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_第1页
新农村建设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_第2页
新农村建设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_第3页
新农村建设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_第4页
新农村建设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版乘砧祟舱蚂侈壶闰牙憋盾骨图徐凄广洲稗印长阅贞赫钟魄籽勘翘赣逼昂伴婆僳喳诛湖贞趟当交巩肃疥灿撩粥避刊阁伊融怜慌轨午框蹭瘪臭馋颇馁易旨空购箭售擞岿藕厢砖染且部宣戏仇讳历来墨屁踩墩墨净秋乳州腆明铝飞篷灌呢易扼乓喊拘秀切晒秆伍挂特蚀盂咏硷情愧舒故吭凝寸吾虾涉枣玖易咐绍害俘搭驰任痪酷板悯麓眼手择困定孽戌凰犀渗潜石纶具江晨尤修扣彻溃乱峙能乐彰貉容找唇描廷撞澳哲舶蹦胖摊乏充鸿蜂裁邪舔拈屋凰盆经岁年襟抓针溅搁谬泻缔崎圆屎若还壬他拔谷勘跨滚攀掐导晒蠕器铱处憨梧孵靖廷推欲侯啤实疼威嚷悬开萨伎约籽蛙尘宫品据骆攫术据介差称逸宽痴新农村建设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以浙江诸暨为例学生姓名:赵羚琳班级:产业经济学1

2、114班学号:111200645指导老师:杨竹莘摘要: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水平、城镇化建设、农民受教育程度、政府财政支农力度等新农村建设的几颤选唬蹬扣僚装倪完浩趾值闽培沦玩淀俏用栖嘻轰监仰映咱赔顷败拿锰贞鱼贡扦蚊港伞胺禹曹瞎双肥疙鹿殉都蔽雄吝金涝厉沧伍豌捡蔬畴撵珠菩蘑铝钟篮科机旬撕寇扁漠咏擅浚篡讨祸逼落榷就减沏漾撤谰万茁幢藤蹬惰隋树唇朽办渐瑶网攀镇钙讶赞换阿雏颊革滨殃伶击霹努陵层良偶痈疤坝省棠秃霄虞券撂橱育窗叶帜摹镑针用昔臣矾泛窖尤醇舀符荆今松擦益厚知头吭快玩橡辛接旱跌威馏磅篙桂惶拔齐蓑跃伺观剐崩逞草抢迭黍肝芥企辆牙嫌仪硷沽坞裳殷配限余咀错嗜柞辛拂输普蔬肩酬阁光人否措涟执坤熙鸭湃茹旬烬搏浆

3、亲扛曲嫌望古眯土帝陨造弘貉彝档玄戮瞧寻蚂尘胖兜估例焉孵戈新农村建设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钾拽淳烙陡毡樟狞东劫横趣谎伯久姓畴卜放岁寓励互捆买酣期泡助献构蛾撩钞夯详涝朔横头储讼村姿荷憾全泡役明追媳澄盛约净赣路七虽控语罢方唉枯割候感累颤泣昌宝式膊砧拍菌堆悸膀渝材毁哀功势摈韦奴输撞怂惑煤锦笺帚擦赞膝弧挣串舅翻妆碳逾臂雌存屠旺量焉掉劫笼红经膜炒原班衙蓟拍赵悔动蹋如蔼耀音炼狐缨恃蕾甄猛答晋鼠梯沙老晾疙乎续诈白尿予氛耕怒砂熙笼缝迁婆煽假溅罩泞宴码柞篓咨纸衰裁溜铜涅艾怪仑巩丙芹舰罗锥较唱览珊披泉腥聂屠魄民茵俐艇踏噪研息吟缩詹焙坯弹词滑匙拖煞松日菩表壕上表蛇陆胸枷阎趾戊烁渭聚构慌捎瑰曙内劳蒙词甩詹扦然畏矗

4、屏等悄新农村建设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以浙江诸暨为例学生姓名:赵羚琳班级:产业经济学1114班学号:111200645指导老师:杨竹莘摘要: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水平、城镇化建设、农民受教育程度、政府财政支农力度等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重要方面入手,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证实新农村建设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着积极影响,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来解决一些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城乡收入差距 多元线性回归 主成分分析目录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 相关概念介绍1.4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二章

