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企业物流信息管理第一节 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概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原子能技术、航天航空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及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生活的面貌。而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影响时间最长的、渗透力最强的、广泛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还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与方法来研究同信息有关的技术的统称。具体是指有关信息的产生、检测、变换、存储、传递、处理、显示、通信等技术(提取、传递、处理)和计算机技术(存储、分析、控制)。其中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发展、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企业信息化必然要包含现代化信息技术,否则企业信息化将无从谈起,
2、也就是说企业信息管理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设备作为其物质基础。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采用的信息技术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工程设计领域可应用CAD,CAE,CAM;在管理领域应用MRP或OA;在制造领域内应用NC,CNC;在流通领域应用EDI技术;在企业内部建立Intranet;在企业外部使用Internet以及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等。这些都需要计算机、网络、软件的应用,因此企业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多年来,世界各国开发了大量的基于计算机的应用系统。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试点,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也开发了不少系统。这些系统的开发工作进行得怎样,投入应用的情况怎样,成败如何,是管理界和计算机
3、界以至于经济和科技主管部门十分关心的事。一、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领域(1)生产过程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讲,生产过程是一个比较关键的环节,生产过程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产品的质量、生产周期以及其适销程度等等。企业信息化首先就要求生产过程信息化,即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科技成果以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具体而言,生产过程信息化主要表现如下: 产品设计与开发的信息化。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是CAD和交互式图形系统在机构工具和零部件的设计中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且技术也越来越先进。采用虚拟现实和模拟技术使得产品的设计者可以在一个很容易操作的、丰富的模型世界中选择各种各样
4、的设计方案,从而使得原来需时数月或数年的设计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完成。CAD技术还可以保证设计者只能设计出可以生产的零件,从而避免浪费许多时间在不可能实现的设计上。 生产环节的信息化。对于生产过程的一些重要环节、重要工序,运用计算机控制各环节的生产加工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与传递,使生产更具有柔性。同时企业利用本企业内部Intranet以及外部的Internet,辅以各种各样的专家系统,管理人员、工程师和工人便可以从全球对产品的生产制造环节进行现场、实时分析研究,还可以对下一道工序可能出现的问题与难点进行探讨,以排除和克服生产环节的障碍,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过程的综合信息化。这是将生
5、产过程视为一个整体,在生产的全过程、各个环节实现信息化。生产设备、技术、人员等的分配要有利于信息的流动,企业的有关生产人员要掌握原材料、零部件、机器设备等的供应信息,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信息以及用户的需求信息,只有在充分占有信息之后,整个生产过程才可能做到通畅无阻。(2)流通过程流通过程信息化是指企业在采购和销售的过程中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重组企业物流流程,以加速物资周转,减少流通费用的过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流通信息流程以后,在采购环节中,企业可以获取比较充分的采购信息,能够以较低价格适时地采购到企业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在销售环节中,企业可以获取充分的市场信息,能够以较高的价格适时将企
