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神经系统_第1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1/8/0bb2d74f-fe6c-4139-8594-940e38857a01/0bb2d74f-fe6c-4139-8594-940e38857a011.gif)
![第二章神经系统_第2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1/8/0bb2d74f-fe6c-4139-8594-940e38857a01/0bb2d74f-fe6c-4139-8594-940e38857a012.gif)
![第二章神经系统_第3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1/8/0bb2d74f-fe6c-4139-8594-940e38857a01/0bb2d74f-fe6c-4139-8594-940e38857a013.gif)
![第二章神经系统_第4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1/8/0bb2d74f-fe6c-4139-8594-940e38857a01/0bb2d74f-fe6c-4139-8594-940e38857a014.gif)
![第二章神经系统_第5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1/8/0bb2d74f-fe6c-4139-8594-940e38857a01/0bb2d74f-fe6c-4139-8594-940e38857a01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 神 经 系 统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的功能2、 熟悉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熟悉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和卫生3、了解生物电现象,神经系统的解剖教学课型理论课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指导课后自学教学资源多媒体、模型计划课时12课时教学重点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与高级机能,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和卫生教学内容(注明:*重点 #难点 ?疑点)第一节 概述(1课时)*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一) 控制和调节其他系统的活动,使人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 维持机体与内、外环境统一 (三
2、) 人类大脑皮质出现了分析语言的中枢,构成思维、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不仅被动地适应环境变化,而且能主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使自然为人类服务。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 大(端)脑
3、160; 间脑
4、0; 脑 小脑
5、160; 中脑 中枢神经系统 脑桥 脑干 (CNS) &
6、#160; 延髓 脊髓
7、; 脑神经:12对 周围神经系统
8、; 脊神经:31对 (PNS) 内脏感觉神经 &
9、#160; 内脏神经
10、 交感神经内脏运动神经(植物性神经) 副交感神经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一) 灰质与白质1灰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在一起,在新鲜标本上,色泽灰暗,称灰质(graymatter)。在大脑和小脑表面的灰质层又称皮质(cortex)。在中枢神经内,除皮质以外,机能相近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的灰质块称神经核(nucleus)。2白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颜色苍白,称白质(white matter)。在大脑和小脑内的白质位于皮质的深层,又称髓质(medulla)。3、神经索(nerve cord):脊髓内的白质被纵沟分成三部分:前索、后索、外侧索。(二)神经节与神经核
11、1、神经节(nerve-ganglion):功能相近的神经元胞体在周围神经系统内集中成团。2、神经核(nerve nucleus):功能相近的神经元胞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皮质外的其它处集中成灰质(三)(二) 神经与神经束(传导束)1、神经纤维 :由轴突或长树突及套在外边的由神经胶质细胞所组成的膜鞘状结构组成2、神经(nerve):功能相近的神经元突起(神经纤维)在周围神经系统内集中成束,并由结缔组织包裹。3、神经束(nervous tract):功能相近的神经纤维在中枢神经系统集中成束。(四)网状结构 在脑和脊髓内,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神经核散在其中的部位,称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
12、tion)。 第二节 神经系统解剖(4课时)# 一脊髓(一)脊髓位置与外形1. 位置:位于椎管内 ,脊髓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变细2、外形:呈前后略扁的圆柱形,其尖端向下为细长的终丝,终于尾骨处,有稳定脊髓的作用。膨大与四肢运动机能较多有关,肢体发达程度有关。 2个膨大 颈膨大(C4 T1)
13、60; 腰骶膨大(L2 S3) 前正中裂 6条纵沟 后正中沟
