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一起考”大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考试(模拟一)历史含答案解析_第1页
湖南省“一起考”大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考试(模拟一)历史含答案解析_第2页
湖南省“一起考”大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考试(模拟一)历史含答案解析_第3页
湖南省“一起考”大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考试(模拟一)历史含答案解析_第4页
湖南省“一起考”大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考试(模拟一)历史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一起考”大联考(模拟一)历史(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传说黄帝时期有人“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用来“理日月之行,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夏朝后期诸王中,胤甲、孔甲、履癸等都是用日干为名;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千支象形,商王也多用天干的名字为代号。这说明()A.先秦时期对天文星象有一定认知 B.古代君主重视记录物候气象变迁C.中国传统纪年法的发展一脉相承 D.生肖与星座影响着古代社会生活2.《《战国策>书录》记载:“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滑然道德绝矣……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这种情况()A.打击了旧的经济政治秩序 B.导致思想文化万马齐喑C.有利于区域专业性的生产 D.催生了佛道盛行的局面3.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了改姓氏的诸多措施。对此,元初的胡三省感叹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他的感叹是基于()A.隋朝时期门阀士族的崛起 B.对理学的华夷之辨的认同C.宋末元初军阀割据的现实 D.北魏之后的民族交融史实4.下面的示意图为《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图中所标识的a、b、c应为()A.尚书省、参知政事、文教 B.台谏、参知政事、军政C.南书房、门下侍郎、军政 D.台谏、门下侍郎、司法5.明万历年间,国人记载“红毛夷”来华,“善贾,喜中国缯絮财物。往往装银钱大舶中,多者数百万,浮海外之旁属国,市汉缯絮财物以归”;因其又与日本通商,明政府担忧其与倭寇勾结为患,对其十分排斥。“红毛夷”应是当时的()A.西班牙人 B.葡萄牙人 C.荷兰人 D.英国人6.1895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折称:“从古各国角力之时,大率皆用远交近攻之道……今日中国之力,断不能兼与东西洋各国相抗”,俄国“此次为我索还辽地,虽自为东方大局计,而中国实受其益”,因此,“如俄用兵假道,供其资粮车马”。这反映出此时的清朝官僚()A.试图推行“联俄制日”外交 B.决定放弃旧的传统宗藩关系C.对列强侵华本质有清醒认识 D.对西方的态度转为主动西化7.如图老照片中的建筑物为北京的“公理战胜碑”,竖立于1918年11月;其前身为1901年竖立的“克林德碑"(克林德为1899年后的德国驻华公使)。其碑名的变迁历程反映出()A.清廷卖国求荣的实质 B.晚清综合国力的增强C.国人民族精神的成长 D.西方观念逐步中国化8.历史地图反映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生的一定的事态空间分布情况。它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环境及其空间联系提供了鲜明的概念。下列地图中箭头线路所示意的是()A.抗战时期工业和高校内迁 B.国民大革命的北伐进军方向C.解放战争时国民政府的败退 D.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发生顺序9.1950年7月13日,新中国的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抽调解放军第13兵团及其他部队共2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集中整训;后又调第9、第19兵团作为二线部队集结于津浦、陇海线附近。这一军事安排()A.目是追歼东三省残余日寇 B.背景是朝鲜半岛内战的爆发C.为三线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D.配合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0.如图是1983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的漫画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漫画自拟题目写——篇议论文。当时不少考生看不懂题意,甚至有位考生在作文中写了“一个农村的坏分子,要把公社的大坝挖穿,幸亏没有挖穿,不然就出大事”的故事。这说明当时()A.民众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B.人民公社体制依然保有活力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举步维艰 D.思想解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11.古罗马建筑继承了古希腊特色,例如大量使用柯林斯柱。罗马帝国时期,柯林斯柱的柱头被雕刻得更加精美而复杂,即便柱子在建筑中已不再起到承重的作用,但作为装饰物依然得到了保留。这一现象反映出古罗马()A.重形式而轻实用的社会习俗 B.将人文精神发展到了更高层次C.艺术风格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D.处处以自然法的原则规范社会12.7世纪至8世纪时,阿拉伯人多次向外发动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的扩张而非宗教的扩张。由于阿拉伯帝国向异教徒征收的赋税比向穆斯林征收的高,基于财政考量,阿拉伯人不强迫被征服地区的非伊斯兰教徒改变信仰。这种做法()A.反映了信仰自由的原则 B.有利于商贸交流的环境C.改变了政教合一的制度 D.激化了境内的民族矛盾13.针对哥伦布提出的航海计划,15世纪的西班牙审查委员会质疑:就算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也可以到达东方,但回程时,必然有一段航程是从地球的下面向上爬坡,帆船又怎么能爬得上来呢?当时哥伦布一时语塞,无法回答。要对这一疑问做出正确解答,需要()A.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B.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C.哥白尼的地球中心说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14.