只要我学习,就能比高中学得更好。”(二)学业冲击期:“差得好远好远,根本就不是一个轨道的”1.期望与现实碰撞下的挫败感与失落感已有研究发现,当工人阶层背景大学生初入精英大学场域时,会表现出“不在场”(out of

23、field)或“文化游离”(out of habitus)现象,而大多数中产阶级背景大学生却表现出“游刃有余”(fish in water)的状态28。科恩(cohen)解释,这是因为对中产阶级背景的大学生来说,精英大学文化惯习在他们的能力掌控范围之内,而对工人阶层背景大学生来说,在不熟悉的精英大学场域里,他们对新的文化惯习茫然不知29。巴克斯特和布里顿(baxter and britton)进一步把工人阶层背景大学生在精英大学里的学习经历形象地比喻为一场“文化错置”(cultural dislocation)的旅行30。场域与文化惯习的不连续性(disjunction between fie

24、ld and habitus)导致工人阶层背景大学生入校后普遍遭遇学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31。即使是那些入校前学业成绩优异、学习态度积极乐观的学生,当面对一个“聪明且自信的中产阶级同辈群体”时,他们仍然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不自信感32。考察我国专项计划生群体进入重点高校后的学习体验发现,多数学生在大学场域里同样遭遇“如鱼离水”的尴尬处境,原本使他们“如鱼得水”的中学场域并不能保证他们在大学场域里“得心应手”。入校后,当知凡发现自己由原先“小池塘里的大鱼”变为现在“大池塘里的小鱼”时,感受到巨大的落差和挫败感,认为自己与别人“存在天生的差距,根本就不是一个轨道的”。“刚来的时候,因为我是从某省一个比较

25、小的县城来的,考上s大的时候,虽然在我们县非常厉害,到这里后发现,这里高手云集。身边都是竞赛大神,人家什么都会。而我从小到大就只学书本上的知识,会考试就行,这点与他们的差距特别大,一开始自信心就受到许多打击,感觉根本就不是一个轨道的。然后,我不是学这个信息工程嘛,平时要接触到许多与电子有关的东西,而我们在高中的时候又没有经历过这方面的培训,直接上来以后,讲什么与电脑有关的编程啊,我们之前就没有接触过,在这方面特别拉后腿。还有就是英语,因为高考的时候,我们不考听力,到这里后,发现外教全用英文上课,根本就听不懂。所以,开始的时候会有失落感吧,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好远好远。”2.洞察新场域与感知差距威利

26、斯(willis)在学做工一书中认为,出身于工人阶层家庭背景的那一群“家伙们”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学校教育控制,而是通过主动洞察个人主义与精英主义文化、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以及文凭证书的价值意义,创造了反抗学校知识的文化,从而成功地把自己再生产为工人阶层33。威利斯重点强调了个体作为社会行动者的能知能动特性以及其对自身行动后果的非预期性。对精英大学场域里的弱势学生群体而言,他们一进校就会敏锐地洞察到自己的生存处境,并通过比较自己原先教育经验与现有教育场域文化惯习的差距来定位自己,甚至做出某种身份上的判定,如格兰菲尔德(granfield)发现,精英大学场域里的工人阶层家庭背景大学生通常把自己看作是“

27、文化外来者”(cultural outsiders),抱有“文化赤子”(cultural deficit)的劣势心态34。国内学者也发现,农村籍大学生在精英大学场域中会通过各种维度来定位自己与大城市学生的“像”与“不像”20。本文中的专项计划生知凡初入精英大学场域,不仅洞察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别人什么都会,我只会考试”,还非常详细地审视了“大学场域”与自己所熟悉的“高中场域”的种种差异。(1)大学教育模式与高中“应试教育”的不同作为一个典型的从“应试教育”模式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知凡对高中学习环境是异常熟悉的,而正是这种熟悉感使他进入精英大学场域后感到“不适应”。“我们高中就是灌输学习,从早