14、60; 前外侧沟:脊神经前根走出 后外侧沟: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圆锥:脊髓下端变细呈圆锥状的部分。终丝:为软脊膜形成的细丝,由脊髓圆锥向下,止于尾骨。马尾:由在脊神经末端下行的脊神经根组成。节段:脊髓借脊神经根分为31节段。其中颈段8节(C1-8)、胸段12节(T1-12)、腰段5节(L1-5)、骶段5节-(S1-5)和尾段(Co1-
15、3).颈膨大(cervical enlargement )在C4一T1节段处,腰骶膨大在L2S3节段处。 图3-1 脊髓的外形和横切 图3-2脊髓和脊神经根(二)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的外周为白质,中央为H形的为灰质,灰质的中央有纵贯脊髓全长的中央管,内有脑脊液,向上与第四脑室相通。位于中央管周围连接双侧的灰质称灰质连合。(图3-2)1.灰质: 在脊髓横断面上,灰质呈“H”形或蝶形。每侧灰质向前伸出较宽的前角,向后伸出狭细的后角。 1)前角 内有运动神经元(前角运动细胞)的胞体,其轴突组成前根2)后角 接受后根的感觉纤维,后角细胞的轴突上行或节段间联系3)侧角 前后角之间向外侧突起,分布于第8颈节
16、至第3腰节,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细胞体。其轴突加入前根,支配内脏、平滑肌、心肌、腺体的运动。 2白质 脊髓白质以后正中沟与前正中裂分为对称的左右两半,每半又借沟裂分为三个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为前索(anterior funiculus),前、后外樱,沟之间为外侧索(lateral funiculus),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为后索(posterior funiculus)。在灰质前连合的前方,左、右前索间横行的纤维形成白质前连合(anterior white commissure)。 1)固有束 紧贴于灰质边缘的短距离纤维束,称固有束(fasciculus proprius),分布在三个
17、索内其纤维起自脊髓又终于脊髓,参与脊髓节段内或节段间反射。 1)上行纤维束2)上行传导束 起自脊髓后角细胞、脊神经节,上行至脑,联系脊髓与脑的长纤维传导束。 (1)薄束和楔束,位于后索传递本体感觉、精细触觉,薄束和楔束上行到延髓,分别终止于薄束枝和楔束核。(2)脊髓小脑后束和前束 位于侧索,传导来自运动器的反射性本体感觉(3)脊髓丘脑侧束 位于侧索,传导温度觉、痛觉(4)脊髓丘脑前束 位于前索,传导粗略触觉3)下行传导束 起自脑,下行至脊髓灰质(1)皮质脊髓侧束(lateral corticospinal tract)位于侧索,起自大脑皮质,交叉至对侧,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2)皮质脊髓前束
18、(anterior corticospinal tract)位于前索,起自大脑皮质,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3)红核脊髓束(rubrospinal tract) 位于外侧索内,皮质脊髓侧束的前方。此束起自中脑红核,发出纤维立即交叉后下行,调节屈肌紧张,协调肌群运动。 (4)前庭脊髓束(vestibulclospinal tract),位于前索,兴奋同侧伸肌运动神经元,调节伸肌紧张,维持身体平衡 (三)脊髓的被膜 脊髓的外面包有三层被膜,从外向内依次是硬脊膜、蛛网膜和软脊膜。1. 硬脊膜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有硬膜外腔,内含血管,淋巴管,脂肪组织,并有脊神经根通过。2.
19、3. 蛛网膜 薄而透明,它与软脊膜之间是蛛网膜下腔,腔内充满脑脊液。脊髓下端蛛网膜下腔扩大为终池,池内只有马尾。4.3. 软脊膜 包于最内层,薄而富含血管,紧贴脊髓表面 二、脊神经 (一) 脊神经(nervi spinales) 31对为混合神经,每对脊神经由脊髓的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处汇合而成。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前根是运动性的由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及侧角的交感神经元或副交感神经元的轴突组成.后根是感觉性的由脊神经节内感觉神经元的轴突组成。脊神经出椎间孔后即分成前支、后支。后支较细小,它分布于背部深层的肌肉及皮肤,管理这些部分的感觉与运动。前支粗大
20、,除胸神经外,均组成丛,由丛再发出支干分布到躯干外侧、前面及四肢的肌肉与皮肤。 前支在颈、腰、骶等处互相交织成神经丛:颈丛、臂丛、腰丛、骶丛(二)主要脊神经人体最粗大的神经为坐骨神经三、脑脑(brain)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六部分。通常将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脑干(brain stem )(一) 脑干1.脑干的外形1)延髓 形如脊髓从腹侧面看q锥体:前正中裂两侧各有一条纵行隆起q锥体交叉:皮质脊髓束大部分纤维在延髓下段交叉至对侧而构成q橄榄体:锥体外侧的卵圆形隆起q脑神经:舌下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图3-3 脑干的腹面与背面观从背侧面看v薄束结节与薄束核:
21、后正中沟两侧的隆起(内侧),内有薄束核v楔状结节与楔束核:后正中沟两侧的隆起(外侧),内有楔束核v绳状体:脊髓与延髓进入小脑的纤维组成。2)脑桥(pons) 从腹侧面看q脑桥基底部:横行纤维隆起q脑桥臂:脑桥连于小脑q脑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和位听神经从背侧面看v第四脑室:延髓、脑桥与小脑间,室底也称菱形窝v结合臂:联系中脑与小脑 v髓纹:菱形窝中部的横纹,是延髓与脑桥的分界标志。3)中脑(mesencephalon)从腹侧面看q大脑脚:两条柱状隆起,大脑下行纤维q脚间窝:大脑脚之间的凹窝q脑神经:动眼神经从脚间窝出脑从背侧面看v四叠体:v上丘:靠上,视觉反射中枢v下丘:靠下,听觉反射