人类学家麦克法兰提出,18世纪前的英国,人口膨胀,密集群居导致大量疾病传播;从18世纪中叶起,许多疾病减少或消失,人口死亡率下降,他认为这应归功于英国人饮茶习惯的形成;饮茶还避免了大量谷物被用来酿酒的问题。这体现了()A.东方文化对酿造工业的破坏 B.茶叶推动了人口的迅速增长C.中医中药导致了医疗的革命 D.文化习俗影响着社会的发展15.19世纪中后期,美国大兴铁路建设,热门线路超需求建设,冷门支线则被垄断经营。1887年,美国国会成立了州际商务委员会,作为永久性的监督机构,裁决跨州商业投诉,再交由法院行使强制执行权。州际商务委员会的建立()A.破坏了传统的三权分立原则 B.将中央集权体制发展到高峰C.实质上是政府行政权的扩张 D.有利于美国工业革命的深入16.据如表可知,这些主张()A.构建了多元的移民文化 B.反思了殖民主义C.复原了非洲的传统文明 D.体现了民主原则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17题22分,18题18分,19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战国时期,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稷下学宫,由官府出资,招贤纳士,允许学者们“不任职而论国事”,发挥“智囊团”作用,还可招收弟子、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各派学者云集于此,围绕王霸、义利、天人、人性善恶等课题,通过期会、讲说、议论、研讨、诘难、争辩等形式切磋驳难、争辩求知。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稷下学官产生的学术著作有《孟子》《荀子》《管子》等300多部。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创办阿卡德米学园,这是西方第一所集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于一体的“学院”。他采取比较开明的管理政策,允许不同思想存在。他采用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教学,研究和教学的重点为算术、几何、天文、修辞学、逻辑学,目的是使人们的目光从现象世界转向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摘编自常凤霞《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之比较》等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术界出现了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热潮,形成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一种是以陈恭禄为代表的“近代化话语”,主张把中国近代史视为中国在西方冲击之下不断调整自身,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另一种是以李鼎声为代表的“革命话语”,认为应把中国近代史视为西方殖民势力不断入侵中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的不同,并分析这些不同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话语体系,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8.《凡尔赛和约》将德国作为一战的唯一责任方,有学者认为发动一战的罪责应由德国、奥匈帝国、英国、俄国四国承担;也有学者认为罪责应由各参战大国共同承担。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说:“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摘编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材料二1914年欧洲部分列强占有的殖民地统计表材料三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摘自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材料四德皇威廉二世曾这样阐述其“世界政策”:“德国要推行的世界政策将为商船船队和海军的发展所支持,德国的未来是在海上的,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摘编自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1)关于一战罪责争论,上述四则材料可以各自用来论证各方观点,请将对应的材料序号填人表格中,并简要说明该观点的合理性。(2)针对“谁挑起了一战”这一问题各方争论,请择其一,谈谈你的认识。(要求:立论正确,论据充分,逻辑严谨)。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学者在论及美国宪政确立过程时谈道……民主作为一种文明成果,是不可能从街头市井的吵架中诞生的。”他认为,从政治体制形成的视角来看,渐进优于突变,包容优于排外,制度演进需要长期不断学习调整的过程,“规则虽小,背后却是漫长积累的文明”。请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针对材料中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论题自拟,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足,表达清晰)

2024届高三“一起考”大联考(模拟一)历史(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传说黄帝时期有人“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用来“理日月之行,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夏朝后期诸王中,胤甲、孔甲、履癸等都是用日干为名;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千支象形,商王也多用天干的名字为代号。这说明()A.先秦时期对天文星象有一定认知 B.古代君主重视记录物候气象变迁C.中国传统纪年法的发展一脉相承 D.生肖与星座影响着古代社会生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中国人已经发明了干支纪法,这和当时人们观察天文星象、进而产生“日月之行”“阴阳之气”“四时之度”的观念有关,A项正确;材料所述仅涉及夏商君主以日干为名,未涉及古代君主“重视记录”气象变化,排除B项;仅从题干材料无法体现“一脉相承”,排除C项;“生肖与星座”不等于天干地支,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战国策>书录》记载:“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滑然道德绝矣……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这种情况()A.打击了旧的经济政治秩序 B.导致思想文化万马齐喑C.有利于区域专业性的生产 D.