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_第1页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_第2页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_第3页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_第4页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基于产业层面的分析 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科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跨国公司与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为03JZD0019。内容提要:本文采用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对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进行了初步分析,实证结果证明了外资正面溢出效应的存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内外资企业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对溢出效应有较大影响。在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的行业以及外资企业外向型程度较低的行业中,外资产生了更显著的溢出效应。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技术水平差距作者简介:严兵,男,1977年出生,籍贯湖北荆门,经济学博士,现为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国际经济研究所教师,研究方向:

2、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针对不同国家的实证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FDI)在各国产生的溢出效应有着很大的差别,在一些国家甚至产生了负面溢出效应。外资在我国的溢出效应情况怎样?研究这一问题对制定恰当的外资政策而言有着重要意义,基于这一目的,本文利用中国工业部门的相关数据对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一、文献回顾(一)“FDI溢出效应是否存在”这一基础问题的国别实证研究最早对FDI溢出效应进行计量研究的是凯夫斯,通过对澳大利亚1969年产业层面数据的分析,凯夫斯发现当地企业的生产率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正相关,由此他认为,在澳大利亚的制造业中存在着FDI的正面溢出效应(Caves,

3、1974)。类似的国别研究,如Globerman(1979)对加拿大的研究;Blomstrom(1983,1986)对墨西哥的研究; Kokko(1996)对乌拉圭的研究;Lipsey和Sjholm(2001)对印度尼西亚的研究;Dimelis和Louri(2002)对希腊的研究;这些研究都得出了肯定的结论,证实了FDI溢出效应的存在。此外,还有一些学者通过国别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Haddad和Harrison(1993)对摩洛哥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认为,跨国公司对该国国内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并没有很显著的影响,他们认为摩洛哥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较大的技术差距,阻碍了跨国公司溢出效应的产生。而A

4、itken和Harrison(1999)对委内瑞拉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甚至是否定的。他们的研究表明,当地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产业内外资企业所占比例之间是负相关的关系。虽然检验表明在合资企业中外资股权比重越大,企业的生产效率也越高,但是这种由外资带来的效率的提高全部被合资企业“内部化”了,并没有外溢到当地企业。关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研究,国内学者刚开始都着重于定性的描述,最近几年才有学者进行这方面的实证分析。沈坤荣等人(2000)利用1996年29个省市自治区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与各省的全要素生产率作横截面的相关分析,得出了FDI占GDP的比重每增加一个单位,全要素生产率提高0.37个单位的结论

5、。何洁(2000)把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跨越经济发展门槛”与“未达经济发展门槛”两组进行考察。结果表明,FDI在我国各省市工业部门中都存在着溢出效应,但与“未达经济发展门槛”的省市相比,“跨越经济发展门槛”的省市的外资溢出效应要更为明显。此外,周研(2002)对浙江省的研究、吴德进(2003)对福建省的研究都认为FDI在当地产生了显著的溢出效应。与国外学者的研究一样,并非所有的国内学者都得出了肯定的结论。王飞(2003)采用索洛增长速度方程对跨省数据进行了回归,结果却发现,总体上外资并没有产生明显的溢出效应。而潘文卿(2003)的研究表明,我国的西部地区还未跨越促使外资产生正面溢出效应

6、的发展门槛,外资在该地区甚至产生了不太显著的负面溢出效应。(二)有关FDI溢出效应影响因素的研究FDI溢出效应的存在在理论分析上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针对不同国家进行的实证研究的结果却大相径庭。那么哪些因素影响了FDI的溢出效应呢? 在凯夫斯的实证研究基础上,一些学者开始着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归纳起来,外资数量、东道国国内各产业的竞争程度、当地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差距等因素被认为是影响FDI溢出效应的主要因素。通常认为,FDI溢出效应的大小是随着该国对FDI的开放度的提高而增加的,而这种开放度通常用产业内外资的比重来衡量。这是因为,外资比重越大,当地企业与其接触的机会就越多,示范模仿效

