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_第1页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_第2页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_第3页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_第4页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最新修订稿与原实验稿的比较 1修改工作的基本过程2005年5月,教育部成立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工作组,开始启动修改工作.修订工作组首先到实验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问卷、听课和访谈等方式,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之后,针对课程标准的框架、设计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部分,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与研究,完成修改初稿.2006年6月至9月,向全国30多位专家、学者和第一线教师寄发修改稿的初稿和征求意见表,邀请几位中科院院士和数学家座谈,征求对修改稿的意见.在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修订工作组对修改初稿又进行了修改,形成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2修改

2、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修改组确定的标准修改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是:修改的基础是课程改革几年来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结果;修改应稳步进行,使得标准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全面;增强可操作性,更适合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习评价.明确修改过程中要进一步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三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四是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3具体内容的修改本次修改,在保持原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结构不变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各方面不同意见,力求更加完善、和谐.例如,对于什么是“数学”?将原来“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

3、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改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基本理念方面,将原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下面将修改后的内容标准中四个学习领域第三学段(初中部分)的具体内容与原实验稿作比较:1.增加的主要内容有:(1)会用根号表示算术平方根.(2)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3)能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4)能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5)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韦达定理).(6)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

4、次方程组的关系.(7)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8)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9)会利用基本作图完成: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作圆的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10)为适当加强推理,增加了下列定理的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切线长定理等.但是,不要求运用这些定理证明其它命题.2.删除的主要内容有(1)有效数字.(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3)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求方程组的近似解.(4)梯形、等腰梯形的相关内容.(5)视点、视角、盲区. (6)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3.名称表述改变的有:(1)四个学习领域的名称改为:“

5、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不叫“空间与图形”了);“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第三学段不另叫“课题学习”了,即三个学段都统一叫“综合与实践”).(2)“数学公理”改名叫“数学基本事实”,并明确了9条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直线段最短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对数学的“双基”要求,改为数学“四基”要求: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

6、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4)新增“模型思想”、“几何直观”的概念.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概况与解读 一、课标研制和修改工作的基本过程 1、实验稿是1999年开始研制,2001年7月出版,并于当年9月在全国43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展实验。2、修订稿是2005年5月成立课标修订组,组长:史宁中,东北师范大学校长。修订工作组首先到实验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问卷、听课和访谈等方式,听取第一线教师的意见;之后,针对课程标准的框架、设计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部分,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与研究,完成修改初稿。2006年6月至9月,向全国30多位专家、学者

7、和第一线教师寄发修改稿的初稿和征求意见表,邀请几位中科院院士和数学家座谈,征求对修改稿的意见。在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修订工作组对修改初稿又进行了认真修改,形成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 3、2007年4月定稿,但还未出版发行。二、课标修改的基本原则和思路(一)课标修改的四个基本原则第一个是充分地肯定成绩,也看到问题实质所在 ;第二修改的基础是课程改革4年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结果 ;第三修改应稳步进行,使得标准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全面 ;第四增强可操作性,更适合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习评价(二)课标修改的思路第一是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第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 第三是既

8、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第四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 第五是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三、课标修改的主要方面 (一)、前言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和教学具有指导作用。 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二)、基本理念1、什么叫数学实验稿: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P1修订稿: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什么叫数学教育实验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9、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P1修订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不仅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3、学习方式实验稿: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P2 修订稿: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什么是好的教学?第一条,除了知识传授之外,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第

10、二条,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4、设计思路数学主要有三方面的知识:“数量关系”、“几何关系”、“随机关系” 。数学学习的四方面课程:实验稿: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和综合运用。P4修订稿: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数与代数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等方面的直观感觉。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

11、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运算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运算是基于法则进行的,通常运算满足一定的运算律。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理解运算律,培养运算能力。模型也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都是基本的数学模型。从现实生活或者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是建立模型的出发点;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建立模型的过程;求出模型的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是求解模型的过程。这些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建模的过程,树立模型思想。 图形与几何 直观与推理是“图形与几何”学习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几何或者其他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

12、结果。在许多情况下,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几何直观不仅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数形结合)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因此,与直观一样,推理也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测某些结果,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出发,按照规定的法则(包括逻辑和运算)验证结论,是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验