催生了佛道盛行的局面【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引文描述了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的现实,这一情况对旧的奴隶制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了冲击,酝酿着统一的皇权专制社会的到来,A项正确;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活跃,“百家争鸣”,排除B项;区域化的专业性生产在战国时期尚未出现,排除C项;佛道盛行的时期与本题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3.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了改姓氏的诸多措施。对此,元初的胡三省感叹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他的感叹是基于()A.隋朝时期门阀士族的崛起 B.对理学的华夷之辨的认同C.宋末元初军阀割据的现实 D.北魏之后的民族交融史实【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一部分鲜卑人改姓后的后代(即“代北之子孙”)在隋唐时期“名称扬于时”,已经没必要分辨谁是华夏谁是夷狄了,各族已经融为一体,D项正确;门阀士族的崛起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理学产生于宋代,排除B项;宋末元初军阀割据的现实与材料所述北魏的民族交融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4.下面的示意图为《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图中所标识的a、b、c应为()A.尚书省、参知政事、文教 B.台谏、参知政事、军政C.南书房、门下侍郎、军政 D.台谏、门下侍郎、司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北宋(中国)。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中央权力“因事系权”,实行“二府三司制”,分掌行政、军政、财政权,另设台谏这一监察机构,因此a是台谏机构,b是参知政事,c是负责军事的军政机构,B项正确;枢密院并非负责文教,排除A项;南书房是清朝的机构,排除C项;枢密院不是司法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5.明万历年间,国人记载“红毛夷”来华,“善贾,喜中国缯絮财物。往往装银钱大舶中,多者数百万,浮海外之旁属国,市汉缯絮财物以归”;因其又与日本通商,明政府担忧其与倭寇勾结为患,对其十分排斥。“红毛夷”应是当时的()A.西班牙人 B.葡萄牙人 C.荷兰人 D.英国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万历年间”应为16、17世纪,该国人“善贾”,航海商贸活动兴盛,与当时闭关锁国的日本保持通商关系,综合分析,可知“红毛夷”应为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C项正确;西班牙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在美洲,排除A项;葡萄牙人主要占领了中国的澳门,排除B项;英国人在1840年武力打开中国国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6.1895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折称:“从古各国角力之时,大率皆用远交近攻之道……今日中国之力,断不能兼与东西洋各国相抗”,俄国“此次为我索还辽地,虽自为东方大局计,而中国实受其益”,因此,“如俄用兵假道,供其资粮车马”。这反映出此时的清朝官僚()A.试图推行“联俄制日”外交 B.决定放弃旧传统宗藩关系C.对列强侵华本质有清醒认识 D.对西方的态度转为主动西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5年(中国)。材料所述的历史背景为《马关条约》签订后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张之洞所代表的清朝官僚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试图“以夷制夷”,借俄国的力量约束日本侵华野心,A项正确;1895年时,清政府的宗藩外交体制虽早已千疮百孔,但材料所述情况并未涉及官僚对宗藩体制的表态,排除B项;从“为东方大局计”来看,张之洞对俄国侵华本质的认识还不够清醒,C项表述失当,排除C项;洋务运动是清政府主动学习西方的开端,但限于学习器物层面,而非制度层面,本题材料未涉及向俄国学习或向日本学习,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7.如图老照片中的建筑物为北京的“公理战胜碑”,竖立于1918年11月;其前身为1901年竖立的“克林德碑"(克林德为1899年后的德国驻华公使)。其碑名的变迁历程反映出()A.清廷卖国求荣的实质 B.晚清综合国力的增强C.国人民族精神的成长 D.西方观念逐步中国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1901年竖立“克林德碑”是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后,就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杀一事做出的谢罪致歉行动,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华民族的屈辱的象征;1918年一战结束,中国赢得战胜国的身份,而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因此国人将其改名为“公理战胜碑”,表达了对胜利的喜悦和摆脱屈辱的期盼,反映出近代民族主义精神对国人的影响加深,C项正确;清廷卖国求荣的实质未分析“变迁”,仍停留在“克林德碑”的时代,排除A项;1918年中国的综合国力相较于清末并未有明显增长,碑名的改换也不是综合国力增强造成的结果,排除B项;碑名的变迁,是西方观念进一步传播的反映,“以公理战胜强权”不是中国传统观念,而属于西方宣扬的观念,不存在“逐步中国化”的说法,排除D项。故选C项。8.历史地图反映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生的一定的事态空间分布情况。它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环境及其空间联系提供了鲜明的概念。下列地图中箭头线路所示意的是()A.抗战时期工业和高校的内迁 B.国民大革命的北伐进军方向C.解放战争时国民政府的败退 D.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发生顺序【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地图中的箭头渐次指向西南的重庆和昆明等,符合抗战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工业和北方高校的内迁路线情况,A项正确;国民大革命的北伐是由南向北,与地图不符,排除B项;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自南京败退至广州临时办公,后至重庆、成都,最终至台北,排除C项;新中国的土地改革从1949至1952年底,不存在自北向南的发生顺序,排除D项。故选A项。9.1950年7月13日,新中国的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抽调解放军第13兵团及其他部队共2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集中整训;后又调第9、第19兵团作为二线部队集结于津浦、陇海线附近。