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_第1页
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_第2页
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_第3页
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_第4页
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摘 要现在的高中学生是随电视、网络长大的一代,受网络等媒体的影响较大,而对书本的阅读兴趣较低,对美文的阅读量较少。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影视文本比较法、课堂辐射法、以写促读法等策略拓展学生阅读,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的美妙境界。关键字拓展阅读 影视文本比较 课堂辐射 以写促读 古人说: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这句话告诉我们,那些圣贤高士们的学问,都始于书本。在当今被视图、电脑和数码覆盖的高科技时代,阅读仍然是生活的重要事件之一,传统的阅读依然有它无穷的魅力,并且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灵魂,改变着我们的人生态度和观念。阅读能让我们领略到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能让我们的人生变

2、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能让我们获得真正的教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事实上,很多高中生达不到这一要求,他们往往阅读兴趣缺乏,阅读量少。这在某种程度成为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瓶颈”。针对这一现状,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加强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更广泛的阅读。笔者在多年高中语文教学中摸索出了几种拓展学生阅读的方法。现表述如下:一、影视文本比较法在课本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影视引入课堂,进行比较。这有助于增强学生阅读的形象性,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拓宽阅读的广度和挖掘阅读的深度。并能

3、吸引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到语文文本的研读上。现在的学生是随电视、网络长大的一代,对影视作品他们能侃侃而谈,对原著则知之甚少。在课堂教学中,我试着改变比较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不是简单地将两部或多部同一类型的作品加以比较,而是引导学生对同一部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比较,即把课本文章与同题或改编的影视文学进行比较。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进而深入研读语文文本。如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二中有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祝福,我在上这篇文章之前,先让同学们欣赏一遍1956年夏衍编剧、桑弧导演的同名电影,而后让同学精读原文,比较影视与文本的异同,通过影视作品的形象性、可观性带动学生去品读原著,同学们兴趣大增,阅读效果大大

4、增强。首先是同学们直观感受到故事情节的不同,如电影祝福故事是从“祥林嫂获知自己将被婆婆卖掉而出逃”开始的,而这一内容在小说里只有“出逃”,是作为背景一笔带过的,原因却未明确交代。小说祝福里说,祥林嫂的第二个丈夫贺老六因伤寒病复发而死,而在电影里这一情节却处理为:病中的贺老六被王师爷以逼债为名企图强夺贺家住房气得病情加重,又加上得知儿子阿毛被狼叼走想要持枪救助,无奈病体不支而死。(小说里阿毛之死的情节是在贺老六死后)小说里,捐了门槛却仍被拒绝参加祝福的祥林嫂精神几近崩溃,“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而电影中却加进了祥林嫂拿起菜刀去土地庙砍门槛的情节。找到情节的区别之

5、后,同学们开始思考两种表现方式的优劣高下,在讨论之后,同学们发现文本阅读注重通过语言的描绘,来引发读者的想像联想,去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能让读者作立体化的解读。而电影则注重情节的完整性,给人以直观性,较少引发读者的思考,因而常缺乏一种内在的含蓄。通过影视和文本的比较,同学们兴趣大增,再次将注意力投放到原文中,在鲁迅先生文字叙述的静穆的大美中,去感受祥林嫂的悲剧,感受时代的悲剧。如同学们在研读“捐门槛”的情节时,很自然地联想到电影中的祥林嫂到地庙中“砍门槛”这一情景,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大多数同学认为:这一情景看似增强了祥林嫂的愤怒,然而这一情感的宣泄实际上却降低了故事的悲剧性,破坏了原著所营造

6、的那种悲怆的氛围,破坏了那种重获新生的幻梦破碎以及最终的寄托或信仰毁灭之后的近于虚无的精神崩溃状态。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影视作品,不光是能增强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更能吸引学生对文本的思想意义和文学生命价值进行深入的探讨,这不失为简单而可行的方法。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也应注意强调文本研读,不能让影视观赏代替文本解读,如处理不当甚至消解了文本解读的多向性和文学作品的张力。二、课堂辐射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仅仅是一个例子。我们的阅读教学不能仅仅上几篇课文,而是应该以课堂为中心向外辐射,以点带面,指导学生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拓宽阅读的领域,提高阅读能力。1、品读原著:古今中外的哲人和文学家浩

7、如烟海的著作,是留给我们后人的巨大财富,是人类心灵世界的天空和海洋。但由于篇幅长、难度大而令学生望而却步,少有学生能迎头攻艰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利用课堂教学,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品读名著,从平时做起,点滴积累。本学期我任教一个实验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好,我就有了让学生完成一月一名著的想法。在开学初,我就给学生推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十部名著。第一个月,我重点引导阅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每天我让学生阅读半小时(一般能阅读到18000字左右),一周后,我抽了一节课在课堂上播放了陈道明主演的电视边续剧围城的片断,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两周后,我向同学介绍了关于钱钟书先生创作围城时的一些背景