22、中枢2.脑干的内部结构(P68) (1)灰质以神经核形式存在脑神经核:脑神经的终止核(感觉核)或起止核(运动核)传导中继核:中继上下行传导束的冲动网状结构:在脑和脊髓内,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神经核散在其中的部位,称网状结构,其中有控制心血管与内脏活动的中枢。 脑神经核1)动眼神经核 中脑上丘高度,运动核,发出动眼神经支配眼肌运动 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核的背内侧,动眼神经支配瞳孔的收缩和晶状体调节2)滑车神经核 运动核,中脑下丘高度,发出滑车神经,支配眼肌运动3)三叉神经感觉核三叉神经脊束核 从脑桥到延髓接受面部痛觉和温觉三叉神经脑桥核 脑桥中部,接受面部触觉三叉神经中脑核:从脑中部到中脑,接受
23、头面部骨骼肌的本体感觉。4)三叉神经运动核 位于三叉神经 脑桥核的内侧,发出神经纤维构成三叉神经运动成分,支配咀嚼肌5)展神经核 位于脑桥下部,支配眼肌外直肌运动6)面神经核 位于脑桥中下部,展神经核的腹外侧,支配表情肌的运动7)前庭神经核 ,菱形窝的前庭区,是终止核,司平衡与眼的前庭反射8)蜗神经核 感觉核,菱形窝的外侧角,听觉9)疑核 运动核,在延髓网状结构中,发出纤维构成舌咽和迷走神经中运动成分,支配咽、喉肌。10)迷走神经背核 副交感神经核,菱形窝外侧角,发出的纤维主要分布在颈、胸和腹部器官。控制平滑肌、心肌的运动和腺体分泌。11)孤束核 迷走神经背核的外侧,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中传导内
24、脏感觉的纤维都终止于此核12)副神经核 运动核,发出副神经,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13)舌下神经核 运动核 菱形窝深面,发出纤维组成舌下神经,支配舌肌脑干内传导中继核1)中脑传导中继核 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 内有下丘核,由中、小型细胞组成,接受蜗神经核发出的外侧丘系纤维发出纤维经下丘臂到间脑内侧膝状体,参与听觉信息的传导。下丘核也发出纤维至上丘,参与听觉反射上丘(superior colliculus) 为灰、白质交替排列的分层结构。主要接受经上丘臂传来的视束纤维和来自大脑视区的纤维也接受来自下丘和脊髓的纤维。发出纤维左右交叉后沿中线下行至脊髓,为顶盖脊髓束。发出至脑
25、干的纤维为双侧下行,止于与眼球活动有关的脑神经核,参与完成视、听觉反射。红核(red nucleus) 位于中脑上丘高度,呈圆柱状。接受来自大脑、小脑的纤维。发出纤维交叉后下行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为红核脊髓束。还发出红核橄榄束,经下橄榄核中继后到小脑。红核的机能与协调躯体运动密切相关 。黑质(substantia nigra) 为一厚层灰质,位于中脑全长。细胞大都含有黑色素,为多巴胺能神经元。参与运动调节的重要结构。2)脑桥传导中继核脑桥核(pontine nucleus): 散在于脑桥基底部纤维之间,它接受皮质脑桥束纤维,由脑桥核发出横行纤维入小脑。3)延髓传导中继核薄束核(graci
26、le nucleus)与楔束核(cuneate nucleus) 分别位于延髓背侧面的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深层,接受薄束和楔束纤维。二核发出的纤维呈弓状绕过中央管腹侧,在中线上左右交叉,称丘系交叉(decussation of medial lemniscus)。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上行,为内侧丘系。下橄榄核(inferior olivary nucleus) 位于延髓橄榄的深层,大脑至小脑的下行中继核。(2)传导束1)上行传导束-感觉内侧丘系(medial lemniscus) ,由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在中央管腹侧交叉(称丘系交叉后)上行,称内侧丘系。此束沿延髓中线两侧上行,穿过脑桥的斜
27、方体(蜗神经核发出的纤维),在中脑红核的背外侧上行到背侧丘脑。传导对侧躯干和上、下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冲动。脊髓丘系(spinal lemniseus) 是脊髓丘脑束的延续。穿经延髓下橄榄核的背外侧,在脑桥和中脑位于内侧丘系的背外侧,止于背侧丘脑。传导对侧躯干和上、下肢的浅感觉冲动。三叉丘系(trigeminal lemniscus) 为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发出的纤维,经左右交叉而成。行于内侧丘系的外侧,止于背侧丘脑。传导头面部皮肤,眼、口和鼻腔粘膜的浅感觉冲动。外侧丘系(1ateral lemniscus) 斜方体的纤维与纵行的内侧丘系纤维交叉后越过中线,沿脑桥的外部上行,构成外
28、侧丘系。一侧外侧丘系传导来自双耳的听觉冲动。2)下行传导束-运动锥体束(pyramidal tract) 由大脑半球运动区皮质发出的下行传导束,到延髓在腹侧聚集成锥体,于延髓下段约7090%的纤维互相交叉,构成锥体交叉,交叉后纤维入脊髓为皮质脊髓侧束;小部分纤维不交叉,为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脑干束 由皮质发出抵达脑干运动神经核的传导束。 再由脑干运动神经核发出脑神经支配头部相关肌肉的运动。锥体外系:由皮质发出下行通过皮质下核团而不经延髓锥体直接下行调节躯体运动的传导系统。(3)脑干网状结构 在延髓的中央部位,第四脑室底灰质及中脑中央灰的前外侧,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神经核散在其中的部位。它发出的纤维
