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农药学考试重点_第1页
浙江大学农药学考试重点_第2页
浙江大学农药学考试重点_第3页
浙江大学农药学考试重点_第4页
浙江大学农药学考试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农药学复习绪 论一、化学保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防治水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防治方法:由原始简陋到现代化; 防治效果:低效 高效 超高效; 对人畜毒性:高毒(剧毒) 低毒或无毒; 对环境影响:严重、轻微或无污染。作物保护主要方法 农业技术防治:杀灭害虫;清除病源;消灭杂草 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 产生“3”问题;使用不当,会发生药害。 二、农药发展应用概况三、国内外农药生产和使用概况我国农药生产存在差距 产品数量少; 品种老化,结构不合理; 高效和超高效品种不多; 高毒高残留品种多; 加工制剂种类单一; 施药器械与施药技术落后。四,农药今后发展趋势 总目标“绿色”“环保”“与环境相容(

2、友好)”符合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要求。 目标要求 靶标新颖; 选择性高; 有适当持效期; 易降解; 不易产生抗药性; 使用简便。 研发方向和途径第一章 第一节 农药的定义与分类 第二节 农药的毒力与药效 第三节 农药对农作物的影 响 第四节 农药的毒性 第五节 农药科学使用基本 原则第一节 农药的定义与分类一、农药的定义农药的定义 根据农药管理条例,目前我国所称的农药让要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它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它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二、农药的分类根据原料来源分类 无机农药: 植物性农药

3、: 微生物农药: 有机合成农药:根据作用对象分类 杀虫剂:用来防治有害昆虫的化学物质。 杀菌剂:用来防治植物病原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除草剂:用以防除农田杂草的化学物质。 杀螨剂:用来防治蛛形纲中有害种类的化学物质。 杀鼠剂:用来防治害鼠的化学物质。 杀线虫剂:用来防治植物病原线虫的化学物质。 植物生长调节剂:用来促进或抑制农林作物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 杀软体动物剂:用来防治有害软体动物的化学物质。根据作用方式分类(杀虫剂) 触杀剂; 胃毒剂; 内吸剂; 熏蒸剂;拒食剂;引诱剂;不育剂;昆虫生长调节剂。根据作用方式分类(杀菌剂) 保护剂; 治疗剂根据作用方式分类(除草剂) 选择性除草剂; 灭生性

4、除草剂:第二节农药的毒力与药效一、农药的毒力毒力是指药剂本身对不同生物发生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一般是在相对严格控制的条件下,用精密测试方法,及采取标准化饲养的试虫或菌种及杂草而给予药剂的一个量度,作为评价或比较标准。二、农药毒力测定 农药毒力单位 致死中量( LD50 ) 致死中浓度( LC50 ) 抑制中量( ED50 ) 抑制中浓度( EC50 )三、农药的药效 杀虫剂; 杀菌剂; 除草剂四、农药药效计算 杀虫剂; 杀菌剂; 除草剂 第三节 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一、农药对作物的药害 农药的性质 植物的种类和生育阶段、 生理状态 环境条件 植物药害的症状A. 急性药害急性药害在喷药后短期内即

5、可产生,甚至在喷药数小时后即可显现。症状一般是叶面产生各种斑点、穿孔,甚至灼焦枯萎、黄化、落叶等。果实上的药害主要是产生种种斑点或锈斑,影响果品的品质。B. 慢性药害慢性药害出现较慢,常要经过较长时间或多次施药后才能出现。症状一般为叶片增厚、硬化发脆,容易穿孔破裂;叶片、果实畸形;植株矮化;根部肥大粗短等等。药害有时还会表现为使产品有不良气味,品质降低。二、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刺激作用 第四节 农药的毒性一、毒性的定义将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害作用称为毒性。测试农药的毒性主要用大白鼠来进行。农药可以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进入高等动物体内而引致中毒。二、毒性的分类 急性毒性一些毒性较大的农药如经误食或

6、皮肤接触及呼吸道进入体内,在短期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如头昏、恶心、呕吐、抽搐痉挛、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等。若不及时抢救,即有生命危险。 亚急性毒性亚急性中毒者多有长期连续接触一定剂量农药的过程。中毒症状的表现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 , 但最后表现往往与急性中毒类似 , 有时也可引起局部病理变化。 慢性毒性有的农药虽然急性毒性不高 , 但性质较稳定 , 使用后不易分解消失 , 污染了环境及食物。少量长期被人、畜摄食后 , 在体内积累 , 引起内脏机能受损 , 阻碍正常生理代谢过程。第五节 农药科学使用基本原则 一、根据有害生物的特性合理选用农药 二、农药禀性的充分发挥和利用 三、利用农药的选

7、择性 四、影响农药效果的环境因素 五、农药的安全使用第二章 第一节 农药分散度与药剂 性能的关系 第二节 农药助剂 第三节 主要农药剂型 第四节 农药的施用方法第一节 农药分散度与药剂性能的关系一、 药剂的分散体系与分散度概念 二、分散度对药剂应用性能的影响 不同分散度沉积 用药量与残效关系 三 原药、农药剂型、农药制剂第二节 农药助剂一、助剂种类概况 农药助剂(adjuvants) 农药制剂加工或使用中,用于改善药剂理化性质的辅助物质,这又称为农药辅助剂。助剂本身基本并无生物活性,但是能增强防治效果。农药品种繁多,理化性质各异,剂型加工要求也不同,因此需用的助剂也不同。 填料 润湿剂 乳化剂

