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社会流动率看当前“X二代”的代际继承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下层青年向上流动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2010 年人民日报 发表了通讯 社会底层人群向上流动面临困难 指出高等教育的成本收益比较使教育失去了对底层群体的吸引 力,家庭背景使底层群体失去了就业的竞争力, 底层社会难以实 现向上的社会流动, 1 揭开了家庭背景与阶层流动关系的热烈 讨论。与此同时, 新华每日电讯刊载了评论员文章分配正 义与阶层固化, 2 广州日报以我们向上流动的路越来 越窄?为题刊文质疑“阶层固化”挑战中国, 3 蔡志强从社 会政策视角在学习时报发表了社会阶层固化的成因与对策 4 时事报告发表了专家访谈防止“阶层固化”
2、 促进社会 流动,纵论当前阶层固化趋势、原因与对策。 5 从媒体报道 的“富二代”“官二代”和“穷二代”到社会阶层固化的讨论, 人们越来越担心社会地位上升渠道的收窄是否堵塞了自己及子 女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通道; 在国家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中国梦”时, 个体意义上的努力和奋斗能否成为实现个人理 想的“中国梦”。 人们的关注在学术界也得到了响应, 使当前社 会分层与流动研究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 但是与传媒上的热 烈讨论不同, 学术界对阶层固化的研究尽管开展得早, 但研究的 数量和深度都不够, 多数文章为理论研究, 缺少大规模调查为基 础的实证研究。本文利用贯穿改革开放 30 年的历时
3、调查数据, 对特殊青年群体的社会流动做出分析和判断,重点对与“富二 代”“官二代”“农二代”“贫二代”相关阶层或群体的代际 继承状况以及继承的发生机制进行分析, 探索这些阶层的社会地 位来源与流向, 从而探索当前社会不公等现象的表现程度及其运 作方式,以回应近年来社会阶层变迁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帮助人们对社会结构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在社会流动研究中, 代际流动往往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这 是因为代际流动反应的是父代和子代之间的职业地位继承或背 离情况, 这些变化需要在更长的时间跨度内才能表现出来, 因而 研究者可以通过比较父代社会地位与子代社会地位的变化和关 联程度来了解社会开放
4、程度及其运作机制, 从而把握社会变迁过 程的全貌和趋势。在代际流动分析中, 代际流动表是最基本的分析手段。 代际 流动表是把父代职业地位与子代职业地位进行交互分析, 考察代 际之间的职业地位变化情况, 它不仅可以反映出身于特定职业地 位的子代在各个职业阶层地位间的分布, 或特定职业地位的子代 的家庭来源分布,还可以反映出代际之间总的流动和继承状况, 通过对代际流动细节的把握, 分析社会流动的方向、 性质和趋势 等。代际流动表可以为我们展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社会流动指数: 代际世袭率, 即父代与子代之间职业阶层地位没有发生变化的概 率,它为我们展现了社会群体社会地位的继承性, 世袭率越高说 明子承父
5、业的可能性越高;代际流动表还为我们展现了总流动 率,即代际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频率, 用以考察一个社会的开放 程度,流动率越高,说明社会阶层开放性越高。上升流动率,即 社会成员由较低的阶层位置流向较高的社会阶层位置的概率; 下 降流动率,即社会成员由较高阶层位置向较低阶层位置运动的概 率;上升流动率与下降流动率之和为总流动率, 而这两个指标越 高,反映社会流动的垂直流动越频繁。流入率,即当前处于某一 职业阶层位置的社会成员, 其父代职业地位分布或最初职业地位 分布状况,它为我们评价不同群体的社会阶层来源有着重要的意 义;流出率,即在给定职业地位上,从父代角度或最初职业角度 观察到社会成员最终的职