29、上、下走行向大脑投射,也可经网状脊髓束下行至脊髓,调节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 (二)间脑(diencephalon)位于中脑与大脑半球之间,两侧间脑之间不规则的窄隙为第三脑室(thirdventricle),下连中脑导水管,上通侧脑室,包括丘脑、后丘脑、下丘脑三部分。1丘脑:间脑背侧部,为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块,中间被第三脑室所分隔,“Y”型的白质纤维板,即内髓板(internal medullar lamina)将其分隔为三部分,即前核、内侧核和外侧核。1) 前核 在内髓板分叉处的前方,发出纤维至扣带回,与内脏活动有关。2) 内侧核 位于内髓板内侧。接受其他核群来的纤维,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额叶皮质
30、。是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的整合中枢。3) 外侧核 位于内髓板外侧,腹后外侧核(ventral posterolateral nucleus)和腹后内侧核(ventral posteromedial nucleus)与一般躯体感觉有关。2后丘脑(metathalamus) 位于丘脑后外侧,包括内侧膝状体(medial geniculatebody)和外侧膝状体(lateral geniculate body)。内侧膝状体是外侧丘系终止核,发出听辐射纤维投射至大脑皮质的听觉中枢。外侧膝状体是视束的终止核,发出视辐射纤维投射至大脑皮质的视觉中枢。3下丘脑1) 位置与组成位于丘脑的前下方,底面观可见从前
31、至后:视交叉、视束、灰结节和乳头体。有许多核团如视上核(supraoptic nucleus)、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乳头体核(mamillary nucleus),2) 机能 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活动的中心将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结合起来, 自主神经的皮质下中枢,对体温、摄食、生殖、水盐平衡和内分泌等活动进行广泛的调节。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较高级中枢。 参与情绪反应。(三) 小脑(cerebellum)1、位置:位于颅后窝,脑干背面大脑枕叶下方.2、形态:小脑呈扁圆形,l 小脑蚓(vermls)中间比较狭窄的部分称,小脑半球:两侧膨隆为 (cerebellar h
32、emisphere). 小脑表面的灰质为小脑皮质,皮质深层的白质为髓质(medulla)髓质内的核团称小脑核(cerebllar nuclei)。l 小脑脚 :小脑以三对脚与脑干相连,其间腔隙为第四脑室。小脑小脚(绳状体)-延髓,小脑中脚(脑桥臂)-脑桥,小脑上脚(结合臂)-中脑。3、3、分叶与机能:依据发生、机能与联系可将小脑分为三叶:1)绒球小结叶(flocculonodular lobe) 原小脑(archloerebellum)包括半球前部的绒球和蚓部的小结,二者以绒球脚相连。它们在种系发生上属最古老的部分,。接受前庭神经及前庭神经核的纤维,与调节平衡有关。 2)小脑前叶(anteri
33、or 1obe) 旧小脑(paleocerebellum),为原裂以前的半球和蚓部,主要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束纤维,与调节肌张力有关。3)小脑后叶(posterlor lobe) 新小脑(neocerebellum)此叶体积最大,为原裂以后的部分。主要接受来自脑桥核的纤维,与协调肌群的运动有关。图3-4 小脑下面观 图3-5 小脑分叶模式(四)大脑(cerebrum)由间裂纵沟分为左右两个大脑半球,以胼胝体(纤维束板)连接,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大脑表面为大脑皮质,内部为髓质,髓质中的灰质核团,称基底神经节(核)。半球内部腔隙为侧脑室。1大脑半球的外形和分叶(图11-27,1l-28)两侧
34、大脑半球之间有大脑纵裂,纵裂底以胼胝体连接。大脑与小脑之间以大脑横裂相隔。从胎龄5个月起,由于大脑半球皮质的各部位发育快慢不平衡使大脑半球表面出现许多隆起的脑回和下陷的脑沟脑回和脑沟是对大脑半球进行分叶和定位的重要标志。每侧半球借三条恒定的沟分为五叶。外侧沟(1ateral sulcus): 在半球上外侧面,从前下斜向后上方,其以下的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 ) 。外侧沟深面一个三角形皮质区为岛叶(insular lobe)。中央沟(central sulcus): 在半球上外侧面,从半球上缘中间斜向前下方,下端接外侧沟。在外侧沟以上,中央沟以前为额叶(frontal lobe)
35、,中央沟以后为顶叶(parietal lobe)。顶枕沟(parletooccipital sutcs), 在半球内侧面后部,自前下向后上,转至上外侧面。是顶叶与枕叶(ocipital lobe)之间的界限。在上外侧面,枕叶为顶枕沟上端与枕前切迹连线以后的部分。枕前切迹为枕叶后端向前约4cm处的凹陷。图3-6 大脑半球内外侧面1)半球上外侧面的沟和回 额叶 在中央沟的前方有与中央沟平行的中央前沟。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为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自中央前沟向前,有上、下两条与半球上缘平行的沟,为额上沟和额下沟将中央前回以前分为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顶叶 在中央沟的后方有与中
36、央沟平行的中央后沟。中央沟与中央后沟之间为中央后回(postcentral gyrus)。在中央后沟的后方,有一条与半球上缘平行的顶内沟。顶内沟的上方为顶上小叶下方为顶下小叶。顶下小叶前部为缘上回(supramarginal gyrus),它包绕外侧沟的后端。顶下小叶后部为角回(angular gyrus),它包绕颞上沟的后端。颞叶 在大脑外侧沟的下方有与之平行的颞上沟和颞下沟,将颞叶分为颞上回、颞中回和颞下回。在外侧沟深处,颞上回上面有几条短回,为颞横回(transverse temporal gyrl)。枕叶 在上外侧面的沟回多不恒定。脑岛 大脑外侧沟深部,被部分额顶叶所掩盖。略呈三角形。