8、 溶剂 分散剂 粘着剂 稳定剂 增效剂二、表面活性剂的作用、种类与应用 结构 表面活性物质在液面上的单分子层 HLB 亲水亲油平衡值( Hydrophile-Lipophile Balance) 表面活性剂的亲油、亲水性的强弱通常用 HLB 值来表示,该值愈小,亲油性愈强;该值愈大,亲水性愈强。 表面张力来源 阴离子型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混合型 天然物表面活性剂 含有大量皂素的植物; 亚硫酸纸浆废液; 动物废料的水解物三、表面活性剂在农药加工与使用中的应用 乳化剂在乳油加工中的应用 润湿剂在可湿性粉剂中应用 湿展性第三节 主要农药剂型一、原药的理化性质与剂型二、粉剂三、粒剂粒剂种类与粒径 粒

9、种类 筛 目(号数) 粒径( m ) 大粒剂 5000 9000 颗粒剂 10 48 1680 297 微粒剂 48 200 297 74 四、可湿性粉剂 五、可溶性粉剂 六、浓悬浮剂及胶体剂 七、乳油 八、种衣剂 九、油剂 十、缓释剂 十一、烟剂 第四节农药的施用方法一、喷雾法二、喷粉法三、其它施药方法四、农药混合使用及增效剂 共毒系数的计算 增效剂第三章 第一节 杀虫剂的穿透与昆 虫体内的分布 第二节 第三节 有机磷杀虫剂 第四节 氨基甲酸酯类 第五节 拟除虫菊酯类 第六节 沙蚕毒素类杀虫剂 第七节 杀螨剂与使用技术 第八节 熏蒸杀虫剂 第九节 生长发育抑制剂 第十节 杀虫剂的科学使用第一

10、节杀虫剂的穿透与昆虫体内的分布一、杀虫剂进入体内的途径 从口腔进入 从体壁进入 从气门进入二、杀虫剂的穿透 穿透昆虫体壁与穿透学说 垂直移动学说 水平(侧向)移动学说 穿透消化道 穿透神经膜 三、杀虫剂在昆虫体内的分布 体壁结构与成分 影响药剂在表皮穿透因素1)农药极性2)农药分子离解程度 农药的极性 农药分子离解与穿透关系 农药从体壁上进入的其它部位:节间膜;足基部;翅基部;触角基部 体壁上着药点与毒力关系第二节二)神经毒剂毒理 昆虫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 神经冲动传递机制;物理传递化学传递 各类神经毒剂作用机制 抑制 ACHE 活性(有机磷、氨基甲酸酯); 抑制 ACHR 活性(沙蚕毒素和氯

11、化烟碱类); 抑制轴状突神经传递(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 其它神经毒剂:干扰 GABA 传递(阿维菌素、锐特等)。 三)杀虫剂抑制呼吸作用机制1 呼吸作用过程2 呼吸抑制剂 作用机制 砷酸盐 氟乙酸及其盐类 鱼藤酮 氰酸及其盐 二硝基苯酚类第三节有机磷杀虫剂一、历史二、通性 原药为油状,不溶于水,碱性中易分解; 药效高,作用方式多样; 在动植物体内易降解; 残效期因品种而异; 作用靶标为 ACHE 。 三、分类 磷酸酯类如 DDVP ,磷胺和久效磷等。 膦酸酯类 如敌百虫。 硫代磷酸酯类如一硫代的:辛硫磷、甲基对硫磷和二硫代:乐果和马拉硫磷。 硫代磷酰胺如甲胺磷、乙酰甲胺磷、水胺硫磷和甲基异柳

12、磷。四、常用品种及使用技术 敌百虫和 DDVP 对硫磷和甲基对硫磷 乐果与氧化乐果 甲胺磷和乙酰甲胺磷 辛硫磷(倍腈磷) 地亚农(二嗪农) 毒死蜱(乐斯本) 马拉硫磷(马拉松) 喹硫磷(爱卡士) 氯唑磷(米乐尔) 灭线磷(益舒宝) 甲基异柳磷 第四节氨基甲酸酯类一、历史二、通性 结构式: 对飞虱、叶蝉、蓟马高效,对螨类和介虫无效,杀虫谱不同品种差异大和不如有机磷; 多数品种有较好内吸作用; 对人畜毒性较低,但对蜜蜂毒性较高; 与有机磷混用一般无增效作用; 增效磷和芝麻素有增效作用。三、代表品种四、氯化烟碱类主要有: 吡虫啉( P95 )、噻虫嗪( thiamethoxam ,结构与吡虫啉相似,

13、杀虫谱和防效高)和吡虫清( P96 )。第五节拟除虫菊酯类一、发展历史二、通性 高效; 作用方式多样; 杀虫谱广,多数品种对螨无效,对天敌毒性高; 活性高,用量低; 持效期长; 较抗雨水冲刷; 害虫易产生抗药性; 对鱼和水生生物高毒。 代表品种第六节沙蚕毒素类杀虫剂一、历史 二、通性 结构; 一般具触杀、胃毒、内吸和拒食作用; 选择性强,对鳞翅目效高,对叶蝉、飞虱、稻瘿蚊和蓟马差; 持效期长; 靶标是 ACHR 。第七节杀螨剂与使用技术一、杀螨剂特点要求 能杀幼(若)螨、成螨外,也能杀卵; 性质稳定,残效期长; 能与多种杀虫剂混用; 对作物、螨类天敌安全; 兼杀虫。 三、常用杀螨剂 螨克(双甲