7、应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Findlay,1978)。而产业内的竞争程度主要是通过内外资企业之间的竞争机制对FDI的溢出效应产生影响。在一个考虑企业竞争和企业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下,Kokko(1994)对墨西哥制造业中外资企业与当地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外资企业与当地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是由二者共同决定的,通过示范模仿机制产生的溢出效应是严格由外资比例决定的,此外,由外资进入所造成的竞争效应也对当地企业的生产率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关于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对跨国公司溢出效应的影响这一问题,理论界存在争议。在Findlay(1978)和Wang(1992)的研究中,溢出效应是

8、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技术水平差距的增函数,技术水平差距越大,则国内企业“赶超”(catch up)的潜力就越大。另一方面,Lapan和Bardhan(1973)却认为,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的技术差距与其溢出效应之间是负相关的关系,原因是先进的生产技术对于落后的东道国企业而言可能并不适用。对于这些实证结果的不一致,Perez(1997)认为一种比较符合现实的解释是,在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与企业的技术差距之间存在着一种非单调的关系,在某一临界值以下,溢出效应随着技术差距的增加而增大;而一旦技术差距超过了这一临界值,那么由于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太低,很可能无法吸收跨国公司所带来的新技术,由此可能会导致技

9、术溢出效应变小。如果技术差距进一步扩大,那么跨国公司的溢出效应可能会变得微乎其微,甚至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也就是说在外资溢出效应的作用过程中存在着“发展门槛”。二、模型、数据及计量方法(一)模型的设立与大多数学者采用的方法一样,本文将外资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纳入到内资企业的生产函数中,通过建立一个能测度外资影响的内资企业的生产函数来评价外商直接投资本文的溢出效应。以表示某行业内国内企业的总产出,、分别表示内资企业的资本存量与劳动力数量,以表示行业内的外资企业的资本数量,则内资企业的生产函数可以表示如下: (1)对(1)式进行微分可得: (2)这里表示增量,、分别表示内资企业的资本与劳动的生产率

10、以及外资企业资本对内资企业的边际生产率。(2)式可以进一步做如下变形: (3)或者: (4)其中,、分别表示内资企业资本与劳动的边际产出弹性,表示外资企业的资本积累对内资企业的边际产出弹性,它的正负与大小反映了外商投资企业溢出效应的方向和力度。在进行参数估计时,以(4)式为基础,我们具体采用了对数模型(5)进行回归。之所以选择对数形式,原因之一在于方程两边同时取对数以后,解释变量前的系数所表示的就是弹性的概念,此外由于计量采用的是跨行业的数据,因此取对数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回归结果中出现异方差问题的可能性。 (5)在计量分析中,为了克服样本数据不足的问题,本文采用了面板数据(panel dat

11、a)的分析方法。在面板数据模型中有关模型设定的问题非常关键,如果模型设定不正确,将造成较大的偏差。因此在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时,首先必须检验所研究的问题应使用那种类型的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研究,具体回到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则要对下面两个假设进行检验: 假设1 :截距项和斜率、在不同的行业样本点和时间上都相同,即: (6)i=1,2,n;t=1,2,T假设2:斜率、在不同的行业样本点和时间上都相同,但截距项不同,即: (7)i=1,2,n;t=1,2,T如果通过检验接受了假设1,则没有必要对假设2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如果拒绝了假设1,则应对假设2进行检验,如果假设1和假设2都被拒绝,那么最终应该采用下面的式

12、子进行回归: (8)我们采用常用的协方差分析方法进行检验,该方法利用Hendry“一般到特殊”的建模思想,用无约束模型和有约束模型的回归残差平方和之比构造F统计量,通过F检验完成面板数据模型的设定。(二)数据说明本文计量所采用的数据是根据2000-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整理得来的。中国统计年鉴把工业部门划分为37个行业,因为木材及竹材采运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外资数量较少,因此在实证中将这两个行业剔除,最终本文采用了35个工业行业1999-2003年共175个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在数据的选取中,外资工业企业的资本存量选取的是行业内三资企业的总资产;内资企业的产出、资产以及就业人数是通过行