28、上5点学到晚上11点,就是一直做题。上大学后,感觉这里(大学)教育模式与高中差别太大,一开始不适应。总感觉大学老师上课没讲什么东西,而且讲得特别快,课后也没布置多少作业。高中时,我们那里总有人在督促大家一起学习,这里每天学习就是一个人嘛。”(2)大学课程的难度与深度已有研究发现,越是选拔性高的精英大学对课程深度和难度的要求越高,教学进度也更快,并预先假定一些特定的概念和知识已被所有学生熟知35。这种现象被看作是学生学业准备与精英大学学业要求之间的一种“匹配效应”(match effects)36。从匹配的角度来看,享受招生录取优惠政策的专项计划生属于大学学业准备不足的学生群体,其入校后对课程难

29、度的感知更加明显,也会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自己学业基础的薄弱。“大学的课程比较难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好多思想,我们高中没有培养。我感觉大学数学和物理很多解题思想有些偏向奥赛。而高中的时候,我们不学奥赛嘛英语方面的话,主要是听力。高中三年,我们好像就没有练习过听力。然后到这里,老师上课全都讲的英文,就什么也听不懂。刚开始时,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3)大学学习中的知识盲点布迪厄认为,由于国家权力场力量的干预作用,学校教育通常表现出一种“文化专断性”(cultural arbitrary)。大学场域的文化专断性是双重的,既包括教学形式,也包含教学内容3744。其中,教学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教

30、学风格、授课方式、成绩评定办法、教学时间安排等方面;教学内容则体现在大学课程的设置、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权威的认定等方面。针对专项计划生而言,精英大学场域的文化专断性不仅带给其学习形式方面的冲击,更带给其学习内容方面的挑战。由于教师假定学生都已具备了精英大学所要求的学业基础和能力,因而在教学中忽视了一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的知识盲点。知凡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所遭遇的情形想必很多专项计划生都不陌生。“有时候老师讲的很多东西,好像我们都会了一样,但我不会啊。今年我们上c+课,老师说你要是不会重装系统,不会运用软件,你就不要说你是电院的。我在想这是什么鬼东西啊,一个都没有听说过。所以说,自己刚来的时候,和s大

31、所要求的基础素质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3.入校后思想的松懈与行为的懈怠进入大学后,在现实冲击下,专项计划生不可避免地会经历较大的心理落差。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与挑战,他们一方面容易陷入挫败和失落的情绪中,另一方面由于错位的大学认知观念,很多学生在学习方面比较懈怠,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知凡的想法和做法很具有代表性。“以前觉得大学混个文凭就可以了。然后,上了大学,一开始思想上就特别松懈。就算知道自己与别人有差距,也觉得没什么,就算补也补不上而且刚开始的时候,对编程有种天然的抵触,觉得好恶心啊,为什么要学这种东西。写编程作业的话,自己想两下想不出来,就不去做了,在网上搜搜教程或者抄点现成的。到

32、最后要考试的时候,就临时抱佛脚。”(三)学业失调期:“我们没有学过的,学了也不会”1.期中考后的焦躁、自卑与迷茫期中考试前,尽管知凡意识到自己与其他同学存在较大的学业差距,但由于思想与行为的懈怠,他并没有完全投入到大学学习中。面对入校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试,与同辈群体比较,知凡感受到了更大的学业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来自外界,还源于他内心的不自信和对未来的迷茫。已有研究发现,对绝大多数工人阶层家庭背景大学生来说,人校后的第一学期常常遭遇学业自信危机,“文化赤子”的劣势心态会导致他们对自身的学业能力产生质疑38。在考试成绩的比较中,知凡的劣势心态更加明显,对未来也越发迷茫。“第一次期中考试,高数考了78

33、分,感觉考得特别差,一看班上最高分98分,想着这种卷子还有人考98分。那时候总想着,人家高中学过竞赛,学过这个,现在不用学就可以,而我们学这么累,还赶不上人家。就觉得这些差距是你前十几年一直沉淀下来的东西,是你好像改变不了、也不可能去弥补的东西。然后就会害怕、担忧,想太多,想自己的未来啊,以后毕业了怎么办,自己四年什么也没学会。这样混日子,会很焦躁、自卑、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2.自我怀疑与否定布迪厄在分析行动者的惯习与场域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在整个社会世界里都发挥着作用的那种主观期望和客观机遇之间变动不居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结果,从完美无缺的相互契合,一直到强烈的脱节”39175。