6、业分布状况。 结构性流动是由于职业结 构变迁而引起的流动, 如产业工人需求增加引起农民向工人的流 动。循环流动则是由职业结构中, 上下交换性变动而引起的流动, 这种流动能够反映出社会机会平等的程度,因此更受到关注。本文从代际流动表出发, 通过对从 1990 年、2000 年和 2010 年三次妇女地位调查数据的比较分析, 在把握我国社会阶层流动 的总体特征与趋势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与“官二代”“富二 代”“知二代”“农二代”“贫二代”群体相关国家管理者、 企 业负责人、 专业技术人员、 农业劳动者和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的 社会流动状况, 重点把握这些阶层的代际继承状况, 为正确判断 当前舆论中的阶
7、层固化问题提供参考。本文采用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第一、二、三期调查数据。 全国妇联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 (国家社会科学基 金重大项目:1OZHO20提供了本研究所使用的原始数据,在此 表示感谢!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是由全国妇联组织实施的全国 性调查。三期调查分别于 1990 年、2000 年和 2010 年开展,调 查采用分层分阶段不等概率(PPS抽样方法。1990年全国样本 23 740 份,其中女性占 52.5%,男性占 47.5%;农业户口占 50.8%, 非农业户口占 49.2%。 2000 年全国样本 19 449 份,其中女性占 54.4%,男性占 45.6%,农业户口
8、占 53.6%,非农业户口占 46.4%。 2010 年全国样本 26 160 份,其中女性占 51.6%,男性占 48.4%, 农业户口占 53.5%,非农业户口占 46.5%。二、改革开放以来代际流动的总趋势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基本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转变,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加快了中国 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 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 经济体 制改革、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分化, 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出现, 社会流动促使不同群体之间相互 流动,并重新构建了新的社会阶层结构。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 社会阶层流动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
9、,代际流动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尤其是 2000 年之后,代际总流动率有了较大幅 度的增加(表 1)。 1990 年有 31.5%的人相比较父代实现了地位 流动, 2000 年仅比 1990 年多 0.3 个百分点,但是 2010 年增长 到了 55.6%,比 2000 年增加了 23.6 个百分点。 2000 年与 1990年相比增长较少, 可能原因是这一时期市场化改革起步时间还不 长,一些重要领域的改革刚刚起步, 如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 国有企业改革从 1998 年才推行。在对外开放领域,出口导向的 经济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尽管从 1990 年开始了农业劳动力人 口的转移,但是大规模的人口
10、转移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 WTO之后。2010 年与 2000 年相比较, 代际总流动率增长比较快的原因, 主要是改革的深化释放出更多的社会结构空间, 经济增长对劳动 力需求的重大变化引起了职业结构的变化。 由于世袭率与总流动 率为彼此消长(两者和为 100%)关系,总流动率的增长,也说 明代际世袭的程度在下降,社会结构的开放性在增加。第二,三个年份上升流动率都高于下降流动率(表1)。从1990 年到 2000 年,上升流动略有下降,从 17.9%下降到 17.7%; 下降流动略有上升,从 13.6%上升到 14%。产生这种状况可能的 原因与 20世纪 90年代末期国有企业改革造成了大量失业
