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地理笔记_第1页
必修一地理笔记_第2页
必修一地理笔记_第3页
必修一地理笔记_第4页
必修一地理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1宇宙中的地球问题一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1、物质性:基本天体是星云和恒星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有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2、运动性:天体不断发展变化,天体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天体系统:以质量较大的天体(公共质心)为中心,其他天体绕其旋转的天体集团。目前能够观测到的天体系统是:弓系二:一曰万方 太阳系 】其他仃星系统 JI a口、rk计/L曰N分 银河系 M曰N其他恒星系统 JI 总星系河外星系/问题二 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1、从物质性来看:距太阳由近及远排序: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水星和金星有凌日现象)、巨行星(木土,木星和土星之间有小行星带)、远日行

2、星(天海)质量、体积由小到大排序:类地行星、远日行星、巨行星(水星最小,木星最大)光环:除了类地行星没有光环,其余两类都有光环规律:a、距太阳越远,则公转周期越长(开普勒第三定律)b、距太阳越远,则表面温度越低(行星的表面热源主要来自太阳)c、质量越大,则卫星数越多,大气层越厚(万有引力定律)2、从运动性来看:共面性、近圆性(公转轨道面近似是同一个圆面)、同向性(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除了金星是自东向西转,天王星是躺着转。其它行星都近似自西向东自转。问题三 理解地球是一颗存在生命的特殊行星,它存在生命的有利条件及其原因:1、地球自身条件大气层:适宜的体积和质量温度:适宜的日地距离液态水:有适宜

3、的温度。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 地球重力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溢出,凝结后降落地表。2、宇宙环境安全:太阳系处在银河系外围,恒星分布相对不是太密集。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一致的公转方向,互不干扰的轨道。稳定:太阳稳定,给地球稳定的光照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问题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什么是太阳辐射含义:是指太阳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放射能量。特点一: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在紫外线、可见光区、红外线。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一,称为短波辐射二特点二:能量巨大,源自氢的核聚变。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提供能量直接:光能、热能L间接:风能、水能和生物能(包

4、括矿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影响自然环境的要素:生物、气候、土壤、水文、地貌问题二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什么是太阳活动含义:是指太阳大气层发生突然变化的现象。特点一:以太阳黑子和耀斑为主要标志。它们的大小和多少反映了太阳活动的强 弱。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特点二:太阳活动强弱变化的周期约为 11年。太阳活动各种现象的发生具有时 空一致性(这是由于它们都是太阳磁场变动引起的),如黑子变多、变黑的时候,耀斑也 ur v * - v 1r= iff f wsr1,在相近时间、相近区域爆发。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黑子活动: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某些地区、某些时间是正 相关

5、,有些则是负相关)。原因是太阳磁场的变化引起太阳辐射的变化,太阳辐射的变化 引起气候变化。(2)耀斑爆发: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信。3)高能带电离子流:干扰地球磁场,磁暴现象。1.3地球的运动问题一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自转公转方向围绕地轴,自西向东(北极俯视逆时针, 南极俯视顺时针). J-J-yZ-1-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围绕太阳,沿黄道自西向东轨道为椭圆形,太阳在一个焦占上八、一L-周期1个恒星日不是公历中的1天(太阳日)1个恒星年不是公历中的一年(回归年)速度角速度:全球均为15o/h (360 0 + 24h),两 极为0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 速度最大;远且点(7.a初

6、),角速 度和线速度戢小线速度: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两极为 0同纬度上各处线速度相.同。.问题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其周期为24小时,使得昼夜温差不致过大2、时差:划分计算地方同一经度的地1.画辅助线0度经线,左边西经,右边东经,标时方时相同,出自转方向不同经度的地2.沿着自转方向,东边的地方时=西边的地方时方时不同。十间隔的度数X 4分钟划分计算日期180度经线附1.180度经线就像小排头,沿着自转方向,引领其变更近后的时区(直到区时为零点的时区为止)进入新的一线天。(如下例,阴影部分为较新的一天)1800180”1厂口 (厂、)区时0点t区时口点2.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日

7、期需加T。从东十一区进入西十一区,日期需减T。北京在东八区,纽约在西五区,伦敦在零时区。“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120°E),而不是北京的地方时(116oE)3、水平运动的物体偏转:在北半球,沿着运动方向右偏;在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4赤道略凸,两极略扁(由于惯性离心力)问题三 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地理意义(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指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期性 (周期为一年)往返运动。故称之为“回 归线”。比起冬半年而言,夏半年时日地距离较大,故夏半年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夏半年长于冬半年一年中被直射过两次的是: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不包括南、北回归线)一