14、脒 mitae ) 苯丁锡(托尔克 torque ) 噻螨酮(尼索朗 hexythiazox ) 四螨酮(阿波罗 _apollo ) 三氯杀螨醇 (dicofol) 克螨特 (propargite)第八节熏蒸杀虫剂一、影响熏蒸效果的因子 药剂的物理化学性质 熏蒸物体的性质 温度和湿度 昆虫种类及不同发育阶段二、 常用的重要熏蒸剂 磷化铝 氯化苦 溴甲烷 硫酰氟第九节生长发育抑制剂一、特点 活性高; 选择性强; 作用缓慢; 主要抑制昆虫生长发育。二、常用品种使用技术 灭幼脲 3 号和 1 号 氟虫脲(卡死克) 定虫隆(抑太保、氟啶脲) 噻嗪酮(扑虱灵、优乐得) 抑食肼(虫死净) 米螨(虫酰肼)

15、溴虫腈(除尽) 氟虫腈(锐劲特、威灵) 阿维菌素(害极灭、齐螨素、杀虫丁、爱福丁)第十节 杀虫剂的科学使用一、田间毒理学是科学使用杀虫剂的理论基础 温度和湿度对杀虫剂药效的影响 光对杀虫剂药效的影响 营养因素对杀虫剂的药效影响 害虫种群结构和消长动态对杀虫剂药效的影响 杀虫剂对害虫天敌的影响二、 杀虫剂的科学使用 了解杀虫剂的特性,根据防治对象确定选用何种杀虫剂 做好害虫的预测预报工作,适时施药 合理确定用药浓度和用药量 选用适宜的药剂,注意施药方法 杀虫剂的合理轮用和混用第四章 前言 第一节 植物病害化学防治 第二节 杀菌剂的作用方式 和机制 第三节 杀菌剂的应用 第四节 保护性杀菌剂 第五

16、节 杀线虫剂前言 一、杀菌剂的含义1 、定义2 、内涵定义 杀菌剂:用于防治植物病害的化学农药,通称为杀菌剂。内涵1 、直接把病菌杀死,2 、抑制病原菌生长或使病菌孢子不能萌发,菌丝停止生长;3 、有的却对菌无毒性作用,而是改变病菌的致病过程或通过调节植物代谢诱导(提高)植物抗病能力。二、近三十年来植物病害防治上的重大变化 第一节 植物病害化学防治 一、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策略 二、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原理1 、化学保护含义化学保护是指病原菌侵入寄主植物之前用药把病菌杀死或阻止其侵入,使植物避免受害而得到保护。要达到化学保护有两个途径:1 )在接种体来源施药2 )在可能被侵染的植物表面或农产品表面施药

17、2 、化学治疗植物被侵染发病后也可以用化学药剂控制病害的发展,这种方法称为化学治疗。1 )局部(外部)化学治疗2 )表面化学治疗3 内部化学治疗3 、化学免疫一种生物固有的周体抗病能力,这种抗病性是可以遗传的。化学免疫是利用化学物质使植物产生这种抗病性。有人把高水平的抗病性称为免疫性,而新的观点认为:植物抗病性的出现,是由于植物细胞内潜在的抗性基因的表达结果。第二节 杀菌剂的作用方式和机制 一、杀菌剂的作用方式1 、杀菌作用2 、抑菌作用3 、影响植物的代谢1 )对菌体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影响2 )对菌体内能量生成的影响3 )对代谢物质合成及其功能的影响 杀菌剂对菌体核酸合成和功能的影响 杀菌剂对

18、蛋白质合成和功能的影响 二、杀菌剂的作用机理 1 、对菌体细胞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2 、对菌体内能量生成的影响 3 、对代谢物质的生物合成及其功能的影响 第三节 杀菌剂的应用 第四节 杀菌剂种类保护性杀菌剂 1 、铜制剂 波尔多液 ( Bordeaux mixture ) 2 、以硫磺为主的无机硫杀菌剂 1 硫磺 ( Sulphur ) 2. 石硫合剂 ( Lime Sulphur ) 3 、有机硫杀菌剂 代森锰锌 福美双 4 、有机砷杀菌剂 5 、芳烃类、取代苯类 百菌清 (chlorothalonil , Bravo , Daconil , Dacotech) 6 、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