13、证结论的正确性。 统计与概率在“统计与概率”中,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数据分析的观念是重要的。数据分析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是蕴涵着信息的;体验数据是随机的和有规律的,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在概率的学习中,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必须结合具体案例组织教学。综合与实践是培养学生过程经验

14、很重要的载体。通过综合与实践,能够把知识系统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针对问题情景,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 这种类型的课程应当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将课内外相结合。5、目标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四基(修订稿):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增加“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原因:双基从53年提出,到56年写出之后,一直成为中国数学教育的核

15、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功不可没,使得中国数学基础教育在世界是影响很大,我们的孩子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非常扎实。但是我们缺少了创造性的东西。 6、基本思想 核心思想:演绎和归纳(1)演绎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他的基本思想有两个,第一个说话要有出发点,有公认的前题,后来演变到公理化体系。第二个,它的推理逻辑是有大前提、小前提。 (2)归纳:培根的新工具论。在这一类物体中,很多都有了这个结论,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推想。 归纳中含有类比思想:凡是有性质A、B、C的,都有性质D,我发现了一个新的东西,它有性质A、B、C,那么它是否可以想像它有性质D?(3)两者的关系:归纳思想需要通过演绎来证明是不是对的

16、,但无论如何,归纳思想可以用于发现新的结果。 数形结合 等量代换7、基本活动经验 帮助学生思考经验积累,问题提出的经验的积累,创新性活动的积累。 8、问题解决 实验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P6 修订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发现问题,把问题提出来,然后是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数学上能够提出来很难,提出来后能够用数学符号把它表达出来,这是比较难的。 9、具体目标 数与代数第一学段1).增加“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第二学段1)增加了“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算”。2)增加“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3)删除“会口算百以内以为数乘、

17、除两位数”。4)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改为“能理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第三学段 1)明确几个概念: 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算术平方根 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掌握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 2)增加几个具体的内容: 能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能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不要求应用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 3)减少了部分内容 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 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求方程组的近似解能够根据具体

18、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图形与几何 1内容的结构的调整:标准(实验稿)的“空间与图形”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二学段为(1)图形的认识;(2)测量;(3)图形与变换;(4)图形与位置第三学段为(1)图形的认识;(2)图形与变换;(3)图形与坐标:(4)图形与证明标准(修改稿)的“图形与几何”,第一、二学段仍分为四部分,具体表示有所变动,(1)图形的认识;(2)测量;(3)图形的运动;(4)图形与位置第三学段分为三个部分:(1)图形的性质;(2)图形的运动;(3)图形与坐标其中,第(1)部分大体整合了标准(实验稿)的第(1)、(4)部分(图形的认识、图形与证明)的内容,

19、以利于在探索、发现、确认、证明图形性质过程的过程中,体现两种推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辅相成的关系;体现标准(修改稿)在总体目标中提出的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第(2)部分除了标准(实验稿)第(2)部分(图形与变换)的图形的轴对称、旋转、平移、相似外,还包括了图形的投影这部分内容强调了图形的运动是研究图形性质的一种有效方法第(3)部分包括两部分内容坐标与图形的位置、坐标与图形的运动,比标准(实验稿)的第(3)部分(图形与坐标)内容有所增加,要求也更加具体、明确 2主要内容的修改 第一学段 (1)“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放在第二

20、学段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放在第二学段 (3)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改为: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第二学段 (1)删掉“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 (2)增加“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 第三学段(1)对“基本事实”(标准(修改稿)中不再使用“公理”这个词),在既考虑其自身的体系,又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标准(修改稿)明确了9条

21、基本事实但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不再作为基本事实,而作为定理加以证明(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直线段最短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为适当加强推理,标准(修改稿)增加了下列定理的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切线长定理等但是,不要求运用这些定理证明其他命题 (3)对于“证明”,不仅要求“知道

22、证明的意义和必要性,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而且要求“知道证明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强调证明除了用简化了的三段论证表达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符合学生思维过程的表达形式(4)删去了一些内容:有关等腰梯形的内容视点、视角、盲区等(降低了关于视图与投影的要求) 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统计与概率 1统计 与标准相比,标准修改稿对统计内容做了适当调整,使三个学段统计内容学习的层次性方面更加明确主要变化如下: (1)第一学段与标准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二学

