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对中心企业惜贷的实验经济学分析和对策研究_第1页
银行对中心企业惜贷的实验经济学分析和对策研究_第2页
银行对中心企业惜贷的实验经济学分析和对策研究_第3页
银行对中心企业惜贷的实验经济学分析和对策研究_第4页
银行对中心企业惜贷的实验经济学分析和对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银行对中心企业惜贷的实验经济学分析和对策研究摘要:在金融危机蔓延全球背景下,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解决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根据实验经济学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运用行为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对银行惜贷原因和对策进行分析,得出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信息搜寻成本存在较大差异的结论,并提出了降低中小型企业信贷信息成本的建议。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abstract:under background of the spread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bank loans to smes have an impo

2、rtant impact on the nat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it is a very important questiont to to resolve the banking credit crunch for smes. according to experimental economics and 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eory,using behavior analysis and empirical analysi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3、 of credit crunch for banks,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re are big different between big company and small company,and makes how to reduce the credit information cos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key words: asymmetric informatio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1 引言1.1 中小企业现状 1.1.1 中

4、小企业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从中国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壮大,如下表所示:年 份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利润总额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万人)1998106672082.8767.25160.81999146013244.56121.52229.062000221285220.36189.68346.422001362188760.89312.56541.5220024917612950.86490.23732.920036760720980.23859.641027.61200411935735141.251429.741515.43200512382047778

5、.22120.651692.06200614973667239.813191.051971.01200717708094023.285053.742252.91 从1998年到2007年的十年间,我国登记的中小企业的数量由10667个发展到177080各,增长了15倍,工业总产值增长的速度更是惊人,增长了44倍还多,创利总额增长75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在吸引就业方面的作用更是突出,到2007年万人当中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就有2000多人,占工业就业人数的一半以上,成为城市人员的主要几页渠道,有利于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促进就业。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

6、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特别是当前,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教兴国、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经济的发展证明,中小企业是社会经济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的贡献更有特殊意义! 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发展中小企业符合我国的这一结构特征能够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对于安置大量国企下岗人员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中小企业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的意义还在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潜力以及对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从国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来看私营企业发展快!中小企业活跃的地区也就是经济发展速度快!市场化程度高!1.2 中小企业融

7、资的困境然而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和制约其发展的问题仍然很多/尤为突出的是融资困难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继续发展的最大因素 ,数据显示:0.000000.0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350012345678910系列1从1998年到2007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虽然不断上升,但所占的比例仍然很小,到2007年为止,只占3%。我国的中小企业多为非国有经济,其融资渠道非常狭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主要表现在: 内源资金方面是企业资金不足、自我积累有限。创办企业及其扩大经营主要依赖自有资金,有90%以上的企业的原始资

8、本来自业主、合伙人或家族。企业创办以后,大部分企业仍然过度依赖内部资金。但这部分资金的数额十分有限。当企业需扩大生产规模时,仅靠自身筹资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在企业创办初期,太多依赖企业自有资金是不现实的,因为绝大部分企业都不具备雄厚的资金供应能力。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中国也无法摆脱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独善其身。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国内4600多万中小企业的发展深受影响。生产成本激增、融资困难加剧、外贸出口受阻是困惑广大中小企业主要三大因素。造成国内各大中小企业要么关门倒闭,要么纷纷裁员以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目前,中小企业融资的意愿和呼声非常高,金融业想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心情

9、也比较迫切。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资贷款对于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国经济能否在这场危机中化危机为机遇,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进一步拓宽和畅通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 银行惜贷所谓“惜贷”,是指商业银行在“三有一符”(即有放贷能力、有放贷对象、借款人有贷款需求、符合申请贷款条件)情况下,不愿发放贷款的一种经营行为。就在中国而言,这是由于中国社会信用记录不完善所引起的。放出贷款会产生收不回的风险,银行可能会因为控制风险的能力不强而不愿放出贷款,宁愿将货币存入央行获得并不算低

10、的利息收入。造成了有款贷不出,或有款不愿贷的现象,叫“惜贷”在我国,中小企业很难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很大程度要依赖银行筹借资金,但由于受到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小、资金实力弱、技术水平低、企业信誉较差等因素制约,中小企业的效益滑坡、资产负债率偏高,难以符合银行的贷款条件,加之银行现行的信贷管理体制滞后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商业银行出于贷款风险考虑,往往会拒绝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于是就导致了银行的惜贷行为。2 研究综述2.1 国外研究综述 stiglitz和weiss(1981)以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为基础建立了s - w模型,证明了信息不对称下利率的提高所导致的逆向选择是产生均衡信贷配给的基本原因。之后wh