19、内吸性杀菌剂一)有机磷类杀菌剂主要有三类二)我国常用的苯并咪唑类和托布津类杀菌剂品种: 多菌灵、噻菌灵、甲基托布津 三)羧酰替苯胺类 这类药剂又名为恶噻英类,是最早出现的内吸性杀菌剂。主要品种有萎莠灵和氧化萎莠灵 四)甾醇抑制剂的特点: 1) 有强的向顶性传导活性和明显的薰蒸作用 2) 杀菌谱广,除鞭毛菌和病毒外,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都有一定效果 3) 高效、使用量低,大田用药量只为传统保护性杀菌剂的 10% ,果树上使用量为传统保护剂的 1% ,水果贮藏防腐如抑霉力用量为每吨用有效成分 2 -4 克 4) 药效期长,一般为 3-6 周 5) 一些品种如粉锈宁等对双子叶作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0、 代表品种:抑霉力、咪唑霉、粉锈宁和速保利 五)苯基酰胺类特点: 1 具有双向传导作用,以向顶性输导为主 2 水溶性大,可达 7400mg/L ,对鞭毛菌引致的病害有特效 3 可作土壤处理、种子处理和叶丛喷雾 4 药效高、持效期长 代表品种:甲霜灵、杀毒矾 六)氨基甲酸酯类代表品种:胺乙威、胺丙威和乙霉威 七)异恶唑类代表品种:恶霉灵 八)取代脲类代表品种:克绝第五节 杀线虫剂 杀线剂的种类: 卤化烃类:溴甲烷 硫代异氰酸甲酯类:威百亩、必速灭 有机磷酸酯类:克线磷、灭线磷、米乐尔 氨基甲酸酯类:涕灭威、克百威 第五章 除草剂 第一节 选择杀草原理 第二节 除草剂吸收输运转 第三节 影响药效与

21、引起药 害的环境因素 第四节 除草剂的使用方法 第五节 除草剂常用类型及 其品种一, 概述二,除草剂分类方法一)作用方式灭生性除草剂选择性除草剂二)传导能力1 ,触杀型例如:敌稗、果尔、克无踪、恶草灵、敌草隆等。2 ,内吸型三)使用方法1 ,茎叶处理剂2 ,土壤处理剂第一节 选择杀草原理 一)除草剂安全使用重要性二)选择杀草原理1 ,生理选择如豆科威对黄瓜和南瓜不同毒性;菜豆与甘蔗对 2 , 4 D 吸收与传导的差异。2 ,生物化学选择生物化学反应产生两种结果: 1 )活化作用; 2 )钝化作用。 活化作用 (165)例如 2 , 4 D 丁酸 2 , 4 D ;2 )钝化作用( 1 )水解反

22、应 (P166)( 2 )脱卤反应 (P166)( 3 )氧化反应( 4 )轭合作用3 ,形态选择如 2 , 4 D 对阔叶杂草高效是重要原因之一。4 “ 位差 ” 选择如克无踪和草甘膦在果园除草;五氯酚钠防除水稻移植田杂草等。5 , “ 时差 ” 选择如克无踪用于免耕法。6 ,其他选择第二节除草剂吸收输运转 1 ,进入杂草体内途径 2 ,除草剂在体内的输导3 ,杀草机制除草剂杀草本质:破坏或干扰杂草生命活动中的正常生理生化过程。1 ,抑制光合作用 1 )光合作用的意义( 1 )光合作用是一切绿色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2 )为人类和动物提供丰富的食物;( 3 )是地球上进行 “ C ” 的循

23、环链。 2 )光合作用的过程( 1 )光反应:水的光解;光能转为化学能。( 2 )暗反应: CO 2 固定和还原成糖。 3 )抑制光合作用机制( 1 )钝化电子受体作用部位主要在:水光解后氧的释放;PS 反应中心后第 1 和 2 个受体。( 2 )光合磷酸化解偶联反应光合磷酸化是一种偶联反应,结果生成 ATP 。光合磷酸化偶联反应有二种:环式光合磷酸化偶联反应;非环式光合磷酸化偶联反应。( 3 )取代光合作用中重要电子受体2 ,破坏呼吸作用1 )呼吸作用意义2 )呼吸作用机制3 )抑制呼吸作用机制( 1 )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反应( 2 )取代呼吸链中重要物质3 抑制植物的饿生物合成( 2 )抑制

24、氨基酸合成( 5 )干扰核酸和蛋白质代谢( 6 )抑制脂类合成4 干扰破坏体内生长素浓度平衡5 其他作用第三节影响药效与引起药害的环境因素 土壤因素: 气象因素的影响: 第四节 除草剂的使用方法 1 ,土壤处理剂如:氟乐灵、禾大壮、赛松、灭草猛、燕麦畏、丁草胺等。 按处理时期分:播前土壤处理、 播后苗前土壤处理、苗后土壤处理2 ,茎叶处理剂例如:草甘膦、敌稗、克无踪、拿捕净和茅草枯等。 按农田作业时期分:播前茎叶处理、生育期茎时处理 第五节 除草剂常用类型及其品种 (一般了解)1 ,苯氧羧酸类2 ,芳氧基苯氧丙酸类 (P181)4 ,二硝基苯胺类 5,三氮苯类1 )分类( 1 ) “ 津 ”

