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课堂实录) (2)_第1页
月光启蒙(课堂实录) (2)_第2页
月光启蒙(课堂实录) (2)_第3页
月光启蒙(课堂实录) (2)_第4页
月光启蒙(课堂实录) (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张学青月光启蒙课堂实录 2007-03-20 09:09:13| 分类: 月光里的歌谣 月光启蒙课堂实录授课对象:河北省张家口市蒙古营小学五(3)班学生执教者: 江苏省吴江市庙港实验小学 张学青一、交流谈话,蕴伏话题。 师:第一次见面,咱们聊聊,好么?知道我从哪里来,叫什么名字么? 生:(看着课件投影的扉页念)江苏省吴江市庙港实验小学张学青 师:听说过庙港么? 生:(齐)没有。 师:那我说庙港就在香港边上,你相信么? 生:不相信。因为庙港在江苏,香港在中国的地图上是在很南面的。 师:有道理。那我说庙港比香港还美丽,你信不信? 生:相信。因为“庙港”这个地名好像是乡下农村的感觉,村庄里都是很美的

2、。 师:村子的景色,最原始的自然,所以美,对不?能够根据已知的情况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合理的推测和想象,这是智力结构中很重要的部分。没听过庙港,那知道苏州么? 生:知道。苏州是个很有名气的城市。那里桥多,水多,还有苏州园林。 师:听过苏州话么? 生:没有。 师:有个词语叫“吴侬软语”,说的就是苏州话温软,悦耳,想不想听我说几句苏州话? 生:(好奇)想! 师:就给你们说个吴地民谣吧。(板书:民谣)什么是民谣呢? 生:流传在民间的歌谣。 师:那么,民间是通过什么方式流传的呢?口耳相传。什么叫“口耳相传”? 生:就是说给别人听。 师:(指着俩学生):我说给你听,你再说给他听,这叫 生:(齐)口耳相传 师

3、:上一代人讲给这一代人听,这一代人再讲给下一代人听,这也叫 生:(齐)口耳相传 师:这首童谣,就是我小时候母亲说给我听的。耳朵竖起来,用心听,看谁能听懂。 (师用苏州方言说,生没有听懂并大笑。师投影出示民谣:鹁鸪鸪,要做窠。早上做,露水多;点心做,热勿过;夜里做,蚊子多;想想还是明朝做。师解释:“点心”是“中午”的意思,“热勿过”是“很热”的意思。) 师:民谣中的这种叫“鹁鸪鸪”的鸟,后来有没有做成窠呢? 生:没有。因为到了第二天,它又会觉得早上做露水多,中午做还是热,晚上做蚊子多,就又不想做。 师:如此,它又会等着下一个明天。叫人想起一句诗:“明日” 生:(接答)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

4、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师:这不是明日歌的民间版?但这首民谣,有没有直接说了这层意思? 生:没有。 师:就说了这样一种鸟,至于从它身上你能明白些什么,民谣中没有直接说,这就叫“含蓄”(板书:含蓄),又特别好玩,这就叫“风趣”(板书:风趣) 二、揭示课题,理解“启蒙” 师:看老师写一个字(板书:蒙),这个字念什么? 生:mng mng mng 师:“蒙”字什么头? 生:草字头。 师:在你们的印象中,草字头的字,多数跟什么有关? 生:草,或者植物。 师:对。这个“蒙”,最早的意思,就是一种寄生的藤本植物,缠绕依附在别的植物上,所以,“蒙”字有“覆盖”的意思。注意看,“蒙”字平宝盖下有几横? 生:(齐

5、)两横。 师:对。记住了,以后写“蒙”字,里边有两横,它是一层盖在一层上面,所以是 生:两横。 师:(板书:启)“启”是什么意思? 生:开启 师:那你想想,“启蒙”连起来是什么意思? (生一时语塞) 师:打开了,那么,原先遮蔽的东西会怎样? 生:看见了。 师:对。“启蒙”这个词,从字面上讲就是这个意思:打开,使原先遮盖的东西得以看见。 师:(板书:月光。月光启蒙,月光能启蒙么?月光又能启蒙什么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生齐读课题。) 三、整体感知,自由质疑。 (师要求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生读,师巡视) 师:到了高年级,读课文应该不成问题了,但这篇文章中的有些字,不大好读,容

