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研究生招生市场变化的信息经济学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1991200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人数的环比增长,对研究生招生市场的变动趋势进行判断,认为1990年后至今研究生市场呈现出由“热”到“冷”的变化趋势。通过spence模型并引入扩招产生的影响和专业设置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扩招影响大于专业设置影响时,会出现考研热现象;反之,出现考研冷现象。国家应降低扩招幅度,调整专业设置,以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研究生招生,spence模型,信号传递,教育过度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以后,本科生
2、、研究生的招生数量都呈现出较大幅度的增长,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考研热”风景线。在报考研究生人数逐年增长的情形下,本文根据研究生报名人数环比增幅这个标准得到在2002年前后考研热开始降温的结论。为了直观的全面的了解上述变化趋势,表1给出了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9年报考研究生人数的变化情况。 为了直观了解整体的变化趋势,通过环比增幅的趋势图进行描述。 从图1可以看出,研究生报考人数从1993年起到1996年有大幅度的增长,然后呈现出短暂的下降,2002年开始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之为“考研热”阶段。20032008年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尤
3、其是2006、2007、2008三年下降的幅度很大,2008年出现了报名人数的负增长,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考研降温”阶段。由此,可以把研究生报考人数增幅的这种变化划分为“热一冷”两个阶段,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分析这两个阶段形成背后的经济学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上世纪90年代以前,研究生人数很少,而且实行“统一招生、免费入学、统一分配”的政策。大学生没有就业压力,毕业由国家分配工作,没有动力去付出成本获取高学历。90年代初,国家在政策上有一定的调整,但毕业生就业“包分配”政策一直实行到90年代中期左右,也就说明这段时期大学生在就业上没有太大的压力,也就没有动力去获取更高的学历。
4、但是,由于社会考生报考的人数很多,总的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也很多。1997年以后,毕业生分配制度由国家“包分配”转变成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随后逐步发展为毕业自主择业的政策,大学生到劳动力市场自主择业,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科生的考研人数开始大幅增加,国内开始有文献对此进行分析。熊倪娟将考研视为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并对其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来揭示考研行为背后的利益动机1。郑磊的分析是建立在riley(1979)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计量经济模型,从宏观层面上对“考研热”现象进行了分析2。毕红艳指出,中国目前存在教育过度问题,并从人力资本理论和信号理论的角度研究高等教
5、育过度带来的“考研热”3。研究2006年以后考研降温的文献较少,上官剑从社会学角度解释“考研热”降温的原因,总结为三点:一是社会阶层流动途径的不断拓展;二是大众经济理性权衡的客观选择;三是研究生教育变革群体“失范”4。刘娟、万文涛指出,研究生教育门坎提高和用人单位的理性,影响了报考研究生的人数5。 上述研究文献,有两个重要的前提假设,一是假设教育不能提高劳动生产力,二是假设教育水平是分散的,这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本文应用spence经典模型的最新成果,对考研冷热变化的成因进行具体分析,分析时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教育能够提高劳动生产力,并指出中国目前存在教育过度(overeducation