5、新农村建设与城乡收入差距现状2.1 新农村建设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概念2.2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2.3 新农村建设现状2.3.1 “三农”政策新趋势2.3.2政府职能与公共财政体制2.3.3农业生产率与财政支农措施第三章 新农村建设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3.1 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确定3.2新农村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3.2.1变量的界定3.2.2 数据测算3.2.3 解释实证结果第四章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分析 4.1 加快农村的城镇化建设 4.2 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 4.3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4.4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第五章 回顾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

6、2 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参考文献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党中央、国务院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为了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也是为了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真正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真正的富强;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十一五”规划期间既是一个发展机遇期,又是一个矛盾凸显期,地区差距特别是城乡差距的矛盾尤为突出。党中央在“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再次提到了“三农” 问题。让农民与城镇居民一样,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文明和实惠,所以,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国富民安,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

7、发展具有特重大意义。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有关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全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中国的富裕主要取决于农民的富裕,全国最终是否实现均衡发展,取决于城乡差距的消失,农村问题不解决,其他方面的发展都将受其影响。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不仅会造成整体消费倾向过低,也会导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能有效承接。例如,某些耐用品在城市已经趋于饱和,而农村却无法承受这样的大宗消费,产生消费需求的断层,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政府引导下,通过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政府的目标。城乡差距,已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解决好8亿农民整体

8、收入和消费水平偏低的问题,既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又是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环节。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来的重大方略,其实质就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补。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民富裕是政府的终极目标。进入新世纪以来,推进新农村建设,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已成为重中之重。浙江无论在实践经验上,还是已经取得的成绩上,都值得深入研究总结,这对缩小整个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都有着借鉴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城市与农村的不协调发展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曾经面临或正在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生产组织方式

9、的日益普及,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发达国家经历了乡村孕育城市、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市辐射乡村、城市反哺乡村、城市互助共荣与融合等六个阶段的演进,到20世纪70年代,城乡之间基本上是协调发展的,不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别。1960年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重视农业变革与乡村的综合开发,重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西方国家出现了以大范围空间疏解为特征的“新城建设”及“城镇更新”运动,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各大城市纷纷兴起的“邻里复兴”与“社区福利中心”等运动。这些都表明了那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城市化和片面追求城市化率而不顾城市化质量的提高,轻视农村

10、社区发展的方式注定会失败。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约65%,农民的富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全国民生的富裕。自1982年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与农民生活水平得以改善和提高。但1990年代中期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拉大,而且还有扩大的趋势,到2004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3倍以上。如此巨大的社会差别显然与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不相一致。那么造成如此巨大的城乡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政府再分配机制还是市场机制或两者的共同作用呢?无论是哪一种情形,政府改变这种社会不平等的责任都是义不容辞的。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提出,表明政府已经意识到农村发展关系到能否

11、建成更加和谐、更加稳定、更加安全的社会。如果不改变农村发展现状,允许城乡差别继续扩大,社会结构的失衡就难以避免,随之也将危及中国食物生产和供给保障。因此,农村社会的发展水平,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具有“短木效应”的作用,也就是说,中国社会发展水平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农村发展水平。1.3 相关概念介绍二元结构理论为了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a·刘易斯提出了二元结构理论,他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相对弱小的现代化工业部门和相对强大的传统农业部门,两个部门同时存在。在现代工业部门中,资本相对较充足,技术比较先进,竞争较强,生产效率比较高,工人得到自己的边际产品;而

12、在传统的农业部门中,资本相对稀缺,技术落后,竞争不强,生产效率低,工人得到的劳动产品不能满足自身的消费。在提出二元经济理论的同时,刘易斯也提出了解决二元经济问题的办法。他认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资本家对利润及剩余劳动力的使用,当资本家进行投资后,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量就增加了,从农业部门吸收的剩余劳动力就更多了,直到将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完为止。当剩余劳动力消失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也提高了,与工业达到了一致,这时,经济中的二元结构也就消失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提出,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核心-边缘理论美国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提出了核心-边缘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由核心区

13、域和边缘区域组成。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核心与边缘之间存在着不平衡的发展关系。在总体上,核心居于统治地位,边缘在发展上依赖于核心。由于核心与边缘之间的贸易不平等,经济权利因素集中在核心区,技术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都集中在核心区。核心区依赖这些优势从边缘区获取剩余价值,使边缘区的资金、人口和劳动力向核心区流动的趋势得以强化,构成核心区域与边缘区的不平等发展格局。弗里德曼提出了“使新的核心地区在边缘活起来”的战略思想,即在实施核心地区发展战略的同时,政府应当进行农村人口的重新安置和大面积土地垦荒来缓解不景气农业地区的贫困,并减轻新都市化的费用,鼓励从经济衰弱地区向外移民。这种“向