8、年中被直射过一次的是:南、北回归线一年中没有被直射过的是:北回归线以北,南回归线以南(不包括南、北回归线)2、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1)概念:地球总有一半被照亮,为白天,另一半为黑夜,二者的界线叫晨昏圈(线), 沿着自转方向,由黑夜进入白天的界线为 晨线,由白天进入黑夜的界线为 昏线。晨昏圈 把一个纬线圈分割成 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正午太阳高度角是正午时的太阳高度角,也是 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候,平分昼长,规定此时为地方时12点。春分,秋分夏至11冬至北极圈平分极昼极夜北回归线平分A昼夜90o夜 昼|赤道平分90o平分;平分南回归线平分夜昼昼夜90o 1南极圈平分极夜极昼(2)纬度规律

9、:所在纬度越高,昼夜差异越大。所在纬度离被直射纬度越近,则正午太 阳高度角越大。季节规律:两至时昼夜差异最大,发生极昼极夜的范围最大(故称极圈,理论上极 点的极昼极夜长半年,极圈的极昼极夜长为一天)。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 度在夏至时达一年最大,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在冬至时达一年最大。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在被直射时达一年最大。(3)答题技巧:方法一、结合生活体验。温度越热,说明昼越长、太阳高度角越大。方法二、画日照简图先画地球、球心、赤道、地轴(地轴与赤道垂直),再画太阳光的直射点(与直射点的地平面垂直)最后画晨昏圈(与太阳光垂直)(4)根据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 ,文:

10、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季节为夏季。角的时间规律划分四季我国传统: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西方: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温度统计:3,4,5/6,7,8/9,10,11/12,1,2 人寒带(北极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区域根据昼仪长短和太阳局度角的纬度规律划分五带 北温带(北极圈与北回归线之间):除寒带、热带以外的区域V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回归线之间南温带(南极圈与南回归线之间):除寒带、热带以外的区域【南寒带(南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区域1.4地球的圈层结构问题一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半生的鸡蛋结构)探测手段:地震波(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可在固、液、气三种介质中传播,横波只

11、可在固体介质中传播)深度越深温度越高。1、 地壳(蛋壳):地表至莫霍面岩石部2、 地幔(半生蛋青)莫霍面至古登堡面。f地幔 顶:软流层以上的地幔IJ 上部:软流层1下地幔下:软流层以下的地幔3、 地核(蛋黄):古登堡面以下外地核:液态内地核问题二 地球外部圈层的特点1、水圈2、生物圈:最活跃的圈层3、大气圈干洁空气:78%氮气,21%的氧气,CO2吸收长波辐射,O3吸收紫外成分j水汽:主要吸收长波辐射%质:为成云致雨提供凝结核,吸热(2)根据大气的运动状况和物理性质分层:海拔高层大气r极光:由于电离层在此层,所以高能带电粒子与电离层作用的极光现象在此层I电离层:关系到无线电通讯/ r平流:由于

12、顶部的臭氧层吸收紫外线而增温,故该层为稳定的上热下冷结构平面层t飞行:由于几乎没有水汽和杂质,故能见度高,天气晴朗。且平流的气流稳定,利河流:由于海拔越高,离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越远,故该层为不稳定的下热上冷 由于温度越高,对流越旺盛,对流层越厚,故纬度越低,对流层越薄。忸雨云:由于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都集中在此,故成云致雨和复杂的天气现象只问题一读图分析大气的热源和大气的热力作用2.1 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运动1、削弱作用(白天) 左图中的CEFC是反射二云层的反射E是吸收:CO2和水汽吸收长波辐射,。3吸收紫外部分F是散身九小粒径对波长短的光散射明显(故晴天为蓝色),大粒径为无选择地散射(故阴

13、天或空气质量不好的白天为灰白色)2、保温作用(夜晚),也称温室效应一一左图中的IK过程一: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地面升温向外辐射 (G属长波辐射)过程二: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吸地面辐射(I)过程三,大气向外辐射能量,一部分逸出,称大气辐射( J), 一部分将热量还给地面,称大气逆辐射(K)故地面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短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长波)阴天的白天温度较低,是因为削弱作用强(即云的反射和水汽吸收作用强)阴天的夜晚温度较高,是因为保温作用强(即水汽吸收作用强,大气逆辐射强)日出前和日落后天空仍是亮的,是因为散射作用。太阳在地平线附近时较红,是因为太阳高度角较小时,太阳辐射

14、在大气中的穿过 的路径较长,波长较长的光都被散射掉了,剩下波长较长的红光。太阳高度角越小,单位面积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少(由于照射分散,且被大气削弱得多)。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天气状况。多阴雨天的地方得到的太阳辐射少(由于被大气削弱得多)海拔高低。海拔高的,大气稀薄,削弱作用弱(较小尺度的地势起伏不会影响太阳辐射)问题二大气运动1、热力环流一一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城郊之间、海陆之间、山顶和山腰之间都会形成这种由于冷热不均而产生的热力 压强A: 环流。冷热不均 火气运动根本能量源是太阳辐射,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cA处近地面较热,气体受热膨胀上升; B、C处近地面较冷,气体收缩下沉气压差异 垂