11、下岗工 人有关, 其中一部分原先的工人阶层下降, 为失业半失业阶层造 成了上升流动率的下降和下降流动率的上升。横向比较, 1990 年上升流动占总流动的 56.8%,2000年这一比例为 55.7%。从 2000 年到 2010年,上升流动大幅增加了 1 3个百分点, 但是下降流动 也增长了 11 个百分点。其中上升流动增长的原因是经济发展促 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 原先城市体力劳动阶层向非体力劳 动者转移, 形成了上升流动的潮流; 下降流动增长的可能原因是 市场转型过程中失业半失业阶层扩大了, 尤其是在市场竞争中处 于弱势的女性回归到家庭妇女角色, 就业结构性矛盾造就了大学 生就业难,以
12、及促使一部分农民工也加入到了失业半失业群体 中,从而造成了下降流动率的增长。 2010 年上升流动率在总流 动率中的比重为 55.2%,比 1990 年和 2000 年的比重略低。上升 流动在总流动中持续减少,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第三,从流动性质上来看,结构性流动增长幅度较快,从 1990年的 9.6%增长到 2000年的 12.7%和2010年的 30.1%,尤其 是后 10 年增长了 1 倍多(表 1)。结构性流动率的增长得益于 经济增长引起就业结构的改变, 促进了不同社会职业阶层之间的 流动。但是 20年循环流动率增长并不大, 2000年比 1990 年减 少了 2.8 个百分点,20
13、10 年也仅比 2000 年增加了 6.4 个百分点, 与结构性流动率的快速增长不成正比。这说明这 20 年来社会流 动的增加主要是经济和社会结构变迁引起的社会阶层流动, 而因 为社会开放度增加引起的社会流动变化不大。从相对比重来看, 1990 年社会流动绝大部分由社会开放性引起的, 占到 69.5%,到 了 2000 年这一比重下降到 60%,2010 年下降到了 45.9%。社会 开放度虽然总体上略有增加, 但是社会开放性引起的社会流动在 总流动的比重减少幅度较大, 这说明当前的社会流动主要是由经 济和社会结构变迁引起的。 不过当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不能够持续 提供就业结构升级动力时, 社会流
14、动趋势放缓, 社会阶层一定程 度固化就不可避免。第四,我们着重分析青年的社会流动状况(表 2)。从各年 代 35 岁以下青年社会流动率来看,总体上青年人的社会流动率 在不断上升,总流动率从 1990年的 30.5%增长到 2010 年的 59.4%,翻了近 1倍,尤其是 2000 年之后,上升流动率增长较快, 与此同时,世袭率则下降很快。这一趋势与全体样本相似,但是 2000 年和 2010 年青年组的总流动率略高于全体样本的总流动 率,由于青年的职业地位还没有定型, 未来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还 很大,随着时间推移青年群体的总流动率还会增加。 从上升流动 和下降流动来看, 青年人上升流动率持续增加
15、, 其增长的幅度远 大于下降流动增长的幅度,到了 2010 年,上升流动率达到了 34.1%,高于同期全体样本的上升流动率,上升流动率在总流动 率中的比重为 57.4%,也略大于全体样本的这一比重。从流动性 质来看, 结构性流动和循环流动反应的趋势与全体样本相似, 结 构流动率增长幅度较大,循环流动率变化不大, 2010 年循环流 动率在总流动率中的比重为 46.8%,比全体样本略有增加。 可见, 青年人的社会流动呈现与整体社会流动相似的特点, 略有不同在 于青年人的总流动率、 上升流动率和循环流动率高于全体样本的 比率,说明青年人的流动性更强, 社会结构对青年人更具开放性。三、特定阶层的代际
16、流动与“X 二代”的代际继承特征 为了与“X二代”研究一致,我们重点考察了国家管理者、 企业负责人、 知识分子、 农民和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的社会流动 情况。尽管从学理上看,这些阶层并不必然对应于“官二 代”“富二代”“知二代”“农二代”“穷二代”, 但是分析这些阶层的来源和去向,有助于我们对这些“二代”群体的整体把 握。(一)国家管理者的代际继承与“官二代” 人们热议“官二代”现象,其关注的焦点是官员这一群体 中,其子女的社会职业地位分布如何, 有多少继承着父代的职业 地位,仍为官员?有多少仍为优势阶层?又有多少成为中间阶 层?更有多少比例滑落到社会下层甚至底层中去?那么, 青年群 体中官员的