37、2)半球内侧面的沟和回 中央前、后回自上外侧面延续到内侧面的部分称中央旁小叶(paracentral lobule)。在内侧面,有呈弓形的胼胝体断面,其上方为与之平行的扣带回(cingulate gyrus)。在胼胝体后下方,有距状沟(calcarine sulcus)向后延伸至枕叶后端,与顶枕沟之间夹有三角形的楔叶。距状沟下方为舌回。扣带回与海马回、海马回钩三者连成一环,围绕脑干边缘,称边缘叶。3)半球底面 由额、颞、枕三叶构成。额叶内有纵行的嗅束,其前端膨大为嗅球,接受嗅神经纤维,嗅束后端扩大为嗅三角。海马回(parahippocompal gyrus)位于枕叶和颞叶下方的内侧,其前端向后
38、弯曲,称钩(uncus)。海马回、钩与扣带回在半球内构成穹窿状脑回,称穹窿回。在海马旁回外侧,部分皮质卷入侧脑室下角内,形成海马(hippoc ampus)。在海马内侧有一呈锯齿状的窄条灰质,称齿状回(dentate gyrus)。海马和齿状回合称海马结构(hippocampal formation)。一般将嗅球、嗅束和嗅三角合称嗅叶(olfaetory lobe),为嗅脑周围部。嗅脑中枢部包括海马旁回前部、钩、海马结构和杏仁体等。2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大脑半球表面为灰质,称大脑皮质。皮质深面有大量白质,称大脑髓质。在半球基底部的白质中有基底核。半球内腔隙为侧脑室。1)基底核(basal nuc
39、lei) 位于脑底白质内,共四对核团。尾状核(caudate nucleus) 呈“C”形弯曲,全长延伸于侧脑室前角、中央部和下角的外侧壁旁边。分头、体、尾三部。头部膨大,与豆状核相连;体、尾部细长,体部绕行于背侧丘脑的背外侧缘,尾部向下弯入颞叶,与杏仁体相接。豆状核(1entiform nucleus) 位于岛叶深部,背侧丘脑的外侧。在水平切面上呈三角形,被两个白质薄板分为三部分。外侧部最大,称壳(putamen);内侧二部称苍白球(globus pallidus)。尾状核与豆状核合称纹状体(corpus strlatum)。屏状核(claustrum) 是岛叶皮质与豆状核之间的薄层灰质,机
40、能不明。杏仁体(amygdaloid body) 位于海马旁回、钩的深层,与尾状枝尾端相连。是边缘系统的皮质下中枢,其机能与内脏、行为和情绪活动有关。图3-7 基底核 2)大脑髓质(cerebral medullary substance) 胼胝体(corpus callosum) 是两侧半球间大量的横行连合纤维联系两半球各叶,使大脑在机能上成为一个整体。 内囊是一侧半球投射纤维出入大脑的门户,是大脑皮质与下级中枢联系的通道。损伤后可导致对侧半身感觉丧失、对侧偏瘫和双眼对侧视野偏盲,即“三偏综合症”。图3-8胼胝体3)侧脑室(1ateral ventricle) 是位于大脑半球内的腔隙,室内有
41、脉络丛,形成脑脊液,经室间孔入第三脑室。图3-8 侧脑室3、边缘系统1)概念:边缘叶是指扣带回、海马旁回、钩和海马结构等共同形成的穹窿形脑回。由边缘叶与其附近的皮质及皮质下结构组成边缘系统。这些皮质包括额叶眶部、脑岛和颞极等。皮质下结构包括杏仁体、下丘脑、上丘脑、丘脑前核、中脑背内侧区等。这些脑区在结构和机能上密切相关,相互间有复杂的纤维联系。 2)机能 与嗅觉和内脏活动有密切关系 参与情绪性活动 海马与近期记忆等高级神经活动有关。四脑神经 P78表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第十迷走十一副,十二舌下要记全。分布与功能:P69图,78表五、脑脊膜、脑脊液 (一)脑脊膜 脑与
42、脊髓均有三层被膜自外向内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对脑和脊髓有保护、支持和营养等功能。1)硬膜(dura mater) 硬脑膜分内、外两层,外层衬于颅骨内面,有些地方内、外层之间有静脉窦。2)蛛网膜(arachnoid mater) 为一层薄而透明的膜。它与软膜之间的空隙为蛛网膜下隙(subarachnoid space),内含脑脊液。在一些部位此腔隙扩大为池。如脊髓末端以下的蛛网膜下隙形成终池,其内无脊髓,仅有马尾浸在脑脊液中,在此抽取脑脊液作临床检验。 在颅腔的某些部位,蛛网膜向硬膜静脉窦内突入形成许多突起,称蛛网膜粒(arachnoid granulations)。脑脊液通过这些颗粒渗入硬脑
43、膜静脉窦,回流入血液。3) 软膜(pid mater) 薄面富含血管,紧贴于脑和脊髓表面并随沟回起伏,营养、保护作用。 (二)脑脊液及其循环1) 脑脊液(erebrospinal fluid)由脑室内的脉络丛(choriod Plexus)产生。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处于不断生产、循环和回流的平衡状态。它充满蛛网膜下腔,脑室和脊髓中央管,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营养、运输代谢产物以及维持正常颅内压的作用。脑脊液循环受阻,可引起脑积水或颅内压增高、脑组织受压移位等,出现脑疝,如枕骨大孔疝。 2)循环途径:侧脑室内的脑脊液经室间孔流人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流入第
44、四脑室,再与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汇合,经第四脑室的正中孔和第四脑室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隙,再经蛛网膜粒渗入硬脑膜静脉窦。第三节 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3 课时)一、生物电现象细胞组织兴奋时都有电位的改变,可被生理仪器精确记录,称为生物电。(一)兴奋、兴奋性1、兴奋:当活组织在有效刺激作用下,可以发生一种能够传播的并伴有特殊生物电现象的过程。2、兴奋性:组织产生兴奋的能力。兴奋是兴奋性的表现,兴奋性则是兴奋的前提。(二)兴奋的条件:1、 刺激强度:刺激时间不变,逐渐增加刺激强度至找到一个刚刚引起兴奋的刺激强度,这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值。2、2、刺激作用时间:在一定刺激强度条件下,如果刺激作用时