15、直方向比较:海拔越高,气压越高水平方向比较:密度越大,气压越高气压较高处等压面凸起同一水平面上,存在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的水平气压 梯度力。高空厂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风的方向北半球是高压指向低压,沿运动方向右偏,直到与等压线平行风形成的直接原因j近地面: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作用L北半球是高压指向低压,沿运动方向右偏,偏不到与等压线平行是水平气压梯度力2.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1)考虑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一一形成三圈环流(2)考虑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一一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10-20 大,赤道低压与信风带交替控制一一形成热带草原气候3

16、0-40 大,副高与西风带交替控制一一形成地中海气候东南信风在夏季越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形成南亚夏季的西南季风 (3)考虑地表海陆性质差异一一形成季风环流(以南亚和东亚最为典型)东业季风南亚季风冬季风(强)夏季风冬季风夏季风(强)风向1西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源地家占、西伯利亚北太平洋蒙古、西伯利 亚印度洋性质从陆地吹向海洋 寒冷干燥从海洋吹向陆 地高温湿润从陆地吹向海 洋低温干燥从海洋吹向陆地 温暖湿润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问题三运用天气系统示意图分析天气状况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含义: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大气 运动暖气

17、团被迫抬升所以锋面倾角较大,方雨区较小暖气团缓缓爬升所以锋面倾角较小,方雨区较大暖气团缓缓上滑锋面倾角最小,方雨区最大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 较暖、晴朗单一暖气团控制 较冷、晴朗单一气团控制过境时P 降水(锋后降水)、大风连续性降水(锋前降水)持续性降水(冷锋后暖锋前)过境后单一冷气团控制, 天气转晴,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单一暖气团控制 天气转晴,气压降低气温上升单一气团控制实例我国大部分降水天气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江淮地区的梅雨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近地面从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从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 力向上升下沉天气容易成云致雨晴朗干燥(温差较大)2.2

18、水的运动影响我国的锋面气旋的分析:以锋面为界,上部纬度较高,所以为冷气团,同理,下部为暖气团。 由于是北半球的低压中心,所以是逆时针旋转。沿着逆时针方向,低 压的西侧为冷气团追暖气团,故为冷锋,云雨区(阴影所示)在冷锋 后;东侧为暖气团追冷气团,故为暖锋,云雨区较大,在暖锋前。卜特地内假巧一|一海陆涧原评一、海上内重一一 _ 一 _ _ _问题一读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蒸发 降水C水汽输送G地下径流D降水H植物蒸腾水循环的意义:联系调节、迁移交换、平衡更新、影响塑造过程意义陆地间循环蒸发、植物蒸腾、凝结、降水补充陆地水的数量很少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气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19、意义最大。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循环得到更新海上内循环蒸发、凝结、降水水循环的水量最大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1、影响地表径流(如水库)、地下径流;2、影响下垫面(如保护植被、退湖还田)根据水循环得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总量上看是,但是水循环受各 种条件限制,它的更新速度是有限的,而且时空分布很不均匀问题二 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其分布规律,并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分布洋流是表层海水大规模、有规律地运动。洋流方向受风带、地转偏转力、陆地轮廓影响。副热带海区(30度):反气旋型(北顺南逆)。赤道附近有赤道逆流。北印度洋为冬逆夏顺大洋西岸(大陆东岸)为暖流、大洋东岸(大陆西岸)为

20、寒流副极地海区(60度):气旋型(北逆),南半球为广阔洋面上的西风漂流。大洋东岸(大陆西岸)为暖流、大洋西岸(大陆东岸)为寒流2、影响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对渔场:在寒暖流交汇处(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上升流(秘鲁)对航海:如最佳航线的选择,如郑和下西洋冬季出发,夏季返回I对环境:加速污染物扩散,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净化2.3地壳的运动和变化问题一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主要形式地质作用:是使地壳及其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包括:能量来源施力者(区分内、外力的 判断标准)影响主要形式内力 作用地球内部的 热能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使地表面低不平(往往占主 导)

21、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外力 作用太阳能、重 力ig外部圈层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使地表趋于水 平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问题二 用内、外力分析某一地表形态的形式和变化原因1、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按运动方向,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者相互伴随,水平运动为主导形成相应的地质构造,包括以下两种:成因特点形态排列地貌实例皱受到酬平挤压血湾曲岩层连续背斜核老翼新山地大部分山脉,如阿尔 卑斯山、喜玛拉雅山、科迪勒拉山系向斜核新翼老谷地层受力超出 断了形变限度而破裂岩层不连续,有断层面地垒“凸”山地华山、庐山、泰山地堑“凹”谷地渭河平原、东非大裂谷、汾河谷地背斜储油、向斜储水。断层不