这一军事安排()A.目的是追歼东三省残余日寇 B.背景是朝鲜半岛内战的爆发C.为三线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D.配合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1950年(中国)。据题干材料中的“1950年7月”和调防“东北”的史实,可以推断这是新中国对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内战的迅速反应,是为了保卫中国东北的安全和在必要时援助朝鲜人民的反侵略战争,B项正确;1950年时,东北已经没有日寇,排除A项;三线建设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C项;计划经济体制确立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0.如图是1983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的漫画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漫画自拟题目写——篇议论文。当时不少考生看不懂题意,甚至有位考生在作文中写了“一个农村的坏分子,要把公社的大坝挖穿,幸亏没有挖穿,不然就出大事”的故事。这说明当时()A.民众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B.人民公社体制依然保有活力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举步维艰 D.思想解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3年(中国)。1983年作文题中的漫画,主旨应是“毅力”“恒心”,但却被一部分考生解读为“阶级敌人破坏公社财产”,说明旧的思想束缚依然存在,并制约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这就说明八十年代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仍需加强,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1983年党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排除A项;1983年,人民公社就已陆续退出历史舞台,排除B项;1983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完成,排除C项。故选D项。11.古罗马建筑继承了古希腊特色,例如大量使用柯林斯柱。罗马帝国时期,柯林斯柱的柱头被雕刻得更加精美而复杂,即便柱子在建筑中已不再起到承重的作用,但作为装饰物依然得到了保留。这一现象反映出古罗马()A.重形式而轻实用社会习俗 B.将人文精神发展到了更高层次C.艺术风格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D.处处以自然法的原则规范社会【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罗马建筑大量使用希腊风格的柯林斯柱,体现了艺术上的传承;随着罗马的发展,罗马人将柯林斯柱变得更复杂精致、在柯林斯柱的承重功能之外添加装饰功能,体现了艺术上的创新,C项正确;“柱子在建筑中已不再起到承重的作用”可得出注重实用,排除A项;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的建筑风格与自然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2.7世纪至8世纪时,阿拉伯人多次向外发动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的扩张而非宗教的扩张。由于阿拉伯帝国向异教徒征收的赋税比向穆斯林征收的高,基于财政考量,阿拉伯人不强迫被征服地区的非伊斯兰教徒改变信仰。这种做法()A.反映了信仰自由的原则 B.有利于商贸交流的环境C.改变了政教合一的制度 D.激化了境内的民族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7-8世纪(阿拉伯帝国)。据材料所述,基于财政收入的考虑,阿拉伯帝国在宗教领域较为宽容,这有利于缓和矛盾,为欧亚间的商贸活动提供较稳定的社会环境,B项正确;“信仰自由原则”一方面体现在民众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另一方面体现在政教分离原则,即不利用宗教干预世俗和社会公共事务。从这两方面看,阿拉伯帝国并不奉行“信仰自由原则”,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材料所述现象并未改变其政教合一的制度,排除C项;由于阿拉伯帝国不推行宗教迫害,被征服地区内的信奉各种宗教的多个民族不存在激烈的宗教冲突,也就缓和了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13.针对哥伦布提出的航海计划,15世纪的西班牙审查委员会质疑:就算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也可以到达东方,但回程时,必然有一段航程是从地球的下面向上爬坡,帆船又怎么能爬得上来呢?当时哥伦布一时语塞,无法回答。要对这一疑问做出正确解答,需要()A.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B.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C.哥白尼的地球中心说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欧洲)。15世纪时,科学革命尚未开始,西班牙审查委员会的质疑无法用科学原理来回答,所以哥伦布一时语塞。17世纪的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地球表面的海平面上,各处所受到的地心引力是一致的,不存在上下坡的问题,A项正确;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排除B项;地心说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不动,所有的天体都绕之运转,排除C项;相对论是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的关于时空和引力的理论,排除D项。故选A项。14.人类学家麦克法兰提出,18世纪前的英国,人口膨胀,密集群居导致大量疾病传播;从18世纪中叶起,许多疾病减少或消失,人口死亡率下降,他认为这应归功于英国人饮茶习惯的形成;饮茶还避免了大量谷物被用来酿酒的问题。这体现了()A.东方文化对酿造工业的破坏 B.茶叶推动了人口的迅速增长C.中医中药导致了医疗的革命 D.文化习俗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8世纪(英国)。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指出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影响了人口死亡率和酿酒问题,这一定程度上说明文化习俗影响社会发展,D项正确;茶文化传入英国,推动英国社会发展,而非对社会发展造成破坏,排除A项;人口死亡率下降不等于人口迅速增长,排除B项;茶叶传入英国,不是中医中药,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5.19世纪中后期,美国大兴铁路建设,热门线路超需求建设,冷门支线则被垄断经营。