17、子女对父代地位的继承又有何不同特征?国家管理 者阶层的社会流动大致给出了上述问题的答案。据表 3,国家管理者阶层的子女仍为国家管理者的比例是非 常低的,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个比例还有所降低,青年则更低。 1990年这一比例大致为 6.5%,2000 年略有上升,为 8.2%,2010 年又下降为 4.2%。在其子代为 35 岁以下的青年群体中, 2010年 这一阶层的继承率为 0。那么这些子女流向哪里了呢?相当多的 部分流向了体力劳动者、办事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2010 年流向这三个阶层的比例大约各占 1/5 。概括而言,国家管理者 子女流向优势阶层、中间阶层和社会下层的比例各占约 1/
18、4 、1/2 和 1/4 。可见这一阶层的代际流动是相当分散的,代际继承率比 较低。*说明:由于 1990 年公有制企业负责人具有干部身份,可以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间交换流动, 两者的阶层属性 差别很小,因此,职业分类中将两类人员同归属干部或国家管理 者阶层。下同。那么我们来看国家管理者父母的阶层地位状况, 从这一阶层 的出身观察他们的代际继承(表 4)。国家管理者阶层父母也是 国家管理者的比例也很少, 1990 年为 8.7%,2000 年增加到 13.7%, 2010 年回落到 8.8%。而他们的父母绝大多数是体力劳动者和农 业劳动者, 2010 年占到了 6成以上的比例。可见国家管理者阶
19、 层出身并不具有优势,他们大多来自社会中下层家庭。由此可见, 所谓“官二代”的社会地位高继承率并未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 实际上,国家管理者阶层对社会中下层仍保持着较高的开放性。(二)企业负责人的代际继承与“富二代” 企业负责人和富裕群体尽管不能彼此包含, 更不能等同,但 是两者绝大部分交叉,因此我们用企业负责人阶层来近似地观察 “富二代”群体的代际阶层特征。 那么企业负责人的子女有多少 继承了父母的地位?由表 5 可见,2000 年为 2%,2010 年为 8.3%; 青年人中 2000 年为 2.3%,2010 年为 8.9%。可见尽管企业负责 人的代际继承率在提高,但是其比例仍然很低。那么
20、企业负责人 的子女主要流向了哪些阶层?流向体力劳动者阶层最多, 大约占 到了 1/3 ,但是青年人中这一比例有所下降。概括而言, 2010年 企业负责人子女流向优势阶层的比例约为 1/4 ,青年人中约为 1/3 ;流向中间阶层的约为 3/5 ,青年人中约为 1/2 。那么青年群体中的企业负责人家庭出身状况如何呢? 2010 年近 11.1%的青年企业负责人是继承了父母的职业地位,而6 成来自工人和农民家庭(表 6)。可见,企业负责人阶层的继承率并不高,但是随着第一代私营企业主陆续进入退休年龄, 其子女 继承家业的比例越来越多,这一阶层的继承率会有所上升。(三)专业技术人员的代际继承与“知二代”
21、 对于知识分子的继承并没有像“富二代”“官二代”那样 引人注意,其主要原因在于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不能依靠父代的庇 护直接传递给下一代,而是需要子代自己的努力习得, 因此从社 会情绪上来说人们对“知二代”具有更多的肯定性认同, 如人们 常说的“书香门第”等。我们对于“知二代”的关注着眼于这个 阶层是否是一个高继承的阶层。 与国家管理者和企业负责人阶层 相比,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继承率是较高的(表7)。这一阶层的子女中,有 23%左右仍为专业技术人员,而且从 1990 年到 2010 年几乎没有变化,而在青年群体中,这一比例还略有提高, 2010 年青年群体中专业技术人员的阶层继承率略超过 1/4 。
22、那么这一 阶层子女的其他流向如何呢?体力劳动者和农业劳动者是他们 的主要流向,占到1/31/2,他们流向国家管理者阶层和企业 负责人两个优势阶层的比例很低,不超过4%。随着年代推移,他们流向中间阶层的比例有所提高。从专业技术人员的家庭出身看, 1/5 左右专业技术人员来自 同一阶层背景的家庭,而且不同年代这一比例相对稳定 (表 8)。 青年群体中的这一比例略有增加但也较稳定。 此外,他们中 6 成 以上来自于农民和工人家庭,而且这一比例在各个年份变化也不 大。可见,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是一个继承率相对较高的优势阶层,无论从流出还是流入来看,这一阶层的继承率较为稳定地保持在1/51/4,且较少受到时
23、代变迁和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四)农业劳动者的代际继承和“农二代” “农二代”和“穷二代”的父代处于社会下层, 舆论对这两 个群体的关注往往带有悲情色彩,认为他们缺乏向上流动的机 会,“一代穷世代穷”的代际继承更容易发生在这些群体中。 那 么农业劳动者的孩子们真的缺少向上流动的机会吗?他们到底 流向了哪里呢?的确,农业劳动者是继承率最高的阶层, 他们子女绝大部分 继承了父业,仍为农民(表 9)。 1990 年和 2000 年, 8 成左右 的农业劳动者子女还像其父辈一样从事着“面朝黄土背朝天” 的农业劳动,即使到了 2010年,他们仍有超过半数的继承率。 但是当我们来分析 35 岁以下青年群体
