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击乒乓球球的5个环节(李晓东)_第1页
谈谈击乒乓球球的5个环节(李晓东)_第2页
谈谈击乒乓球球的5个环节(李晓东)_第3页
谈谈击乒乓球球的5个环节(李晓东)_第4页
谈谈击乒乓球球的5个环节(李晓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谈谈击乒乓球球的5个环节(李晓东)  击球的五个环节:判断、击球位置、击球时间、击球距离和调节球。这个内容我的师傅岑淮光以前讲过,乒乓世界也发表过,但这么多年我还是有一些新的体会。我和他写的题目一样。这是一些打乒乓球的基础性道理,希望能够对选手潜力开发、加强理论知识有所帮助,我希望大家不要完全凭感性打球,而是用“理”来打球。 “判断不好,踩着凳子也压不下去” 第一个环节是判断。 判断的生理机制是,当我们把对方打球时出手的方向、球的旋转以及球的位置判断清楚,这一系列的判断的信号就会通过眼睛传递到大脑,如果大脑得到很清晰的信号,就会发出指令到你的四

2、肢。信号越强,指令越清晰。 专业选手通过条件反射做出的判断比较多,这些判断转化到动作上相对准确,也容易放松。如果判断的信号模糊,指令也不清楚,就容易产生紧张、僵硬。所以大家开玩笑说接弧圈球时,看人家拉的转,就开始架肩膀、架肘,最后又抬脚尖,那时候给他一个凳子踩也压不下去(球),因为这跟判断有关。 判断分两种,一种叫预判,一种叫盯球。判断是根据自己打出的球,在落点和线路有质量保证的前提下,根据对手击球的习惯做出的判断。这样对方回过来的球基本上在你的“服务区”里头,下一板就比较容易按照事先的设想去击球。但如果你打的是板肉球、怂球,可以任对方随意回击,那你的套路就形成不了。

3、60;据个例子,原来日本有个打直板两面攻的选手叫河野满,打过男单世界冠军,他打球挺奇怪,力量不重,但正手上完步还能再侧身。当时我看不明白,心说这步法太快了。后来再看时不然,河野满基本上两条直线打得好。打起对攻来,反手“啪”一板打直线,又快又直,对方很难再回直线,然后正手又带对方一个直线,对方只能回斜线,两板后他几乎闭着眼睛就能打。他的线路非常清晰,所以预判就容易。 预判可以找一些规律。如果我发球发的很转,对方根本挑不了,那我下一板就准备拉下旋或台内挑。如果我发侧上旋,对方很难暴挑,只能轻挑,那我就可以集中力量准备下一板打上旋球。再比如,我发长球,对方回来的也是长球,如果我还站在原来发

4、球的位置,则说明预判没有跟上。预判是击球质量的保证,有质量保证的球打得多就会形成自己的技战术套路,甚至自己的技战术风格。 再说盯球。顾名思义,盯球也就是盯对方击球,盯球板触球的一瞬间。但盯球里边我们也存在好多问题。比如盯对方动作的全过程时,受对方假动作的欺骗,回球吃转,这是盯球的方法有问题。 平时有的人打球比较懒不盯球,总按照自己的习惯落点和固定线路打,你让盯球,结果比不盯球的反应和动作还慢,其实是因为没有养成习惯。最开始盯球的时候可能动作慢,几个月后形成习惯就不慢了。 盯球的方法,只要还是盯对方出手的一瞬间,盯对方对球的摩擦方向、旋转和快慢。以盯发球来说,首先要

5、盯对方击球的位置。举个接高抛球的例子,以前北京队和浙江队打比赛,浙江队有个队员叫何志文(现在仍代表西班牙打球)那时他高抛发球扔的特别高,一起手就扔。他扔的时候,我们的眼睛也跟着他打球出去了,一直从上往下瞅下来,当他球拍触球的时候,觉得特别突然,根本看不见发的什么球。后来我琢磨,虽然他扔的那么老高,但他发球的位置没变,我就盯他球拍触球的这一下,眼睛平视,只盯球板。用了这种方法以后,马上就有用了。这说明盯球要盯位置。 其次就是盯对方发球时球拍的板形。比如说对方发不太转的球,板形肯定要立一些,发转的下旋球板形肯定有点躺。再就是盯对方用力的方向,触球这一下到底往哪使劲?侧着使劲是侧旋,往下使