34、通常情况下,这种“不合拍”的脱节现象会给所在场域的行动者带来强烈的相对剥夺感,并使行动者有一种弱者的无力感,进而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平庸的失败者。专项计划生在精英大学场域里遭遇的“不合拍”现象使其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危机。入校前,知凡对大学学习充满自信,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我学习,就能比高中学得更好”。但入校后,在现实差距面前,曾是中学“学霸”的知凡也开始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质疑,甚至自我否定。“上学期比较荒废,成绩也不是很好。有些自卑嘛,毕竟来自小县城,你的见识、视野、综合素质,很多东西和别人都不一样,差很多啊。而觉得别人那么好,自己就会不自信。然后就会想是不是我们小县城里出来的都不能在这里取得大的突

35、破,比如我们学习信息工程,跟别人有着天生的差距。人家学过的,不用学就会了,我们没有学过的,学了也不会。”3.意欲转专业逃避学业压力主观期望与客观结构之间的脱节现象不仅会给行动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与苦闷,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行动者做出回避令其不适处境的决策。本研究案例中,知凡在对学业的焦虑与迷茫中,曾一度想通过转学或转专业来逃避学业压力。“当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的时候,挺失落的。首先就归结到专业这个问题上,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个信息工程专业,又是编程,又是软件的?我为什么非要拿自己的弱项去和别人的强项相比较呢?我当初第一想法就是后悔,自己为什么不去人大学习经济学专业呢?但这点又不现实,后来又考虑转

36、专业。”(四)学业调适期:“既来之则安之,把目前专业学好吧”1.转专业未果后,寻求自我安慰与鼓励王学举发现,农村大学生在意识到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后,有意或无意地去转换视角,去发现农村背景带来的独特人生体验。这种感觉上的“补偿机制”使得他们在承受心理压力后,仍然能够获得某种感觉上的平和40。本研究案例中的知凡也采取了相似的适应策略调整心理状态。知凡有转专业的想法后,试图了解一些其他专业的情况,但最后发现“无论哪一个专业都不是很轻松的”。几番尝试后,知凡的学习心态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由先前的自卑和焦虑慢慢转向寻求自我安慰与鼓励,并通过转换看问题的视角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与补偿,进而给自己一种积极的心理

37、暗示。此外,外界情感支持与疏导也有助于知凡学习心态的转变。“我当初想转专业,后来就了解了一下其他专业的情况,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无论哪一个专业都不是很轻松的。当时想学机械,我同学说,学机械画图能把你画死。然后船建,我选了一门船建的课,上了四节课,什么都听不懂。后来就想着,既来之则安之,还是把目前专业学好吧,不然就没有其他路可以走了。又想想,如果你会一个编程,还是很厉害、很有前途的。然后,寒假回家时,也找回了一些自信心。走亲戚的时候,很多亲戚朋友夸赞我,我就觉得自己的专业还是能够得到认可的。毕竟s大也是名校嘛,虽然在这里(大学),我们都是比较平凡的,但如果把我们放到社会上,是非常优秀的。”“当时陷

38、入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找了我们那里的一个高年级学长,了解一下情况。他就说,大学有四年,只要你肯付出努力,不要心急想一个月、两个月就赶上去了。你慢慢熬,最后肯定和他们差不多水平。后来也跟我父母聊过。我爸就说,别心急,你先得把心态放平,想明白这件事情,然后再行动。熬过那段时间后,心态也好了很多。”2.反思导致学业差距的主客观因素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一书中提出了“结构化理论”。他认为,人类行动者不仅有其行动的理由和动机,而且还能对自己的行动及所处情境的社会和物理特性进行反思性监控41。吉登斯所说的“反思性监控”也即威利斯所强调的“洞察”。个体的反思性洞察通常能够帮助行动者在“看透”自身的生存境遇后