25、系列;( 2 ) “ 净 ” 系列;( 3 ) “ 通 ” 系列。7 ,酰胺类6 ,取代脲类 7 ,二苯醚类 8 ,环状亚胺类9 ,磺酰脲类10 ,氨基甲酸酯类 11 ,有机磷类 12 ,其他类第六章杀鼠剂 第六章 杀鼠剂 第一节 杀鼠剂的分类 第二节 杀鼠剂的使用 第三节 常用的杀鼠剂第六章 杀鼠剂 第一节 杀鼠剂的分类 杀鼠剂按作用速度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类 急性杀鼠剂 慢性杀鼠剂 第二节 杀鼠剂的使用 一 毒饵 二 毒粉: 三 毒水: 四 毒糊 五 蜡状毒饵 第三节 常用的杀鼠剂 磷化锌、毒死磷、鼠甘伏、敌鼠、大隆 ( 溴鼠隆、杀鼠隆 ) 第七章 第一节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 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26、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 主要作用 第三节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 使用 第四节 植物生长调节剂常 用品种第一节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概念和分类 概念 :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仿照植物激素的化学结构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类 按其生理效应来划分为以下几类 : 生长素类 : 代表物有萘乙酸、防落素、增产灵和复硝铵(多效丰产灵)等。 赤霉素类 : GA3 细胞分裂素类 : 如激动素、玉米素、苄基嘌呤( 6 BA )、 Zip 和 PBA 等。 乙烯类 : 脱落酸类 : 脱落酸( ABA )以前称为休眠素或脱落素。 植物生长抑制物质 : 代表品种有矮壮素( CCC )、比久( B9 )、缩节

27、胺(调节啶)、多效唑( PP333 )等。 第二节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主要作用 特点 :只要使用很低的浓度 , 就能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起调节作用。 按作用方式分类:生长促进剂:如促进生长、生根用的萘乙酸 , 打破休眠用的赤霉素 , 防止衰老用的 6- 苄基氨基嘌呤素 ;生长抑制剂:如防止棉花 , 小麦疯长的矮壮素 , 防止大蒜、 洋葱发芽的青鲜素等。 第三节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 一、使用方法 二、植物对生长调节剂的吸收和运转(一)植物对生长调节剂的吸收途径(二)生长调节剂进入植物体后的运转(三)影响植物生长调节剂作用的因素 1. 环境条件 : (1) 温度 (2) 湿度 (3) 光照 2

28、. 栽培措施 3. 植物生长发育状况 4. 使用时期 5. 使用浓度 6. 使用方法 第四节 植物生长调节剂常用品种 一 . 乙烯利 (一试灵 , ethephon, Ethrel ) 二 . 比久 (丁酰肼 , daminogide, B9 ) 三 . 助壮素 (甲哌啶 , mepiquat chloride, Pix ) 四 . 多效唑 ( paclobutrazol, Bonzi ) 五 . 芸苔素内酯 (油菜素内酯 , brassinolide, JRDC-694 ) 六 . 赤霉素 (九二 0, gibberellic acid, Regulex ) 七 . 吲哚丁酸 (生根素 ,

29、indoiebutyric acid, Seradix ) 八 . 萘乙酸( -naphthaleneacetic acid, NAA ) 九 . 氟节胺 (抑芽敏 , flumetralin, Prime ) 十 . 矮壮素 (三西 , chlormeguat, Cycocel )十一 . 赛苯隆 (脱叶灵 , thidiazuron, Dropp 第八章 抗药性 第一节 害虫的抗药性 第二节 植物病原抗药性 第三节 杂草对除草剂抗性 的现状第八章 第一节 害虫的抗药性 一 害虫抗药性的概念( 一 ) 害虫抗药性发展概况 1 历史 2 害虫抗药性的特点:害虫几乎对所有合成化学农药都会产生抗药

30、性害虫抗药性是全球现象,抗性形成有区域性害虫对新的取代药剂的抗性有加快的趋势双翅目、鳞翅目昆虫产生抗药性虫种类多于卫生害虫 ( 二 ) 害虫抗药性的概念抗药性 :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自然耐药性 :是指一种昆虫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药剂产生不同的耐药力交互抗性 :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或类似化学结构,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负交互抗性 :昆虫的一个品系对一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后,反而对另一种未用过的药剂变得更加敏感的现象多抗性 :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存在多

31、种不同的抗性基因或等位基因,能对几种或几类药剂都产生抗性 二、害虫抗药性的形成与机理一 ) 害虫抗药性的形成学说:(一般了解)1 选择学说 :生物体内就存在少数具有抗性的个体,从敏感品系到抗性品系,只是药剂选择作用的结果2 诱导学说 :认为是诱发突变产生了抗性,认为生物群体内不存在具有抗性基因个体,而是在药剂的诱导下,最后发生突变,形成抗性品系3 基因重复学说 :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学说,它与一般的选择学说不同,虽然它承认本来就有抗性基因的存在,但它认为某些因子引起基因重复,即一个抗性基因拷贝为多个抗性基因 染色体重组学说 :因染色体易位和倒位产生改变的酶或蛋白质,引起抗性的进化影响抗性发展的因

32、子( 二 ) 昆虫抗药性的机理1 代谢作用的增强1) 昆虫体内的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系及其代谢(1) ,氧化代谢作用参与氧化代谢最重要最普通的酶系是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 microsome mixed-function oxidases, 简写为 MFO ,又称 P450 。动物、昆虫和植物体内都有这种酶,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多与该酶有关。(2) ,水解代谢作用1 )磷酸酯水解酶水解作用; 2 )羧酸酯水解酶; 3 )酰胺水解酶;( 3 )昆虫体内谷胱甘肽 -S- 转移酶及其代谢( 4 ),硝基还原作用2 ) 昆虫靶标部位对杀虫剂敏感性降低( 1 )乙酰胆碱酯酶 ( 2 )神经钠通道 ( 3) 其他