6、劲是下旋。发下旋时有人手上动作是先往下走,再向上挑,可能第一下是假的,第二下是真;也可能第二下是假的,第一下是真。这个时候一定要盯住,看他的手到底向哪个方向使劲。 再次是盯球速。转球与不转球相比,转球速度快,是直钻的;不转球由于前进的阻力打,显然就慢,球是有点飘的。当然反过来说,高手练发转不转球可以练到把不转球和转球的路子发得很相似,这种发球的隐蔽性就比较大,在判断上也不容易。 真正打比赛时还要盯球出不出台。举个例子,韦晴光打球很会动脑子,甭管到哪打比赛,他到了比赛的地方以后先看新球台的反弹性能。看对方发球的第一跳或者球打到哪个位置球会出台,打到哪个位置球不出台。 

7、;就判断来说,既要盯球又要有预判,两者要结合在一起。盯球是第一位,预判在第二位。虽然打球强调以我为主,但不盯球的“以我为主”就是睁眼瞎。判断要养成习惯,这是一个软功夫。 选手训练中判断练得不好,比赛时就吃发球了,经教练场外一指导,就会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接发球上,这样即使接好了发球,第二板也不会打了。所以说平常在判断上就要打下一个好基础,就像散步一样。养成习惯以后你判断对方打球的旋转和线路变化就容易的多,很多精力就可以去考虑战术问题。水平自然就会提高一大块儿。 在训练方法上,我主张打球别用一个动作、一种旋转一个落点和一种节奏连续打五、六板甚至七、八板球,比赛中没有这种球。我比

8、较提倡在练习中要发力,因为发力以后必须要还原,然后下一板才能继续打,增加击球难度。发力产生变化,有变化才比较真实。  “站位不要太近;取位多用小碎步” 第二个环节是击球位置。位置包含两个问题,一个是站位,一个是取位。 站位就是击球的人与球的位置、人与球台的位置。打球要根据不同的打法、不同的身高,在最舒服的位置上击球。 就身高来说,王励勤1.86m,他可能站在离球台稍远的位置,上去来得及,后退也方便。在这个位置上他击球最舒服,用的也最多,这个位置就是他击球的基本位置。像邓亚萍,矮一些,站得就更近一些。因为她站远了,短球可能上不去。 除了

9、身高,基本站位还要看选手的打法特点和一些习惯。比如发力比较多、跑动比较好的选手,可以站位稍远;自己发力比较弱,但借力球好的选手,站位就略近些;跑动范围不大,侧身较少,正反手两面实力比较均衡的选手站位就靠中间一些。 站位是要有调节的。比如现在有许多人认为,人站得离台比较近,就可以加快速度。这是片面的,它没有想到如果对方来球很拱,击球顶板,站位太近容易发不上力。这就务必要退出来。 为什么和大家谈这个?我教学的例子成功的多,失败的也多。比如北京队原来有个人打直板正胶,很好的球就是赢不了人。后来还是我给他看出问题来站位太近了。 站近了会怎么样? 人在移动的时候,

10、往前移动的速度是最快的,横向移动的速度次之,最慢的是由前向后跑。站位近了以后,被人家的球顶住就是由前向后跑,整个移动就慢了。所以说,站位不能为了图快而太靠前,一是失误比较多,二是发不出力。 再说取位。取位按要求来说,身体要倾斜,尤其是正手的动作,球、手、身体基本上要成为一个三角形。如果成为一个弧面的话就很难打,发不了力,身体也没有重心。 一般教练教球时的第一句话就是要让我们身前击球,不能身旁击球和身后击球,因为不符合击球原理。另外一点,打球时手不能离身体太远,那样容易失去身体重心。一般只有处理台内短球时手与重心才有分开的可能,剩下大部分的球重心和手应该是一体的。 

11、出手的时候,重心和手需要有两个同一性:同一时间和同一方向。球打的越好、越高级的人,同时也打得越简单。因为他重心和手的方向是一致的,非常协调。再如侧身挑打,谁能够脚下腾空,没有支点就把球挑出去? 在从取位的步法上来说,专业选手的大部分步法问题不是很大,但大家容易忽视的是小碎步(垫步)。很多人都怕对方往自己的中间位置来一个又短又高的球,动都不会动,等正手侧过身来,球已经很低了,没法打。所以往往用反手乱甩一板。这些其实都靠小碎步来调整。小碎步用的最多的情况是向前、后以及斜上、斜下方的移动。 蔡指导举过一个侧身以后赶正手位拉的例子。正手侧身以后(以右手为例)重心压在左脚上,很多人从

12、这一步就往正手赶,但这时他的重心离球台特别远,看上去非常狼狈。比较好的方式是,侧身之后应该先用小碎步调整,垫一下后再动,一边上步一边转体,非常舒服。如果侧身后重心压死在左脚上不还原,没有小碎步的意识,就做不出后面的动作。 再讲一下取位时的重心问题。一个人打球,重心应该往下压,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脚上受到这种反作用力,就像踩上弹簧一样,从下往上顶出来。像王励勤这点就做的比较好,他拉球能拉住劲儿,就在于利用了这种地面的反作用力,腿由后往前蹬出,身体的力量也释放出来了。这样打出的球就比原来快一点点,不然等到球来了后再往下压重心,力量就不能完全出来。在这个环节上我教了25年错球,这几年才算比