39、,从自身的角度决断出最有利的行动策略。因此,行动者的反思性能力在个体进一步决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知凡学习心态转变之后,开始冷静思考自己与其他同学存在差距的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而不再非理性地怀疑自己和否定自己。(1)客观“应试教育”的不足“可能我们那是县中,跟上海这边的高中还不太一样吧。我们那边的教育方式比较落后,就是靠题海战术来培养学生的,除了书本知识外,其他的都不学。但这边学生很多都有竞赛经验,像大学物理、高数、编程等课程,他们在高中就学习过了。因此,学起来比较轻松。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新知识。老师讲得快,课上你不听,课下再看,根本就看不懂。”(2)主观“学习习惯”的不良“开始的时候,我

40、坏习惯比较多,比如熬夜,有事没事喜欢刷手机,总喜欢跑神。在寝室,写会儿程序,总喜欢摸摸这个,干干那个。编编程没思路,就想玩一会。”3.转变观念、更新学习方式与习惯尽管布迪厄认为,惯习是个体早期社会化的产物,受到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环境、阶级地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他同时也强调,惯习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动而变化,从而使个体逐渐适应新环境。在大学场域中,学生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体,能够有意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当学习情境发生变化时,他们会重新洞察新场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不断调整或改造自己原有学习惯习,使自身逐渐适应外界环境。通过分析知凡的学习经历,发现他采取了转变学习观念、

41、更新学习方式与习惯的适应策略。(1)观念上从“混”文凭到以“学”为重“刚上大学时,思想上就特别松懈。后来发现人家也不是都在玩,还是有学习的。刚好学校有通宵自习室,我去过一两次,里面真的有人在通宵学习,感觉比高中还刻苦。我觉得像我们小地方的那种县城高中,就已经很压迫了。没想到来这里后,发现他们比我们那时学习更努力更拼了。然后,思想开始慢慢转变,以学业为重。”(2)习惯上从“埋头苦读”到关注同辈互动交流“总体来说,上大学后,自己的学习习惯还是稍微改变了一点。自己会去上网,也会和同学交流。高中的时候,就真的是自己一个人学习,哪怕自己做不出来题目,也不想去问老师和同学。”(3)方式上从“题海战术”到尝

42、试广泛涉猎“高中的时候,作业写完了,还会去找另外一些题目来做。现在呢,我的作业做完了,觉得这门学科学得差不多了,就会看点我自己感兴趣的书。如果大学是以人的整体素质养成为主的话,那就不能仅仅局限在学习具体知识方面了。”(五)学业掌控期:“慢慢地跟上节奏,努力补到与别人差不多的水平”1.心态渐趋平和、不浮躁经过半年学习后,知凡的心态逐渐趋于平和。学习心态的转变得益于其自身内部状态的控制与调整,以及对大学学习和生活的深入思考与洞察。“想明白后,我对学习和生活的心态就比较平和,不会浮躁和焦虑。我觉得大学四年是人一生中非常有意义的一段经历吧,在s大,你有更多的机会,有更好的平台,可以做更多有意义、有价值

43、的事情。如果在焦虑和烦躁中度过,会很遗憾的。所以,我觉得把目前的事情做好就行了,心态放平和,这样你的生活和学习会过得比较安稳和踏实。不然大学四年后,后悔说如果我当初怎么怎么样就好了,都是没用的。”2.调整自我学业期望随着大学学习和生活逐渐步入正轨,知凡重新调整了自己的学业期望,客观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积累差距,不再像入校前那样高估自己的学习能力而低估大学课程学习难度。“现在能够慢慢地跟上节奏。感觉课程学习只要自己肯下功夫,慢慢地就会跟上吧,虽然还不能和那些高中就有经历的同学相比,至少能达到老师给我们设置的要求。达到这个基础水平之后,还得往前跑,因为别人已经跑远了。”3.努力弥补学业差距国外学者在