6、业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3)管理领域按照管理学家孔茨的观点,管理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项职能。在一般的企业中这些职能的实施都要依赖大量的书面制度,复杂的统计和推理,无端地耗费人们的精力。通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在获取充分信息基础上制定的计划将更科学、更合理,而且能够随环境的变化加以修正;组织职能的执行将与信息化以前有所不同,由于组织结构的弹性化趋势,组织职能也随之适应这一变化;指挥路线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指挥,而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指挥,指挥的效果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各部门之间的交流更加快捷、更加直接;控制职能特别是事前控制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各种误差将得以及时地反馈与纠正。
7、二、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成败概况要讨论应用的成败,第一个有待明确的是有关“成功”和“失败的确切定义。从常识上看,系统的成功和失败的概念是十分明确而不需要加以严格定义的。但是如果从报道和讨论系统成败的文献中仔细看来,不同的人对“失败”的理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为衡量系统成败的标准,不仅涉及技术方面,而且还涉及经营管理业务,甚至经营管理思想与观念。因此,这是一个多元化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是系统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包括主管人员、信息技术人员和直接使用权者)的价值观问题。一般说来,在开发之前,系统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对于系统应该提出过明确的预期目标与性能。很显然,如果目标没有达到,性能低于预定水平,系统
8、就是失败的。但是,如果系统开发完了之后并不能经常使用,也是失败的。也有人从开发过程中是否因资源有限而不能建立起一个可用的系统,或者资源(时间与经费)是否大大超过预期,来确定系统开发的成败,这当然又是一种视角。上面几种对失败的看法是从不同侧面着眼的,但相互之间却有很多交叉。正因为问题的多元性,特别是涉及个人的价值观与评价尺度,所以对失败不可能有惟一严格的定义。根据国外一些典型的分析报告中所列举的几个数据可以看出,已开发的信息系统失败的占多数。1979年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对57个项目的调查结果是:46的项目拖延工期,平均拖延7个月;59的项目超出预算。1982年的一篇文章报道说,有75的系统长期
9、没有结束开发工作,或者开发出来也不能用。1987年的一篇报告指出,75的生产与库存管理系统是失败的。1994年的一篇文章则指出,对82位系统开发人员的调查结果是其中22的人在过去5年里至少有5个以上项目被取消的经历,69的人有一个以上项目被取消的经历。1995年一份报告对365家公司的调查结果是:有31的项目在完成之前被取消,53的项目超预算并且没有达到预定功能。在3682个项目中只有12的项目按时和按预算完成。类似这样的宏观数字在国外其他文献中也大同小异地出现过。至于国内的情况,至今还缺乏统计,据有关材料报道,大约有7080的系统是不成功的。根据洛桑管理学院对世界46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和研究
10、,中国的计算机拥有量占全世界11,排名第12位,但在信息技术满足企业需求程度上排名是倒数第3(第44位)。 当然,不同的类型,不同的规模,情况也不同。大体说来,事务处理系统成功的多,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成功的少。单一任务的(例如针对某一特定任务的事务处理或决策支持)容易成功,多功能的或综合性的就不容易开发成功。中小型的容易成功,大型的系统开发常常是旷日持久,难以完成。用于基层的容易成功,而用于高层的,特别是深层次的却是失败的多。至于办公自动化系统,像文字处理、桌面印刷、电子邮件等已经日臻成熟,几乎是无往而不利,但复杂的像可视电子会议等实用的成功例子还不多。 与计算机在其他领域(如工程计算
11、、自动控制、辅助设计等)的应用相比较,在经营管理领域的应用的成功率是比较低的。 在任何计算机应用的领域内,开始时由于专业领域(如设计、自动控制)内的人对计算机不够了解,计算机专业的人对专业领域也不够了解,所以研究开发的系统有许多是不适用的,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由于计算机硬件的性能和可靠性很低,60年代70年代软件问题较多,问题主要出在计算机本身,但是等到计算机本身的问题逐步解决,应用方面的问题便突出了。经过一段时期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实践,系统经过修改甚至重新开发,其他领域里的系统较快就适应了需要,并逐步得到较多的成功。惟独在管理领域中,失败与挫折比较多,延续时间也比较长
12、,而且问题多出在用户是否满意、系统是否真正能用的上面。前面列举的数字表明,成功率确实是太低了。无怪乎国外有人评论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推行计算机管理的失败时说:在人类奋斗的历史中,没有像今天付出这样多的代价,取得如此少的成果。 这种情况使得一部分从事企业信息化的信息技术工作者(特别是多年从事这一工作经受过挫折的实际工作者)感到悲观与失望。他们含辛茹苦克服重重困难进行开发,但常常是半途而废,或者勉强完成开发工作而不能顺利投人运行,遭到冷漠与责难。同时也使一部分企业的领导望而却步。这种现状如果再维持下去,将大大影响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三、信息技术应用开发失败原因(1)系统的目标制定得不明确或者不
13、恰当 开始筹划系统时,由于用户和开发者双方未能认真制定系统的目标,对系统总的功能和结构、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等没有明确地规定下来,双方仅在一些枝节问题上达成共识。这样开发出来的系统总是不全面,一到实际运行,发现应有的功能并不具备。 也有这种情况:开发方提出的目标很宏伟,但缺乏具体的实现计划,用户由于不熟悉信息技术而信以为真,系统建成后才发现并不是那么一回事。当然也有目标虽然明确,但是不恰当,例如定得过高,超过了现有技术水平或经费水平(例如要建立一个全用语音输入的系统),或者定得过低,最后发现系统所起的作用并不大,白白耗费了人力物力与财力。 (2)开发工作组织得不好 这方面招致失败的原因比较多。从用