45、间越短,则作用越弱,甚至不能引起反应。3、强度变化率:急速上升的强度变化易兴奋,缓慢上升的强度变化兴奋亦慢(三)兴奋性的变化()(选讲)1、绝对不应期:兴奋后在极短暂的一段时间内无论接受多大的刺激都不产生兴奋。此时,细胞兴奋性直降为。、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后,阈上刺激才可引起兴奋。此期,阈值升高。、超常期:相对不应期之后,阈下刺激可引起兴奋,此时兴奋性恢复至原来水平。、低常期:超常期之后的一段较长时间,兴奋性低于正常水平,阈上刺激才可引起兴奋。此期,阈值升高。(四)静息电位:(选讲)1、概念:指细胞处于静息状态下的膜电位(膜两侧的电位差)。2、表示:一般膜外电位高于膜内电位,若规定膜外电位为
46、0,膜内电位大都在-10-100mv之间。用“+”表示膜外电位高于膜内,极性为负,“-”表示膜内高于膜外,极性为负。3、 膜电位变化 1)膜的极化:静息状态下,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例,mv2)超极化: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 例,mv上升为mv3)去极化或除极化: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例,mv变为mv4)超射或反极化:当膜外为负,膜内为的过程。例,mv变为mv5)复极化:膜电位逐渐恢复到原先的静息电位水平。(五)动作电位:(选讲)1)产生机制:处于极化状态的神经膜的某一点受到阈或阈上刺激,原先的静息水平(如-45mV)迅速减小,原先的极化状态取消,即为
47、去极化(除极化);进而导致膜极性倒转变成膜内为正(+40mV)的相反的极化状态称为反极化。极性倒转的部分(即膜电位由零到+40mV称为超射。此刻,未受刺激部位与超射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微小电流,并作为刺激引起邻近点的去极化、超射。去极化与超射是暂时的,随后恢复至静息电位(复极化)图3-9 动作电位的产生2组成:完整的动作电位锋电位后电位图3-10 动作电位的级成锋电位:静息电位去极化、超射部分是其幅度,是神经冲动的必然表现,一般只持续0.52.0ms,由上升相(去极化、超射)和下降相(复极化)构成。即一般讲的神经冲动。后电位:当锋电位完全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之前,膜两侧电位还要经历一些微小而
48、缓慢的波动称。幅度仅为锋电位的:负后电位:历时ms,正后电位:历时ms3动作电位的过程与兴奋性变化的关系表 3-1动作电位的过程与兴奋性变化的关系动作电位兴奋性锋电位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负后电位超常期(阈值降低)正后电位低常期(阈值升高)当神经纤维受到 阈或阈上刺激时,产生兴奋,并且沿神经纤维进行传导,这就是神经冲动,它本质上是一种生物电。二、神经纤维的传导(一)传导特征、神经纤维完整性、绝缘性传导、双向性传导、相对不疲劳性、不递减性(二)有髓神经纤维的跳跃传导在有髓神经纤维上,神经冲动从一个郎飞氏结传至下一个郎飞氏结,完成冲动在同一神经元上的传导。(同一神经上的传导)问题:冲动是如何从一个
49、神经元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的?(三)突触和神经递质1、突触1)概念: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和其它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的部位。称突触。2)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图 3-11 突触的超微结构3)突触的化学传递AP -> 突触前膜去极化 -> 膜通透性变化 -> Ca2+内流 -> 递质释放进入间隙 -> 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 -> 产生不同的突触后效应(突触后电位)。量子化释放:递质的释放是以囊泡为单位的。电编码 - 动作电位;化学编码 递质。4)突触后电位(选讲)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使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 ,使后膜去极
50、化,阈值降低,表现兴奋。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同样是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兴奋,但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是抑制性递质,使后膜超极化,阈值升高,表现为抑制。EPSP在轴突的始段达到52mV左右时,就可以引发动作电位。神经元如同整合器:神经元上电位的变化取决于同时产生的EPSP合IPSP的代数和。2、神经递质1)概念: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导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递质称中枢递质。外周神经末梢所分泌的递质称外周递质。2)分类:胆碱类,例乙酰胆碱(ACH)兴奋性单胺类:黑质产生的多巴胺(D
51、A)抑制性 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兴奋 5-羟色胺 抑制性氨基酸类:-氨基丁酸、甘氨酸抑制此外还发现肽类、NO、组胺有递质功能 三、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一)反射与反射弧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2、反射弧: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包括5个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受器(二)中枢神经元的联接方式辐散原则-扩大影响聚合原则实现整合连锁状和环状联系增加作用的空间和时间 。(三)反射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1、 单向传递:2、2、中枢延搁:指兴奋在通过反射中枢部分时耗费较长的时间。反射时:从刺激感受器开始到效应器发生反射性反应所需的时间。 3、总和:时间总
