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个辩证关系_第1页
处理好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个辩证关系_第2页
处理好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个辩证关系_第3页
处理好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个辩证关系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处理好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个辩证关系下面我们继续讨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个辩证关系。1.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我们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考虑这个问题:怎么来摆好教学的过程和结果的关系。这可以说是从实现教学目标的角度来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觉得这里面有点辩证法,提出来和大家探讨。我们过去的传统课程比较多的是重视结论,就是我这一堂课要教给学生什么,于是就落实到关于字词句篇和内容表达的结论。长此以往,就造成我们会比较关注那些确定的、有时候是抽象化的结论,认为那是重要的。但新课程倡导过程,新的对于课程的解释是引导学生在跑道上跑,非常重视过程。而小语教材基本上都是文选式教材,文选式教材有优点,但也有个问题,

2、它对教学过程的展开,它的层次,它的阶梯没有做很多的规定和设计,是需要我们教师来设计的。有的老师,就非常重视阅读过程的展开,对学生阅读进行由浅入深的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静静地读课文的多了,指导学生勾画批注的多了,带着问题边思考边阅读的多了,引导孩子在语境中学习体会词语句子表达含义的多了,带着个人感受去阅读的多了。这些,其实都是教学过程的展开,这是最让学生受惠的。那么结论还要不要呢?结论还是要的。教学有目标,有定向的目标,有确定的目标;但也有不定向、不确定的目标。我觉得,结论是在过程展开的前提下,是在孩子充分读懂文章并有了自己的感受后,水到渠成的结果。这里边有个非常好的例子,一位老师,要求学生边读

3、边批注,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让学生自己或者用一个词语或者用一个句子,概括自己的阅读感受。那篇文章是关于环保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最后孩子们的概括都指向破坏环境的问题,最后老师点了点,结论就出来了。我觉得我们要防止急于把结论告诉孩子,让孩子钻套子,或者防止把学习的结论变成干枯的仅仅让学生机械记忆的知识点。也就是说阅读教学的结论是建立在学生真切、充分、丰富的阅读感受基础上的。2.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阅读教学中的个性与共性的问题,这个关系应该怎么摆?这是一个从学习主体的角度思考的问题。现在都非常突出个性化阅读,因为它在新课改中被强调了。但是,平时个人化的阅读,和小学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不完全是一

4、回事。课堂阅读教学是在一个教学共同体中进行的,而对学生来说是学习共同体,有一定的共同教学目标,这就是阅读教学的共性目标。问题在于:我们如果仅仅强调个性化阅读,而教师在课堂上不作点拨、补充、引导,也就是不把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引导到共同的教学目标上去,那么这样的个性化阅读我觉得就有一定问题。反过来,当我们在强调或者思考要落实在一个教学共同体中的共性目标时,我觉得我们老师要有这么一根弦,要以学生个人的阅读感受作为它的前提。如果没有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个人的阅读感受,你不去重视他的阅读初感,不去触摸每个孩子在阅读中的鲜活跳动的灵魂,那么你的共性目标就是建立在沙滩上的,是没有生命的。所以我觉得,我们是在

5、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们集体共同学习探讨,最后完成共同的目标。比如教修鞋姑娘,抓住文中“吧吧吧”敲钉子的细节,让学生说自己的感受,给我很深的印象。老师的指导思想非常好,他就是强化个性化阅读。这告诉我们,个性化阅读不仅仅是一个对文本主题或写作特点的总的理解,它也可以体现在对一个词、一个句子的感受上。抓“吧吧吧”三个字,孩子们有三种读法,有点遗憾的是,我认为这三种读法有的比较合理,有的不太合理,因为他脱离了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感情和故事的情境。对此老师却没有点拨,我觉得这是小小的遗憾。老师的指导思想是引领学生通过“吧吧吧”去揣摩人物的心理,读进人物的心灵,但是这些不同的读法里边还是有区别的。所以

6、我觉得如果能再点一下,共性的目标就能达成,做到两全其美。有的老师执教一个村庄的故事,非常重视学生的感受,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孩子们回答“绿色消退了”“大气然被毁灭了”“这是无法挽回的悲剧”,这个结论其实已经呼之欲出了,但我觉得老师在这方面花的时间过多了。个性和共性关系的处理上,当共性的目标已经深入孩子的心时,我觉得就可以少花些时间,花到其他地方去。3.聚合与发散的关系。思维方面的聚合与发散,这也是当前阅读教学引起我思考的问题,是关于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方面的问题。平时教学如何避免面面俱到,避免没有重点,特别是在引导学生思维训练方面防止平面展开,没有层次地推进。我们很多老师做得很好