14、户方面来说,主要是缺乏参与和领导。从开发者方面来说,则主要是缺乏正确的工作程序和计划,以及缺乏协作和适应性: 用户方面常常把系统的开发看做是开发者一方的事,特别是委托外单位进行开发时,认为自己出了钱,提出了要求,开发者就应该把系统建立得十分完善妥帖,交付使用后一开就灵,所有的要求都能达到。甚至有的领导一再告诫自己的人员,不要介入开发工作,等系统完成后再去严格验收,到无可挑剔时才算认可,殊不知除了像文字处理、电子邮件这样简单的小系统外,其余的系统无一不是和用户的业务过程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系统的开发,特别是大、中型系统的开发,离开用户方面的参与简直就会一事无成。 用户方面的参加者不仅限于该组织的
15、信息技术人员(这些人的参加无疑是绝对需要的,这一点倒是从领导到具体工作人员都很容易认识到),而且应该包括从事业务工作的人员(如计划人员、统计人员、财会人员等);不仅是基层工作人员,而且还应该有各层领导人员。许多系统的失败,主要原因便是缺少用户方面的积极参与。当然,参与的程度可以不同,花费的时间与精力也不一样,但涉及的人必须参与。 从用户方面看,参与者有信息技术(计算机硬软件、系统分析等)人员,又有业务人员,有时矛盾并未产生在外单位开发者与用户方面,反而产生在用户一方的信息技术人员与业务人员之间,特别是涉及需要与可能、实用性与先进性等。一些习惯势力和偏见也会影响系统的开发。用户方面未能很好地协调
16、自己组织内部的各方力量成为招致失败的原因。 从开发者方面来看,影响开发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工作缺乏计划和步骤,不按照科学的工作程序办事。系统的开发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过程,工作的各个阶段之间存在着严格的逻辑关系,不按这种先后关系办事就会出问题。例如未做系统分析,未对系统的功能、结构、规模等做出研究就匆匆忙忙购买计算机硬件;或者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之后才去考虑是否合用;没有对业务流程、信息流程彻底了解就去编写程序,等等。 有些厂商为了兜售产品,对用户不做深入调查就吹嘘自己的产品是如何适用,有些开发者仅做了一些蜻蜓点水式的调查就把过去的、为别人做的系统分析报告略加改动,交付用户。所有这些都是招致
17、日后开发失败的原因。 开发工作人员的组织也是一个影响成败的因素。对于大型系统来说,开发人员有不同的专业分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硬件配置与安装、软件开发),对于不同专业的人员说来,如果不具备共同的语言,没有井然有序的工作安排,相互之间缺乏理解和支持,也会导致系统开发失败。有时候一个开发单位力量不足,由几个单位共同承担任务,或由一个单位把一部分任务承包给另外一些单位或个人去干,由于衔接与沟通不够而影响开发工作进程和系统质量,或者带来许多后遗症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3)关于经费预算问题 据有关文献披露,几乎绝大部分的系统开发项目都超过原来的经费预算。如前所述,经费超出预算的项目如果超得太多时,就
18、不能认为是成功的。造成超支的原因很多,例如通货膨胀因素等,也有在开发过程中用户对系统的要求提高了。但有时候是开发者为了争取到项目,或者用户为了向上级申请到项目,故意把预算做低。项目进行到中途,在经费不足时再申请追加。这种“钓鱼”的办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屡见不鲜的,但是如果拿不到追加经费,就使系统的开发工作受到影响,轻的是降低性能,缩小范围,严重的甚至会半途而废。 (4)开发者对业务过程缺乏了解或缺乏分析 在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过程中,开发人员受自己业务知识的限制或者偏见的影响,不认真对业务过程进行调查了解,因此在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程的设计中按自己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去行事,这时容易出的毛病是
19、:或者把一个复杂的过程想像得很简单,以至于脱离了实际;或者把一个简单的过程想像得很复杂,招致一些不必要的数据需求或处理要求。 另外一个通病就是对客观的、物的因素研究和考虑得多,而对于人的行为因素考虑得少,甚至根本没有考虑。这样的设计是难以为用户接受的,或者一时接受了,等系统开发出来投入运行时,用户认为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有时候,调查了解得很认真,却缺少分析。总以为人原来是怎么工作的,现在让计算机系统也这样工作就行了。实际上人和计算机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方式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的。有些工作可按人的原来做法来做,也有些工作可以发挥计算机的优势,换一种方式,更好地达到同样目的,这样才能发挥计算机的潜力。有些
20、系统开发出来后,用户评论说:计算机能做的,人同样能做,甚至做得更好;而一些人不能做或者做起来很吃力的事,也没见计算机在做,或者做得更好。这样的系统虽不能说是很大的失败,至少是不成功的。 (5)信息来源不落实,信息不符合要求 计算机辅助管理的各类系统,都是为了某种目的去处理信息的。原始信息有的来自组织的内部,有的来自外部。在研究信息流程时,总要追溯到信息来源。有些分析人员并未认真去落实信息源在何处,是否能及时取得,而是想当然地认为信息一定存在,大概是在什么地方,等到系统建立后真要输人数据时才发现这些数据并不存在,或者无法取得。也有的数据虽然可以取得,但不准确、不清晰、不能及时得到。如果使用了这样
21、的数据,不但系统发挥不了作用,有时甚至产生严重后果。 此外,即使最原始的数据是正确的,但由于统计口径不一致,折算方法不一致,对指标的理解有偏差,也会形成数据上的差错。 计算机系统再好,如果送进去的数据不对,也不会产生有用的结果。正像国外流行的一种说法所描绘的:送进去的是垃圾,输出来的也是垃圾。 (6)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工具用得不对路 由于有些系统是要支持决策,帮助解决问题的,而近代决策分析、运筹学等又提供了一些定量分析优化的工具,所以在系统中常常使用了这些方法和工具。但是一些开发者没有在如何形成问题、如何建立决策模型这样一些前期工作上给以足够的重视,只在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优选方案等后期工作上做工