52、和:单一的弱小的刺激施予一根神经纤维,虽有冲动传一至中枢,但并不能产生反射动作,若连续给予同样的频率,中枢就可发生反射动作。(递质的积累)空间总和:弱小的刺激给予一根神经纤维,反射动作不发生,但同时作用几根神经纤维,反射动作就发生(电位积累)4、后放:刺激作用终止后,中枢兴奋传出仍可延续一定的时间。5、易疲劳性:同一中枢连续发生多次兴奋传递后,其兴奋性逐渐降低。(四)反射活动的协调1、交叉抑制:甲中枢兴奋时,抑制一乙中枢的活动。例,屈肌反射2、扩散:某一中枢的兴奋或抑制,可通过突触联系扩散到其它中枢的过程。例,兴奋的扩散-踝关节强度屈曲可引起膝关节、髂关节的屈曲。 抑制的扩散-睡眠3、反馈:一
53、个刺激引起一个反射后,效应器的活动又可成为新的刺激,引起其本身的感受器发出冲动进入中枢,这一继发性活动可维持和纠正反射活动正常进行。例,排尿反射,尿流刺激尿道感受器,传入冲动进入中枢,传出冲动使膀胱逼尿肌收缩加强、排尿加快。(正反馈)又如血压上升,刺激颈内静脉窦的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至心血管中枢,再传至效应器使血压下降(负反馈)。反馈联系可使反射活动调节自动化、精确化4、最后公路原则中枢内突触联系复杂,但最终都要把信息传到运动神经元,从而使效应器发生应答。因此把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称为反射活动的最后公路。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功能(3课时)一、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躯体运动是神经系统对肌肉活动精细
54、调节的结果(一)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简单的运动与反射)1、脊休克:反映了脊髓与高级中枢的关系。脊髓与高级中枢离断后,损伤部分以下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称脊休克。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的动物称脊动物。一段时间后渐恢复完成一些简单反射。这说明了脊髓存在着低级的运动反射中枢。但正常时它们是在高位中枢调节下进行活动的。2、脊髓对姿势的调节姿势反射:CNS调节骨骼肌肌紧张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持会改变身体在空间的姿势的反射活动。!)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当一侧肌肉接受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的一侧肌体产生屈曲动作称屈肌反射。刺激加强时,对侧的肌体发生伸直现象,称对侧伸肌反射。其意义在于:可使
55、肌体避开有害刺激且有保护作用是一种原始防御性反射。两者如何协调:屈肌反射发生时同侧屈肌兴奋,伸肌抑制属于反射活动协调的交互抑制,而对侧伸肌反射 是扩散。2)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伸长时,刺激肌肉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被牵拉的肌肉收缩。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例敲股四头肌肌腱引起膝反射。肌紧张-人体清醒状态下,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使肌肉保持一定的张力。是由于肌肉受重力牵拉而反射性收缩的结果,是维持射体正常姿势的最基本反射活动。精巧运动是在肌紧张的基础上进行的。睡眠、麻醉、病态如一些智力低下的症病肌紧张丧失或减弱。牵张反射的意义:使肌肉保持一定的收缩状态,维
56、持机体的一定姿势;协调随意运动,维持肌肉张力;参与呼吸调节,维持呼吸运动的频率和深度。(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1、去大脑僵直:在动物中脑上、下丘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亢进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去大脑僵直发生的原因?抑制区:有人用电刺激动物脑干网状结构的不同区域,观察到在网状结构中具有抑制肌紧张及肌运动的区域;易化区:还有加强肌紧张及肌运动的区域。抑制区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侧部分,电刺激抑制区可引致去大脑僵直减退。易化区分布于广大的脑干中央区域,具有对肌紧张和肌运动的易化作用,从活动的强度来看,易化区的活动比较强,抑制区的活动比较弱;因此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易化区略占优势
57、。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并不孤立的,与高位中枢有密切关系。例大脑皮质运动区、纹状体以及小脑前叶蚓部抑制肌紧张的作用就是通过加强网状结构抑制区活动,抑制易化区活动而发挥效应。正常情况下,易化区与抑制区对抗平衡,维持适当肌紧张。切断了大脑至脑干的通路,下行抑制减弱,脑干易化区有自发放电现象 ,因而占优势,出现伸肌紧张过度增强的状态。2、脑干网状结构下行系统的作用对脊髓运动神经元既有易化作用又有抑制作用。易化区:分布在延髓、脑桥网状结构外侧区和中脑向上延伸到间脑网状结构,可增强脊髓的牵张反射,使肌紧张性升高。抑制区:位于延髓上部网状结构内侧区,可抑制脊髓的牵张反射,使肌紧张性降低。(三)小脑对躯