44、研究底层工人阶层家庭大学生如何在大学取得学业成功时,发现这些学生尽管处于家庭经济和文化背景的不利地位,但他们在学业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具有一种“向上爬的心态”(mobility-minded)42。我国专项计划生在精英大学里的学习经历,也有类似像国外学者所说的“向上爬”的自我提升内驱力和内动力。通过不断努力学习,力图弥补与同辈群体之间的学业差距。“我觉得自己和别人差得比较远嘛,得努力补到与别人差不多的水平。所以这学期我就主要学编程和英语,想把这两方面的差距给补上来这学期,我们c+有个大作业,我统计了一下,累计做了17个小时。虽然花的时间比较多,但下次遇到同类的作业,我可能1个小时或者半个

45、小时就做出来了。我认为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人家以前比我积累了很多东西,我现在得把这个弥补起来平时我也会练习英语听力,慢慢地找到感觉吧。会看一些电影,ted什么的,听英文看字幕,慢慢提升,反正也不着急,一步一步来。”(六)学业胜任期:“比较轻松,自己还是很有潜力学好的”1.重拾学业自信在学业胜任期,知凡能够以轻松的心态对待大学学习,在收获学业进步的同时也重新获得了自信心,自我认同感不断增强。“目前学习和生活都步入正轨了,不再像上学期那么迷茫了。这学期由于核心课程不是太多,感觉比较轻松。期中考试总评排进了全院前三分之一,成绩虽然不是特别好,但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料吧。考完之后,我想着自己还是很有潜力去

46、学好的。现在每次完成作业花费的时间还是比别人稍长一些,但自信心在慢慢地回来。之前总是会害怕,会自卑,但现在我就是不卑不亢,不慌不忙。我自己就是我自己,不需要想太多。”2.重建学习目标入校前,知凡较少考虑大学学业规划及未来发展的问题。经过近一年的摸索和思考后,知凡终于确定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对读大学的价值及意义也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我打算毕业后继续读研的,因为现在基本上研究生就业更有优势一些。不然以后到工作岗位上,看到身边同事都是研究生、博士生,自己会有压力的之前在高中的时候,觉得为什么考大学,为了赚钱,为什么要学这个专业,赚的钱多。当时我们小县城的思维也只能看到这里。但到大学

47、后,我接触了一种全新的观念。认真读书,好像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做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实现生活的意义。”3.自主规划学习能否自主规划大学学业是大学新生是否适应并融入大学学业系统的一个重要标志。特别是针对专项计划生来说,只有从老师监督下的“被动学习”转向自我探索求知的“主动学习”,从以追求单一成绩为主的浅表学习目标转向重视知识面宽广的多元化学习目标,才能突破原有学习经验的局限,融入精英大学场域。因此,当知凡把自己从狭隘的功利主义读书观中脱离出来,能够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任务时,就已经融入了起初令他深感“别扭”的环境,获得了一种“契合感”。正如布迪厄所说:“一旦我们的惯习适应了我们所涉

48、入的场域,这种内聚力就将引导我们驾轻就熟地应对这个世界。”3922“现在的话,我每天早上7点起床,吃早饭,然后进教室上课。这学期基本都是满课。上午上完课,写会儿作业,吃饭,中午休息一会,就去上课,然后晚上自习到10点或11点。有时候会出去跑跑步,看会儿电影什么的,就洗洗刷刷睡了。周末的话,周五下午就去打游戏,周六、周日一般去图书馆看书,也不是非看专业之类的书,就是看自己感兴趣的。虽然现在的规划是以学业为主,但如果有什么活动,我还是尽量多参加,见见世面,增加一些阅历。”从入校前认为“大学没什么、混文凭”到入校后感到“别扭、与其他同学不在同一轨道”再到大一下学期的“重拾自信、步入正轨”,知凡差不多

