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_第1页
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_第2页
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_第3页
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_第4页
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    摘要:本文对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中面临的各种挑战进行分析,指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中存在如下主要问题:片面追求高校综合化;人才培养结构与专业结构的发展定位不适应;行业类专门院校服务能力明显下降;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作用发挥不突出。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下列对策建议:加强系统的整体规划,落实有效的评估与监测调控;加强分类指导,建立相关标准;建立起新的体制机制,加强高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建立人才需求预测及预警机制。关键词:高等教育,布局,挑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布局不断调整优化。

2、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社会发展大背景的迅速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布局又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需要主动应对这些挑战,加强或实施新的政策,促进高等教育结构布局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从而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实现规模扩张后,在提高质量方面取得新的进步。一、片面追求高校综合化,盲目追求办学层次提升1.综合院校增长过快、过多,高校服务面向不清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受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各高校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投入,在考虑自己的定位时,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趋同倾向,即追求高层次、综合性、研究型。近年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不仅本科院校朝着综合性大学迈进,高职院校也往这条路上走。1999年,我国

3、有综合性院校74所,其中本科院校60所,专科院校14所;2007年,综合性院校的数量为522所,比1999年增加了448所,其中,本科院校增加了179所,专科院校增加了269所。减少单科性院校、适当增加高校的办学综合性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但过多、过快地发展综合性院校尤其是增加过多的地方性综合院校,不利于高校形成清晰的服务面向,不利于为地方发展培养有质量、有特色、多规格的专门人才。2.高校学科发展追求综合化,部分高校学科专业覆盖面过宽,缺乏办学特色高校在追求综合化的过程中,大量增设学科和专业,导致部分高校学科专业覆盖面过宽,难以通过学科群建设形成竞争力、办出特色。2007年,在11个本科学

4、科门类中,我国普通本科院校设置9个以上学科门类。其中,包含文、理、工学科的学校达到118所,比2000年的15所增加了103所,7年间增加了近7倍;占当年本科学校总数的比例也从2.5%提高到了11.1%。尤其是师范、农业以及财经类专门院校,也快速增设了更多新的学科门类。2007年,143所师范本科院校中有92所设置了8个以上的学科门类,而七年之前仅有6所师范本科院校设置了8个以上的学科门类;2007年,41所农业本科院校中有20所设置了8个及以上的学科门类,而七年之前没有农业本科院校设置8个及以上的学科门类;2007年,4所财经院校设置了8个学科门类,而七年之前没有财经院校设置8个及以上的学科

5、门类。普通高职高专院校也出现了大量增设专业大类的现象。自2005年专科高职院校单独设立专业以来,设置10个及以上学科大类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的数量和比例都明显增大。以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的院校学科大类设置过泛、过快,对配备必要的教育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和实验实习场地等带来压力,不利于人才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2007年,设置10个及以上学科大类的高职高专学校达到231所,占总数的20.1%,比2005年增长32.8%。在创建综合性高校的热潮中,不少大学对综合性高校的办学宗旨和发展规律探讨甚少,单单从综合性高校的外部现象入手,把学科门类的齐全作为高等学校发展的最高层次,忽视学校现有办学条件、办

6、学实力,忽略原有的学科特色,而热衷于增添学科,扩充专业,难以办出特色。3.普通高校盲目升格,缺乏合理定位,办学优势不强,特色不鲜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普通高校发展中呈现出盲目升格和争上层次的趋势。高职争升本科,学院争改大学,本科院校争上硕士点、博士点。尤其是地方高校也把发展重点放在升格和争上硕士点和博士点上。升格更名后的行业性高校削弱了原有的办学优势与特色。新世纪以来的高校发展中,普通高校合并升格、更改行业服务色彩名号、由学院改名为大学的情况非常普遍。伴随这些现象,原有的高校升格、更名或提高招生层次后,失去了原有学科优势以及行业服务面向,模糊了原有的办学特色,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等教育与国家

7、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一大批院校选择“科技”、“理工”做牌子,一时间全国出现了几十所“科技”院校,以至于给高考考生和家长带来了选报困难。如西安某学院原是亚洲唯一的一所以公路建设学科为特色的具有显著优势的学校,但是,自从和西安另两所行业类学院合并成为大学后,原有的行业特色和优势逐渐淡化。为了避免社会上过多的疑惑,此大学在招生时只好加注原来学校校名。一些地质、矿业、师范、医科等类院校,被其他院校合并后,原有的学校办学主体地位被淡化,对原来主要服务面向行业的变化、人才需求特点的关注度下降,与原来行业部门的联系有所削弱,在办学特色以及适应性等方面的反映迟滞,渐渐失去原有的优势。这对整个高等教育资源无疑

8、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地方普通高校争上硕士点和博士点,增长速度过快,导致高校毕业生结构失衡。地方本科院校的服务面向应该是更多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然而目前全国各地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争上博士点、硕士点的倾向,把有限的精力和资源用于举办研究生教育上。目前,招收研究生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有381所,占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40%。20022007年,地方本科院校硕士点数量增长了1.6倍,年均增长21.3%;博士点数量增长更快,20022007年间增长了2.3倍,年均增长27.1%。1998年以来,地方本科院校的研究生规模出现几何级增长。2007年,地方本科院校研究生在校生达到48.5万人,