11、ette ( 1983)在此基础上证明了抵押品也可能成为信贷配给的原因,但增加了前提条件:借款人是风险中性的。hulmut bester (1985) 提出,如果银行提出同时决定贷款的利率和所需的抵押品价值的一组合同:或是利率较高,但是抵押品较小;或是利率较低,但是抵押品价值较大。那么将产生分离均衡,信贷配给不会发生。强调的是利率和抵押品价值的同时确定可以成为企业风险水平的甄别机制,能满足激励相容。williamson (1987)讨论了道德风险的产生,导致银行单位贷的期望收益最终会随利率上升而下降。这里是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对贷款的具体运用,银行需要监督成本才能了解,企业有可能把贷款用在其它高

12、风险项目上。diamond (1989)分析了信誉机制的形成和逐步演化内在于借贷市场。由于借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银行将利率条件作为诱使企业选择长期性好项目的手段。当企业通过声誉而获得的未来额外利益的贴现值足够大时,企业就会选择风险较低的长期性项目。markgertler and simongichist ( 1994)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得出的结论是: 银行为其信息劣势寻求高额风险补偿, 增加了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 引发委托代理问题。strahan 、we s ton ( 1996) 提出的规模匹配理论认为, 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与银行的规模之间存在较强的负相关性, 即大金融机构通常更愿意为大企

13、业提供融资服务, 而不愿意为资金需求规模小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在diamond 的基础上martinelli ( 1997 ) 也研究了声誉机制,银行常常将信贷量的约束作为解决企业道德风险的一种手段。企业选择长期好项目将得到银行的支持,银行将给予信贷优惠,最终银行会完全解除对企业的信贷配给。berlin和mester (1998)将银行贷款分为市场交易型贷款和关系型贷款。交易型贷款多为一次性的市场交易行为,信贷需求不会反复发生,而关系型贷款是以银行对借款人保持密切监督、银企重新谈判和双方隐含的长期合约为基本特征。berger和udcll (2002)认为,市场交易型贷款主要依赖于借款人易于

14、表达、量化、传递的硬信息,而关系型贷款主依靠可意会却难以量化和传递的软信息。一般认为中小企业更加依赖于关系型贷款,因为关系有助于解决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增强银行的放贷意愿,提高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减少抵押要求。2.2 国内研究综述 张杰( 2000) 从信用角度分析: 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是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内生的现象, 民营经济与银行之间脆弱的横向信用联系不足以维系对其金融支持, 因而民营企业的金融困境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信用困境。林毅夫、李永军( 2001) 指出由于信息和交易成本上的问题, 强求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融资是不利的, 而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中小金融机

15、构体系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张捷(2002)通过一个权衡信息成本与代理成本以寻求最优贷款决策的组织理论模型,证明小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的提供上具有优势,据此提出建立一个以民营中小银行为主体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的政策建议。李娟(2006)等认为由于中小企业规模限制以及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失灵,虽然政府直接或间接对中小企业进行着政策性扶持,但目前的扶持体系还存在着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等问题。同时,我国包括信用担保机构、信用评估机构等在内的中介服务机构也发展缓慢,缺乏权威性的企业信用评估机构,银行根据自行建立的企业信用评估系统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而在这个企业

16、信用评估系统中,如“经营规模”这样的中小企业最薄弱的环节被赋予很高的权重,这使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难获得银行支持。3 理论基础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事前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逆向选择, 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 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产品驱逐出市场, 换言之, 就是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总趋向于做出这样的选择尽可能的有利于自己而不是有利于别人。道德风险是指这样一种现象, 即某些人在最大化地增进

17、自身利益时, 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3.2 信息不对称与银行惜贷的理论3.2.1信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双向逆向选择在信贷市场中, 由于借款人与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借款人与银行之间的双向逆向选择。银行缺乏对借款人真实的经营和财务状况的了解。借款人对自己的信用水平、偿债能力、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非常了解。银行提供的贷款利率是社会风险度的平均值。这样就会产生逆向选择问题, 风险低的借款人觉得利率太高不愿意贷款, 风险高的借款人却积极地寻求贷款。贷款银行单凭借款人的财务资料很难判断谁是风险低的借款人, 谁是风险高的借款人, 而且有些风险高的借款人为了取得贷款, 向贷款银行隐瞒真实情况, 更有