6、易读错,我请同学来读读看。(出示:“篱笆”、“时辰”、“混沌”、“筛大米”、“莲花落”。生读“篱笆”、“时辰”。) 师:你的朗读和生字表中的注音有什么不同? 生:生字表中,这两个字都有声调。 师:对。这两个字,单个念的时候都有声调。但在“篱笆”“时辰”的词语里,要念轻音。 (生齐读。) 师:听过莲花落么?知道莲花落是什么玩意儿么?(生摇头。) 师:读读课文中的句子,至少可以知道什么? 生:莲花落是可以唱的,像歌曲一样的。 生:莲花落是一种民间曲艺。 师:说得好。“莲花落”又叫“数来宝”,早在宋代的时候就开始流传了。语言通俗易懂,在民间流传,以前叫花子要饭的时候常唱,后来发展成了一种民间曲艺。

7、(指名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主要写母亲在“我”童年时代为“我”吟唱民歌童谣,给“我”讲故事、说谜语,为“我”带来了童年夏夜的美妙。师相机板书:吟唱民歌、童谣,讲故事、说谜语。) 师:再读课文,这次要求大家静静地读,边读边想:有哪些字词不懂,哪些句子你感到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文中做上记号,一会儿我们交流。 (生默读,边读边做记号,师巡视,并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问题是好事。”) 生:什么叫混沌? 师:你把它放在句子里读出来。 生:“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知道“豁然开朗”是什么意思么? 生:就是一下子明白过来。

8、 师:那你推想一下,“混沌”大概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不明白。 师:糊里糊涂,不明白的样子就叫混沌。在没有字典的情况下,联系上下文推想也是理解新词的一种方法。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就叫(师指课题板书) 生:启蒙。 生:我不知道“黄河的故道”中“故道”是什么意思。 师:知道故友的意思么? 生:故友就是老朋友。 师:对,原来的朋友,旧的朋友。故道就是原来的道路。黄河常常泛滥决堤,常常改道。黄河故道,就是黄河原来走的道路。 生:“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句话中的“长歌谣”的“长”是什么意思?“歌谣”怎么能“长”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出示句子):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长”,第一个

9、“长”是什么意思? 生:生长。 师:对。这个“长”是说他的家乡黄河故道边,土地贫瘠,各种作物难以生长。那么第二个“长”是什么意思呢? 生:出现、发明 师:歌谣,一般地我们不说“发明”,与哪个词搭配更合适? 生:流传。 师:好。产生、流传。这句话是说,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歌声不断。那么就干脆把这个句子直接说成: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流传歌谣。好不好? 生:不好。好像读着不顺。 生:我觉得用“流传”,感觉浮在表面,应该要有点深意,有点内涵的。 生:我觉得用“长”字有一种韵味。 师:这韵味,又在哪里呢?(生欲言而不得,语塞)“长”让人联想到“根”,你想想,这歌谣的“根”是什么? 生:就是

10、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 师:棒极了。那根,就是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的人。再来想这个“长”字,我们说,这个人“长大了”、“长高了”、“长结实了”,“长”给你什么感觉? 生:越来越大的感觉,好像很有生机和活力。 师:对。这就是“长”字的韵味。“歌谣”与“长”字搭配,是一种陌生的搭配,写出了那个地方歌谣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也让这个句子带着一种诗性的美。 (生齐读句子。) 生:“小院里立即飘满了芳香的音韵”,怎么说是芳香的音韵? 师:是啊,声音可以是轻的,响的,甜美的,温柔的,怎么会是香的呢?一个有价值的好问题。还有么? 生:母亲不识字,怎么可能有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呢? 师:不识字不读书,哪来的智慧呢?

