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医学性质论文_第1页
脉经医学性质论文_第2页
脉经医学性质论文_第3页
脉经医学性质论文_第4页
脉经医学性质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脉经医学性质论文 【摘要】中医学界多数学者认为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之脉学专著。本文作者则认为:该书系以“类例相从”的方法,对魏以前经典医籍做了一次历史性的总结,是一部汇集魏以前医籍之大成的经典著作。本文从七个方面论述脉经当属医经类著作的性质。 【关键词】脉经性质医经 脉经魏·王叔和撰。就该书的性质而言,日·丹波元胤的中国医籍考将其著录于“诊法”类。中医学界多承此说,认为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之脉学著作。然该书自序曰:“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十卷。百病根源,各以类例相从,声色证候,靡不该备。其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因此,该书系以“类例

2、相从”的方法,对魏以前经典医籍做了一次历史性的总结,是一部汇集魏以前医籍之大成的经典著作。本文拟从七个方面论述脉经当属医经类著作的性质。 一、从历史看 1.秦汉为医经与经方分立时期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分类目录。其“方技略”著录的是与医药卫生相关的书籍,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种。其中房中、神仙两种,章学诚在校讐通义·汉志方技中指出“房中、神仙,则事兼道术,非复方技之正宗矣”。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当时医学图籍主要分列为医经、经方。其中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医经”类著作共计七家,二百一十六卷。其小序言:“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

3、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指出,医经是记述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一类书籍。以汤液经法为代表的“经方”类著作共计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其小序言:“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指出经方是记述利用中药组方配伍制成方剂的一类书籍。医经与经方分立,体现了当时学术发展的状况。 2.汉末为医经与经方融合时期 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晋·皇甫谧在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序中亦曰:“仲景论广伊尹汤

4、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张仲景参考素问六经分类理论,又禀承汤液经法之方剂,开创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将理、法、方、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伤寒杂病论改变了长期以来医学理论与临床技术相对独立的局面,是医经与经方相融合的划时代的经典著作。 3.魏晋为医经、经方与针灸融合时期 易曰:“观其所聚,而天地之情事见矣。”何谓聚?皇甫谧曰:“事类相从,聚之义也。”因此,叔和“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其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脉经一书以“类例相从”的方法对魏以前经典医籍做了一次历史性的总结,是一部汇集魏以前医籍之大成的经典著作。该书首次将医经、经方、针灸有机地融合于一体,使临床治疗从单一的

5、方药,发展到方药与针灸相结合。如卷二·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寸口脉洪大,胸胁满,宜服生姜汤、白薇圆,亦可紫菀汤下之。针上管、期门、章门。”从这种意义上分析,将脉经定位于脉学专书,实谬矣。 二、从命名看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脉,衇,或从肉。”“衇,血理分衺行体中者。”段玉裁注:“理分犹分理衺行体中,而大候在寸口。人手卻十分动脉为寸口也。会意。”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和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天人相应的观点,体现了中医学的鲜明特色。自然界的水系,对应于人体,则是人体中条条经脉。“脉”指血分理斜行于体中的分支经脉。可以说,脉经之“脉”即指人体内的经脉。 叔和认为,脉学理论

6、精深微妙,脉体难以辨别。切脉的错误会直接导致治疗的失误。以此名书,并非只言脉,而只是为了强调经脉的重要性。正如张灿玾中医古籍文献学指出:“详此文,其书虽曰脉经,不仅言脉而已。唯因脉理难精,故特以此命名,示持重耳。” 三、从书目著录看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将脉经著录于“明堂经脉类”。通志·艺文略则将其著录于“脉经”类,而通志·艺文略的“脉经”一类,实际上是继承汉书·艺文志中的“医经”类,收录理论性医学著作。国史·经籍志则将脉经著录于“经论”类目之下。据此可知,早期书目将脉经作为医学理论性著作,属“医经”之范畴。 四、从撰写原因