18、甚者提供虚假信息,提供给银行的是虚假的财务报表。当银行难以正确判断时, 就会拒绝借款人的请求。商业银行和借款人之间重复博弈的结果导致产生“惜贷”和“慎贷”现象。3.2.2 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企业逆向选择分析如图1示, 若利率可以自由浮动, 则银行会对风险高的企业和风险低的企业分别以利率r1 和r2 进行贷款。如果银行利率不可以自由浮动,银行在进行利率决策时, 首先会考虑风险和利率的关系。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根本无法区分高风险与低风险的企业 , 进而无法确定r1 和r2 , 但理性的银行却会意识到利率的提高很可能降低而非提高企业的预期收益, 这是因为, 高利率往往带来高风险, 而风险和利率是

19、银行在贷款时都要予以考虑的因素。因此, 诚如“柠檬市场”中旧车买主按旧车平均质量定价的情形一样, 银行干脆制定一个平均利率水平r0 ( r2 r0 r1 ) 。这样就意味着一些风险低的企业因其风险被高估了而选择退出, 而风险高的企业因其风险被低估了而选择留下, 结果自然出现“劣企业驱逐良企业”的典型的“柠檬现象”市场上只剩下高风险、低还贷能力的中小企业, 企业逆向选择便发生了。3.2.3 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惜贷qrr1如图2所示,当银行利率自由进行自由浮动时,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条件下,商业银行的供给曲线出现了异常,出现了向后弯曲的特点。根据以上的中小企业的逆向选择可以知道,当利率提高时,申请贷

20、款的企业的质量变差,银行知道这一点时,就会减少对这类企业的贷款。银行供给曲线受银行预期收益的影响,但利率低于r1时,由于此时的企业的质量较好,随着银行贷款利率的上升,其收益也上升,资金的供给会增加。当贷款利率高于r1时,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导致银行的收益趋势反而反转,银行的资金供给反而减少,于是就产生了银行的惜贷现象。3.3 实验经济学3.3.1 实验经济学的含义实验经济学是经济学家在挑选的受试对象参与下,按照一定的游戏规则并给以一定的物质报酬,以仿真方法创造与实际经济相似的一种实验室环境,不断改变实验参数,对得到的实验数据分析整理加工,用以检验已有的经济理论及其前提假设、或者发现新

21、的理论,或者为一些决策提供理论分析3.3.2 实验经济学的研究一是市场实验,最早来自张伯伦(1948),他在对古典价格理论预测的市场实验一文中提出了对自然市场的讨论;张伯伦的研究被smith继续深入,smith(1962,1964)设计了一种以“双向拍卖”为制度环境的实验,在这里所有的买方报价、卖方报价和交易价格都是公开的信息。他的演示显示这样的市场能够导致有效的竞争市场结果,即使有少数交易者在开始并不了解市场的任何情况。二是博弈实验, “囚犯难题”是非合作博弈理论的经典例证,且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广泛影响,许多学者对其进行实验室检验。考尔曼(acoleman)曾于1983年列举了多达1500

22、项的实验工作,结果大多证实了策略行为的存在, 尤其是单一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在单阶段标准型博弈中的解释力量。 三是个人决策实验,对个人决策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检验期望效用理论的行为内容。经济学家发现,在不同风险程度下,同一个决策人通常会改变其风险承担态度。这一发现从根本上威胁了作为不确定性经济学的出发点的冯.诺依曼期望效用函数理论。3.3.3 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模拟和仿真经济理论的实验不能刻意复制出现实经济的运转过程,而是要模拟出允许不同人类行为存在的环境,以便于实验者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观察人们不确定的价值观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2.比较与评估实验经济学高度重视比较