33、靶标部位3 )穿透速率的降低2 行为抗性 三 害虫抗药性遗传 四 害虫抗药性治理一 ) 害虫抗药性治理的基本原则和策略1 害虫抗药性治理的基本原则 1) 尽可能将目标害虫种群的抗性基因频率控制在最低水平, 以利于防止或延缓抗药性的形成和发展2) 选择最佳的药剂配套使用方案3) 选择每种药剂的最佳使用时间和方法,严格控制使用次数4) 实行综合防治5) 尽可能减少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避免破坏生态平衡而造成害虫的再猖獗2 害虫抗药性治理的策略1) 适度治理 :限制药剂的使用,降低总的选择压力,而不用药阶段,充分利用种群中抗性个体适合度低的有利条件,促使敏感个体的繁殖快于抗性个体,以降低整个种群的抗性

34、基因频率,阻止或延缓抗性的发展2) 饱和治理 当抗性基因为隐性时,通过选择足以杀死抗性杂合子的高剂量,并有敏感种群迁入起稀释作用, 使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保持在低的水平,以降低抗性发展速率3) 多种攻击治理 当采用不同化学类型的杀虫剂交替使用时,如果它们作用于一个作用部位,无交互抗性,而且其中任何一个药剂的选择压力低于抗性发展所需的选择压力时,那就可以通过多种部位的攻击来达到延缓抗性的目的二 ) 抗性监测在抗性治理中的作用三 ) 抗性治理的基础研究四 ) 害虫抗性治理中的化学防治技术1 农药交替轮换使用2 农药的限制使用3 农药混用 增效剂的使用 第二节 植物病原抗药性 概念 植物病原物抗药性:

35、指本来对农药敏感的野生型植物病原物个体或群体,由于遗传变异而对药剂出现敏感性下降的现象 抗药性的涵义:1 病原物遗传物质发生变化,抗药性状可以稳定遗传2 抗药性、突变体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合度,即与敏感野生群体具有生存竞争力,如越冬、越夏、生长和致病力等有较高的适合度 一 病原物抗性发生原理 二 病原物抗药性发生机制一 ) 遗传机制二 ) 生化机制 三 病原物抗药性监测 生测法: 生化测定法: 分子生物学测定法: 四 影响病原物抗药群体形成的因素 1 病原群体中潜在的抗药性基因 2 抗药性遗传特征 3 药剂作用机制 4 适合度 5 病害循环 6 农业栽培措施和气候条件 五 病原物抗药性的治理 一

36、) 抗药性治理策略及其要点 1 基本原则: 1) 使用易发生抗药性的农药时,应考虑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尽可能降低药剂对病原物的选择压力 2) 考虑所有与抗药性发生的相关因子 3) 在田间出现实际抗药性导致防效下降以前,及早采用抗药性治理策略。 2 技术要点 1) 了解农药的作用机制和病原物产生抗药性机制 2) 药剂推广应用之前,早期评估目标生物产生抗药性的潜在危险 3) 建立每一防治对象的敏感性基线才监测方法 4) 建立药剂、寄主和寄生物间相互作用的参数 5) 实施药剂应用期间的抗药性监测 3 管理要点 1) 完善农药推荐使用方法 2) 符合综合防治策略 3) 达到生产上可行 4) 为生产、销售

37、部门和用户所接受 5) 相同杀菌剂生产厂家和推销部门之间相互协调 6) 治理策略在实践中进行自身完善和补充 二 ) 抗药性治理的短期策略 1) 建立重要防治对象对常用药剂的敏感性基线,建立有关技术资料数据库 2) 测量或检测重要病害对常用药剂抗药性发生的趋势 3) 监测主要病菌对骨干药剂抗 性发生动态,建立抗药性病原群体流行测报系统 4) 研究还未发现抗药性的病原物 - 药剂组合产生抗药性的潜在危险,及早采取合理用药措施 5) 合理用药,防止抗药性发生或延缓抗药群体的形成 6) 加强对杀菌剂生产、混配、销售的管理,防止盲目生产、乱混乱配、乱售乱用 三 ) 抗药性治理的长期策略 1) 在确保传统

38、的保护性杀菌剂有一定量的生产和应用的同时,根据植物与病原物之间的生理生化差异开发和生产不同类型的安全、高效、专化性杀菌剂,贮备较多的有效药剂品种。 2) 开发具有负交互抗性的杀菌剂是治理抗药性的一种有效途径。 3) 在了解杀菌剂的生物活性、毒理和抗药性发生状况及其机理的基础上,研制混配药剂,选用科学的混剂配方 4) 根据抗药病原物的生物学、遗传学和流行学理论,在病害防治中采用综合防治措施 5) 在抗药性治理策略实施过程中,及时总结评估,对策略不断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建立有实用价值的病原物抗药性治理策略模型 四 ) 抗药性治理策略实施要点第三节 杂草对除草剂抗性的现状 概念 抗性杂草生物型:指

