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履祥教授杂病治验_第1页
彭履祥教授杂病治验_第2页
彭履祥教授杂病治验_第3页
彭履祥教授杂病治验_第4页
彭履祥教授杂病治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彭履祥教授杂病治验琐谈彭履祥教授杂病治验琐谈(提 纲)二零一四年十月十日先师彭公履祥,四川遂宁市人,原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医学系副主任,中共成都中医学院党委委员,全国中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四川分会副会长,四川省政协委员、常务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著名的中医内科学专家。先生一身俭朴,治学严谨,不仅中医理论造诣高深,而且临床经验丰富,医技精湛,活人无数。学生有幸忝列门墙,攻读金匮要略,并跟随先师临症治病,在诊治内伤杂病方面,颇有心得,现择要简介如下;一、久病入络t【病案举例】 水肿腰痛案 真武汤加桃仁t【病机分析】 彭老认为本案的关键在于“久病入络”。 t “经脉大而直,主气主动,络脉小而曲

2、,主血主静”。“经主气,络主血”,“初病在经,久病入络”(叶天士)。t 久病:气虚致瘀阴虚致瘀气滞致瘀寒凝致瘀痰湿致瘀t【症侯特征】 久病,反复发作,正气虚损,病势缓慢,一般药物疗效不佳。或见舌质紫黯,脉涩等症。 或原病原证为主兼有瘀血;或转为瘀血积聚重症。t【用药适宜】 t 1、用药原则:辛为主,润为辅,忌酸苦甘腻之品,正虚需补者,宜用通补之品,攻宜缓攻。总以“辛香理气,辛柔和血”为原则。t 2、通络三法 辛温通络法:阴寒凝滞 归须 炮姜 肉桂 泽兰等辛柔通补:正虚有寒 蒲黄 玄胡 当归 小茴 红花 桃仁 肉苁蓉 胡桃仁 鹿角霜等辛泄通郁 气滞血瘀: 香附 乳香 没药 金铃子散 t 3、慎用

3、虫类 此类药多有毒,要合理掌握用量,不可多用; 药性多走窜峻猛,非积聚等重症不得随意用之t 4、旋复花善通肝络 本经疏证:“通血脉” 金匮悬解:“行血脉之瘀” 温病条辨:“善通肝络”,本经:“主结气,肋下满”。t【临床运用】 久病 慢性病t 凡慢性病患者,在原方基础上适当加入活血化瘀药物,可提高方药的活力,舒通血脉,调达气机。例如: 慢性肝炎 慢性支气管炎 糖尿病等皆属慢性病范畴t 二、怪病多痰t【病案举例】 寒痼恶风案 阳和汤t【病机分析】 彭老认为本案主要是“寒痰凝滞骨髓”所致。t 寒痰凝滞骨髓,一方面可致阳气闭阻,卫阳不固,另一方面则寒痰凝聚,遏而化热。t 阳和汤(用治阴疽) 阳和汤 温

4、阳补血,散寒通滞t【痰饮学说】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本病的形成,主要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而引起,其中尤以脾为要,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阴之胜,饮发于中”。t 人体水液代谢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功能有关。t1、基本概念:有形之痰; 无形之痰t2、临床特征:痰证:如咳嗽、咯痰; 痰核、痰块凝聚于躯体局部,成有形之粒块状物(瘰疬,结核);指流注于内脏和经络之间,主要症状上表现为痰状,如关节疼痛,肢体麻木、精神失常等病症,但总以苔腻、脉多弦滑、口渴不欲饮水等为其基本特征t3、历代认识t 内经无痰证 但有饮证t 金匮要略始有“痰饮”名称,并指出:“当以温药和之”

5、的治疗原则。t 隋唐之前详于饮而略于痰,其后详于痰而略于饮。t 宋杨仁斋直指方始将“痰”和“饮”一分为二,认为痰属火燥,阳盛阴虚则水液煎熬而成痰:饮为寒湿,阴盛阳虚则水液凝聚而为饮(柯韵伯) t金元时期对痰饮病的认识也有新的见解,例如朱丹溪明确指出:“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 竹沥不可导,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可开;痰结核在喉中,燥不能出入,润化痰饮加咸药软坚。”这实际上是针对痰在人体的不同部位而应当选择不同的药物。t圣济总录认为治痰要以宣通气脉为先。这是对张仲景“温药和之”治法的一大发展。t王节斋根据张仲景用肾气丸补而逐之治痰,提出了“病之本,水也,源于肾”。故后世有“肾为生痰之