11、呵呵,我也在想。 生:明明是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为什么题目是“月光启蒙”呢? 师: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相当有意思,相信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你们对这些问题会有自己的发现和理解。 四、享受美妙,体会“启蒙” 板块一:夏夜之美妙 师:课文开头第一句就写“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怎样的美妙呢?(出示句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生自由读) 师:读这段文字,你有怎样的感觉?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很美。 师:美在哪里? 生:很宁静,我感觉眼前出现了月光照着大地的情景。 师:梦幻一样的,很诗意。那么就用我们的眼睛,用心灵

12、来感受这夏夜的美妙。(配乐画面,师诵读后)把这画面映在我们的脑海里,通过我们的朗读把这夏夜的美妙传达。 (生齐读,静美优柔地读。) 师:课文中说,“这是孩子眼中最美的时辰”,仅仅是因为景色的美么? 生:还因为在夏夜里,母亲为我讲故事,吟唱歌谣。 师:母亲给我吟唱的又是什么呢? 板块二:民歌童谣之美妙 出示民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生自由念读) 师:(指名读,读得响亮、铿锵)你来看,母亲是怎么为我吟唱这些歌谣的? 生:用很甜的

13、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师:“三月的和风”什么感觉? 生:轻柔的,吹在身上很舒服的。 师:吹面不寒杨柳风,很柔,很温暖的感觉。小溪的流水呢? 生:叮叮咚咚,很恬静。 师:那么怎样来表达这种感觉呢?你试着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师领读一句,给予一定的节奏和速度。生跟读,有进步。) 师:对,生活中的民歌,歌者就是编者,是边想边唱,边唱边想的。读时,要轻要慢,要柔柔的,有一种悠长飘逸、舒缓自由的感觉。 (生齐读,有韵味。) 师:读得已经不错了。你们想不想做童年夏夜里的那个孩子,听母亲来唱一唱? 生:(热烈地)想! 师:那就闭上眼睛。 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母

14、亲的歌声也飘出来了 (纯粹的无伴奏的甜润歌声响起来了。轻轻的,缓缓的,像月光移过篱笆与屋檐。孩子们闭上了眼睛,沉浸在月夜下的歌声里。此时,不光是学生,整个会场,就连听课老师恐怕也有那么一小会儿的恍惚。歌声戛然而止,学生却还闭着眼睛,似乎在回味。) 师:什么感觉? 生:很亲切。 生:美。 师:美就一个字。就像课文中说的那样 生:(齐读)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 刚才有同学提出来,声音怎么可能是香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因为母亲的声音是温柔的,好听的,所以就香了。 师:既然如此,那就干脆说她声音温柔啊。 (生静默思索。)

15、 师:这个问题有点难。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想文中有个句子说,“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那就意味着什么? 生:那个地方长不出东西,很苦。 师:意味着在那个地方生活,需要比别处付出更多的汗水。艰辛的付出,换来的还只是“清苦的日子”。母亲忙完一天的活计,可想而知很劳累。劳累之后干什么?(引生齐读 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师:没有怨言,没有愁苦。洗去劳累,换上一天的好心情唱歌谣。再来看,她唱的是什么?(引生齐读 “月儿弯弯像小船再盖南楼遮太阳。”) 师:守着一方贫瘠的土地,不能去远方,不要紧,谁带我们去呢? 生:弯弯的月亮像

16、小船,可以带我们去。 师:多么奇特的想象啊。日子清苦,住不上瓦屋新楼,不要紧,谁给我们盖啊? 生:凤凰。 师:传说中的凤凰是一种怎样的鸟? 生:吉祥、太平,一种喜庆的鸟。凤凰到,吉祥到。 师:是啊,喜庆的凤凰帮我们盖了那么多楼 生:(齐读)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师: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勤劳的母亲,任劳任怨。 生:以苦为乐。 生:对生活充满了热情,觉得日子会越过越好。 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师:在苦难的日子里,能对未来始终抱着热情,怀着美好的向往,这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精神底子啊!所以,这样的芳香的音韵,不仅香在院子里,也香在我的心

17、里。 我们知道,声音是无形的。作者是怎么来写出母亲声音的美妙呢?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芳香的音韵,什么器官可以感觉到? 生:皮肤可以感觉和风,耳朵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鼻子可以闻到芳香。 师:是啊,不同的器官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同样的感觉母亲声音的美妙。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生再读句子。) 师:童年的夏夜,有这芳香的音韵相伴,怎不美妙呢?所以,课文开头就说 生:(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师:美妙的还不仅在那些民歌。你再来读读这些夏夜里的童谣: 出示: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