13、业内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与行业内三资企业相对应的指标相减得出的。三、实证检验(一)FDI溢出效应的总体分析首先进行上文提到的协方差检验,检验的结果如下: 所以接受假设1,即中国工业部门各行业产出的相关影响因素在截面和时间序列上表现出了相当的一致性,应该采用方程(6)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9) (-2.37)* (13.14)* (3.54)* (6. 01)*R2=0.8616 调整后的R2=0.8593 F=355.12 DW=1.61 N=175回归结果表明,1999-2003年,工业部门中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为正,并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从总体上看,外资投资企业的资产

14、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行业中内资企业的产出增加0.1154个百分点。此外,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影响内资企业产出的主要因素仍然是内资企业的资本与劳动力要素投入,其产出弹性分别为0.6539和0.2074,均高于外资企业资产对内资企业的产出弹性。因此,虽然外资的进入对行业中内资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我们对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仍不应该有过高的预期。(二)FDI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限于数据的取得,本文主要针对内外资企业技术水平差距的影响进行研究。对于FDI溢出效应影响因素的研究,国际上有两种普遍采用的检验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利用所研究行业的特征对样本进行分组,通过观察各组样本回归结

15、果中度量FDI溢出效应的解释变量的系数有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来判断用于分组的行业特征是否对FDI的溢出效应发生影响。第二种方法是创造“连乘的解释变量”,即将需要检验的行业特征变量与反映FDI参与程度的变量相乘,通过回归结果考察该连乘变量是否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本文将依次采用这两种方法进行回归,并考察两种方法回归结果的一致性。在现有文献中,行业的技术水平通常用行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平均的资本密集度、行业的专利付费水平以及行业的研发投入等指标来衡量,根据年鉴提供的数据情况,本文选择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密集度两个指标分别对行业的技术水平进行衡量。通过这两个指标构造内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差距

16、指标,对样本进行分组检验因为上文的协方差检验表明各参数在总样本范围内,在时间序列和截面上表现出了较高的一致性,所以在分组检验中,我们假定在各组内部,参数也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而不再一一进行检验。1、样本分组我们首先采用内外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内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对于内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差距(Technology-Gap),我们用行业中外资企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除以内资企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所得到的数值TG来表示。在此基础上,我们按照技术水平差距的大小将样本产业划分为两组(近似取中值):内外资技术差距较小的产业(TG2)、内外资技术差距较大的产业(TG2)。采用相同的方法,我们也计算出用资本密集

17、度度量的内外资企业技术水平的差距值,并依此对样本进行分组。通过内外资企业的对比我们发现,在绝大部分产业内,外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密集度都要高于内资企业,因此总体上看,外商投资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要高于国内企业。从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动情况看,1999-2003年各产业中内外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划分到内资企业技术水平差距较小这一组的行业数量逐年增加,相应的划归于内外资企业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的行业数量逐年减少,这表明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正逐年缩小。而用资本密集度指标衡量的内外资技术水平差距也呈现出大致相同的变化趋势。表1 按劳动生产率以及资本密集度指标对样本进行

18、的分组情况年份劳动生产率指标资本密集度指标TG较小的行业数TG较大的行业数TG较小的行业数TG较大的行业数 199913221619 200017181817 200118172213 200220152510 200322132510平均19162114资料来源:根据2000-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2、分组检验(1)基础方程分组检验首先依据上文对样本进行的分组情况,对基础方程(6)进行分组检验,结果见表2表2 .基础方程分组检验结果常数项LnKhLnLhLnKfR2,调整R2F值DWN劳动生产率指标TG差距较小的产业-0.66(-1.01)0.81(15.99)*0.10(1.4

19、2)0.09(4.16)*0.920.91355.901. 2295 TG差距较大的产业-2.33(-3.03)*0.53(5.23)*0.33(3.69)*0.15(4.37)*0.840.83130.691. 6980资本密集度指标TG差距较小的产业-0.85(-1.39)0.79(16.59)*0.13(1.95)0.08(3.95)*0.920.91366.311.56105TG差距较大的产业-2.81(-3.20)*0.49(4.62)*0.38(3.99)*0.15(4.10)*0.860.85112.901.7270注:回归结果中的*、*分别代表通过了1%、10%的显著性水平。在