23、和评估的方法。通过比较和评估,判断实验本身的好坏,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验证理论的真实性。3.行为分析和心理研究经济理论的实验是把社会中的人作为被实验者,所要验证的是人的行为命题,自然就需要借助行为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一是运用行为理论来完善和改进实验。例如针对行为人对重复行为有厌烦的心理,在实验设计中运用价值诱导方法,并把实验时间控制在3个小时内。二是运用行为理论来解释实验结果。许多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出现差异,其原因是理论假设行为人是理性的,而被实验者的行为却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因此只有运用了诸如展望理论、后悔和认知失协理论、心理间隔理论等行为理论,来分析被实验者的非理性行为,才能很好地解释实验

24、结果。4 实验经济学分析4.1 实验设计原理 根据目前银行、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现状,并结合实验经济学的实验分析方法,设计了的两份实验方案(见附表),共包括5个不同的实验。在银行信贷的过程中,中小企业的数量多,但经营的状况不稳定,经营的业绩差别大,相反大中型企业的书来那个相对较少,经营业绩稳定而且较好;银行在贷款的时候对两种企业也采取了不同的贷款利息,风险与收益并存,因此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息相对较高,具有高的收益,对大中型企业的贷款利息较低,具有低的收益。根据以上的现实状况,一共设计了三类牌, a类牌有110的组成,代表中小企业型企业,这样的牌差别很大,但收益也高低不等,因为中小企

25、业的贷款利息高,收益也较高,但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高,容易造成坏账,因此抽牌时面临的风险也较大;b类的牌有47的牌组成,代表大中型企业,由于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稳定,这样的牌哈别较小,收益存在差别,但差别较小,收益稳定,同时银行对大中型企业的贷款的利息较低,不会有太高的收益,这类牌正好符合这个特点。无论是a类还是b类牌,当中的各种牌的数量关系代表风险状况,不同的组合代表不同的风险。(具体的实验方案见附表)在该实验中,每位参与者模拟的角色是银行的投资决策者,他们对于某种牌的买卖代表银行在贷款时的选择,例如:选择a类牌表示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而选择b类牌表示愿意贷款给大中型企业。而每次卖牌的成本50万则

26、代表银行贷款的成本,而抽到的牌表示贷款的收益,如果抽到的牌大于50万则表示这次贷款成功,相反如果小于50万表示贷款失败,银行有亏损,该实验较为真实的模拟了银行的信贷状况。实验一只告诉a类牌和b类牌两种牌的种类,没有具体的告诉每种牌的数量比例状况,这时信息完全隐蔽,企业和银行的信息完全不对称,企业真正的了解自己的状况,而银行完全不了解企业的状况,参与者对两类牌中的情况完全不了解,正是银行对市场中的大中型企业和公司状况完全不了解,此时每个参与者的决策相当于在信息完全不对称时银行的决策。实验二是参与者知道了两类牌中的总体状况,但对于内部的具体状况并不了解,相当于银行知道大企业的经营较好,风险较低,贷

27、款利率较低,中小企业的经营不稳定,风险较高,贷款利率高,而目前的状况是中小企业的状况与大型企业相比较较差,因此110的牌里面,小牌较多一点,这时模拟了银行知道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状况,但大中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具体的内部状况并不了解,这时的选择正是银行知道目前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相对稳定,中小企业经济状况不稳定且差别较大情况下贷款投资的选择。实验三把看牌加入到其中,但看牌是有成本的,而且该实验包括的三个不同的实验,每个实验中看牌的成本是不同的,目地在于找到在不同的信息搜寻成本下参与者的选择,由于中小企业内部信息搜寻成本也是不同的,经营状况好的企业财务报表格式规范,搜寻成本较低,而业绩不好的企业成本

28、就较高,这就是第三个小实验设计为当看完第一张牌是610时还可以看第二张牌的原理。该实验模拟了银行在付出搜寻成本时决定投资的状况,并根据搜寻成本的不同设计了三个实验,目的是想了解在不同的搜寻成本下银行的投资选择。实验四把其中的一部分扑克牌亮出来,让参与者密封投标,只有出价最高的人才能成交。这是信息近似对称情况下的选择结果,模拟了中小企业自己亮出自己的真是的经营水平,让银行知道,这时又会引起银行之间的竞争,但只有贷款利息最低的银行才能得到贷款,实验的结果将显示在中小企业公布自己经营状况时银行的选择。实验五中的c类牌由28组成,而且一次性的付出成本20万,大于a类牌的看牌成本,当看过牌后如果觉得有利