23、段)这种变化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更加突出了学生对数据分析的体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分析数据;第二,早期经验的多样化可以为以后学习“正规”的统计图表和统计量奠定比较牢固的基础;第三,使得统计内容在第一、二学段的要求层次更加明确在收集数据方法方面,考虑到学生年龄特征,要求学生了解测量、调查等的简单方法,不要求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 (2)第二学段与标准相比,在统计量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三学段)这种变化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平均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统计量,需要学生重点体会;第二,考虑到学生的特征,其他刻画

24、数据平均水平的统计量不宜集中学习另外,删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的误导”这一要求 (3)第三学段与标准相比,强调了对“随机”的体会比如,增加了“通过案例了解简单随机抽样”、“通过表格、折线图等,了解随机现象的变化趋势” (4)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 实际上,体会数据的随机性是标准修改稿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一个重要变化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标准修改稿希望通过数据使学生体会随机思想这种变化从“数据分析观念”核心词的表述,以及案例21、案例43、案例73中也可以看到 (5)增加了一些案例,特别是对案例在数学上、教学上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希望对教师有所启发 2概率 与标准相比,

25、标准修改稿的主要变化如下: (1)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的要求降低 在第一学段,去掉了标准对此内容的要求;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 (2)明确指出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在第三学段,学生通过列出简单随机现象所有可能的结果、以及指定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来了解随机现象发生的概率 (3)增加了一些案例,特别是对案例在数学上、教学上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希望对教师有所启发综合与实践 在标准的修改中,根据课程实验积累的经验,进一步理清了思路,主要变化为: 一、把三个学段的名称作了统一,统称

26、为“综合与实践”( 第三学段不另叫“课题学习”),进一步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目的和内涵: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情境,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 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综合与实践”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课外完成,还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三、对三个学段的差异作了进一步的明确,一方面突出了创新

27、的核心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突出了不同学段的特点 第一学段: 内容安排应强调问题情境相对简单、生动有趣、学生容易参与,可以把操作活动作为主要形式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力求使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目标和步骤,引导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提问题,争取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之问的合作交流 具体目标 1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所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知道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第二学段: 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进一步获

28、得数学活动的经验通过应用和反思,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探索,引发学习的兴趣和培养思考的习惯;通过交流,发展理解他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教师应通过问题设计、求解过程的引导,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克服困难、积极进取;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 具体目标 1通过应用和反思,加深对于所用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了解所学过知识之间的联系 2初步获得在给定目标下,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的经验 3结合实际背景,初步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三学段: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所学过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注意与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的

29、经验,增强应用意识 具体目标 1通过对有关问题的探讨,了解所学过的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知识之间的关联 2初步获得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经验 3结合实际背景,在给定目标下,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进一步体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相应的能力 增加了大量的案例,并且用较大的篇幅阐述案例,让老师领会课程标准的思想是什么,领会提出知识点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螺旋式上升,不一定是知识点本身,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件事情本身,也是一个螺旋式上升。从小学一直到初中三年级,可以有这样的问题,从小学一直到初中三年级,不断地出现,但是,随着他们知识的增加,随着视野的增加,对问题分析的深度不断增加。

30、 实施建议完全重写了。过去关于编写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是按学段写。修订稿是按基本的思想写,紧扣基本理念来写。 如:第一,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问题,基本根据理念来写。第二,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第三,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第四,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第五、注意如何在教学中注意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发展、培养。第六,教学应该注意几个问题,预成和生成,事先备课备得怎么样,讲课时遇到情况如何处理。还有,如何面对全体学生和个别学生的关系。如何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如何使用教学技术与关系。 把它们完全按核心思想,而不是过去那样按学段来写。按学段来写要写出层次,不会重复。 四

31、、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标准和大纲有什么不同 传统的大纲是关于教学和教育内容的规定。它适应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为本质的教育,它最关心的是这些知识你教了没教,这些知识学生是否掌握了。 课程标准不一样。大概是建立在整个教育理念的改变,就是说我们传统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育逐渐过渡到人的成长,以人为本,孩子们未来的发展,孩子的未来的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关系。这样,不仅仅是知识内容的传授,一定还要关注孩子们的成长。 2、三维目标的理解和落实 三维目标的理解和落实。这三维目标是什么呢?就是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性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 情感态度第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