1887年,美国国会成立了州际商务委员会,作为永久性的监督机构,裁决跨州商业投诉,再交由法院行使强制执行权。州际商务委员会的建立()A.破坏了传统的三权分立原则 B.将中央集权体制发展到高峰C.实质上是政府行政权的扩张 D.有利于美国工业革命的深入【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美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美国大兴铁路建设,建立的州际商务委员会可以协调铁路建设事务,处理跨州商务纠纷,这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经济秩序,避免各州各自为政,也就有利于美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D项正确;这一调整是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动态平衡,不是破坏,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州际商务委员会隶属于国会,不是行政机构,不是政府行政权的扩张,排除C项。故选D项。16.据如表可知,这些主张()A.构建了多元的移民文化 B.反思了殖民主义C.复原了非洲的传统文明 D.体现了民主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据材料表格中的“反抗法国的文化同化”“恢复非洲传统文明”“保留非洲特性”“建立一个世界性的区域文明”等主张,可以发现他们既希望非洲有地区性和民族性,又希望非洲包容多元、融人世界,这是经历了殖民时代的伤害后的非洲在探索出路,B项正确;材料中只有桑戈尔提出构建多元文化,另外两则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只是展现了这些人物的主张,是否取得实际效果不得而知,排除C项;材料中只是就文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未涉及民主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17题22分,18题18分,19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战国时期,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稷下学宫,由官府出资,招贤纳士,允许学者们“不任职而论国事”,发挥“智囊团”作用,还可招收弟子、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各派学者云集于此,围绕王霸、义利、天人、人性善恶等课题,通过期会、讲说、议论、研讨、诘难、争辩等形式切磋驳难、争辩求知。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稷下学官产生的学术著作有《孟子》《荀子》《管子》等300多部。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创办阿卡德米学园,这是西方第一所集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于一体的“学院”。他采取比较开明的管理政策,允许不同思想存在。他采用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教学,研究和教学的重点为算术、几何、天文、修辞学、逻辑学,目的是使人们的目光从现象世界转向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摘编自常凤霞《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之比较》等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术界出现了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热潮,形成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一种是以陈恭禄为代表的“近代化话语”,主张把中国近代史视为中国在西方冲击之下不断调整自身,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另一种是以李鼎声为代表的“革命话语”,认为应把中国近代史视为西方殖民势力不断入侵中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的不同,并分析这些不同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话语体系,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17.①性质不同:稷下学宫为官办,柏拉图学园为私人开办;②内容不同:稷下学宫关注人文与社会,柏拉图学园关注自然和逻辑(哲学);③方法不同:稷下学宫教学形式多样,柏拉图学园以问答法为主;④规模不同:稷下学宫多学派争鸣,柏拉图学园主要是柏拉图与学生间交流。原因:①稷下学宫为满足统治需要培养人才,柏拉图学园为实现理想社会培养人才;②中国战国时的兼并战争亟需人才,百家争鸣局面提供了宽松环境;古希腊海外贸易发达.促使人们研究自然。18.〖示例1〗观点: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背景下,向西方学习,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过程。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一些有识之士发起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20世纪初,随着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革命党人发动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进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激进的知识分子以民主科学为口号,宣传西方启蒙思想。掀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总结: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是在民族危机下,中国人民不断探索的结果。它顺应了时代潮流,促进了社会进步。〖示例2〗观点: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在西方势力入侵面前,不断奋起抗争,反击侵略,最终赢得民族独立的历程。论述: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农民阶级掀起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不断加剧,资产阶级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在危急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主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联合抗战,最终取得了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总结: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西方侵略不断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不断斗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东、西方。