6、)问题。 三、模型的构造 spence(1973)提出的关于劳动力市场的信号示意模型,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信息假设,详细论述了在信息不对称时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spence模型分析的是在劳动力市场上,不同的求职者的生产能力不被雇主所了解,属于私人信息,雇主只能通过求职者外在的教育信号以及自己对教育程度和实际能力相关程度的概率信号来判断求职者的实际能力,并据此提供给雇员相应的工资,然后,求职者再根据雇主提供的工资水平来决定自己所要接受的教育水平。在整个分析模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假设:接受教育并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生产力,这也是spence早期模型为了分析问题的方便,凸
7、现出教育作为劳动力市场的示意信号以区分高低能力不同的求职者而假设的。国外许多著名经济学家也都赞成这样的假设,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arrow(1974)提出了高等教育过滤器的观点。他认为,高等教育在社会选拔人才方面发挥着双重过滤器的甄别作用,较高教育水平对于获得更好的经济结果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它既不能增加社会认知,也不会增加社会化程度。这个假设显然与事实不符,教育不但有信号传递的功能,在提高人力资本即我们所说的劳动生产率方面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此后,很多经济学家修改了这个假设条件,spence(2002)本人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信号发送传递与市场的信息结构”这篇文章,他在原来模型的基础上,
8、加入了求职者通过接受教育能够提高个人的劳动生产力这一假定,然后又重新对劳动力市场的信号示意进行了分析。 本文根据spence(2002)对原模型的修改,提出了分析问题的基本框架。 (一)基本假设 第一,假设中国目前存在教育过度。对于这个概念,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约翰·罗伯斯特(john robest)认为,一个人获得的教育水平超过了他的职业所要求的水平即为教育过度。拉姆博格(rumberger)、莱文(henry m. levin)等人则认为,符合以下三条中的一条即为教育过度:(1)受过同等教育水平的人,其经济收入比以前下降;(2)受教育者没有完全
9、达到他们的预期目标;(3)工作人员掌握的技能超过了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虽然他们对教育过度的表述不同,但却有着共同之处,即教育过度是指教育发展的速度超过了社会需求所造成的教育过量,按照拉姆博格和莱文的定义,中国目前应该存在教育过度。但是,本文分析的教育过度主要是指社会上某些行业的人才需求相对来说已经趋于饱和,如果进行大规模的人才培养势必会造成人才的浪费,而一些社会需求旺盛的行业却又存在着严重的供给不足现象,可以定义为“结构型教育过度”。 第二,根据spence对原模型(1973)所做的修改,我们将原模型的一个假设条件即教育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生产力,修改为求职者在接受教
10、育之后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教育在这个模型中就不仅具有信号示意的功能,而且也应该有提高人力资本的功能。 第三,求职者自身禀赋的不同对接受教育后获得生产力的大小也是不同的。本文假设高低不同能力的求职者的自身的禀赋对接受教育后自身劳动生产力具有正的作用,但正作用的大小与禀赋的高低不同正相关,而且求职者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即主要体现在货币的支付上,求职者要考虑自己接受教育所要支付的成本,如果接受教育后得到的收益大于接受教育所支付的成本,就会接受教育;反之,则不接受教育,因为此时他接受教育所获得的收益还不足以抵消在接受教育时支付的成本。 (二)变量设置 在本文的分析中
11、,我们引入了不同的参数变量。表示求职者的能力水平,假设有高低两种能力水平,即:=1为低能力的求职者,=2为高能力的求职者,且只有求职者自己知道自己的真实能力水平,而雇主并不了解,属于求职者的私人信息。e表示受教育水平,此处我们假设教育是连续的变量,这个信息雇主可以直接观察到,属于公开信息。s(,e)代表求职者的劳动生产力,其中,s与和e成正比,即一个求职者的劳动生产力与自身能力水平和接受教育的水平成正比。c(x,e)表示求职者接受教育的成本,其中,即求职者接受教育的成本与教育水平成正比,与他们的能力水平成反比。由于假设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力和在教育中存在着结构型教育过度,因此引进一个新