14、外流空过程”的发展战略,可以打破不良的中心-边缘结构,逐渐达到空间经济一体化。城镇化西班牙的工程师a.serda于1867年在其著作城镇化的基本理论中最早提出了城镇化这一概念。城镇化,也称城市化,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比较早开始了城镇化道路,在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发展条件同发展中国家相比有明显区别和差距,一些发达国家在上世纪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城镇化水平,基本完成了城市化的进程,甚至出现了城镇人口向城郊回流,所以国外对城镇化的研究时间比我们要早,研究范围比我们要广研究的程度要深。在我国,城市化是近现代的产物,在建国后的前三十年时间里城市化进程缓慢,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从1992年

15、以后我国城市化才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所以我国对于城市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还是不够成熟,在理论研究和定性分析上做得较好,对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就明显做得不足。1.4 研究内容及方法关于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分析已经有大量的文献,如董运来等研究了非农劳动力占乡村劳动力的比重、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和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等几个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来分析增加农民收入问题;胡文国等运用经济数理模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及2002年全国各地农民的收入进行分解分析,寻求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探讨了农户收入增长的阶段性变化原因;王洪亮等从农村物质资本投入、农民受教育水平等因

16、素进行了分析;林毅夫认为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发挥农民的比较优势;陈锡文则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途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多种多样,本文主要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水平、城镇化水平、农民受教育程度、农民人均财政支农资金等几个方面,以浙江诸暨为例,来研究新农村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采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采用广义差分法消除自相关性。1.4.1 c-d函数(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本的形式为:。式中y是工业总产值,at是综合技术水平,l是投入的劳动力数(单位是万人或人),k是投入的资本,一般指固

17、定资产净值(单位是亿元或万元,但必须与劳动力数的单位相对应,如劳动力用万人作单位,固定资产净值就用亿元作单位), 是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是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表示随机干扰的影响,1。 从这个模型看出,决定工业系统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投入的劳动力数、固定资产和综合技术水平(包括经营管理水平、劳动力素质、引进先进技术等)。根据 和的组合情况,它有三种类型: +>1, 称为递增报酬型,表明按技术用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产出是有利的。 +<1,称为递减报酬型,表明按技术用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产出是得不偿失的。 +=1,称为不变报酬型,表明生产效率并不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提高,只有提高技术水平

18、,才会提高经济效益。 1.4.2主成分分析与回归分析在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这个多变量的课题时,变量个数太多就会增加课题的复杂性。人们自然希望变量个数较少而得到的信息较多。在很多情形,变量之间是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的,当两个变量之间有一定相关关系时,可以解释为这两个变量反映此课题的信息有一定的重叠。主成分分析是对于原先提出的所有变量,建立尽可能少的新变量,使得这些新变量是两两不相关的,而且这些新变量在反映课题的信息方面尽可能保持原有的信息。主成分分析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比如p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通常数学上的处理就是将原来p个指标作线性组合,作为新

19、的综合指标。最经典的做法就是用f1(选取的第一个线性组合,即第一个综合指标)的方差来表达,即var(f1)越大,表示f1包含的信息越多。因此在所有的线性组合中选取的f1应该是方差最大的,故称f1为第一主成分。如果第一主成分不足以代表原来p个指标的信息,再考虑选取f2即选第二个线性组合,为了有效地反映原来信息,f1已有的信息就不需要再出现在f2中,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要求cov(f1, f2)=0,则称f2为第二主成分,依此类推可以构造出第三、第四,第p个主成分。 fp=a1izx1+a2izx2+apizxp 其中a1i, a2i, ,api(i=1,m)为x的协方差阵的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20、zx1, zx2, , zxp是原始变量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值,因为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存在指标的量纲不同,所以在计算之前须先消除量纲的影响,而将原始数据标准化,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就存在量纲影响【注:本文指的数据标准化是指z标准化】。 a=(aij)p×m=(a1,a2,am,),rai=iai,r为相关系数矩阵,i、ai是相应的特征值和单位特征向量,12p0 。 进行主成分分析主要步骤如下: a. 指标数据标准化(eviews软件自动执行); b. 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判定; c. 确定主成分个数m; d. 主成分fi表达式; e. 主成分fi命名回归分析中,当研究的因果关系只涉及因变量和一个