7、看 据脉经·自序,王叔和编写脉经一书有三个主要原因:其一,“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叔和认为,脉学理论精深微妙,脉体难以辨别。切脉的错误会直接导致治疗的失误。其二,“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叔和认为,医药是性命攸关之事,不能有一毫之疑。其三,“遗文远旨,代寡能用;旧经秘述,奥而不售。”叔和认为,前代遗留下的医学文献难以利用,且流传不广。“遂令末学,昧于原本,互兹偏见,各逞己能。致微疴成膏肓之变,滞固绝振起之望,良有以也”。鉴于上述三个原因,王叔和乃“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十卷”,著成脉经一书,庶使末学“诚能留心研穷,究其微赜,则可以

8、比踪古贤,代无夭横”这一目的,这不是一部诊断学专书可以做到的。 五、从成书基础看 叔和脉经,除根据黄帝内经及扁鹊、张仲景、华佗诸家所撰医籍外,还广泛参考了多种前代医学著作。今从其具体内容中可见者有。 (1)素问、针经,见卷三及卷六引经文。 (2)四时经,见卷三。 (3)“扁鹊曰”、“岐伯曰”等,见卷四第五。今皆不见于别书,盖当时均有单篇别行之书。 (4)张仲景论脉,见卷五第一。 (5)扁鹊阴阳脉法、扁鹊脉法、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等,均见卷五。 (6)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条文,则分别见于卷七、卷八、卷九中。 (7)医律、热病阴阳交部、热病并阴阳部、少阴部、厥逆部、阴阳竭尽部、重

9、实重虚部、阴阳相附部。以上诸名,见于卷七小字注文,皆不见别书著录。然其内容,大都见于今本伤寒论中,亦或仲景弟子所撰四逆三部厥经,所收乃师伤寒杂病论中部分条文,今亦别无所据,尚待考。 (8)仲景评脉论要,见卷七。详此部分条文,大都不见于别书,疑系张仲景别有论脉之书,亦或系原伤寒杂病论中部分内容。 (9)手检图,见卷十。 考上述所载之书的性质,大多归属于“医经”类。叔和之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次文献整理工作,即在吸收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经验进行的整理工作,就其性质讲,亦当属“医经”类。 六、从编撰体例看 “类书”者,将多种文献分类汇编以供查寻之书。旧唐书·经籍志标以“类事”,宋崇

10、文总目始名“类书”。类书具有收录内容广博,以杂见称;片断摘取原文,内容不完整;分门别类编排,便于检索等特点。 详王叔和脉经,均是以多种别家之书为素材,以分类编排为体例,打破原书编次,重定部居,汇为一书。虽然与唐宋以后之纯工具性标准类书相较,尚不尽合,但此种编辑体例,当是受秦汉三国时期初期类书性图书编辑体例及编纂方法的影响,故亦医学中之早期类书型书籍。张灿玾中医古籍文献学称:“该书收集晋初及晋以前有关文献,各以类例相从之体例,编纂而成,实则亦一类书型医书。” 七、从内容看 脉经全书十卷,一百零四篇,亦宋·林亿等校定本。其中卷一、卷二及卷四论脉;卷三论脏腑;卷五载张仲景、扁鹊、华佗等论脉

11、及察声色;卷六论五脏六腑病证;卷七载张仲景等论伤寒;卷八及卷九载张仲景论杂病;卷十为手检图。: 该书述二十四脉之体象、辨三关阴阳、奇经八脉病、三部九候、脏腑病候及察声色等,内容颇详,特别是收载仲景遗论,尤为详尽。从上述内容不难看出,该书“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当属“医经”类著作。宋·林亿盛赞此书曰:”叙阴阳表里,辨三部九候,分人迎、气口、神门,条十二经、二十四气、奇经八脉,以举五藏六府、三焦、四时之疴。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使人占外以知内,视死而别生,为至详悉,咸可按用。其文约、其事详者,独何哉。” 因此,将脉经一书定位为一部脉学专书,不能全面揭示其学术价值的所在。脉经是一部汇集魏以前医籍之大成的经典著作,当属“医经”类。 【参考文献】 1王叔和.脉经M.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3. 2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1083.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776. 4张灿玾.针灸甲乙经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7. 5王凤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