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余秋雨都江堰教学设计鲁教版余秋雨都江堰教学设计(鲁教版)一、教材依据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7课都江堰二、设计思想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新课改的精神,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 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讨论、 表达形成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分析文章,体味作者蕴藏 其间的文化思考,拓展形象思维的能力。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家作品及都江堰的有关知识,掌握木课的重点字词2、理清作者思路,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能力过程与方法:1、学习作者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来展示文本内容的表达技巧2、通过诵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提 高对
2、语言的感受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领会并感受作家对都江堰特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情感体验,体会 作家深邃的文化思索,和从文化视角对历史文化、人类文明的反思与 审视。四、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文本富有意蕴的语言五、教学难点体味作者对文化的深邃思索和审视,感悟文章博雅的文化内涵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情怀不独让人享受学问,而且享受辽阔的空间和邈远的时间, 享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傅大精深。悠悠岁月史,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 史,浩瀚的文化,一经作家巨笔的浸润便产生一种超常的力度和亘古 未有的高度。余秋雨作为以为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学者穿行于历史 文化的时空隧道,在探寻中遴选,
3、再遴选中关照,在关照中体悟,在 体悟中传达,用现代文化意识关照历史文化遗迹,反思传统文化,构 建宏阔的人文精神。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余秋雨笔下的都江堰 来体味蕴涵其间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体会文化散文独有的文化特 质。(二)解题1、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着名艺术 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家,散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戏剧理论史稿 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霜冷长河山居笔记行者无 疆等。22、介绍都江堰(展示课件) 图片和视频展示其气势。 文字介绍:都江堰建于公元前三世纪,位于四窗成都平原西部 的岷山上,是战国时期秦国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 程,是全世界上,年代最久
4、,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 工程,被称为古代水利建设的灿烂明珠。它由分水岭、引水口和泄洪 堤组成。(三)整体感知1、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让学生概括各部分内容。方式:学生自己先拟定小标题然后讨论交流。明确都江堰的价值都江堰的水势李冰父子的评价李冰 父子的影响2、找同学用恰当的语句来表述整篇文章。(四)研习文本(1)研读课文第一部分设疑:1、作者为什么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不是长城而是 都江堰?2、这部分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3、作者又从那些部分来进行对比的?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作者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把长城和都江 堰进行了对比。从年代上,规模上,功用上,形象
5、上,气质上,影响 上和结果上进行了对比,它的价值要比长城大,所以作者说中国历史 上最激动人心的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2)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都江堰既是一项水利工程,灌溉了整个中华民族,那就让我们 来感受下其水的魅力。1、播放有关都江堰水流的视频材料2、找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其感受。3、学生齐读描写水流的语句。4、设疑:A、作者是怎样写水的.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B、水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欲扬先抑和烘托的写作手 法。水的特点:狂野不羁,充满强悍的生命力同时又是驯顺的。(3) 研读课文第三部分岷江的水由狂野不羁变得驯顺,应归功于都江堰,而都江堰的建
6、造者便是李冰父子。1、播放李冰父子的资料课件内容李冰:战国时期的水利家。约公元前256-一前251年被秦昭王 任为蜀郡守。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多项水利工程,以都江堰最 为着名,二千二百年来在川西平原效益卓着。他还主持了其他的一些 水利工程,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设疑: 作者是如何评价李冰的?学生从文木寻找信息并回答。提示: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大愚,大智,大拙,大巧;他失败了,他又成功了;田间老农的思维。 口头作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评价李冰。(要求语言优美)教师总结。 如何理解“他失败了,他又成功了”提示:失败是针对于为官之道,在权利之争中是一个失败者;成功是指为民谋福,造福百姓,精魂受
7、到老百姓的膜拜和崇敬。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为什么说李冰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提示:指导学生从原文中找信息,渗透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技巧。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在原文中画出来。 如何理作者“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明确:李冰可以为老百姓谋福利,中国历史有这样的人物,这样 的璀璨的精神,当然值得骄傲,当然应当产生某种乐观。另一方面, 作者相信有这个遗言会长留人间,李冰的精魂不会消散。后来人会继 承并将这一精神发扬光大。(4)研读课文第四部分1、学生先行默读课文文本。2、设疑: 文中“先是惊吓后是惊叹”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从原文提炼信息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惊吓的是桥高,桥下有急流,在桥上走
8、,容易神志慌 乱;惊叹的是执着进取的水会改恶从善,变得驯顺。 文章最后一段提到“傩戏中的河伯水神换成了灌县李冰”,你 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明确:李冰为民造福,一自身的实践为中国一批批无所作为的封 建官僚阐释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在做人方而他毫不张扬,造 福万民,务真实,人民把他当神来膜拜,时代传诵、歌咏,代代不息。 这种精神楷模也应当引起我们的当政者深深思考:只有代表广大人民 的根本利益,人民才会永远的记住他。(五)木文的主旨探讨及木文的在构思上的独到之处明确:本文由都江堰来审视李冰,由李冰来体悟历史文化。本文 说是写都江堰不如说是写李冰,又不如说是在写一种文化。体现文
9、化 散文的内涵,即在古迹背后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寻根意识。(六)木文的写作风格1、用游记的方式,文化视角进行文化思考,将人、自然、历史交融在一起2、语言特点:语言洁净活泼富灵动性。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对比 手法的应用(七)拓展应用片段作文:你如何评价都江堰和李冰?(八)课堂小结:都江堰是朴实无华的,宛如一位只知奉献毫无所 求的母亲;李冰是求真务实、为民造福的一任太守,他有坚定的信念 执著的精神和一份令人钦佩的责任感。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上, 正是有了都江堰这样默默无闻的大批工程,有了李冰这样为民请命的 无数仁人志士,我们的民族才得以延续,中华文明才得以延续。(九)作业:根据课文的写法,写一篇历史上的文明古迹,要有自 己的感受八、教学反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全球初级冲击式破碎机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座次礼仪健康管理系施怡宁讲解
- 2025个人借款楼房抵押合同范本
- 2025标准材料采购合同范本
- 打灰工班组承包合同
- 生活污水处理合同书范本年
- 墙面广告租赁合同
- 提高人际沟通与协调的技巧
- 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合同
- 活动板房工程合同范本
- 《民航服务沟通技巧》教案第16课民航服务人员平行沟通的技巧
- 深圳市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系统操作手册(电子票据)
- 2023年铁岭卫生职业学院高职单招(数学)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呆死帐的发生与预防课件
- 10000中国普通人名大全
- 起重机械安装吊装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表
- 华北理工儿童口腔医学教案06儿童咬合诱导
- 中国建筑项目管理表格
- 高一3班第一次月考总结班会课件
-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教学课件汇总完整版电子教案
- 我国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119)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