20、各组样本的回归结果中,度量外资溢出效应的参数回归结果均为正,并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的检验,这说明外商投资企业对各产业的内资企业均产生了正面的溢出效应。对比分组回归结果我们还发现,不论是用劳动生产率指标还是用资本密集度指标来衡量,在内外资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的样本组中,外资项的系数均要大于技术差距较小的样本组对应的数值,表明在内外资企业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的行业中,外资产生了更强的溢出效应。(2)连乘方程检验将技术水平差距变量与外资企业资产相乘构成连乘变量,纳入到基础方程(6)中可以得到模型(10): (10)与上面对基础方程的检验一样,我们首先使用全部样本进行回归,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组检验(结果见

21、表3)。表3 连乘方程检验结果常数项LnKhLnLhLnKf*TG-GapR2,调整R2F值DWN劳动生产率指标包含连乘变量的基础方程-1.53(-2.63)*0.67(12.32)*0.24(3.81)*0.06(2.77)*0.840.83298.591. 37175 TG差距较小的产业-0.84(-1.15)0.81(15.13)*0.12(1.57)0.06(2.62)*0.920.91318.421. 6595 TG差距较大的产业-2.54(-3.09)*0.56(5.02)*0.33(3.45)*0.11(2.87)*0.820.81112.891. 4980资本密集度指标包含连乘

22、变量的基础方程-1.34(-2.32)*0.66(12.54)*0.22(3.50)*0.08(3.65)*0.850.84309.761. 39175 TG差距较小的产业-0.86(-1.34)0.79(16.24)*0.13(1.91)0.06(3.15)*0.910.90346.811.52105TG差距较大的产业-3.01(-3.29)*0.52(4.52)*0.38(3.79)*0.13(3.65)*0.900.89100.671.4670注:回归结果中的*、*分别代表通过了1%、10%的显著性水平。在包含连乘变量的两个基础方程回归结果中,连乘变量的系数均为正,并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

23、水平检验。这说明从总体上看,内外资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并没有成为外资企业产生溢出效应的阻碍因素,反而对溢出效应有着促进作用。分组检验中我们发现,在技术差距较大和较小的行业中连乘变量的系数均为正,并且都达到了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在两组样本行业中外资均产生了溢出效应。通过对比两组回归结果我们还发现,在技术差距较大的行业中,连乘变量的系数更大且显著性水平也有所提高,说明在技术差距较大的行业中,外资产生了更为显著的溢出效应。这一结果与上文基础方程的分组检验结果完全一致,增加了本文回归结果的准确度。四、结论及简单的讨论本文的实证结果,我们可以简单归结为以下两点:(一)总体上看,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在我国工业

24、部门的各行业内产生了显著的正面的溢出效应,但是内资企业的资本与劳动力投入仍然是影响内资企业产出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二)在基础模型分组检验以及连乘变量模型的分组检验中,不论是用劳动生产率还是用资本密集度来衡量内外资企业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回归结果均表明内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差距对外资的溢出效应有着较大的影响,在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的行业中,外资产生了更为显著的溢出效应。针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的研究大多认为,在内外资企业技术水平差距较小的行业,外资的溢出效应较为显著,而在内外资企业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的行业,外资的溢出效应较弱,甚至为负。国内学者秦晓钟(1998)、李晓英等人(Li,Xiaoying,2001

25、)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对此的解释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较低,对外资企业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只有在内外资企业技术水平差距较小的行业,外资才会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而本文实证得出的结论恰好相反,结论的不一致,应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解释:首先必须纠正一个认识上的误区,笔者认为内外资企业技术水平差距的大小只是在行业内进行比较的结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代表着行业技术水平的绝对高低。实际上,许多内外资企业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的行业都是国内企业技术水平较高的行业,如医药制造业、交通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等。因此单从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较大这个相对指标并不能得出某行业内资企业技术水平