58、体运动的调节1、小脑的功能:1)维持人体平衡,2)调节肌张力3)协调随意运动4)精巧运动程序编制定型和贮存当大脑皮层要发动精巧运动时,首先通过下行通路从皮层小脑中提取贮存的程序,并将程序回输到大脑皮层运动区,再通过锥体束发动运动。这时候所发动的运动可以非常协调而精巧,而且动作快速几乎不需要思考。例如,学习演奏动作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过程。2、小脑病变:1)意向震颤:肢体运动时常出现粗大不规则的震颤、肌群收缩程度与要完成的动作性质不相称,静止时消失。2)共济失调:患者站立时基底增宽,躯体摇晃不稳,常向病侧倾倒,站立困难或不能。步行时醉汉步态。3)辨距不良:指物不准 (四)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
59、节P90-两个病例基底神经节包括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黑质和红核。尾核、壳核和苍白球统称纹状体。基底神经节有重要的运动调节功能,它对随意运动的稳定、肌紧张的控制、本体感觉传入冲动信息的处理都有关系。1、黑质有多巴胺能神经元,脑干黑质病变时,抑制纹状体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作用减弱,纹状体的胆碱能神经元活动增强,肌紧张增强,肌张力增高。实例是震颤麻痹(帕金森病)具有运动过少而肌紧张过强的综合症,表现为面部表情呆滞,运动迟缓,随意运动减少。2、纹状体的正常功能是抑制皮质运动区的作用,其神经元受损时,上肢、头部不自主进行无目的的迅速舞蹈样动作,并伴有肌张力减低,实例是舞蹈病与手足徐动症,具有
60、运动过多而肌紧张不全的综合症(五)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P871、大脑皮层的运动区1)主要运动区: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P86基本些区域与躯体运动功能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在灵长类动物,中央前区的4区和6区是控制躯体运动的运动区。2)运动区有下列的功能特征: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为对侧管理,但对头面部肌肉的支配多数是双侧性的。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即一定部位皮层的刺激引起一定肌肉的收缩。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运动愈精细而复杂的肌肉,其代表区也愈大,手与五指所占的区域几乎与整个下肢所占的区域大小相等。定位安排呈身体的倒影;下肢代表区在顶部,上肢代表区在中间部,头而部肌肉代表区在底部(头面
61、部代表区内部的安排仍为正立而不倒置)。皮层的躯体运动调节功能,是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下传而完成的。2运动传导系统及其功能1)锥体系对运动的调节锥体系一般是指由皮层发出经延髓锥体而后下达脊髓的传导系(即锥体束或称皮层脊髓束)和由皮层发出抵达脑神经神经运动核的纤维(皮层脑干束)构成。锥体束的功能主要是对四肢远端肌肉活动的精细调节。2)锥体外系对运动的调节锥体外系:由皮质发出下行通过皮质下核团而不经延髓锥体直接下行调节躯体运动的传导系统。主要与肌紧张调节,肌群协调运动有关。损伤:肌紧张加强。3)锥体系与锥体外系的关系锥体系所控制的精确、灵巧、细致复杂的运动是在锥体外系使肌肉保持稳定而适宜的紧张和协调的条件下进行的。二、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一)植物性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沟通与协调打造和谐职场环境
- 生态建筑引领未来商业趋势
- 现代科技在股票市场分析中的应用
- 校园餐饮消费大数据洞察学生消费习惯
- 2024年八年级生物下册 6.2.1遗传说课稿 (新版)冀教版
- 2024年八年级物理下册 8.1认识压强说课稿 (新版)粤教沪版
- 14《普罗米修斯》(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 2024年五年级数学下册 五 分数除法练习五说课稿 北师大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3 宋明理学说课稿 人民版必修3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章 从粒子到宇宙 10.1 认识分子说课稿 (新版)粤教沪版
- 冀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 2024人工智能开源大模型生态体系研究报告
-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分类必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答案解析)
- 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慢病管理中心运行指南试行等15个指南
- YYT 0681.11-2014 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11部分:目力检测医用包装密封完整性
- 辽宁省沈阳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 2024年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附答案
- 快速入门穿越机-让你迅速懂穿越机
- 水利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六项机制”右江模式经验分享
-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中考数学二诊试卷
- 幼儿园卫生保健开学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