12、的参数k(可理解为就业率的一种间接表示),0k1且k0,表示教育对求职者生产力影响程度的修正系数,主要反映求职者所接受教育的专业与其所从事工作的匹配程度。专业与工作匹配的程度越好,k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其中,当k=1时,专业与工作完全匹配,它与成本成反比。 (三)信号传递 信号示意模型的行动顺序为:求职者先行动,做出他们的信号示意决策,而后雇主根据所接收到的信号,决定求职者的工资待遇水平。 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出现信号传递的均衡。 第一,由于假设存在信号示意成本和对不同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实行不同的工资待遇,因此,求职者也就没有动机去改变他们的信号示意决策,
13、也就是说,他们已经采取的信号是能实现他们可能获得的最大收益的信号。某一教育水平发送的信号示意,支付的工资为w(e),成本为c(k,e),求职者选择这一教育水平实现了收入的最大化,即最大化w(e)-c(k,e)。 第二,雇主制定了他们通过观察雇佣求职者为他们工作而实现预期正常利润的工资待遇,并且雇主认为自己对信号的判断是正确的。如果一个雇主根据他观察到的信号相信一个求职者的生产能力是高的,那么均衡结果就是,在雇主雇用了这个求职者以后,他将发现他的判断是正确的,这个工人果真是高素质的,会给他带来预期的利润;如果雇主发现他的判断是错误的,它不但要修正自己的信念,也将会改变工资待遇安排,因而
14、这个时候均衡还未达到。市场上雇主的经验必须与支付的工资保持一致,即w(e)=s(,e),进行微分: (1)式右边的第一项,即教育的生产力效应。(1)式右边的第二项,即教育的信号传递效应。 这个数学解释给出了本文前面基本假设里教育不仅具有信号示意功能,而且具有提高人力资本功能的数学证明。 第三,求职者在发送自己的教育水平这个信号后,企业会根据这个教育水平来提供一个合同,记为x=(e,w)。据此,能力为的求职者的效用为u=u(e,w),假定求职者的效用也同时可以表示为u(e,w)=w-c(x,e)。通过对求职者的效用函数的求导,可以画出无差异曲线,并且无差
15、异曲线的斜率为c(k,e),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取决于不同能力水平求职者的成本的变化。有关无差异曲线的一些性质,u(e,w)代表能力水平为的雇员的效用函数,且有,即收入带来正效用,边际效用递减(或者保持不变);教育带来负效用,边际成本递增,因此,在(e,w)空间上能够得到斜率为正且递增的无差异曲线。而且,由于高低不同能力求职者的接受教育的成本不同,所以高低不同能力求职者的无差异曲线只有一个交点(单交叉条件),如图2所示。 四、模型分析 由表1可知,“考研热”风靡的阶段与国家大规模扩招的时期有一定的吻合,因此许多分析指出扩招是形成“考研热”的惟一原因。但是,随后出现的
16、考研降温现象,扩招论就不能解释了。需要注意的是,扩招仍是本文分析的一个主要因素。 (一)“考研热”形成的原因 本文假设中国存在结构型教育过度,大学扩招后,由于专业设置不能根据社会的需求而及时地做出相应的改变,因此存在前面假设条件中指出的教育过度问题,此时会出现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之间相脱节的现象。我们在假设条件中引入了变量k,表示所学专业与从事工作之间的匹配问题,由于c=(k,e),k作为影响受教育者成本的一个因素,可以理解为求职者接受某个教育水平应该获得的相对应的工资,但由于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之间的脱节,所得到的工资低于这个教育水平应该得到的工资,因而这两个工资之间
17、的差额也应该是求职者损失的一部分,即作为成本来看待,在这里命名为“配置效应”,并且这个k值的大小将会决定受教育者所需要付出的全部成本,会使得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发生变化。 图3中的实线代表扩招前高低能力求职者的无差异曲线。最优点分别为各自无差异曲线与工资线的相切点,即点a和点b,分别接受e1和e2的教育水平,低能力求职者没有动机去接受e2水平的教育从而获得w2的工资,高能力求职者同样没有动机去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此时产生了高低不同能力求职者的分离均衡。但是,大学扩招后,由于高低能力不同的求职者接受教育的成本都有所降低,无差异曲线都会变得相对平缓,同时大学扩招使得雇主对大学生能
18、力的概率信念下降,因此工资线也要下移,高能力求职者的工资线移到w=pe,(1p2),低能力求职者的工资线移到w=qe,(0q1),本文中把这个变化趋势定义“扩招效应”,即求职者由于大学扩招,大学入学门槛的降低,进入大学的成本降低,进而无差异曲线变得相对平缓,并且工资曲线下移。图3中虚线部分代表扩招后高低不同能力求职者的无差异曲线。从图中能看到,低能力求职者的无差异曲线与工资线相切于a*,接受e1*的教育水平可获得w1*的工资水平;高能力求职者的无差异曲线与工资曲线相切于b*,接受e2*的教育水平,可获得w2的工资水平。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接受教育成本降低所导致的无差异曲线的平缓,使得低能力求职者