22、作,而且给出的结论常常是惟一的,缺乏对不同条件下结论如何变化进行分析,使用户在运行时有一种削足适履的感觉。对所得结论,由于前提过于简化和理想化而缺乏可信度,因此许多系统的这一部分很少使用甚至根本没有用过。 即使在一些简单的系统中,从数据形成的一些指标、趋势等信息,如不能按用户的临时需要随时形成输出的表格、图形,就会让用户觉得系统和他有一段距离。 (7)选用的计算机硬件与系统软件、工具软件不适当 在硬件的主机方面,常常由于缺乏预见性而选得性能不符合要求,如内存储器容量不够、外存储器容量不够、输入输出速度不够(相对说来,认为中央处理器速度不够的情况反而不如前几项多)。在显示、打印、网络、通信方面也
23、常出现估计不足的情况。在软件方面,无论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文字、表格、图形处理系统等方面,选择不当或者不配套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其结果或是造成浪费,或是影响开发与使用。 由于许多硬件和软件是由不同厂家生产和在不同时期推出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又快,所以各部分不配合、不协调的问题经常出现,如果开发者不重视或者不善于在配套集成上做工作,造成浪费,返工是屡屡发生的,这也是造成系统开发失败的重要原因。 (8)不重视系统的用户友好性 由于系统的用户多半不是计算机专家,所以系统的用户友好性决定了系统能否顺利交付使用。例如图形用户接口的采用,在线帮助的设置,对于误操作的保安措施等,如果考虑得不够,使系统操
24、作困难,就会给系统的成功投运造成障碍。 此外,开发者很容易忽视文档的编写,使用户在接收之后遇到困难无从查考。有时虽然把源程序给了用户,但缺乏注释,使用户无从理解,一旦出了问题需要改动也无法下手,让人觉得还不如从头开发。 这都是系统开发不成功的原因。问题虽小,但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有时就因为一个局部的小问题而使系统瘫痪,无法恢复,于是干脆把系统放弃了。五、信息技术应用失败原因 (1)用户单位的领导对系统的作用认识不足 单位领导没把它看做是这个单位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特别是当初开发的动机并不全是从工作出发,仅仅是为了作为一项满足评选指标(如评为某一类企业)的措施,或者作为摆设,装潢门面。系统建立了
25、,目的达到了,也就不再下大力气于它的运用了。殊不知系统投运不是这项工作的结束,相反地却正是工作的开始,如果领导一放松,遇到困难(例如数据缺少、设备故障等)就会轻易地被放到一边。 有些单位的系统即使运行正常了,领导往往满足于一些初级的应用,如制表等,对一些需要投人人力而效果并不立刻看得到的深层次应用就不再下功夫,使得系统不能发挥全部的作用。这种杀鸡用牛刀的情况实在不能认为是成功的。 (2)用户的组织领导不力 用户方面没有及时组织起相应的专门机构从事系统的运用,有时虽然有了机构,但其职责主要在于系统硬软件的维护、修理,忽视了信息采集、决策分析,这样系统还是不能全面发挥作用。 另一个招致失败的原因是
26、领导没有为系统运用部门向各业务部门索取数据、了解情况创造条件,没有运用他的权力来进行这种沟通,来组织他们的协作以解决问题。说到底,就是没有把系统作为一个必要的工具用到他们的经营管理决策活动中去。 (3)工作人员的思想阻力 直接使用系统的人由于工作性质的变化、劳动强度的增加或环境的改变而觉得不习惯、不舒服,因而对系统产生反感,至少在一段时间内觉得格格不入。工作被计算机替代了的人,担心自己会改变工作甚至失业。系统的引入使得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凡此种种,都会使得某些工作人员产生对立情绪,一旦系统工作得不正常,就不去主动解决,反而会借题发挥,历数系统的缺点,使系统难以逃脱被冷遇、被搁置的命运。 (4)
27、系统工作人员的素质不满足要求 系统运用人员的知识、技巧、经验和心理素质不满足系统运行要求,经常出错或停工,或者缺乏积极性与主动精神,具有偏见,都是导致系统失败的原因。 本来在系统开发的过程中或开发完成以后、交付使用以前,应由开发一方对用户一方的人员进行培训,但这种培训常常是很简短的,只介绍了正常操作,尤其是计算机硬软件运行的方法,很少介绍如何进行信息处理和决策支持,这样的培训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5)原始数据不完全或者不准确 由于原始数据不完全或者不准确,以致处理不出有用的信息来。有时候由于数据的虚报,计算机输出的结果根本不可信,最后形成了:人对计算机说假话,计算机对人说废话的局面
28、。 以上都是来自用户一方的原因,从开发者一方也有导致失败的原因,那就是开发者的开发后服务没有跟上。 本来在系统交付使用后,开发者并不是完事大吉,还有售后服务工作。一般对硬件、系统软件的售后服务是双方都重视的,而对整个系统,开发者就不太想关心了,但实际上系统投运后的一段时期内,会不断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从用户方面说来是难以有效解决的,所以有时双方签订的合同中规定,在运行初期开发方面要有人来监护。但一些没有经验的用户偏偏忽视了这一点,结果出了事才去找开发者,而开发者由于又有了新任务,抽不出身来,对此并不积极主动,或者由于人员流动性太大,原有的开发人员已离开本单位,无法及时进行维修,因此而使系统暂停
29、工作的时有发生,时长日久也有因此把系统拖垮了的。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就有人注意到这种情况的严重性,并且着力于研究系统开发的科学方法和步骤。我国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经历了一段迅速发展时期之后,也逐步注意到了这一点,在许多教材与专著中已有所论述。但是不论国内外,还都是从技术方面着眼的多,而从组织方面、行为方面研究的少,治标的多而治本的少。第二节 企业信息管理概述一、企业信息构成与特点 1、企业信息构成企业信息按其来源可分为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两大类。 (1)企业内部信息 指企业内部产生的各种信息,它是反映企业目前的基本状况和企业经济活动的信息,企业状况信息包括企业基本情况,如人、