32、素质3、需要思考新的教学方法 课标: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在上课的过程中,不仅仅要看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还要看学生回答结果反映的思路是否清晰。 4、“精而深” 美国数学课程:广而浅 我国过去的数学课程:广而深 现在目标:精而深知识分三种:不教就会;教了不会;教了能会。 可比广度 :用知识点除上课时,千万不要太大。 五、结语 课标的修订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领会课标的基本理念、目标等,同时又要理性地看待存在的问题,要有宽容心。 课标中的目标和具体内容都是以

33、学段的形式进行阐述,而我们的教学和评价都是以学期为单位,因此在以教材的要求为前提下,还要注意把握住学段目标,注意在教学中把握“度”的问题。 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深刻理解课标的精神实质是当前数学教育和教研的一项重要任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策略一、新课程改革改什么1.课程目标-育什么人的问题课程目标是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需求-即培养什么样的人。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社会需求的变化,国家要对教育的需求-即课程目标也要随之发生变化。新世纪到来以后,随着知识经验的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就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因此,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就成为新世纪教育的核心。从1

34、993年开始,我国就调整了教育的发展目标,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确立了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特别提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即素质教育。为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于1997年,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并于1996年着手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对西方、美国等发展国家教育调研的基础上,实施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到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进行了全面改革-即2001年开始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育人目标。因此,教学呈现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这是基础,是学校或教师教学

35、的首要任务,没有知识就没有能力,没有知识就谈不上素质。方法隐含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的应用过程之中,学生只有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才能体验或感悟方法的内容。因此设计教学时,首先要考虑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其次才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之中,感悟哪些方法。第二个层面是教给学生过程与方法。这是能力,这是人处理问题的思路或策略。它包括知识的研究方法和知识的应用方法。人仅有知识没有方法,知识是死的知识,这样的人是书呆子,即有知识又有方法,这样的人处理问题才能灵活。知识与方法称之谓智慧,培养人的智慧并不是教育的全部。有智慧的人不一定会做人。第三个层面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人发展与提高的关键,即有发展的内

36、驱力又有做人的基本准则。情感是兴趣、爱好方面,这是动力的问题;态度是认真、持久方面,这是追求的问题;价值观是认识或判断事物的立场问题,这是做人的准则。要理解为什么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大家首先要认识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只有先弄清这两个问题,然后才能认识和理解课程改革的目的。从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从狭义上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阶级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是为一定阶级服务的,作为国家需要的人才,不仅需要智慧,而且还需要有符合国家主流价值观念的人,否则教育

37、就成自己国家的掘墓人。总之一句话,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慧,更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实践证明:只有加强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加强道德教育,强化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才能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就是"以德促智"。2.课程内容-用什么育人的问题课程目标要通过课程内容来实现。课程是实施教育的载体,通过课程提升人的素质。只有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才能实现课程目标。因此,国家在调整课程目标的同时,必须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从建国以来,我国共有8次大的课程改革,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经历了从知识到实践、从

38、实践再到知识的反复演变,最后确立了知识与实践相融合的新课程内容。一是建国初期,主要借鉴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强化了知识教育;二是文革时期,淡化知识教育,过分关注实践教育;三是文革以后,组织大学教授整合课程,仍然注重知识教育,但吸收了实践教育的成果;四是2001年以后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持续发展,在关注知识教育的同时,强化实践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作为学校,就是要扎实推进三级课程建设,积极推进校本课程,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作为一线教师,就是创造性的使用国家课程,努力使国家课程校本化。一是研究国家课程,领会、把握国家课程的内容、结构及编写思路,以便更好的使用国家课程;二是要改造整合国家

39、课程,教材仅仅是一个范例,教材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调整、改编、挖掘、拓展教材,可以调整教材前后顺序,可以改编教材内容,可拓展教材知识面,也可以提升知识的认知要求。3.课程实施-如何育人的问题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实施环节是课堂。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就成为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关于学习方式,我在后面再讲)4.课程评价-育人效果的问题评价具有诊断、矫正、激励、导向等多种功能,过去的评价重于知识评价,注重甄别、分等或淘汰。新课程倡导评价综合性、发展性评价。如:实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实行学生等级评价,实行小组评价,实行学

