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概论复习笔记_第1页
中医药概论复习笔记_第2页
中医药概论复习笔记_第3页
中医药概论复习笔记_第4页
中医药概论复习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药概论复习笔记第一章 绪论1 中医药学概论 :是介绍中医药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的一门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中医 药学基础理论与基本诊断方法, 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与常用中药以及方剂学基础理论与常用代 表方剂。2 中医学 :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题,研究人类生命活动的健康与疾病转化 规律与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与保健的综合性学科。3 中药学 :是研究中药基础理论和各味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 识的学科。4 中药 “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 中成药等。5 中药材 “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没有经过加工的原生药材

2、, 主要包括植物药、矿物药、动物药,具有天然药物属性。6 中药饮片 :是指中药材按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经过加工炮制后的,可直接用 于中医临床的中药。7 中成药 :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 - ,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 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 是中药的重 要组成部分。8 方剂学 :是研究与阐明方剂基本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等相关知识的学科。9 辩证论治 :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药学史概要1: 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 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2:难经 ,是另一部中药医学典籍。3: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为

3、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4:脉经 ,王叔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孙思邈。刘完素、张从正、朱杲、朱丹溪。李时珍。王清任。5: 诸病源候论 ,巢元方。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6:千金要方 7:药典 金元四大家 : 8:本草纲目 9:医林改错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和【辨证论治】 。第二章 阴阳五行1 阴阳学说 :是研究自然界事物的运动规律, 并用以解释宇宙间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之中 古代哲学理论。2 五行学说 :是研究木、火、土、金、水的概念、特性、生克规律,并用于阐述宇宙万物 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古

4、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3 五行 :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2 五行的生克乘侮 :五行的相生、相克;五行的相乘、相悔。3 五行的特性 :木的特性:具有能屈能伸、向上向外伸长舒展的特性火的特性: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的特性具有播种和收获的特性 具有坚劲、清肃、收杀的特性 滋润万物、向下流行的特性土的特性:金的特性: 水的特性: 第三章气血津液1 气 :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二是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2 津液 :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5、, 津液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1 气的运行 可归纳为升、降、出、入 4 种基本形式2气的生理功能:推动功能温煦功能防御功能固摄功能气化功能。3 气的分类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4 血的生成 :5 血的运行 :血在脉中循环运行,心、肺、肝、脾、脉构成了血的循环系统。6 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血是神的主要物质基础7 津液的生成与输布排泄与那些脏腑有关 ?生成:主要是通过胃对饮食水谷“受纳腐熟” ,小肠“分清别浊” ,然后“上输与脾” , 清者经脾运化,成为津液,再散津于肺而不散全身输布:主要是通过脾的运化, 飞的通调水道和肾的蒸腾气化而实现的, 还与肝的疏泄, 三焦

6、的决渎、水道通利有关。排泄: 主要是通过肺将宣发至体表的津液化为汗液而排出, 通过肺在呼气时带走部分 水液, 通过肾将下输膀胱的水液蒸腾气话后形成尿液而排出, 通过大肠排出粪便时, 带走 些残余的水分。8 气与血的关系 可以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概括。 气为血之帅包括: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为气之母包括:血能养气、血能载气。第四章脏腑经络1 脏腑 :是人体内脏的总称。根据生理功能特点的不同,分为五脏(心肺脾肝肾) 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2 脏腑学说 :是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与形体、官窍、精、气、血、津液 之间相互联系的学说。3

7、 经络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构成人体的中药组 成部分 。五脏:心:4 经络学说 :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心、肺、脾、肝、肾 生理功能: 1:主血脉 2 :主神志 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1 在体合脉2 在窍为舌3 在智为喜4 在液为汗5 其华在面 6 与小肠相表里肺:生理功能: 1:主呼吸 2 :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3 :朝百脉,主治节 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1 在体合皮2 在窍为鼻3 在志为忧4 在液为涕5 其华在毛6 与大肠相表里 脾:生理功能: 1:主运化 2 :主升清 3 :主统血 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1 在体合肉

8、2 在窍为口3 在志为思4 在液为涎5 其华在唇6 与胃相表里肝: 生理功能: 1:主疏泄 2 :主藏血与体窍志液的关系:肾:生理功能: 1:主藏精与体窍志液的关系:六腑 :胆、胃、小肠、 胆: 1 贮存和排泄胆汁 胃:1 受纳、腐熟水谷 小肠 : 1 受盛化物1 在体合筋2 在窍为目3 在志为怒4 在液为泪5 其华在爪6 与胆相表里2 :主水 3 :主纳气1 在体合骨2 在窍为耳和二阴3 在志为恐4 在液为唾5 其华在发6 与膀胱相表里 大肠、膀胱、三焦 2 主决断 2 主通降2 泌别清浊 第五章病因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怒、忧、思、悲、恐、惊 7 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客