9、比1998年增长11.7倍,年均增长32.6%。研究生的年均增速比普通本专科生快8个多百分点。这种“升格热”和人才培养目标上的趋同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等学校毕业生的结构失衡和一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困难。4.竞相设置热门学科专业,导致专业设置结构趋同,毕业生就业困难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看,“热门专业”恰恰成为几乎所有院校设有的高趋同专业。所谓“热门专业”,社会上一般公认为是在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就业量最大的专业。相反,“冷门专业”是指在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就业量最小的专业。专业趋同除了带来就业问题外,还影响了单科性院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除综合性大学以外,专门性高校在没有充分

10、考虑自身办学条件与市场需求变化的情况下,也盲目开办热门学科专业和低成本专业。高校在专业设置时,不是首先考虑自身优势来提升办学的影响力和办学特色,而是简单地从短期内多招学生、完成招生任务的动机出发,纷纷设置热门专业。2007年,在普通本科学校的专业设置中,50%的本科院校设置了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英语、艺术设计、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8个热门专业,其中超过80%的普通本科学校设置了英语专业,79.8%的学校设置了计算机专业。专科学校同样存在热门专业重复设置问题。电子信息类和财经类两个专科大类的布点数最多,有超过900所的普通专科学校设置了这两个学科大类;其次是文化教

11、育类,设置这一类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也超过了800个。1150所高职高专院校中,有752所学校设置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这一热门专业,占普通专科学校总数近2/3;600多所学校设置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普通院校纷纷增设热门专业、扩大热门专业的招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才培养结构失调以及热门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据麦可思发布的2007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报告揭示:“报考最热门的几个本科专业均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目前,“应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依次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文学、工商管理、电子信息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

12、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其中,有6个专业是目前高校设点数量较多的热门专业。麦可思发布的2007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报告还显示,“本科最热门10个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达到6.67万人,占本科毕业生总失业人数的32.9%。在573个高职/专科专业中,10个热门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半年后的总失业人数高达11.6万,占了高职/专科半年后失业人群的28.6%。失业人数最多10个高职专科专业中,就有8个是热门专业。”最热门的专业其毕业半年后失业的人数却众多,供应过剩、就业率低于平均就业率也是这些最热门专业在人才市场上的遭遇。专业设置结构的高趋同与其低迷的就业率说明人才供需结构的失衡进一

13、步加剧;但偏偏这些热门专业又是我国高校在综合化发展过程中普遍设置的专业,其趋同性都很高。单科性院校也普遍过于热衷设置自己学科领域之外的热门专业,导致其他专业教育资源的短缺,抑制了单科性院校传统专业的正常发展。二、部分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结构和专业结构与研究型大学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发展定位不相适应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建设,旨在分层发展、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从而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但一批高校依然注重规模,选择外延式发展路径,这与研究型高校的发展定位不相适应,不利于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1.重点建设高校规模增长过快

14、,依然选择外延式发展路径,内涵发展关注不够“211工程”大学在高校合并、扩招中也走了一条校均规模快速扩大的道路。尤其是20002007年间,“211工程”大学校均规模由2.2万人继续扩大到3.5万人。浙江、江西、河南三省“211工程”大学的校均规模迅速扩展到6万人以上。“985工程”大学的校均规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9992007年间,平均每所净增加2万人,平均校均规模已接近4万人。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和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提高了高校的校均规模,这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和形成多学科发展的氛围,但单校的规模过大,尤其是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言,过大的校均规模、过泛的学科专业设置,不利于尽快提升优势学科专业的水

15、平,不利于集中资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2.重点建设高校人才培养重心不高,研究生所占比例并未显著提高“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的发展重点是培养高层次的人才。近年来,尽管“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都扩大了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但由于同时也继续扩大了本科生招生规模、甚至同时也大量招收起专科生,使得研究生所占的比例依然偏低。2007年,“211工程”高校在校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为1:2.6;“985工程”高校的这一比例为1:1.9,部分“985工程”高校研究生所占比例更低。而在国际上一些著名大学,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人数各占一半,甚至超过本科生。2002年,哈佛、耶鲁、哥伦比

16、亚和东京大学研究生与本科生在校生比例分别为1:0.59,1:0.96,1:1.14和1:1.1。研究生培养结构中,“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的博士生所占比例也不高。2007年,“211工程”高校博士生与硕士生的比例为1:3.3,“985工程”高校为1:2.5。3.重点建设高校大量设置热门专业,而高新技术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不强在“985工程”高校,体现新兴学科、科技发展前沿学科及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不够,而一般性学科却获得较大发展,这与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定位不相适应,不利于提高办学水平与竞争力。在外语、管理、对外贸易、自动化、艺术设计等30个热门专业中,“985工程”高校在校生达到27.3万人,占“985工程”高校在校生总数的31.7%。“211工程”高校热门专业在校生达到62.9万人,占“211工程”高校在校生总数的三分之一。而在与生物科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有关的30个高新技术相关专业中,“211工程”高校的在校生所占比例合计仅为7.2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