30、财、物的构成,企业规模等。企业经济活动信息包括供、产、销等生产经营信息,财务核算信息及生产工艺、设备、安全、质量、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等信息。具体地说,企业内部信息包括: 1)生产信息。反映生产过程的信息,如生产计划、工序管理、:工艺流程等信息;库存信息、在制品信息等。 2)会计信息。主要是资金流动信息,包括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及其相互关系。会计信息是企业进行量、本、利分析的基础。量、本、利分析系统指分析收入(量)、费用(本)和净收益(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企业管理者的一项日常工作。 3)营销信息。主要包括订单、装运、应收款账单和销售报告等一系列销售信息。它是企业信息结构的最重要
31、的组成部分。 4)技术信息。这是指有关企业产品的技术基础信息。从广义上讲,每个产品都有其技术含量,技术信息反映的是本企业产品是基于何种技术条件生产的,与同行相比是否领先,实现该技术的投入是多少,企业的技术手段、科技开发能力和组织情况等。技术信息是一种竞争能力信息,一般属于商业秘密。 5)人才信息。反映企业各种人才的基本情况信息,如简历、专长、教育背景等。是企业经营者了解企业各种层次人才结构、分布和使用情况的依据。(2)企业外部信息 指企业以外产生但与企业运行环境相关的各种信息。其主要职能是在企业经营决策时作为分析企业外部条件的依据,尤其是在确定企业中长期战略目标和计划时起着重要作用。企业外部信
32、息主要包括: 1)宏观社会环境信息:包括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社会文化状况、法律环境等信息。 2)科学技术发展信息:包括与企业经营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展示厂产品发展的方向,在新产品研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3)生产资源分布与生产信息:主要包括企业正常生产所需要的设备、原料、外购元器件和零部件、能源等物资的供应和来源分布。 4)市场信息:这是营销信息的主体,它集中反映商品供需关系和发展趋势。主要包括: 市场需求信息:涉及3方面内容:社会购买能力,如用户(包括个人用户,与单位用户)的数量与收入情况、用户的构成、用户的各种分布等;购买动机信息,反映产生用户购买动机的各种原因,如各种偏好等;
33、潜在需求信息。 竞争信息: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在于竞争性,竞争信息主要反映厂市场:范争状况,这对企业制定正确的经营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竞争信息包括:市场分布信息,它反映厂市场的基本结构,反映了各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如竞争对手的数量、地域分布、生产规模与能力、资金情况、技术水平与装备、产品性能与价格、市场占有率、经营策略与手段、服务情况等信息。 用户叫言息:包括企业用户的基本情况和潜在用户的分布状况, 用户的主要特点和支付能力、信用程度等方面的测评。下表是日本企业信息的构成情况:表41日本企业信息的构成环境信息国际动向1. 国际间政治的稳定和信赖性2. 通商贸易方面的稳定和
34、信赖性3. 贸易对象国的经济成长、收入、消费的实际情况4. 贸易对象国的经济政策、经济动向5. 国际竞争力国民动向1. 和一般经济指标有联系的Ø 国民收入、不同产业的国民收入Ø 物价指数、国际收支、进出口情况Ø 设备投资的推移、利息率的水平、雇佣水准2. 和消费结构及水平相关联的Ø 收入分布、家庭生活支出、生活习惯态度3. 和技术革新的水平相关联的Ø 原材料替代品的出现Ø 生产设备的先进化Ø 生产方法、管理技术、其他产业界动向1. 同业界的关联企业的特点,需求领域2. 在同产业界中本企业的地位Ø 市场占有率、质量、
35、生产能力,开工率Ø 本企业产品的特点及优劣Ø 销售、原料的途径、价格Ø 技术水平、其他竞争信息1. 过去的实绩信息:竞争对手企业的收益、增长率、投资效率;市场情况2. 现在的活动信息:新产品引进,经营者的变动;价格战略;其他3. 将来的计划信息:不动产、获取人才等计划;研究开发计划;设备计划内部信息定量的信息财务信息1. 资本利润率、资本周转率、营业额利润率2. 附加价值率3. 利益额4. 分红、内部保留5. 资本构成6. 成本比率7. 劳动装备率8. 附加价值分配率9. 投资效益10. 其他经营分析比率统计信息1. 经济状况Ø 营业额(不同产品数量、金
36、额、增长率)Ø 市场情况(不同产品、不同地区)Ø 新产品开发目标(不同产品的营业利益、开发时间)Ø 人均销售额、销售员人均销售额Ø 销售途径2. 生产率Ø 劳动生产率(每一人的附加价值,每一人的生产额、每一人的利益)Ø 设备生产率(生产额对设备投资比率、附加价值对投资比率、劳动装备率)Ø 降低成本的目标3. 人事Ø 年龄构成;人员目标;工资水平等定性的信息1. 劳动关系2. 劳动热情3. 组织改革4. 社会地位2、企业信息特点企业的信息资源是指产生于企业内外部、企业可能得到和利用的与企业生产活动有关的各种信息。具有
37、以下特点: (1)时效性 企业信息资源有生命周期。在生命周期内,信息资源有效, 否则信息资源无效。信息资源的有效性特征要求尽可能快地得到和被使用。因此,企业在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资源时,必须保证信息传递通道的畅通和快速。 (2)有序性 有序性即相关信息发生的先后在时间上具有连贯性、相关性和动态性。根据信息资源的过去可以分析现在,进而推测未来。为了保证企业信息资源的有序性,要求企业连续收集信息,利用先进的存储设备,建立数据库和开发高效、便捷的检索方法。 (3)共享性 共享性表现为多人可使用相同信息。在企业信息资源中,这种共享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企业内部,许多信息可以被各个部门使用,从而保证子决