19、的无差异曲线与高能力求职者无差异曲线相交于c点,低能力求职者会有动力去接受e3的教育水平,获得w3的工资水平,此时高能力求职者为了与低能力求职者相分离,就会接受至少大于e3的教育水平,这样e3-e2就是高能力求职者在与低能力求职者区分时所必须接受的额外教育。此时,可以假设e1代表高中教育或者高职专科等教育水平,e2代表本科教育,e3代表研究生教育水平。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高能力求职者为了与低能力求职者相分离就不会满足于接受本科教育,会有动力去选择接受研究生的教育水平,因此,形成了本文所讨论的“考研热”现象。这里我们没有考虑假设中提到的专业设置问题,即k没有发挥作用,在此做一下解释。在“考研
20、热”形成以前或者初期阶段,国家一直实行包分配政策,不会涉及专业设置问题。在实行大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的初期,专业与就业之间的冲突不是很大,但随着扩招人数的增多,且专业设置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的前提下,k就会开始发生作用。由于k的作用,会使得无差异曲线变得陡峭,因此在“考研热”阶段教育水平可能会在e2和e3之间。 (二)“考研降温”形成的原因 这里需要重点关注两个重要变量中的专业设置问题。 图4中的各条曲线的意义与图3一致,在此不做过多的赘述,笔者重点分析“扩招效应”和“配置效应”对求职者报考研究生的影响。首先,对于“扩招效应”,国家从1999年开始扩招,在
21、随后的几年中,扩招所导致的工资曲线下移和无差异曲线变缓的幅度并不会呈现出与上面分析“考研热”阶段那样大,变化的幅度很小。此时,“配置效应”作用会很大,由于连续几年的扩招致使大学生总人数大幅增加,并且专业设置并未与社会需求相匹配,求职者的工资待遇会低于专业完全匹配所获得的待遇,致使无差异曲线变陡。可以这样理解,大学扩招后大学生人数增多,致使大学生就业率下降,大学生的考研预期也相应下降。因此,我们可以说,“扩招效应”的作用小于“配置效应”的作用,低能力求职者的无差异曲线在综合作用后就会变陡。如图2中所示,低能力求职者没有动机去接受高的教育水平,应用到本文中,就是本科生不能受到有效的激励去接受高水平的教育,即研究生教育,这就使得研究生市场从“考研热”转变为“考研降温”。 五、结论及建议 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出现的报考研究生人数“冷”的主要原因,是本科生没有动力去付出额外的成本去获取更高的学历。90年代中期至今的“热一冷”变化,则是由“扩招效应”和“配置效应”的大小来决定的,当“扩招效应”大于“配置效应”时,则出现考研热现象;当“扩招效应”小于“配置效应”时,则出现考研冷现象。 基于本文的分析,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国家应该减少“扩招效应”和“配置效应”的影响。 首先,国家应该减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扩招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集体设备租赁合同范本
- 代理全转让合同范本
- 临时材料购买合同范本
- 包人工电缆合同范本
- 第二单元第11课《while循环的应用实例》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浙教版(2020)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
- 农村闲置小学出租合同范本
- 出口尿素销售合同范本
- 企业团队建设合同范本
- 出售旧材料合同范本
- 人事调动合同范本
- 2025年上半年中煤科工集团商业保理限公司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年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8-2024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含答案解析
- 英语-九师联盟202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1月质量检测试题和答案
- 电力企业发电企业设备点检定修培训教材
-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5年版)
- 2024CSCO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毒性管理指南
- 《影像增强检查外周静脉通路三级评价模式应用规范》编制说明
- 2025年社区计生工作计划(三篇)
- 2025年湖北中烟工业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江西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集团限公司招聘29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石油行业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