39、在一个杂草种群中天然存在的有遗传能力的某些杂草生物型 交互抗性:指一个杂草生物型由于存在单个抗性机理而对两种以上的杂草产生抗性。 多抗性:指抗性杂草生物型具有生物型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抗性机理 一 杂草对除草剂抗性发展简史 二、杂草抗药性的形成与机理 一 ) 杂草对除草剂抗性的形成 选择学说:即在除草剂的选择压力下,自然群体中一些耐药性个体或具有抗药性的遗传变异类型被保留,并繁殖而逐步发展成抗性的群体。 诱导学说:即由于除草剂的诱导作用,使杂草体内基因发生突变或基因表达发生改变,从而提高了对除草剂解毒能力或使除草剂与作用点的亲和能力下降,而产生抗药性的突变 杂草抗药性的机理 1 除草剂作用

40、位点的改变2 对除草剂解毒能力的提高1) 氧化代谢 :2) 轭合作用3) 其他解毒代谢作用 屏蔽作用或隔离作用 三 杂草抗药性的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的措施: 一 ) 交替轮换使用 基本原理:在一个地区使用某一种或某一类除草剂时,由于除草剂的选择作用,该地杂草群体中抗药性杂草生物型的比例会逐渐上升,当交替轮换使用另一种除草剂时,利用抗药性杂草生物型的适合度通常低于敏感杂草生物型的不利因素,可使群体中稍有上升的抗性杂草生物型恢复到用药以前的水平 二 ) 混用 除草剂混用的关键:首先要避免使用具有交互抗性的除草剂进行混用,尤其是作用位点相同的除草剂间会具有交互抗性应避免混用。其次除草剂混用具有产生多抗

41、性的风险 三 ) 限制使用 限制使用主要是对用药量采用限制,即在阈值水平上最佳使用除草剂。弟九章 生物测定一 农药生物测定意义二 农药生物测定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三 室内毒力测定方法杀虫剂(触杀、胃毒、熏蒸、内吸、拒食。)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四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基本要求影响药效的因素田间试验方法(杀虫剂、杀菌、除草剂)第十章 农药环境毒理学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农药的环境行为与 残留毒性 第三节 农药对害虫群落的 影响及对非靶标生 物的毒性 第四节 农药的安全性评价 第五节 农药残留毒性的控 制第一节 绪论 学习本章的目的: 第一,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去了解农药的应用价值。必须知悉在农业生产过程

42、中施用农药保护作物获取丰产有其正面效益,但使用不当,不但发生药害,引起人畜中毒,更会污染环境,损坏人类生存的生活质量的负面效应。 第二,通过知识的积累,探索如何科学地、合理地使用农药,既能发挥农药的积极作用,又能避免或消除它的消极作用。 一、农药的残留毒性问题 目前人们较多重视的是农药的 “ 三致性 ” ,即致畸性、致癌性和致突变性。 致畸试验是基于胚胎、胎儿对化学毒物往往比成年动物更敏感,对成年动物不呈毒性的一定剂量农药,可在母体内对受精卵、胚胎、胎儿发生致毒作用。 致突变性是指引起生物遗传物质性状的改变,即细胞染色体上基因发生变化,引起突变的化学物质称为突变源。 化合物致癌性与致突变性之间

43、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它们的活性形式都是形成亲电子(或缺电子的)反应物。 二、 “ 农药环境毒理 ” 与 “ 农药生态毒理 ” 三、深入开展农药生态毒理研究在农药安全、合理使用上的意义 ( 1 )研究污染物在物理环境中的释放、分布行为及其与物理、化学环境的相互作用; ( 2 )研究污染物进入生物学环境及其变化情况; ( 3 )污染物在生态系中各种条件下有毒效应的定性、定量研究。农药生态毒理学的最终研究目的是建立起既能防止农药对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组成成分的有害效应,又能使人类在生物圈中得到最佳的生存条件。深入开展该学科研究具重大意义。第二节 农药的环境行为与残留毒性 一、农药的污染一为施药后对作物(

44、或食品)直接污染;二来自作物从污染物中对农药的吸收;三是通过食物链与生物富集。 (一)农田施药后药剂对作物的直接污染 (二)作物对污染环境中农药的吸收 农药在土壤中残留时间与下面因子有关: 1. 农药的化学性质 2. 农药的物理性质 3. 农药的使用情况 4. 农药的剂型 5. 土壤的类型 6.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7. 土壤酸度 8. 土壤中的金属离子 9. 土壤中的水分含量 10. 土壤的通气性 11. 气候条件 12. 土壤表层的植被情况 13. 土壤中对药剂分解有关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14. 灌水情况 (三)生物富集与食物链 生物富集与食物链是促使食品含有残留农药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生物富

45、集也称生物浓集,是指生物体从环境中能不断吸收低剂量的农药,并逐渐在其体内积累的能力。 二、农药的性质与残留 三、农药在自然环境、动物体中的残留动态 (一)对环境的污染 主要污染大气、水系和土壤。 (二)对自然界动物相的污染 1. 对水系动物的影响 2. 对禽兽的影响 3. 对食品的污染 4. 对人体的污染 四、农药在生态系统与环境中的代谢 (一)农药在自然界与生物体中的变化与残毒的关联以及最终残留物的意义变化的形式 1. 衍生 2. 异构化 3. 光化 4. 裂解 5. 轭合 (二)农药在自然环境中和动植物体内的代谢特点与残毒的关系 有机汞、有机氟、有机氯、有机磷 第三节 农药对害虫群落的影响