9、观事物的不同1 : 六淫 :指风、2 : 七情 :即喜、 情感反应。3 : 痰饮 :痰和饮都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较 清稀的称为饮。二者并称痰饮4 : 瘀血 :之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 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1: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外感性、季节性、区域性、相兼性、转化性 2: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性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2 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3 风为百病之长,易兼诸邪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3:3:4:5:6: 多2 寒性凝滞3 寒性收引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 署

10、为阳邪,其性炎热2 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3 暑易夹湿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 湿为阴邪,2 湿性重浊3 湿性黏滞,4 湿性趋下,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 燥易伤肺 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2 火性燔灼,易伤津耗气3 火性急迫,易生风动血4 火毒结聚,易致肿疡 疫疠的致病特点 :1 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2传染性强,病状相似 3 一气一病 七情的致病特点 : 12易阻遏阳气易阻气机 易袭阴位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思则气结 忧则气郁影响病情变化3饮食劳逸 : 饮食失宜: 1 饥饱失常 2 饮食不洁 3 饮食偏嗜 劳逸失度: 1

11、 过劳(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1:1痰饮的致病特点 瘀血的致病特点阻滞气机运行 2 影响水液代谢 3易于蒙蔽心神 易于阻滞气机 2 影响血脉运行 3 影响新血生成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2 过逸4 治病范围广4 部位固定,病症繁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阳偏盛 2阳偏衰 2阴损及阳阳盛格阴阴阳偏盛: 阴阳偏衰: 阴阳互损: 阴阳格拒: 阴阳亡失:11111第六章 发病与病机正胜邪退 2 邪盛正衰 3 正虚邪恋 4 邪去正虚 阴偏盛 阴偏衰2 阳损及阴2 阴盛格阳亡阳 2 亡阴第七章诊法四诊 :望、闻、1 望神 :神气旺衰2 望面色问、切神志异常 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赤色:主热证; 黄

12、色:主虚证、湿证;3 望舌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黑色:主肾虚证、寒证、痛证、水饮证、瘀血证。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 红、绛舌主热证; 深红为绛,舌色愈红说明热势愈甚; 紫舌主热证、寒证 青紫舌主寒证、瘀血证。白苔:主表证、寒症 黄苔:主里证、热证 灰黑苔:既可主寒症又可主热症 三部九侯:寸口脉有寸、关、尺三部,每部可分浮、中、沉三候,三三为九。 正常脉象:又称平脉、常脉。平脉表现为: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一息四至, 柔和有力,尺脉沉取有力,节律一致, 并随生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发生相舌尖分属心肺;舌中分属脾胃;舌根分属肾;舌的两边分属肝胆5 切诊 :从容和缓, 应变化。 P704 望

13、舌苔 :第八章 辩证1: 八纲辨证 ,是运用表里、虚实、寒热、阴阳八个纲领辨别疾病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 的辩证方法2 : 脏腑辨证 :是以藏象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搜集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以判断脏腑 病变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等情况的一种辨证方法第九章预防与治疗锻炼身体 注意起居 药物预防 遏制传变措施:1:未病先防:调摄精神2:既病防变:早期诊断 治:(运用原则)缓则治本 标本同治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1 正治与反治:正治是逆疾病的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方法,又称“逆治” 反治是指顺从疾病的症候表面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从治”2 治本与治标:急则治标3 三因制宜:因时制宜中篇 中药学

14、基本知识第十章中药学基础理论1:四气 :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是反映药物影响人体寒热病理变化以及阴阳盛 衰的作用性质,是中药的重要性能之一2: 五味: 即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3:归经 :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一部位的选择性作用,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作用范围的 一种性能,有“定位”4: 升降沉浮 :是表示药物作用趋向性的一种性能,药物的作用趋向是与疾病的病势趋向相 对而言,也是通过药物对病症的治疗效应加以认识和概括的5:毒性 :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是反映药物安全程度的一种性能6: 道地药材 :是指历史悠久,品种优良,栽培加工合理,产量宏丰,疗效显著,具有明显 地域特色,且质量优