24、时,这种情况则大有改观 (表 10)。 1990 年青年中继承父代农业劳动者职业地位的比例 为 10.7%, 2000年下降为 9.8%,到了 201 0年这一比例仅为 3.1%, 远低于他们流向比他们地位高的专业技术人员、 办事人员、商业 人员、体力劳动者阶层的比例,其流向上述阶层的比例分别为 22.9%、32.3%、12.5%和 20.8%,他们构成了青年农民最主要的 流动去向。可见,如果说农民的子女缺少向上流动机会,对于中 老年群体来说或许是适用的, 但是对于青年人来说,上升流动成 为农民子女阶层流动的主流。农业劳动者的家庭出身也说明这一阶层的高继承特点(表 11)。现在仍为农业劳动者的
25、人员中,其父母 9 成以上是农业劳 动者,青年农民父母为农业劳动者的比例还要高一些。 这种状况 很容易理解,中国城镇化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减少农民, 而对 于农业劳动者这个地位较低的阶层来说, 继承其地位仍愿意当农 民的也主要出自这个阶层内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由农民 占 8 成以上人口比例,到当前农民比例低于一半,实现了 4-5 亿 的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 而且这个转移过程还在加速。 这也解 释了农业劳动者阶层的社会流动特征: 这是一个高流出和极少流 入的阶层,尤其对于青年人而言;但是由于其庞大的人口基数、 二元社会结构的限制以及人口生命历程的影响, 总体上来说这个 阶层仍然保持着最
26、高的代际继承率。(五)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的代际继承和“穷二代” 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并不必然是贫困群体,这个阶层具 有过渡性的特征,多数人在经过短暂的无业、失业或半失业期后 又会回到其他阶层上去,甚至回到优势阶层中。但是他们中也会 有相当一部分沉淀下来,长期处于无业、失业或半失业状态,从 而成为贫困群体,尤其对于那些社会下层来说, 跌入这一阶层从 而成为贫困群体的风险更大。 那么父代为无业、失业或 半失业阶层,其子女的阶层状况如何呢?他们中仍为无业、 失业 或半失业人员的比例, 1990年为 10.6%,2000年略高,为 18.4%, 2010年为 13.6%,也就是说这一阶层的继承率
27、约为 1 成多,远低 于农业劳动者阶层的继承率,也低于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 商业人员和体力劳动者等中间阶层(表 12)。在贫困研究的社 会学理论中, 贫困的代际循环理论认为, 贫困以及贫困的相关条 件和因素在家庭内部会由父母传递给子女, 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 父母的境遇, 从而形成贫困不利因素和贫困状态不断继承延续的 恶性循环。但是我们从数据分析看,无业、失业或半失业阶层的 代际循环程度是比较低的, 绝大多数的这一阶层子女都流向了其 他阶层, 6 成以上流向了农业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阶层,极少数 流向了优势阶层。尽管如此,无业、失业或半失业阶层子女中仍 有略高于 10%的代际地位继承者,很可能
28、成为那些代际贫困恶性 循环的牺牲者, 随着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 大,这些处于贫困代际循环中的社会成员应当成为我们重点关注 和提供帮助的对象。从无业、 失业或半失业阶层的家庭来源看, 这一阶层更主要 出自农业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这两个社会下层家庭, 2010 年出 自这两个阶层的比例超过了 9 成(表 13)。而无业、失业、半 失业阶层出身于本阶层家庭的比例并不如该阶层的子女流向于 该阶层的比例高, 2010 年仅 1.1%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的父 母都为无业、 失业或半失业人员。 从这一阶层青年人的阶层继承 来看, 无论是流出还是流入, 他们的继承率都低于全部样本的继 承率。