46、及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一 农药对有害生物群落的影响一) 害虫的再猖獗害虫再猖獗的原因天敌区系的破坏;杀虫剂残留或者是代谢物对害虫的繁殖有直接刺激作用;化学药剂改变了寄主植物的营养成分;或是上述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二) 次要害虫上升次要害虫上升是指使用某些农药后,农田生物群落中原来占次要地位的害虫,由原来的少数上升为多数,变为为害严重的害虫。三) 对杂草群落的影响 施用农药后对杂草群落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我国麦田常年用2,4D丁酯,控制了麦田的刺儿菜,但对2,4D丁酯不敏感的麦瓶草却由少到多发展起来。二 农药对陆生有益生物的影响一) 对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影响 农药对寄生性天敌昆虫的毒性随药剂品种、天敌

47、种类及其发育阶段而有相当大的差异。苦楝油对稻螟赤眼蜂成蜂的毒性很小,LC50高达7187.01mg/L,多菌灵的毒性也较低,为314.76mg/L,而甲基一六0五对成蜂的LC50仅为0.0445mg/L。二) 对捕食性天敌昆虫的影响根据浸渍法测定,对七星瓢虫成虫和卵的毒性,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氯菊酯氰戊菊酯。三) 对蜘蛛和捕食性螨的影响多数微生物类农药、昆虫生长调节剂类农药对蜘蛛很安全,三氯杀螨醇、乐果、克百威、棉油皂、石硫合剂等杀伤力较小。但可以防治多种抗性害虫的锐劲特对稻田蜘蛛的杀伤作用较大,无论是单用还是混用,对蜘蛛的杀伤率均可达72.48%92.29%。四) 农药对蜜蜂的影响及防救措施1

48、农药对蜜蜂的毒性2 防治农药对蜜蜂中毒的措施1)选择合适的施药时间2)选择合适的药剂种类和施药方式3)在喷洒农药期间,养蜂场可采取将蜂群 暂时迁移或幽闭、覆盖等方式预防中毒。4)在不影响药效和不损害农作物的前提下,在农药内添加适量石炭酸、煤焦油等作驱避剂。5)发现蜜蜂农药中毒时,首先将蜂群撤离毒物区,同时清除混有毒物的饲料,并立即用1:1的糖浆和甘草水进行补充伺喂。五)农药对家蚕的影响及防救措施1 农药对家蚕的毒性 如甲基对硫磷、敌百虫、久效磷、西维因等对家蚕毒性强,对硫磷、杀螟硫磷等残毒期长,而敌敌畏、害扑危则较短,消失快。沙蚕毒素类和拟除虫菊酯类药剂对家蚕毒性很大,在许多水稻与桑树混栽区,

49、喷洒这类药剂后,往往使家蚕严重受害。2 防止家蚕农药中毒的措施1) 充分了解药剂的残留特性2) 在桑园内和附近禁止喷洒沙蚕毒素类、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3) 在桑园防治病虫害时,应选用速效、持效期短、对家蚕安全的药剂,浓度配置准确,选择无风和喷药后不会降雨的天气施药,以防药液漂移和流失。4) 家蚕农药中毒时,应立即通风换气,排除农药残留气味,并加网喂新鲜无毒桑叶,除砂隔离毒源。三、农药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一)农药对鱼、贝类的影响1.农药对水质的污染和进入鱼、贝体内的途径水体中的农药通过呼吸、食物链和体表三个途径进入鱼、贝体内。鱼的呼吸器官是表皮极薄的鳃,鳃的表面暴露在水中,使水和血液接触,获得所

50、需要的氧气,从而也就迅速吸收并富集水中的农药。鱼类的食料多为浮游生物,水中的农药易被浮游生物不断吸进体内,当鱼类吞食这些饵料时,则农药就转移到体内而产生富集。水体中的农药可直接由鱼特别是无鳞鱼的皮肤吸收进入体内。 2.农药对鱼类的毒性(1)对鱼类的急性毒性?农药对鱼类的急性毒性,通常是用致死中浓度(LC50)或忍受极限中浓度(TLm)表示的。(2)对鱼类的慢性毒性?1)抑制生长,身体变形。2)引起贫血症。3)二次中毒。 (二)农药对甲壳类动物、藻类的影响不同农药对不同藻类的毒性不一样。如对斜生栅藻(Scendesmus?obliqnus)的毒性,溴氰菊酯?氟氰菊酯?克百威?氰戊菊酯?甲基对硫磷

51、?敌稗。 (三)防止农药对水生生物中毒的措施1.污染水质的农药不能在禁止使用的地带施用。2.施用对鱼类高毒的农药时,不要使药液漂移或流入鱼塘。3.施药后剩余的药液及空药瓶或空药袋不得直接到入或丢入渠道、池塘、河流、湖泊内,必须埋入地下。4.在养鱼稻田中施药防治病虫害时,应预先加灌46cm?深的水层,药液尽量喷、撒在稻茎、叶上,减少落到稻田水体中。 四、农药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一)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1.农药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一般说来杀虫剂在推荐用量下,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影响不大,有的还使与土壤肥力有关的微生物区系集团的成分增加,有益于作物的生长。但是药剂的大量和长期施用,也会抑制或破坏土壤微生物的区系。杀菌剂和熏蒸剂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