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节《鱼我所欲也》_第1页
第二十六节《鱼我所欲也》_第2页
第二十六节《鱼我所欲也》_第3页
第二十六节《鱼我所欲也》_第4页
第二十六节《鱼我所欲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鱼我所欲也 具体分析(一)学习第1段:1、第1段可以分为几层?作者开篇提出了一个什么论点?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文章第1段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到“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论点: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

2、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作者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通俗易懂。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作者先从正面来讲: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时也不避开它。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

3、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接着,作者又从正面来概述:通过这种手段就可以生存却有人不去采用,通过这种手段就可以躲避祸患却有人不去做,由

4、此可见(他们)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讨厌的东西有比死亡更严重的。这就是说他们认为义重于生,不义比死可怕。最后,作者总结: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但只有“贤者能勿丧耳”。3、第一段作者采取了哪些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二)学习第2段:第2段围绕观点,作者是怎样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第2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5、。“一箪食,一豆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总结本文主旨: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

6、”,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7、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课堂小结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对比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他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可耻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要有高尚的信仰和追求,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 返回 - 同步测试阅读鱼我所欲也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鱼,我所欲也;

8、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1)故不为苟得也( ) (2)故患有所不辟也( )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4)贤者能勿丧耳(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二者不可得兼,舍生

9、而取义者也。译文:_3、文中所说的“甚于生者”指的是_,“甚于死者”就是_。4、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_5、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她)的事迹。(不超过20字)_阅读鱼我所欲也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

10、的词。(1)万钟于我何加焉( ) (2)乡为身死而不受( ) (3)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文:_8、补出下面句子中括号里省略的内容。乡为( )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9、请用原文回答:有人见利忘义,目的是为了_,_,_;原因是_。10、孟子中有这样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认为其中的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行道之人”和“乞人”的行为?_ -END- 课外拓展关于孟子的仁政学说针对春秋、战国时代连年战争、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

11、政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思想包括如下内容:(1)民本主义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2)邦国的主权在民。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者能一之。”梁惠王问:

12、“熟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万章问:“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一之?”孟子说:“天与之。”又说:“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是说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天又把舜公开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于是舜就作了天子。虽然在孟子看来,归根结底天有决定权,但是天还是把事情告诉百姓,百姓同意,舜才作了天子。透过孟子说法的唯心论雾障,可以看到孟子认为一个政权的建立是要通过百姓认可的。范文澜同志称这种思想为“敬天保民”思想,是有一定道理的。

13、(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介,则臣视君如寇仇。”还有,齐宣王问孟子:“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回答:“于传有之。”齐宣王问:臣弑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国君既“贼仁”,又“贼义”,对臣民就可以诛此独夫,这是合情合理的。这一点,比起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END- 中考解析(内蒙古赤峰)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16题。【甲】一箪食

14、,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乙】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

15、人不如自恃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1、解释加线的词语。(1)蹴尔而与之 _(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_(4)其弟子谏曰 _2、翻译句子。(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译文:_(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译文:_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答:_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答:_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答:_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答:_答案与解析:1、答案:(1)用脚踢 (2)通“辨”,分辨 (3)特别喜欢(很爱好) (4)他,指公孙仪解析:根据语境理解,前两个来自课文;后两个虽

16、属课外,但“嗜好”一词今天仍用,“其”作代词是常用义。2、答案:(1)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解析:箪、豆,都是容器,量词;之,代指前文的“一箪食,一豆羹”。不受,不接受(别人送的);何也,为什么呢?3、答案: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解析:代词指代的意义多在前一句出现。4、答案: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解析:公孙仪的观点他自己并没有明确说出,作者总结了出来,点明了中心。5、答案: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解析:不贪图利益,目光长远,他的道理不是说给自己听的。希望人们都能明白贪小便宜吃大亏的道理。6、答案: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解析:都有关取舍,都是义和利的取舍,一方面重视雄辩,一方面用真实的历史人物故事说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