29、可图就可以买三张牌,这就模拟了中小企业之间形成企业联盟,进行联合贷款,这样银行可以降低银行的整体搜索的成本,对企业集团进行总体信贷。而与a类牌放在一起决策就是要找到银行在中小企业集团贷款和单个企业贷款时的选择。4.2 实验结果分析实验一共进行两次,第一次的实验数据主要用来确定第二次的实验数据的设计,因此实验的结果主要以第二次来进行分析,第一次的数据见附表。收益利率4.2.1实验一的结果分析选择买a类牌的次数选择买b类牌的次数次数921总收益-50140加权平均收益-5.5555555566.666666667在参与者完全不知道各类牌中内部的情况下,大多数的参与者都选择购买b类的牌。这说明大多数

30、的参与者都是风险规避者,在不确定情况下人们的选择都是规避风险的,在收益和风险面前,人们更多的是关心自己财产的损失。结合银行信贷目前的状况,银行的信贷随着风险的上升收益不是上升而是下降,因此,银行都有风险规避的特点。如图3所示,由于银行和借款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特别是随着利率的提高,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存在使银行的期望收益随着贷款利率的上升而下降,这时银行更愿意选择贷款收益较少,同时风险较小的企业来投资。4.2.2 实验二的结果分析选择买a类牌的次数选择买b类牌的次数921总收益0100加权平均收益04.761904762在参与者知道了各种牌的内部状况时,总的选择状况仍然没有很大的改变,参与者

31、还是选择买b类的牌,根据收益的状况,通过实验一和实验二说明,参与者选择b类的牌还是有利可图的。就目前大型企业财务状况较好,竞争力强,应对风险的能力强,成为了银行贷款的首选对象。相反,中小企业的高倒闭率和高违约率使得银行难以遵守安全性和收益性原则, 导致银行不愿放贷。中小企业处于初创期, 不仅数量多, 规模小, 而且单个企业需要资金量小, 财务管理透明度差, 生产管理制度化不够, 再加上部分企业扩张欲望脱离自身基础, 造成中小企业信用水平极低, 因此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必然面临超过金融机构自身承受能力的信贷风险。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低,自我积累意识差导致企业内源融资“源头不畅”;中小企业往往出于生存和

32、竞争考虑具有强烈隐瞒信息的偏好,从而使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 实验三的结果分析实验三看a类牌的次数看b类牌的次数1次数255收益17010加权收益6.822次数1317收益-7050加权收益-5.3846153852.9411764713次数2010收益17070加权收益8.57该实验的一共有三个小实验,参与者在不同的信息搜寻成本的情况下的选择,其中实验1是在两种牌的搜寻成本相等时,这时,参与者以绝对的次数来选择a类牌购买,而且平均的收益相对也大大高出了选择b类牌的收益。因此,银行贷款如果单位贷款面临的搜寻成本相等,那么银行更愿意选择收益高的中小企业来贷款,目前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很少正说明

33、中小企业的信息搜寻成本一定超过大中型企业的信息搜寻成本。实验3是在实验1的基础上降低了看牌的成本,但降低的幅度是不一样的,a类牌降低的幅度较小,b类牌降低的幅度较大,此时看a类牌的数量相对减少,但总数仍然居多,而看b类牌的数量增加,但总数仍然是少数。看a类牌看到6-10的时候还可以再看一张,而看到15时就不可以在看了。这正是模仿了银行再搜索中小企业的状况时,如果企业的状况较好,那么经营规范,财务状况也规范,因此银行此时的搜寻成本就会降低,相反,如果状况不好的企业,那么企业就会有意隐藏信息,不让银行了解企业的真实状况,此时银行的信息搜寻成本就会增加。实验2是在a类牌的看牌成本是b类牌的看牌成本两

34、倍的时候的选择,从选择的状况来看,选择b类牌的次数增加,平均的收益也增大,但总体的选择a类和b类的总的数量是差别不大的。再结合实验方案一的结果来看,在单位贷款的信息搜寻成本当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是大型企业的3倍时,还会有40%的份额来搜寻中小企业的信息。目前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数字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比例,由此可以推断银行面临的中小企业的信息搜寻成本是相对高昂的。实验四的结果分析次数最高出价收益195-152919392-124918592-12总计461-22加权平均92.2-4.4实验四的牌是有810的牌组成的,这种牌的方差较小,但内部情况并很不清楚,参与者在选择的时候,出的价格平均都超过90万