22、宜施工。在外力侵蚀作用下,往往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风化:大块变小块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形成的疏松表层叫风化壳,是土壤层的前身。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侵蚀:脱离本体的过程。如风力侵蚀:风蚀蘑菇、雅丹(风蚀城堡)、戈壁流水侵蚀:喀斯特、河流峡谷、河流凹岸的侵蚀、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瀑布冰川侵蚀:冰斗、U型谷、搬运介质搬运动力变小,携带的泥沙沉积,如风力沉积:沙漠、海滩、黄土高原的深厚沉积:流水沉积:河流的凸岸、冲(洪)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岩石圈被分割为六大板块:挤压(消亡边界)形成:山脉、岛弧、海沟 张裂(生长边界)形成:裂谷、海洋问题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板块运动岩石

23、圈的物质循环:1、起点:岩浆-> 岩浆岩,终点:变质岩一岩浆2、所有岩石都能通过变质作用变为变质岩3、所有岩石都能通过沉积作用变为沉积岩浆岩冷却凝固重熔再生外力作用沉积岩固结成岩3.1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 f温带海洋气候速带大附T候 年雨型H而少雨里冬雨型空澳夏雨型近地带于凤 气候夏雨型的带廿漠气候少雨型醮带等风包犊熨雨型K- R忸芾草原气候夏雨型班带雨林气候年雨型气候的形成因素:,太阳辐射(根本原因):纬度越高,温度越低 大气环流:上升气流或低纬流向高纬的气流性质较湿地形(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洋流(寒流减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下垫面 海陆分布(沿海湿润、温差小) 植被覆盖、人

24、类干动:改变大气成分、下垫面、释放废热 澳大利亚西部的沙漠一一地形、寒流 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雨林气候一一地形、寒流 赤道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一一地形 北美洲西岸狭长的温带海洋气候一一地形 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东西两侧 地形、洋流苔原带 冰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温带落叶阔叶 林带温带荒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荒漠带热带李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市闲林市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问题一 举例说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整体性地理环境包括人文地理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貌、气候、水文、 生物、土壤。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25、,一个要素的改变可 能引起其他要素的改变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问题二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区差异延伸 力向影响 因素典型区域纬度 地带性纬线热量低、高纬度的低平地区经度地带性经线水分中纬度的低平地区垂直等高线热里和水分1山麓的基带与水平带谱一致,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的山地垂直带谱越地带性完整非地带性不符合上述延伸规律受到地形、洋流、海陆分布等影响4.1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影响问题一 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广义的聚落指村落和城市,狭义的聚落单指村落。1、地形平原:利于建设、农耕、交通,是城市建设理想的地形。山区的河谷:利于建设、农耕、水运,水源充足,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常受地形约束。如兰州

26、、 太原、西安。热带的高原:气候较低地凉爽。如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2、气候风向影响污染工业区的布局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温度的中低纬度,尤其是气候条件更为优越的沿海。单一盛行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地带于风区: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区若有风频资料: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3、水(水运、水资源)大部分城市都是沿水运要道发展起来的,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条带状或被分割成组团状。尤 其是具有优良港湾的海岸和大河的入海口(上海、鹿特丹);水陆交通的转运点(武汉、南京);水运起点(赣州); 两条或多条河流汇合处(武汉、重庆)4矿产煤矿:伯明翰(英)、匹兹堡(美)、鲁尔区的埃森和杜伊斯堡(德)、大同(

27、山西)、鹤岗(黑 龙江)石油:阿伯丁(英)、休斯敦(美)、大庆(黑龙江)铁矿:鞍山(辽宁)、包头(黑龙江)、攀枝花(四川)、马鞍山(安徽)问题二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线路、方式、密度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问题一 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和方法通过分析树木年轮(冷时年轮较薄)、沉积物等发现:1、地质时期(几十亿年):三次大冰期2、历史时期(一万):温暖时期和寒冷时期相间3、近代(一二百年):世界气温波动上升问题二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及应对措施1、成因:由于燃烧矿物燃料和植被破坏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含量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以及大气逆辐射)2、措施:控制人口、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保护植被、加强国际合作问题三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古代社会稳定、文明和经济的兴衰:温暖期稳定,寒冷期动荡L动植物物种的迁移:温暖时界限北迁,寒冷时界限南迁r农业1禾I:高纬度地区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i弊:热带半干旱、干旱地区变得更干旱,产量下降;而有些地区可能洪灾次数增多工业利:为新能源、新技术提供市场;高纬度取暖能源消耗减少I弊:传统耗能工业受到更大压力;低纬度制冷能源消耗增加J人类病毒、病虫害活动时间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