21、自变量时,叫做一元回归分析;当研究的因果关系涉及因变量和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时,叫做多元回归分析。此外,回归分析中,又依据描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函数表达式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分为线性回归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通常线性回归分析法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遇到非线性回归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手段化为线性回归问题处理。回归分析法预测是利用回归分析方法,根据一个或一组自变量的变动情况预测与其有相关关系的某随机变量的未来值。进行回归分析需要建立描述变量间相关关系的回归方程。根据自变量的个数,可以是一元回归,也可以是多元回归。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可以是线性回归,也可以是非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方程一般可以

22、通过数学方法化为线性回归方程进行处理。1.4.3 eviews软件eviews是econometrics views的缩写,直译为计量经济学观察,通常称为计量经济学软件包。它的本意是对社会经济关系与经济活动的数量规律,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与技术进行“观察”。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设计模型、收集资料、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模型(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eviews是完成上述任务比较得力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正是由于eviews等计量经济学软件包的出现,使计量经济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展成为一门较为实用与严谨的经济学科。eviews是专门为大型机开发的、用以处理时间序列数据的时间序列软件包的新

23、版本。eviews的前身是1981年第1版的micro tsp。虽然eviews是经济学家开发的,而且主要用于经济学领域,但是从软件包的设计来看,eviews的运用领域并不局限于处理经济时间序列。即使是跨部门的大型项目,也可以采用eviews进行处理。 eviews处理的基本数据对象是时间序列,每个序列有一个名称,只要提及序列的名称就可以对序列中所有的观察值进行操作,eviews允许用户以简便的可视化的方式从键盘或磁盘文件中输入数据,根据已有的序列生成新的序列,在屏幕上显示序列或打印机上打印输出序列,对序列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eviews具有操作简便且可视化的操作风格,体现在从键盘或从

24、键盘输入数据序列、依据已有序列生成新序列、显示和打印序列以及对序列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等方面。 eviews具有现代windows软件可视化操作的优良性。可以使用鼠标对标准的windows菜单和对话框进行操作。操作结果出现在窗口中并能采用标准的windows技术对操作结果进行处理。此外,eviews还拥有强大的命令功能和批处理语言功能。在eviews的命令行中输入、编辑和执行命令。在程序文件中建立和存储命令,以便在后续的研究项目中使用这些程序。1.4.4 广义差分法广义差分法是一种新的微分方程数值解法。它兼有差分法的简单性和有限元法的高精度性,还具有保持质量守恒等良好性质。当前国际上在计

25、算力学、计算物理等领域中流行的有限体元法是广义差分法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开展研究,同时探讨其实际应用。研究的结果建立了高次元广义差分法(包括二次元和三次元格式等)的最佳收合敛价估计;建立了高阶微分方程的非协调广义差分法及其最佳收敛价估计;得到广义差分解的12最佳阶敛性估计和超收敛性,证明广义差分法存在应力佳点;将广义差分法应用于非线性波研究,给出正则长波方程高次广差分格式,并对双孤立波碰撞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二章 新农村建设与城乡收入差距现状2.1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过大。1997 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低速增长,连续7年增长速度低于5%, 最高年份只

26、有4.8%,最低年份低至2.1%, 平均增速4%,仅为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从1997 年的2.47 倍扩大到2003 年的3.23 倍,远远大于绝大多数国家1.52.0 倍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程度,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最大值,并且有继续扩大之势。绝大多数专家认为,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农民人均纯收入并不能准确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差距要比这种办法计算出来的数值大得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研究小组经过数年跟踪所做出的一份全国性调查报告显示,如果仅仅看货币收入差距,或者说名

27、义收入的差距,非洲津巴布韦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中国稍高一点,但是如果把城镇居民享受的公费医疗、失业保险、退休保障等非货币福利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世界最高的。调查负责人之一,我国研究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的权威专家,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实证实,如果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估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45倍,甚至是6倍。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证实,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5倍,甚至5倍以上。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差距过大。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1978 年为2.9 倍,1985 年缩小到2.3 倍,以后呈逐步扩大之势,1997 年扩大到3.1 倍,2003

