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温州发展之四蓝天碧水何时回到_第1页
十问温州发展之四蓝天碧水何时回到_第2页
十问温州发展之四蓝天碧水何时回到_第3页
十问温州发展之四蓝天碧水何时回到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十问温州发展之四:蓝天碧水何时回到身边? “现代不现代,关键看生 态。”这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归总,我们看到,没有百姓会像今天这样,迫 切地期待生态环境的 “失而复得 ”。当人们感受到日益损毁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富 裕形成巨大反差时,那种山清水秀、草木皆茵的环境遐想,就不仅仅局限于一 种愿望。 题记 内河不见清澈,天空少见蔚蓝,城市绿阴稀疏 这就是我们生存的城市。 这个城市原先不是这样,西晋末年,郭璞造城以 “天人合一 ”的原理, “连五 斗之山,通五行之水 ”,暗合“深生态学”理念,成为“山水城市”的范例之一; 温瑞塘河作为温州人民的母亲河,自东晋时期由人工开凿,经唐大和、会 昌年间大规模疏浚

2、,后在南宋淳熙 14 年由知州沈枢组织修筑,形成著名的 “八 十里”荷塘。 如今,城市 “旧貌”换了“新颜”,“五斗之山 ”、“五行之水 ”的生态概念却早已 支离破碎;塘河那 “酒旗翻野色,渔棹弄秋光。百里荷花境,曾图入帝乡 ”的记 忆,正在失掉灵魂,变成了亟待改良的现实。 我们可能有一千个理由说我们侵蚀环境的无奈,但在今天,我们只有一个 理由来 “还债 ”:对未来负责! 生态资源是我们的优势,但是,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没有有效调和,使温州 生态环境的发展远远落在人后 在GDP增长16%的速率下,环境质量却能保持上年的水平,这就意味着所 有新增的排污量要全部削减。这只是理论上的可能,但是,福建厦门

3、市却做到 了。如今的厦门,被誉为 “最适宜诗意栖居 ”的温馨城市,这个殊荣的取得,厦 门经历了一个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无到有、从消极被动到积极主动、从治疗型 治理到预防型保护与建设的转变,从以堵为主向疏堵结合、以疏为主转变。 厦门与温州有许多相似之处,温州于 1 984年列入 14个沿海开放城市,厦 门于 1980年建立经济特区。两地经济发展差不多同时起步,都在快速推进过程 中出现发展与保护的问题,但如今看来,在经济与生态 “齐步走”中,厦门已明 显走在了温州的前头。 这个结果不是偶然的。近些年,厦门始终坚持引进高科技、高效益、低污 染、低消耗的项目;从实践中探索出 “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法律规

4、范、政策扶 持、科技支撑、公众参与 ”的循环经济运行机制;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总结为 “十个优先 ”:环保立法优先、编制规划优先、决策环评考虑优先、发展清洁产 业优先、资源节约优先、立项环保评估优先、财政环保支出优先、基础设施环 保建设优先、环保技术优先、政绩考核环保指标优先,作为科学合理的生态文 明制度保障系统,以此形成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先导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 “厦门模式 ”。 如今,厦门的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100%,城市道路绿化率达 97%,环境空 气质量优良率达到 98.6%。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覆盖率 27.49%,城市建成区绿化 覆盖率达 39.8%。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厦门市

5、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满意 率为 86.59%,这一比例已经连续几年呈现上升趋势。 数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但与厦门对比,温州的生态环境也有自 身的优势,比如更加丰富的内河、江河资源、湿地资源以及更高的森林覆盖率 等。可尽管如此,我们的生态环境之路,却至今没有走出自己的路子,反而纠 结在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中无法自拔。 从原始积累阶段开始,温州对生态环境就已经 “负债 ”,如今,一连串的 “全 省末位”,已经使我们在生存环境中 “无地自容 ” 温州 2009 年和 2010 年生态省建设工作任务书考核,已经连续两年全省排 名最末; 2008年、 2009 年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综合指数,也连续两

6、年居全省末 位,且 2009年比 2008指数进一步下降;截至 2009年市本级生活污水处理率仅 为 62%,全省排名倒数第一,县(市)生活污水平均处理率仅在 40%以上,全 省排名倒数第二;县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全省排名倒数第一 这些让温州汗颜的排名,能部分反映出温州的生态环境现状。 也许很多问题,可以追溯历史的原因。改革开放之初,温州人就有着强烈 摆脱现状的致富欲望,但是,我们却很少估算环境的最终容量,于是,制革、 电镀、塑编、化工、印染、铸造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家庭作坊四处开花。 制革业,让鳌江水质一度列为劣五类,在全省八大江中排名最差;塑编 业、电镀业、化工业等严重影响了全市平

7、原河网水质,去年我市劣于五类水的 站位 24个,占 68.57%;近岸海域水质去年严重污染海域面积为 1270 平方公 里,占 21%,比 2008 年明显增加;大气污染复杂性增强,呈现二氧化硫、悬浮 颗粒、机动车尾气污染并存的复合型特征;主城区、瑞安、乐清、苍南、永嘉 等地酸雨污染仍较为严重,龙湾等部分地区行业性空气污染较为突出。 杨府山曾经是温州的城郊,所以温州的垃圾场建在这里,涂村工业区内不 少化工企业也安家这里。如今,这个 “乡下 ”地方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早年埋 下的 “恶果 ”,终于在如今 “发芽”:这里成为了市区东部环境最差、垃圾最集中、 臭气最集中的地方。 温瑞塘河是温州的 “