第一小问不同:依据材料“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稷下学宫,由官府出资”“还可招收弟子、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围绕王霸、义利、天人、人性善恶等课题……等形式切磋驳难、争辩求知,”“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创办阿卡德米学园”、“他采取比较开明的管理政策,允许不同思想存在。”“他采用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教学,研究和教学的重点为算术、几何、天文、修辞学、逻辑学,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的目光从现象世界转向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和所学可知,可从学院性质、关注内容、教育方法、学术规模等角度比较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的不同。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主观目的、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古希腊海洋文明、海外贸易的发达、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等角度分析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的不同产生的原因。【小问2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依据材料选取一种史学话语体系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可从“近代化话语”体系的角度得出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背景下,向西方学习,不断探索,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近代科技、资产阶级学习西方民主思想发动革命推翻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掀起新文化运动推动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等角度进行论述。还可从“革命话语”体系的角度得出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在西方势力入侵面前,奋起抗争,反抗侵略的历程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从鸦片战争激化矛盾、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辛亥革命的意义、抗日战争的意义等角度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8.《凡尔赛和约》将德国作为一战的唯一责任方,有学者认为发动一战的罪责应由德国、奥匈帝国、英国、俄国四国承担;也有学者认为罪责应由各参战大国共同承担。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说:“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摘编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材料二1914年欧洲部分列强占有的殖民地统计表材料三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摘自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材料四德皇威廉二世曾这样阐述其“世界政策”:“德国要推行的世界政策将为商船船队和海军的发展所支持,德国的未来是在海上的,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摘编自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1)关于一战罪责的争论,上述四则材料可以各自用来论证各方观点,请将对应的材料序号填人表格中,并简要说明该观点的合理性。(2)针对“谁挑起了一战”这一问题的各方争论,请择其一,谈谈你的认识。(要求:立论正确,论据充分,逻辑严谨)。【答案】18.19.【示例】认识:我赞成“罪责皆有论”。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间争夺霸权的战争,它们均应对战争的爆发负有责任。论述:19世纪下半叶以来,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巨大的生产力飞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两次工业革命,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新一轮殖民扩张,最终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这就加剧了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尤其以英德矛盾为首。英国、德国基于自身利益,各自协调旧矛盾以寻找盟友,逐渐形成了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激烈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这种同盟体系加剧了两大对立集团间的竞争,导致了国际关系的全面恶化和战争的爆发。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后,两大军事集团相继投入战争。结论:对参战的帝国主义国家来说,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因此,均应对一战的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世界)。合理性:根据材料四“德国要推行的世界政策将为商船船队和海军的发展所支持,德国的未来是在海上的,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可知,德国坚持对外侵略扩张,希望凭借军事实力争夺世界霸权,因此罪在德国,材料序号为四;根据材料一“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以及材料四可知,当时英国和德国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因此材料一、四可以论证“四国罪责说”;材料一、四体现了德国和英国的矛盾,而材料二、三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四则材料可以论证“罪责皆有”的观点。【小问2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世界)。选择一种观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爆发法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