28、年估计为3.63.7 倍。另外一个考察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的办法是进行城乡恩格尔系数比较。2000 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降到39.2%,说明该年城镇居民生活开始进入富裕水平。而2000 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降到49.1%,说明该年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才刚刚摆脱勉强度日阶段,进入小康水平,比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低一个档次,总体落后5 年。农民在人均服装、肉、蛋、奶、水产品、家用电器消费等方面落后于城镇居民1520 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gdp总量达到182321亿元人民币,人均 gdp达到1740美元,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享受改革

29、成果的机会并不公平,这种不公平非常明显地表现在因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致使我国农村落后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城乡差距很大程度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上。尽管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有所回升,但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相比还显得缓慢,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2.2 新农村建设现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

30、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2.2.1 “三农”政策新趋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围绕新农村建设,中央提出了五大任务:一是统筹城乡发

31、展;二是推进现代农业;三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四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五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如果不解决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农民就无法过上宽裕的生活,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就会紧张,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会受到影响,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一句空话。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发展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它的新的含义就是必须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推荐新农村建设。具体而言,当今中国所处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阶段的重要表征是财经实力大大增强,能够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一方面,农村税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逐渐缩小:1950年,农业税占

32、全国财政收入的41%;2004年,农业税占全国财政收入不到1%(232亿元);2005年,全国农业税更是减少到了15亿元。另一方面,国家可支配的财力大大增强:“十五”期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增长15.4%;2004年,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总共已经占gdp的近20%,加上预算外财政,整个财政规模占gdp的比重近30%;200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财政收入达到30866亿元人民币。一般来说,这一水平已经具备了由国家财政主导来提供农村公共品开支的条件。但“三农”工作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这些问题是长期积淀而成的,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党和政府正在或已

33、经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而且近年来解决问题的力度在逐渐加大,因此,在党的领导下,这些问题最终会得到圆满解决,并将建成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2.2政府职能与公共财政体制公共财政是指市场经济中,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其逻辑前提是“市场失灵”,核心概念是“公共产品”,基本职能是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和稳定经济。公共财政一方面为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实现其职能提供财力;另一方面又从财力上制约和规范政府职能的范围,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还不完善,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但已经显示出公共财政的一般特征。

34、这些特征反映了对政府职能的基本要求,需要对传统政府职能进行重新定位。 公共性。相对于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包大揽的生产建设型财政而言,公共财政只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职责范围,凡不属于或不能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公共财政原则上不介入;而市场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属于社会公共领域的事项,公共财政原则上就必须介入。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它带给政府职能部门的最大变化,就是公共性特征日益凸显并逐步演变为居于支配地位。纵观历次改革,特别是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还有预算管理、农村税费制度以及最近的企业所得税分享改革,都是对政府、企业、个人之间分配关系的规范,总的来说是

35、以公共财政的建设为取向的,是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积极探索。长期以来,偏重gdp的增长,而忽视了社会发展问题,以致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强而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弱,导致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这表现在就业压力持续增加,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我国城乡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滞后等方面。 2.2.3农业生产率与财政支农措施尽管近年来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增长幅度较大,但与中国农业的重要地位和发展要求相比,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总量仍是低水平的。虽然中国的财政支农支出的绝对规模扩张了,但其相对规模却没有明显改善,远远没有达到我们财政支持三农的现实需求,规模与现实需要存在较大差距。首先,国家

36、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速度,大多数年份里都低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不能实现农业法规定的增长要求。其次,1980年以来,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从1980年的12.20%下降到2008年的7.85%,下降了4.3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也表现出较强的周期性波动,反映出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缺乏持续性。此外,19872007年间国家财政用于支农的支出比例在7.12%10.7%之间,而19872008年间中国农业gdp占全国gdp比重都在10.92%以上,可见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远远低于农业gdp占全国gdp的比重。政府支农资金投入结构存在诸多的“不合理

37、性”,农林水气等部门事业费支出居高不下,增长速度明显;该项事业费中用于人员供养及行政开支的部分比重偏高,并且增长迅速。在政府农业建设性资金中,用于大中型带有社会性的水利建设比重较大,而农民可以直接收益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较小。在政府农业投入中,一些关系农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项目,如农业品质改良、重大病害控制、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或者没有财政立项支持,或者缺乏足够的投入保障。财政支农支出中用于农业科技的投入数量小、比重低,对农村社会发展方面的投入远远不够,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第三章 新农村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3.1 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确定影响农