26、较低的结论。其次,与国内学者相关研究结论的差异可能主要是由于分析样本的不同造成的。在上述国内学者的研究中,考察的对象是1995年进行第三次工业普查时内外资企业的情况,而本文使用的是1999-2003年的相关数据。国内学者的实证研究结果实际上表明,在某些行业,当时的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竞争能力还较弱,因此技术水平差距成为外资溢出效应的阻碍因素。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以来,内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已经成功跨越了让外资产生正面溢出效应的“发展门槛”。在这种情况下,外资的溢出效应成为内外资企业技术水平差距的增函数,外资技术水平相对越高,则对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越大。我们可以在现实中

27、看到这种变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当外资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时,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营的国有企业的竞争力还相当弱。在许多行业,如通讯设备、饮料、日化用品等行业都出现了外资挤出国内企业并垄断国内市场的局面,有关保护民族工业的提法也在1995、1996年达到了鼎盛。在这种情况下,内外资企业较大的技术差距确实阻碍了国内企业的学习和模仿,在一些技术差距较大的行业,外资产生负面溢出效应也在情理之中。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半期正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要成就的时期,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研发投入的逐年增加,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下来的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都有了显著提高,在各个行业均能够与外资进行有

28、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对已经跨越了“发展门槛”的内资企业而言,技术差距已不再构成外资溢出效应的障碍,反而成为外资溢出效应的促进因素。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时,国内企业“赶超”的潜力就较大,外资溢出效应也就较为显著。学者们基于“内外资企业技术水平差距较小,外资溢出效应较显著”这一研究结论,提出应该引进技术水平适中的外资,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这一政策建议对引进外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避免了对高技术水平的盲目追求。而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笔者认为,应进一步提升外国投资者在华投资的技术水平以促使其产生更大的溢出效应。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关键还在于不断提高内资企业的技术水平、竞争实力,“以竞争求技术”,通

29、过竞争促使外资企业主动地提升在华的技术水平。只有这样,溢出效应发生过程中内外资企业之间的正反馈机制、内资企业的动态技术进步机制才可能成功建立。参考文献:何洁,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世界经济,2000年第12期潘文卿,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世界经济,2003年第6期。沈坤荣等:外国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分析,金融研究,2000年第3期。秦晓钟等,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分析,江苏经济探讨,1998年第4期。王飞: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国内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吗?,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吴德进:福建省外商工业直接投资溢出效应

30、分析,福建论坛2003年第1期。周妍:对外商直接投资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第6期。Aitken, B., Harrison, A., 1999. Do Domestic Firms Benefit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Venezuel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9, 605618.Barrios, Salvador ,2000. Are there Positive Spillovers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vidence fro

31、m the Spanish Experience (1990-1994),mimeo,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Blomstrom, M. and Persson, H., 1983.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Spillover Efficiency in an Underdeveloped Economy: Evidence from the Mexic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orld Development 11, 493501.Blomstrm, M., 1986. Foreign Invest

32、ment and Productive Efficiency: The case of Mexico,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5, 97-110.Cantwell ,J.1989.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Oxford: Blackwell.Caves, R.E., 1974. Multinational Firms, 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Host-country Markets, Economica 41, 17619

33、3.Dimelis, S. and Louri, H. ,2002. Foreign Ownership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A Quantile Regression Analysis, Oxford Economic Papers (forthcoming).Findlay.R.,1978,Relative Backwardness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and The Transfer of Technology:A Simple Dynamic Model,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9

34、2,1-16.Globerman, S., 1979.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Spillover Efficiency Benefits in Canadi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2, 4256.Haddad, M and A. Harrison, 1993. Are There Positive Spillovers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for Morocco. Jo

35、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42, 5174.Kokko, A., 1994. Technology Market Characteristics and Spillover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43, 279293.Kokko A.,Tansini and M. Zejan,1996. Productivity Spillovers from FDI in the Uruguayan Manufacturing Sector,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32, 602-611.Lapan, H. and Bardhan P., 1973, Localised Technical Progress and Transfer of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6, 585-595.Lipsey, R.E. and F. Sjholm ,2001.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Wage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