38、策的一致性和行为的可协调性;二是企业与外部之间的信息能够互相交换、共同利用。共享性并不排斥企业的信息资源中的一部分尤其是产生于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由于某些原因而不能广泛地共享, 只能由某些人专用。因此,企业必须利用先进的国际Internet和企业内部网等先进网络技术和通信设备。 (4)可存储性 可存储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企业的信息资源可以以文字的、数字的、图形的、声音的、符号的等形式存在,因此信息资源必须借助于各种媒体才能存在和传输,并由此产生各种储存方式;其次,信息资源存储性要求存储信息内容的真实与安全。计算机技术为信息资源的存储提供厂条件。二、企业信息管理内容从企业信息管理规划上看,企业信息
39、管理涉及以下6个方面: 1、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企业外部的环境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模式及其相应的管理模式的影响,尽可能合理地构建起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发展规划完善企业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 2、建立企业总体数据库。总体数据库一般分为两个基本部分,是用来描述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中的实际数据及其关系;二是用来描述企业高层决策者的决策信息。 3、建立相关的各种自动化及管理系统,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生产(CAM)、包括管理信息系统(MIS)、制造资源规划(MRP)、决策支持系统(DSS)、办公自动化系统(OA)、专家系统(ES)等在内的计算
40、机管理系统。它们构成企业内部信息源,主要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管理活动中各项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传输、分析和利用,为企业高层决策提供依据。 4、建立企业内部网(Intranet)。提供企业内部信息查询的通用平台,并利用这一网络结构,将企业的各个自动化与管理系统及数据库以网络的方式进行重新整合, 队而达到企业内部信息的最佳配置。 5、建立企业外部网(Extranet)。使企业与合作伙伴、供应商及顾客或消费者之间达成相应的信息共享。 6、接通Internet。利用Internet: 可以获取大量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信息,充实企业内部信息资源。 可以向外部企业提供生产等公开的信息。 通过自己
41、的网址,在网上开设虚拟商店,宣传自己的产品及服务,直接在网上开展经营活动。通过企业与顾客或消费者之间的直接联系,互动沟通,进一步开拓市场,同时产品和服务质量也会提高。 从企业信息管理工作流程上看,企业信息管理内容包括: 1制定信息规划 企业信息管理的第一个阶段不是收集信息,而是规划信息收集的过程或界定信息方向,也就是明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收集信息的范围和目的是什么。企业信息管理工作最首要的问题应是界定信息需要,制定信息规划。如果一个企业在信息管理初始阶段没有根据管理层的要求分出轻重缓急,信息收集就可能出现盲目性、缺乏系统性的问题。信息收集的优先目标应该根据企业管理层决定他们需要什么信息,然
42、后由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确定采取什么方法完成任务。规划工作一般分3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企业各部门信息需要以及使用信息的目的。信息的用途可能十分广泛,如战略规划、研究开发、确定进入新市场的战略、评价收购目标、确定新产品投放市场日引司,以及技术评估等。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也是企业信息管理中最易忽略的一项工作就是对企业内部信息需要的评估。这项工作通常有3个内容:确定最经常需要的信息;确定广泛使用的内部信息;确定内部的交流渠道和人们交流的媒介。信息需求评估的重点是了解企业高层管理的需要。信息管理工作应该围绕企业管理层的需要进行,首先满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需要,否则,信息管理工作不会成功。了解高层管理者的需
43、要方法很多,如访谈、问卷调查等。据此确定信息需要的具体范围,特别是确定核心信息因素;“核心信息因素”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军书情报机构提山, 指指挥人员在决策时所需要的有关敌人和环境的关键信息。关键信息的确定取决:厂指挥员要完成的使命和完成使命的方法。将这一概念引入企业信息管理中,特别是企业竞争情报领域非常有意义,总之,制定信息规划是保证信息管理部门为管理者提供所需要的信息, 而不是提供所获得的所有信息。第二部分是制定个收集分析计划、根据可拥有的时间和需要的信息内容确定收集的信息和实施计划。计划应包含得不到某些资料时的应急方案:比如,在得不到最佳信息源的情况下,应有提供第二选择的信息源,第三部分是让
44、用户了解工作进展。一旦有了一个计划,就应该将该计划告诉你的使用者,确保提供的信息能适合他的需要。 2收集信息 根据信息规划,主要收集原始信息。信息的大部分来源是公开渠道。只要知道如何收集,任何人都能从中得到所需的信息。这些信息源包括政府、行业协会、报刊、年度报告、 书籍、广播电视、讲话、数据库、聊天、网络等。只要掌握收集信息方法的人都叮以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得到所需信息的绝大部分,其实这也是企业收集信息的主渠道。可是在企业信息管理的实践中,我们往往忽略公开信息源,而是把收集信息的重点放在厂竞争对手商业秘密的挖掘上、即使企业得到竞争对手的商业秘密, 充其量才得到你要了解竞争对手信息的5%,况且商业
45、秘密也不完全是企业成功的保证。 一个企业掌握了可口可乐饮品的秘密配方,该企业就定会像可口可乐公司样成功吗?如果不具备可口可乐公司销售机构的风格、定价和广告战略、销售网络等,该企业也不能成功。我国国产的可乐在一般百姓的口中, 与可口可乐没有太大的区别, 但他们无法同可口可乐竞争,原因很简单,就是缺乏可口可乐公司的销售风格、定价和广告战略、销售网络等。而可口可乐公司的这些东西都不是商业秘密,是完全可以通过公开合法的方式获得的-因此,企业收集信息定要重视公开信息源。 根据信息的来源,企业般将信息分为3类:一级信息、二级信息和创造性信息。 (1)级信息 从一级信息源(年度报告、政府文件、讲话、电视、电