13、较清楚。 不要“假快”,要“真快” 第三个环节是击球时间。 击球时间是个大菜。一般打乒乓球有五个击球时间:上升点早期、上升点晚期、最高点期、下降点早期和下降点晚期。 上升点早期借力相对容易,但是这个点因为比球网还低,速度又快,所以处在这个点的球很难发出力来,无谓失误也多。如果在这个击球点算快的话也是“假快”。好多的人“假快”包括王励勤,击球点离身体太远,发不出力。王励勤的反手问题解决得还不太好,就是“假快”,当然我也有责任。何时击球点离身体不太远,能借上力了,反手就好一点。所以大家还是要“真快”。 上升点晚期是击球最好的点,因为此时对方的旋转还

14、没有完全出来,击球又有一定的准备时间。这个点好发力,也好借力,而且出手速度快,动作也隐蔽。王皓的这个点打的就比较好,是“真快”。我们也可以回忆一下,打得最痛快的球几乎都是在这个点上打的。这个点用于主动进攻比较多,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点作为主要的击球时间。 第三个是最高点期。最高点打球可能是最容易、最稳定的,因为有更充足的准备时间。球的弧线也最高比网高的多,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球的旋转出来的最多,容易吃转;在最高点打球,对方也相对好判断,出手没那么隐蔽。如果把最高点当成主要的进攻时间,可能有点落后,球也没有那么大的威力。 下降点早期,在对方的旋转比较强,自己本身发力出现困难或

15、者需要调节的时候,往往打这个点。可能打削球用这个点更多一些。但是打削球我也主张别总在这个时间点击球。如果全是“海底捞月”那球就太慢了,光看着好看,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咱们应该表面上“钢”,骨子里也“钢”。比如陈新华的削球就比较好,个子也高,削得就比较快。 下降点晚期是最不可取的,这是一个辅助的击球点,除了放高球、不和位的球用以外,别的球尽量不要用。选手在下降点晚期打球,必须要加强旋转,才能把过高的弧线压下去,要拉转的,千万别搓。 我再介绍一下接弧圈球的诀窍,也跟击球时间有关,分三个部分:第一,对方拉得比较转,防守的点要和网一般高;如果我想发力回击,就在一个半网高或再高一

16、点的位置击球;如果对方的球过了两个网高的高度,那它的旋转就全出来了,王励勤也难压住,只能直接打。 第二,有时控制球的弧线,不能完全靠压板。有的人接弧圈球的板形压成了180度,蹭到薄皮算好的,剩下的不是拉漏了,就是打到板边了。其实我们不用压那么狠,要把弧线控制好,一是靠击球时间,二是靠身体和手的用力方向,也就是重心帮助手往下压。身体重心的作用有好几个:稳定上下肢;帮助发力;帮助调节手型。光靠手有时控制不了弧线,而重心对控制弧线长短、高低的作用特别大。 第三,反手接弧圈球的时候,要学会往下横向发力(以右手握拍为例)。现在好多人教球时经常说反手动作应该往前,但是动作太往前就容易往

17、上,往上就容易出界。其实这样说并不准确,接弧圈球的时候反手其实是往右用力,这样反手接弧圈球,反拉和反弹就容易得多。“打什么样的球就选择什么样的距离” 第四个环节是击球距离。 击球距离主要是球与球板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越大,发力越容易,力量就越大;但失误也多,不容易稳定。反之,距离越小,发力越难;但是容易借力,也容易调节控制。根据这个理论,应该是打什么样的球就相应选择什么样的距离。 如果遇到机会球,球与球板之间的距离就应该大一些;相反,处理台内球如果还用那么大的距离,打过去的球肯定不转。 打球大概分四种情况:一种是打机会球,一种是主动进攻,一种是快速相持,

18、还有一种是积极防御。这四种球几乎概括了所有打球的情况。 机会球用大力量,肯定动作是大的,球与球板之间的距离也是大的,这就是合理的。但我要解释一下,幅度大的动作里要包含“小”,“吃球”这一下动作要上得去。不能说动作大,胳膊抡圆了,但触球的时候球拍是匀速打出去,这样的球能打出劲吗?应该是触球之前先放松,最后触球时再把劲使完,否则动作就会发僵。主动进攻的球要用中等力量,动作、重心交换、距离也是中等的。快速相持与积极防御的力量更小一些,快速相持大概只用三、四成力,积极防御则用两、三成力。虽然我说的容易,可做起来并不容易。大力量与小力量还好区分,大力量与中等力量,中等力量与小力量有时候却不好区