6、源,胃为贮痰之器。”t明清时代,温病学派对“湿痰”、“燥痰”、“热痰”都有新的认识。认为湿热稽留于气分则郁而生痰,痰热浊邪,内蒙包络清窍则可出现谵语、烦乱、神昏等危重症。故对痰的治疗采用分消上下,开泄淡渗,清热涤痰,开窍避秽等法。t当代以来,有人提出“痰瘀互阻”的观点,用治心血管病人,效果甚佳。t【临床运用】 t 精神病患者t 肿瘤病人t 心血管疾病t 外科疾病(皮肤)t 妇科病证 三、郁证治气t【病案举例】 郁证舌瘤 越鞠丸主治t【病机分析】 因郁致瘤 t 素问 举痛论:“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t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故郁证的病位主要在肝。另,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舌之两侧也归属肝胆。t 张景

7、岳:“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 t【临症体会】 t 本案不为舌瘤表象所惑,始终抓住气郁的病机环节t 不随意使用峻猛的软坚散结及活血化瘀的药物。t 使用理气药应注意理气不耗气,和血而不破血,清热而不败胃,祛痰而不伤正,对郁证(虚证)的治疗则应注意补益心脾。 四、引火归源 t【病案举隅】 阳虚喉痺案 肾气丸主治t【病机分析】 上热下寒 肾阳不足(下寒),虚阳上浮(上热),故用肾气丸(养阴药中加附子、肉桂)引火下行,使阴阳平调,虚阳不浮。t【临床体验】 t 1、慢性咽炎 临床用肾气丸治疗慢性咽炎的要点在于咽喉部红肿不甚(嫩红)、苔腻、两尺脉弱。t 2、不乱用苦寒药(金嗓子喉宝、西瓜霜等

8、)t 3、辨证用药银翘马勃散 玄麦甘桔汤 半夏厚朴汤 肾气丸五、湿热咳嗽 t【基本概念】 湿热咳嗽属外感咳嗽,多由湿热病邪客于肺所致。t【病机分析】 河间六书:“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张景岳亦谓:“六气皆令人咳”。t 湿热病邪多由口鼻而入,舍肺,致肺气闭遏,宣肃失常,肺气上逆则咳。t【临床特征】 咳嗽 其声不畅,咽喉不适,苔腻脉濡或细缓t【主要方剂】 三仁汤加马勃 射干 黄芩 牛蒡子等。 t 吴鞠通:“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湿气弥漫,本无形质,以重浊滋药之剂治之,愈治愈坏”。t【个人体会】t 咳嗽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现今空气污染严重,就诊

9、病人较为多见,临床治疗亦颇为棘手。湿热咳嗽,属于外感范畴,但目前有关教材均未有论述,一般外感咳嗽多归属风寒、风热、燥邪犯肺,若按此辨证治疗,疗效甚差。 六、外感盗汗 t【传统认识】 盗汗,内经谓之“寝汗”。t 盗汗病名始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和伤寒论。其后,历代对盗汗机理的认识,主要从内伤杂病的角度,认为盗汗为虚证,主要是阴虚所致。如朱丹溪“阴虚则盗汗”,是以对盗汗治疗多从养阴清热止汗着手。而对外感盗汗却论之甚少。盗汗为什么在人寐时汗出?其机理何在? t【三阳病盗汗机理】 t 伤寒论138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t 伤寒论206条,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热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t 伤寒论268条,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t “阳加于阴则汗”。“阳入于阴则寐”。t 外感盗汗的机制:卫不虚,热不甚。 【临床治疗】t 盗汗需辨内外虚实:景岳全书:“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 t 1、虚证:阴虚,气阴两虚,当归六黄汤加丹皮、白薇t 2、实证:外邪(感冒之后):小柴胡汤 湿热:龙胆泻肝汤或四妙散加枣皮、枣仁 金樱子 覆盆子 瘀血:血府逐瘀汤七、工作心得t 1、多读书:多读经典,多读中医古籍,具备一定的目录学知识,王鸣盛谓:“凡读书治学,贵在目录之学,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