15、于其他产地的中药材7 中药的配伍 :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的特点,以安全有效用药为目的,按照一定法则,将两 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8: 七情 :单行 相须 相使 相畏 相杀 相恶 相反影响中药内在质量的因素1 中药的品种, 22 配伍禁忌十八反 内容:中药的产地 3 中药的采集 4 中药的炮制十九畏 歌诀:甘草反海藻、大戟、芫花、甘遂。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丹参、沙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石脂。 3 妊娠禁忌 禁用药 大多属于剧毒药、堕胎药以及作用峻猛的药,如水

16、银(朱砂) 轻粉、雄黄、巴豆、甘遂、芫花、牵牛子、商路、 莪术、麝香等。 慎用药 多为活血、 行气、 攻下等作用强, 姜黄、川芎、枳实、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藜芦、瓜蒂、胆矾、水蛭、或温热之性偏盛的药物, 附子、肉桂等。第十一章常用中药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未主要作用,主治表证的药物、马钱子、斑螯、虻虫、三棱、如牛膝、 红花、 桃仁、主治病症:主治表证,表证指以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舌苔薄、脉浮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注意发汗力强的解表药用量不宜过大, 自汗、盗汗、 淋证、 失血、久患疮疡等正气不固、 津血亏虚者当慎用或忌用大多数解表药芳香辛散,含挥发性成分, 易于散失, 故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

17、降低疗效应根据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不同,分别与补气、补血、补阴、 补阳药同用,以扶正解表(功效应用)一 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3123发汗解表,用于风寒表证表实无汗者 平喘,用于各种喘咳气急病证 利尿消肿,用于水肿 发汗解表,用于风寒表证 温通经脉,用于胸痹痛 温助阳气,用于脾肾阳虚水肿二发散风热药薄荷:柴胡:1 疏散风热,用于风热表证及温病卫分证2 清头目、利咽喉3 透疹,用于麻疹等出疹疾病1 发表退热2 疏肝解郁3 升阳举陷清热药 :凡是以清泻里热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里热证的药物主治:里热证,各种里热证均可表现出身热、口渴喜冷饮、面红、尿赤、舌红、苔黄、 脉数等共同特征。注意: 应当辨

18、清里热证的虚实、 清热药进行治疗注意辨清寒热真假, 胃,故用量不宜太大,脾虚食少便溏者,病变部位以及病情发展阶段, 合理选择与病情相宜的真寒假热者, 忌用清热药清热药味苦性寒, 易伤脾 慎用。一清热泻火药石膏: 1 23 知母 :12二清热燥湿药 黄岑: 125三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燥湿 清热泻火 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 清热安胎连翘: 12 四清热凉血药 地黄: 121 清热解毒2 疏散风热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3五清虚热药 青蒿: 12清热凉血 止血 养阴生津退虚热,用于阴虚内热证 解暑热,用于暑热证 截疟,用于疟疾清热泻火清肺胃热收湿敛疮清热泻火 清肺养阴润燥 清胃热,生津止渴 滋养肾阴,

19、用于肾阴虚证泻下药: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大便秘结不通以及胃肠积滞, 水饮停聚, 实热内结等里实积滞证 注意:根据便秘的虚实及积滞的病因,合理选用泻下药攻下药、峻下药、逐水药作用峻猛,妊娠期、哺乳期、月经量过多的妇女忌用,老人、体虚、小儿慎用。峻下逐水类 大多有毒,应注意控制剂量,使用炮制品,注意用法及配伍禁忌 一攻下药大黄: 1 泻下通便5二润下药火麻仁:三峻下逐水药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证泻火解毒 凉血止血 活血化瘀 清利湿热牵牛子: 1 峻下逐水退肿2 泻下攻积3 驱蛔虫,用于蛔虫病祛风湿药 :凡以祛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风湿麻痹证得药物主治风湿痹症,注意药性温燥的祛风湿药,易伤耗阴血,

20、故阴血亏虚者当慎用风湿痹症日久不愈, 处于慢性阶段,常用丸剂、散剂及酒剂,现代常用片剂、胶囊剂及外用膏剂等,以便于使用 一祛风湿散寒药独活: 1 祛风湿,止痛,用于风湿痹症2 发散风寒,用于风寒表证 二祛风湿清热药防己: 1 祛风湿,止痛,用于风湿痹症用于水肿2 利水消肿, 三祛风湿强筋骨药用于风湿痹症日久筋骨萎软无力用于肝肾不足,筋骨萎缩五加皮: 1 祛风湿,2 强筋骨,3 利水消肿,用于水肿理气药 :凡以通畅气机为主要功效,主治气滞证的药物主治:气滞证,亦治因气滞导致的气逆证注意: 本类药物药性多辛温香燥, 易耗气伤阴, 故气阴不足者忌用。 破气药作用峻猛 而更易耗气,故孕妇慎用因含芳香挥