18、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师:三首童谣,自由念,可以拍手,可以跺脚,可以拍桌子,甚至可以叫着喊着读。觉得怎么读畅快你就怎么读。 (生自由读,跺脚的,拍手的,边读边做老鼠啃锅沿动作的,不一而足,气氛活跃。) 师:这些童谣,念着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有旋律。 师:我知道你是说这些童谣读起来有一种内在的节奏,我们可以合着一定的节拍读。 生:我觉得很有趣,很幽默。 师:有趣在哪儿?我们来看“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老鼠最怕什么呢? 生:猫。 师:让它别急,可抱个狸猫来不是让它更急么?特别好玩。 生:读起来琅

19、琅上口。 师:你知道为什么上口么? 生:因为三首童谣都是押韵的。 师:对。你来看,“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山”“蓝”押韵,“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台”“来”押韵,“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哭”“屋”押韵,“笑”“轿”也押韵。 喜欢么?喜欢就把它们背下来。 (生自由练背,兴味盎然。指名背。) 师:这些童谣有一定的节奏,你喜欢让这节奏慢点还是快点? 生:快点。 师:对,童谣与民歌不一样。童谣是活泼而明快的,节奏明快些更好。 (师生打起节拍齐背童谣,其乐融融。) 师:这童年的夏夜,有这节奏明快,幽默风趣的童谣相伴,怎不美妙呢,所以,课文开头就说 生:(齐)“童年的夏

20、夜永远是美妙的。” 板块三:母爱之美妙 师: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给我的启蒙是什么?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读完这一段,请你猜猜,作者是干什么的? 生:诗人,因为他说,“母亲让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了诗歌的王国”。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叫孙友田(板书:孙友田)可是,我要告诉你们,孙友田是个煤矿工人。(生惊讶不已)在你印象中,煤矿的工作是怎样的活儿? 生:在地下挖煤,非常辛苦,很脏,我看到电视中的煤矿工人脸都黑漆漆的。 生:还很危险,因为煤矿中经常有事故发生。 师:说得不错。孙友田怎么会从一个煤矿工人成长为一个诗人的呢?我们来看看他的散文黑土地。 (出示黑土地片断: 白天跟

21、师傅下井劳动,头顶一盏矿灯,像黑色的鹰衔着一粒光芒,在丛林一样的支柱间飞翔。晚上,就把井下的感受变成诗行。 我写大山欢笑:“万年煤层打个滚,一山乌金往外冒。黑宝石,往外跑,满山满谷金光照。一路大声喊:我是煤,我要燃烧!” 孙友田黑土地) (生自由读。) 师:这是节选自黑土地的两段文字。读第一段文字,再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你发现了什么? 生:母亲的工作很辛苦,儿子的工作也很辛苦。但他充满了生活的热情,说自己“像黑色的鹰衔着光芒”,很有豪情。 师:说得好。我是煤,我要燃烧,这是一种怎样的热情啊! 生:我觉得作者特别像他的母亲: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给我唱歌;我白天下井工作,晚上,就把井下

22、的感受变成诗行。 师:真好。你在黑土地里看到了母亲的身影。我的生活热情必定是受了母亲的影响。 第二段文字是一首诗大山欢笑,是孙友田的代表作,读读它,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自由读。) 生:很顺口,押韵的。 师:像什么? 生:像母亲给“我”念的那些童谣,琅琅上口,明快,流畅。 师:是的,大山欢笑里有童谣的影子。所以说,月光启蒙,实际上是说母亲在“我”童年时代,不知不觉中,给“我”播了一颗爱的种子,一颗诗的种子。这黑土地,就是那些种子开出的花朵。 师:刚才有同学说了,明明是母亲的启蒙,课题为什么叫“月光启蒙”呢?你觉得,母亲与月光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生:月光是柔和的,母亲也是很温柔的。 师:月有光。我喜欢看月夜,看月色不分贫富贵贱,分摊给每家每户,照亮了大地。母爱有光么? 生:母爱也有光。母亲在清苦的日子里为我吟唱的那些民歌童谣,让我知道了面对艰难困苦,也要充满热情地生活,永远有追求。 师:说得真好。母爱有光,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