46、台采访、公司财务报告等)获得的未经处理的事实。是关于某一事物原始的、完整的信息,一般情况下,这类信息比较准确。 (2)二级信息 从二级信息源(报纸、杂志、书籍、经剪辑的电视和广播节目、分析员的报告等)提供的经加工过的信息,与一级信息相比,二级信息通常是从更大的信息源中剪裁下来的,经变动过的、不完整的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二级信息不如一级信息准确和重要。区分它们的差别只不过是为了在收集信息时要根据其来源和经过的渠道,给予它们不同的权重。 (3)创造性信息 如果从收集方法上将信息分类,信息可分为基本信息和创造性信息。基本信息是收集时可以比较直接地得到的信息。包括来自一、二级信息源的信息。创造性信息是
47、要通过一些间接的方法或非常规的方法才能得到的信息。下面是一个通过非公开信息收集方法获得成功的案例。 一家日本公司打算在美国佐治亚州建一座造纸厂,因此,需要了解当地的一家造纸厂的生产能力和实际产量。如果该工厂开工不足,再建一座造纸厂就无意义,否则,就有利可图,因为当地有许多林场,造纸的原料不成问题。日本公司聘请一个外部咨询公司来了解当地造纸厂的情况。该咨询公司首先记录了从上厂开出的火车车皮数量,然后为了解车皮是否都满载,该咨询公司又请来一个既是化学家又是金属方面行家的人。他们通过每趟火车开过之后钢轨上的锈的变化情况确定钢轨承受的重量,从该重量中减去火车的重量,而确定了火车的载重,从火车的载重推算
48、出了工厂生产的纸的数量。但仅知道产量还不够,还需要掌握工厂设备的开工情况。于是又通过询问该厂的一些工人了解到机器的数量、类型等,又从机器制造商那儿知道了这些机器的生产能力。结果发现,工厂机器的开工率大部分时间达90。于是日本公司决定建造一座新造纸厂。 3处理信息 企业收集到的信息可能是大量的、无秩序的。因此,必须对它们进行定的处理,才能使用。处理信息的首要工作是将信息集中、记录和组合。一般由企业较低级的部门完成,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公司的中级和高级信息分析人员将精力集中在关键的分析工作上。特别强调的是企业获得原始信息的部门始终应该保存信息的全文,但送达管理层的信息更应简明扼要,越往上级,信息越应浓
49、缩。其次是对信息进行评级和分类。由于信息的来源不同,收集到的信息良莠不齐,对信息的真伪要进行辨别,分出等级和档次。 4分析信息 分析是将基本信息转换成情报的过程。分析是竞争情报最困难的环节,要求分析人员权衡信息的重要性,寻找分析模式,提出方案。分析包括对所有的资料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将所有资料组成有逻辑性的整体,将评价的信息置入定背景中,并提供完成的情报。这一阶段的工作是企业信息管理周期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前期工作的最终结果。它可能是简短的口头汇报,也可能是详尽的书面报告。企业管理者在了解有关内容之后可能提出新的信息要求,从而导致新的信息管理周期的开始。三、企业信息管理实施的条件企业信息管理建
50、设必须具备一定条件才能成功实施。 1企业有信息化的内在需求 企业信息化的内在需求是企业实施信息管理的首要条件。企业要进行信息化管理,必然要建立相应的信息管理的自动化系统,或者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无论哪一种投入都是巨大的,而且其中技术复杂,牵涉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的关系及其利益,实施起来困难很大。因此,当企业真正感觉到必须实现信息化,才能满足企业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时,企业才具备实现信息化的真正动力。企业信息管理不是赶时尚、追求花架子,如果企业没有信息化迫切的需求,只是为了装饰门面,而投入大量资金去建设信息管理工程,其结果必然造成各种资源的巨大浪费。成都飞机工业公司是我国第一家实施CIMS工程的企业
51、,其各项具体内容的 实施都是企业发展目标与市场需要相互推动的结果,没有一项是头脑发热冲动之下的结果。如新机研制和外贸出口的改进改型必须采用CADCAM技术;为确保“或飞”与麦道公司生产和管理的同步传递和处理,必须引进MRP系统;为了确保和提高飞机结构件的综合能力,必须建立柔性自动化车间(FA)等。“成飞”企业信息管理取得了成功,其企业内在要求是一个重要原因。 2设计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 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必须要有一个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整体规划。设立哪些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建设的顺序都要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结合并协调,避免不切合实际地追求所谓“全”、“一步到位”。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情况制定
52、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总体发展规划,有步骤、有计划、有缓急地建设。 3技术基础和管理基础 企业信息化首先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和管理基础上,如果企业技术基础落后,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水平很低,那么企业实现信息管理只是一句空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只有同相应的机械化、自动化的技术水平相匹配,其信息管理的优势才能发挥出来。因此,企业信息化首先必须以定的工业现代化和自动化为基础。其次,企业信息化要有较好的管理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从上至下要有现代化管理观念,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二是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建立与健全企业的规章制度,完善企业的业务流程。如果企业的管理基础不好,那么即使