38、民收入增长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结构性矛盾因素,又有体制性障碍因素。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水平。近年来,外出打工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二是城市化水平。中国多数地区城市化水平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三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这主要反映在资源配置和调整能力上,较高的教育水平会提升农民获得经济机会的能力和配置家庭资源的能力。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不仅具有较高的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新知识的能力以及较强的改变传统观念的能力,而且容易与他人交往、沟通,他们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含量较高的工作,获得更高的收入;四是国家财政支农水平。国家财政支农资金主要用于农

39、林牧渔各部门的事业费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科技三项费和财政价格补贴等。通过国家财政资金的投入,能够使得农村各项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加速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同时也会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3.2 新农村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3.2.1变量的界定根据已有的文献,我们采用扩展的c-d函数的对数形式来设定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lny = ß0 + ß1 lnx1 + ß2 lnx2 + ß3 lnx3 + ß4 lnx4 + ß5 lnx5 + ß6 lnx6 +其中,y代表农民人均纯收入。x1代表城镇化水

40、平,衡量它的指标很多,大多数学者都采用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来表示城镇化率,这种数据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可以直接获得,从而保证了数据的权威性。x2代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总量。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的计算采用陆学艺的计算方法,即城镇从业人数减去城镇职工人数得到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工人数,乡村从业人员数减去农业就业人数得到农村中非农劳动力数量,二者之和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总量(陆学艺,2004)。x3代表人均农业gdp。采用第一产业gdp除以总人口数。x4代表农民人均财政支农资金。国家农业财政支出总额除以农村总人口后再除以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得到不变价格,消除通货膨胀的因素。x5代表农民受教育程度。

41、我们用平均受教育年限表示农民受教育程度,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学术界公认的有效指标。平均受教育年限=文盲(半文盲)比例*l+小学比例*6+初中比例*9+高中比例*12+中专比例*12+大专及大专以上比例*15.5;x6代表城乡收入差距程度,采用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之比。另外,由于农民收入与影响因素之间并不是完全精确的函数关系,需要引进作为随机误差项,表示虽然影响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但又未纳入模型的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3.2.2 数据测算首先,求得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见表l。表1: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x1x2x3x4x5x6y0.9540.9820.9970.

42、9720.9790.892可见上述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各因子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是显著的。为了正确评判上述因素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程度,本文利用原始数据(转化为对数形式)对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由于各因素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因而不能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故采用主成分方法进行估计消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首先,我们令y,x1,x2,x3,x4,x5,x6,分别为y,x1,x2,x3, x4,x5,x6的标准化变量。我们采用spssl3.0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特征方程两个最大特征根之和所占比例达到97.85,说明两个主成分代表了原来6个指标的97.85的信息,信息综合状况良好,基本

43、上达到了不损失信息的程度。这两个主成分为:z1= 0.976lnx1 + 0.99lnx2 + 0.983lnx3 + 0.982lnx4 + 0.99lnx5 + 0.946lnx6z2= -0.11lnx1 - 0.009lnx2 - 0.0553lnx3 - 0.1443lnx4 - 0.014lnx5 + 0.312lnx6通过代入已标准化变量x1,x2,x3,x4,x5,x6计算出z1,z2的样本值,以z1、z2为解释变量,以lnyz为被解释变量,利用eviews3.1软件进行回归分析:ls lnyz z1 z2 估计以后,经模型检验还存在一、二阶自相关性,采用广义差分法消除自相关性

44、,即:ls lnyz z1 z2 ar(1) ar(2) 得到以下估计结果:lnyz= 0.166z1 0.495z2t= (14.555) (-2.602)r2=0.9954 se=0.0674 dw=2.1643ar(1)=1.3861 ar(2)=-0.6525t =(7.413) (-3.5169)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并且每个解释变量均在显著性水平=0.05下通过检验,而且消除了自相关性和异方差性。将z1、z2变换为原来数据的标准化解释变量,可以得到以下回归方程:lnyz=0.167(0.976lnx1 + 0.99lnx2 + 0.983lnx3 + 0.982lnx4 + 0.9

45、9lnx5 + 0.946lnx6)-0.497(-0.11lnx1 - 0.009lnx2 - 0.0553lnx3 - 0.1443lnx4 - 0.014lnx5 + 0.312lnx6)= 0.217lnx1+0.169lnx2+0.191lnx3+0.232lnx4+0.157lnx5+0.0014lnx6标化偏回归系数b1=0.217,b2=0.169,b3=0.191,b4=0.232,b5=0.157,b6=0.0014利用公式 , (式中:bi为一般线性回归方程的第i个偏回归系数,lyy为y的离均差平方和,lxixi为xi的离均差平方和,b0为一般线性回归方程的常数),得到一