29、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 与“官二代”“富二代”相关的 国家管理者阶层和企业负责人阶层是继承率较低的阶层, 他们高流出和高流入的阶层流动特征说明了这两个优势阶层对社会中 下层保持着足够的开放性。我们也发现,尽管企业负责人阶层的 继承率目前仍然很低,但是有逐渐增强的趋势。 与“知二代”相 关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是一个继承率相对较高的优势阶层,这与这个阶层知识和技能生产的家庭传递有关,但是他们的继承率相对于农业劳动者仍然是很低的,农业劳动者阶层具有最高的继承 性,但是这种继承性主要体现在中老年农民当中,农民出身的青年人越来越多融入到工业化过程中并最终摆脱农业劳动者的身 份。与“贫二代”相关的无业、 失
30、业或半失业阶层是一个过渡性 阶层,但是这个阶层主要在农业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等社会下层 之间过渡,这些阶层落入社会底层的风险较大,其中少数无业、 失业或半失业阶层通过代际传递容易形成贫困的代际恶性循环。四、理性认识“二代”现象及促进阶层合理流动的政策思考 当前舆论对“二代”的认识存在极化现象,对于“富二 代”“官二代”等优势阶层, 以负面认识为主。新闻报道以“富 二代” “官二代”的劣性行为居多,相关的评价也以负面为主。 污名化、标签化的舆论炒作容易造成人们对这些群体整体认识的 偏差,由于通过科学、客观的实证调查,揭示这些群体的代际继 承性及其真实生活方式存在相当程度的难度,因此当前舆论对优势阶
31、层负面认识的消解,仍需要整个社会以公民精神为基础的理 性共识的成长成熟。另一方面,对于“农二代”“贫二代”等劣 势阶层,舆论认为这些阶层受制于父辈阶层地位的限制,缺乏上升流动的机会,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优势阶层的代际继 承堵塞了下层向上流动的通道, 因此舆论对劣势“二代”群体多 有同情。舆论对两类“二代”群体认识上的对立反映了现实社会 中的阶层矛盾,但是这些认识存在一些不理性的成分,极化的对立认识不仅难以消除阶层隔阂, 也容易激化民粹思想,不利于社 会阶层结构的调整。因此我们应当理性地看待“官二代” “富二 代”和“农二代” “穷二代”等现象。一方面,所谓“官二代”和“富二代”并不是普遍
32、现象,国家管理者和企业负责人阶层仍保持着高度的开放性。我国的党政领导干部人事选拔任用制度以及公务员考试制度,基本贯彻了人才选拔的竞争和绩效原则,保证了国家管理者的阶层来源多样 性。在家庭财富继承的合法性获得法律保障的前提下,市场竞争既历练了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新型青年企业家,也淘汰了一大批不思进取的财富继承人。当前“官二代”和“富二 代”群体之所以受到舆论广泛关注, 原因之一是这些群体中极个 别负面典型案例被网络和少数媒体放大,从而掩盖了他们的普遍特征。“官二代”和“富二代”现象本身无可厚非, 关键是看他 们的社会流动是否遵循能力主义的绩效原则,如果官员和富人的子女通过自己的努力,本身具备成为官僚和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那么他们的地位继承则无可厚非, 而那些不具备这些能力和素质 的人,则应该通过合理的制度设置以及市场竞争排斥在地位继承 的范围之外。另一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网站建设与推广合同
- 2024年度房屋建筑工程监理与咨询服务合同2篇
- 2024年度电商企业销售合同
- 2024年度工程合同谈判策略与标的支付方式2篇
- 2024年度建筑工程项目工程监理合同3篇
- 全新济南租房合同官方版
- 2024年度瓷砖销售合同范本
- 噪声补偿合同范本
- 二零二四年度场地租赁合同
- 2024年度创业团队股权分配与激励合同2篇
- 国开(内蒙古)2024年《创新创业教育基础》形考任务1-3终考任务答案
- 2024入团知识题库(含答案)
- 职业发展展示园林
- 电梯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内容表格
- 职业生涯规划(图文)课件
- 1+X数字营销技术应用题库
- 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精编)
- HCCDP 云迁移认证理论题库
-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
- 保险公司招聘销售的笔试题
- 全市矿业经济工作会议讲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