53、实施信息化,其阻力也很大,效果肯定不会好。 4技术与管理人才 成功实施企业信息化的经验之是企业要有自己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实际上,企业信息化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从项目的立项、开发、投入使用到运转过程中的维护,其中技术总是在不断的更新、升级,因而运用这些技术的信息管理系统也涉及不断更新和升级的问题。那么企业必须在各个环节上有与之要求相适应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是企业信息管理的重要基本条件之一。 5与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观念更新结合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宏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投入巨大,技术更新快,而且牵涉到企业业务与管理流程、组织结构、体制、制度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生产经
54、营活动中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实质上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各项资源及各个环节在信息处理、工作方式、管理机制以及人的思维理念等方面进行的一项创新和变革。除技术与管理结合之外,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实施过程中还涉及人的观念的变革与更新,其科学、严密的管理必将冲击着企业管理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促使管理者的观念发生变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好处才能被一些起初不愿意接受的人认识到。比如在企业的物资采购中,拿回扣现象严重,在传统的管理系统中,此类现象屡禁不止,控制起来难度较大。大连化学工业公司在这方面深有体会。该公司下属单位30多个,经常出现同种类、同规格、同质量的物资采购价格差异很大。但由于部门不统一,票据繁多
55、,调查起来非常困难。后来该公司针对这一事实开发了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使用后,采购物资中的不当行为很快就被分析出来,一些管理的漏洞也得到厂及时补救:1996年,该公司采购额近10亿元,通过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挽回经济损失达千万元。企业信息化建设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的更新与进步,而且也是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了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因为观念的创新是企业信息化的根本保证。 6选择一个好的合作伙伴 合作伙伴包括系统开发伙伴和产品及其供应商伙伴。企业采用的信息管理各系统,一般依靠企业自己力量难以完成,购买现成的系统或软件又不能完全吻合企业管理的要求。因此,必须借助企业外部的力量对系统进
56、行开发。这样一来,选择合作伙伴就显得相当重要。一项好的技术需要一种好产品来体现,因此,在选择相应产品尺寸,一方面必须考虑产品运行的软硬件环境条件,包括对系统软件的要求和硬件环境的要求,如内存、可使用硬盘空间、主板等要求;另一方面要注意软件与其他软件的兼容性。否则,企业内运行的各系统上的信息将成为个个信息孤岛,而不能共享。因此,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建立在一个开放、符合工业标准、可有多家厂商支持的平台上。四、企业信息管理组织机构1、高层信息管理机构指负责统一管理全企业各种主要信息的信息管理中心,负责把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的重大信息向企业决策层反馈。因此,这一层次信息管理机构的建立和设置应与企业管理
57、职能一致或相适合。通常信息管理中心宜设置在负责全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统计等业务的综合科室或总经济师办公室。这样,才能使信息与企业经营管理紧密衔接起来。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为了提高信息管理的整体效率,最好建立一个集中管理企业信息的专门机构。这个机构应承担以下5个功能: (1)信息汇总与收集功能 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将分散于各部门的信息汇总起来,形成一个权威的内部信息库。在信息汇总的同时,对各种信息进行检验与评估,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二是有选择地收集企业的外部信息。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收集与本企业密切相关的信息,如与企业生产相关的科技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等;其次是企业的信息管理机构应成为企业与社会信息服务机构沟通的桥梁,经常与社会信息服务机构联系,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善于利用他们收集的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信息为企业所用。社会信息服务机构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信息源。可以让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信息资源。 (2)信息管理与检索功能 即对汇总与收集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