8、知识,帮助同学理解思想内容方面的难点。三周后,大部分同学完成了这部二十五万字的围城的阅读。而后,我在班中开展了一次“围城读书会”的活动,在会上,同学发言踊跃,对方鸿渐是知识份子还是伪知识份子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们的读写能力、质疑能力、研读能力都有所提高。开学到现在,实验班的同学已顺利完成了两部名著的阅读,大家对品读名著的信心、兴趣大增。2、同题拓展:语文界有句行话: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高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教材为中心向外拓展,把思维视角伸展到广博而深厚的知识领域。新课标下语文教材的编排与以前有较大的差异。现在以专题、板块的形式,将主题相近的文章按一定的

9、线索编排。这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如苏教版必修一中“月是故乡明”专题下分“漂泊的旅人”、“乡关何处”两个板块。“漂泊的旅人”这一板块中有老舍的想北平、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和柯灵的乡土情结三篇文章组成。重在阐述“人与故乡的关系,包括故土、家、亲情等等”。第二板块“乡关何处”有曹文轩的前方和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两篇文章组成,在第一板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说明“家园不仅指故乡,还指向祖国与精神意义上的皈依,是人生命的确证”。通过这两个板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到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而后,给同学推荐了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余光中的乡愁、叶圣

10、陶的藕与莼菜、孙犁的乡里旧闻以及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等等,引导学生将视线投到同题的文章、诗歌阅读中去,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已能将同题的文章、诗歌理解得较为透彻,他们就会有较大的兴趣阅读。在上完本专题全部课文之后,再让学生自主到外面寻找故乡、家园的散文、诗歌进行摘抄阅读,学生在课外阅读了大量的材料,内容涉及古今中外,题材涉及散文、诗歌。同学的摘抄本上有牛汉的绵绵土、舒婷的回老家走走、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等大家名作,也有网上筛选的考场作文。同题拓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既能让学生把思维的触角伸向社会、人生,又能让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在教授“像山那样思考”这一专题时,学生已能主动

11、去课外拓展阅读,如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一文,学生自己已在上课前寻找关于郁达夫的介绍及语文读本必修二中故都的秋来阅读,试着品评郁达夫散文的独特个性和美学价值。三、以写促读法:语文教学中须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几种能力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联,如读与写实际上是相辅相承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以写带读,以写促读。在多年高中语文教学生涯中,我坚持让学生每周抄一段美文,写一篇随笔,坚持自己每周开一次随笔讲评课,这既是作文训练,也是对学生阅读的一种促进。对于学生的美文抄写,对高一的学生我印发范本,如夏坚勇的寂寞的小石湾,洋洋洒洒一万多字,我让学生每周抄写两张作文稿纸(约1600字),两个星期

12、后,就有同学主动询问文章的出处,而我也正好介绍夏先生的湮没的辉煌一书。对于每周一篇的随笔,我则选择命定范围的方式,范围一般是和教材的课文相关联,让学生在既定的范围之内自谈心得。我上完“吟诵青春”之沁园春长沙和相信未来之后,让同学试着对毛泽东或食指或同时代诗人吟诵青春的作品,联系自己的实际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并要求搜集有关“青春”话题的材料。很多同学在写作之前去收集了一些资料,但大都局限于教师在讲课时介绍到的内容。我在批阅之后,作了一次随笔讲评,肯定了同学们的做法,对他们的不足予以补充,并适时地推荐了毛泽东传、朦胧诗及一代人等作品。在教学中,存在一个现象,即教材配套的语文读本往往被搁置一边,资源

13、白白浪费,甚为可惜。其实,语文读本中所选的文章都是文质优美的经典作品,有些比教材里的文章还好。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语文读本,组织学生去阅读,作横向或纵向的阅读比较,抽出一定的时间,适当地点拨。在教授苏教版语文必修二中的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在学生理解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这种谨慎小心的性格之后,我要求学生阅读语文读本必修一中有关红楼梦的一组文章。而后布置随笔,让同学对林黛玉这一人物进行评点、分析。学生这次上交的随笔大有改观,学生有话讲,以往凑字数完成任务的文章不见了,洋洋洒洒,内容丰富。议题有从林黛玉的性格看她的命运悲剧、从林黛玉的性格看她的爱情悲剧等等,令人惊叹。如张欢同学写泪的诠释一文,文中

14、说道:“林黛玉多愁善感至极,常常触景而悲从中来。听到女孩子们演习戏文时所唱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便联想起诸如水流花谢两无情之类,于是眼中落泪;看到落花,便到葬花处吟上几句;看到宝钗母女叙天伦之情,更是心酸落泪。黛玉的哭,并非心窄敏感,何况正值妙龄少女,容貌、才情兼而有之,何至于此?这都是寄人篱下的缘故。”小作者用自己独到的眼光看到了黛玉在贾府中哭着而来、涕泣而去的还泪的一生。又如沈甜同学的死亡一文,写道:“林黛玉的悲剧实际上是一个性格悲剧。上天赋予了她超卓的口才,使她担负了讽刺人间的任务。她与时代格格不入,那个时代容纳了顺应发展的宝钗,扼杀了反叛现实的她,她的性格与时代是相矛盾的,悲剧早已注定。”揭示出了林黛玉一生悲剧的根源。此次随笔之后,引发了一股“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