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一声“师傅”_第1页
叫一声“师傅”_第2页
叫一声“师傅”_第3页
叫一声“师傅”_第4页
叫一声“师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叫一声“师傅”师傅与徒弟,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中最为常见的称 呼。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一个徒弟半个儿 , 师傅传授徒弟的,除了技艺,还有做人;而在徒弟眼中,光 环之外的师傅,更多的是种亲近 , 称呼虽然很质朴,蕴含 的哲理却耐人寻味。匠心需要无私。因为工作的缘故,笔者有幸拜访过几位曾与顾景舟先生 联系紧密的现当代紫砂艺术家。尽管他们如今早已各有所成, 创作屡屡被圈内人所称道,但只要提到顾老,回想起他对自 己的言传身教,自然流露出的敬佩之情不禁让人感觉,面前 的还是当年那个初心不改的晚辈后生。 “顾景舟” 这个名字, 成为了他们从艺生涯中共同的“缘分” 。拿得住才算本事 熟悉紫砂艺术圈

2、的人都知道,汪寅仙风格硬朗、气派的 精湛技艺师出著名紫砂艺术家朱可心。然而鲜为人知的是, 在汪寅仙的从艺生涯中,顾景舟的言传身教同样给了她莫大 的影响。“我虽然不是他的入室弟子,但也可以说是他的学生。 上世纪 60 年代初,有 7 年多的时间我跟顾老、朱老都住在 同一栋宿舍里,每天上下班都要从他们的家门口经过。 ”汪 老说。此时的顾老还是单身,白天在车间做壶,下班到家最常见的“娱乐活动”就是召集学徒们上他家“聊天” 。“只要看 到我们回来得早一点,他就会在楼下喊:寅仙,你下来,下来!做什么呢?他是要借闲暇之余,给我们讲一些陶瓷 工艺学的理论。因为他是文化人,所以会不断地把自己掌握 的知识,以各

3、种各样的形式灌输给年轻人,一起探讨,这是 他的兴趣与乐趣所在。”“他给我们讲理论,没有固定的模式,甚至仅是随便聊。 他想灌输给我们什么就聊什么,我们喜欢听他讲,他也愿意 跟我们讲。有时候,他还会拿出几个茶壶来为我们做实物分 析,嘱咐我们要多读书。后来每当回想起这些点点滴滴,我 都认为这是出于他本身具备很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很高的谈 吐水准,所以无论他用哪一种随意的方式来表达,对于我们 而言都是一种点拨。”汪老称自己是“幸运的一代”。“当年厂里的七大老艺人, 几乎都教过我手艺。只要你愿意学。他们没有不教的。”相比之下,顾老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会做又会讲的一位。“从实践到理论,他总结出了一套教材。虽然后

4、来我也上中央工 艺美院进修过,但他的教授更加深了我的理论水准。受他的 指引,我们这代人也开始学着写体会,以理论的角度总结自 身,把这样的教育方式再传递给下一代,并且从中逐渐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我们的引路人。”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紫砂厂研究室扩大,汪寅仙当上 了副所长,顾景舟任技术总负责,创作中受顾老的影响自然 也变得更多了起来。“我曾跟他学过风卷葵 。说起来也是机缘巧合,因 为每天我到工作室,一定要路过他的门口。正好有一次,我 注意到他桌上有件风卷葵 ,看了又看后,我鼓起勇气说 自己想仿。一开始顾老没有表态,后来他想了想,说你想 仿啊,好,你先讲讲它好在哪里, 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5、 我就说这把壶的整体设计很漂亮,我很喜欢,但是如果口盖 稍稍放大一点,可能会更好一些。他听了后只说了句行, 你拿去仿吧。当时,朱老的身体不好,经常不在工作室。 顾老有空就会过来看我仿得如何,他还要求我,既然要仿这 个壶,首先就得准备制作一套工具,还要做样板、数据 , 而这些都是由他从旁指导。这把风卷葵完成后,他并没 有给予评价,不过我却发现,此后在创作上他要更加关心我 一些了。”“顾老曾经告诫我们, 一个人做茶壶,做得起不算本 事,拿得住才算本事 。他还说怎么样才能做到多一点则 多,少一点则少?这些话,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做到了,这 是我们最佩服他的地方。 ”他对生活有爱自 1972 年进入宜兴紫