40、习之星、文明之星等多元评价。二、新课程倡导哪些学习方式(一)认知程序人们的认知事物具有一定的程序或规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步是定向阶段。通过某些现象或问题,引起人们的注意,形成思维或研究的定向;第二步感知阶段,通过亲自占有或亲身经历,对问题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形成初步的认知;第三步同化阶段,通过归纳、梳理、交流等,对问题形成全面的理性认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形成认同;第四步是顺应阶段,运用形成的认知,分析处理类似问题,形成认识的应用策略。人们认知事物的方法不外乎两种。一是继承,将别人的间接拿来继承,领悟后指导实践,这种方式就是演绎方式。在教学上,一般是将结论或规律首先传授给学生,然

41、后通过例证,让学生在例证的过程中认识或理解结论;二是探求,通过亲自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结论或规律,利用感悟的结论或规律再指导实践,这种方式就是归纳。在教学上,一般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研究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知识结论,然后在实践应用中再理解知识结论。新课程倡导的探求性的教学-即归纳法。(二)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这是最主要、最基础、是根本的学习方式。只有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才能对知识进行感知和梳理,才能有质疑,引发新的思考。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的经历或体验,才能形成自己的认识,才能完成认知的建构。自主学习不是自己学习,而是在一定主题的引导下,进行有主题的探究活动,这是自主学习的核心策略。首先是内容

42、引导,即学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这主题定向,不能让学生进行无目的自学活动;其次是程序引导,即按什么方式或程序开展学习活动,只有明确的学习程序,学生才能进行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再次是独立活动,自主的主要特征是独立活动,如果是与教师的交流中学习,就不是自主学习。2.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是前提,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辅助方式,具有印证、释疑、归纳的作用。只有在学生进行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才有认识或质疑,这些认识或质疑只有在生生或师生交流中,才能得到印证或释疑。3.有意义的传授学习有意义的传授学习是一种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他是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通过教师的讲解或点拨,引导学生快速形成认识或理解,这种

43、状态即"愤、悱"状态,"愤"-心求通而未得,"悱"-口欲言而不能。因此,有意义的传授学习是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但如果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直接进行传授就成为无意义的传授。4.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一种学习程序,不论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要按科学探究的程序进行。科学探究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方案-活动-处理-结论-反思-表达。这种学习方式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让学生在探究的实践中掌握知识与技能,认识科学的方法,体验知识的价值作用,从而提高科学素养。综上所述,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顺序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传授学习。学习的基本程

44、序为:学习主题-活动感知-交流总结-反思拓展-尝试应用。三、课堂教学的现状目前,课堂教学实施方式不外乎三类。一类是讲教材,二类是学教材,三类是用教材。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是用教材,而目前我们的课堂现状多数还属于讲教材,有部分已过渡到学教材或用教材。下面我分别说一说这三类课堂实施的基本特征。第一类讲教材就是以教材为核心,教师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通过语言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其方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纯粹"讲授式",其主要特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详细介绍知识的内涵或知识应用的方法,然后通过训练加以巩固(目前,这种方式还存在,但数量已经较少)。另一种是

45、"问答式",其主要特征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将知识设计成一系列细碎的小问题,结合一个个问题,采取边讲、边问、边答的方式,让学生在问答中认识知识内涵,掌握知识应用的方法。问答式改变了"一言堂"的现状,增加了学生思考与回答的环节,呈现了一定的思维活动,所以,"问答式"教学在20世纪80-90年代应用较为广泛。但是,这种教学仍然属于讲教材的范畴,教师设计好教案,课堂只是依据教案进行实施,一是由于问题小,没有思维容量,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较大的提高;二是由于问题灵碎,信息过多,学习主题不明确,干扰学习效果。(目前,这种