35、元的平均数,而且每个参与者的最低出价都高于81万,为了能有机会获得收益,每个参与者都出了高价。这时中小企业公布自己状况,只有经营状况好的中小企业才会主动公布自己的信息,因此选出的牌都是较大的,这正是信息基本对称情况下的银行的决策,从结果看出这时银行之间会进行竞争的,而且竞争的价格较高,都愿意低息贷款的。这也就是说只要中小企业公布自己信息的成本足够低,那么在获得贷款方面还是有利可图的。实验五的结果分析看a类牌的次数看c类牌的次数数量1317收益-30110加权收益-2.3076923086.470588235实验结果来看参与者看c类牌的次数大大超过了看a类牌的次数,而且收益也大大超过了a类牌的收

36、益,因此这说明中小企业的集聚有利于中小企业的收入,同时也提高了银行的收入,有利于解决银行惜贷问题。5 对策与建议通过实验三可以知道,中小企业的信息搜寻成本很高,降低中小企业的信息都寻成本有利于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具体建议如下:第一:建立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型信贷。关系借贷是建立全面、细致的银企关系, 利用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 最大程度地减少中小企业借贷风险的一种借贷协议。关系借贷的形成是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资本营销结合的产物, 是双方在保证自身利益前提下的互利行为。国外银行关系借贷操作方式有客户经理法。国外许多银行设立了专门机构培养中小企业贷款的客户经理, 让他们从事中小企业

37、贷款业务。利用这些专业人士与中小企业保持的密切联络,及时了解反馈客户的状况和贷款使用执行状况, 并在一定范围内扩大对客户经理的授权, 以便借助长期良性的银企关系更加高效地发放中小企业关系贷款。第二:银行同业之间, 既有竞争, 有要讲合作, 尤其减少和消除企业信息不对称方面, 因为某企业对单个银行来说,可能信息不对称程度很严重, 但对别的银行或众多银行, 信息可能是相对充分或对称的。因此银行同业之间应努力合作, 建立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 做到客户信用等级等信息资源共享, 预防和减少不良企业客户利用银行间的业务竞争而重复借贷或多头骗取银行资金现象的发生。 第三:从政府层面讲,政府应该建立和完善中小

38、企业融资的社会服务体系。通过发展各类政策性和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实现信用担保资源的社会化,有效提高中小企业抵押担保能力;培育社会信用信息系统,增强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可得性和真实性,改善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通过实验四得出中小企业公开信息有利于银行低息贷款,从而降低中小企业的信贷成本和银行的信息搜寻成本,有力的缓解了银行信贷问题。建议如下:第一:中小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注重质量内涵型发展,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还款能力。同时,中小企业也必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更新财务管理的观念,积极进行多元化投资,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企业应对不确定事件的能力

39、。第二:建立和完善企业信息披露制度规范和完善企业信息披露制度,促使其信息披露更为充分,有利于增强信息的透明度#消除虚假信息和误导性陈述,有效避免由于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完全,不对称所造成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行为的发生,实验五发展中小企业的集团贷款有利于降低银行的信息搜寻成本,也有利提高中小企业集体的竞争实力,因此中小企业应发展集团贷款大力促进中小企业集群。中小企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产业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 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区域,通过协同作用,形成了一个稳定、持续竞争的集合体。在集群条件下,关系型借贷将会更好地发展。集群这一社会关系网络形成的信息沟通机制比较便捷

40、、顺畅,减少信息不对称。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获得足够的“软”信息来了解企业,由于集群条件下的信贷人员可以近距离接近企业及其业主和合作伙伴,对本地企业都很熟悉,可利用社会关系网络充分了解企业状况,从而降低其决策的信息成本;另一方面,和单个中小企业相比,集群内的中小企业通过内部信息交流渠道,更容易了解到银行的信息,如目前国家的信贷金融政策、银行或其他资金提供者对中小企业提出的定性或定量的信贷标准以及向合作企业了解如何更容易地获取银行贷款的知识与实际操作等等,从而便于企业研究融资策略,顺利获取发展所需资金。另外,集群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信用,降低银企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降低银行信贷风险,进一步促成中小企业关系型借贷的发展。参考文献1 王坚强、刘先建从信息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