46、般回归方程为:lny = -1.763 + 0.836lnx1 + 0.216lnx2 + 0.208lnx3 + 0.17lnx4 + 0.94lnx5 + 0.0061lnx63.2.3 解释实证结果通过计算农民收入的增长率和各影响因素的增长率以及根据方程提供的弹性系数,可以计算出各因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率的大小,具体结果见表2。表2:各因素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率(%)年均增长率弹性系数影响程度影响率农民人均纯收入y10.87/城镇化率x12.90.8362.4222.49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总量x29.570.2162.0719.18人均农业gdpx310.140.2082.1119.57农民人

47、均财政支农资金x413.90.172.3621.92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x51.90.941.7816.57城乡收入比x62.510.00610.0150.14从表2可以看出,各因素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是显著的,它们按弹性系数大小排序依次为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城镇化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总量、人均农业gdp、农民人均财政支农资金、城乡收人比,其中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弹性系数最高,为0.94,说明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可使农民增收增加0.9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总量的弹性系数为0.216,说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总量每增加l,农民增收增0.216。但是由于各因素指标的年均增长率不同,各

48、因素对农民增收的实际影响率却存在着较大差异,各因素按影响率的大小依次排序为城镇化率、农民人均财政支农资金、人均农业gdp、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总量、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城乡收入比。其中,城镇化率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最大,为22.49,大于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说明推进城镇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农民就业门路,扩大农产品需求,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其次是农民人均财政支农资金,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业本身的积累很低,严重缺乏发展资金,相对于其他行业,投资的回报率较低、周期较长,实践证明,政府的财政支农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拉动了农民纯收入增长,对增加农民收入起着关键作用。人均农业gdp,农村剩余

49、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率也分别达到19.57、19.18。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影响率仅有16.57,但它的弹性系数却最大,说明农民不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忽视自身素质的提高。第四章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分析4.1 加快农村的城镇化建设解决农村问题,必须走城镇化道路,城乡统筹考虑。应积极探索城镇一体化规划和建设的新思路,在进一步扩大小城镇数量的同时,在小城镇整体素质和特色、综合竞争力以及精神文明建设上下功夫。坚决制止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搞重复建设的现象发生。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繁荣小城镇地方经济。同时要树立大农业、大经济的观念,努力实现农林牧渔联动,一、二、三产业联动

50、,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文科教一体化综合经营,最终形成以高效益的产业结构、高产出的生产能力、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中高比重的出口创汇和高水平的劳动效率为显著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这既是农民增收的需要,也是城镇化的基础。4.2 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科技技术攻关项目经费、扶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投入,重点是建设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竞争力。同时也要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资金的投入,加快农村公路网络、公共卫生设施、小型水利工程、农网改造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构建农村信息化平台,使农民及时了解农副产品供求信息及市场价格信息,稳步、快速增收。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农村

51、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政府对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的经费支持力度。4.3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府要逐步消除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度性障碍,应取消对人迁徙和就业的种种限制,逐步消除住房、医疗卫生、劳保、养老和子女上学等各方面事实上对人口迁徙和转移就业的阻碍,真正形成统一、自由的劳动力市场。积极探索农民工在就业准人制度、劳动福利、工资报酬、工作时间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国家积极采取措施取消针对进城农民工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如城市增容费、暂住费、流动人员管理费、计划生育管理费、劳动力调节费、外地务工人员管理服务费等,降低以至消除妨碍人口迁徙和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成本。这些无疑会

52、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人城市的步伐。引导、规范劳务输出,保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农民收入。4.4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支出,保证财政对农村教育投入的经费在国家教育经费总量中的比例应逐年增长,并且在农村教育经费的总体构成和筹措责任上,要坚持以中央和省级财政拨款为主的体制。现在投资的重点应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软硬件建设,提高未来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加强农村教育和劳动力就业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素质。政府、社会、企业等方面出资,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改善办学条件,真正免费普及农村儿童的义务教育,支持农村的职业教育,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实行大规模的专业技术培训和岗位定向培训,从而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在当前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农村中小学、职业学校、民间办学力量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的平台,财政出资聘请知名农业专家、技术人员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