8、母亲河 ”,可在今天,塘河不堪重负,部分河道黑臭依 然,不少河岸垃圾遍地,违章建筑拆不完,这些问题仍困扰着我们。 三垟湿地内频繁的人类活动、过度的外来干扰,湿地生态系统 “超负荷 ”运 转,生态功能日渐退化,整体水质已为劣五类。有专家论证,三垟湿地的现实 生态价值,仅发挥其理论价值的 16.4%。 温州大学教授张小燕认为,如果只是历史的 “欠债 ”,我们可以慢慢还,但 现在我们还得支付高额的 “利息 ”很多生态环境的现状一年不如一年,对于温 州来说,这样的 “攀升 ”才是最大的问题,所以温州首先是要终止污染,减少炫 耀性的资源消耗: “温州的环境造就了温州人的个性,环境的继续恶化,失去的 将不

9、单单是物质家园,更将是精神家园。 ” 我们的努力为什么总是收效甚微?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生态环境的改良变 得步履维艰? 我们清醒了,并开始努力。但是,这些努力没有取得我们预想的效果。为 什么? 市环保局有关专家指出,生态环境是产业发展结果的外化,温州面临的一 系列环境问题,追根溯源是产业层次、布局、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除企业的原因之外,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外因还有不少。比如环保基础设 施建设滞后。同时,温州还是我省唯一尚未建成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城市。再 比如,我市电镀企业总共有 701 家,但目前建成投用的只有鹿城后京电镀基 地,83 家企业入驻。不少污染企业档次低、治理能力差,纳管率不到30%

10、。基 础设施的滞后直接造成污水收集、处理受到制约,市塘河管委会负责人告诉记 者,就拿塘河来说,目前沿河还有上百个旧村未实行截污纳管,每天仍有 10 多 万吨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直接排进塘河。同时,部分企业未建污水处理设施, 或已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不正常,以及工业园区和工业污水处理设施未能同步 建设,导致不少工业废水仍然直排塘河。 同时,目前的机制体制,也难以适应生态建设的新形势。生态建设是综合 工程,但由于条块分割的工作特性,使得这项工作无法统筹运行。温州生态园 管委会总工程师高永兴说,将村庄、企业等一切有人的活动全部迁出湿地,才 能顺利开展湿地的保护性开发建设。可安置用地问题,一直困扰着湿地村

11、庄的 搬迁。如今,审批难造成的安置用地无法落实,湿地内计划搬迁的 5 个村迟迟 “按兵不动 ”。 除了这些显性的因素,有专家认为,生态环境建设过程存在的隐形利益博 弈,更是阻力之一。部门之间、企业之间、村与村之间,都会基于自身利益的 考虑,置全局于不顾。可以这么说,在所有生态环境的损毁与修复过程,都牵 扯到利益再分配的问题,也涉及到责任推诿的问题。有关人士坦言,利益至上 与政绩观错位,正成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最大阻碍。 生态环境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温州到了今天已经退无可退。 如今,我们必须客观审视,积极谋划未来之路 “富饶秀美、和谐安康 ”是生态环境的目标,在当前的种种压力之下,温州 无路可退,唯

12、有直面困难,走出温州生态环境建设的特色之路。 温州在长远的生态环境建设中,首先是要编制建设规划和 “十二五 ”环境保 护规划。而这个规划必须吻合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主旨,即长江三 角洲地区要在 2020 年提前实现生态文明的现代化,温州作为长三角的一员,高 楼大厦不足为奇,绿色、生态才是真正意义的现代化。 其次是要创新思维,树立生态成本关、环境大局观和绿色政绩观。温州人 善于变通也勇于先行, 2009年底哥本哈根会议迎来 “低碳时代 ”,而在此之前的 2008年 11月,温州就筹资 1600万元申请成立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暨碳汇 造林项目。这是浙江省第一个以增加碳汇、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

13、公益性基金 专项,也是全国第一个地级市的基金专项。同时,温州还可以发挥灵活的市场 机制,通过推进资源市场化改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探索建立生态环境 公益基金等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生态环保建设领域。 再者是合理利用,温州具备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条件,尤其是生态资源。 市林业局局长徐顺东说,温州的森林覆盖率在浙江省内能排上前五,森林规划 总面积达到 590 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接近 60%。依托生态环境资源,可 以将生态优势福泽百姓。 只有利用率的提高让百姓获利,生态环境的建设才具备更多民意基础。 同时要着眼未来,不拘泥于眼前的投入产出比。文成县委书记吴开锋认 为,生态环境从一时一地去看,并不能显现其巨大的价值,但是,生态是 “聚宝 盆”,今天的涵养、修复,注定会在今后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还要发挥好各级党委、政府的主体作用,让政绩融在 清水中,把丰碑刻在青山上。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夏凤毅说,在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政府要了解温州整个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