49、经历了近一年时间才逐渐融入精英大学场域。在这个从“强烈脱节”到“相互契合”的故事中,本研究的关注重点并不仅仅是专项计划生个体的学习情感体验与努力抗逆经历,而是希望从个案的典型性以及其对具体问题的解释力出发,洞察这个群体在从家乡小镇到繁华大都市、高中到大学两个不同场域跨界流动中的学业心态与自我调适过程,进而揭示其背后的文化机制。五、重塑自我:文化整合视角下的学业融入布迪厄回忆自己的求学经历时谈到:“我年轻时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法国西南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中度过的,城里人喜欢说那是一个很落后的地方。当我进入巴黎高师的那一刻,甚至在巴黎高师学习的整个期间,我始终感到不自在。我只有通过抛弃自己许多原初的体

50、验和已获得的东西(不仅仅是口音),才能满足接受教育的要求。”39254-255。可见,布迪厄认为只有与自己原初文化背景割裂,接受中上阶层文化资本,才能在一场“文化移入”3786中取得成功。国外已有相关研究支持这种观点,如有学者认为,工人阶层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必须做出系统性努力,花时间和“正确的人群”相处,远离他们的家庭,扔掉旧朋友和熟人,才能实现向上阶层流动42;莱曼(lehmann)指出,那些在精英大学场域里获得学业成功的工人阶层背景大学生,表现出与他们的原先惯习“分离”、与他们的社区、生活方式决裂的倾向43,而另一些学生为了掌控自己的大学生活,减少文化冲突带来的潜在压力,选择在家庭和大学场域

51、里构建界限44。那么,对于家庭背景处于弱势的学生群体来说,融入大学学习生活是否意味着一定要与其家庭、原有的生活割裂呢?与国外工人阶层家庭大学生融入策略不同的是,本研究发现,专项计划生作为我国精英大学里的弱势群体,在融入大学学业的过程中,并没有表现出与原有家庭或社区疏离的倾向,而是采取了文化整合适应策略,从家庭场域中汲取积极的情感支持力量,通过深入洞察精英大学场域与高中教育场域、家庭社区文化的不同,凭借主体行动与反思性学习能力,不断更新学习方式与惯习,成功地把原有文化惯习与精英大学场域文化惯习融合起来,重塑自我身份认同,进而取得学业上的进步与收获。(一)家庭场域提供情感支持与认同尽管考上大学,终

52、于可以远离自己的家乡,走进向往的大城市,但与家人的关系并未随空间位置转移而隔断,家人反而成为情感支持的重要来源。有学者认为,由于家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匮乏,弱势学生群体在参与高等教育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盲目性,且多数人是孤军奋战,很少从父母那里得到有用的建议和反馈信息,因为其家庭成员没有“教育记忆”(educational memory),在大学遇到问题时没办法获得家人的实质性帮助44。这种“文化赤子”的分析逻辑仅仅强调了弱势学生群体父母所缺少的解决具体学业问题的经验、知识及技巧,而忽视了父母情感支持对其子女在陌生教育场域中的重要意义。在访谈中发现,多数专项计划生都会经常和家人沟通

53、互动,聊一聊彼此的生活近况,但谈论学业方面的话题较少,如一位学生说“我经常跟父母视频聊天,了解下家里的情况,汇报下我在学校的情况,但很少会说自己的(学业)问题吧,不想让他们担心,想太多”。知凡也会每周和父母视频聊天三四十分钟,其父母为了不给他太大的压力,很少主动聊起学习方面的事情。而在第一学期比较迷茫、焦躁时,知凡跟父母聊过自己的状态:“我爸就说,别心急,慢慢来。你先得把心态放平,想明白这件事情,然后再行动。你别一个人在那里琢磨。首先你得承认这个差距,然后你再想办法把它弥补上。”尽管有时只是只言片语的鼓励,但却给予知凡突破自我的信心与勇气:“我刚来大学的时候,有一点小自卑,很多事情不敢一个人去

54、做。后来我爸跟我说,你就去做你自己想做的吧,没有那么多人看着你。就算出丑了又怎样,别人也不认识你。所以现在我就喜欢去尝试一些自己以前不敢尝试的东西,或者没有接触过的东西。”虽然父母不能为他们提供直接的大学经验和“实践技巧”(know-how),但情感上的支持与鼓励能帮助他们缓解入校初的那种“无所适从”感、孤独感与迷茫。此外,在从校返家的短暂停留中,家庭网络中亲朋好友的称赞、夸奖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大学场域中所遭遇的挫败感和边缘感,正如知凡所说的“亲戚的夸赞、认同,填补了一些自信心”,“虽然在这里(大学),我们都是比较平凡的,但如果把我们放到社会上,是非常优秀的”。这种跨场域的情感体验和文化对话,