21、发性成分,故入汤剂不宜久煎陈皮: 1 理气调中,用于脾胃气滞证2 燥湿化痰,用于湿痰、寒痰咳嗽止血药 :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主治各种出血证的药物主治:体内外各种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证候注意:使用止血药应以止血而不留瘀为准,特别是凉血止血药和收敛止血药,易恋邪、凉遏而留瘀, 应适当与活血之品同用, 以免有留瘀之弊前人经验认为, 止血药炒炭后其止 血效果增强, 多数药物炒炭后可产生或增强止血效用, 但也有少数药物生品或鲜品的止血力 更佳, 亦有少数药炒炭后其止血作用不增反降, 故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提高疗效为准则三七: 1 化瘀止血2 活血止痛活血化瘀药 :凡以活血化瘀为主要作用,主治瘀

22、血证的药物主治:各种瘀血证注意活血化瘀药行散之力较强, 易耗血动血, 故月经过多、 血虚闭经者忌用破血药 宜伤人正气,故体虚而兼瘀血者应慎用川芎: 1 活血行气,用于血瘀气滞疼痛证2 祛风止痛,用于头痛,风湿痹痛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用于气滞血瘀诸痛症主治虚证的药补虚药 :凡是以补虚扶弱、 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虚衰的病理偏向为主要作用, 物主治:虚证注意忌误补或滥补:对邪实而正不虚者,误补会致“闭门留寇”。体实健壮无病之人,滥用补虚药可引起阴阳气血失调, 导致不良反应而变生他病部分补虚药滋腻, 易影响消化, 故不可过用或适当与健运脾胃药配伍补虚药入汤剂, 宜适当久煎虚证一般病程较长, 汤 剂使用不

23、便,宜用丸、散、 膏剂以及其他新制剂以便于保存、服用补虚药不是治疗虚证的 唯一手段,还应当注意配合食疗,并注意适度的体育锻炼补气药人参: 1 大补元气补肺脾益心肾之气生津止渴安神益智234补血药当归: 1234补阴药南沙参:2补阳药鹿茸: 123补血,用于血虚证 活血化瘀,止痛 调经,用于月经不调 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1补肺阴、清肺热 补胃阴、清胃热补肾阳、强筋骨、益精血,用于肾阳虚诸证 补血,用于血虚证 托毒生肌,用于正虚疮疡溃后不敛等篇方剂学基本知识第十二章 方剂学基础理论 1: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8 种治法2 组成原则: 君药 是指针对主病或主证发挥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24、臣药 是指辅助君药增强疗效,并可照顾兼证或兼有疾病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 是指协助君药、 臣药以增强疗效, 或治疗兼有症状; 降低或消除君臣药的 毒性烈性的药物使药 是指能缓和药性,协调诸药,调和药味的药物 第十三章常用方剂解表方 :1 发散风寒方、发散风热方、扶正解表方麻黄汤 :麻黄 桂枝 杏仁 炙甘草功效主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风寒表实证无汗而喘者,症见恶寒发热,无 汗而喘。头痛身疼,舌苔薄白,脉浮紧为臣药; 炙甘草既可增强麻黄、 并调和诸药, 毛窍开通, 诸证得解。分析:方中麻黄辛温,既能发汗以解除风寒表邪,有课宣肺平喘,以消除喘咳证, 为主药。 配伍桂枝发汗解表, 以增强主药功效

25、; 桂枝温经通脉, 又可缓解头身疼痛, 再配宣肺止咳平喘的杏仁, 增强麻黄平喘功效, 治疗咳喘症, 为佐药。 杏仁的止咳作用,又可缓解麻黄、桂枝的峻烈之性,防止二药发汗太过伤正, 为使药。 各药合用, 能全面照顾病因病机及兼证, 使邪气去, 肺气宣, 桂枝汤 :桂枝 芍药 炙甘草 生姜 大枣功效主治:发散风寒,调和营气。用于风寒表虚证有汗者,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方义分析:方中桂枝发散在表的风寒邪气,为君药;配伍白芍敛阴和营以止汗,并 防止桂枝发汗过猛, 其养阴血又能资助汗源而为臣药;二者相使为用,共调营卫。生姜发汗助桂枝散风寒,其温中止呕以止干呕兼症;大枣