7、,但我认为有些课有个共同的毛病,老师跟着课文内容的思路走,没有从课文中跳出来,没有对教材做大的处理,因此他的思维是平面的。我认为有两位老师在这方面给我们启发。一位老师执教跨越百年的美丽,他的教学思路总体来说就是先集中,再发散,再集中。所谓先集中,是根据文本中“美丽”这个核心的词,抓住这个“文眼”,从课文中找出六段话,这六段话都是作者对于居里夫人的“美丽”的一种理解的表述,然后让学生读这六段话,这是聚合性的思维方式,我看他的做法是以读带感,以感促思。接下来他要求孩子们自己选择六段话中的一段,这是发散;再根据全文内容,介绍居里夫人的“美丽”,这不是又从发散走向聚合了吗?既让大家有个人化的理解,又必

8、须指向“美丽”这个文眼,所以这堂课在“收”与“放”的方面做得很好。还有老师教画杨桃一文,重点放在文中三处对话上,从“不像”,到“像”,到“像五角星”,好像文字有点简单重复,但是文章对话所用句式、标点、语气都不同,表达的含义与情感就发生了变化。她就通过这三处对话把课堂串起来了,把重点抓住了。还有就是抓住两个词语,前面一个“神情严肃”,后面一个“和颜悦色”,“收”与“放”处理得非常好,这就是“教”与“学”一体。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老师们寻找课文的切入点,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有的老师开头也想“收”,比如有一位老师教季羡林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题目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老师抓

9、得很准,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呢?这不符合中国习惯,老师抛出这个问题,问题很好,这可以说是聚合。但是我个人认为老师后面对文章的理解有点问题,引导得像是读一篇写景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看到的花是如何五颜六色,琳琅满目,繁花似锦等等,最后没有回到那个问题他们养的花不是给自己看的,是给别人看的,没有收。这样光“放”而不“收”,是因为老师对课文的理解有偏差,我认为这是教学中的一个缺陷。4.充实与空灵的关系。就是“实”和“虚”的关系,这是涉及到教学内容处理的一个问题。小学语文教学该实的必须实,字词句的教学要实,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要实,铁板钉钉,毫不含糊。这一点我们多数选手做得非常好,这是这次课堂

10、教学大赛非常成功的地方。因为儿童要夯实基础,这让他们终身受用。但是教学还要讲空灵。教学的空灵是对儿童思维和情感发展处于关键阶段的一种考量,所以,我认为有的老师在“实”的方面做得很好,要正字音(多音字的教学),辨字形,有的老师教“裸”字的时候拉进了一个“裹”;比如词义教学,教“翘首”的时候,“翘首”在文中是实义,但这个词更多的是虚义期盼、盼望,老师自己造了个句子,做了对比,这都非常“实”。我觉得阅读感受也要实,阅读感受也不能浮泛,讲空话,要表达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不同文体教学内容的“实”也不一样,这些我就不举例了。但是,有时候该实的没有实,如教种一片太阳花,这篇课文描写太阳花的美丽用了很多文字,

11、语段。但是这篇课文精彩在哪里?在“一片”,太阳花的伟大、珍贵不在一朵小花,而是成片,这样平凡才成了伟大。但是老师对课文标题中“一片”这个关键词没有抓住,而语段中间的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是对太阳花的描写的字和句的排列组合,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个词语、一个词语地排列,选择短句的句式,有非常强烈的表达作用。但是执教老师没有抓住,该实的没有实。有时候又应该化实为虚,或者化虚为实,促使充实与空灵两者的转化。我个人认为,老师引导阅读分析是实,让学生静静地默读、思考是虚;抓文本中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是实,利用文本的意义空白引导学生拓展想象是虚。比如教卖木雕的少年,这位老师处理得非常好,关于中非友谊,我认为可能是孩子认知上的空白,老师在这么短的准备时间里,组合了关于中非友谊的图片资料用多媒体展示,我发现孩子们前面有了充分感受,有了“虚”以后,他们在看图片时非常认真,神情专注,因为这些具体的图片填补了他们认知的空白,造成情感的冲击力,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