55、竟使“平凡”与“优秀”这对看似矛盾、对立的词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知凡正是从家庭场域提供的积极情感支持与认同中,看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和机会,从而调整了自己的学业心态。(二)从大学场域文化中反思原有文化的局限布迪厄把“惯习”界定为千差万别的性情倾向系统。行动者是通过将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予以内化的方式来获得惯习的,反映了不同行动者的行为倾向方式,是行动者过去各种经验内化的一种综合表现形式。当知凡带着原初家庭和社区文化惯习进入精英大学场域时,两种不同场域文化惯习的碰撞与冲突,促使知凡重新审视和洞察精英大学场域,反思已有文化惯习的局限,进而获得一种新的认知体验。首先,通过对精英大学场域通宵自习室的洞

56、察,更新了其对大学学习的认知,由入校前认为“大学就是随便混混”到入校后发现“别人比高中还努力”,进而转变认知观念为“以学业为重”;其次,通过对大城市同辈学生群体的洞察,深刻意识到自己原有见识的狭隘,入校前认为“大城市学生接受的教育,说好听点是素质教育,说难听点就是随便混混的”到入校后发现“怎么这么多会玩的,别人成绩也挺好”,从而进一步认识到“越是大城市,接受良好教育的学生越多”;最后,通过对精英大学场域文化的洞察,升华了其对读大学目的及意义的认知,入校前认为“考上好大学就会找到好工作,就会赚很多钱”到入校后发现“认真读书,好像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做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实现生活的意义”

57、,从而把自己“从那种小的、只为了赚钱养家糊口”的观念中脱离出来。(三)同辈比较激活自我提升动力程猛的研究认为,农村学生因先赋的不利生存处境而生长出一种与命运抗争、向上拼搏的原动力45。但这种以“考上好大学”为终极学习目标的外动力会随目标达成而逐渐消减,以至于进入大学后失去学习动力。正如一位专项计划生所言:“自己告诉自己要改变(整天浑浑噩噩的状态),但一直都没有动力。因为不知道未来方向在哪里,如果知道一个明确的方向,就像高中的时候知道有高考一样,自己才会有动力。”知凡在入校初期也表现出类似的懈怠与迷茫心态。但当他深入洞察精英大学场域文化后,在与同辈群体的互动与比较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差距,并在差距

58、鞭策下调整认知观念与学习惯习、增强自我行动能力,从而激发了自我提升内驱力。“我觉得自己和别人差得比较远嘛,得努力补到与别人差不多同一个水平。因为之前与一个同学一起合作学习编程语言,然后人家高中就学过,在合作完成编程大作业的时候,基本就是靠人家做。人家把所有的框架都写好了,我把该填的数据填一下,这个作业就算完成了。和他水平差很多,你跟他合作,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人家带着你,你就是打打杂啥的。所以这学期我就主要学编程,想把差距给补上来。”(四)在反思性学习中重塑自我身份认同行动者作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对所在场域的洞察与反思性实践既可以确保惯习调适成功,也可以引发“脱域”问题。两种不同的结果取决于个体是如何在反思性实践中定义自我身份的,也就是说行动者如何通过创造自己的文化世界而成为自己的。威利斯笔下的“家伙们”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反抗学校权威的团体,从而使自己成为工人阶层中的一员。针对精英大学场域里的专项计划生而言,一部分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是一个“平庸的学渣”,面对学业挑战与压力,产生自我身份认同危机:“我是谁?这是哪?我是怎么考到这所学校来的?我怎么这么差?他们怎么什么都会?”如果不能借助外界帮助和对自我内部状态的调控与平衡,增强自我行动能力与反思性学习能力,就会在惯习的滞后性作用下产生“脱域”现象。另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