19、分。 这里有几个窍门要说一下。 第一,打所有的球都有重心的作用。拉球为了让球转点儿,要“点”一下,有重心;搓球和推挡也要有重心。好多人只用手打球,不用重心打球。有些人劲在肩膀,脚底下是空的。就像胖人只是身上有肉,发不出力。正确的触球部位应该在板头,一是有力量和旋转,二是球打在板头,弧线出来很好。 第二,打什么球都要“合”上力(借上力)。发球在借上力的点最舒服,接发球借上力好接,挑打借上力好挑,防御借上力好压-不光是借力,有时还借旋转。 第三,打所有的球出手时力量都要集中。出手集中就能把球打透,手上的感觉要好得多。搓球、发球、推挡也一样,所有的东西都要出手

20、集中。原来曾传强指导讲过,打球要“吃重”,讲的非常好,尤其是在出手集中这一下要“吃重”。 “0.9是北京台,0.91就听不清楚” 第五个环节是调节球。 调节球的感觉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内涵,这是最精华的部分,不看动作好不好看。 调节球时,不同的人可能在某一方面好一点儿。比如王励勤的正手好,王皓的反手好,马琳的台内球好。 大球和无遮挡发球规则实行以后,对选手的力量要求比原来高得多。小球与大球相比,旋转下降了将近1/4,控球下降十几个百分点。像孔令辉、老瓦的风格打小球还行,改大球以后受了很大影响,速度、力量不够。拿卧推来说,刘国梁、孔令辉当初推50

21、、60公斤就费劲儿,现在马琳能推90多公斤,王励勤能推100多公斤。选手的综合素质和专项素质越来越重要,起码你要跑得够快、力量够“杀死”对方。 乒乓球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越来越精细,选手的水平也越来越接近。比如2007年世界杯的比赛王励勤对柳承敏我说过好几回,如果王励勤的反手再弱一点儿,第一板的质量再低一点儿的话,对柳承敏就该输了。 我们处理每个球都会想到,怎么样让反手更冲,正手更凶,搓球更转,防御更顶,但要想命中率和质量有保证,就必须要调节和控制,不是什么球都能搏杀。 调节球的含义特别广。 第一个叫摩擦调节。摩擦调节主要在于手腕、手指的用力,当然也有重心

22、的用力。摩擦调节时要引拍,如果不引拍,手腕手指用不上劲儿。我觉得手腕加速带动前臂比重心带动手臂挥动更快。举个打人的例子,如果我要打人,手腕不使劲儿,打一下对方根本不在乎,如果手腕用力,打的就疼。再加上重心,与手腕在同一时间,朝同一方向用力,就如虎添翼。 摩擦调节里,我觉得摩擦的主要功能是解决旋转问题,不能误认为只要有摩擦,这个球就打得准。准不准还有一种对弧线的感觉。邓亚萍就打得准,她打球的弧线特别好。 第二个是板形调节。板形调节是一个非常高级的东西,以前谈的少,这两年谈的稍微多一点儿。压着板形打台内球能打吗?肯定打不了,一打就下网。所以接发球中想挑转的球就要“亮”一点儿板,

23、挑不转的球就要“立”一点儿板。 真正通过板形来调节球,没有什么球是攻不了的。当然这也有技巧。比如这个球是下旋,我通过亮板,通过敲击,觉得这球弧线够过网了,我肯定敢打。什么时候“亮”,什么时候“压”,是一个技巧,亮晚了球肯定出界,压早了球肯定下网。球下网多半是板形调节少,出界多半是击球点太“厚”。 调节球里有很多微调,跟半导体收音机一样,比如说FM0.9是北京台,FM0.91就听不清楚。上旋球里不太转的就亮一点儿板,转的就稍微压一点儿;不太转的球可能借力多,转的球发力多。板形调节特别重要,要随时调。 第三个是力量调节。我把力量分成五种:大力量、中等力量、借力中发力、借力为主和卸力。大力量用于扣杀、冲杀高球和半高球,基本上用90%的力量。有人主张还要用更大的力,但我主张用九成力就可以了。如果胳膊抡圆了,用十成力,球一旦回来下一板就没法打。 中等力量最看能力。主要用在主动进攻和连续进攻,60%、70%的力就差不多。借力中发力是一种合力,利用对方的力量和旋转,加上自己的力量和旋转,两个力合在一块儿。借力中发力好像是打回头,其实根本不用使多大劲。对方用60%的力,我也用60%的力?我觉得用这么大的劲儿打上了也是偶然。用四、五成的力击过去跟七、八成的效果差不多,而且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