46、方式还较为普遍,几乎占60%左右)。第二类学教材就是以教材为核心,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习问题,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其方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学讲式",其主要特征是"学生学,教师讲",学生依据自学提纲,进行阅读式自学,这种自学仅仅是阅读,没有具体的实践活动,活动后教师根据自学情况进行重点或系统讲解,这种方式增加了学生阅读教材的环节,呈现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阅读能力,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代表的教学模式较为流传,它改革了讲教材的现状,我县于2000年也极力推广这

47、种教学模式。但是,"学讲式"仍然存在讲述过多,仍需要改进。另一种是"学用式",其主要特征是"学生学、尝试用",学生依据学习任务或学习问题,自主开展自主或交流的学习活动(既有问题,又有实践活动),形成对知识的初步认识,然后通过具体的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这种方式的代表就是"学案教学",我县于2003年开始在部分学校推行,目前已有大部分学校进行了全面推广。第三类是用教材。根据教材的研究内容,结合研究的基本程序,教师开发设计更贴近学生实际,更符合学生认知方式的情境材料或活动材料,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

48、开展探究活动。其方式不外乎两类。一类式封闭式探究。教师设计好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案,只是让学生依据方案进行研究活动,搜集与处理信息,归纳总结知识结论。学生活动的只是其中的部分环节,这种探究活动有利于时间的调控,效率较高,是目前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另一类是开放式探究。教师只给出情境材料,让学生在情境材料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设计活动方案,自主进行研究活动,归纳知识结论。这种探究活动由于开放性强,时间不容易探究,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师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可按课堂容量大小,以及自己的教学水平实施。四、目前全省推广的课堂教学模式2007年张志勇组织部分专家,在全省通过课堂调研,形成了四环节的课堂教

49、学流程:1.构建动场。建立一个具有吸引力或推动力的课堂教学情境。主要任务:一是有效地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二是明确学习主题或学习任务。2.自主学习。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活动。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依据学习任务(包括学习主题和学习程序),经验知识的研究历程,发现知识结论。3.交流探究。进行生生或师生的汇报交流。主要任务一是汇报学习成果,形成学习共识;二是质疑学习问题,拓展思维空间。4.整合建模。进行系统化总结或应用。主要任务是通过综合练习、知识总结或实践应用等方式,让学生提升和内化学习成果。五、我县实践中较为成功的教学模式金桥学校通过近6年的教学实践,成功探索出了"自主学习、合作

50、共建"教学教学模式,其基本的操作流程可归纳为6个环节:1.学习定向。即引发学习问题,激发学习动机。主要任务:一是通过导语或情境引发学习主题,学习主题可能是问题,也可能是本节的核心内容;二是明确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即学习方案,让学生能按照一定的学习程序进行自主活动。关于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情境不应单单是为引入课堂、提高学习兴趣而设计的,更重要的是引发学习问题,确定学习主题而设计的。关于学习任务设计。学习任务要包括学什么、学的方式、学的程序和学的要求等。在类型上,可分为阅读性任务-通过阅读活动,解决什么问题;操作性任务-通过操作过程,搜集哪些信息,总结什么结论;演算性任务-通过题组演算,发

51、现什么规律或方法等。在设计上:学习任务要明确具体。一是主题要明确,即学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使学习方向更加集中。二是学习方式要具体,任务不应仅是知识的要求,还应当包括学习的程序或途径,使学生能按照任务的要求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学习任务要有针对性。一是要针对学习重点,首先要分析本节教材的核心知识及其研究历程,其次分析知识的研究落点,针对研究历程及研究落点设计学习任务,一些附带性的知识可不设计学习任务,只是在反思拓展时加以解决既可。二是要针对学习难点,有些知识的结论比较容易得出,但对于知识的内涵或外延不容易理解,可设计反思性或拓展性的学习任务,推动学生深入研究,促进学生突破难点。学习任务要有系统性。有些知识需要通过几步研究才能完成,如果任务过大,学生难易下手,可将其分成几个小任务,这几个小任务之间要符合知识的递进关系,使每一项任务既是前一项任务的扩展,又是后一项任务的准备,使小任务之间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学习任务要符合认知规律。一是要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几个知识点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要按照知识的递进规律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使上一个知识成为下一个知识的学习基础。二是要符合学习的认知程序,学习程序要按照科学探究的程序设计,即按照"研究问题-解决方案-搜集证据-归纳结论-反思拓展&q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