6、砂厂工作,当学徒陪伴在顾老身 边 14 年,工厂离家只有十分钟左右的路程,每日上下班都 要接送师傅, 热水瓶、包,是吴群祥印象中最典型的 “标配”“我的师母娘是正宗的中国传统女性,一日三餐,师傅 身上穿的, 都是由她打点。 早上,师傅有吃糯米稀饭的习惯, 每天都是师母娘烧好早饭,盛好放在桌上,等着师傅散完步 回来吃。他喜欢不烫不凉,舀一勺白糖配着。基本上待他刚 刚吃完,我就已经到他家门口了。 我背个热水瓶, 他背个包, 一起上班。出门前,他一定要先看看天好不好,是不是需要 带伞,要不要用报纸包上雨鞋带走?中午下班,我先陪他回 家,把空热水瓶放下后就回去吃饭。下午下班后吃过晚饭, 我再上他家,跟

7、他聊天、学习,看书练字。 ”工作中的顾老很威严。据说,只要得空,他喜欢去车间 转转。有时候看到顾老过来了,很多人不禁就会紧张,倘若 他站工作台边上看自己做壶,一些学徒的手都会发抖。气场 是震慑了些,但事实上,顾老不仅会及时给大家指出毛病, 还会马上给出解决方法,甚至亲自动手做出效果来给对方看。可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一位一丝不苟,令晚辈 感觉“不可冒犯”的元老级人物,在生活中也有顽皮、童心 的一面。“师母娘养了只猫,是上海的朋友送的波斯猫。猫要吃 鱼,当年的条件又不如现在,怎么办呢?刚好有次我和师傅 出差到南通,那时正值夏天,路上看见人家的丝网,他就灵 光一闪,花了几块钱买下来了。因为家门

8、口不远就是湖,当 时一通到底,很广阔,回来后到了下班点他就带着我去给小 猫抓鱼,他领我走到浅水处,把丝网撒进湖里,小猫自然口 福不浅。”除此之外,顾老还有个爱好是喜欢盆景。特别是 1991 年搬进了新家后,场地变大,发挥余地当然也更广了。 “那 会儿我已经不在他身边了,有一天接到他的电话,让我去帮 他弄些雄黄。买好送过去后,我才知道他在院子里动手做了 个小池子,想种荷花,但事先一定要消毒。那怎么做呢,先 把石灰倒进水里,过段时间后拿掉,换新水;然后铺泥,接 着把石灰撒一遍,再铺一层泥,再把雄黄粉撒上去,再铺层 土,搞点儿肥料,再铺层土,再把荷花的根种进去 , 这个 过程中他还要布局,中间放多少

9、,边上放多少,这样开出来 的花就会如他想象中的画面一样。 ”这些看似规矩讲究颇多、甚至让人感到有些不可理喻, 又忍俊不禁的日常片段,却是让吴群祥特别受用的“言传身 教”,“人人都说师傅的壶做得出神入化。那是因为他对生活 有态度、有爱。生活中的点滴琐事无形中会反映出一个人的 格调,师傅的这一面让我明白什么叫厚积薄发。 ”“匠”跟“师”台阶不好跨相比现在的人们习惯用各种各样的名头来 “包装” 自我, 潘持平的名片却非常简单,自我介绍仅仅 6 个字了事研究员级高工,反面则是对 50 年从艺心路的总结,同样相当精炼一无奈、兴趣、爱好、责任。“最开始做这个东西是不情愿的嘛。而且当年做紫砂的 人哪像现在这

10、么多?你看近些年做展览、做宣传,走出去的 全都是专家、大师! ”“拿地名丁山来说, 似乎已经成为了约定成俗的一个词。 实际上,三山鼎立,应该叫鼎山;还有团泥,这个名称是有 历史记载的:团山出老泥。后来演变为了段泥,至于为什么 谁也解释不了。其实像这种没有出处的变化是不应该的,是 不尊重历史、没有文化的表现。 ” 这无形中解释了潘持平对紫砂艺术从“兴趣、爱好”到“责任”的转变一一因为比技艺更深厚的是文化底蕴。之所 以能看到这些,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师傅顾景舟的教诲。“紫砂的美独特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独特?两个字:文 化。这是紫砂艺术的根。过去很多老艺人确实是手艺精湛, 但在对文化的深层次探究上,做得

11、仍然还是不够。师傅生前 有句话让我一直铭记在心,叫没文化,学我技;有文化, 得我艺。也就是说,技艺不等于艺术。他还说过: 匠跟师 一字之差,但是这是一个台阶,一个不好跨的、不那么容易 跨得上去的台阶。 这是他的过人之处。 ” 人生五十“知天命” ,在潘持平的印象中,过了这个年 龄门槛的师傅很少做花货, 个中缘由, 有小故事很耐人寻味。“当时的紫砂厂是国企,由江苏省二轻局主管,一起所 属的还有玻璃、搪瓷等门类领域。有一次,二轻局组织这个 系统的老艺人、老师傅去无锡参观。以前师傅一直很纳闷, 为什么白的搪瓷脸盆要比花的贵。正好在这次的参观中,在 无锡陶瓷市场结识了一位老师傅,他就问了这个问题。那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