26、补气养血以助芍药,二药为佐。炙甘草能补 气和中,并调诸药而为使。各药合用,使风寒之邪去,营卫调和,诸症缓解或消除。和解方:1和解少阳方2调和肝脾方3调和肠胃方4和解通里方小柴胡汤:柴胡黄岑人参炙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功效主治:和解少阳。主治伤寒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 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等病而见 少阳证者方义分析:方中柴胡苦辛微寒,入肝胆经,透达、清解少阳之邪气,疏立少阳经气 之郁滞,故重用为君药。黄岑苦寒,清泄少阳之蕴热,作为臣药。二药相配,外散内清,和 解少阳。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故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人参、大枣、炙甘

27、草益气 健脾,一则扶正以助祛邪, 使冰屑直从外解;一则实里以御邪内传, 使正盛而邪无向里之机, 均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诸药合用。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以治少阳为主, 兼和胃气,共成和解少阳之剂。本方为和解少阳的主方,故妇人热入血室、疟疾、黄疸等有 少阳病证者,均可用本方治疗清热方:1清热分热方2清营凉血方3清热祛湿方4清热解毒方5清虚热方使用注意:正确掌握使用原则,清热方一般在表证已解,邪热入里,且里热虽盛,在脏或在腑、在气或在营血分的不同、 假热证清热方所用寒凉药易伤阳败胃, 素体阳虚者尤应注意对于热盛拒药, 热服的方法白虎汤:石膏功效主治:脉洪大有力方义分析:尚未结实的情况下

28、方可使用应辨明里热证的性质、所在部位及病变阶段,根据实热或虚热、正确立法选方应分清热证真假,切不可误用于真寒故不宜过量久服, 必要时可配伍健脾和胃之品,对服清热方入口即吐者, 可少佐辛温之品, 或采取凉药知母炙甘草粳米清热生津。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 方中生石膏辛甘大寒,凉而不遏,清阳明气分之热,除壮热烦渴,为君 药。知母苦寒质润,清热生津,为臣药。石膏和知母相须为用,清热除烦、生津止渴之;力 尤强。粳米、炙甘草益脾护津,以防君臣药大寒伤中,共为佐使。诸药配伍,共成清热生津 之剂。泻下方:1寒下方2温下方3润下方4逐水方5攻补兼施方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功

29、效主治: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症见胸腹痞满,大便不通,腹痛拒按,手 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烈,脉沉实方义分析:方中大黄苦寒泻热通便,荡涤肠胃U,为君药;芒硝咸寒助大黄泄热通便方义分析:方中大黄苦寒泻热通便,荡涤肠胃U,为君药;芒硝咸寒助大黄泄热通便,且能润燥软坚,为臣药。二药相须为用。峻下热结之力更强;枳实消痞散结,厚朴行气除满, 共为佐使药。共奏峻下热结、承顺胃气下行之效,可可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温里方:1温中祛寒方2回阳救逆方3温经散寒方理中丸 :人参 白术 干姜 炙甘草功效主治: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主治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疼痛,喜温喜按, 呕吐食少,自利不渴,畏

30、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阳虚失血证,症见便血、呕血、崩漏 等,血色暗淡。质清稀,面色光白,肢冷神疲,脉细或虚大无力小儿慢惊风、病后洗唾涎 沫、胸痹等由脾胃虚寒所致者为佐药。方义分析:方中干姜辛热,长于温中祛寒,为君药。人参甘温入脾,补中益气,助 干姜以复脾胃阳气, 为臣药。 脾为湿土, 中虚不运, 易于生湿, 故以白术健脾燥湿, 炙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为使药。四药合用,温中阳,祛寒邪,益脾气,助运化,故名 “理中”补虚方 : 1 补气方 2 补血方 3 补阴方 4 补阳方则实者更以助运化, 使补宜文火久使用注意:使用补益方时,首先要分清虚实真假。若真实假虚,误用补益, 实注意脾胃功能。 补虚药味甘易于壅气滞气,可酌情配伍理气健脾之品, 而不滞。若脾胃素弱,虚不受补者,宜先调理脾胃补益方药气味厚,若作汤剂, 煎,使药力尽出。服药时间一般以空腹为宜,但虚脱之证不拘时限四君子汤: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功效主治: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症见面色苍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 溏,舌质淡,脉细软无力方义分析: 方中人参甘温益气为君药。白术燥湿健脾为臣药。 茯苓健脾渗湿为佐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